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將 USB 介面做成雙面可插的?

USB插口
如此一個使用率高的設備居然分正反面
設想如果我們可以用一個雙向的USB插頭, 我們在電腦上的效率會提高多少?


鑒於此答案已突破1.7K,後續可能會有更多的人關注此問題,再三考慮覺得有必要再進行更完整的解答,原諒我的啰嗦。如果下面這篇答案多少能給予你點什麼的話,我希望它不是一個結論,也不是一種特定的模式,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去學習,去嘗試,去探索及理解不同事物與不同思想的動力——2014年6月5號更新

樓上那位 @何明濤 同學用「粗暴」一詞形容我,哎,太到位了。
多圖預警,用手機看的童鞋要注意流量了。。。。

2012年中,也就是兩年前,當時蘋果iPhone5數據線Lightning還未面世(充電時無需區分方向),我粗暴的設計了一款不需要區分正反向的U盤給它取了個洋氣點的名字叫2-TOP

大三還未開學,暑假閑來無事,那段時間對用戶體驗設計比較感興趣,於是乎就開始分析用戶使用產品時的各種操作習慣及體驗。通俗的講就是挑各種產品的毛病,通過分析同類產品的差異化,以此去尋找產品背後折射出的用戶需求,加以歸納總結並提出差異化需求亦或是挖掘出全新的用戶需求。然後根據這些需求去設計產品亦或是概念產品(學生你懂得)。具體內容有:如何引導用戶初次使用產品,用戶在體驗過後能留下什麼印象或感受,剖析產品的每個操作步驟,刪繁就簡,去偽存真。其實最重要的還是產品設計的是否方便易用,該如何著手提升用戶的操作體驗。

之前趙本山的小品裡頭有個段子叫:把大象裝進冰箱要分幾步?
總的可以分為3步:

1.把冰箱門打開
2.把大象裝裝進去
3.冰箱門關上。
這也是我們在研究產品時常用的方法,分析產品在使用過程中的每個步驟,把自己想像成用戶,慢慢的去體會產品的每一個操作步驟,從中發現問題,發現需求,進而著手去改進。產品開發的背後可以很複雜,但是到了用戶手裡,他一定要覺得很好用,這就是我們做的工作。

產品分析多了,慢慢就形成了習慣,看到什麼都會不自覺的去分析一下。

就在我把U盤插進電腦準備拷文件的時候,U盤開始進入了我的視野,啊哈。當時嘗試了好幾次都沒把U盤成功插進電腦,又是大熱天的,相當來火,嘴裡罵到——這TM怎麼這麼難插,翻來翻去有意思嗎。為什麼U盤就不能設計成雙面都能使用,為什麼不?具體怎麼實現。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我的U盤之路開始了。


————————————我是分割線之科普篇———————————————

我來帶大家重新認識一下U盤

市場上的U盤按技術裝配來分可以分為:pcb電路板U盤(左) UDP黑膠體U盤(右),這裡先不引入USB2.0,USB3.0等概念。

1. PCB型U盤的生產模式是USB公頭+Flash+主控晶元+PCB電路板(SMT貼片)+悶騷的外殼。(國內主要做的是這種)

2. UDP型U盤採用的是一種最新的加工工藝,其稱之為PIP封裝,PIP是英文 Product In Package 的簡寫。技術整合了PCB基板組裝及半導體封裝製程直接封裝而成UDP黑膠體U盤芯,簡稱黑膠體U盤。(台灣,韓國的封裝技術)

PCB型U盤和UDP型U盤是兩種不同性質的U盤,「粗暴」的講PCB有USB金屬接頭而UDP沒金屬接頭,當然也有帶金屬頭的UDP黑膠體U盤了(混合模式,這裡細說沒多大意義,大家自行補腦)。這個區別表現在產品操作上的效果就是PCB型U盤是防呆的介面,有且只有一個方向能夠插進USB母口端;UDP型U盤因為無USB金屬頭所以正反面都能插進電腦,但是只有封裝了四根金屬接觸片的那一面跟電腦USB埠帶四根金屬彈片的那一面接觸才能被讀取。簡而言之就是傳統的PCB型U盤(有金屬頭)是沒有可能做成雙面插的,而UDP型黑膠體U盤是本來就可以雙面插但其中有一面是無效的。

