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水平一般的人如何讀《史記》?

對於沒有多少文言文功底,讀過的文言文僅限於高中課文的人來說,如果要力求原汁原味,如何讀《史記》?哪些版本的《史記》值得推薦?開始閱讀之前,需要複習文言文的知識嗎?


你可以先買一本《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的,綠色的版面,一點也不厚。
古漢語畢竟不是英語,還是和現代漢語有很大相通性的,偶爾不懂詞義了可以查下。


我的文言文知識也都是高中時候學的,但是我現在讀《史記》沒感覺太大的困難,畢竟史記在當時算白話了,有些不懂的地方,查查《古代漢語詞典》,這本詞典很厲害,我還沒遇到查不出的東西。
應該說,如果高中文言文好好學的話,讀史記不成問題。


「啃」就可以了。
難度很小。
尤其是對有這種願望的中國人而言,不存在任何障礙。
最多偶爾查查字典。
2014-01

剛才有知友 @吳清溪 不甚贊同。
並在舉例指出很多古今異義和生僻字,來說明「即使你已經把高中文言語法掌握了,也不一定能很溜得讀完史記」,我跟你講,引號里的內容你說得一點問題都沒有,只會中學那點知識點,確實不夠用。
但是,你說「那些說讀史記只用初中水平是人,到底是怎麼想的?難道他們真的依靠自己初中的文言水平竟然把史記通讀了?難道每個普通初中生都能掌握到高中才基本學完的文言語法?OMG!」我就有點想說話了。當然,大部分答案說的都是要用高中的知識,所以與你衝突不大。但是我要告訴你的是,我初中就讀完了史記。語文課是學習,自己讀就不是學習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得更快更深刻,所以我原來回答是「啃」就可以了。你舉的那些例子,我不敢說自己完全沒有任何問題,我們讀現代報紙還會有出現誤讀呢對吧,但對我真沒障礙的。
假設中學裡一周40學時,扣除考試和複習和自習的10學時,語文占所有科目比例姑且算20%吧你看看大家背英語和啃理科的勁兒再算上副科我覺得絕對高估了,文言文的時間占語文學習時間我算33.3%,那麼一學期20周,文言文的時間才40小時,不到兩天,這還包括老師上課胡扯和你自己走神的時間在內,一個長假你通過課外閱讀就能超過。何況中學課堂並不太重視文言文,你只能接觸最精華的那部分文言文,其他複雜混亂的用法,你是學不到的,只能通過自己加餐!
我強烈反對加譯文的版本,一方面閱讀量驟增,另一方面分心嚴重。以我個人經驗,如果我一開始接觸的古文都是這個操行的,那我一本也讀不完。
連字典都要少查!
2014-06


剛剛讀完《史記》,我看到這個問題時是四月份,那時剛開始讀史記。

我首先說一下自己的情況。高中文言水平,以前從沒讀過文言史書,讀過文言小說(僅一部《西遊記》)和文言經子集。讀過《史記》白話文節選版和《上下五千年》這類書,不過那都是在小學了。沒複習文言文。

我讀的版本是中華書局出版的,無注釋,地名人名有下劃線。無注釋並不影響閱讀的流暢進行,地名人名的下劃線讓自己不必費心去了解地名人名中的生僻字。

從4月5號開始讀,至今天6月14日讀完。長達71天,兩個多月,其中有效天數(何謂有效天數?即當天有在讀《史記》)36天,也就是說每天都讀的話用一個月左右即可。這數據和我的預計37到45天接近。一開始閱讀時,大約統計情況是1個半小時能讀20頁左右,這本書769頁,我的估計數據就是那麼算出來的。

我預計閱讀時長是有效天數內90分鐘/天,實際情況是76.5分鐘/天。

閱讀過程中,記錄每次的閱讀時長,所以通常情況下,每天的記錄精確到分鐘,誤差在2分鐘內。

共計閱讀時長2754分鐘,摺合45.9小時。

不眠不休讀兩天兩夜注意力高度集中就可以讀完。估計沒那種人,所以不妨放長閱讀的時間界限,細水長流,每天都保持一定的閱讀量,總有一天會讀完。

我喜歡閱讀是「乾貨」,即故事性強的內容。事實上,司馬遷詳寫的也主要是乾貨,那些略寫的往往是時間加上時間的略述,讀來也並不費事。這些篇幅主要是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最後四卷列傳涉及占卜的看不懂,略讀,貨殖列傳雜亂,略讀,太史公自序類似於目錄與索引的結合,掃過。其餘讀得精細。
其中表十簡略且簡單,一下子就容易讀完;書八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不甚了解且顯得複雜。禮書觀點因時間而不認同,但其文字優美,朗讀也很有韻味;樂書主要談及古音樂理及對政治教化的作用,帶有形而上的引申色彩;律曆書講四時節序,不懂也不需要懂,略讀;天官書涉及古時天文應人世,不相信,略讀;封禪書講封禪及歷朝祥瑞的出現;平準書講經濟政策與狀況。

