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索尼新發布的G Master鏡頭系列?
分別為2470 2.8GM 70200 2.8GM 以及85 1.4GM
終於搶到如何評價XX首發心裡萬分激動
原載於微信公眾號:Asukainfo
http://weixin.qq.com/r/R0Tp8UjEuhXFrQyS9xFV (二維碼自動識別)
筆者從來不是一個索粉,以後也不會是索粉,雖然家裡大法產的東西也不少,但一般是沒得選了,且當時預算的價格範圍內大法性能超越其他牌子太多了才會買,比如PHA-2、錄音筆等等。
昨天晚上被大法刷屏了,若干年來第一次感覺到大法對傳統的佳能、尼康產生了威脅。
很小的時候就知道SONY這個牌子,最先看到的是VAIO筆記本、還沒有改名叫Bravia的大法電視機,當時感覺這個牌子暗暗地屌,後來出了Playstation系列感覺更牛了。
但僅此而已。
平井一夫其人
直到筆者某一天在視頻上看到當時的SCE(索尼娛樂部門)的負責人平井一夫在發布會上的演講,當時唯一的感覺就是尼瑪第一次看見亞洲人英語居然講的比美國人還好。
姨父進入SONY後一直在SCE,SCE是90年代本社中最有實幹精神的一個部門,也是工程師文化最盛行的地方,這種影響完全可以在姨父身上看出來。姨父被選中有兩條理由,一是出身SCE,這是SONY唯一一個還談得上行業優勢的部門了,二是在久多爹高升後力挽狂瀾拯救PS3,堪稱SONY在遊戲業的第二個奇蹟(引自知乎作者孟德爾)。後來平井一夫職位屢屢晉陞,2013年擔任了現在索尼的總裁兼CEO,當時覺著索尼的影音業務要變天。
A7系列的崛起
A7系列第一台機器就是平井一夫上任一年後的作品。之前的索尼的單反業務很多人不看好,a900畫質出色,但是高感、實時取景、8bit raw、鏡頭群等問題依然嚴峻,後面出的單電a77、a99、蔡司鏡頭雖然部分解決了上述問題,但是索尼在專業化的市場上依然無法取得長足的進展。
筆者對單反市場的理解有三,一是入門家用市場,消費者滿足能拍、看上去比較專業、畫質有保證這些要求就行了,優秀代表是佳能XXXD系列。二是小燒小記者小影樓,具備一定專業化機身,肩屏,五稜鏡,滿滿逼格,優秀代表是尼康DX00、D7X00系列,佳能XD、X0D系列。三是發燒記者影樓,要求全畫幅,變焦恆定2.8,定焦大於1.4,優秀代表CN一位數機器、5D2、D800、D810。
索尼之前建立的單反集群,對佳能、尼康始終沒有建立起足夠的威脅,除了A230、A330依靠的超級價格搶佔了一部分市場。
之後的轉折點,nex系列,很慶幸索尼用漸進的方式融入微單市場,甚至在大陸搶先註冊了微單?的商標使用權。E口一開始並不便宜,但是大法「底大一級壓死人」的思路從那時起就開始起作用了,依靠nex-3、nex-5直到今天的a5000、a6000一路攻城略地,無心打殘了松下、奧巴的M43陣營,甚至在佳能尼康的入門市場割下一塊肉(雖然神奇的出現了無反的攪局者新面孔佳能eos m和徠卡)。
當年索尼建立的時候,是老鬼子當道的年代(日本戰後復興),井深大在其公司「成立意旨書」(日文原文:設立趣意書)當中期望「要充分發揮勤勉認真的技術人員的技能,建立一個自由豁達、輕鬆愉快的理想工廠」,期待成為「工程師的樂園」。【摘自百度百科】
個人總結索尼產品研發思路,就是在民用級產品上,做出最發燒的東西,之後進行技術推廣。
比如怪獸錄音筆D1、D50、D100,比如攝像機產業,比如Playstation,比如Hi-Res認證的耳機、Walkman、耳機線,比如用了XR800驅動、特麗魅彩技術的Bravia液晶電視。
