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哪一類動漫作品更容易被改編成真人電影,導致成功與失敗主要有哪些原因?

最成功的自然莫過於美國的DC與Marvel的產業鏈。尤其是MCU在近年來的全球性的滲透。另外,Frank Miller和Alan Moore的作品也都有很多成功範例。

而作為動漫大國的日本,動畫電影佔據了電影市場的重大份額,動漫改編的真人電影也有《Nana》,《熱血高校》,《死亡筆記》這樣的話題之作。

當然,還有更多的埋沒於市場的動漫改編作品。

改編成真人電影的動漫作品,是否能夠歸納出共同點?而那些拍砸了的動漫改編,主要問題又有哪些呢?


-

【多圖預警。私貨預警。長文預警。】

-

要說最容易改編成真人電影的,我想大概是《東京愛情故事》《百分百感覺》這樣的描述相對普通的人生的漫畫。《百分百感覺》這樣的寶藏,被挖了這麼多次,居然沒一次挖到寶,實在是令人倍感意外。這方面《流星花園》還真是笑看風雲——你看,要討論成不成功,還是要先確認一下「成功」的定義,是看票房/收視呢,還是看口碑呢?

-

【關於香港漫畫改編電影】

-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要討論香港漫畫改編電影的歷史,李小龍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名字。李小龍演過漫畫改編的電影嗎?演過的。他第一次擔綱男主角拍攝的電影,《細路祥》,就是改編自漫畫家袁步雲的作品。

這部風格詼諧的作品很有漫畫的趣味。事實上,它很容易讓人想起《三毛流浪記》,也是以一個古靈精怪的「頑童」為主角。我猜測,1950年馮峰導演要拍這部電影,是因為1949年電影《三毛流浪記》的成功。

但是,說到李小龍與香港漫畫的化學反應,《細路祥》只是其中九牛一毛。李小龍對香港漫畫的最大貢獻,就是「李小龍熱」本身。功夫文化、武俠文化在李小龍之前就已經紮根香港,但是港島文化一直缺乏這樣一個有著超然自信的形象來進行精神的投射。因為「李小龍熱」,香港的「打書」(功夫漫畫)才能星火燎原。七十年代初的打書雙雄,一個叫《小流氓》(後來改名叫《龍虎門》),另一個叫《李小龍》。當時的香港尚處在版權蒙昧時代,所以《李小龍》這個名字也沒引起任何糾紛。《小流氓》的作者黃玉郎則打造了一個叫「王小虎」的角色——取名的用意昭然若揭。

「李小龍熱」為香港漫畫的蓬勃發展點了一把火,才能讓香港漫畫在八十年代完全形成自己的風格——馬榮成奠定的細節寫實的畫風才是香港漫畫的代表,因為只有這種風格的漫畫,才讓你一眼就看出「這是港漫」。

七八十年代香港電影產業的極度輝煌,給香港漫畫提供了無盡的營養。到了九十年代,成型的港漫才走到了反哺電影的這一步。

*《李小龍》早期和晚期的封面一對比,很容易看出香港漫畫是怎麼成型的。

漫畫改編成電影,成功的方法肯定不只一種。主流的方法大概有兩種:

一、攫取原著的精華進行電影化的呈現。比如《金田一少年事件簿》。

二、借用原著的框架(角色、人物關係、關鍵情節……),表達自己的東西。比如《龍珠:全新進化》。

如果是第一種方法,難度就在於你做得再好可能也只是個高仿品。

如果是第二種方法,難度在於你只有「超越原著」一條活路。

到目前為止,港漫改編電影,就影響力而言,最成功的,應該非《古惑仔》莫屬了。

先說原著。

香港TVB的電視節目《畫時代》里,香港漫畫研究者彭志銘這樣說:

香港這麼多套漫畫裡面,編劇最成功的就是牛佬的《古惑仔》。撇除其題材是江湖關係之外,在劇力和表達力方面要說最好的漫畫,我覺得仍是《古惑仔》。

以我這點可憐的港漫閱讀經驗來看,這話說得很中肯。

《古惑仔》漫畫為什麼會這麼成功?

首先,上承《英雄本色》《天若有情》,《古惑仔》的本質是把武俠片里的古代江湖放到時裝背景里來演義。陳浩南在漫畫里的外貌原型是《天若有情》里的劉德華,山雞的外貌原型是梁朝偉,太子這個角色的外貌和名字都來自《明月照尖東》里的張學友(加上原型是黎明的阿郎,四大天王里只有郭富城被無視了)。當人們對武俠片的熱情未減,而這種情懷又能投射到現實時,這股熱潮瞬間就掀起來了。

*牛佬後期在漫畫中加入了「伊健」一角,外表即鄭伊健,且「伊健」手下有小弟「小春」。

*以張學友的電影角色為原型的「太子」,連張學友臉上那條刀疤都畫了出來,只是從右臉換到了左臉。

《古惑仔》的一大特點是它濃烈的香港風味。洪興社十二「揸fit人」,上承《小流氓》十八區流氓的劃分,又與香港人熟悉的地域特徵、政治民生密切相關。像一把雙刃劍,這是它在香港人氣爆棚的原因,也是它在改編電影以前未能衝出香港的原因。香港人熟悉的人名、地名、都市傳說,還有那頗有神韻的粵語對白,都讓這部漫畫難為外人明了。比如「太子」這個名詞對於香港人的意味,是絕大多數外鄉人不知道的(《古惑仔:江湖新秩序》里還玩了這個梗,更是讓外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段子)。

再比如影射何鴻燊的「賭王賀新」。比如因為「春夏之交」事件性格大變的「狂人」。比如九三年加入的角色「屯門色魔」。比如九八年加入的角色——印尼歸來的曾遭排華事件的「金毛虎」。比如近年的走私iPhone情節。

