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理想主義者在歷史上有好的結局?


謝邀。

這個問題,得看你所謂的」下場「是什麼了。

如果是指封妻蔭子、滿門富貴、功成名就、名滿天下,那恐怕不太多。而且哪怕成了名的傳奇,也各有缺憾——在世俗意義上的。

比如,莫奈是美術史上承前啟後的大人物,50歲之前不斷以畫筆做鬥爭,活了86歲,臨老時在吉維尼也算史詩級的人物了。但他自從四十歲後就和印象派諸位兄弟逐漸淡漠,妻子在和他結婚後九年過世,他晚年在吉維尼孤單畫畫,而且眼睛經歷白內障、黃視症和紫視症。你覺得他算下場好嗎?
又比如,雨果一輩子風雲激蕩。開浪漫主義一派山河,中年後又寫出《悲慘世界》、《九三年》這種大史詩著作,也算長壽,葬禮時幾乎半個巴黎上街哀悼,棺木入先賢祠。但他老來常被流放,到後期文學聲名還要遭遇挑戰(福樓拜就不喜歡《悲慘世界》)。你覺得他算下場好嗎?
瓦格納一輩子在為自己的歌劇找演出機會,老來終於找到了,也成為歐洲之王了。但結果是譽滿天下、謗滿天下。半個世界認為他是史上歌劇之王、音樂史上前五的大魔頭,半個世界指摘他是個虛榮狂、壞蛋、騙子。這算下場好嗎?

實際上,所謂」下場「,是個很他人的辭彙。他人眼裡看到的境況,用的是電視劇式的概念:好人得好報,過好日子;壞人沒好下場,等等。但其實下場好壞,真是各有說法。

以前總結過:

蘇軾在黃州窮得要死,自己很得意發明了省錢法,就是把錢都吊在房樑上,讓自己拿起來不方便。最後還是免不了「送別無酒亦無錢,勸爾一杯菩薩泉」。他去海南,米都吃不到,只好想法子幻想房東會給他吃雞。最後被赦免回來了,半路死了。

海明威在巴黎時買不起書,租書;租一房子,洗澡的地方都沒,就桌椅床這些傢具。吃不起飯,自己跑咖啡館裡喝咖啡,還總結出「我餓了之後看塞尚的畫特別有感覺」。成名後始終因為失眠和戰爭創傷而痛苦,年過六十自殺了。

杜甫苦了一輩子,晚年終於得蒙萊陽縣令飽食牛肉,結果漲死了。

巴爾扎克這輩子的循環就是:欠債——跟出版商談合同拿筆錢——喝咖啡,寫——寫完,背信棄義交給另一個出版商——拿錢,買好多俗得要死的玩意裝修,把妹——欠債,循環。咖啡喝死的。


本雅明統計說,波德萊爾這一輩子的稿費收入總共是三萬五千法郎。

倫勃朗後半輩子賣不出什麼畫,只好無聊畫自己。死後身無遺產。


這些人,按世俗意義來說,都沒有「好下場」。當然他們留下了千秋萬歲名,但身後事畢竟寂寞得很。但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蘇軾自己在海南時窮得要死,但樂何如之。他們自己樂意著呢。

王陽明曾因為得罪宦官,被廷杖貶謫;後來軍功無數,但只得了空頭賞;老來乞歸,死在半路,一身功名極盛,卻沒過幾天好日子。可是他的遺言是「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我們不是他,沒法了解他內心是什麼感受。但他如此心安理得,就是好了。

對理想主義者,亦復如此。當他們開始走那條路時,就不要用肥皂劇式的眼光去評斷他們了。人這輩子富貴容易,心安理得最難。

最後一個例子。鄧稼先先生一生盡瘁國事,弄出了原子彈,自己遇了輻射,要死了。但當時他就是一副大業已成、死而無憾的樣子。對旁人來說,自然覺得鄧先生這輩子太不值了。但人家自己覺得行,就行了。「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看到這個問題我只是想起一句話