做相機行業,索尼直接買的柯尼卡-美能達,鏡頭部分繼承美能達,並與蔡司尋求合作。作為一家電子背景起步的公司,面對佳能、尼康、賓得、奧林巴斯、富士都是有幾十年光學製作經驗的老廠。
α時代的單反,索尼機身上苦苦掙扎,但確實誠意十足(α900超大的五稜鏡),鏡頭上靠蔡司仰人鼻息,單反上的35G和70300G評價都不是特別好。
A7系列的發布,一定程度上扭轉了戰局。通過和尼康、富士、賓得的合作極大擴展了CMOS產能,讓大家現在5k的價位就能買到全畫幅機器,這在2012年前你是無法想像的。通過和奧林巴斯的合作,某種意義上得到了感測器五軸防抖的技術支援。
唯一不好的就是刷機身刷得太快了,E卡口上A7、A7R、VG900、A7II,A7s,A7RII、A7sII,像下餃子一樣,才兩年多的時間就發布了7台全畫幅。
讓前面買的索粉很受傷啊。
佳能尼康都是四年才更新一下主流機身。
不過索尼這種在技術上面毫無保留的快速擠牙膏升級法,確實能夠短時間搶佔市場,尤其是A7RII這台次世代全畫幅在D810、5D3的後繼者連謠言都沒有的時候已經賣上好一陣子了。(5DS的畫質應該還是屬於本世代的)
A7系列目前的迷思
下面切換到大法這次的新品發布會。80%解決了專業用家的顧慮(專業高速鏡頭),還有10%顧慮給續航,10%顧慮給無線電引閃系統,這20%解決好了索尼就離二十一世紀頭十年佳能的地位差不多了。
1987年,佳能徹底改EF全電子化卡口,在24 1.4、35 1.4、24-70、85 1.2、50 1.2等專業鏡頭上取得了對其他廠家接近10年的市場優勢。
近年換卡口的問題上,最大收益者是索尼(漸進式比較和諧,兩個卡口一起賺錢),受害者是富士(無法變全畫幅),佳能的eos m卡口還看不明白。
第一,自從A7誕生後,索尼拿得出手的都是小光圈蔡司頭,4-6千的售價,說便宜不便宜,說貴又不貴,買的話畫質是挺好,可是花這些錢買個f4的變焦和1.8的定焦總有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感覺。(也間接導致了家裡VG900買了之後一直是轉接尼康的D、G鏡頭)
第二,專業用家(靠攝影賺錢的人)才是硬性消費的主力,索尼必須突破這批人,造出來的東西能讓別人幹活賺錢,現在記者主流是2.8的大三元,專業攝影師除了大三元更多是24、35、50、85這些關鍵定焦的1.4大眼睛。
於是高潮來了,在索尼發布了蔡司fe 35 1.4鏡頭後,大家都在等後續的蔡司2.8大三元,正如當年α那樣,並期待著能做的比較mini。
但是德國人也有自己的小算盤,E卡口尺寸數據和電子觸點協議是公開免費授權的,所以蔡司的小九九也打得不錯。從最初的touit系列(APS-C)在索尼和富士的微單上兩邊下注,到專攻視頻手動對焦的loxia系列,到和騰龍苟且合作的Batis系列自動對焦鏡頭。蔡司給人的感覺更多是且行且看,搖擺不定,而且在鏡頭體積上也是考量頗多,最大光圈也就是Batis的85 1.8,而且賣出了7k多的驚天價格(Otus賣2w多我不驚訝)。
其實蔡司作為自視甚高的光學企業,對自己的鏡頭各方面考量都是很多的,畫質的長時間持久性、鏡頭的耐摔耐衝擊性,太多的考量無疑是放緩了光學巨人的發展步伐。除了維持尊嚴的Otus系列,近幾年與索尼合作的fe卡口35 1.4,α卡口的50 1.4, 都遭到了佳能35L2、適馬50ART的強烈狙擊。A7系列在機身上的巨大成功無法遮掩當時鏡頭上的明顯短板。
筆者2014年換佳能6D時,曾經在A7、6D之間搖擺很久,當時A7價位7k5,6D價位9k,很是讓人糾結。但是沒有大三元2.8, 足夠過癮的1.4鏡頭群,最終還是讓筆者投入佳能懷抱。當時的fe 2470f4,55 1.8都是高質量鏡頭,體積控制理想,但是給人的真正專業性仍然稍顯不足。