這些背景情況只是打造了《古惑仔》能紅的基礎。要風靡兩岸三地,漫畫的素質是一定要過硬的。如彭志銘所說,《古惑仔》的編劇和表達在香港漫畫界是出類拔粹的。

作為全香港最多期數單一連載故事漫畫,《古惑仔》其實不可能保持超高的劇作水準。這樣高頻率地連載下來,沒有機會修訂,沒有時間琢磨,所以出一些漏洞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比如烏鴉臨死時念念不忘的奔雷虎紋身,畫成了龍形,作者意識到其不合理,所以在第二期不得不特別更正……)。

幸而其他香港漫畫家也要不停趕工,像劉雲傑這種磨洋工式的創作者是很少的(其實劉雲傑跟冨樫老賊比起來已經是勞模了)。相形之下,《古惑仔》在劇作上的亮點很容易耀眼。

後期的《古惑仔》漫畫我沒有看過,所以無法置評。前期的話,畫到雷耀揚的時候,劇作水平已經下降得有些厲害了。問題的根源在於雷耀揚這個角色是以「食腦」(靠頭腦吃飯)為特色的,而「食腦」的劇情是最難編的。

所以在我看的那部分《古惑仔》漫畫里,最精彩的部分是烏鴉篇。這一部分里人物和劇情都張力十足。譬如何勇這個角色的豐滿,無比貼近普通人的感受。從卑微到發跡再到破落,何勇的人生軌跡充滿戲劇色彩又極度真實。他的戲分在漫畫里斷斷續續不緊不慢,鋪墊得極佳。作為烏鴉的小弟,何勇的角色描寫方式其實是和烏鴉反過來的。烏鴉是以東英社「下山虎」的身份威武出場,後來才挖掘他的過去;何勇出場時只是微不足道的送報仔,跟著故事才慢慢成長。這部分的編劇工作里,最出彩的安排可以說是烏鴉父親「黑虎」的穿插。一個偶爾出場的龍套角色,拳場里孱弱的清潔大叔,在烏鴉面前左一個「烏鴉哥」右一個「烏鴉哥」低聲下氣的老頭,居然是烏鴉的父親,曾經的地下拳王。之前的「不動聲色」做得太妙,這個反轉才如此漂亮。烏鴉與父親的「最後的晚餐」,更是張弛有度,精品中的精品。一番熱情寒暄冰釋前嫌之後,在頗具父子溫情的氣氛中,烏鴉用一張Q版臉笑著說,「吃飽該埋單了」。

「你喝多啦?又不是在大排檔吃火鍋,埋什麼單?」

「幫你埋單咯。」

在唱詩班歡樂聖潔的「哈里路亞」歌聲中,烏鴉不斷手起棍落,鮮血飛濺。

《古惑仔》的「扣兒」留得好,是在香港漫畫中比較突出的。比如,故事裡模仿《射鵰英雄傳》里的南希仁和朱聰,讓阿維在死前留下一個未寫完的字,使真兇成疑,同袍猜忌。比如某期最後一頁,是阿維和大飛被敵人用碎骨刀狂砍,生死不明——少時很難找到幾本《古惑仔》漫畫,所以不知道後續情節的我焦慮了很久。

該說改編電影了。這些精彩的情節為什麼沒有被改編到電影里?這個問題讓我納悶了很久。後來才想明白:在一部一百分鐘左右的電影里,幾乎所有的情節都需要為主角服務。例如,原著里靚坤奪權做洪興社的龍頭,其實是蔣天生將計就計做的局,靚坤只是被算計了。作為一個橋段來說,這本來是很別出心裁的,但是蔣天生的聰慧在電影里是無足輕重的——情節只能圍著陳浩南轉,不能圍著蔣天生轉,所以,還不如把它簡化了,變成「目無尊長的靚坤奪權篡位」。

除了這些遺憾之外,《古惑仔》電影還有很多缺點。少年時雖然看得熱血沸騰,也知道作為電影來說,它的品質並不高。大部分演員表演浮誇,畫面粗糙,鏡頭不流暢,後期的配音也感覺怪怪的。

*就算棄用原著的橋段,原著的一些分鏡也是現成的故事板。這麼突顯戲劇變化的分鏡,在電影里卻改得十分平淡。

那《古惑仔之人在江湖》是怎樣掀起香港的黑幫電影狂潮的呢?

選題就贏了一半。

作為武俠江湖在現實生活的投影,古惑仔世界的最大吸引力就是風火海唱的那首主題曲的歌名,《我話事》。

我說了算。

九十年代中期,香港人在九七回歸末日情結中彷徨,大陸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迷惘。社會秩序正處在大洗牌時代。古惑仔世界的混沌,正符合當時世人對社會的看法。對法治秩序沒有信心,只能寄望於地下秩序。大家都期待「上位」,期待「我話事」。

然後,為了引起共情,片方做了一件為人詬病的事——讓主角成為正義的化身,而不是像原著那樣經常提醒讀者黑社會的本性。連黃玉郎畫《小流氓》,也要告訴大家,主角是靠收保護費生存的。《古惑仔》原著里,洪興社收保護費、經營風月場所、販毒……有很多篇幅展現了香港黑社會的真實面貌。但是到了電影里,收保護費這事就不提了,毒品也只有包皮在愉悅的氣氛里掏出來幾秒逗弄牧師的一包「十字架」。

原著確實對主角進行了英雄化、浪漫化的修飾,但也並沒有讓幾個主角成為正義的化身。何勇想要改邪歸正時,大天二反而怒斥將何勇引來洪興投靠的大頭仔,而將何勇轟走——那一刻可能讓很多讀者共情的反而是何勇這個本來的反面角色了。大佬B(B哥)之所以慘死,甚至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找的——因為他違背了公平競爭的原則。情義是這些人的幌子,但是利益卻是他們的驅動力——原著中沒有刻意去掩飾這一點。