《明朝那些事兒》的最後一句:「 這就是我想通過徐霞客所表達的,足以藐視所有王侯將相,最完美的結束語: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我想所謂的好的結局就是如此,終其一生,按照自己的理想去行事,無論成功或者失敗。

這樣理解的話,那些在了歷史上雁過留痕的理想主義者,都有了一個好的結局。


這個的確得看好的結局怎麼定義了,談兩個中國歷史上的改革家(沒理想濫紙糊牆的改革者只能算大家仰望星空時的流星)。
如果人活著時能最大程度的實現理想算好結局,不在乎死後個人榮辱如何,自己的追求能否傳承,那張居正算是結局不錯。
張居正(1525年-1582年),漢族人,祖籍安徽鳳陽,湖北江陵人。字叔大,少名張白圭,又稱張江陵,號太岳,謚號「文忠」。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國歷史上優秀的內閣首輔之一,明代最偉大的政治家。
前後當國10年,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練兵,加強北部邊防,整飭邊鎮防務;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南方少數民族叛亂;嚴厲整肅朝廷上下。在張居正功成名就之時,他把矛頭對準了曾給他帶來巨大利益的階層——文官集團,也為他死後被攻訐清算買下了伏筆。張居正卒於五十八歲,死後贈上柱國,謚文忠。死後不久即被宦官張誠及守舊官僚所攻訐,籍其家;至天啟二年方恢複名譽。
沒有理想,張居正不會做出如上的成就,從這個意義上講,歷史上類似王安石們的改革者也都是理想主義者 。但張居正事必躬親、親力親為的做法,使其不能培養出延續其理想的繼任者(或許繼任者培養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總有一些人可以改變歷史車輪的軌跡,但他們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能不算是一個遺憾吧。

如果人能夠將自己的理想推而廣之並澤被後代算好結局,不在乎個人生死富貴,不在乎後世各類非議,那商鞅算是結局不錯。
商鞅(約前395年—前338年),漢族,衛國(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庄鎮一帶)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姬姓,衛氏。又稱衛鞅、公孫鞅((衛鞅之「衛」即以國為姓,商鞅之「商」即以封地為姓或以官職為姓)。
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孝公死後,受到秦貴族誣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死後被車裂。商鞅在秦執政約二十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並使秦國長期凌駕于山東六國之上,為後來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可以說,沒有商鞅,就沒有秦帝國,甚至沒有中國大一統思想的根基。後世罵他守舊愚民也罷,罵他苛刻殘酷也罷,改變不了他的偉大。商鞅作為法家代表,通過秦國做了一次規模宏大的社會學實驗,其理想照進了現實,而且結出了燦爛的果實。雖死無憾!


怎麼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理想主義者?
理想主義者大概有三個特徵吧:
1 追尋長期的目標勝過短期的目標。
2 對理念的堅持勝過對利益的追逐。
3 思維與行動常超越自我的界限,能為更多人的福祉擔當。
@采銅
我願意相信擁有這些美好品質的人會有好的結局,不管這個好怎麼定義,不管是身前功、身後名還是其他什麼東西。


怒答!
看到標題的第一反應,必須是捷克前總統瓦茨拉夫·哈維爾

我認為的理想主義者就是充滿著自信和勇氣,堅持自己對真和善的追求,並用行動去鼓舞身邊的人變的誠實、相信和勇敢的面對,而不是逃避和畏縮。


而理想主義者的最好結局就是在自己的堅持下,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和他站在一起,站在了真和善的那邊,而不是暴力和利益的一邊。


再來看看哈維爾做了什麼,他將80年代的捷克從一個充滿了暴力、監視和腐敗的極權國家變成一個誠實、自信和民主的國家。
他憑藉著一句「人們都要憑良心說真話,做實事」這近乎童話般的想法得到了全體國民的認同,沒有流血、沒有暴力,捷克成功的像天鵝絨般順滑的成為了一個民主平等的國家。最重要的是,哈維爾讓世界上的人們改變了對政治的看法,政治不再全是骯髒和謊言,也可以誠實和充滿良知。
-----具體可見《無權利者的權力》一書。


