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有發明微型電池或者電子的時候,相機如何工作?

那時候相機是像機械鐘錶一樣也有機械相機嗎?工作原理是怎樣的,謝謝……


機械相機的原理比你想像的簡單,這玩意就和電風扇為什麼搖頭一樣,知道的人說這不就是個輪子和連桿么,不知道的人還以為裡面有邏輯電路(真人真事)

相機說白了就是快門機構過片機構的組合。
對焦靠手,這個不提了
過片和快門分開來說。

(部分圖片來自http://www.earlyphotography.co.uk)

-----------快門機構-------------

我們說簡單一點吧…

快門最重要的就是解決計時問題。

因此人們想到的有【剎車】的原理。
典型的有Linhof 的快門和Koilos的最初型號。
Linhof快門,12點方向是速度選擇,不同速度就是把剎車片擰的松一點和緊一點的差別,因此客觀來說並不太準確。9點方向是連接氣動快門線的,從遠處吹氣能驅動裡面的小活塞塊,進而推動快門的釋放機構。無它用處。

也有完全靠【彈簧】的原理。
大部分Roller-Blind快門(T-P快門)都是這樣,將彈簧上緊到不同程度,這樣快門帘歸位的時候就會有不同的速度,因此簾幕開口通過孔徑的時間就不同。側面是一個止退機構,當上緊到所需速度時不會開倒車。觸發快門時,鬆開止退機構,快門帘就倒卷回去,同時開口通過中心圓孔。後期graflex快門則改成固定卷回速度和不同縫寬(或不同速度+不同縫寬,視型號而定)。

之後人們提出了【氣阻】的原理。
較為成熟的氣阻快門Koilos(左上,右上,右下均是氣阻。左下為剎車片式)
通過10點鐘方向的撥盤決定12點方向氣缸內活塞的行程,2點方向上弦,8點方向觸發快門,之後在彈簧力作用下氣缸受到阻力慢慢歸位,根據行程不同歸位時間不同,因此可以控制開閉時間。觸發撥桿下方是螺口快門線(現代快門線),4點位置的另外一個介面接氣動快門線。

Compound快門氣缸結構簡圖,不同速度能將活塞限制在一定位置上,決定了其行程。絕大部分氣阻快門都是這個原理。氣阻快門不同於氣動快門,氣動快門是靠壓入的氣體進入氣缸後「抵抗」彈簧,推開快門葉片。因此壓多大力,壓多久都能決定能在「多長時間內」抵抗住彈簧,保持開啟。因此可以手控速度,但做不到很精確。

發展到最後就是【齒輪】減速,或者稱為定速。
現代齒輪減速慢門機的基本原理是Ilex公司最早註冊的專利,Compur公司獲得授權,出現了很多這樣的相機:

內部結構如圖:

所有齒輪減速快門的基本原理都相同,可參考如下:

1擺動的幅度決定了慢門機的行程,2受到3+4+5的聯合影響只能以恆定速度轉動。這就決定了1的迴轉角速度恆定,因此只要通過限制1的擺動幅度(從零位置到預設速度位置這一段),就能設置出不同的快門速度,且重複性好。

現代機械快門,以及135相機上使用的簾幕快門,這一基本原理時至今日也沒有大的變化:通過棘輪和擺齒的組合實現恆速轉動,進而通過轉動角度不同進行計時。完成計時(阻時)之後觸發後續機構,完成其他動作。發展到現在,除了計時機構由齒輪組變成電子計時,結構上同現代你手上的數碼相機幾乎相同,所以也沒啥可以說的。

------------看個實例------------

實踐中會複雜一些。以前搞過Prontor SVS(寶麗來用的快門)介紹,這個神煩:

A即是上文中提到的擺齒1,通過與速度盤上台階的作用實現行程控制。
ABCD各受到速度盤上不同槽位的控制,按照下表實現不同速度。

-----------過片機構--------------

過片早期也是靠手,反正大畫幅拍一張換一張,不是問題。
膠捲出現後最初就是告訴你大概轉幾圈就到位
後來在膠捲背紙印上數字用來定位,通過機身紅窗來看
當然也有自動定位裝置,看個簡圖:

(示意圖是A12後背,實物圖是A16後背)
哈蘇膠片後背結構圖,簡而言之就是手動過片(從機身齒輪帶動後背齒輪E)轉動,轉了足夠行程之後stop機構會卡住某個齒輪,無法繼續轉動,此時底片就位。按下快門之後釋放stop機構,於是可繼續轉動,直到下一張就位。總的來說,過片機構在歷史上的變化不大,就不做特別詳述了。


小型相機都是後來才有的產物,135格式的相機也是1900年之後才逐漸發展起來,最早的感光片感光速度都很低,曝光時間需要很長,所以完全可以通過遮擋來控制曝光時間,大約從幾秒鐘到幾分鐘不等,完全可以控制,之後感光速度得到提高,使用了膠捲,不過那時候的片基技術和現在還不一樣,各種技術也不相同。那個時候也是大畫幅相機橫行市場的時候,你可以去舊貨市場上看看,還有很多現在都可以使用的外拍機存在,使用的是氣動快門,通過和現在氣吹一模一樣的氣球控制曝光時間,最快能達到1/60秒,這之後,隨著工業水平的提升,也製作出了各種個樣的機械快門,因為是用在較大畫幅上的,故都是鏡間快門偏多,速度也從1/500到1秒不等,和現在的規格接近。
小型相機普及之後使用更方便的焦平面快門,把快門機構整合到機身上,回答您的問題,這些快門最早都是全機械的,每次按快門之前都要給快門上弦才能釋放。


手動上膠捲,我小時候,還拍過那種玻璃底片的照片。攝像師,手裡抓著一個吹耳球(是這麼叫的把),一捏,快門就啟動了……
手動對焦
手動變焦

手動設定快門時間。至少是安全快門之下。我小時候,還拍過那種玻璃底片的照片。攝像師,手裡抓著一個吹耳球(是這麼叫的把),一捏,快門就啟動了……安全快門是多少,要結合鏡頭焦距,拍的東西的快慢,估算出來……

手動選擇不同iso的膠捲,柯達的有100,200,400的。柯達100是日光卷,適合在晴天太陽下使用。柯達200適合在晴天陰影下或者晴天多雲的時候使用。柯達400適合在陰天或雨天使用,清晨和傍晚。所以,你看攝影馬甲,上面全是袋袋,那是沒辦法的話……多個膠捲,多個不同種類的膠捲,不同鏡頭還得帶上多種尺寸的UV鏡……

手動設定光圈值。快門時間有了,膠捲的iso值也知道了。通過測光表,測算光圈值
這是簡易的曝光表,至於怎麼用……不知道……

這個是灰卡,手工設定白平衡用的
這個一套的,黑白灰三張,怎麼用,看這裡。
攝影師教您如何使用灰卡快速校正白平衡

上面的,通通不用電

補個膠捲的,太遙遠了
https://www.douban.com/note/65552112/
現代彩色膠捲已有多種片速可供選擇:
常用日光型彩色負片有 ISO100 、160、200、400、1000、1600;
燈光型彩色負片有ISO40、64、80、100。
日光型彩色反轉片有ISO25、50、64、100、125、200、400、1000、1600;
燈光型彩色反轉片有ISO40、50、64、160、640。

  彩色負片與彩色反轉片都有日光型與燈光型的區分。彩色反轉片在其包裝盒上均註明「日光型」或「燈光型」。進口膠捲對「日光型」標為
「DAYLIGHT」,對「燈光型」標為「TUNGSTEN」。彩色負片在其饈盒上,對「日光型」還是「燈光型」,有的註明,有的不註明。不註明的原因是
廠家認為該彩色負片對光線色溫的適應性大,能在各種光線下拍攝。但是,事實上這類彩色負片理想的光線條件是「日光型」對光線的要求,故裨上也是屬於「日光
型」的。


