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有沒有可能像霹靂布袋戲一樣加入新元素而在年輕人中大受歡迎?
布袋戲和京劇都可以算傳統藝術吧。
我認為近幾年不太可能,為什麼呢,因為京劇有個重要的精華部分是很費時間的唱腔。
時間
費時間
沒有時間
唱就意味著人物表達的時間會遠遠大於直接念出台詞。京劇是注重細節情節人物心理的慢的藝術,布袋戲雖然也同樣重視情節人物但在表達方面還是以對話為主劇情發展較快。
我本人是十分喜歡京劇的,但是除非時間足夠否則我是不經常看的,因為劇情發展與時間耗費不成比例。
我看金光布袋戲,一集1個多小時能看到3段打戲5段交鋒3條劇情線發展。而我看傳統戲劇(以豫劇《碧玉簪》為例)精簡版4個小時就講了一個男方誤會女方後考狀元求原諒的故事。雖然人物心理很真實很細膩,但是,這個時間略長略磨人哦。
現在人們很難慢下來,1分鐘廣告已經能讓我們抓心撓肺了,精編版、新聞脫口秀、還有之前很火的谷阿莫吐槽電影都是人們精簡時間獲取大量信息的創造。
不能排除未來社會觀念的轉變,但近幾年想讓面臨嚴峻就業工作問題的年輕人們慢下來似乎不太可能。
ps:
沒錯,我就是明年畢業的年輕人。
沒錯,我就是看京劇一定要刷手機的人。
沒錯,我就是不愛韓劇古裝劇連續劇娛樂八卦一直鍾情布袋戲的人!布袋戲是唯一愛好了~
那啥,大家有沒有什麼好的關於布袋戲的新聞傳播學選題借我參考?
好想論文寫布袋戲,又怕老師看不懂(?_?)。
比較困難,且不說具體實現層面,就說以營銷的第一觀感來說,京劇的觀感是國粹,中老年喜歡的偏多一點,歷史底蘊豐富。因為第一觀感和青年人喜好的有偏差,固然就很難在年輕人中大受歡迎,而想要改變年輕人心中對京劇的第一觀感,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可口可樂經營了這麼多年,塑造了一個活力,自由,年輕的印象,京劇想在短期內改變原有的印象,比較難。
這個問題問得其實很好。
關鍵在於如何定義京劇,狹義的京劇貌似是特指用古代劇本的京劇,所以根本不存在創新的空間,這本身就是一種「文物」。而廣義的京劇是一直都有在創新的,比如樣板戲。樣板戲不管怎麼樣,還是很成功的,一般認為藝術價值也很高。
難度很高。
布袋戲是偶,嚴格來說,核心的精華是操偶術,操偶術這點其實今天與百年前的變化沒有你想像的大,偶變了,基本的技術與原則還是一樣。學藝的過程也沒差太多。
另外一個就是一人能配多角的神技,這點,其實也沒變,目前大劇也都還是靠老闆自己的神技,東籬這種比較短期的劇開始有用多人配或許是個契機吧?
