你認為人類最大的缺點是什麼?
鏡像問題:你認為人類最大的優點是什麼?
劉大可和我吃飯時說了一句話,我深以為然,人類最大的缺點在於人類無法想像自己沒見過的東西
我們從這個電影截圖開始說起吧,大家在這裡看到的這張電影截圖來自《異形2》,說的大概是在遙遠的未來的某一天,某種宇宙中的可怕生物滲透進了太空基地大開殺戒,基地里的人類不得不想方設法和這種殺人怪物鬥智斗勇最後成功化解危機的故事
故事本身我們不細說,我在這想說的是這張截圖,大家看,這是電影里設想的未來宇宙飛船的操作系統,大家看看,那UI是多麼的可笑,多麼的醜陋,別說用在未來世界的宇宙飛船上,就是用在90年代中期的家用微機上都是讓人不可忍受的。為什麼電影里會給未來的宇宙飛船安排這麼可笑的一個操作界面?因為當時的劇組人員根本就想不出更好的
大家要知道,《異形2》是1986年的片子,而Windows 1.0在1985年11月20日才發布,很顯然在拍攝《異形2》時,劇組的工作人員還沒見過Windows,而且就算是見過Windows,當時的Windows 1.0的UI頁面也長這樣,比宇宙飛船里的簡陋界面強點有限。
和今天的軟體UI比起來,無論是美觀性還是操作性上都不可同日而語。
或許有人會說,不對,是這片子的劇組水平不行,要是換個更有創意的劇組,他們說不定就能想出更棒的電影細節。我想說的是,《異形2》的導演是詹姆斯·卡梅隆,是《泰坦尼克》,《終結者》,《阿凡達》的導演,享譽世界的頂級科幻大師。可就是詹姆斯·卡梅隆這種量級的科幻大神也無法突破人類自身的一個悖論,那就是他沒法想像自己沒見過的東西。
未來世界真正的模樣只能靠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實踐一點一點地「擠」出來,靠一點一滴的改變「堆」出來,而不可能憑空直接想像出來。
這個悖論就像一個恐怖的枷鎖,已經把人類至少束縛了7萬年,大家可以看看古代神話里各種神明和怪物的形象,其實歸根結底都是不是啥新鮮玩意,都是人們用已知的元素重新排列組合的產物
埃及的阿努比斯,就是人身加上胡狼頭。歐洲的米諾斯,就是牛腿人身加牛頭。中國的女媧,就是人身和蛇身的合體(為了美觀選了現代藝術家的原畫作品,但它們的形象原則和古代傳說中的形象一致)。這些古文明的先民們真的想出啥新鮮玩意了嗎?完全沒有。他們只能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演繹,他們無法突破自己有限的知識所形成的屏障。人類是無法想像自己沒見過的東西的,因為人類無法知道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東西
這個悖論幻化成的枷鎖大概是在距今7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降臨在東非的智人身上的,具體說來要從這個東西開始說起,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東西叫做施泰德象牙獅,來自3萬2千年前,牛津大學著名學者尤瓦爾·赫拉利認為,這是目前發現的人類歷史中最早的一件藝術品(有學者有不同看法,其中一些學者認為最早的一件藝術品是一塊舊石器時代刻有幾何紋飾的石頭)。
這件藝術品之所以特別值得一提,是因為這個象牙雕塑塑造了一個人身獅子頭的神明形象,但是在現實世界中,很顯然是沒有人身獅子頭這樣的怪物的。這說明這個雕塑形象是被當時我們的智人祖先虛構出來的,所以說也正是這件文物的存在說明我們的當時智人祖先已經有了抽象能力,可以抽象或者虛構出現實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東西了
我們這個物種當時已經有了想像力。
尤瓦爾·赫拉利在他的著作里表示,大約在7萬年前,我們智人發生了某種基因突變,使得我們大腦內部的連接方式發生了改變,智人這個物種從此有了想像力或者說抽象能力。這次基因突變造成的一系列影響被尤瓦爾赫拉利稱之為「認知革命」,也被另外一些學者稱之為「行為現代化」。