其間使用現代漢語詞典查閱過三四次。

讀《史記》這樣的文言史書,大多數文言功底淺者往往對自己缺乏信心,一開始就退縮,且半途而廢者不少,半途而廢常常因為遇到影響理解的詞句或是想一口氣吃成胖子。其實,不妨約略放過不影響故事大致情節理解的生僻字,閱讀目的也以享受好故事好詞句為主,解其故事之概要,至於細枝末節,非有必要,不必細究。


可以去讀中華書局的文白對照版本。其實,如果沒有深厚的古文基礎,個人並不建議強讀《史記》,何必與自己為難,除非你有超常的毅力,去逐步適應太史公的語言。
因為《史記》影響力太大,研究者甚多,所以不乏有很多值得一看的白話本,比如我提到的中華書局的那套黃皮,韓兆琦先生絕對可成得上是中國《史記》第一人。


那些說讀史記只用初中水平是人,到底是怎麼想的?難道他們真的依靠自己初中的文言水平竟然把史記通讀了?難道每個普通初中生都能掌握到高中才基本學完的文言語法?OMG!
即使你已經把高中文言語法掌握了,也不一定能很溜得讀完史記
要知道漢朝時期的文字遠沒有現在那麼多,更何況史記里還有很多是引述先秦典籍、人物的語言,所以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這些字要靠一個初中水平的人全辨識出來么?
此外古詞今義也是一大障礙,例如很有名的《史記田單列傳》里的「夫始如處女,適人開戶。後如脫兔,適不及距:其田單之謂邪。處女,就是個古今異義詞,文中指文靜柔弱的女子,今指你懂的。距,又是通假字,同拒。這種例子書里還有很多很多。
如果你讀的是繁體豎版的史記,呵呵,認繁體字能讓你頭炸了。
還有就是虛詞這個難點了,一個虛詞七八種意思,不同的片語意思又不同。這個大家都清楚的。

當然要是像上面的答主鄭驥說的:不妨約略放過不影響故事大致情節理解的生僻字,閱讀目的也以享受好故事好詞句為主,解其故事之概要,至於細枝末節,非有必要,不必細究。
得了您,意思都沒明白怎麼理解故事?別人說的話你都不知道他是什麼語氣,什麼態度,你能理解故事?享受故事您讀中華上下五千年去吧您。
還有要是您真的是要提起120W分精神,用一絲不苟的精神認認真真讀完史記,恨不得像上面說的連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的地圖,方詩銘的中國歷史紀年表都搬出來了,得,讀個書還真不容易。
我覺得要抱著純粹漲姿勢的態度讀,那還是要那種原文譯文都有的史記好了。這是最省事最直接的方法,其實我覺得也沒啥好方法。你要一邊查字典一邊看書?斷斷續續地非常麻煩,沒法保障流暢性,這樣就好比你在DOTA團戰時候老是拉稀、撒尿、女朋友來催命。畢竟讀書是靠視覺上的直觀感受和思維上的理解相結合的過程
下面羅列一些文白都具備的史記版本(不全):
《史記》,北方文藝出版社。
《史記》,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上兩套書比較特別的地方就是它的翻譯方式是原文一段,譯文一段。蠻方便的,就是北方文藝的出版時間較老,2007年出版的。吉林出版集團是2011年的
《史記》,遼海出版社
《史記》,韓兆琦評註,嶽麓書社(這個版本只有評註,沒有翻譯,但是他的評註基本也等於大體翻譯了
《史記》,韓兆琦主譯,中華書局(真心推薦,業界良心
圖省事的,就看下面的精選
《史記半解》湯諧,商務印書館
梁啟超指定的史記「十大名篇」:《項羽本紀》《魏公子(即信陵君)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魯仲連鄒陽列傳》《淮陰侯列傳》《魏其武安侯列傳》《李將軍列傳》《匈奴列傳》《貨殖列傳》《太史公自序》
本人水平有限,如有錯漏還望指正


那就讀的慢一些,對照注釋和白話譯文,不僅能讀通,還能提高文言文水平,隨著文言文水平的提高,逐漸擺脫譯文,只看重點的個別注釋,你將可以提高速度,步入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