那就是說假如我們要設計一款可以雙面插的U盤,我們只要將UDP型黑膠體U盤的兩面都做四條金屬接觸片就可以了,當時以為這樣做就可以了,我以為(請原諒年少無知的我)

————————————我是分割線之探索篇———————————————

U盤的工作電路及原理

如上圖,只要U盤端的四個金屬觸片跟電腦端USB端的四根彈片按正確的方向連接,U盤就可以開始工作了,兩面都設計有金屬觸片的U盤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打住打住打住。。。。。。。

這是有問題,要是有這麼簡單那雙面U盤早就遍布中國大江南北,長街小巷了。樓主就不會問這個問題了,那問題在哪呢?大家別被我上面那些圖給誤解了,問題就在於電腦端USB埠不是這樣的。廢話少說上圖——

沒錯,就是電腦端USB母口上有兩個起固定作用的金屬彈片,而且位置也蛋疼到剛好,剛好,剛好會讓之前設計的U盤短路。廢話少說,上圖。

好,接著我又去研究怎樣解決雙面U盤短路的問題,擦,都是蛋疼的問題啊,我今年還沒畢業好不好,我還是一個學生好不好,更重要的是我是一個文科生,科生,生。。。。這些蛋疼的問題真的是夠了,多麼希望我之前沒發現這個問題,不過這個跟後面遇到的問題比起來不算什麼,不算什麼,讓我打開燈接著寫,接著畫,我要把這一路來遇到各種事都一一說出來。

自己研究了好些天,沒什麼頭緒。於是去百腦匯找了一個修電腦的師傅開始打聽附近有沒有會修U盤的,結果他說尼瑪U盤電路太複雜了,會修U盤的人肯定不會在這上班了。這一打聽就沒信心了,這懂U盤的師傅肯定不好找。為什麼要選擇找修U盤的師傅探討呢,因為對方要是懂U盤的話肯定知道我在說什麼,不需要跟他從零開始講。可以直接切入主題,聊更深層的問題,效率會高很多。輾轉了好幾個地方,終於找到了個知道什麼是data電路,clock電路的小夥子,甭管他能不能幫到忙先交流交流。一聊聊了一下午,嗓子都聊幹了,最後他說他弄弄看,應該沒什麼問題,叫我回去等消息。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啊,就像是看到了曙光一樣,異常激動,有木有,頓時覺得他很牛X。然後一天,兩天,半個月都過去了,他給我發消息說搞好一半了,就約了個時間接著聊第二輪。等我第二次去的時候,我尼瑪震精了,他說的搞好一半了就是把四個金屬接觸片接成了八個金屬接觸片,並沒有想如何解決短路的問題。我們開始了第二輪聊,聊到了U盤短路問題的前因後果,他跟我說這是世界級難題,他解決不了。好吧,他就這樣放棄了,其實我一開始已經猜到是這樣的結果了,真的是我把問題想得太簡單了。回到寢室,打開電腦,又開始了自立更生的之路。

也有同學建議我去聯繫U盤生產廠商讓他們去解決,當時也想過這個問題,然後就給各種U盤生產商打電話。這一打,讓我明白了很多事情。

1.國內的U盤生產廠商95%是做代工(OEM)的,還有少許工廠也做ODM,但是這個ODM是建立在大量訂單的基礎上才有資格商量,再說這麼關鍵的問題你找U盤廠商幫忙,假如U盤廠商成功的解決了那我們之前做的算什麼?貢獻了一個很好的點子?現在想想當時的做法確實有點笨。

