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清華招生材料中提到的「元培計劃三大硬傷」?

如題。順手一轉。兩個討論維度。這件事本身。以及更加普遍的兩校(多校)撕逼狀況。


清晨於美帝怒答。
利益相關:元培10級畢業生 數學方向。

問題底下炸鍋一樣的評論清一色站在反擊的立場上為元培辯護。感覺大家都被憤怒沖昏了頭腦著錯了點。說實話,元培是否有硬傷除了元培人誰會在乎呢。招辦在乎的還不就是多一個狀元或者狀元家長就此放棄北大到清華么。別讓這場嚴肅而深刻的撕逼降格成為我們院內部的荷爾蒙宣洩狂歡啊。


逼,是用來好好撕的。
---------------------------------------------------------------

從爭狀元說起吧。
在這近乎失控的鬧劇中,看不到任何一方真正在乎學生本人的發展與長遠利益。
學生和家長,受限於社會現實,相當一部分對自己的認識和評估近乎空白,不能為自己代言,不能擔負選擇之責任。
至於學校,高考本身並不能甄別一個學生適合清華還是北大。一方面,統一考試的形式和之前為之付出的努力客觀上製造了一大批基本知識方面相近的學生,強行在這方面製造差距選出其極少的前列本身就是殘酷而不合情理的。另一方面,為了顧慮公平原則而罔顧學生來自階層的巨大差異,接納有著天差地別的思想觀念的學生,實在也不是區區一所大學能夠承受和消化的。這都是我們迴避不了的現實。
這個背景下招辦的存在意義,是否應是儘力幫助學生回答「我在清/北就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對人生有怎樣的影響」這一問題?「我」不同,清/北不同,答案當是變化無窮的。然而如今種種行為,退一萬步而不談其道德與否,僅對學生來說,何曾考慮學生的性情、才能是否適合就讀於自己學校,一味拉攏,哪裡有一點點對學生本人的尊重?學生只是招辦搶的人頭爭的數字。若學生棄其校而從另一,則往往高冷地扔下一句:我校之大,少你個狀元不少。狀元唯充數耳,還不如燕園群貓,清華眾狗。不亦悲夫?
爭狀元一事,無關學生福祉,也無關大學的進步,唯名利而已。這種事,對狀元這樣優秀的學生,是毀三觀的;對清北這樣的學校,是毀名譽的。

那麼招辦真正應該回答的、在清華北大就讀到底是怎樣的體驗?無疑兩校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作為校友如果能站在初入學新生的角度上,以四年生活學習成長的經歷給出好的答案,應該可以幫助到後來者吧?
我願意給出我的看法。
總的來說兩校目前的本科教育都槽點多多。最嚴重的問題依然是缺乏尊重。學校教員有限,無法顧及全體,然而擴招還一年接一年,搶來的狀元們卻大批消耗得不到能稱得上「教育」的對待,可稱得上毀人不倦。
就我看來,在北大元培,問題是學生往往是沒人管。面對諸多選擇,進者藉此機會了解自我,樹立三觀,修習高中就該思考的諸多問題,從而發展出獨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退者則無人管束陷入虛無之深淵,就此墮落,可以說落差極大。然而如果給我第二次機會,我還是會去選擇元培。關於自己人生的問題,我願意思考也認為只有自己有責任思考,有權利判斷。在北大元培能有這個自由,讓自己在相對最不受限制的條件下獲得成長。我認為,適合北大的學生,在四年里有能力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即使磕磕絆絆或甚至四年時間不夠,至少播下了種子,始終有機會發芽。最要緊無非是這裡更能接受多元價值觀,有最基本的,對每個人對自己天性的探索的尊重。
清華對我來說就一定是夢魘。相對單一的價值體系導致的是表面上豐富多彩的學習、社工、科研事實上都是可量化比較的條目,最可笑的甚至連人的素質居然也可以,並且被要求進行量化比較。天性被壓抑,永遠無需思考就看得到的目標。重要的是目標的達成。被關注的技能點往往在於達到目標之術。大批迷茫的新生在此,面對的是比「沒人管」更可怕的「沒選擇」。彷彿被塞入一個只有一個出口的窄管道,沒有餘地也不在乎先天的高矮胖瘦。人們以就業率、薪資水平、保研和出國情況等一切可量化指標讚揚清華。但以我的觀點,大學的精神是獨立人格和自由思想的培養,那麼清華無疑是可怕地在毀掉一批批願意思考卻沒有機會的人才。

回到爭狀元一事。其可量化,關注目標的達成/利益的爭取多過關注目標本身的意義,這本就不是北大的風格,卻是清華的風格。我只能希望我校不要再發揚隔壁的特色,而當找回自己的風骨,用更有效的方式吸引真正適合自己的學生。而更重要的是著眼於學生的培養之中,至少要做到對每一個北大在讀學生負責任,為他們的成長與三觀/人生道路的確定多花心思。

也願近幾天選校的小朋友們,如果來到這個問題下面,可以好好思考自己的未來,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嗯...看到了大一寫的洗地文,刪掉了。港真,清華招辦的批評不夠全面,要是全面來看,元培的問題比三大硬傷致命多了。


【轉發】Re:《元培三大硬傷》

作為一名元培的學生,大學生活也即將走過一半,一直以來都為自己的元培人身份而自豪,雖偶爾也會自黑與光華之間的球賽是「大三本之爭」,但在學院受到攻擊的時候,心裡還是有抑制不住的衝動要去反駁。當然,若攻擊我們的人根本無足輕重,那大可不必在意,但若是一個看起來應當明辨事理的名校,個人認為還是有必要討論一番。