讀《史記》有初中水平的文言知識就基本夠用了,畢竟《史記》不是特別難的文言文


建議閱讀之前能對這段歷史(漢武帝及以前)有個大致的了解,直接啃還是很困難的

建議先從自己比較有興趣的人物故事開始,再慢慢擴展

強烈建議選擇是那種在人名、地名下標註專名號的標點本,中華書局版本最佳


不缺錢的而且不怕豎排繁體字的,建議的買中華書局那一套十本的經典繁體豎排本

史記(1-10)(套裝共10冊)(二十四史繁體豎排)/司馬遷

有收藏價值,而且大字讀起來很舒服

關於這一版本,中華書局出過前四史和二十四史的縮印本,很有收藏價值

《二十四史(縮印本)(繁體豎排版)(套裝全20冊)》 司馬遷, 中華書局編輯部 ,,,中國大陸【摘要 書評 試讀】圖書

但該縮印本每本太大太重(例如史記就一本,包含10本書的全部內容),而且字小紙薄,不推薦拿來閱讀


簡體橫排本個人推薦中華書局中華經典普及文庫版,綠色硬皮版本,封面不太好看

中華經典普及文庫:史記/司馬遷

就一本,30元,挺厚但不沉,而且人名地名下有專名號

只刪除了注釋(用處不大)和表格(《中國歷史紀年表》可以代替)

該版本二十四史都很好,價格也不貴。《三國志》就保留了裴注,結果跟《史記》差不多厚


——————————————————————

推薦的參考書:


方詩銘《中國歷史紀年表》,上海人民出版社

16塊錢的一本小冊子,可以讓你不至於被古代那堆年號繞暈,而且對照看非常方便

本表也收錄於《辭海》附錄,有《辭海》的就不必買了

注意,戰國時期的年表與《史記》不同,僅供參考


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和《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遇到不懂的詞可以查。但不必糾結於每一個字,大致明白就可以

前者比較全,但很厚很重。後者也基本夠用了,而且輕得多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簡明歷史地圖集》

網上可以找到掃描本

最強大的歷史地圖,推薦前者,因為有詳細的分區地圖。後者則只有全圖

不過缺乏歷史事件和戰爭的圖,可以找本好點的歷史教科書的配套地圖冊


此外,建議找本不錯的歷史書,或者歷史大事年表參考閱讀


史記大多是敘事文,敘事文相比其他文體更容易理解,所以史記是古文里比較容易上手的。(我自己讀史記就在高二。)
「本紀」「表」「書」中,八書是最無聊的,其次是五帝夏殷周本紀。讀無聊的文字很可能磨滅興趣導致半途而廢,所以不妨先從故事性強的「列傳」「世家」讀起,沒必要一字一句從第一頁細摳。(我讀次數最多的是平原君與魏公子。)
不理解的字查《古漢語辭典》,不理解的句子上網搜。漢典 zdic.net;帶註解的《史記》。(有些名詞或人名太「破」了,查不查也無所謂....)
實在讀不懂,看白話版/對照版的也行啊。(當然通過注釋能看懂文言文版,比直接看白話版要好。)

開始閱讀之前,需要複習文言文的知識嗎?

邊讀邊複習得了。當然了如果特別想複習的話,也不用專門找教材,翻翻中學語文課本即可。


如果你和我一樣懶,可以考慮全注全譯本。基本上只看原文,全都懂就可以跳過譯文,有些不懂的情節可以瀏覽譯文,有興趣的用法可以參考注。


看到你的問題,我假設你零基礎。

《史記》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
「本紀」記載歷代帝王興衰和重大歷史事件;

「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現的各個歷史時期的大事記;

「書」是關於天文、曆法 、水利、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專題史;

「世家」是歷朝諸侯貴族的活動和事迹(《陳涉世家》也是例外);

「列傳」為歷代各階層有影響人物的傳記,有少數篇章記載少數民族等的歷史
(斜體字摘自百度百科)

你會發現都是故事,所以你可以現在網上,圖書館,或者通過其他途徑來閱讀相關的故事。
我們拿《陳涉世家》為例。
沒有基礎,就先看譯文,因為你直接看原文的話,要對照很多註腳來閱讀,如果整句話你全部都要看註腳才能完成閱讀,既費勁,又費時。
有些譯文是給小朋友看的,故事性比較強,你可以看看。
如果可以,建議了解一下故事背景。比如司馬先生寫這故事想表達什麼,有什麼名句,人們經常引用的「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要表達什麼。這些都可以搜到。
對故事比較了解後,就可以看原文。
讀起來就沒那麼令人頭皮發麻了。
接著,要善於總結。
以「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為例。
「嗟乎」你在譯文會知道是個嘆詞,「唉」的意思。如果分拆開來,嗟,最初一般為嘆詞,表示憂感。(斜體字摘自百度百科)乎,文言文語氣助詞,在不同的句子里會有不同的語氣釋義。
「安」在這裡表示「怎麼,哪裡」的意思。
「知」知道,了解。通現代漢語。
「之」在這裡是「的」。平時有接觸到。
「志」在這裡是志向。通現代漢語。
「哉」文言語氣助詞,不同語境有不同的語氣釋義,在這裡表反問。這時你也可以和「乎」歸在一起記憶理解。
「燕雀」和「鴻鵠」。通過查閱,「燕雀」是小型鳥類,體長14-17cm。「鴻鵠」指1.古人對天鵝的稱呼,又名鵠、鴻、鶴、白鴻鶴、黃鵠、黃鶴等。2.鴻雁與天鵝。因飛得很高,所以常用來比喻志向遠大的人。(斜體字摘自百度百科)
這樣,你就知道了這句話想表達什麼:你飛得沒我高,視野沒我開闊,怎麼能知道我的志向多遠大。