對筆者來講,一枚高素質的廣角變焦,一枚35//50的高素質1.4鏡頭,一枚85-135或70-200的高素質肖像鏡頭,基本上就能無欲無求了,當然追求一機一鏡、跑活出任務當然2470 2.8是沒跑了。
索法的思路很明顯,先出便宜機身吸引用戶群,再從鏡頭上賺回來,和那些M43機器一個道理。但是如此猥瑣的索法居然靠憋了一次大招徹底打破了佳能尼康營造的專業領域平衡。
索法的逆襲
一下子爆出來的24-70 2.8,70-200 2.8,85 1.4猶如驚天之雷
索尼徹底擯棄了體積控制上的考慮,把極限的畫質追求放在了首位,85、2470體積和重量上持平甚至超過了佳能、尼康、蔡司同規格的單反鏡頭。價格上也是毫不掩飾地標出一分錢一分貨的決心。
2470GM,82mm的口徑,886g,三防,一片ED,一片超級ED,兩片非球面,一片XA非球面,合計5片特殊鏡片,規格上直接瞄準當前畫質最強的佳能2470L2,售價2200刀,目測MTF略好於2470L2,這樣一來尼康的2470E VR會變得十分尷尬。
70200GM,77mm口徑,雙馬達驅動浮動鏡組(估計會非常屌),11片光圈葉片,1480g,三防,四片ED,兩片超級ED,兩片非球面,一片XA非球面,合計九片非球面,規格遠遠超出佳能尼康的70200,畫質理論上會非常美好,售價未定,估計15000+。
85 1.4GM,77mm口徑,820g,三防,11片光圈葉片,三片ED,一片XA非球面,售價1800刀。這個規格如果給我盲猜的話,我可能會以為適馬Art系列出85mm焦段了,打死也不會相信索尼會出800g重量的85 1.4,畫質會比尼康85G好,但個人感覺好得有限。
參考:
1、24-70/F2.8 886G
2、70-200/F2.8 1480G
3、85/F1.4 820G
再來和尼康佳能的單反同類鏡頭相比:
尼康24-70/F2.8 900G
尼康70-200/F2.8 1530G
尼康 85/F1.4 595G
佳能 24-70/F2.8 950G
佳能 70-200/F2.8 1310G
總結一下,記者非常重視的焦段2470、70200,索尼一下子給出了目前理論上最佳規格的鏡頭,會吸引不少記者轉投索尼的懷抱。85 1.4GM的出現,配合去年的fe 35 1.4蔡司頭也會吸引不少人像攝影師轉投索尼的懷抱。大法除了野生動物、專業體育攝影所關注的超長焦段還沒發力外,基本上能夠滿足正常攝影師的全天候需求了。
1.GM系列全部三防,極度耐操,索尼花哨的東西很不耐操,但是一旦決定做耐操的東西,那絕對是非常耐操的。
2.新出現的黑科技,XA非球面,從宣傳冊看意有所指,想表達出索尼XA非球面的研磨精度超越佳能人工精密研磨非球面鏡的效果,能夠獲取更加銳利的畫質和更加平和過渡的虛化。
3.大量的堆料,在中長焦鏡頭上,佳能85L只用了一片精密研磨非球面鏡,尼康老的85D沒用特殊鏡片,新的85G沒有特殊鏡片只有納米塗層。佳能尼康的70-200都是只有ED或者螢石鏡片,沒有加入任何非球面鏡片。索尼這一次通過大量引入ED和非球面鏡的做法到底效果如何,我們拭目以待。(剛看了無忌上85GM+A7RII的原片,1.4全開確實給人以解析度爆表的感覺)
4.三隻鏡頭MTF裡面縱向、橫向的線貼的都比較近,很多牛頭毒,不在於MTF多麼頂天,而在於縱向、橫向的線對重合度高。
唯一的遺憾:
沒有一步到位引入無級光圈,這麼大的頭肯定會考慮到4k視頻優化,卻沒有更進一步做成無級光圈。
索尼的明天
兩個大元和一個大眼睛的發布,表明了索尼決心。
它的競爭對手不再是以前人們期望的徠卡M系列,而是佳能尼康的專業單反,徠卡發布笨重的SL時引發很多人的嘲諷,但索尼的發布會,真的讓人倒吸了一口涼氣。