生物的眼睛感受到光線,然後生成信號再加以分析的視覺系統在38億年的生物進化史中曾經獨立進化出過7次(或許是6次,記不太清了,存疑),但是「想像力」在38億年的生物進化史中,僅僅在智人的身上出現過一次,我們智人正是憑藉著這種想像力創造出一大堆諸如神明,公正,友誼,浪漫,團結,紀律等一大堆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概念,並且把這種抽象概念轉換成了巨大的組織動員能力。智人之所以可以成功地實現對尼安德特人的復仇,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智人在兩次走出非洲之間的三萬多年裡完成了認知革命。當成百上千的智人在共同想像出的「神明」的庇護下團結一致集體衝鋒時,沒有抽象能力的尼安德特人完全一臉懵逼的樣子,完全不明白智人到底在想些啥。
這種想像力雖然幫助我們平推了世界上其他的人類,並且完成了全球征服,但是它本身也有自己的局限性,那就是在本文開頭時所提到的那樣,我們的大腦只能加工我們大腦里已有的東西,對於我們沒接觸過的概念我們是根本無法想像的。這是一個在邏輯上無法突破的悖論,無論如何天縱奇才,無論如何腦洞大開的人都無法突破知識匱乏所帶來的絕對屏障,我們有限的知識給我們划了一圈清晰的邊界,任你有通天的本事,也休想邁過那邊界一步。
今天很多人一直在強調想像力的重要性,我覺得想像力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其實是知識。想像力的翅膀必須配上知識的引擎才能飛的更高更遠,沒有知識,所謂的想像無非也就是井口大的一片天,撲棱不了兩下就會撞上知識匱乏形成的巨大屏障而墜回地面。
正如東方世界的一位睿智長者所言,我們還是應該學習一個,努力提升一下自己的知識水平,永遠要虛心地學習,虔誠地學習,不顧一切地像瘋狗一樣學習,那個悖論形成的屏障任誰也無法突破,但是我們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將它儘可能地推遠,給自己的想像力留下一片足夠廣闊的天
1.我只是個小公舉,可以別叫我兄弟了么……
2.請【往下】拉,下面還有……???
----------------------------------(((*°▽°*)八(*°▽°*)))?-----------
我爸說我怎麼染了個綠色的頭毛時,我就跟他說:人類最大的缺點在於不敢嘗試,受常規所制約。
我爸說別人家的孩子成績XXX時,我就跟他說:人類最大的缺點在於盲目攀比,而不懂得發展自己。
我爸說我怎麼花錢這麼大手大腳時,我就跟他說:人類最大的缺點在於注重生產積累而忽視消費從而造成資源的浪費。
我爸跟我說房間這麼亂怎麼不整整時,我就跟他說:人類最大的缺點在於浪費時間精力於無用之處。
我爸跟我說他當年怎麼怎麼樣怎麼生了個我這樣的low b時,我就跟他說:人類最大的缺點在於不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
我爸總是一句話:人類最大的缺點在於有性生殖。
謝邀。討論人類的缺點,要看參照的對象,若是參照獵豹,那麼人類的速度自然成了缺點;參照大象,人類的力量又成了缺點;如果沒有對應的參照物,那麼人類想像不出沒見過的東西,自然也成了缺點。
但是,私以為這些並不是致命的缺點。因為要麼參照物無足輕重,對人類構不成威脅;要麼就是參照物根本不存在。因此,我拿出的參照物很直接:電腦。和電腦相比,人類的大腦有個最大的缺點:無法多線程工作。也就是說,人腦根本不可能一心二用。
我們先來分析下,所謂的「一心二用」是怎樣的狀況。
關於一心二用最經典的場景,毫無疑問是《射鵰英雄傳》里的周伯通和郭靖。這對「心智純樸」的哥倆都會「左手畫圓,右手畫方」,老頑童還編排出個「左右互搏之術」。然而即便不談小說虛構,生活中這樣的畫面也屢見不鮮:一位電腦前的白領一邊聽著電話,一邊朝電話那頭下著指示,雙手還不停地敲打著鍵盤。面前的電腦屏幕上各種任務切換得那叫一個溜。
更有甚者,美國堪薩斯城有個叫大衛·巴布柯克的圖形設計教授,一邊織著毛線圍巾,一邊跑馬拉松居然僅耗時5小時48分27秒就順利跑完全程。一路跑完,這哥們還順道織出了一條十三英尺長的圍巾打破世界紀錄。
看起來,在multi-task方面人類似乎也可以做到嘛。然而果真如此嗎?