2.U盤按裝配工藝大致可以分為PCB型U盤和UDP型U盤,內地基本上都是做快要淘汰了的PCB型U盤,很少做UDP的,所以很多UDP型U盤都是從台灣,韓國發過來的標準配件,我們做的只是外殼,塑料外殼,美其名曰個性化定製。而雙面U盤是基於UDP工藝的基礎上改造的,所以雙面U盤不是想做就能做的了的。一流U盤生產廠商才有能力有UDP生產線做這個東西。

3.即使廠商答應提供協助,我們拿什麼跟對方溝通,肯定不能以「我有一個想法」來合作,這樣勢必會鬧笑話,多麼可笑的合作方式——「我有一個想法」


幾番折騰後,還是決定自己想解決方案,至少這一步我還能自己走下去,在沒把自己能夠做事情做到極限前不要想著都靠別人,這樣合作才容易成功。

回到正題,要解決U盤短路的問題關鍵就是要讓U盤的一面跟USB端四個金屬接觸片能夠良好接觸,同時避免U盤的另一面跟電腦USB端起固定作用的金屬彈片接觸。一次偶然檢索到台灣某個失效的專利,然後在他的基礎上局部做了優化(阿拉不是吃素的,各種葷都吃),然後U盤短路問題在理論上是解決了。但是因為這個解決方案存在適配性問題,上圖,再來給大家講講。

如上圖,利用A與B位置之間的錯位,在U盤端將金屬接觸片(區域C)下凹,讓電腦端USB四根金屬接觸片(區域A)能夠跟U盤端的四根金屬觸片(區域C)良好的接觸,同時凸起部分可以讓電腦端起固定作用的金屬彈片(區域B)與U盤的四根金屬片(區域C)不接觸,避免了短路。在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下,「理論上」U盤是可以設計成雙面的。那實際上呢?因為每個USB母頭的細微差異性導致區域A與區域B之間的位置關係存在不確定性,譬如新版的USB母頭中區域B比區域A寬許多,但是一些年代久遠一點的電腦區域B較窄,所以區域A與區域B位置的不確定性導致區域C的位置也不能完全的確定。而區域C的設計就是雙面U盤能實現的關鍵。

這裡教大家如何觀察區域A與區域B的位置關係。如下圖,找一個使用過一段時間的U盤,帶金屬頭的那種。

上面有兩道劃痕,這兩道劃痕是U盤在反覆使用的過程中,U盤與電腦USB母口端起固定作用的金屬彈片多次摩擦產生的。金屬頭上面還有有兩個小孔,順著小孔往裡看,是不是可以看到裡面的金屬接觸片,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初步了解區域A與區域B的位置關係。看完過後,有木有覺得我們設計這樣的東西像是在挺而走險,打擦邊球。反正我是一直都有這樣的感覺,如果要批量生產該產品,必須要把區域A和區域B的位置做的很精確,當然如果真的要著手去推這款產品的話,肯定會做到很精確的,大家可以放心用啦。產品開發的背後可以很複雜,但是到了用戶手上,產品必須簡單易用,這就是我們的工作。


把雙面插的原理跟大夥講清了,現在是時候來聊聊蘋果老大做的雙面數據線Lightning了。2012年蘋果在9月份的產品發布會上向全球發布了iPhone5,這款手機的充電線有一個亮點就是可以雙面使用,注意只是數據線連接手機的那一端哦。這個設計延續著蘋果老大一貫的作風——那就是簡單易用,給用戶帶來了操作上的雙倍體驗。