有一點基礎後,我開始看東周列國志,後來文言文有了顯著提高。
一些細節的技巧和積累,還可以發問。希望我講的夠通俗,並且能夠幫助到你。


額,史記的文言文水平已經很低了。
建議有幾點:
1.因為是紀傳體,可以從比較熟悉的人物入手,比如項羽本紀、始皇本紀,刺客列傳,仲尼弟子列傳開始;
2.不懂的引用歷史事件要查,這樣容易閱讀;
3.不建議看白話翻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句話真的是真的,太史公的文筆真的非常精妙,字字珠璣,可以好好品鑒,看白話真的失去韻味;
4.史記相比三國志已經好多了,相比之下,三國志可以說真的像肉乾一樣,更難啃;
5.讀一個人的傳中某一事件不太清晰,可以看一同在這個事件中另外人的傳相互對照,這可能就是紀傳體歷史的一個短處。


讀不懂史記的,文言文水平不是一般,而是很差


正常情況下,初中畢業生已經可以閱讀史記,史記的難點不在於語法,而在於一些人名與地名,以及古代的文化。


按支持率從前到後看了半天各種答案,靠譜的答案就算 @吳清溪 我真懷疑那些說具有xx文學水平就能看得人是什麼心態,還說什麼看故事就是看個大概,你文面不了解字意又不懂,你看哪門子大概去?看史書看的是什麼?就是想知道這些流傳了成百上千年的典籍里都寫了哪些人哪些事,開闊知識和提升逼格的同時也順道驗證以前道聽途說來那些xx人xx事的準確性。我個人對於文言文水平不高又渴望獲取相應知識的人的建議是先看幾本不同作者的譯本,一個好處就是大致了解了這些書都寫了哪些人和事,二是又可以從譯本里了解到作者對某人某事的觀點和態度(例如姬寤生中「寤生」二字目前主要有兩種解釋支持)。最後自己再看原版,流暢性提升了,通讀率也就提高了。日後還可以作為與人溝通交流中的談資,豈不甚好?!


讀白文本,高中文言水平能讀懂8成,通過註解和查字典基本能讀懂。推薦王伯祥的《史記選》(繁體橫排,詳註),韓兆琦的史記注釋本。中華書局新出史記點校本修訂本。


我個人的體會是,就算能看懂文言,也未必能看懂文章本身。必須具備一定的古代地理常識,軍事常識,以及風土人情常識,看起來才不會感到似懂非懂、隔靴搔癢。所以說文言只是基礎中基礎,在能解文言的前提下,對各方面知識的沉澱到位,才能真正意會。


讀史記可以從王伯祥先生的《史記選》入手,是學界普遍公認的史記選注佳本。書成於上世紀50年代,老輩學者學問湛深,遠非今人可比。為初學者考慮,該本不取書、表,以文學性強的紀、傳為主,註解詳盡,沒有雞肋的白話譯文。該書已經絕版,不為收藏的話,建議上淘寶購複印版,一來價廉,二來可以旁批眉評而不用心疼,更利學習。


我的語文水平不高,但是史記我幾乎通讀了。
除了那幾個表實在看不懂,其實也沒打算看懂。
不過我就是讀故事嘛,又不是搞研究的。我也沒有必要看那些表。
讀故事一般是不用字典的。
至於史記三家書什麼的,更別想了。能通讀就不錯。
你只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問題:紙版還是電子版,字大還是字小,橫版還是豎版,簡體還是繁體,手頭重不重。
我都選擇前者。


好讀書不求甚解。
小時候被逼著背了很多的唐詩宋詞文言文。只是背,根本不理解意思,當時覺得很傻,我都不懂意思,讓我背這些有什麼意義。
現在依然記得這些文章,有些意思自然而然就懂了,有些依舊不懂什麼意思。但是每每想起,就感激這些詞句的美好,一種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美好。
總結:直接讀,讀就是了。不要在乎翻譯成現代文是什麼意思。


推薦閱讀:

有什麼燃/凌厲/讀起來酣暢淋漓/熱血沸騰的古文嗎?
為什麼旅館叫順旅不叫逆旅?
有一個滿嘴之乎者也的男朋友是怎樣的的體驗?

TAG:閱讀 | 文言文 | 史記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