但是電影里沒有這些反省。靚仔南一伙人就是義氣代表、正義化身,為社會剷除了靚坤這樣十惡不赦的人間敗類。

其實我是在看《騙中騙》的時候意識到編劇的這一種詭計的。《騙中騙》的開頭玩Pigeon drop騙術時,受騙者開心地上了一輛計程車,然後去了投遞地點的相反方向。編劇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因為這樣受騙者就成了心術不正的壞人。這樣羅伯特·雷德福才能成為伸張正義的「懲罰者」,而不是聲名狼藉的騙子。

當你的主角要做壞事時,就讓這件壞事害到一個壞人。黑白瞬間顛倒。

我曾經很不喜歡《食神》,也是因為它長了一張有關部門的嘴臉。「說我差是吧?還有唐牛那樣更差的。跟唐牛一比,我是不是像神一樣可愛?」

聲妓晚景從良,半世煙花無礙;
貞婦白頭失守,一生清苦俱非。

所以《古惑仔之人在江湖》里,一定要對巴閉、靚坤的「惡」進行細節描寫,讓觀眾覺得自己像被巴閉欺凌的捏腳小妹,像酒吧門口跟女孩親嘴時莫名其妙被靚坤抓住頭髮扭過頭的路人甲。

不知道是編劇力所未及,還是故意留下的「後門」,電影里還是有一些值得琢磨的細節。

比如,靚坤篡位時,細數自己的功績,說得有板有眼有實有據,各位揸fit人大多贊同,就算不贊同也無可反駁。這麼說來,若真是「能者居之」,靚坤當龍頭是說得過去的。

比如,殺大佬B時,靚坤細數大佬B的罪狀,說得也是有板有眼有實有據:靚坤的兩樁生意被大佬B曝料給警方,導致靚坤損失了七千多萬。二人同為洪興揸fit人,大佬B居然把同門的事曝給警方,這在「江湖」里,在「地下秩序」里,確實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事情。如果主角光環在靚坤身上,殺大佬B根本就是「替關二哥收你皮」,是一件替天行道的事情。

不幸的是,靚坤不是主角。

當然,幾乎沒有觀眾會留意這種事情。因為靚坤居然連大佬B的老婆孩子都不放過。

選題贏一半,贏在應時應景,給了人們一個「建立自己的秩序」的幻景。所以1998年的《古惑仔之龍爭虎鬥》和2000年的《古惑仔之勝者為王》都呈衰落之勢,就是因為觀眾的雄心壯志衰退了,而不是因為《龍爭虎鬥》沒有山雞,也不是因為《勝者為王》離開了香港。事實上,這兩部是講政治講得最多的,明喻暗喻弄得最用心的,但無可奈何花落去了——片中的悲觀情緒正是當時港人心情的真實寫照。

這麼說也不全對。有人說《古惑仔》的最後兩部缺乏亮眼的反派才是其不夠精彩的原因,這麼說也有一定道理。在主角演技普遍稚嫩的時候(只有陳小春的演技一直在漲),《古惑仔》前幾部其實是靠吳鎮宇、黃秋生、張耀揚撐起來的。每次要數香港電影史上的經典反派,《古惑仔》里的吳鎮宇和張耀揚永遠不會被落下。張耀揚還在《古惑仔之戰無不勝》里貢獻了我心中最帥背影之一(另一個是《放逐》里的任達華)。

到後期演員功課集體乏力,《古惑仔之勝者為王》已經出現了金士傑老師一開口,其他演員都像金老師教的台詞班初級生的狀況了。

所以,雖然選題賺了大便宜,電影本身的優點也是需要探討一下的。

先說靚坤。吳鎮宇的表演是公認的本片最大亮點。事實上,從某些層面來看,吳鎮宇的靚坤其實跟後來希斯萊傑的小丑是很像的,特別是他們都為角色打造了識別度極高的聲線,靚坤掏檔的動作也像小丑整理頭髮一樣讓角色更豐滿。但吳鎮宇直接偷師的對象,應該是《這個殺手不太冷》里的加里·奧德曼(正如後來張耀揚扮演烏鴉時偷師傑克·尼科爾森的小丑)。殮屍房裡,靚坤用手指示意女伴過來,然後說,我現在「興過火屎」(怒不可遏),然後把她的頭按下去。我第一次看這場戲的時候才十三歲,並沒看懂這場戲是什麼意思(……),但一直記得靚坤之後的面部表情——確實有加里·奧德曼在《這個殺手不太冷》里磕葯的感覺。

劇本方面,不能說很差,但確實很平庸。但是文本卻有很多出彩的地方。

「放下屠刀,立地信耶穌吧。」

「你知不知道義字拆開是什麼啊?我是羔羊。忠心,就是一把劍插入心。」

「其實呢,耶穌也收小弟的。每個小弟都是自願跟他的……還有那個猶大啊,還做義忤仔(叛徒)呢,督埋背脊(去告密)。Peter呢,三次不認他做大佬。而他也沒生過氣,也沒執行過家法。」

「你大佬有沒有耶穌這麼狠,釘十字架?」「耶穌有沒有膽量吃十字架(迷幻藥)?」

「B仔,你比共產黨還凶啊。」

「出來混要說話算話,說過要他全家死就全家死。」

「想蓋國旗啊?」

很明顯,亮點基本上都在靚坤和牧師的戲分里。牧師這個原著中沒有的角色絕對是改編得最成功的一個地方。牧師以教化者的身份出現在一部黑社會電影里,從劇情設計來說絕對是點睛之筆。牧師在《人在江湖》里的串場,也有《馬達加斯加》里那幾隻企鵝的效果,只要一出場,絕對讓你歡笑。

而這些漂亮的文本背後,還有紮根於香港文化的細節——這是出了香港就沒多少人看得懂的段子。牧師說,「你知不知道我以前的外號叫什麼?重炮啊!」不認識扮演牧師的林尚義、不知道他這個外號的話,你肯定不會像香港人一樣笑得心領神會。「西貢大傻」成奎安說,「去年我投不到票都上了電視」。這更是非香港人不能懂的段子了。即便是很火的那句「說過要他全家死就全家死」在粵語里也更有韻味——誰叫國語里沒有「冚家鏟」這種表達呢?