如上圖,大家都知道數據線是有兩端的,一端連著手機,一端連著電腦(或電源適配器)。每一條常規數據線的兩端在使用的過程中都需要區分正反方向,可是我們可以看到在Lightning數據線只有連接手機的那一端才用了雙面插這個概念,另一側即連接USB母口端的那一側卻無運用相同的概念。負責這個設計的設計師既然提出了雙面可以使用這個概念,為何不把存在相同問題的USB母口端也進行改造。這是我提出的一個問題?歡迎大家來拍磚。在大家拿起磚頭前,想請大家給點時間讓我先介紹一下Lightning數據線的手機端實現雙面插設計所採用的解決方案。

iPhone5手機端數據線插孔構造如上圖所示,在手機端裡面下側是8根金屬接觸片,上側是塑料。也就是說Lightning數據線插進手機端後,其中一側跟手機的8根金屬接觸片接觸,另一側跟頂端的塑料接觸(不會出現短路問題)。Lightning數據線雙面插設計靠依靠手機端介面及數據線端同時進行改造才得以實現。反觀U盤(或是USB接頭),USB母口端是不能隨便改的,所以要實現USB端的雙向插,我們只能基於現行的USB母口標準下對數據線的公頭端進行改造。所以這樣的改造談何容易,如果僅僅是想通過在U盤的兩端都設計金屬接觸片來達到雙面插的效果是極其簡單粗暴的(雖然我以前也是這麼想的,嘿嘿再一次請求大家原諒 年少無知的我)。今天我還是在納悶,為什麼蘋果不順帶把另一端雙面插的問題給解決了。難道是技術問題?結構?電路?不會吧!開什麼玩笑!!難道是產品的優先順序比較low?算了不管它了,接著碼字吧。

————————————我是分割線之成果篇———————————————

因為之前在還沒有做到很深入就粗暴的申請過了專利,專利這個事說重要就重要說不重要就不重要了,因為只要是想繞,總歸能繞得過去的,看大家怎麼去看待這個問題了。2013年初,那個時候對雙面U盤或是雙面USB數據線的理解還停留在表層,我把U盤做成一個概念產品參加了德國的紅點概念設計大賽,參賽是要交相關費用的,稀里糊塗的就把這個概念交上去了。經過層層篩選,在2013年8月我收到了來自紅點官方的郵件,得知我獲獎了。當時在一個設計公司實習,看到這份郵件,心裡特別的激動,比高考結束時那種感覺更贊,匆匆跑到一個沒人的地方大聲叫了一次,相當過癮。然後10月份就去新加坡領獎了。

獲獎後回到國內一直在找機會把U盤做出來,那個時候不知道一個USB埠會有這麼多問題。之後也有中國青年報和人民日報也來採訪過(曾經因為相關報道鬧了不小笑話),然後還是沒能找到廠商合作(後面才明白為什麼)。到是有些私企老闆打電話過來推薦工作的,也有人打電話過來問接不接私活!就這樣一晃半年又過去,不斷的找廠商約談,無果。今年年初奇虎360打電話過來說能否進行U盤的相關合作,因為360去年推出了隨身WiFi,看看是否能將這個雙面插概念的概念整合進現有的隨身WiFi中,一開始以為能綁上個土豪,能整合到隨身wifi里那真的是求之不得的事,畢竟這麼好的一款產品上面也有我的努力是多麼值得驕傲的事——(咳咳,我還是個大四學生呢)等我和我的小夥伴到360後才知道事情遠沒有想像中那麼順利。聽深圳那邊的硬體團隊說這個雙面插概念會讓隨身wifi變得比現在的個頭更大,鑰匙個頭變大了那就不隨身了。事情發展到這裡又停住了。從2012年概念完成到現在快兩年了,前些天去深圳那邊出差,到華強北逛了一圈,看到了下面這款數據線。