索尼剩下的就是降價,就能輕而易舉地打殘佳能尼康的准專業產品線。
一個東西好不好,不在於多貴,而是靠這個東西吃飯的人多不多。
比如說當年影樓的富士S5pro,後來的無敵兔,現在的D810。
比如說當年的大馬三機皇,08奧運風光無限的D3。
說實在的,以前看的很多攝影師,索尼的、騰龍適馬的基本沒人用,都是愛好者在買。
但現在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專業攝影師開始使用A7系列機群,用適馬Art系列的攝影師也與日俱增,併產出了大量具有說服力的作品,包括淘寶銷量上,索尼、適馬這兩批傳統攝影產業最黑的黑馬正在一日千里追趕佳能、尼康的步伐。GM系列的發布,直覺上是索尼看到Art系列堆料不計重量,賣得好,所以決定跟適馬學一把。這一次,感覺上是索尼賭對了。但是後續會不會引發佳能尼康的軍備競賽並不得而知。
畢竟三四年更新一台機器的規矩被索尼打破了,八到十年更新一下鏡頭的傳統也被索尼打破了,你可以不喜歡索尼,但不能否認索尼在推動攝影產業廉價化上作出的巨大努力,A7上市後多少機器的價格被腰斬、或者降到原來的1/3價格,多少人用一千出頭價格就買到了十分滿意的機身,這些都源自這一個傳統產業圈外的攪局者。 沒有索尼,佳能的祖傳1800w像素cmos天知道會生產到什麼時候,尼康的全畫幅之路也不會來得這麼早。
A6300真正的變態對焦
最後提一下攪局的A6300殘幅微單,給7DII和D500又打了一次臉(還有GH4),滿屏的對焦點(425個),三防的鋁鎂合金機身,120hz刷新的XGA電子取景器,6k超採樣的4k視頻記錄,S-log3,100Mbps的高質量碼流,999刀的初始售價,索尼的田忌賽馬真正玩到了出神入化,配合電動變焦PZ 18-105,萬元以下最佳4k平台搭建完成。
用做D系列錄音筆的態度,做Playstation系列遊戲機的情懷,做ZX系列Walkman的訴求,做PHA系列耳放的情懷,索尼只要方向對了,A7系列不會太差。
老話講,認真的孩子,通常運氣不會太差。
PS:重要提醒,燒索尼,心態要好,今天買了最新的,過半年可能就落伍了,一定要放平和心態。
長按二維碼關注
http://weixin.qq.com/r/R0Tp8UjEuhXFrQyS9xFV (二維碼自動識別)
技術參數、營銷點比較感人,有科技公司(或互聯網?)的風格。
在鏡頭、相機技術發展了這麼多年後,大家終歸要開拓新系列,與舊系列形成差異化——從外觀、性能、表現。推陳出新的同時,不會對舊產品造成過於嚴重的打擊。
適馬 Art 系列; 騰龍的新一代定焦;蔡司的Milvus系列,現在Sony也開始了G-Master系列。
說回到G-Master系列產品,看宣傳、參數、樣張,確實比較吸引人、有新鮮感。
至於重量,Sony也聰明地不提,雖然α系列的無反走輕小路線,但是鏡頭在尺寸重量方面,是難以壓縮的(Nikon 的PF鏡頭在這方面看起來也很不錯~)。
兩顆鏡頭都玩過了。。。實拍樣張不允許放所以不放了。。。
===============
2470GM
別看好像好大好沉的樣子,實際上由於中心靠後,拿在手上手感不是很重。
24和70端全開中心銳度都可數毛,由於測試當天是霧霾,遠景沒怎麼測試
===============
85GM
這個真的是認真測試了的,而且還帶著蔡司batis85,85ZA,美能達85GD做對比
手感是真的有點沉,前組鏡片太重的鍋。
拍了遠景+近景+人像實拍三套片子。畫質全方面碾壓前面三位毫無壓力,包括焦內銳度和焦外過渡與虛化
85GM的全開邊緣畫質就可以和batis全開光圈的中央比比了,可怕至極
其他三個頭有啥差距可以私底下問我,那三個里選的話我選85ZA。。。
