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到底有多小眾?

我指的是廣義的古典音樂。我是一個業餘古典(音樂)吉他愛好,演奏者。我去過很多琴行,但發現基本上所有地方的古典吉他數量都遠少於民謠或電吉他,所以開始思考這個問題。請問有誰對這個問題有個大概量化的概念嗎?比如100個人里有幾個會從事或愛好古典音樂相關事業。


量化的話,基本上所有未經篩選過的隨機自然人群中,別說會演奏一樣樂器了,哪怕是稍微有點愛聽古典音樂的人的百分比,都是0,或者說趨近於0。
參考坐標:北京市,成都市
參考年齡段:90後及以前(同齡人或者比我大的人),可能更年輕的人群中情況要好很多?

所有我認識的愛聽古典的朋友都來自特定篩選條件下的人群,例如:音樂專業,大學藝術團,一起看音樂會的票友,琴房偶遇,知乎古典音樂話題,古典音樂類貼吧,流行/蟲蟲/鋼琴網。

這令人感到絕望。。。

改編下某個段子:
喜歡古典音樂的人就像有理數,你知道有很多,而且隨便就能舉出一大堆,但是你知道——在數軸上隨便戳一下,戳到有理數的概率是零。

再有感而發的補充:
還得感謝中學英語課本的「月光」毒雞湯故事,雖然懂行的人都覺得蛋疼,但是好歹能讓絕大部分人(哪怕啥都不知道)能知道有個貝多芬!其他大部分音樂家就沒這麼幸運了。。。

普及古典音樂,刻不容緩!歡迎大家戳進我這個回答,有海量我精心挑選總結的古典音樂清單,只需利用碎片時間即可欣賞: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912403/answer/242995861

我還會不定期在「想法」上分享一些好聽的古典音樂,以及一些相關的小知識,歡迎關注!?ω?


瀉藥!
怎麼說呢,現在古典音樂為什麼成了小眾、我覺得很複雜,首先、古典音樂的欣賞門檻不低、但話說又回來,從音樂的意義上來說、它似乎又不應該是高門檻,總之,在今天的中國,它變成一個門檻高的東西是被迫的,首先大環境決定大家音樂的素養普遍不高、還有一個更重要且麻煩的事情,中國人很難被感動!心臟很麻木!需要高效高刺激的藝術形式。
這個話題也和老生常談的「中國人聽歌只聽詞」有關,因為追溯歷史文化、我們的民族沒有養成欣賞音樂的習慣,而在歌曲中將歌詞等非音樂性(甚至是文學)的東西解讀為音樂作品中佔比極大(甚至比音符還大)的一部分,這也是樂隊文化無法普及的原因之一、中國人徹底誤解了音樂!
其實這個問題即便改成「音樂小眾嗎?」都絲毫不過分,因為除了音樂工作者,大家每天能主動聽多少音樂?被聽的心潮澎湃、夜不能寐的、又有幾人呢?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應該恭喜每一個被音樂感動的人!

需要在習慣上解決這些問題、我們缺的是時間、一代人一代人的努力,中國這20多年努力學習了西方几百年的文化,學的囫圇吞棗、一筆糊塗賬!我們需要時間消化再進化,這、也就需要我們音樂教育者的上進和努力!

願世間美好!處處聞歌聲!


小眾到每次我聽的時候都怕別人說我裝逼


有一個答案里講到,發現身邊喜歡古典音樂的群體組成是音樂專業,大學藝術團,一起看音樂會的票友,琴房偶遇,知乎古典音樂話題,古典音樂類貼吧……,可能是覺得沒有完完全全的路人,就「感到很絕望」。可這其實是最正常,最良性的情況。

首先要明白,要把欣賞好古典音樂,是需要經過一些基本功訓練的。這些訓練本身就不是一、兩天就完成的。很多樂器的教育初期都主要是這種音樂上的基本功訓練,所以大部分人只要小時候學過樂器,不需要考到很高的級別,這方面音樂欣賞的訓練是有的。但是對於普通人,在我們的當前的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下,就很難有這樣的訓練。事實是中小學課本有很好的教育,但有很多中學不上音樂課,或者不重視音樂課,或者沒有有資格的音樂課老師。不要說音樂了,整個美育都不重視。很簡單,高考不考美育。大部分只能靠高考改變命運的窮鄉僻壤的中小學還談不上美育。

我本科下鄉到一個比較貧窮的地方支教。在音樂和藝術方面的課程里,孩子們受到引導之後,都十分敏感。我們越是驚訝和驚喜,心情就越是沉重。因為不管發現了還是沒發現,他們必須走老路。