京劇如果不動唱腔,那就是戲本身的呈現了,武戲...靠的也是人,能變但不大可能真的多飛天縱地。那能動的就是外表造型與劇情了,當然理論上你可以不要面譜然後邊比較現代的劇...但這會真的吸引人嗎? (而且這早就有人做了,台灣歌仔戲現在很多是在電視上演不用面譜,也還是只有老人看。)
京劇當然可以加入新元素,直到成為 新元素中加入京劇,才有可能在年輕人中 大 受歡迎。
不過,霹靂布袋戲是傳統藝術么?新元素中加入京劇是傳統藝術么?雖然布袋戲和京劇都是傳統藝術。
當然有可能。
但這個可能性不在京劇手裡,而在戲迷。每一代的戲迷都以為自己遇到的是最"傳統"的模式,總有那麼一些人,做著春秋大夢,希望所有的人都接受他們所認知的傳統,任何的進步都是對"傳統"的褻瀆,倘若大勢所趨,便想抱著傳統以身殉道,絕不給自己心愛之物半點生機,這就是他們的思維——只有我認為的才是傳統。
什麼叫傳統藝術?對於布袋戲來說,現在的操偶,口白,大偶,劇本?殊不知這些東西曾經都不是傳統。對於京劇來說,老派唱腔,前輩留下來的故事,唱念做打,西皮二黃,甚至是古裝,甚為高雅,殊不知當年的京劇也是大眾電視劇,有錢就是爺,有的是下三濫的黃腔和臭活,這些不是傳統?(這叫雙標)一種藝術形式徹底失去生機,他們才會歡呼。
當維持比重建更費心力時,就有人用歷史與傳統當作阻擋進步的藉口,如果百年是歷史,那九十九年就不是了?
認清吧,不過就是拆掉的危樓而已。
——魔王子
特修斯之船是對傳統的最好註解,只要想活下來,就得改,沒有什麼是不能改的,除非鐵了心進博物館,這也是那些人的終極願望——愛你就讓你死。
什麼狗屁傳統,呸。這麼多小說翻拍成電視劇,就不能有人認認真真給編成新戲嗎?
有情節,有深意,雅俗共賞的小說不是沒有,好好編成新京劇,起碼不會比電視劇毀得嚴重。
這種嘗試,即使失敗了,也比沒有人願意嘗試要好。
李玉剛?
e不太可能,原因在於兩者還是有不少區別的。一,霹靂布袋戲跟京劇的觀覽方式不太一樣。霹靂布袋戲在早期誕生的時候是以街頭賣藝的方式存在,逐漸形成了固定場所演出,後來出現了錄影帶這種可以長期保存的傳播方式,大大促進了布袋戲的傳播。直到現在的多媒體廣泛傳播,已經完全脫離了現場表演。它的受眾只需要看到偶的精彩表演,聽到口白的精彩論述,並不存在所謂的現場體驗。而京劇以及其他地方劇種都是很看重演員與觀眾的互動的。戲曲頻道一直有空中劇場,然而我認識的戲劇愛好者們寧可自己湊人唱一段,也少有在家一個人看電視的。
二,兩者的表演內容不同,布袋戲的內容始終是新的,少有重複,每一場都是新故事,霹靂布袋戲兩千多集沒有重複,必然要添加許多新東西,不然編劇怎麼編下去。而京劇不同,看樣板戲跟傳統曲目受歡迎的程度差異就知道,京劇看重的是重複,是傳神,是向大師靠攏。最近很火的新時代戲劇,比如桃花扇牡丹亭等幾齣青年演員的精彩創作,確實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但是也只是表演形式的創新,並沒有故事內容的創新。未來京劇的創新,除非有大師出現,否則很難有新的元素加入。
八大樣板戲算不算京劇?