下面來自維基:
瓦茨拉夫·哈維爾(捷克語:Václav Havel,1936年10月5日-2011年12月18日),捷克的作家、劇作家、著名的持不同政見者、天鵝絨革命的思想家之一。於1993年到2003年間擔任捷克共和國總統。

1968年8月21日蘇聯派兵佔領布拉格時,哈維爾受到邀請在自由捷克斯洛伐克電台工作,將當時發生的事實現狀通過無線電發出來。在這期間,哈維爾行使自己的言論自由權利,要求人性和真實的生活,哈維爾甚至反對組織政黨,反對提出政綱,他唯一的主張就是人人憑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做實事。
1977年,哈維爾給當時的統一工人黨總書記胡薩克寫過一封公開信,直言當時社會制度下的人性的腐敗和制度本身的衰敗。 他指出,人性的彰顯和人權的釋放才是社會的唯一出路。
1977年瓦茨拉夫·哈維爾被傳訊,同年10月以「危害共和國利益」為名判處十四個月有期徒刑;
1979年瓦茨拉夫·哈維爾被以「顛覆共和國」名義判處有期徒刑四年半。
1983年哈維爾以肺病的理由出獄,他出獄後繼續擔任七七憲章的發言人,並且不斷發表劇作與批判文章,而多次被警方拘留;
1988年8月哈維爾發表《公民自由權運動宣言》。
1989年6月4日起,波蘭的團結工會取得完全的選舉勝利(獲得了99%以上的選票),柏林牆的倒塌,東德政權的垮台,以及匈牙利民主化和立陶宛宣布獨立的鼓舞下,捷克人民走向街頭要求司法獨立和舉行公開的自由選舉。
1989年12月29日,在捷克斯洛伐克舉行的第一次真正的民主選舉中,出獄僅42天的哈維爾被選為捷克斯洛伐克聯邦總統。
1992年捷克斯洛伐克解體,捷克共和國成立;
1993年瓦茨拉夫·哈維爾當選捷克共和國總統,並且於1998年連任,2003年卸任。

-----------------下面是他出獄後當選總統的新年致辭-------------------


佛陀,如果圓滿是一種好的結局。

看到這個題目,自己會有很多感受。我想我見過,遇到過,也成為過理想主義者。無論結局是好是壞,在滿懷熱情去創造實現理想之時,都一定是幸福的。
而失敗,絕望和無人理解之時,都一定是痛苦的。
當發現幸福和痛苦就是理想主義者的呼與吸,就會體會到生命的圓滿。

此時,我想起「冰與火」中被問到為什麼愛斯塔克家族的席恩,"我想成為他們的一員"。

百感交集。


曹操

曹操是一位理想主義者,其理想是讓普通的民眾過上太平安穩的日子(詳見《對酒》)。他的奮鬥不是僅僅為了個人和自己家族的富貴和安樂。征戰一生,消滅了無數敵人,國家統一進程完成了62.74%,雖然有政敵數次策划了反叛,但都被他一一翦除,並且(在業餘時間)開創了建安文學,與其子子桓、子建在中國文化殿堂中皆有一席之地。最後位極人臣,安然病薨,留下傳奇無數,其後雖遭千年非議,卻最終平反。作為中國歷史上罕見的集大成者,兼容各種才藝、包羅萬千性格,曹操做出的貢獻是不朽的、光輝的。他在各個領域的功績和建樹,將在歷史上永遠留下輝煌的一頁,贏得後人無盡的緬懷和稱頌。


毛潤之,終成大業。


理想主義者的下場:諸葛亮,朱元璋,本朝太祖。外國的有亞歷山大大帝,先知穆罕默德。


我覺得有好下場的理想主義者可能不會讓人知道他是理想主義者吧


居然沒有Jobs


華盛頓啊。


不以成敗論英雄。

李安若沒有成功,他那六年值得還是不值得?