挺開心的,最終還是有人去做了,畢竟還是沒有流產。現在市場上還買不到雙面U盤,但是已經能夠買到雙面使用的數據線了。原理都是一樣的,數據線的生產加工及改造會容易些。U盤因肩負著存儲數據的使命,在沒有保證100%正常運行的情況下是不會冒然推向市場的。對於U盤初步的解決方案是採用巧妙的結構結合內部電路改造來實現雙面插的體驗。還是那句話:產品開發的背後可以很複雜,但是到了用戶手裡,他一定要覺得很好用,這就是我們做的工作。官方在2013年10月份對外公布獲獎作品後,這個概念引來了很多人吐槽,各種不屑,各種質疑(鎚子羅也說這個獎項就是個笑話,呵呵)。也有的人說這個問題老早之前就有人想到了,也有各種專利什麼的,說這是抄襲蘋果的概念。這些都不是重點,who care? 能實實在在的推出產品,然後把它推向市場造福人類,了結這世上一大波人的雙面情節,讓用戶真正的感受產品好用,我們的努力就不白費了。雖然產品遲遲未能面世,不過還是很開心啦,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的做產品的樂趣,學會了思考,學會學習,學會了分享,學會了探索。最重要的是明白了合作的意義在於我能夠為你做點什麼,在沒把自己能夠做的事情做到極限前不要想著都靠別人,這樣合作才容易成功。


一路來,絞盡腦汁的想去做這款產品,我當然也想快,可是學生畢竟是學生,很多事情不是一個人能夠搞定的,在這個過程中明白了很多事情,不去糾結後也變得坦然了。但是唯有一點誰也搶不走的就是,在年少無知的年代把自己的名字寫進了紅點史冊,也算是一個美好的回憶。夜深人靜時也能笑著對自己說:我叫鄧興興,以前想過一個問題,為什麼U盤不能雙面插。


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及一些事後感吧!

  1. 核心資源不夠核心。
  2. 以優秀的設計去推動生產,並夢想著開闢新市場之類的想法就是扯淡,只適合在聊天的時候憧憬一下。
  3. 在初創品牌時講價值主張顯得有些稚嫩,風起,唯有努力生存。
  4. 只有建立在重要合作及渠道通路等基礎上的核心資源價值主張才能發揮功效,更不用說客戶關係,人群的精準定位等純屬哈牛逼的內容了。
  5. 在關鍵合作中,對如何找到合作夥伴,具體該如何操作去推動合作一篇空白,日後必定好好潛心修鍊。
  6. 一勝九敗的學習觀是對的,只有去做了然後失敗才知道研究和分析是必要的但不是絕對的。
  7. 要有一個夢想,不斷的圍繞著那個夢想轉圈圈,然後實現它。
  8. 我們還年輕,有的是機會,在機會來臨前勇敢的去嘗試。

——————————這是一個故事,清新又文藝,苦逼又勵志——————————————

那是一個烈日炎炎的下午,有個學生髮現了一個問題為什麼U盤不能雙面插 ,我只是想弄明白這個問題,所以做了很多八竿子都沾不到事情,於是乎在學校變成了一個不好好學習,不務正業的學生。因為想弄明白這個問題,所以會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然後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不斷的重複後接觸圈子變得愈來愈大,發現要學習的東西,要弄明白的東西越來越多。也慢慢明白了要做一件產品遠不止是設計,概念那麼簡單。它是技術,市場,運營,產品,創意,設計,渠道等內容交織的綜合運用。懂得越多發現自己原先的世界愈小,越來越覺得學的不夠而且想學的越來越多,想知道的也越來越多。很累,但是很享受。這句話聽上去逼格挺高的,先為自己點個贊。


最近羅輯思維及幾個U盤廠商聯繫到我,好像是要準備推這款產品了,很開心,祝願這次能成功吧。一路來,漸漸明白了合作的意義在於我能夠為你做點什麼。如果你也對這款產品感興趣我們可以一塊合作,希望我能為你做點什麼!