Po主提出的三大「硬傷」,大致為一、專業選擇,二、畢業去向,三、導師制度。原想一一反駁,但覺得這樣頗為無趣,於是也趁此機會談談我兩年的元培生活的感受,希望能給有志報考元培學院的師弟師妹一點參考。

最初來到元培之後,有大概兩周的時間適應環境,會有輔導員師兄師姐幫助每位同學了解各個專業的課程,去大致規劃自己的大一生活。新一屆的元培人會和各個專業的師兄師姐聊天,聊關於專業、課程、大學生活和人生規劃。當然,真正要體驗大學生活的是你們,大可不必最開始就把自己約束在一個小的世界裡,因為這裡是元培,因為你的選擇,所以有無限的可能。

最初確定方向後,進行一個學期的學習,能讓大家心裡對這個學科有一個切身的認識和了解,它的知識風格是怎樣的,它的學習方法自己能不能適應,這個學科的基礎課程和高級課程是怎樣的關係?以後的研究方向或者工作方向是怎樣的,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學習心得,結合培養計劃的後續課程來得到。舉例來講,我是物理方向,大一上專業課選了物院的高等數學,線性代數,力學和元培學院開設的計算概論(C語言基礎,編程課程)。這四門課中有兩門數學,一門物理,和一門計算機課,這樣的一學期下來,我大概知道了數學科學學院的課程風格:嚴謹的證明,完整的邏輯,從集合論出發推導出嚴格的一套數學體系,當時我對數學的理解是:追求邏輯上的自洽性,給出能夠自圓其說的定義和定理,併合理推論。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北大十分重視本科生教育,數院承擔起為全校大部分院系開設高數課程的重任,也頗有「一號院系」的大哥風采,每年都會派出最優秀的老師給新生們講授高數課,印象十分深刻的是當時每節數學課課後梳理上課老師講的內容,都會被震撼一番,真的是震撼這個詞才能形容,感覺就是打開了一個世界的大門,老師的講解會讓那種類似於靈光與頓悟的電流在腦中掠過,都是自己從書本上看不到的深刻見解。而從力學以及後續課程計劃中(普物力、熱、電、光,理論物理理力、平統、量子、電動、固體)我知道了自己在近兩年基礎課的學習中會與什麼樣的知識打交道。計算概論是大一上花了我最多時間的一門課程,但它把我領進了信息科學的大門,讓我知道了信科方向的同學們在做什麼事情,以後能做什麼樣的事情,也正是因為這門課,我萌生了除了物理必修的課程之外再自己規劃學習一些計算機類課程的想法,這種自由選課的制度是元培的優勢之一。

至於專業的轉換,實際上是相當靈活的,用一學期的時間確定自己四年的大方向當然是值得的,代價倒是因專業不同而略有區別。舉例來講,如果我大一上不確定自己要學物理還是信科還是數學方向,那麼我大可把課程調整為數學分析A,高等代數,力學,計算概論,雖然看起來課程難度略有提升,但如果把物理學院的高數和數學學院的數學分析、物理學院的線性代數和數學學院的高等代數放在一起比的話,每門課程的時間開支其實是差不多的。這樣一來,大一上學期選擇的這些課程都是以後目標專業的必修課,也就不存在什麼轉換方向的困難性了。當然,如果你是從生科中途轉到數學方向,需要重新修一些數院的課程,但之前修過的學分都可以作為通選課等其他類型的課程學分記錄到總的學分中去,而且由於生科大一學過高數,再學數分也是會相對輕鬆的多。

我有一個室友大一上選擇的是光華方向,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覺得自己更喜歡法學,於是轉去了法學方向,經過大一下學期與大二上學期兩個學期每學期多修一門專業課(3學分,每周3課時的課程),已經和其他法學方向的同學不存在課程進度上的差別了。另外一位物理方向的同學在大二決定轉到經濟方向,數學類課程不需要補,但需要補一些經濟學的課程(需要補經濟學原理上、下、政治經濟學等,但他比經濟學方向同學多修了線性代數,力學課程可以替代A類通選課,均計入總學分),但由於他希望繼續再修一些物理方面的課程,決定同下一年級一同畢業,這也是元培允許延期畢業的一種情況(彈性學制)。當然,他在思考經濟學的問題時或多或少可能會帶有一些物理的思維,就像鄂院長在演講時曾經說的,博雅教育並不是要求什麼都略懂一些,而是在學這些看似不那麼基礎的課程的過程中,獲取一種學習的能力。多上一門專業課並沒有太大的用處,但這門課帶給我們的,有時候是潛移默化的影響和學習能力的提升。不能把這個話說的這麼虛,舉例說明,高數讓我知道了理論和純粹思考的力量,力學讓我知道了模型的力量(這點想必大家在高中也都有所感受),而理論力學和量子力學則讓我知道了數學在物理中的力量,也讓我對自然和哲學有了相當多的思考。