僅僅因為拿破崙輸了,拿破崙就不是英雄了?他是歷史上最後一個統一歐洲的人,如果不是幾國合力把他滅掉,可能俄羅斯都成了法國的領地。這樣的豐功偉績誰能做到?但不能說拿破崙沒有帶著這樣的功績進棺材,就因此否定拿破崙,否定理想主義。

像大多數人那樣昏昏碌碌到死(至少在我眼裡他們是昏昏碌碌),還是像拿破崙一樣不惜一切去挑戰,哪怕明知道失敗的可能性?

沒有理想主義,拿破崙可能不能成為「曾經統一過歐洲,後戰敗被流放,憂鬱地度過後半生,最後被毒死的前法國皇帝」,他可能最終只是法國軍隊里一個一邊看報紙一邊喝茶的小兵。


《娜拉走後怎樣》是魯迅先生於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文藝會上的一篇演講稿。後來收入他的雜文集《墳》。魯迅在這篇文章中敏銳地撲捉到了「娜拉走後怎樣」這個重大的社會問題,並揭示出娜拉的命運:不是墮落,就是回來。

對於中國而言,改革詳見讓子彈飛,詳見知乎某評論最高贊。改革就意味著給每一個人洗腦,還要把那些不願意改變的人清理乾淨,這就是政治。

日本就是脫亞後的現代社會,印度就是傳統社會,中國就是在十字路口徘徊的少年。亨利七世、拿破崙、俾斯麥、明治、彼得大帝都以反傳統而著名,反之印度則很好的保留了自己璀璨的文明。印度沒有文化大革命,永遠成不了中國。

如何評價「印度需要一場文化大革命來掃除思想流毒」的觀點? - wuweilxl 的回答

看完以後,感觸頗多,於是決定重新寫這一篇文章。

1、亨利七世

應該寫伊比利亞主義和薩拉曼卡學派,但是中外研究西方歷史的都是從馬丁路德開講,為了不體現我標新立異的特質,於是開始從亨利七世改宗開始講。現在的人啊,想改革,卻死抱著教條不放,想改變,卻不願去改變。人啊!

什麼是伊比利亞主義?

馬丁路德寫了九十五條綱領,滿滿的都是愛。羅馬派去宗教警察,德國或者說當地的貴族保護了馬丁路德,於是新教誕生。新教在英國的名稱叫聖公會,聖公會的主教不是別人,就是要離婚的亨利七世。對於前面課程拉下的同學,不懂的請去百度。亨利七世要改宗了!

不自由,毋寧死。英國的國王亨利八世為了當國王,娶了他哥哥的老婆,而且這個老婆還比他大六歲。你說見面叫達令,還是叫嫂子?亨利八世就像吃了一個死蒼蠅一樣,成為人們飯後的笑柄。最要命的是聖經教義上寫,兄娶哥嫂必絕後。巧的是亨利八世和他的王后只有一女,其餘五個孩子均夭折。於是亨利八世開始尋求改變,他向羅馬教皇求助,可西班牙是當時的強權,英國的力量還很弱小,教皇不敢得罪西班牙,於是不批准離婚。