為了探究人腦多線程運作的可能性,密歇根大學的神經學教授丹尼爾·魏斯曼(Daniel Weissman)就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讓受試者躺在核磁共振儀上掃描其腦部,觀察其內側前額葉皮質的活動情況,並讓其參與一個大腦反應的測試:
屏幕中會顯示出兩個數字,如果都是紅色,那麼受試者要立刻報出哪個數字更大;如果都是綠色,那麼受試者要立刻報出哪個數字的尺寸本身更大。然後要求每一次都盡量比上一次做到更快。
受試者雖然可以快速給出反應,但通過掃描數據可以看出,當他看到帶顏色的數字出現時,大腦會彷彿瞬間暫停,緊接著迅速回顧一遍測試規則,然後再做出反應。這個過程在受試者反覆測試熟練後,已經快到自己感覺不到,但是依然清晰地反映在腦部掃描數據上。
當人腦試圖同時進行兩項任務時,第一項任務會導致第二項任務的延遲,這種延遲是由於處理源信息的非模態中心階段所出現的瓶頸效應,使得人腦無法同時給出兩種反饋,也意味著無法同時給出兩個決策。這是和大腦前額葉區的構造息息相關的。
魏斯曼教授提到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形象說明了這個情況:當我們站在十字街口等人,並且知道要等的人身穿紅色衣服的話,要發現他的現身會很容易。但是,如果我們同時要等三個人,且知道他們分別穿著紅色、綠色、藍色的衣服的話,就會很困難。因為大腦會集中於其中某個顏色的那個人,卻很難兼顧三種顏色。
其實,我們不需要核磁共振儀,也能通過一個實驗親自體會:
這個實驗很簡單,我們拿起紙筆就能做。
實驗的內容,是在紙上寫下「一心二用是不是真的存在呢」這句話。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寫下每一個漢字後,都需要在其後立刻標註上這個字在句子中的序號。也就是說,最終寫好的格式應當是這樣:「一1心2二3用4是5不6是7真8的9存10在11呢12」(當然,寫的時候可別直接抄寫本答案給出的完成版本,而是自行完成。。)
然後讓我們再重新寫一次,但這一次寫的順序不同:先完整地寫下這句話,然後再一氣呵成標註上所有的數字。同樣的句子,同樣的完成格式,只是稍稍改變了一下書寫順序,耗費的時間和難易程度便截然不同了。這告訴我們:當專註於一個任務,結束之後再進行下一個任務時,效率會大幅提升。
不僅如此,波士頓大學的腦神經科教授大衛·索莫斯(David Somers)發現,我們人腦在處理信息的時候,最多只能保持對四個不同事物的關注,到第五個就處理不過來了。發現此現象令人感到很驚訝,因為過去的理論普遍認為,人腦的功能是異常強大的。而此項研究揭露,人腦居然只能同時跟蹤四個目標,這實在是令人大跌眼鏡。畢竟,即便是過時的電腦,同時處理數十個進程也是稀鬆平常的事。
同樣通過MRI,索莫斯教授發現當把兩個源信息(比如視覺和聽覺信息)混合在一起時,大腦額葉前部皮層便開始運作。然而,它並不能同時對兩個信息進行並行處理,而是必須依照先後順序來處理。只不過,在處理熟練任務時,大腦的切換速度非常快,快到讓我們產生了「同時處理多個信息」的錯覺。
所以所謂的「一心二用」,並不是一併完成,而是切換著處理的。比方說,我們邊聽音樂邊寫作業,看上去似乎是同時進行的,而實際上,是寫了一會兒作業,又聽了一會兒歌曲,再寫了一會兒作業,如此往複而已。。
我覺得大家都有這樣的印象,當你全神貫註解題時,耳邊的音樂就自然而然地淡去了;當你終於理清頭緒,解出答案時,音樂聲又似乎忽然回蕩在你耳邊。此時,樂曲很可能已經不再是方才那首了,而切換曲目的時刻,你往往並未察覺。
上面那個我們親自參與的實驗也是如此。當我們不停地在「書寫文字」,「計算序列」,「標記數字」等任務中切換時,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也便相應變多了。而當我們專心書寫文字,再專心標記數字,真正做到一門心思完成一項任務後,再完成另一項時,效率自然而然會提高。
那麼,那位邊跑馬拉松邊織圍巾的哥們又是咋回事呢?