《古惑仔》的攝影其實是很有亮點的,這是我小時候沒有明白的。小時候只覺得鏡頭太晃,動作場面不夠過癮——小孩都關心「打」得夠不夠酷。後來稍微懂些入門的知識了,才知道號稱「香港手持攝影第一人」的劉偉強在這個系列裡是怎樣的如魚得水。特意去留意攝影才會發現劉偉強的手持功力。當然,焦點不在於劉偉強的手持炫技,而是這種拍法與本片內容的契合程度。如果像《無間道》那樣精緻大氣,就不會有手持拍攝的紀錄片氣質,也就少了那些市井氣息——而這股市井味道,正是故事背景需要的。

而最有意思的地方,也不在於它的紀錄片氣質,而是劉偉強怎樣用這種拍攝風格迴避了鬧市拍戲的圍觀群眾問題。在香港鬧市拍戲是很麻煩的,基本不太可能封路,群眾又喜歡圍觀。杜琪峰導演會比較淡定地旁若無人地拍攝,因為拍的反正是街頭槍戰,有人圍觀也是正常的。而《古惑仔》並不是一到街頭就砍人,有很多場只是普通的街頭戲,所以控制場面的難度大很多。劉偉強也想了很多辦法。

-

比如用仰拍避免在背景里出現圍觀人群。

-

比如捕捉前景里運動的對象,使背景一片模糊。

-

比如用誇張抖動的手持鏡頭,讓你連前景里的拍攝目標都看不太清,更別提背景里的圍觀群眾了。

-

比如用超長的快門時間來造成畫面模糊(這一招幾乎成了該系列電影的招牌)。

-

比如拍遠景的時候在車上拍一個運動鏡頭,就不用在街頭擺出成套設備引人圍觀。

-

然後近景和特寫的時候用大光圈使背景模糊。

-

比如租一隊車,停成一線,形成一道屏障,遮住大部分圍觀群眾。

-

當然還有終極必殺技:直接拍攝圍觀人群,用到影片里。

香港電影界畢竟向來擅長在沒有好萊塢製作環境的情況下用低成本完成任務。

該總結了。《古惑仔》的改編成功,說到底,還是源於選題的成功。普通導演就是這樣,拍電影選對了題,就會成功。牛逼導演則不用理會——杜琪峰拍《黑社會》的時候,才不會考慮黑幫電影是否已經過時。

是時運幫助了劉偉強,正如時運在幾年之後又給了他《無間道》。攝影功力雖不消說,劉偉強在香港電影界運氣也是數一數二的。

因為這次改編漫畫這麼成功,《風雲雄霸天下》才會找上劉偉強。

此時香港已經回歸。《古惑仔》的市場正在衰退。香港電影也開始進入衰落期。時政變化對香港電影的影響,直觀地體現在不再出現的中英文字幕——那是港英政府強制要求的。所以《古惑仔》從《戰無不勝》開始就沒有中英文字幕了。

《風雲雄霸天下》是一部有里程碑意義的改編作品,因為它是真正意義上的「港漫」改編作品——在電影的畫面風格里植入了港漫的血液,而不是像《古惑仔》一樣簡單地插幾幅漫畫到電影了。

*雄霸用功力集起磚石捲成漩渦,這畫面有滿滿的香港漫畫感。

《風雲雄霸天下》獲得了巨大成功,主要因為作為第一部用電腦特效打造真正港漫風格的電影而具備的獵奇吸引力——就電影本身而言,它依然算不上佳作。

投資公司看到這盛況,便誤讀了市場,立刻上馬馬榮成的另一部作品《中華英雄》。可惜獵奇的潮流轉瞬即逝,《中華英雄》空留下一首傳唱還算廣的主題曲。

「哪怕雨點打遍茫茫天下,不敢落在我的頭髮。」

《中華英雄》漫畫早就因為沒有銷量而休刊了,豈能與發行風頭正盛的《風雲》相比?更何況,在九七回歸和九八金融危機之後,在九九年推廣一部宣揚中華民族主義的電影實在難於撼山。

看,對普通導演來說,還是選題重要。

在此之後,《龍虎門》也是一部突出的港漫改編電影,因為它成功地嫁接了港漫的美術風格和甄氏動作——可惜,依然沒有一個好故事。

而作為彭氏兄弟的腦殘粉,我更想說的還是《風雲II》。

這些圖不是漫畫,而是《風雲II》的電影截圖——當然,可能看港漫看多了的人才會覺得這是漫畫的圖。

用逆光使背景白得像漫畫分鏡框里的空白,用單側光源造成濃重陰影,用虛焦丟掉細節來模擬漫畫效果,彭氏兄弟是鐵了心地要重現港漫風格。從這些畫面來看,也不太可能有更成功的模擬方法了。

資方應該沒有意識到的是,彭氏兄弟是一對彼得潘,兩個長不大的孩子。他們就是《無聲火》的男主角,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不善與人溝通。在彭順家裡,李心潔扮演的角色一定是母親多過妻子——看《逃出生天3D》的時候,我感覺自己的猜測得到了驗證。李心潔越來越幹練,一定是長年照顧彭順的後果。所以,看到彭順與小三的新聞,特別是看到報道里描述彭順對記者說「有親嘴嗎?你們拍到了什麼?」時,我知道別人覺得這有多麼不可思議,我卻覺得完全符合我的預期。他們兄弟倆,就是《無聲火》里的阿剛,做著一些自己覺得「酷」的事情,不會意識到這些事情是否對別人造成了傷害。