逼急了的亨利八世,干出了一件驚天地泣鬼神的事情,他自己當教皇,成立了聖公會(即新教)。首先,為了獲得基層民眾的支持,大搞民主,獲得了社會基礎的廣泛認同和支持。其次,利用英國人的民族主義情緒,大搞排外。最後,啟用一批基層幹部,比如說商人克倫威爾、低級教士托馬斯·克蘭麥等,策動了一系列宗教改革。國王宗教改革導致既得利益者大清洗,導致舊貴族、舊官僚、原有的教會組織和舊的生產關係同時被消除,為英國的文藝復興、思想解放和資本主義發展鋪平了道路。對內他利用基層民主和民族主義情緒,堅決鎮壓舊貴族,意外的完成了英國的統一。對外他倒戈法國,利用法國和西班牙的矛盾從中漁利。在宗教改革方面,亨利八世開始刊印英文版的聖經,原來的聖經都是拉丁文,目的就是為了教會壟斷宗教的解釋權,這一次教會被徹底的革了命。伴隨著宗教改革的是殘酷的思想清洗,英國共有七萬多人被殺,佔到了英國總人口的2%。由於內戰期間,他發現傳統的政府不能處理大量的內政工作,於是進行了政府改革,現英國的財政大臣等等,就是當時設立至今。為了獲取基層民眾的支持和新興中產階級的財富,他允諾,議會將有更大的權利,議員將獲得司法豁免權,這就是議會政治的雛形。

但是亨利八世絕後是肯定的。他的兒子愛德華六世十五歲就逝去,接著愛德華六世的姐姐瑪麗上台。瑪麗有著非常坎坷的人生,所以導致性格扭曲,她又號稱血腥瑪麗,她不喜歡砍頭,她喜歡燒死人。她要在英國恢復天主教的統治,不管死多少都在所不惜。1558年11月17日,42歲的瑪麗逝世。她的妹妹伊麗莎白繼位,這個地球上最偉大的女王大人。他為了英國不被當成嫁妝,出售給其他國王,終身未嫁。當然也有另外一說,是她有一段不幸的戀情,然後看破紅塵。莎士比亞在舞台上辱罵、諷刺、挖苦伊麗莎白,伊麗莎白在台下微笑面對,假如在地球其他地方,早被砍頭了。這也是為什麼只有英國才有莎士比亞,因為他們有偉大的女王伊麗莎白。我們現在看到美國的維吉尼亞州,其實就是「童貞女王」的意思,說的就是伊麗莎白。1588年,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求婚不成,於是派出了無敵艦隊,結果慘敗,自取其辱。1620年,一船載著102個清教徒的五月花號在大西洋西岸靠岸。你不得不說亨利八世是一個偉大的人。慈禧又不找男人,犯得著改宗嗎?

2、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是俄羅斯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他認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必須要放棄的,包括漢語、漢字,在俄羅斯知識分子假如不懂法語,你出門都好意思和人打招呼。他辦工廠,發展貿易,發展文化、教育和科研事業,同時改革軍事,建立正規的陸海軍,加強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制。他干這些的目的是為了幹什麼?答:出海口。

以前有個屌絲叫俄羅斯,地圖上都找不到他在那。俄羅斯有個君主叫彼得,彼得大帝對現代化非常的仰慕,他親手把自己想恢復俄羅斯傳統的沙皇太子阿列克謝拿鞭子抽死。大帝為了俄羅斯能有一個出海口,和當時的北歐強國瑞典幹上了。

上圖為彼得一世(沙皇)親自帶隊衝鋒。

最後的結果就是。

然後。

瑞典的少年國王查理十二,用區區八千人,打敗了沙皇彼得的三萬五千人。敗,肯定失敗了,但彼得大帝不投降,最後俄羅斯堅壁清野,誘敵深入,最後用一種另類的方式贏的了戰爭,賴!最後獲的了夢寐以求的出海口,彼得大帝立刻就把神都遷至空曠的彼得堡。以後的什麼拿破崙、希特勒,俄羅斯都如法炮製,所以都是如此下場。這就是大帝的風采,你再看看那個莫斯科的屌絲,你就懂了,人和人的差距為什麼就這麼大呢?

這是聖彼得堡。

所以我建議廣西、遼寧問彼得大帝,為了一個出海口,搞的國家的現代化陸軍全軍覆沒,差點亡國,有必要嗎?假如廣西和遼寧經濟發展起來了,那才叫逆天,那才叫沒天理。

面對俄羅斯的崛起,反應最及時的就是英國,假如不是日俄戰爭、克里米亞戰爭,那今天統治世界的就是俄羅斯,而不是美國。

3、拿破崙

拿破崙之偉大,不在於縱橫歐洲,而是為什麼拿破崙可以縱橫歐洲?