這是因為跑步是一種程序記憶(procedural memory),或稱為內隱記憶(implicit memory)。相對應的,是陳述記憶(declarative memory),又叫外顯記憶(explicit memory)。
程序記憶一般由大腦紋狀體(striatum)、基底膜(basal ganglia)、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和小腦共同完成,一旦內化之後可以非常持久。所記憶的大都只是單純的反射動作,或是稍複雜一些的連續行為組合,比如騎車你學會一次永遠都會。。
所以,跑馬這哥們的大腦只是專心負責織圍巾罷了,而跑步本身,則變成類似「後台任務」的程序記憶在潛意識處理,遇到緊急情況,比如躲避,變向時再進行切換。
無法多線程工作這個缺點,在當下的環境里,也許還看不出有什麼明顯不足。這是因為人腦的並行計算能力極強,掩蓋了人腦處理多任務的弱點。但是如果某天人工智慧達到人類的水平的話,
當然,回到上面說的,如果參照物不是電腦,而是其他動物的話,人類序列處理多任務的能力非但不是缺點,反而是優勢。這是從早期智人時進化而來的能力,作用是幫助身體完全不佔優勢的人類團隊獵殺大型猛獸。畢竟其他動物不具備這種能力,它們的大腦只能追蹤處理一個以下的任務(畢竟只有脊椎動物擁有額葉)。
不過,這種快速切換任務序列的能力,我們並不應該過多使用。
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馬克的研究顯示:當人們快速地在不同工作中切換時,雖然看上去他們工作速度很快,但其實效率很低。而且如此工作一段時間後,人的血壓會明顯升高,挫折感也會變強。長時間保持這樣的狀態,會將心率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久而久之,更易導致高血壓、心臟病。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艾倫則認為,長時間連續multi task運作是產生狂躁癥狀的重要因素。比如著名的「路怒症」:當人們駕車時往往更容易發火。此外,當一個學生在解題無思路,而不停翻閱參考書時,他也會變得煩躁不安。長期如此,會導致應激激素的指標增加,人們往往傾向於暴躁而易怒,同時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所以,正是因為缺乏多線程處理能力這個缺點,人類在很多事情上會因為高估了自己的處理能力而失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邊駕車邊玩手機。雖然看上去兩者並無衝突,但其實大腦的真實處理順序是一會兒開車,一會兒打電話,交錯著切換進行。
因此,值得特別注意的是,當你投入地接聽電話或者瀏覽手機時,本質上是顧及不了開車的(所謂分神其實就是這個意思),此時道路上若出現緊急意外狀況,便極易發生交通事故。
這是人類所共有的缺陷,因此大家切記切記。。