所以沒有製片人緊盯著的時候,資方就在冒很大的風險——你不知道這次這兩個孩子又想玩什麼。《風雲II》拍出來之後,我們才知道,原來他們倆想在電影里呈現港漫。

彭氏兄弟的萬劍歸宗,比雄霸的那些磚石又進了一大步。

-

用煙霧使部分畫面模糊,突出中心——對應的是漫畫里用細節的多寡來實現「對焦」。

-

漫畫里才有的誇張透視比例。

-

不像美漫里的倒三角肌肉男,仙風道骨、玉樹臨風的身段,才是港漫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國傳統文化里推崇的形象。

馬榮成說,「讀者應該會滿意的,連我都滿意,我覺得大家應該都滿意。」視頻封面視頻:《風雲2》幕後製作大特輯之特技篇視頻

如果賭的是畫面,資方是不會失望的。在華語電影圈裡,熱衷於做畫面實驗的先鋒派生力軍,只有徐克和彭氏兄弟。《風雲II》花了五千萬做特效,對白卻只有兩百句。當然,如果你看過《無聲火》,就不會覺得這個對白量小得出奇了。

但是這部影片與《無聲火》有本質區別。《無聲火》里,他們在用畫面講故事,而不是台詞來講故事。而《風雲II》里,畫面不是為了講故事,而是單純為了炫畫面。兩百句對白,為的只是把接連不斷的打戲串起來,最後一場斷崖決戰更是兩個人打了二十分鐘——雖然這二十分鐘特效華麗的刀劍相加里依然有人物層次,有內心戲分,但層次仍顯單薄,內心仍缺變化。

所以人們才說《風雲II》是「武戲一百分,文戲零分」。

可是這就夠了。彭氏兄弟要的,也就是這「武戲一百分」。

-


這個問題,應該邀請(傲嬌的)萌萌老師才對嘛,他可是電影美漫通殺。

我認為,任何一類動漫作品都能夠改編為真人電影,而且取得成功。關鍵要看怎麼改。樓上很多人糾結於「作品真實更易於改編」——你們看過《罪惡都市》嗎?它可是完全基於漫畫的架空作品,風格非常極端,也取得了成功反響。這不,今年就要上映第二部了。還有《雷神》系列,它的基礎世界觀是架空的北歐神話,但是實現了與現實世界的無縫連接,甚至還和《復仇者聯盟》中的眾多超級英雄的世界觀連接起來(聽著怎麼有超級機器人大戰的趕腳...),足見編劇與導演功力。所以動漫改編電影的成功與世界觀真實與否無關。

動漫改編作品成功的關鍵是「受眾」,即電影是拍給原作粉絲看,還是普通大眾看,還是兩者通吃。第一類的代表作是大geek扎克·辛德拍攝的300、《守望者》和羅伯特·羅德里格茲導演的《罪惡都市》。這些電影完全照著漫畫拍,完美複製造型、對白乃至分鏡,擺明沖著漫畫粉絲服務。第二類代表作是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諾蘭在開拍前即明確表示:「我不會照著漫畫拍。」他提取了《蝙蝠俠》的故事框架,借鑒了弗蘭克·米勒的《蝙蝠俠》的精神內涵,又加入了自己的表達內容,於是有了新嶄嶄的、即使不是漫畫粉絲也看得津津有味的電影。當然,原作粉絲是否買賬就是另一回事了。典型例子:希斯·萊傑飾演的小丑雖然足以影史留名,但並非原作中的小丑。縱然一些原作粉絲表達不滿,也被廣大非粉絲觀眾的歡呼淹沒了。第三類,就是Marvel正在做的、DC將要做的,這幾年以《復仇者聯盟》為代表的一大波漫畫改編電影。粉絲滿意觀眾開心,皆大歡喜。扎克·辛德拍《超人 鋼鐵之軀》,就是明顯的由動漫迷受眾向一般影迷受眾的轉型——雖然,呃,效果不算好...

還有一類是《蝙蝠俠與羅賓》這樣的奇葩,它不是拍給動漫迷看的,也不是拍給一般觀眾看的——它是拍給玩具商看的...

不得不承認,美帝的電影工作者們再次居於世界領先水平。動漫世界與現實世界有一道看不見的牆——想像一下,讓一幫內褲外穿的傢伙在現實世界中到處亂跑,一定會被抓進精神病院。成功的動漫改編電影必須打破這道牆,否則它只是大型Cosplay。而這道牆被成功打破的標誌,則在山姆·雷米的《蜘蛛俠》——真實可信的人物、合乎邏輯的行為、自然的情感發展,反派人物的作惡動機不再是中二的「我一定要征服世界咩哈哈哈哈~~」...這些要素可以移接到任何一部動漫改編電影中,而且請注意,「世界觀」並不包含在其中。《蜘蛛俠》首先是一部電影,有著電影該具有的要素。動漫迷看到熟悉的情節,電影迷看到滿意的橋段,這是它當年大獲成功的原因。不過因為我並非《蜘蛛俠》粉絲,立場居於「影迷」地位,所以當年在影院看時覺得橋段老套頗為無聊。被我拉去同看的兩個同學,出了影院非讓我賠電影票錢...

真正讓我意識到「牆被打破了」的電影是《變形金剛》。小時候我看過《變形金剛》的動畫,對「鐵皮盒子」印象深刻。2005年聽說電影籌備拍攝,覺得難以想像:「這些玩具(變形金剛的誕生源於玩具營銷)怎麼能拍成電影呢?」所以看到擎天柱真的在大銀幕上動起來,激動之情溢於言表:「我沒想過該怎麼拍,但這麼拍就是對的!」以「電影」的角度看,《變形金剛》毛病多多,而且越往後拍毛病越多,但是賣拷貝成功打破了那道「牆」,功不可沒。我當年在電影院把《變形金剛》第一部刷了四遍...