法蘭西血腥的大革命相當於中國的文革,類似於彼得大帝用皮鞭抽死自己的兒子,類似於亨利七世的宗教清洗,終於新的思想和既得利益者的被清洗,為拿破崙的崛起鋪平了道路。拿破崙因為鎮壓反對派有力,而最終登上舞台,他曾下達過一條著名的指令:「讓驢子和學者走在隊伍的中間。」拿破崙熱衷於軍政、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經濟方面的改革,最著名是於1804年正式頒布實施了《拿破崙法典》,法典由拿破崙下令起草、制定的,許多條款都由拿破崙本人親自參與討論,並最終頒布,基本上總結、歸納了法蘭西共和國大革命時期所提出的比較理性的基本原則、精髓。該法典最終成為大陸法體系,成為俾斯麥寫《德國民法典》的基礎,與亨利七世的英美法系並列。法國的崛起源於對傳統文化的鞭笞和破壞。

4、俾斯麥

苦戰勝於強耕。日本人的軍國主義是國家擁有一個軍隊,普魯士的軍國主義是軍隊擁有一個國家。1198年3月5日,條頓騎士團成立於阿卡,應波蘭討伐異教徒的請求進入普魯士地區。經過五十多年的屠殺,1285年,條頓騎士團最終征服普魯士地區,迫使普魯士人改信天主教。1512年,來自勃蘭登堡的阿爾伯特當選為條頓騎士團總團長。1525年他宣布改信路德宗教,從而切斷了與騎士團名義宗主羅馬梵蒂岡的聯繫,隨後宣布將條頓騎士團世俗化,改為普魯士公國自任普魯士公爵。1809年拿破崙入侵,普魯士公國國滅,條頓騎士團正式成為一個宗教慈善組織。條頓騎士團為了吸引外來移民,採取的經濟政策是自由主義市場經濟,不是英國式的保守主義市場經濟,他的具體措施就是自由市,充分利用了周邊國家的人口紅利。

普魯士地區古代的居民我們姑且把它稱為普魯士的日耳曼人。1740年腓特烈二世即位,在他20多年的鐵腕統治下,普軍人數由原先的7萬人激增至20萬,佔全國人口9.4%,軍費開支每年要花去政府全部預算的4/5。有人這樣描述普魯士的軍國主義:「對其他國家來說,是國家擁有一個軍隊;對普魯士而言,是軍隊擁有一個國家。」普魯士的軍械都是外購,於是腓特烈二世免稅補貼發展軍工,組建了總參謀部,發展了戰爭全民動員,都說俄羅斯是戰鬥的民族,我認為這個頭銜普魯士更加合適。隨後是腓特烈二世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繼承王位,對於普魯士而言,國王的唯一作用就是戰爭。1861年腓特烈·威廉四世逝世,攝政王即位,稱威廉一世。 1862年9月22日,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擔任首相。

俾斯麥一上任,就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說:「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與多數派決議所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他鼓勵國王:「既然我們遲早是要死的,能不能死得更體面一些?……陛下已經沒有別的路可走,只有奮鬥!」從此贏得了威廉對他的政策的堅決支持。建立了一個專制帝國,其統治基礎是普魯士軍國主義外加容克資產階級,構建以務實作風和民族沙文主義為精神的現代德國。為統一德國,不惜讓奧地利退出德意志聯邦,對內休養生息,世界上第一個制定了系統的社會保障體系和法律的國家。對外謹慎用兵,最大的政治和經濟利益都是通過談判桌來獲得。德國從精神上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在二戰後美蘇雖然瓜分德國,但德國仍然還能夠重新統一(歐洲歷史上有多少國家消失就沒有在出現過)。在自由市的經濟基礎上,對於城市普魯士管理相對寬鬆,對於農村,普魯士剝削農村發展城市,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容克資本。因為普魯士需要軍械,所以第一批現代化工業和中國類似都是師夷技長以制夷的軍工。對於有一技之長的外國移民普魯士也是熱烈歡迎,當法國迫害異教徒(新教)的時候,信奉新教的普魯士熱烈歡迎之,這也是普魯士第一批手工業者。