至於我們普通城市中的普通成年人,大部分都身心疲累,需要的是放鬆、娛樂,這些內容還要符合他們的心理需求。需要系統性地學習才能獲得的興趣愛好,很難流行起來。城市中老年人就不一樣了,他們如果沒有特別不幸的經濟和家庭問題,一般都是有錢有閑。讓他們學習一些東西他們是很樂意的,無非是老花了、記憶力衰退、精力不旺盛等不利因素。當然,這些例子也僅限於當年工作時本身是知識分子的一部分老年人。所以我很願意跟中、老年人朋友談論古典音樂。你會發現,你上次跟他介紹過的一些東西,他們會去照著一一嘗試,然後給你反饋;年輕的朋友,可能根本記不得每一次討論,也沒有時間去印證和感受每一次討論的結果,因為太忙了。

說到底是還沒進入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像北歐那種共產主義社會,他們勞動都不是謀生手段的,勞不勞動都有福利;生產力高度發達,養得起。那你就能看到,普通人平時約起來會去一下gallery,買幾幅畫。


2007年,美國知名的小提琴家Joshua Bell(上圖)在華盛頓DC的地鐵站拉了45分鐘的小提琴,用的是一把價值350萬美元的琴,總共籌得32美元,並且沒有人鼓掌,甚至連給錢的人都是扔下硬幣就急匆匆地走了。他所得到的最高注意力全部來自於小孩,那些孩子聽到他的音樂,就不由得停下來,結果無一例外地都被他們的父母拉走,在被拖著走的時候,那些孩子們都好幾次回過頭來看他。

要知道,在這之前的2天Bell在波士頓的劇院演出時,平均一張票要$100美元,當時座無虛席。

也許有人說如果他到波士頓這個愛好古典音樂的城市的地鐵站來演出的話,就一定能獲得關注吧?不過可惜的是,我自己也確實在波士頓的幾個大地鐵站見過一些很棒的古典音樂家的演奏(巧的是,他們大部分也演奏的巴赫的曲子),但幾乎都得到了Bell一樣的結局。我發現最容易得到行人駐足的音樂模式是:在非上下班高峰期時段演奏的帶勁的流行風格樂曲,類似於la la land主題曲或者是start a fire那種類型的。

我身邊也確實有真誠的古典音樂愛好者,比如回去聽音樂系的公演或者是排練(都是免費)的學生,或者是大冬天排隊用學生證拿交響樂團免費打折票的學生,可惜這樣的人太少了。


古典音樂其實還好,不算特別小眾。以題主的計量方法,個人感覺,100個人中大概5到10個的樣子。
相較而言,一些流行音樂的派別還不如古典樂普及。有賴於中小學音樂教育,大多數人對巴赫、海頓、貝多芬、莫扎特等人都是熟悉的,多少聽過。但對雷蒙斯、詹姆斯布朗、鮑勃馬利、吉姆莫里森這些人的了解還真的不多,即使聽了也不大會喜歡(話語體系的問題)。
古典音樂愛好者大體有兩類:
一是音樂(多半是鋼琴、小提琴等器樂)的業餘學習者。他們在器樂學習中接觸了大量古典音樂,在彈奏中通過反覆輸入習慣了古典音樂各個時期的話語體系,也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食髓知味,自然會逐漸喜愛。也有物極必反的情況,因為被家長逼得太緊完全喪失興趣,這是教育方式的問題。
二是被自然感染的非音樂學習者。音樂的感染力很強大,古典音樂並非只屬於專業人士,所有人都能感受它的美。一部好的作品,作家去讀收穫更多,普通人讀也能領略其風采。
至於專業人士,他們已經不能算愛好者了。
還是那句話,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好了,文化教育自然會跟上,以後古典音樂也會更加普及。


小眾一點挺好的。

網圈有句老話,人數過萬,智商減半。

為什麼喜歡小眾的環境呢?因為小眾,所以圈子裡的人很少是有跟風喜歡的,大部分都是有自己明確的認知和喜好才會熱愛古典音樂。跟這樣的朋友的交流一般來說質量也會比較高,傾向於理性,收穫也更大。

最近一年開始愛上了爵士,在北京爵士圈認識的朋友也大多是這樣。

有跟風的么?還是有的,但大部分人雖然跟風,還是會有一個理性和尊重的態度在。

作為音樂教育者來說,向孩子傳播古典音樂,傳播更好的古典音樂是我們的責任。但對於大眾來說,了解和知道並不意味著你非要喜歡和熱愛它。了解古典音樂或者說嚴肅音樂,更多的是對一個人的音樂鑒賞水平有著全方面的提高。

