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e小調前奏曲Op.28 No.4是如何製造出悲傷氣氛的?

感謝大家的指正,修改了一下問題描述。
這是來自ted的一期演講《古典音樂的魅力》講得很好,裡面有一部分講到專業的樂理知識,很有意思也很迷人。雖然我不太懂,但我還是很想了解一下古典音樂的魅力到底是怎麼來的。
鏈接: http://m.iqiyi.com/w_19rr0k25w9.html

************
替題主編輯了一下問題。題主對圖中的這幾句不理解。教授說,c的出現是為了讓b更加悲傷。


很簡單,在古典音樂里,一個向下的音程代表嘆息,呻吟,尤其二度,更何況這裡是小二度!這首前奏曲旋律里的CB CB CB翻譯成漢語就是哎呦。。。哎呦。。。哎呦。。。

B是e小調的五音,是和聲中很重要的音,C的出現就是做出這種嘆息的音型,營造悲慘的氣氛。


這是一個ted演講,說的是肖邦e小調前奏曲 op28 no4。這部作品短小精悍。全篇都是憂傷的e小調。以高音聲部的兩個音為動機(B和C),充滿了半音進行和豐富而微妙的和弦變化。巧妙的表達答出作者悲傷憂鬱的感情。肖邦在樂曲的最後寫了一個詞:smorzando,意為「死去」。有資料表明,這首作品被賦予過一個標題,法語"Quelles larmes au fond du clo?tre humide?",英語"What tears from the depths of the damp monastery?"按照肖邦的遺願,這首作品被在肖邦的葬禮上演奏。還有其他兩部作品,肖邦op28 no6,和莫扎特著名的。安魂曲。漢斯 馮 彪羅把這部作品稱為「窒息」。卡拉索夫斯基對這部作品的評價是,真正的玉珠,能使肖邦以詩人的名字永垂不朽。

我把樂譜的截屏貼出來。不想看直接跳過就好。

在這部作品中,E是主音,B是屬音,C是下中音。旋律小調下行時,C會變成#C。這裡說C使B變的悲傷只是一種通俗的說法。這裡C和B本來就成小二度關係,聽上去比較悲傷。而這部作品的主要動機又是BC這兩個音。

個人觀點,請多指教。

最後貼一個錄音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0NDU1Mjg0.html?x


謝邀!,安東·魯賓斯坦認為《e 小調前奏曲》是最富有悲劇性的音樂作品之一。1849年 10月 30日在巴黎馬格達林教堂為肖邦舉行葬禮時,法國作曲家路易·列費布爾·維里用管風琴演奏了此曲。音樂評論家卡拉索夫說:「這是一顆真正的寶石,它使肖邦成為鋼琴詩人的名字永垂不朽。」傅聰曾說:「如果肖邦的作品全部不幸遭毀,只能挑選一部作品作為代表保存,那部作品就是前奏曲作品28。」
這的確是一首深遂濃郁的悲歌。
知乎大多是業餘愛好者,我不講專業的,用通俗的語言從四個方面來說明,速度、音高運動、節奏與和聲。

先說速度,作品為廣板(Largo)每分鐘46拍左右,這好像沒有什麼神奇,結合作品結構才能明白,這個作品的第一個樂句12個小節!(一般音樂的句子是4小節左右)是一般音樂長度的三倍!!

以中庸速度中板2/4拍子的作品為參考(每分鐘88拍,4小節一句共8拍乘以每拍0.68秒,一個常規樂句大約5.44秒),而肖邦這個樂句為每拍1.30乘以24拍等於31.2秒,是普通樂句的5.73倍!!!

慢不慢?悲傷不悲傷?悲傷的都幾乎不能動了。

音高運動,前四個小節圍繞b1音半音運動,其實就等於沒動,像有人說的,高半音的c2音的出現只是為了讓b1更悲傷,製造一個下行小二度的哭泣音調。然後從第四小節開始半音痛苦下行,一直下行了5小節,到第九小節出現了句中唯一的變化,在下屬調色彩上上下運動了一下。隨後又進入下行,這次是小三度,更有點失落,隨後進入半終止,再次強調了二度下行,間補甚至又強調了半音下行。
第二個樂句出現了音高運動的對比,但更不穩定,第十六、十七小節減7度的上行大跳形成扭曲悲痛的高潮。隨後經過6度和8度的下行大跳回到最初的情緒。

和聲在e和聲小調的基礎上,幾乎擺脫了功能和聲的限制,每個聲部都在半音級進下行且多是延留音的形式!!呼應旋律的半音下行,形成多變陰鬱的和聲色彩。大量的不協和和弦令作品蒙上黑暗悲痛的陰影。
具體的和弦就不說了,都是很獨特而又合理的結合,減七和弦、半減七和弦、大小七和弦,和弦外音形成的獨特結合。。。

節奏氣息很長,速度很慢,近乎停滯的節奏也是悲傷的來源,而旋律與和聲又有抑制不住的下行趨勢與內在的張力。。。

如春作品《九月》也是悲哀深沉的,為人類最深沉的哀歌——海子的《九月》而作。

《九月》被很多人認為是人類最深沉的哀歌!《九月》一詩寫於1986年,此時海子已從北京大學畢業到中國政法大學任教近三年。此時海子思想上是十分成熟的時期,對於世界、生死、時空等已經有了個性化的認識。這首詩充滿了悲哀神秘的情緒、閃爍著神聖的光芒意象。


歌曲《九月》創作於2015年的濟南。作品引用了聖詠末日經《憤怒的日子》的主題音調作為前奏、間奏、伴奏與尾聲,並將之變形成為歌曲音調,神聖、莊嚴,令人震顫。作品沒有局限原主題的限制,將之與中國風格的音調結合,體現了詩歌中深沉的悲哀與宗教般的神聖。



這不是古典音樂里,只是他說的那首曲子里。


因為小調 所以幽暗
因為半音 所以哀傷


推薦閱讀:

古典音樂是如何命名編排的?
肖邦迷有木有?最喜歡哪位音樂家演繹他的作品?

TAG:鋼琴 | 古典音樂 | 樂理 | 蕭邦FrédéricChopin | 和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