說到霓虹的動漫改編電影(電視劇是另一碼事,略過不提),真是讓我撓頭啊...說真的,到目前為止,我看到的都是大型Cosplay,能稱為「電影」的,一,部,都,沒,有!!相比美國的電影工作者已經在牆那頭隨心所欲自由發揮,霓虹那邊還在牆前糾結:「我這片到底拍給誰看呢...」——是的,到底是服務漫畫迷還是一般觀眾,霓虹導演始終沒搞清楚。目前霓虹的慣用改編手法是盡量按照原作拍,名場面名台詞乃至人物造型,能複製的都複製下來,看著輕鬆,實則吃力不討好。因為一部電影的長度是容不下漫畫原作的內容的(就算把《20世紀少年》拍成三部曲也容不下),導演勢必要作出取捨,原作黨就不幹了:「呔!你怎麼敢留這段而刪這段!」然後掏出漫畫一幀一幀對比...非原作觀眾也不滿意:「呔!你劇情那麼跳躍角色那麼中二台詞如此做作邏輯明顯違和動輒讓人物擺個Pose,怎麼能叫電影!?」那讓導演象諾蘭那樣推倒重來?哼哼哼我還真沒看到哪個霓虹導演有這般魄力和勇氣...

照著原作複製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Cosplay感。現實題材還好些(比如《娜娜》,但第二部還是拍砸了),如果世界觀稍微超現實一些,那簡直就是羞恥Play嘛!兩個世界的隔膜帶來強烈的違和感。你看《再造人卡辛》,讓一個能力只夠拍MV的傢伙來拍電影(而且居然拍了將近兩個半小時!),簡直能要觀眾的命啊...

噢對了,說到《風雲》,第一部是Cosplay,第二部就是羞恥Play了...

目前美帝已經成功將漫畫原作與各種影片類型嫁接,比如新版《蜘蛛俠》嫁接愛情輕喜劇,《美國隊長2》嫁接政治懸疑片,《雷神》系列嫁接奇幻史實,《刀鋒戰士2》嫁接驚悚片(該片的導演是大胖子吉爾莫·德爾·托羅),《罪惡都市》系列嫁接黑色B級片。甚至《蝙蝠俠》系列在社會議題集大成同時兌點「人性的拷問」...而霓虹國還在糾結於「像不像」,這個差距太大了。這種落後,是電影工業的整體落後,而不單單是某一方面(比如特效,比如化妝)的落後。知乎曾有一道題:中國為什麼拍不出好的科幻片?很多人執著於某一方面,而忽略於整體性的落後。你看,同樣是怪獸片哥斯拉,看了北村龍平導演的《哥斯拉之終極戰役》(這是2004年的片子),你都不好意思說98年的《哥斯拉》是爛片...

總之。動漫改編電影首先必須是「電影」,它應具有電影的各項要素,為了追求這一目標,即使對原作大刀闊斧也在所不惜。而這種魄力,是日本導演缺乏的。動漫改編電影的成功與作品類型無關,與「人」有關。目前看來,日本導演中,中島哲也有這個能力,他是改編作品的高手。馬上《銀河護衛隊》將在國內上映,放在以前,讓人類和樹精(!)、小浣熊(!!)共處一片,這片就要淪落為兒童劇沒跑了...但美國人就是有本事讓它成為一部讓成年人喜歡看的電影。這個差距啊,嘖嘖嘖...


這個問題主要是兩部分:
①哪一類動漫作品更容易被改編成真人電影;
②導致真人化成功與失敗有哪些主要原因。

一、哪一類動漫作品更容易被改編成真人電影。
近幾年能夠為大陸觀眾所熟知的就是marvel的一系列電影和幾部題目中舉例的日本真人版。

如果細心的話,無論是marvel的還是日本的都有一個特點:世界觀和現實聯繫比較緊密。

marvel的無論有多麼科幻、魔幻,都是立足於現實。從漫畫里就可以看出,裡面主要人物的衣著、生活習慣是現代人。誇張的世界觀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

日本的真人版也是如此。
《NANA》是講唱歌的;
《熱血高校》是講高校;
《死亡筆記》是講犯罪。

這些片子也證明了我的觀點:世界觀是在現實的補充。

上面的這個觀點只是是主要的因素。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畫風
相信大家都會同意偏寫實的畫風會更適合真人化。
如:
《死亡筆記》

《熱血高校》

《NANA》

是不是感覺沒有那麼的不協調。
這就是畫風對真人化的影響。
後面會放一些反例。
先寫到這。
-------------------------------9月2日分割線------------------------------
昨天因為有事沒有寫完,現在把後面的部分補上。
剛才看見丁勾老師的答案,對於日本的看法部分贊同,因為日本整個視聽產品這一塊動畫、漫畫相關的衍生作品數量是十分龐大的。而且日本的動漫作品中,寫實類所佔的比例也並不低。如果要說有什麼大問題的話,在於日本電影現在對一些宏大的世界觀把握不是很好。
但在一些題材相對來說偏小品級別的作品,卻能體現出日本電影對細節刻畫的到位。
《白兔糖》

好啦~
下面是逗逼時間。
將會有很多亮瞎雙眼的神作。

你們確定要看?

好吧

逆轉裁判

大家來看真人版的神還原

造型的還原真是到位了。

還不過癮?