選我所愛,愛我所選,元培給了我們足夠多的自由,讓我們能有機會選擇自己的路,這也是北大精神的縮影吧——給我們足夠的自由,讓我們成長為自己希望的樣子。

一位同學曾經在他的公眾號里寫道:「曾迷途才怕追不上滿街趕路人」,是所有元培人的恐懼。所謂專家沒有靈魂,縱慾者沒有心肝。可能會在一條路上走的很好,但是你始終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走這條路。而不停的懷疑,最終可能帶來的就是踟躕不前。這個困難是韋伯描述的現代人都會遇到的困難,但是顯然,這個問題在元培更加深刻。沒有了指導我們生活的那個將軍,也沒有了可以共同作戰的戰友。每一個人都自由地走在自己的路上,但是他們也同樣孤獨地走在自己的路上。元培帶來的困難不只是戰爭的殘酷讓這個士兵不再勇敢,而是他開始懷疑,勇敢是不是對的,自己應不應該勇敢。最可怕的東西不是敵人的強大,而是我們內心的崩潰,你希望能回到高中那個時代,老師告訴你,好好刷題,然後你就刷了一張題,十分心安。

然而這個時代大概是已經回不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精彩的生活。我也曾經想過,選擇學術這條路是不是意味著放棄很多別的機會,比如做學工,玩社團,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們聚會出遊,當然,一方面是物理的課程壓力確實比較大,另一方面是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做到同時做好多個方面,因此自己也曾經有過質疑物理這條道路的想法,但一位同學告訴我了這樣一段話:Genuine work is never easy, and the effort is the report, job costs nothing worth exactly what it cost. 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會猶豫或者質疑自己,因為選擇的機會太多,但這種一次次的選擇又何嘗不是一種成長,每一次都在為自己負責,也都更堅定自己的意志,最終能夠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毅然前行。

我們只有到最黑暗處去確認恐懼/

只有通過獨處確認孤獨/

只有走向末日確認太陽不再升起/

只有不斷拋棄虛偽的人來確認愛/

確認你愛他堅硬而生澀的靈魂/

卻像愛著復甦的晨光

總體來說,元培對我們的愛包容我們去選擇,去嘗試,去犯錯,去堅持。元培支持著我們對自己人生的規劃,自然也尊重我們每個人的選擇。至於方向的篩選,並沒有再次高考之類的說法,更無考試之說。除了光華每年會組織面試確定細分專業之外(我級情況為原本計劃接收15人,最終17人全部通過面試),其他學院基本不設限,之前曾經有過經濟方向限制30人的要求,但這些要求近年來也逐漸淡化。退一步講,如果一個方向的30名都進不了…也確實有些說不過去,對於自身來講也是一種警示:是不是不適合這個專業,是否應當考慮別的選擇?(我級經濟方向未進行篩選)

鄂維南院長來到元培以後,大力推動了學院各方面的建設,加上師兄師姐前輩們的一些努力,導師制也顯得欣欣向榮了起來。元培學學學(元培學院學生學術委員會)的建立讓學術氛圍越來越濃且很多活動走向常態化。之前與導師的交流基本上限於開學後專業的選擇,迷茫時期的一些答疑解惑,以及短期、長期目標規劃,而後可能會根據學生專業和導師的研究方向,有更進一步的互動。

至於畢業去向,po主用了一種混淆視聽的方法,因為元培學院中既包括經管金融類方向例如光華,又包含學術類方向例如物理,將這兩個專業放在一起做畢業生畢業去向的統計咦沒有意義的,拿來做一些對比也是荒謬的,不知道po主是不是有特殊的對比技巧。

關於彈性學制和延期畢業,個人認為這給了我們極大的自由與更多的可能。例如一位今年大四的大牛師兄就申請了延畢(五年畢業),這樣在畢業時,他能夠修完物理、數學、信息科學三個方向的所有主幹課程,而師兄現在已經完成了畢業論文,剩下的一年裡也會繼續做科研。另一位同級的物理方向同學對哲學和心理學很感興趣,選擇了不少這兩個院系開設的課程,也同樣有延期畢業的打算,延畢更多時候是元培人對學科交叉和知識融合的訴求,也是對自己的高要求,是一種學術目標。這種多元化的組合能讓元培人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這種主動的學習才是獲得知識的最好方式吧。

我們都曾面臨選擇,後來我們不再懼怕選擇,因為在一次次的選擇中我們的目光愈發銳利,能夠區分出醜惡內心下的偽善,也能夠找到自己內心真正憧憬的那條路,如果你也來到元培,希望我們都能不負老校長的聲名,不負期許。希望我們都能有元培人的勇氣,北大人的坦蕩,選我所愛,愛我所選,追求自由,敢作敢當。


來晚了,說一些親身體會吧。我在元培是作死作得比較出名的,數院的物院的化院的生科的課一起學(我不是整合科學的)。我很感謝元培給我這些作死的機會,因為我向來不願意走很多人走過的路。很多人問我,你這樣學不精,將來出來能幹什麼?我不知道,我把自己當成小白鼠,用自己做實驗。至少,僅僅過了一年,我與和我一路作死的同學用物理方法改裝了一個有機化學的儀器(還沒做完),還和一個整科的同學互助用化學方法合成一個生科研究所需要的分子(也正在做,畢竟科研不那麼容易嘛~)。我覺得,大學不應該只傳授一個學科的知識。不管你是做科研還是工作,不可能把學到的知識全都用到。你學得再精,幾年不用也都忘了。大學更重要的是教會我們學科的思維,思維是深化進你骨子裡的。物理的思路在做生物研究中可能會給你靈感,化學的合成手段可能幫你秒殺物理學家做實驗時很頭疼的問題,生命科學的智慧可能給你帶來在做其他研究時全新的思路。這種感覺是說不出來的,只能自己體會。元培從來就不是一個傳說中優等生的聚集地,而是小白鼠的聚集地,只不過這些小白鼠的命運和實驗方法掌握在自己手中。在這裡,你有機會學自己想學的知識,作自己想作的死,做自己想做的人。最後,對於當年撕了清華的降一本線並且一大堆專業可選的協議簽了北大元培,我覺得自己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我愛元培~