我覺得如果大部分普通人都對古典音樂,對嚴肅音樂有一定的鑒賞能力,那麼相應的對流行音樂和現代音樂的要求自然也會提高,起碼不會是現在只聽旋律和歌詞的水平。

這就夠了。


個人認為這個不用悲觀,古典音樂在中國其實這些年來積累的聽眾群已經越來越多了,雖然在歐美是越來越衰退,但在中國還是有不少人願意去嘗試和接受西歐經典的音樂文化的。特別是一二線城市,近年來建造的音樂廳也越來越高大上,(管風琴也慢慢多起來了,十幾年前全中國管風琴的數量我印象都不出三台的)。音樂會也豐富,世界著名的樂團演奏家近年來都願意來中國了,七八年柏林交響樂團來上海,一票難求,最高的一張票的票價是5k!可以想想是多麼的受歡迎。以前小的時候國內聽音樂的條件和機會少很多,經常只能去買盜版cd和走私的打口cd,現在手機app這些能聽的機會越來越多,這大概也是一種繁榮的信號吧。所以我對未來其實比較樂觀的,近年來政府也扶持精神文化,再加上中國人口基數比較大,我覺得以後肯定聽古典的會更多。受眾方面還是音樂愛好者,音樂專業從業人士,音樂學院學生,業餘樂器學習人士這些為主吧,這些群體人數越多(中國現在是世界學樂器人數最多的),肯定聽古典音樂的人就越多。


寫個個人的經歷。偶爾在一個群里打撈到一個謙虛謹慎的古典音樂愛好者,往群里丟了首曲子鏈接趕緊跑。
然後叫住他問還有嗎?這回丟出來一個莫扎特的「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長大」(呃……就是這個意思……指那首鋼琴曲)

再私聊問,還有嗎還有嗎?
扔出來幾首巴赫。(然後我掉坑了。巴赫算是……我自己認真聽的第一位作曲家? 現在還不是很了解只是盲目覺得咦挺好聽的好好聽。)

就……能感覺到那位推薦者那種……「我不是變態不是變態,真不是啊」的謹慎感。好想去安慰安慰「你不是變態,你不是異類,it"s OK 。。。」但是想想不對啊為什麼我啥都不懂還有資格安慰人家。。。。。。

在這之前有次看芭蕾,回來跟朋友說「現場聽交響樂太好聽了!」也是差不多的答案,朋友表示「我一直都覺得好聽啊,就是平時沒有說。」

唔,總覺得自己之前實在是對古典音樂誤會太深了……不知道是怎麼形成的概念 。。。就,腦子裡默認「這是個可怕的東西」。然後周圍朋友也不會主動提起來。


小眾到一堆人寧願一路追著歌手什麼的電視節目,也不願意花十分鐘聽一首曲子,更別說花半小時了解一下作曲家相關的知識。
如果分享給身邊的人,基本上都是「我聽了一下子覺得不適合我」、「等我有時間再聽吧」、「怎麼聽著聽著就沒聲音了」、「不想聽,你換個歌」之類的。

我的表情是這樣的:

更直觀的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所在城市的音樂廳或者劇院在哪裡以及怎麼去,或者不知道應用商店裡有一個叫『國家大劇院』神級軟體。


小眾到我都不好意思跟別人提我聽古典的愛好。


在喜歡音樂的人中,大約8.1%

但是如果以人口總數來算,有很多人根本不喜歡任何音樂,所以應該不會超過1%


前段時間港樂開季,請了王羽佳一起演奏柴一,下半場還有春之祭。我剛好因為要去外地出差去不了,十分不舍地只好把票送給朋友。先問了幾個覺得可能有興趣的朋友,不是有事就是沒興趣。最後我只好發了個票圈在票圈裡免費贈送,依然還是無人問津。。。。王羽佳啊。。。。這是常能看到的么!居然免費送票都沒人要!哭暈在廁所。。。。