CLAMP的《xxHolic》
雖然對這個時期的CLAMP畫風的轉變不是很感冒,但是

上面這個是在開玩笑么。
好了,上面的圖有一部分不是電影而是電視劇,但兩者的界限沒有那麼大的區分。

------------------------------------分割線---------------------------------


在前面瀏覽的答案里,有人提到改編的成功因素有人氣這一點。
人氣這一點只能說是促使原作作品真人化的因素,但絕不是成功的因素。
因為原作人氣越高,真人版被抨擊的可能性越高。
成功的因素最重要的點,在於明白原作與電影是不同的作品。
無論原作是動畫也好,漫畫也好。一般都有特別長的內容量。對於電影來說在90-120分鐘內描述清楚整個內容是不切實際的。


(本答案只針對真人出演的電影,純3D動畫不算)

只要製片商不怕死,一切漫畫都能改成真人電影。

別說漫畫了,像馬里奧這種根本沒幾個人型角色的遊戲,照樣拍美國大片,雖然票房不錯,但是口碑堪稱影史下限。

後來有人用GTA引擎改了一個真人版,比好萊塢版好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馬里奧兄弟上演動作片

如果片商怕死,投資人也不想冒險,那麼就要認真考慮一下原作是否合適改為真人電影。


真人版電影有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造型限制。角色必須是人類,至少是人型,這涉及到最基本的成本和效果問題。《綠野仙蹤》號稱好萊塢歌舞劇經典,但是外國人看的時候基本都是吃了屎的表情。歸根究底,觀眾看漫改是沖著角色來的,如果角色不像原作那就是純傻逼,不如直接上動畫片得了,實在不行搞加菲貓那種3D合成或者誰殺了兔子羅傑那種2D合成都可以。多啦A夢的豐田廣告當然是神來之筆,但是那造型直接拍電影肯定大部分人不會接受。

即使人形角色,也有畫風限制。龍珠到現在都沒有被大家廣泛好評的COSPLAY,電影版的下場大家都看到了。有人說片子拍的好造型就不重要,這沒錯,但是造型好起碼是個加分項,你非搞個四不像造型,這不是跟票房過不去嗎?日本漫畫最喜歡用西洋血統的角色,想找個相似又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談何容易啊。


京都的動畫沒有一個改成真人版,足夠說明畫風的影響了。

題材和情節都涉及到成本。劍風傳奇雖然奇幻比例不太高,但無論誰拍至少上億美元預算,這種情況下動畫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而進擊的巨人奇幻成分雖然高,場面卻不是太大,拍真人要比劍風更靠譜。

有人說日本漫改電影效果差是因為日本電影水平低,這隻說中了一半。日本真人電影中漫畫改編的比例之高是美國觀眾難以想像的,如果美國每年有50部漫改電
影,那好萊塢肯定天下大亂了,但日本人就要硬著頭皮上,這種情況下註定大部分電影不會有高投入,只能找方便改成真人的漫畫來做。其實很多作品之所以一開始拍成動畫,就是有成本上的考量,潛在票房不太大的話,就只有特別生活化的題材才能改為真人版。


女性向以及無論什麼向的校園題材漫畫作品更容易改編成真人電影電視劇。

例子實在太多了,女性向的有:大奧(性轉版),交響情人夢,東京愛情故事,流星花園,一吻定情,NANA,失戀巧克力職人等等等等

不分向的校園題材:山田和七魔女,極道鮮師,GTO麻辣教師等等


基本上這些作品的劇情已經沒有太大問題了,轉換成真人版之後,決定成敗的關鍵要素就是————演員的臉。

哦當然還有演技。


人物形象比較接近真人的吧。舉個反例:海綿寶寶。
這快海綿你怎麼把他真人化?


首先不能是國產小動物家家酒,原型就得是真人(廢話)。
然後就是類似《死亡筆記》這類的漫畫是有專門的劇情作者和繪畫者分工的作品,因為劇情會比較緊湊精彩而不太拖沓。


1.類型:熱門(經典)動漫。

不需要和現實有啥聯繫,不需要角色寫實,不需要雜七雜八的將二次元轉到三次元的限制條件。在如今技術已經發達成這樣的今天,任何動漫想要改編電影只要有足夠的觀眾群和市場前景就行了。

如果你覺得以上條件還是很必要,想想N年前兔八哥和喬丹主角的&<空中大灌籃&>,以及最近倆年的&<藍精靈&>,還有預告片已出就快要上的&<海綿寶寶&>(連海綿寶寶都能真人,還有神馬不能真人啊!!!)。還有你們完全想裝作不知道的&<我愛灰太狼&>。。。對了,人家都出了倆部呢,如果不是第二部票房沒到8kw(謝天謝地),第三部說不定都已經下線了。

2.成功和失敗

動漫改編真人電影導致成功和失敗的最主要原因和普通電影導致成功和失敗的最主要原因其實差不
多——拍的好看和難看而已(原諒我這麼隨意,真心這樣覺得啊)。。。一切評價普通電影成功失敗與否的特徵放在動漫改編電影上是一樣實用的。

很多人會誤以為忠不忠於原作是改編真人電影成功與否的關鍵,其實細想下完全不是這樣。特別是在一個有著良好運作的商業背景下,忠於原作與否,觀眾看過原作與否其實都不重要。比如&<復仇者聯盟&>在亞洲火成這樣,並不是因為亞洲有很多人看過&<復仇者&>的漫畫或是動畫,是原作的粉絲。而是因為&<婦聯&>有著最頂級的商業運作,而且片子本身的質量也不錯,是一部即使脫離了動漫原作本身也會有足夠市場價值的電影。

再比如,在諾蘭的蝙蝠俠出來之前,可能所有人(起碼亞洲人)眼中的蝙蝠俠是蒂姆波頓式的——也就是喬治克魯尼的樣子。然而你現在再看,這倆個電影系列的風格和腔調完全是倆個世界,但在當下的時代里,它們都是極度成功的,是被觀眾和市場認可的優秀電影(第四部除外。。。)。

再舉個反例&<守望者&>。守望者忠實原作的程度簡直讓人髮指,是一部完完全全把原作漫畫直接拿來當分鏡台本來用的電影。然而如此忠於原作的改編電影,在票房和口碑上都算作失敗之作(雖然我個人還挺喜歡T...T)