我來自北大元培學院。好多小夥伴已經對這個問題回答地很好,所以就回答地更個體性些吧。

1. 我自己:我愛並認可元培,不在於它的十全十美,而在於我在這裡收穫的知識和思考,認識的人和經歷的事情。元培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適性,然而它目前是獨特的先行者,也賦予了我一定的獨特性。是的我是上面提到的跨學科學習的同學之一,也是元培學生學術委員會的參與者和負責人之一。我在思考和實踐的路上,元培為我們實現自己的想法提供了最大程度的可能。

2.我的元培小夥伴:跟他們的交流讓我獲益,看他們的經歷讓我感到了人生的諸多可能性,並能更好地權衡我的每一步選擇。我所在的體育隊都很團結並拿到幾次冠亞軍,而我所進行的學術科研也因更多的與多個方向同學交流的機會而取得了更好的進展。我很慶幸有這麼一群與我和而不同的小夥伴。我在很多其他院系也獲得了許多小夥伴,他們對元培的我也是零排斥的。
如果這個帖子長期保存,你會發現有多少愛元培的小夥伴,他們平時對元培的問題說的最狠也最準確(他們也是這些問題得以解決的推動者和執行者),但面對缺少理性或帶有惡意的攻擊時有多麼團結。

3.元培已經具備的足夠多的優勢和不斷增加的學科建設等是夠具有吸引力的,而其在社會層面被了解的情況不足,導致了考生的迷茫,也導致了一些地方的(惡意)攻擊。元培不怕攻擊,但也需要正確理性地把自身呈現給人們,或者至少可能來的人們。

4.關於清北招生:兩校陷入了囚徒困境式的病態,呼籲改變!招生人員的所做所為是給進入北大清華的人的第一張名片。不說社會影響,光是對於這些考生,相信清北的形象已經在他們心中大打折扣!這種情況已經愈演愈烈,任何一個尚有些理想主義並對中國教育還有信心的人這點上應該是有共識的,那就是:不應該是這樣的!
我認為兩校高層應重視這一問題,對此達成共識,並發布落實可執行的協議。

清華北大,你們是我心中的聖地,請你們攜手共同加油。

==========================================
附:
幫不太玩知乎的朋友zyh轉其朋友圈(我也是剛註冊==):
圍觀了一個上午的朋友圈撕逼,敝院就這麼躺槍了?我只想說,如果那數理基科和yp的出國率對比可以看培養質量的話,貴校的男女比例是不是可以反映性別歧視了[微笑]


http://weixin.qq.com/r/PkxbQ1-EywK0rRsg9xks (二維碼自動識別)

(沒錯這就是傳說中的自問自答。)
(元培學院學生學術學會微信平台。有問題歡迎直接諮詢)

利益相關:元培13級政經哲方向,院網負責人,學生學術學會宣傳部門負責人。

表明態度:
1、宣傳工作出了岔子我負相當大的責任。文中如此明顯的錯誤在元培的網站上找不到一個可以視作答覆的東西,有一些客觀原因,但是我難辭其咎。現在可能的解決方案是,希望大家能聯繫上一個真正在元培的學長學姐,或者選擇關注「元培學學學」的微信平台,直接問後台就可以~。
2、文中,第一點屬於不加了解的惡意中傷,第二點屬於隨意操縱數據結果,第三點部分反應現實,但是學學學(元培學院學生學術學會)成立就是為了試圖解決這個問題,導師制度的改革也已經有具體的方案,成效未知,我抱有樂觀態度。
3、不認為元培對所有人都合適,元培適合那些有能力有想法(既要敢想還要敢做)或者想要擁有這兩者的人。簡而言之,那些喜歡作死,希望能看到人生更高的可能性的人。這當然會有代價。元培的模式會盡量減少不必要的代價,但是剩下的,你必須自己承擔。因為自由從來不只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責任。

隨手引一段哲學系李猛老師在系裡的畢業典禮上講的話。

能夠在北大,在燕園,在四院,做一場青春的夢,夢到正在青春的自己,是一生一次的巨大奢侈。或許只有當你真正離開後,才知道全身心沉浸其中時,你已經變成了一個多麼不同的人。青春的顏色,在北大這裡,被她的歷史,以及那些正在寫入歷史的活生生的力量,一遍遍地擦拭。四年,北大為每個人靈魂磨礪的,不是輕薄快利的刀刃,而是笨拙鈍重的刀背,讓青春那些銳利的理想,能夠堅持成為一生的事業。成為一個北大人,有比命運毫無道理的眷顧更多的東西,需要我們堅守一生來完成。青春的夢,無論多麼光芒四射,沒有凝聚在堅固的石頭裡,傳續在無盡的薪火中,不過是些四處飛散的火星,雖然炫目,但卻註定連自己都無法真正點燃。北大,給我們的不是青春,而是給我們的青春和一生一樣長的生命,讓我們在石頭中能繼續燃燒,在火中堅持一個人的形狀。