1.記憶和經驗無法傳承給下一代,以前是沒問題,進入知識爆炸社會,導致學習的時間過長,適宜搞科研的時間太短,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的年齡現代多數物理學從業者博士還沒有畢業。
2.壽命太短,而且四五十歲以後身體機能就開始高速下降現代醫學延長的人類壽命大多數情況下無法進行物質生產。
3.對比人類從農業文明開始這一萬年左右的技術爆炸,大腦的神經元數量並沒有顯著增長,假設能把第一代智人的嬰兒放在現代人的家裡養大,他不會和現代人有任何差別。人類仍舊用著十幾萬年前的原始社會的大腦驅動著現代社會。
4.生物能轉化效率太低,這應該是所有異養生物的通病不然肉就不會比菜貴那麼多了。(這個單純是來逗比的……我自身也深受想吃和怎麼才能吃了不長胖這個終極追問的困擾……)
自以為是
要短兒,絕對是要短兒。
工作忙了,就想寧願少掙一點也不要這麼累。
工作閑了,就想寧願累也是充實啊還是錢多一點好。
知道的少了,就羨慕博學的人讀書多有水準。
知道的多了,就羨慕傻人有傻福一天到晚不想那麼多真好。
沒有成名,就羨慕萬人中央萬丈陽光。
成名之後,就羨慕默默無聞無人打擾。
老實的人羨慕靈活的人八面玲瓏。
靈活的人羨慕老實的人了無牽掛。
孩子想早點長大。
大人想永遠當孩子。
哪怕是那些說著珍惜當下的人,也為的是那個遠方。
凡是克服這一點的人,都是人上人。
但是,呵呵。
念念不忘,越陷越深。
十年一覺揚州夢。
我真的不想你,我怎麼可能想你呢?我甚至記不清你的模樣,不記得你是單眼皮還是雙眼皮,只能記得你總是穿著白襯衫。畢業之後,我再沒見過你,已經整十年了,你出現過在無稽的夢裡,夢裡你沒有表情,依舊吝於言語,對了,不愛說話的你是什麼樣的聲音,我全忘了。
想起你是痛苦的,自卑的,我不知道哪裡不如你,可哪怕只是想起你,我也會卑微得抬不起頭,眉頭和心都皺縮起來,所以我害怕想起你。
你不優秀,不好看,不引人注目,我真的不知道你有什麼不可代替,但存一絲理智,你在我心中不能有一席之地。
我坐在火車上,去往你所在的城市,滿目掠影,思緒雜亂,但無非是你。即便是幻想和你偶遇,也會顫抖身體,緊張地不知所措。時間發酵了一段情愫,膨脹了感情,孔洞的心靈。
從班級群里找到你,然後,用盡全身力氣,給你發條消息。於是,一整個上午都惴惴不安,焦慮、等待、慌亂。
一天過去了,沒有得到任何回復,又一天過去了,直到我離開你所在的城市。或許你不想見我,或許你討厭我。我多想聽你親口告訴我,你討厭我,那也好過你根本不在意我,或者不記得我。
我沒法知道你的心思,你明明說過要保持聯繫,你又說我們不可能成為朋友。是不是我不夠漂亮?是不是我太過強勢?是不是我談過戀愛?你得告訴我,我哪裡不好,或者你告訴我,你是多麼討厭我,儘管我什麼也沒做。
回到自己的城市,回到工作崗位,我依舊忙得團團轉。我不是拿工作麻痹自己,我只是沒有悲傷的權力。我有什麼資格傷心呢?十年了,我忘記了你的長相,你可能已經忘記我的姓名;我談過兩段戀愛,你不知道心儀過幾個女孩;我不想你,你可能從未想起過我了吧。
我要站在什麼位置去哭泣?我不敢說我失戀,我們沒有戀過,你的眼裡甚至沒有我。我憑什麼哭泣?
