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小說時什麼時候需要描寫具體的場景?

敘事的詳略是怎樣把握的?
PS:是說敘事上的場景,比如說人物的對話、動作,不是環境描寫


讀者有感情波動的地方詳寫,感情波動越大,寫得越細緻。

  • 低感情波動

反派一刀捅死小嘍啰。

  • 中感情波動

忽然我聽見一聲慘叫,扭頭看時,隊友肚子上插著一把匕首,血把手柄染紅了。隊友彎著腰,眼睛睜得極大,手在空中抓了一下,最後跪在地上,失去了呼吸。

  • 高感情波動

反派大喝一聲,一劍刺向男主。男主沒有躲,胸口被劍洞穿了。

血很快順著他髒兮兮的亞麻襯衫茵開,滴落在長滿苔蘚的叢林地面上。他往後退了幾步,隨後修長身體一趔趄,仰面摔倒了。

他面孔依舊蒼白,褐色的濃密睫毛撒開,大海般的藍眼睛看向女主,漸漸失去光澤。

女主在心中發出一聲尖叫,但身體似被凍結,一動不能動。


一般喜歡創作的人都有腦補的能力。
當你希望把你寫的這個情節腦補成定格畫面的時候就需要場景描寫。
場景描寫要突出當時環境,反映人物內心情感,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
比如:
沒有場景描寫:
她父親過來抹了一下她的頭髮。
有場景描寫:
窗外十分燥熱,知了在樹上不停的鳴叫著。窗帘拉著,陽光和知了的躁動從窗帘的縫隙中擠了進來,她安靜的坐在床頭,心理卻怎麼也靜不下來。父親走過來看著她,嘆了口氣,伸出布滿老繭的手摸了摸他的頭髮,就像兒時那樣撫慰著她的心。


個人認為,敘事的詳略一定程度上影響劇情的節奏(或者說故事進展的快慢),因為當詳細敘述的時候字數會變多,自然而然會影響到讀者的閱讀速度(劇情信息量的減少),也就會對故事節奏產生影響。
所以一般在描寫日常和比較輕鬆的情節的時候可以適當增加一些描寫,一方面是使你所描述的「日常」更加充實、可信,一方面也可以降低劇情信息量,讀起來更輕鬆。
而在比較特殊或者有衝突、動作的情節——打鬥、追逐、爭論等——這種時候,就應該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描寫,無論是對話還是動作還是場景都要挑必要的說,減少無用的冗長信息加快讀者的閱讀節奏,情節的衝擊和對抗感就能體現出來了。
職業寫手 @白露 寫到的關於情感波動的說法,我覺得也可以用節奏感來解釋一下——就是當角色處於強烈情感中的時候,「主觀的時間概念會被拉長」。就是我們在看動漫影視作品中,某些非常激烈的片段反而會用慢鏡頭甚至多角度去播放的原因吧。

沒有仔細研究過寫作,對寫東西也只是愛好,朋友經常說我寫的故事看起來更像舞台劇或者電影腳本,大概是我看動漫和電影比較多的原因吧。
以上建議經供參考。


中學課文里有一篇關於寫作繁簡的文章你沒看過嗎?


一般來說寫作愛好者剛開始都是 唯恐文章沒把自己想寫的全寫出來,寫完扔一陣回頭再自己看看哪裡可以刪了而不影響角色塑造和劇情完整性,統統刪掉,多了就知道什麼該寫什麼不用寫了。
如果真是絞盡腦汁寫出來還跟大綱一個效果,那屬於沒摸著寫作這件事的門檻,先多看幾本名家名著,別沒事上知乎比較要緊。


當需要用來烘托氛圍的時候。


推薦閱讀:

中國為什麼沒有出現像《冰與火之歌》那樣全球大熱的小說?
大神們張口現實主義、 後現代主義,逼格那麼高,新人想知道該惡補啥寫作的理論著作?
我試著在網上寫了小說,諸位能不能幫忙看一看優缺點評論一番,謝謝了?
如何避免自己的小說被抄襲?

TAG:小說 | 寫作 | 小說創作 | 寫作能力 | 寫作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