總之,這裡才是我以為足夠被稱作大學的地方。

最後,有任何問題歡迎回復學學學微信平台~對於任何一個想進元培的同學,如果因為這種惡劣的宣傳而喪失了他向上的可能性,我會很痛心的。


記得當時報志願之前清華的招生老師笑容神秘地說,元培有個師兄寫過一篇《大元培的死與生》的帖子,你去看一下再決定吧。然後看得我熱血沸騰非來元培不可…&>-因為元培,如願有了「想探索的所有keng專業一年游」(一年只多300塊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如果按照隔壁的邏輯,他們大概把我說成了「被元培」給「消滅基礎」的那種。天理昭昭是我自己亂搞的啊,我要是在你們那兒這麼搞早就被你們給退了啊。就連如此,元培也依然在擔待我。至少從我的角度來看,元培待我是「多多試試,試夠了再選,大不了延一年」。
後來就可以不試了呀,在心理方向也不像開始想的那種十全十美的真愛呀,不過兩年又過去了,真愛探測器還是會bi~bi~偶爾叫幾聲,還在心理系遇到了(此刻正被我並沒有全改好的幼稚氣得打算先不理我的)bi~bi~bi~bi~一直叫不停的人,並在這個人的指引下連哭帶鬧但越來越好地學會安身。(啊啊啊我是來感謝元培的!)如果不是元培,我這個窮鬼大概會到四年甚至更多年以後,甚至never,被自助餐廳shock到,更晚甚至never開啟試錯長大的過程。謝謝元培。隔壁是在扯犢子。


招辦的人啊,他們有一個好,全國甚麼地方,他們跑得最快,但是互相黑來黑去呀,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懂得沒有?
---------------------------------------------------------------------------------------------------------------------------------
下面我來認(hu)真(luan)說(che)幾(ji)句(ju)話(dan)。
就招生這個事情,剛高考完的學生多數還是什麼都不知道,招生的老師也自然是對這些高分的學生也不了解,就只能根據分數判斷一個學生的好壞。學校自然是想要把好的學生都招到自己學校去,學校能看的指標也就只是高考成績和有沒有搞過競賽。學生的話,多數高中念了3年書,對大學也沒有什麼的認識,知道的就是清北者兩個學校好,至於具體的東西,最多也就查查百度,看看百度上不靠譜的排名和就業情況。其他估計也就只能聽招生的老師的了,高中剛畢業的學生,多半還是會覺得清北的老師都是各種正直的,老師說的話自然就相信了。 有了這個信息的不對等,招生老師自然是會好好利用一番,把學生弄到自己學校來。

然後說這個招生材料。我估計我高中的時候看到了這個材料,也許也會覺得元培這麼不好啊,那看看清華唄。現在再看到這個材料,我想說:
我告訴你們,我是身經百戰的,見得多啦,那一個省的招生同學我沒見過,你們也知道經院的大成哥,比你們不知高到哪裡去,我跟他談笑風生,只是招辦也要提高自己知識水平,識得唔識得呀!
至於這個材料究竟有多差,前面的同學已經說了。

然後是元培。
我今天是作為一個大四狗,我見得太多啦,可以告訴你們一點人生經歷,中國人有一句說話叫「悶聲發大財」,我就甚麼也不說,這是最好的,但是我想我見到這群高三畢業的學生,一句話不說也不好。
我覺得敝校元培的理念是好的,但是具體實施上確實會存在一些問題,但是畢竟還有時間改。元培搞這個教育模式,是摸著石頭過河,不可能一下子就讓所有人滿意。
學校和方向固然重要,但是學生上大學發展跟多的還是靠自己。
我覺得啊招辦還是把兩個學校的信息客觀的給學生,不要帶太多主觀色彩。至於學生最後的選擇,是他們自己的判斷,能自己作判斷的學生,不會差。

利益相關:立足燕園,解放清華。


回應:「元培計劃」三大硬傷

"所謂硬傷一"

一個元培同學的大一生活一般是這樣開始的,在大一進校後確定一到兩個感興趣的專業方向,選擇該方向的大一入門專業課,然後同北大各個院的同學一般無二地開始學習生活。元培的優勢在於,如果幾個方向共同的基礎課,就可以互相替代,而且元培的同學也可以相對自主地安排自己各門課程的時間順序。學院為同學們提供的這些便利有助於同學們能兼顧對專業的了解和選擇的自由。有些同學在學習一門專業一段時間之後可能發現並不適合自己,就會在下一學期調整選課,就相當於換了方向。不過很多課可以互抵學分,加上14級之後學分會更加靈活,少有同學因為曾經換方向而艱難畢業。

因此對於元培的同學們來說,只有努力在一門專業中入門,真正了解這個學科的研究方法和傳統,才能做出比較好的選擇,才能利用好自由選擇的權利。大學課程中做到對一門學科的入門的過程中,同學們的能力一定會有所提升。因此即使在大一下、大二時換方向,與能力的培養也沒有必然聯繫,因為所有的同學在之前接受的都是北京大學提供的一流的專業教育。而在大學初期接受這樣寬口徑的教育,有利於同學們開拓眼界,這樣做的元培同學更具跨學科思維的優勢。淡化專業,不是沒有專業,而是提供一個更廣的視野來更好地學習專業。


在進入大學之前就有明確興趣的同學一般會直接選擇該院系就讀,而大部分來到元培的同學在專業方向上並不那麼確定。北京大學的所有院系、專業都向元培的同學開放,對各個方向感興趣的同學都有,每個方向人數不多,所以績點基本不影響同學們進入這個專業就讀。而且如果在一開始感興趣的領域發現能力不足以應付,自由轉方向能讓情況改善很多。因此大二確定專業並不是「重新高考」,更不是「排隊選專業」