1 這是堆料的結果
2 這是為了滿足未來十年像素髮展的解析度而設計的鏡頭 和蔡司的那群貓頭鷹鳥頭一樣
3 付諸於E口,其實還是想視頻優化,不僅要CN的市場,還要電影頭的市場(當然太貴的搶不到)
4 其實根本不用口水,這玩意跟當初出的18135F4一樣,都是極少數人的玩物。
5 把G系列外面又搞個GM 還說高於G系列 這種對美能達的遺忘 不齒
一個字,買
索尼宣傳片里說了一句話,這些是未來的鏡頭,在今天實現了。我覺得這個話確實有所指,並不僅僅是宣傳那麼簡單。因為對索尼現在的機身而言這些鏡頭有些過於強大了,也許它們是為未來的某一台機身產品線準備的。
網上已經有了很多這幾個鏡頭和佳能尼康同類產品的比較圖。可以看到它們的體積重量基本都和轉接佳能尼康的同類產品相當,價格也基本持平。因此這一次,索尼是真的在和佳能尼康正面交鋒了。既然微單是萬能轉接後背,那用戶為什麼要買你的鏡頭呢?眼控對焦當然是個主要賣點,但還不夠。所以就必須要在光學素質上勝過對手,才能讓人覺得這個錢花的值。從目前放出的各種關於做工用料的宣傳和MTF來看,索尼在這方面做的還是不錯的。
70-200很強大,很有可能超越佳能小白II。但是這個鏡頭最主要的用處還是室內弱光高速拍攝,而且還得是使用者的活動範圍被限制,走不過去的情況。現在索尼的全幅機身高速能力都比較弱,如果是白天拍外景,那麼70-200 f4就足夠了,拍人像的話85 1.4更合適。所以對我來說70-200肯定會超過2000美金的售價相比於每年屈指可數的使用次數,我寧可每次需要的時候去租一個。
24-70的專利原型是28-70 f2,最終沒有做成f2應該還是體積重量的因素。但是82mm的口徑能看到那個專利的影子。所謂取法乎上得乎中,它的全開表現應該是不錯的。但是在3個鏡頭裡它的配置最平庸,屬於樸實的工作用鏡頭。由於眼控對焦很犀利,所以它在日常抓拍中會非常方便。除了專業攝影師,我建議拍小孩的父母可以入這個頭。當然,現在a7r2還只能一張張拍,如果將來真有高速a9巨單那就可以機關槍了。
85 1.4的用料也是秒殺佳能尼康的節奏,但是索尼請來拍樣張的那個人似乎不會用眼控對焦。好幾張樣片都對焦到眉毛上去了……85這種大光圈鏡頭,配眼控對焦拍人像應該是很舒服的。但是用處比較單一,就只是糖水人像而已。焦外到焦內的過渡表現是這個鏡頭最值得注意的地方。Batis 85其實就是各家85 1.8的風格,銳度高,比較輕便,但氛圍表現一般。如果買個四五百美金那還是挺合適的,現在這個價格再加上飢餓營銷我只能說滾蛋吧!
多就是美,大就是好,口徑即正義,光圈即真理!【多圖慎入】
首先橙標「G-Master」鏡頭是個新系列,看價格,高於G系列不少,也高於ZA系列的樣子......
關於這個系列的鏡頭的總結,SONY其實在片尾就明確說了:只有刀銳奶化才有資格叫做橙色「G-Master」有沒有魔獸世界的橙裝的趕腳?哈哈哈。
這個B,裝得有些亮閃閃,很多隔壁班的都不服,然後SONY咳嗽一聲,說出了細節:首先,隔壁班級的,你們做的非球面玻璃太LOW了,玻璃表面實在太毛糙了,雖然畫質過得去,但是洋蔥圈可不好玩,我們是玩玻璃的,又不是賣菜的~!來來來,看看洒家是怎麼玩的,用更細密的研磨技術來對待玻璃,將毛糙的表面研磨地更加光潔溜溜。
這樣不僅進一步提高了畫質,還能有效降低畫面里的洋蔥味,讓顧客放心食用不口臭。
然後,隔壁班級的,你們的光學設計雖好,但還是太粗暴,玻璃與玻璃之間的間距調節就不能再細緻一些么?
一樣的光學設計,在洒家手裡,細細調節間距,就可以玩出花來~!
再然後么,洒家也要裝逼了,圓形光圈還不夠,數量得上11片,立馬拉開與汝等7片黨的差距,至於9片黨,實拍差距可能不太明顯,但既然說是裝逼了,就要在數量上壓一壓你們......