那個時候,拍照技術活,要背書的

老子辛辛苦苦的擰這個轉那個算了分把鍾,才小心翼翼的按下快門;你咔嚓咔嚓咔嚓咔嚓咔嚓拍了十幾張,還美其名曰,從大量題材中取最優的

鄙視鏈就出來了,
手動擋鄙視M檔的,M檔鄙視A檔的,他們通通鄙視P檔的;
膠捲的看不起數碼的,ccd的看不起cmos的,他們統統看不清用手機的……


膠捲相機里,沒有任何一個部件是必須用電的。


最早的相機,什麼裝置都沒有,就是一個鏡片一個黑盒子裡面放一張塗著感光性瀝青的錫版,拍照的時候對準人,然後拿掉鏡頭蓋,人要在太陽下曬八個小時不能動,才能完成感光。
後來感光材料高級了,黑盒子上有了毛玻璃用來預判照片和對焦,鏡頭可以移動的款式,就不必再移動相機本身,但拍照的時候仍舊是手動拿掉鏡頭蓋然後過一秒鐘再蓋上,為了保證感光均勻,拿掉和蓋上鏡頭蓋的時候,手勢有講究,需要畫一個漸遠的螺旋軌跡。
然後開始發明各種機械配件,用手指的壓力或彈簧力量來驅動這些機件往複運動,完成拍攝。
再後來有了電子技術,你就知道了。


直到七十年代相機還是不用電池的呀。。
對焦,調快門,收光圈,快門上弦,咔嚓。。。
你可以問一下長輩。。

當然下面這個已經是電子測光的了。


快門、過片、對焦都不需要用電,其他答主已經答過很多了。
看似非用電不可的測光和閃光,其實也是可以不用電的。

詳見以下
http://forum.xitek.com/thread-489430-1-1-2.html


http://www.360doc.cn/article/6932394_296841350.html


最近膠捲單反拍的圖


除了第一張人為p成黑白,別的上的都是原圖。

最後一張是別人拍的,為了凹造型,我手上拿了一個拍立得==

相機自帶自動測光,但是由於機體老化,感光已不穩定,在手機上下了個簡易測光app輔助使用,但仍然曝光了。。

再下面是手機拍的做對比

這張少許調了飽和度,但總體沒變。

每個膠捲單反都有自己的成像風格,都有自己的性情,每一次拍攝因為環境因素的變化都會拍出意想不到效果,這或許也是每次拿到片子後的樂趣之一呢。

我這只是自己搗鼓的業餘攝影,如果有錯誤請指教,但是不要說的太嚴重哈


看見這個問題我都懷疑,難道我已經成為了上一個時代的人?要多年輕才會沒見過膠捲相機。


我就說個東西,趣玩上有賣需要自己拼的小相機的,300多,樓上的各位的圖看不懂的話就去拼拼,拼完啥都懂了,整個相機除了要接閃光燈(原盒沒有閃光燈,dlc)的地方一根電線都木有


想像過大師給女信徒開光的過程嗎

脫光了,戳進去,攪動一下,留下痕迹,拔出來,穿上,好下一位

照相機就是這個過程


先上一張圖,我的第一個相機。
不用電池,沒有自動對焦,沒有自動測光,沒有閃光燈。


手持珠江s207的人微微一笑,深藏功與名。


題主問的我有點恍惚 難道相機離不開電已經很久了嗎
一直到FM2的時候 除了測光也還是不用電的啊


題主肯定沒有買過柯達的一次性相機


很多膠片時代的相機都不用電的,通過發條上力。有的要裝電池的也僅僅是測光用的。
機械膠片相機有個過片手柄,拍一張過一次,在過片的時候順便上發條


突然感覺好心酸。會不會以後也有人提問:以前沒有3g、4g網路,沒有WIFI的時候,人們都用手機幹什麼?難道是用來看時間的嗎?


你要是還能找到一個買四卷柯達送的那個只要五號電池的相機拆一下你就知道過片可以完全靠手了……至於他那個快門我估計都是電動的……
更早的相機我就沒玩過啦【趴】


別笑,這正說明機械相機還沒老到進博物館,所以現在的小朋友才沒見過。


突然明白了,柯達就是這樣走向衰敗的。


推薦閱讀:

如何用大疆拍出震撼的照片?
為什麼男生普遍不會給妹子拍出好看的照片?妹子不是都擅長45度角俯拍自己撐眼嘟嘴剪刀手的美圖秀秀嗎?
你怎樣記錄生活,會花費多少時間?
如何製作一本攝影畫冊?

TAG:攝影 | 工業 | 相機 | 機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