「所謂硬傷二」

實際上這種比較沒有太大意義。清華的計算機科學實驗班和基科班,都是更偏重研究,出國率較高。但是元培的「人文實驗班」「理科實驗班」的此實驗非彼實驗,元培學院的「實驗」意義在獨特的住宿書院制度和博雅教育。因此同學們跟專業院系的同學一樣,有多元化的選擇。自然有不少同學選擇就業或是國內讀研,比較出國率意義不大。


不過,北京大學2014年起在元培設立了整合科學實驗班,去年招生網上的簡介是這樣的:實驗班由北京大學相關院系從事生命科學跨學科研究的優秀教師參與課程設計與教學,其中包括多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千人計劃專家、長江學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實現教學資源的最優配備。實驗班課程全新設計,實施小班教學。在打好數理化生等基礎的同時,注重不同學科的深度整合;在課程設計與教學中強調對科學深入而融會貫通的理解,培養學生的主動性、批判性、全方位、跨學科的創新型思維。實驗班高年級學生將到北大最好的實驗室參與一流的科研實踐,並短期出國實習交流。學生畢業以後,既可以到生命科學及其它院系或研究單位繼續深造,也可以選擇到應用數學、生物物理、生物化學、生物工程等領域工作。


而整合科學實驗班的師資力量榮譽介紹是這樣的榮譽介紹-ISP在線中心-ISP在線中心


"所謂硬傷三"

元培的確少有3年畢業的同學,彈性學制卻的的確確在發揮作用。元培同學如果有在學校繼續在交叉學科研究學習的意願,可以選擇延畢,元培的延畢政策相對更為優厚。


導師制是元培特色的機制,很多同學通過導師制有效地聯繫到老師並且獲得了幫助。導師制的存在就為這樣的幫助提供了基礎,而元培也在不斷完善導師制。


以上只是針對這些缺乏想像力、有意誤導並且陳舊過時的批評的反駁,不贅述元培到底是什麼樣,歡迎有想法有能力的同學來元培開拓屬於自己的大學生活~


搬運幾條朋友圈裡大家的評論…

引鄂院一句話:「元培四年的學習過程,是一個struggle的過程,是一個跌、爬、滾、打的過程。如果在元培的四年,你輕輕鬆鬆地就過來了,那說明你沒有challenge yourself,沒有把自己的潛力充分挖掘出來。元培學院每個同學,必須有這樣的思想準備:你來到元培學院,你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但你也面臨更多的挑戰。」元培5年,無他,學到的正是勇氣。

不知道隔壁的招生手段為什麼還是這麼low,充滿了太多的臆想。不經過調查(抑或是經過調查之後依然),將元培學院內的專業面試歪曲為所謂的「重新高考」進行攻擊,如此作為實在是無法體現出一所頂級工科院校應有的嚴謹,也愧對自己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元培人的共性和獨特性皆因為探尋並努力試圖承擔自由,無論當初作出這一選擇的時候有沒有意識到。這條路或者說這千萬條路本身的孤獨性質決定了要充分體味其中的複雜滋味除了自證別無他法。但要知道,元來總有同道,一路相培,一路相陪。

毛主席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蘇軾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元培計劃包含的魄力和、勇氣和遠見卓識,是一般人不能體會到的。我覺得日後很有必要在隔壁好好佈道。

這不跟某專車的公關如出一轍嗎
一周內連爆出兩個這種事件也是很醉

好多人刷清華這次招生玩大發了 但是這種東西是明眼人一看就能看出來了的 要被這些東西迷惑了而去清華的人 北大真的想要嗎。北大愛才 少你一個也不少 剛高考完的自己擺架子之前還是考慮清楚為好。

清華招生真是太沒節操…不愧為世一流的隔壁…

招生這種事情還是不要比較性定位……

謝謝清華黑,給了我們一個自我反省的機會。不要因為自己被打(然而真沒打對地方)就不管不顧打回去,元培十四年,bug確實很多,如果同學們能借這次機會真正意識到元培的優點並且充分利用,學校老師和大家能夠發現元培的問題並且積極解決,就真是不枉被黑一次。

我有一個故事,給大家講一下
說是去年湖北還是湖南招生,有一天半夜2點一考生接到電話,自稱某P校招生組的,遺憾地說他的專業要求一個都滿足不了,讓他考慮考慮更低的專業,考生一晚沒睡好。
轉天一早,另外一所學校打來電話,說志願可以滿足,趕快來吧。
考生開心啊,但有心有不甘,轉回給某P校老師之前留的電話打過去要刺撓人家。
結果人家說沒這事兒。
這是我見過的最有趣的招生案例。

對清華大學招生組的低端黑的回復by浩神。我也是覺得隔壁太過了啊,元培作為教育改革的試驗田自然是有利有弊,要根據自己情況取捨,然而作為一所大學這麼說話就不好了

每年招生季都是再次確認"隔壁不適合老子"的機會,感謝隔壁,感謝國家

作為一個僅有10年經驗的計劃,數年歷史的學院,它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我們這些"受害者"卻是真的愛這個學院,不只因為和學院里同學的感情,更愛它的理念,愛它的精神,愛這個學院里每個方向不同、卻各自優秀的人的獨特的氣質。也是真心地期待,並且願意用我們的努力讓它變得更好。我們很好,不勞操心。