————————————————————有同學私信我叫我把當時參賽遞交的展板放出來,嗯好的,毫無保留,有需要儘管用—————————————————————————————


我們用雙倍來考慮隨身攜帶的東西為什麼不能改變介面
這個USB接線器的雙向介面一直是我很喜歡的設計。
兩個都可以接入。個人認為改變介面設計比改變優盤設計來的更直接。


最開始設計這東西的時候,沒想到會有這麼多設備成天插來插去的,所以根本就沒往這個方面想。

USB是通用串列匯流排的簡稱,發明這貨主要是用來代替傳統計算機上的串口和並口,也就是用來接印表機、滑鼠、軌跡球、遊戲操縱桿這類型的設備的,這些設備插上了一般不會拔來拔去的。


後來朗科發明了優盤,,,,,,,,

倒是消費電子領域,明知道介面是成天插來拔去的,到今天才發明了一個兩面一樣的Lightning,實在是動作太慢。


我用的USB為毛都是三面的
第一面 插不進去
翻一下 還插不進去
再翻面 誒 進去了


我的答案基於第一的 @鄧興興 的答案,此設計得了紅點獎,但正如作者本人所說,短路問題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本人在興興同學的基礎上只增加兩個二極體就可以解決短路的問題
興興同學用了一個比較巧妙的方法改善了這個難題,下面略作說明:
(粘貼原作者):

  • 「利用A與B位置之間的錯位,在U盤端將金屬接觸部分下凹,讓A區域也就是電腦USB金屬接觸片區域能夠跟U盤端的金屬觸片良好的接觸,同時突起部分避免B區域也就是電腦端起固定作用的金屬彈片與U盤的金屬片接觸避免了短路,在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下,「在理論上」U盤是可以設計成雙面的。那實際上呢?因為每個USB母頭的差異性導致區域A與區域B之間的位置關係存在不確定性,新版的USB母頭中區域B比區域A寬許多,但是一些年代久遠一點的電腦區域B較窄,而且位置也很尷尬,剛好在區域A的正上方。」

此外,下面有同學 @郭文龍 回復說「未考慮d+和d-的處理」,即「如果B區域也和中間的兩個數據介面有重合腫么辦?」 這個看似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因為如郭同學所說,就算巧妙設計電路解決了短路問題,會影響數據傳輸速率;但其實這個問題是不成立的。繼續看上圖,U盤端金屬區下凹,即供電介面和數據介面間會有一個凸起的部分,使得B區域最多只能和A或者數據介面中的一個觸片接觸,不會同時接觸A和數據介面。興興同學指出,B主要是和A發生重疊,不會和數據介面發生完全重疊,那麼我們只需要考慮固定觸片和供電介面導致的短路問題。有同學提到用二極體整流(至於郭同學提到的二極體正向壓降問題,我覺得這的確會影響性能,但選擇壓降小的鍺二極體(0.2~0.3V)不影響使用),的確是用它,下面我將談談我的雙面U盤短路保護電路設計。

第一版的電路:
這也是我在QQ上和興興同學討論的那個版本,結果後來發現是錯的,囧rz。
看圖,錯的原因是:如果下面是使用端上面是備用端不會出問題,上下對調後就錯了
(看不懂沒關係,反正就是錯了)
所以得重新考慮…… 設計第二版。

第二版的電路:
想了半天,終於憋出了這個電路。這樣就保證能工作了
(看不懂沒關係,反正就是對了)
但是,這個版本依然有問題,眼尖的同學發現地線GND上面的兩個二極體是不必要的吧~
所以還有第三版。

第三版電路:
刪除了多餘的兩個二極體,然後配了點說明,最後的圖就是這樣的了。
只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了兩個二極體,正確與否,能否改進,歡迎同學們拍磚~


為了解決題主的問題,於是 USB3.1 誕生了


求學期間做過的設計,應該比這個早,不同於 @鄧興興的概念設計,做的是考慮產品實現的一個方案,同時考慮的是USB3.0方案。傳圖留個紀念。


歸根到底還是一個思維方式的問題。
看看硬體介面的人性化之路:

  1. 早期的時候,用戶必須了解硬體才能完成裝配(至少需要看說明書),有一些介面如果插反了,嚴重的情況下會燒毀硬體;
  2. 後來,設計進化了,硬體設計師意識到插反了這麼一個小行為就會導致硬體損壞太不人性了,於是他們改進了設計方法,新的方法是,在插反的情況下是插不進去的。這迴避了用戶發生錯誤的可能性而且硬體設計上不用做大的變化。真是太完美了。
  3. 但是人性化的需求是永無止境的。再後來,用戶的要求越來越高,插反了插不進去,雖然保護了用戶的硬體不會損壞,但是由於概率問題,用戶總有50%左右的幾率要插兩次才能完成插入操作,這浪費了用戶的很多時間(U盤用戶數*用戶插入U盤錯誤的次數*重新插入需要的時間)。如果碰到連續多次每第一次插入U盤都剛好插反從而引發用戶煩躁並發泄到別人身上就更不好了。

U盤作為一個計算機存儲設備,設計者在最初設計的時候,由於對計算機硬體過於了解,在思維慣性作用下,延續了當時習慣性的「人性化」設計思路,即為了保證硬體安全不會短路燒毀,如果一個硬體的方向插反了應當是插不進去的。這是一種基於硬體安全的思維模式,它所處的角度是「硬體」而不是「用戶」。
所以說,這個設計沒有在當時的已有設計基礎之上,進一步關懷到用戶更高的需求,從而錯失了一次可以改良設計的重要機會。
但是你沒有關懷到的用戶的痛點,一定會有別人關懷到。發生的快慢取決於商業競爭的激烈程度。USB介面的標準的競爭明顯沒那麼強烈,所以它緩慢的用了這麼多年才看到一點點變化。


USB介面並非特意做成單面的,或者說,並不是設計者認為雙面沒有必要或雙面有不可容忍的缺陷所以才特意設計成單面的。

單面是一種「思維慣性」的結果。微電子領域絕大多數多針的介面都是有方向(分正反面)的,更重要的是,電路板本身就是「單面」(分正反面)的,因此,將USB也設計成單面是最「自然而然」的做法,僅此而已。

上面幾個回答都是在事後為USB介面找借口。lightning介面的成功、下一代USB很可能雙面,這兩件事實已經證明:1,雙面介面確有必要;2,雙面介面並沒有增加多少成本。

——————————————————————————————
最簡單的電路板就是正面銅箔信號層,背面銅箔地層,中間夾著介質層。複雜的電路板也大同小異。因此,為電路板設計的USB介面,做成單面就是最簡單、最直接的思路。但要做成雙面也並沒有增加多少複雜度,畢竟它的針數本來就很少。


市場上不是有么
正常母口是一個框+一個棍
正常公口是一個框+一個棍+一個洞
現在把公口的那個洞改成一個棍,跟另一個棍互為鏡像。然後兩個棍都弄成可以伸縮的。插上的時候,用不著的半邊被母口裡的棍頂進入。醬紫問題就解決了。
這才叫簡單粗暴。缺點是做不薄,伸縮彈簧會老化。排名第一的那個回答,設計太文藝了,不忍直視。


說到用戶體驗,改成雙面的肯定有人人說為啥不做成圓形的,做成圓形的又有人嫌金屬觸點插拔磨損又老化啥的。
So,乾脆就簡單粗暴到底一次到位,做成圓形+磁性吸引固定+NFC+無線傳電算了~
哈哈哈哈~求摺疊~


掌握方法,usb是很容易插的:1.橫置的usb介面,只要將公頭空殼的一面朝上,幾乎所有的都能一次插入。2.多數豎置的usb介面都是在機箱後面,不常插拔,對效率的影響微乎其微。3.至於少數機箱前面和筆記本上也有豎置usb口,稍微忍一下就過去了,即使改成雙面的,也許還會有人認為不如改成耳機插孔般圓柱的更方便。


為了一個有問題的設計,而推出另一個有問題設計,這種思路本身就不對。
正確的思路是改進這種問題,升級介面。
題主所說的USB問題,完全可以對現有的USB2.0規範改進,而推出USB3.X
畢竟USB這個介面經過這麼多年,也是在不斷完善。
從最初的1.0、2.0、到現在的3.0。
你費了好多精力去應付這種錯誤的設計,
結果人家下一代規範避免了這個問題。
你這不是在做無用功嗎?