無論我內心多麼洶湧澎湃,連你都置身事外,我有什麼資格跟旁人談談這段。所有的花開花落,紅霞落日,都在我一個人的那片森林。錯過的錯過了,哪裡來的相逢。
猜忌。每個人都會腦補各種事情,而且都會不加證實的認同自己的猜想。
例如:我覺得他這樣做是因為他恨我。但是你從沒去證實過他是不是真的恨你,一切都是你的感覺,那些你所謂的證據在旁人眼裡可笑的很。
「他把水潑我身上」
「或許他真的只是不小心呢」
「不,他就是故意的!」
「是不是你把我杯子摔壞的」
「不是啊」
"哦" 心想"你以為不承認我就不知道是你嗎?!"
很多時候當你堅信一件事時,你只會尋找對你所堅信的事物有利的證據。也就是說,你會不斷尋找證據去證明你所認同的觀點,忽略掉對你觀點不利的因素。即使對方否認你也依然堅信你的猜想。
下面我再舉些普遍的例子
「漢字的四一定是四橫的!」
「你怎麼知道的?」
「很簡單啊,因為 一,二,三 都是這樣寫」
"奶油就是用蛋白打發出來的"
"你怎麼知道?"
"因為我見過別人打蛋白打出來白白的跟奶油一模一樣"
"地球是宇宙中心!"
"為什麼啊?"
"你看,太陽和月亮都圍著我們轉。"
我們幾乎每天都會陷入腦補推測中,在某種情況下,他能救你一命,一些偉大的推測還能推動社會發展。但是若果你不加證實就義無反顧的堅信你的猜想,那麼你走向的只是另一個死胡同。
其實一些無傷大雅的經驗知識推測害處不大,甚至有益,可怕的是那種對於人性的猜忌,如:- "她剛才的舉動,一定是想陷害我"
- "她剛才那樣說,肯定是看我不順眼!"
有沒有聯想到國內肥皂劇里的各種猜忌情節?
我覺得魯迅的《狂人日子》挺有意思。
還有一個例子「你媽覺得你冷了」( ??_? ?)
怎樣識別自己是否陷入腦補漩渦呢?
- 當你的觀點出現"我覺得","我認為","可能是" 等辭彙時,可要反思一下了。
隨著年齡漸長,我們樹立了相對完整的三觀體系。
對事物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並且思維的深度也隨之提升。
但是思維的廣度卻很難再提升,具體表現總結起來就是:
越來越難客觀的看待、評價、接受、思考與自身固有三觀不符的事情。
-----
最近在一本書里也看到了同樣的觀點:
蒙洛迪諾說,人做判斷的時候有兩種機制:一種是「科學家機制」,先有證據再下結論;一種是「律師機制」,先有了結論再去找證據。
世界上科學家很少,每個人都愛看能印證自己【已有觀念】的東西。
我們不但不愛看,而且還會直接忽略,那些不符合我們已有觀念的證據。
人生就是一團慾望。當慾望得不到滿足便痛苦,當慾望得到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像鐘擺一樣在痛苦與無聊之間搖擺。
Ref: 叔本華的鐘擺-亞瑟叔本華語錄
叔本華的鐘擺是讓人絕望的,它道出了人類最大的缺點之一: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慾望的奴隸。幸福僅僅存在於慾望得到滿足的短暫瞬間,它是轉瞬即逝的。人生的本質是痛苦和虛無。
這樣看來,我們孜孜不倦地追求幸福,就像是在尋找一個幻影;我們歌頌人生的美好,聽起來更像一種面對苦難時的逃避與自我安慰。
慾望就是這樣一種東西,它的滿足卻總是暫時的、有限的。當願望滿足、幸福旋即消逝之後,新的慾望就會繼之而起,慾望總是滿足一個又引起十個,永無終止,這樣慾望就永遠無法得到滿足,也是痛苦。人生就會困於這個旋渦, 猶如鐘擺一樣永無止境地擺動。
Ref: 《西方哲學史》 by 羅素
少數人選擇了反抗,他們想要超越叔本華的鐘擺,對抗生命的虛無。其中一部分人選擇了使用毒品——藥物使得他們的慾望得到持續地滿足,強行延長了鐘擺停在中線的時間;另一部分的人選擇了進行純粹的認知和美的享受,探索與創作讓他們高潮,讓他們擺脫慾望的旋渦。