最後這個逼是留給最貴的70-200mm F2.8 G-Master的, 雙浮動驅動,前段SSM馬達,後端雙向線性馬達,
一來,兩鏡組的配合可以實現更近距離的對焦容忍度(難不成是刷下限?)
二來,可以有效抑制對焦時,可怕的,Low的,讓人不快的呼吸效應(耐克乖乖,我沒說你,啊,躺槍啦?不好意思,別哭,回頭CMOS便宜點批發你)
下面是頗為懶散的總結:
總的來說,科技公司開始玩堆料,就是這個結果,體積、重量就別想了,SONY一開始就心知肚明,認可G-Master設計理念的人,壓根就不在意微單鏡頭與單反鏡頭的體積、重量差異微單系統就是有可大可小的彈性優勢,LOXIA,餅乾頭,轉接都是不錯的輕便答卷,而畫質黨,大多都能忍受大體積、大前組鏡片光學設計的短處。
所以,在一片唱衰聲中,我不認為SONY走了一步臭棋,而是對一個細分市場進行了出拳,比如我。
我認可SONY製造G-Master鏡頭的理念,如同我認可SIGMA製造ART鏡頭的理念一樣。最後想說的就是,等下一個春節,看看能降價到何等境地
看標題就知道很多人要拿體積說事了,好像真的大個兒單反要比a7mr2強似的。
還不錯,稍微有一點以前美能達的意思。畢竟老美的設計師還留下一部分,要把焦外柔美那套老本撿起來也不算太難。
至於鏡片加工精度什麼的,我個人還是持保留態度。要玩鏡片研磨,佳能尼康賓得有話要說。焦外柔美,最簡單的辦法還是從球差曲線上動腦筋。
作為一個a7用戶,感覺這是索尼推動無反進入專業市場的第一炮。
更新
索尼這連開三炮,我這索粉表示大法能整點便宜頭不啊,真的貴死人啊π_π,除了專業市場也得照顧下這不專業的不是嗎?
畫質肯定沒的說,但微單相對於單反的重量優勢,裝上追求高畫質大光圈的鏡頭後也顯得不那麼明顯
看了前面一些看了索尼的宣傳和廣告就自信滿滿要拳打感動腳踩鞋廠的粉絲,我只能說多少年前本山大叔就說了「別看廣告看療效」,對你們只能贊一個好甜好單純好天真爛漫...
24-70GM那個對焦速度簡直慢得一比叼糟...作為大三元僅這一點就不合格。大三元確實是記者們看中的鏡頭不假,但你這個大三元也不能做得讓記者們看不上眼啊...2470GM對焦速度:[Mobile01] 索尼 FE 24-70mm F2.8 GM 長焦端對焦速度@A7R2—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尼康2470一代對焦速度:[Mobile01] 尼康 AF-S 24-70mm f/2.8G ED 對焦速度@D810—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尼康2470二代對焦速度:
[Mobile01] 尼康 AF-S 24-70mm f/2.8E ED VR 對焦速度@D810—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佳能2470L2對焦速度:[Mobile01] 佳能 EF 24-70mm F2.8L II 對焦速度 @5D3—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另外索尼應該也是察覺到了自家大三元對焦速度令人尷尬,於是在70-200GM上不惜工本同時塞進了線型馬達和環形超聲波馬達,組成前無古人的雙馬達對焦鏡組結構。但是就我試用的體驗看,速度依然不快,缺乏單反大三元對焦那種滴滴一下瞬間清晰的感覺。而且在整個對焦行程(無限遠到最近對焦距離)內前後拉風箱時很容易迷焦,彷彿鏡頭對著虛化到頂的目標不知所措了....
2017.1.25更新:與之相對的,尼康在16年同年推出的720E對焦速度比大竹炮更快,即便用D750這種入門級全畫幅機身也毫不含糊。對比下面幾個視頻可以看到,擁有雙馬達對焦鏡組結構的720GM依舊是慢慢悠悠從模糊到清晰漸變的節奏,不能做到一點即中:
尼康 AF-S 70-200 F2.8E FL ED VR 對焦速度@D750—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索尼 FE 70-200 F2.8 GM OSS 對焦速度 @A7RII—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索尼 FE 70-200 F2.8 GM OSS 對焦速度2 @A7RII—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
24-70GM的評測陸續出了,總結一下就是品控很爛,好的個體不錯,差的個體一比吊糟。總體上解像力根本不如比它早出好幾年的24-70L2。大法什麼「滿足未來超高像素的」牛皮算是吹炸了。也難為這個題目里一眾粉絲高潮了這麼久...