所以,動漫改編電影成功還是失敗,和電影本身的品質好壞關係最大,至於原作粉絲的想法,很大程度上其實並不太重要。。。

否則,看過小畑健原作的人怎麼能忍受夜神月的臉變成那樣!。。。

——————————————————————————————————————
當然如果這問題只限定在日本動漫的話,以上的回答所有的觀點均得打上待定狀態。畢竟手機都還在流行翻蓋的日本民族,邏輯是很難被我等小輩摸清的。特別是像我這種平時看到各種COS都會翻白眼的人,一般在看到日本動漫真人主角的那一刻,就只能恨不得自戳雙目了。。。

真心覺得日本漫畫的風格啊,弄起真人來簡直只能用不堪來形容。比較適合真人來演的果然還是歐美動漫和港漫那種,本身就和美型沒啥關係的品種吧。。。


暫時我就想到兩點,那就是主要角色的性格表現以及世界觀的展示。
題主所說的這些動漫改編作品中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主角的性格比較容易用演員的表演表現出來,而有的沒有進行改編的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找不到合適的演員或者不容易表現。
就像題主說的熱血高校,為什麼沒有像原作漫畫一樣講述坊屋春道的故事而是原創了一個瀧澤源治。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很難找到跟坊屋春道氣質相近的演員,而且其在漫畫中的行為性格也不好表現出來。
而NANA相對就很容易改編以及拍攝,因為NANA裡面的人物形象以及性格都非常貼近於生活,而且是現代都市類型,拍起來自然得心應手。
世界觀的問題就很容易解釋了,比如近些年大熱的進擊的巨人,以日本的電影技術來說,想要完美呈現原作的世界觀是很難的一件事情,特攝雖然可能能呈現出來,但是很容易拍砸。
還有一種就是體育動漫,如灌籃高手,你讓日本人打籃球?呵呵。
暫時想到的就這些


《小恐龍阿岡》我覺得有難度。


我覺得失敗的那些最主要的原因是「太違和」……


動漫改編成真人電影的要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 要有市場,電影是商業作品。動漫之所以要改編成真人電影的原因首先是要有受眾。可能受到了廣大動漫粉絲的強烈要求,拍出的電影才會有人看,才有人期待。例如我自己就是浪客劍心迷,我自然十分期待真人版電影的效果。
2.動漫要符合拍成真人版的條件。動漫如果是建立在幻想層面或者說太過於超現實的話,拍成電影的難度過高,那麼被拍成電影的可能性就會小,或者說很難滿足觀眾的要求。例如你要把海賊王拍成電影版,難度就比把灌籃高手拍成電影版要高出太多,因為過於宏大的場面和複雜的特效所帶來的就是成本的增加,而這又並不能保證票房的提高,我想應該不會有誰敢於去冒這個險。
3.要有一定的社會意義。電影的意義在於通過劇情的敘述表達一定的思想或者彰顯一定的精神,從而影響社會的價值觀或審美。動漫如果被拍成了電影版,那麼這部動漫本身就要有它自己的意義在裡面,或者宣揚正義,或者宣揚和平,或者反應人性,等等。當然,當代的絕大多數動漫都符合這個特質,這是社會需求,那麼被選擇的動漫就要在此類作品中比較突出才可以,例如日漫的死亡筆記、浪客劍心,美漫的變形金剛,無一不是它們所可以歸類的作品中的佼佼者。
動漫要改編成真人版電影,反映的是人們內心對於動漫中的情節和主人公事迹展現出的精神的更高要求。人們喜愛動漫,喜愛其中的某一個角色或者某一段情節,也許就會反覆地看,久而久之就有可能產生進一步的想像:如果這些事情真的發生在現實世界會怎樣,還會不會那麼震撼,會不會那麼動人,會不會影響自己的三觀。這個過程,也是人們急切的更想接近自己理想中的世界的一個表現,從而希望現實中確實能夠發生或者真的發生過這樣的事情,進而鼓勵自己更加崇拜內心中的那種動漫精神。


能拍出來是一回事,能拍出原版風格是另一回事。


反正像《灌籃高手》這樣的首先也得能找到那麼多有演技有球技的大個子才行嘛。


一個好的動漫電影只要有帥氣的特效,跟得上時代的劇情,還有帥的掉渣的男主角就行。


攻殼機動隊 星際牛仔


畢竟動漫和現實人物差別太大了髮型臉型都擺在那呢,臉這種東西沒辦法的


我感覺喜羊羊改成真人版什麼的也應該蠻成功的


1.受大眾歡迎的

2.與原著的相似度即還原度,這點是對於原著死忠fans而言的成功;劇情改的好演員演的好,這是對於沒看過原著的打醬油觀眾而言的成功。

如果又跟原著差距很大演員演技又不行劇情也亂七八糟的沒有邏輯可言,這劇立撲。


自從知道進擊的巨人要拍真人版以後,我就覺得沒啥動漫不能拍成真人的了


狗血漫天糾結的少女動漫~~~~


動畫和真人的表現形式當然有所不同,不過日本影視劇的演繹本來也偏向誇張(電影稍好點),我覺得這裡不是重點所在。

個人覺得最重要的只有一點:人氣。

有人氣到讓資方覺得向裡面砸投多少錢都能收回投資的程度。

只看最近,連《暗殺教室》這種都能真人化,還有什麼不能真人化的呢?

至於能不能拍好,那就純看製作組的功力了,跟原作題材關係不會太大。


推薦閱讀:

《千與千尋》是否是一部經典作品?宮崎駿成功在哪裡?
如何評價生田斗真的新片《預告犯》?
小說和電視劇里,間諜們卧底們是怎麼把毒藥藏在牙齒里的?
《指環王》《霍比特》系列,是一下子拍完三部,還是拍完一部看效果再拍下一部?
比較好的微電影網站有哪些?你看過最好的微電影有哪些?

TAG:電影 | 動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