而對於大多數凡人,我們很難打破這種枷鎖。我們被各種世俗的煩惱所困擾,我們為各種平庸的成就所欣慰。我們甚至都意識不到自己生而為奴,我們都甘願淪為慾望的奴隸。
我們大多數人,都只是苟且地活著。《七宗罪》
縱然不是基督徒,但是這個電影給我的震撼還是很大的。我認為它道盡了人類的缺點
人類最大的缺點是一旦聚集起來,智商就會降低。
經常不按時放貓糧
不每天打掃我的窩
居然想讓我洗澡
還剪我的指甲
想換一種口味的貓糧居然不給我反應
聽不懂我的語言真的是太落後了
哼計算器什麼的花了幾天就學會了真是技術落後的種族
人類啊,一大堆缺點
希望有個漂亮小姐姐來抱我
「適應能力」。
人類對於一切事物,生存環境,空氣質量,溫度變化,快樂和痛苦......都會很快的適應。
根據達爾文的理論,這是自然選擇的必然結果——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它篩選出了更適合存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一批人,然而作為一把雙刃劍,它也給人類的精神、肉體等方面帶來了不小的缺陷。
身體方面。
比方說健身,長期使用一個動作會讓肌肉適應,難以增長。這種適應性給許多想獲得好身材的人造成了一個又一個的瓶頸。
比方說痛感,傷口會快速的癒合,同樣的,人類也會迅速的忘記當時的那種痛感。一個膝蓋的韌帶斷了,不疼了之後又去踢球,又斷了,又去踢球......疼痛帶來的警示性作用在這種適應性面前大打折扣。
如果說適應性帶給身體方面的劣勢努努力還可以克服掉。那精神方面呢?
比方說幸福感。
積極心理學方面的一些研究驗證了這一點,即人類會快速的適應快樂的情緒。
一塊肉往往吃到最後一口就食之無味了。
一個朝絲暮想的女神往往追到手一兩個月新鮮勁就過了。
從小到大20多年的夢想,還沒等實現就知道實現後也不會多開心。
這種快速的適應性,讓人類一生都在追求新目標,嘗試新事物,攀爬一個又一個山峰,獲得短暫的快樂後,被追求快樂的本能趨勢著繼續向前,永不停歇。
當然有些人因此功成名就,意氣風發。
但相對應的,有些人則見異思遷,疲於奔命。人類最可怕的事情在於根本無法對抗時間。
時間的長河滾滾而來又滾滾而去,短短一生之後,有多少人記得你?能記住你多久?
知乎上30-40歲的人,和幼兒園青梅竹馬的朋友有聯繫還有幾個?也許腦子裡只有黑白色的幾個瞬間,也許只能靠老照片拾得些許的回憶。
自己喜歡的書,喜歡的小物,幾十年後自己還喜歡嗎?愛人、兒女還喜歡嗎?記得有介紹日本的書說,如果日本有獨居老人去世,就會有公司專門徵得親屬同意清理全部遺物,車子一拉處理掉。之前再珍惜的,帶了再多回憶的,無論如何不捨得扔掉了,瞬間也就化為了虛無。
許多老人退休前是單位業務骨幹或者是叱吒風雲的單位領導,平時一呼百應,工作生活如魚得水;退休前幾年人還可以比較活躍,四處旅遊看世界或者帶娃;再過20年,30年呢?工作單位里的人新老交替,人脈換血無人再識,身邊一個一個為數不多的老朋友紛紛離開,子女或者不在一個城市居住,或者全力謀生無心顧及長輩,人沒走到人生盡頭就已經越來越孤單寂寞,細思恐極。
數碼時代照片不值錢,手機相機錄像機拍了無數家庭影像,自己一年翻看多少次?照片傳給小輩,孫輩,能傳多少輩?更別說有許多人是無後的,許多照片拍出來,也許一生只翻看一次。
一生經歷無數甜酸苦辣,可能在電腦上寫成了回憶錄,文筆不好沒人出版,朋友不要看,小輩也沒心思看,絕大多數人一生的故事也就淡淡泯滅與世。
每逢佳節倍思親,小輩祭拜祖先的風俗能向上推到幾代?還有多少人家裡有家譜,知道自己祖先從何而來?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之後也是一片虛無。
人類在時間的長河裡實在太渺小,可嘆。一個星球上居然有上百個政體。