拋開招生複雜的技術細節不談,元培學院和元培人更多地可能是雙向選擇。元培人的共性和獨特性皆因探尋並努力試圖承擔自由,無論當初作出這一選擇的時候有沒有意識到。這條路或者說這千萬條路本身的孤獨性質決定了要充分體味其中的複雜滋味除了自證別無他法。但要知道,元來若有同道,終要一路相培,一路相陪。

不說其他,只談自己。我們說的是一個元培人所見的真實的元培,將我們所有的好與壞都展示出來,期待的是一個正常的招生,不去談我們所不了解的其他學校或是院系,更不去惡意抹黑。讓學弟學妹們了解到真實的信息然後放手讓他們做自己的選擇,而不是我們眼裡他們合適的選擇。

騙子詐騙的方式都是低級的,這樣可以篩選智商,節省資源去忽悠那些真的值得哄騙的人。所以不要說隔壁黑的低級,人家在招適合自己的人好么!細分市場很厲害的好么,純純的工程師思維啊有木有!


每到招生就撕逼…


招生中的黑幕等和該省的招生組長風格有關係,招生情況好校方院方會給獎勵,至於具體用什麼手段校方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的老師不屑於做些詆毀對手的事,有的老師功利一些,導致不同省份的同學有的覺得北大老黑清華素質低,有的覺得清華老黑北大人品差。

至於元培就不評價了,雖然清華此舉不上檯面,但我鼓勵降低高校和學生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小朋友們做決定之前多聽聽各方爆料也挺好嗒


難為隔壁招生組為光華和我院各寫了一篇長文。針對元培提出的部分問題倒是存在的,比如導師制的落實問題,還有很多學生仍是入學時就選定了專業沒利用好跨學科的優勢。這倒正是院里改革的重點,並且從14級開始逐漸得到解決。至於拿不同專業構成的元培和隔壁學術導向的基科直接比出國率,只是展示了一下隔壁精緻的對比技巧。對彈性學制的挖苦,對「重新高考」的臆想,以及「淡化專業就會缺失導向」,稍微了解情況的人都會付之一笑。
今年算是第三年捲入招生了,感覺招生工作真是對一個人溝通技巧、抗壓能力、公關能力乃至反偵查和貼身肉搏能力的全方位訓練。在這樣的環境下為生存就會有妥協,但恪守的一條底線起碼應該是不說瞎話。畢竟,一所高等學府怎麼面對競爭,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面對競爭的態度。這麼優秀的大學,何必呢。
當年也帶著種種誤解來到元培,反而是兩年的學習生活讓我越來越堅定自己的選擇。元培不能讓我兼顧所有的選擇,也不能讓我做出更好的決定,它只是教會了我自己做決定的重要性。與管道一般筆直的培養方案相對,元培的每一步都是要自己選的,伴隨著迷茫,亦伴隨著風險。逐漸學會了在不同甚至相反的聲音中描繪自己的地圖,在琳琅滿目的路牌中找尋自己的坐標,在反覆的糾結和思考中堅定自己的方向。更認同了 選擇從來就不是完滿的,大學本來就不是用來走直路的。這是自由的代價,也是我倔強的驕傲。


本文旨在指出原文中的錯誤,並陳述筆者認識的元培實際情況,就筆者自身經歷嘗試對文中的問題作出回應。

退後!我要文(kai)本(shi)分(zhuang)析(bi)了!


「基礎培養效率低下」說

原文:「元培計劃所宣傳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識教育』『低年級不分專業』,而在實踐中,學生們入學之初就必須明確專業方向,這明顯是與其所宣傳的理念背道而馳的。

元培計劃提出的「淡化專業」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導向性,而「加強基礎」則因為導向的缺失,導致基礎過於寬泛,走進降低培養效率的極端,從最終的培養目標看,這無異於「消滅基礎」。

實際上,這與實施情況是不相符的。文中的明確專業方向,混淆了「明確探索的方向」和「明確最終的出路」之間的區別。事實上,入學時確實需要確定一個探索的方向(因為誰都不可能一股腦選掉全部的課程。大一入學,拋去基礎課如高數,必修課如體育、政治課、計算機等,所剩學分已經不多,所以做出一定的選擇是必須的)。但是,這個方向未必是你最終確定的方向。

以筆者的經歷舉例。筆者在大一入學時除必修課之外,選擇了「憲法學」(法學院專業必修)和「經濟學原理(上)」(經濟學院專業必修),旁聽「社會學概論」(因時間衝突和學分不足,選擇社會學系雙學位課程)。期中因為思路轉變退掉憲法課。大一下,筆者由經濟方向轉入政治學、經濟學與哲學(PPE)方向。選擇「西方哲學史(上)」、「中國哲學史(上)」、「經濟學原理(下)」課程。在大三上,筆者決定由政經哲經濟方向轉入政經哲哲學方向(教學計劃變動可參考教學大綱)。選課計劃有較大改變。但是,筆者並非沒有完成相關專業的專業基礎知識與基礎學術訓練。這是其一。

元培前些年確實並沒有為通識教育準備專門的課程(現在並不是這樣,一方面,元培本院開設了相關課程,另一方面,元培的師生也通過努力與其他院系老師協商,在該院系開設相關課程)。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元培沒有為通識教育做出努力。元培不僅僅開放了全校的全部課程,而且,元培內部對新生的教育模式和各年級之間有組織的交流也在為這一點作出努力。