我是古典音樂從業者,供職於國內知名職業交響樂團。

古典音樂跟流行音樂不一樣,我們沒辦法量產,也沒辦法去像流行明星那樣快速及時的去製造出大量作品,也根本無法承受粗製濫造的後果,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從很小几歲開始十幾年如一日的練習,大家才能夠在一起做一件事,從開始的基本功日復一日地反覆練習,枯燥乏味,無法堅持,刪選一大部分人,到逐漸開始確定我們走向專業,刪選一部分人,在與同是專業的人較量,優秀者考入專業院校,在刪選一部分人,最後畢業,中間有太多太多各種各樣原因被刪選的人,能留在古典音樂這個領域的不過分說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最後能成為獨奏家或者在交響樂團中,是極少中的極少,而流行音樂採用的是散彈擊發的策略,大批量培養,每月固定發行成堆新歌塞滿電台各大媒體,只要發現其中有哪一首或者哪個人稍微突出,立刻大量集中宣傳,幾十個人甚至更多的人的全部成本,就馬上收回並且順帶高盈利,古典音樂根本做不到這樣的事情


謝邀。

最近事比較多,不好意思拖到現在才答~

樓上幾位已經說得比較清楚了,我再從一位初中生的角度補充一下。(普通中學的初中生)

1,

我初中所在的班級,共有50人,在 聽音樂總時間內:

聽古典音樂的時間為0%的人,共49人;

聽古典音樂的時間為30%的人,共1人。

2,

在這50人中,學習西洋樂器的人(包括學過此類樂器的人),共有14人。

在這14人中,使用此類樂器練習古典音樂的人,共有14人。

而結合第一項統計結果,我們可以發現:

在這14個 學習 如何演奏古典音樂 的人中,只有1人會用休息時間聽古典音樂。

(這1人是我)

有人可能會說:你們上音樂課難道不學古典音樂嗎?既然學了,那不就等於聽了嗎?

對此,我的回答是:

在2015~2016上半年,青島某私立中學 所上的音樂課程中,有將近98%的時間都在教我們唱流行歌曲。

(在2015~2016上半年,我所在班級 平均每兩周上一次音樂課)

每兩周上一次音樂課,且 98%的時間都不是用于欣賞古典音樂,這麼小的概率就不必再說「既然學了不就等於聽了嗎」。

50個人有點少,再調查一個班級。

在新調查的這個班級中,共有50人,在 聽音樂總時間內:

聽古典音樂的時間為0%的人,共50人。

現在,共調查了100人,其中只有1人會在休息時間聽古典音樂,

並且通過另幾組調查發現:學習西洋樂器不代表平時會聽古典音樂。

如果把調查範圍擴大,聽古典音樂的人 所佔的比例 肯定還要小很多。

看到樓上有個回答中提到 年輕人或許會聽古典音樂,所以我就寫了這個回答,以此來說明一下:

儘管學西洋樂器的年輕人增多了,但他們並不會去聽古典音樂。

並且,我覺得 古典音樂愛好者可能還是以 00後之前的人 居多。


至今身邊還沒有遇見和我一樣閑下來喜歡聽古典樂的人……


整個公開課教室將近80號人,大多數聽的是華語樂壇,一部分聽歐美流行,一部分聽日本流行或者日本acg。

只有我一個人聽古典。

我qq列表裡,除了自己曲師和幾個知友以外,基本上聽的都是別的。
小眾不小眾?僅僅以我一個古典樂愛好者的角度而言。
小眾,小眾到基本我只能找曲師去談一些古典樂話題。

「哥你聽啥呢?給我聽聽」
「第七交響曲」
「哦,我知道,不就是貝多芬那個么?」
「貝你麻痹,老子聽的肖斯塔科維奇」


古典音樂目前的狀態最好,就像最初的知乎。


不覺得小眾。我之前認識的人里,聽古典音樂的絕對比聽重金屬的多。


不好說

你說大眾吧,只說我自己,上大學之前除了藝術生沒遇到過古典樂愛好者,然而即使是在藝術圈裡真的興緻勃勃的也是極少數,大多數還是想走高考捷徑。

大學之後……加上樂團的,其他,沒了= =

再看音樂會,除了一二線偶爾會有比較有意思的演出,其他地方最受歡迎的還是宮崎駿什麼的。

可你要說小眾,不說郎朗他們,張昊然啊陳薩啊等等的門票買不到的情況也時常發生(好氣哦)

總的來說還是感覺,喜歡古典的人不多,但水平高的也不少,然而架不住國民音樂素養太差,所以顯得小眾。

嘛……畢竟我大天朝子民古琴古箏琵琶都分不清楚,你也不能指望他們多懂西洋的啊= =


推薦閱讀:

Whiplash中,弗萊徹說了哪些罵人話?
哈農具體該怎麼練? 對於新手來說。
如果鄧麗君去參加「好聲音」「我是歌手」等節目會大紅大紫嗎?
視奏能力與背譜能力是負相關么?
怎樣才能頭腔共鳴?

TAG:音樂 | 古典音樂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