德意志蘭的人從來都不是愛好和平的人。俾斯麥上台後,威廉一世於1871年1月18日,即普魯士王國成立170周年紀念日,在法國凡爾賽宮鏡廳登基,成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宣布建立以普魯士王國為首的德意志帝國,即所謂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德意志的意思是一個地區不同民族的雅利安人,沒有民族的意思更不是地名,公元920年東法蘭克王國的國王改國家名稱為德意志王國,德意志在歷史上第一次以國家的形式出現,法俄1807年提爾西特合約,以易北河為界瓜分了德意志的土地,英、法、俄、這些國家之間雖然矛盾重重,但在德國統一問題上驚人的一致就是絕不容許德意志統一。儘管德意志在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後統一了許久,面對德國不同的民族,席勒還一再的高呼德意志在那裡?順便掃個盲:德意志不是德國的意思(就像把中國叫瓷器一樣),假如一定要牽強附會,德國人把德國叫德意志蘭的,意思是德意志的土地(德意志地處歐洲十字路口,建國又短沒有明顯的國境概念,這才是這個國家真正的邊境問題)。

羅馬的強大和奴隸有什麼關係?這個時候整個德國就是一部專制的軍事機器,1625年普魯士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和天朝不一樣的是農民起義被殘酷的鎮壓了下去,等待農民的是更加殘酷的統治。當德國剝削完最後一個農民,德國進入了現代化國家之列。與之相對應的是,普魯士的容克集團多為貴族、地主、大商人出生,所以鮮聞貪污,行政效率極高。條頓騎士團為了吸引外來移民,採取的經濟政策是自由主義市場經濟,不是英國式的保守主義市場經濟,他的具體措施就是自由市,充分利用了周邊國家的人口紅利。在自由市的經濟基礎上,對於城市普魯士管理相對寬鬆,對於農村普魯士剝削農村發展城市。因為普魯士需要軍械,所以第一批現代化工業和中國類似都是師夷技長以制夷的軍工。對於有一技之長的外國移民普魯士也是熱烈歡迎,當法國迫害異教徒(新教)的時候,信奉新教的普魯士熱烈歡迎之,這也是普魯士第一批手工業者。對於勞動力不足,普魯士動用了大量的囚犯,這個並不是二戰才有的,德國對人力資源有著特別的認識,原始資本積累都是帶血的。