-&>5DSR有5000W+像素,A7R2是4200W像素。也就是說理論上鏡頭「餵飽」5DSR要比"餵飽"A7R2更難。但是測試下來一看,2470GM喂低像素反而不如2470L2喂高像素...如果這就是「為未來準備的」鏡頭,那麼4年前的2470L2算什麼呢...外星人鏡頭?
-&>尼康的24-70 2.8E VR自打一出世就飽受詬病,大家都說它進步太小。但是跟24-70GM一對比我感覺這24-70 2.8E也還闊以嘛...畢竟GM都可以說個「為未來準備」,那2.8E謙虛一點,說個「為近未來準備」妥妥的不為過啊。
85GM詳細測試也出來了,「為未來超高像素準備」的解像力竟然還不如6年前的85 1.4G!所以說吹牛逼千萬別吹太滿,這不又被打臉了...
解像力不如85 1.4G,對焦速度也不如85 1.4G。要知道85GM重達820g,而85 1.4G一片特殊鏡片都沒有,只有600g不到。真不知道大法這200多克用到哪去了。
跟85L就更別比了。一是人家是有十年高齡的老鏡頭(光學設計直接沿用的一代,其實可以說二十年高齡),青壯年贏了個半截子入土的糟老頭不知道是長臉還是丟臉。二是人有獨步武林的f1.2,同焦距的虛化能力就不是一檔的。
85GM真想比的話,不如跟同為2016年發布的鞋廠105 1.4E掰掰腕子,這貨光學素質全面超越85 1.4G。我話都可以先撂這,85GM根本不是對手。
======================================================================
2017.1.25更新:
DXO對105E評測出了,我說什麼來著?
720GM的評測也陸續出了,不得不說大法信仰確實值錢:
即使是與早出6年之久的愛死小白兔比也不見得有多少優勢...:
這種水平的貨姨夫你是怎麼好意思賣兩萬還玩神特么飢餓營銷的啊???
這回是不是又要把鍋甩給品控?再甩鍋給品控的話,那真是要坐實MIJ之恥的名號了...
新鏡頭裝在a7上和泥坑感動同焦段鏡頭的體積對比,再看看也已經開始擠牙膏的a6300…我還是繼續a6k吧。
在美帝入了G Master的85mm F1.4 和 24-70 F2.8,表示美國索粉十分熱情G Master系列全部賣到斷貨(當然產量不足也有原因…應該),套在A7RII上感覺瞬間變成了索尼攝影大濕(誤)…畫質一流沒得說,唯一的缺點就是有點重,不過這是對於用慣了a7的55mm和35mm的人來說。85mm GM的自動對焦聲音我覺得可以接受,具體每個人標準不一樣。這兩顆頭搭a7s系列上拍4K也是很酷炫,基本上官方那個爬冰牆的宣傳視頻里啥水平這幾個頭拍出來啥水平。一些樣張:
索尼重新定義了鏡頭。
讓高解析度和動人的背景虛化完美結合,
成為光學領域的新領導者。
這兩天,一直聽到索尼和蔡司分手的消息
背景虛化沒的說,解析力高得讓人流淚,但拍人像色彩偏黃也是事實,體積過大也是真事。攝影這東西就是一種習慣,喜歡就是喜歡了,不喜歡就是不喜歡了,只要自己拍開心了就好。
這才叫真情懷,美年達!
鏡頭以換殼為本
Sony的營銷做得比產品還要好。相機和鏡頭在攝影中並不是決定性的東西,更不用說你的玻璃磨得好或者差那麼一點、bokeh圓不圓、勻不勻了。佳能就喜歡扯有的沒的,什麼「感動」。
但是,對於普通相機用戶來說,好的參數永遠是你花錢的justification.
機身輕 鏡頭過大過重的話 手感真的好?
推薦閱讀:
※還沒有發明微型電池或者電子的時候,相機如何工作?
※如何用大疆拍出震撼的照片?
※為什麼男生普遍不會給妹子拍出好看的照片?妹子不是都擅長45度角俯拍自己撐眼嘟嘴剪刀手的美圖秀秀嗎?
※你怎樣記錄生活,會花費多少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