瀉藥,分裂。
人類作為一種存活在宇宙中的一個種族,可能是因為一直沒有發現域外生命的緣故,人類缺少了外部的威脅,矛盾就會在內部發酵。縱觀人類的歷史,有文字可循的只有幾千年時間,這在無垠的宇宙中如同彈指一瞬。而就是這幾千年時間,人類發展出了不計其數的語言,民族,國家,並且內部自己爭鬥不休。在神話中因為神害怕人類的潛力,毀了巴別塔並讓人互相說不同的語言,極大的增大了人類的內耗並且在某種意義上永遠的讓人類處於分裂狀態。
我們看科幻小說,會發現他們的設定中,往往生存環境比較惡劣種族,能發展出比較高的科技水平,而他們無一例外都是統一的,所有的外星人歸屬在一個政體下,說一樣的話,然後來入侵地球。這其實可以說是科幻作家的一種設想,因為在地球這樣近乎於完美的生存環境中,又沒有外敵環伺,人類的發展簡直是太隨性了。很簡單的例子,如果現在地球面臨外星人殖民入侵,地球竟然沒有一個完善的組織能把全人類統一起來抵抗,而且這個統一的道路上還要解決信仰,語言,人種,意識形態等各種各樣人類自我劃定的分歧。
人類要想擺脫地球的束縛,成為太空種族,不光要在核聚變發動機等等這些硬技術上突破,統一的地球組織才是個大前提條件,否則飛出去也只能是給其他宇宙種族送經驗值,或者也可能根本飛不出去,人類自己就會在無窮無盡的內耗中灰飛煙滅。
溝通方式低效——用語言和文字溝通,速度慢,準確率低,不易達成有效共識。
這個缺點導致:
1,科技發展速度受限
2,科技發展高度受限(除非倚靠人工智慧)
3,如果出現反人類的人工智慧,人類敗就敗在這點上。
4,因為溝通不暢,個體之間容易彼此猜疑,容易彼此產生極端負面(或正面)的影響,群體易過激,缺乏群體理性。
所以,溝通方式低效是阻礙人類長存,阻礙人類建設更高級文明的最大缺點。
1.個體信息碎片化;
2.內自醒與內自省;
3.以有限面對無限:徒勞的存在意義追逐,永無止境。以自我為中心。
你看,這TM是益蟲:
蚯蚓
為什麼是益蟲呢?因為他能給我們鬆土。
你看,這TM是害蟲:
蜈蚣
為什麼是害蟲呢?因為它咬我。疼。
這世界上,因為我們的存在,被劃為兩派,凡是對我們好的都是我們的高尚純潔的東西,凡是對我們不好的都TM是碧池。
什麼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啦,你廢話它倒是想染它能做到嗎?什麼牡丹就是花中的拜金主義啦,就是長得好看你就說它拜金,真它娘的憋屈;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多麼清高啦,它居高不就是怕被你們捉住嗎!什麼驢只會拉磨,沒有追求,你特么把它綁在磨盤上沒事還抽它它能不拉磨么!什麼海豚是人類的好夥伴因為海豚救人啦,什麼大白鯊就是個坑b因為它吃人啦,什麼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笑你妹夫啊,自戀!
--------------------------------------------------------------------------------------------------------------------------------------------
評論區的叔叔阿姨們表激動,嚇得我豆不敢說話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狂犬病還是無法治療?
※中國人為什麼無法接受將父母送養老院?
※有哪一些「本來以為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沒想到已經是巔峰」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