可以加,理論上可以加,隨便加,可以把周杰倫的《發如雪》《七里香》當成個曲牌子加進去,可以加入吉他和貝斯,也可以散戲時來一段藍調布魯斯solo,更可以直接舞台上打上IMAX投影,讓觀眾感受下震撼3D鎖麟囊。
這些在現實中都是不可能完成的,因為京劇里總會有些最保守的從業者和觀眾不惜用最惡毒的語言去攻擊你的試驗,你的動機,甚至你的人格。結果就是稍微有點創新性有點思想有點抱負的人直接改投奔話劇行業了,留下來的只能是更頑固的演員和觀眾了。這是這個行業的從業者和消費者在21世紀的植於基因的劣根性,改是改不了了,只能看著它死嘍。
「介嘛破玩意兒,介尼瑪博美吉娃娃的串兒還能叫京劇?」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京劇?比較難,京劇的受眾偏向老年人,現在開始改變有點晚了。當年黃老把布袋戲拍成連續劇搬上電視熒幕時,受眾是全台灣民眾,而且當時台灣統共也沒幾個台,所以一下就火了。再者布袋戲另一個優勢是可以拍不重複的連續劇,但是京劇要這麼弄不太可能,現在的年輕人又有多少人願意一場戲翻來覆去看兩遍以上呢。
群眾是文化的創造者和載體,文化不能脫離群眾,沒有文化有資格可以自己選擇受眾,只有群眾有資格選擇文化。不要怪當今觀眾不會欣賞藝術,文化有陽春白雪也有下里巴鄉,京劇也是從粗糙一路走來的,高傲的拒絕改良只是固步自封,最後結果只是一種文化的滅亡。陳道明評價布袋戲說「聲光電沒有錯」意思就是這個
不能。
你看到的布袋戲大多已經不配叫傳統藝術,不配與傳統戲劇相提並論。
有可能,現在的舞台特效,電子音效等都非常棒,京劇等各方戲曲的確可以嘗試著引用這些新的元素。相信很快就可以抓住年輕人的眼球了。
粵劇的決戰天策府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啊…可以選擇年輕人感興趣的題材,配合舞檯燈光音效什麼的。
但不知道為什麼,也許是一些傳統劇種的從業人員年齡偏大嗎?有時能夠感到在迎合年輕人,但我卻並不感冒,比如上一次傳承者的秦腔與那個流行樂的結合,那是第一次聽到秦腔,總感覺有點突兀,反而是秦腔本身更吸引我。引進新元素當然可以,樣板戲將交響樂和舞蹈引入京劇,現在聽來也不錯啊,只是用得合適與否的問題。
現在有不少人喜歡古風歌曲,尤其帶戲腔的,但又有幾個會從「戲腔」再去了解並喜歡「戲」呢,打個比方,有些道友看多了以後會去模仿黃大,念詩號,但又有幾人能哼哼一句「海島冰輪初轉騰」,而不是「愛恨就在一瞬間」呢?
好像跑題了……
是粵劇 不是 越劇 多謝樓下提醒。 血戰天策 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啊。
京劇的念白很有韻味,但大段的拖沓唱詞讓人接受不了,做歌曲是不錯,就比如黃俊雄布袋戲的滿江紅用北管戲曲配樂和近乎戲曲唱詞式的唱法,但你要說是劇本台詞,表示我沒那麼有閑心去等他一個字唱十秒。還有就是場景,覺得簡單的場景很難帶入,如果像邵氏的黃梅戲電影一樣的可以接受,京劇還有個個人感覺很不對勁的地方,一個角色在唱念做打的時候周圍角色好像都是靜止不動的,這樣的感覺太死板,洲派布袋戲的某一個角色在說話的時候其他角色多多少少都會有肢體動作,還有就是某些斷點式的鑼鼓點給人一驚一乍的感覺,造型身段方面可變可不變,京劇的臉譜也算是京劇的特色,個人認為可以保留,但你要說變其實可以借鑒戲曲的特色元素去變,比如霹靂的鬼方赤命,欲界四大尊者。身段來說要變也可以借鑒霹靂和邵氏黃梅戲的變革方法。
上面說那麼多都是傳統的改變,說道新元素,主要還是看劇本,劇本是否可以出現新元素,感覺如果說主創團隊自己編寫劇本也許有可能,當然現代戲就是創作團隊自己編寫劇本的結果,但根據時代的變遷來寫劇本終究不適合傳統戲曲,霹靂火爆球王的現代故事就讓人很齣戲,當然說改編經典是可以,但要有相當的功底,不然就讓人各種噴,雖然能火但終究一時。
嗨,某老闆還有搖滾京劇,某老闆還勾著臉去給國安加油,也沒看怎麼樣。
嗯……可以參考一下隔壁粵劇。
貌似基三有出過粵劇《決戰天策府》,融合得還可以,好評很多。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