為什麼我開頭說USB母口是有問題的設計?
因為既然是介面,而且是給非專業的任何用戶用的,就要做的簡單,易用。
產品本身能做的事情就沒有必要交給用戶去做。
比如正反面的識別,產品本身確實可以實現(蘋果就做到了),
所以這個正反面的判斷沒必要交給人去做。
現在情況比如我,每次插USB都要低個頭去看母口方向,再看插頭方向,然後才插入。
有必要讓用戶這麼繁瑣的操作嗎!!!!!!!!!!!!


因為要實現很麻煩

如果粗暴地做成兩面的(有人用這得了紅點獎),我很好奇短路問題要怎麼解決。


第一:紅點大獎一直是工業設計界的笑話,就別拿出來顯擺了。
第二: @鄧興興 這種兩邊都可以的插的設計,看似合理,但實際上大多數搞設計的人只研究了USB的介面和外型,沒有看過USB的協議。USB的協議上,D+和D-是差分對,兩根線對電路的設計要求非常高,從介面到晶元這段距離,是不推薦有任何斷點的,連過孔都不建議有。如果只是「簡單粗暴」地將D+和D-分別一拖二,變成正反兩面,那樣就可以的話,我不知道是不是太低估設計USB協議的人的智商了?


沒覺得難插,反而我覺得如果usb介面都像排名第一的那種設計會損失穩定性。

估計這種設計僅限於u盤。

要想一下除了日常使用的u盤以外usb介面還有諸多其他的用途,如果僅僅為了好插,橫向豎向扯動會輕易地致使u盤損壞或者排線掉下,那不用也罷。

至少穩定性我覺得目前的設計已經足夠優秀了,蘋果的lighting也不錯,是重新設計過的介面,比一樓在目前的介面上改造要好得多。

個人深深覺得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傳輸問題,如何高效地有效傳輸,而不是糾結一個插口的設計。
目前來看,靠真本事科研出一個高效的傳輸方案要比什麼都不會做一個產品經理弄出一個改造的插口設計而且不能撼動整個產業鏈還在沾沾自喜要有效的多,也有意義的多。


其實我更想知道為什麼要分正反面,不能設計成類似耳機插孔那樣圓的嗎?


我不管你能把U SB這個東西做的多神奇,我只要用記號筆輕輕那麼一點,再也不要擔心要插兩次了。


永遠不會插反的usb快出來了


對於水平方向的標準USB的插槽socket為了保證金屬片不被灰塵覆蓋,保證介面的使用壽命,因此設計成金屬片向下,因此對於正確設計的水平的USB介面,都是一個方向的。
對於垂直的USB介面,取決於機箱的設計安裝主板的方式,但大多數塔式機箱,從背面看,USB的插槽socket的金屬片向右。
未見過,未用過,雙面可插設計的USB口的設備。
未被此問題困擾。
解釋一下:如果USB的插槽socket的金屬片向上,則向上的金屬片易落灰塵,灰塵的主要成為有二氧化硅,摩氏硬度為7,可以劃傷金屬,磨損鍍金介面上的金,導致介面金屬易生鏽,會對USB設備插拔壽命產生不利影響。


推薦閱讀:

有哪些針對殘疾人的經典設計?
手繪初學者如何排出高逼格的線?
對一個不是設計專業的學生怎麼培養對配色的感覺?
目前有哪些將仿生學應用得非常好的商業產品?
本人高分子材料大三,本打算13年去美國讀材料研究生,但更希望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可能對設計,比如工業設計有點興趣,但不太了解,如果要進一步了解這個領域,不知道有什麼途徑?

TAG:工業設計 | 產品設計硬體 | USB | 電腦硬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