話說德國歷史上就不是一個民族,也不是一個國家,甚至沒有統一的文化和制度,德意志的意思是日耳曼人(種)的土地,在德意志這個地區有兩個強大的國家,他們分別是布魯士和奧地利,他們都希望借船出海,形成一個強大的國家,參與世界競爭和角逐。普魯士的首相俾斯麥利用歐洲各國之間的矛盾,純熟的使用外交手段,利用英國光榮孤立,割地換取法國局外中立,與俄國達成准同盟,與義大利形成攻守同盟。一次次吞併周圍小的國家和地區,等法國和英國反應過來,德國已經彪悍的無以復加,最終德意志帝國形成了。奧地利則走上了另外一條路,利用奧斯曼對匈牙利的入侵,獲取匈牙利貴族的支持,行成了奧匈二元帝國。俾斯麥在普法戰爭後,為了防止法國報復,與俄羅斯、普魯士、奧匈帝國、義大利形成複雜的同盟關係,達到了包圍和孤立法國的目的。1888年3月9日,與俾斯麥共患難的威廉一世病逝,99天以後,威廉二世即位。蠢貨就有蠢貨的特徵,他不甘心與首相分權,首相反對的他全部支持,比如說推翻他的統治,組建魏瑪共和國的社會黨人;他不甘心首相打壓軍部,給軍部更多的權力和財力,乃至最後軍部尾大不掉,到了不可收拾的局面;德意志的國家戰略一直以外交為主,軍事為輔,他上台後大肆擴充海陸軍,俾斯麥的鐵血政策是合理、有限的使用武力,他的鐵血政策向全世界宣戰;他也不甘心英國騎在他頭上稱霸海洋,他要打造自己的無敵艦隊,雖然他需要維護的海外領地少的可憐;他還認為普法戰爭後法國割地太少,他向俄羅斯宣戰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求法國割讓土地,並保持局外中立;他認為俄羅斯太貧弱根本不能稱之為盟友,盟約到期後他懶的知會俄羅斯,他甚至認為假如他對俄羅斯宣戰,英國、法國都不敢參與其中;可事實卻是所有的事情都和他想的不一樣。戰後這兩個自視甚高的帝國,一個被肢解,另外一個被削弱。法國要求把德意志也像奧匈帝國一樣肢解,英國人卻擔心德意志被肢解後沒人制約法國,這個時候德意志的命運不過是人家手下的小算盤,想存既存,想滅即滅。只是英國人沒有想到德國的再次崛起,會把一個曾經的超級帝國拉下馬來,並把幾百年來人類建立的日不落秩序破壞的一乾二淨,否則德意志將在1918年11月11日將被英國毫不留情的肢解。作為戰犯,曾經的威廉二世躲在沒有引渡條約的荷蘭,拒絕出庭受審,在那個無人問津的小城堡里度過自己無聊且悲慘的一生。

俾斯麥之後的德國,開始走下坡路,但德國仍然是不可忽視的強國,因為俾斯麥留下了《德國民法典》。

5、明治天皇

講明治維新前,我們先要講倒幕運動,倒幕運動相當於彼得大帝用皮鞭抽死自己的兒子,類似於亨利七世的宗教清洗,法國大革命的既得利益者清洗,這才是問題最關鍵的部分。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的洋務運動會最終失敗的原因,道理很簡單既得利益者的改革,勢必不能與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相觸動。中國的清王朝沒有改變政治體制,仿日本實行君主立憲,於1908年8月27日頒布《欽定憲法大綱》,為清朝的滅亡鋪下了最後一塊磚。

日本資本主義革命:黑船來航(1853)——安政大獄(1858)——櫻田門事變(1860)——文久政變(1863)——池田屋事變(1864)——禁門之變(1864)——功山寺起義(1864)——四境戰爭(1866)——明治天皇登基(1867)——小御所會議(1867)——鳥羽、伏見之戰(1868)——江戶無血開城(1868)——北越戰爭(1868)——「奧羽越列藩同盟」瓦解(1868)——箱館戰爭【五稜郭之戰】(1868——1869)——西南戰爭(1877)

《五條誓文》
一、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
二、上下一心,大展經綸;
三、官武一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務使人心不倦;
四、破歷來之陋習,基於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識於世界,大力振興皇基。
表現了新政府改革封建舊制度的和積極向西方學習的決心,和維新政體書一起明確了日本走現代化道路的方向。



伯夷叔齊,求仁得仁


既然是理想主義者,那麼外界對結局好壞的定義必然不適用於他們。結局好與壞更多的是看他們所追求的理想是否實現或實現了有多少,只要自己畢身傾其所有堅持的東西被認可了,那麼無論個人境遇如何都已無關重要,都算是好結局。


毛澤東,中國最大的理想主義者,也算是善終


李光耀


劉禪


推薦閱讀:

怎麼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理想主義者?
理想是慾望嗎?
渴望成功、完美主義傾向,但發現現實殘酷,難以如願。雖知道知足常樂的道理,但卻做不到。我應該怎麼調整?

TAG:歷史 | 理想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