還是以筆者本人為例,在本科至今為止的三年,筆者選修或旁聽了政府管理學院、哲學系、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院、法學院、社會學系、國際關係學院的專業課。這個過程中,無論是選課平台,還是信息來源,都必須感謝學院的支持。因此,筆者在保證基礎學術訓練的同時,並未失去通識教育的本義。

原文:「『元培學院』的學生入學成績優異,幾乎可以挑選北京大學的任意專業;進入元培1年半以後,卻不得不面臨『重新高考』,根據學分績排隊選擇專業,同時很有可能無法進入自己心儀的專業學習。

成績的限制僅限於經濟方向和光華方向,將這種小範圍內的限制擴展到全北大的方向,這一點是文中為了混淆視聽犯下的邏輯錯誤。同時,即使是這方面的限制,在實際操作的時候也有協商的餘地,絕大多數人都可以讀到自己想讀的專業。

再以我本人為例。筆者大一下因為某些個人原因,高數爆出了2.4的GPA,總GPA一落千丈。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在大一下進入政經哲,或者在大三上選擇政經哲哲學方向。將個別的問題強行推廣成全院的弊病是毫無道理,邏輯錯誤的。

「元培計劃的培養質量並不如意」說

原文:「參照元培學院官方提供的招生人數(表1)和就業人數(表2)信息,同一年級學生入學和就業的人數存在不吻合的情況,個別年份差異達10-15%。由於元培計劃的學生入學時不設專業,不存在轉系的可能性,即使排除部分統計上的原因,仍可能說明存在一部分學生無法在4年內正常取得畢業。「

事實上,考慮到元培實行的彈性學制制度,招生人數與就業人數不符合併不能推出「無法正常畢業」。真實的情況是,有一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生了興趣轉向,並使用調換專業的權利進行專業轉換與延期畢業。這一點,正是元培的優勢所在。而在某些院校,當一個人發現自己並不喜歡某專業時,轉系的過程中仍需要依靠成績排名,可能導致轉系失敗。而這種困難在元培中恰恰不存在。

另一種情況是,某些學生為了進行自我的通識教育而選擇了延期。這一點可以參考用五年時間學完數理化專業課的師姐。在這裡不在贅述。

原文:「元培計劃的學生直接就業或考研的比例較高,到境外讀研的比例顯著低於我校相似的專業。」

針對這一點,可以提出兩點質疑。其一,理工科學生出國比例高於文科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而國內的文科教育的現有水平,包括面對中國問題的獨特視角,足以吸引優秀的人才選擇在國內繼續就讀。文中忽略清華學生與元培學生的本科學習背景差異,單用一個比例出國與否判斷教育水平高低,這一點是可以質疑的。

其二,我個人認為,出國留學不是人生的唯一選擇,也很難說是所有人人生的最佳選擇。找到自己喜歡的行業,投身其中同時為社會建設貢獻力量,這種行為的價值是不能用「他沒有出國留學」這樣的論據來否定的。單純捻出一個標準,抹殺整個人生選擇的多樣性,是對「教育」一詞最大的誤解。

「多數措施並未真正落到實處」說

原文:在這一情況下,「彈性學制」更多是一種噱頭。而聘任的導師雖多為各專業知名教師,但往往過於忙碌,無法抽出時間為學生提供指導,使「導師制」形同虛設。多數學生在選課等方面仍需自力更生。

前一點,三年畢業確實較少發生,但是,GPA3.7以上學生可以超學分選課一條使得文中轉引《一個失敗的計劃——來自元培計劃學生的講述》之「每學期選課上限是25分。第一年因為專業不確定,選的課在定專業後算數的,只有全校必修,一年共16分,那麼,之後兩年就算你選滿,也只有100分,加起來116分,而無論哪個專業,學分都在140分左右,所以「3年」即可畢業就是瞎拜。」內容在理論上的反駁是錯誤的,換言之,理論上不能否定3年畢業的可能性。其次,彈性學制的另一面已經被諸多實施的同學所證實,這一點是無法反駁的。因此,本文對彈性學制沒有落到實處的批評是無效的。

第二點,導師沒有指導學生這種論述是無中生有的。就以PPE而言,每學期一到兩次的導師交流會,和導師的頻繁接觸,以及請導師來做評委的「書評大賽」均是老師指導學生的證據。不可無視。

最後說一點看法,優秀的道路從來都不容易,從來都沒有人將人生的道路鋪好等著你在上面一路狂奔。做一個好人,一個有德的人,需要人的不懈努力。沒錯,元培是有很多嚴重的問題,但是,這裡至少可以找到志同道合者和你一起努力。燕園也是一樣,你總能在這裡找到你的歸屬。說了這麼多,一個人生的選擇還是在自己。考生們,祝你們好運,一生自由而幸福。


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

附:致寫出該文的清華招生老師(?):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現在說人不知而不慍,明顯不合時宜。那我一句話也不講,就是墜吼的。


不英萬夜,帝內皆輸。


利益相關:北大元培本科+清華研究生

1. 關於兩校每年在招生過程中互相抹黑互秀下限

由於兩所學校我都上過,每年到這個季節,朋友圈裡就很有意思。北大同學在義憤填膺地譴責清華招辦各種無下限。同時呢,清華同學也在義憤填膺地譴責北大招辦。呵呵,呵呵

這些消息匯總起來,主要就下面幾種(其他答案也提到了不少):
(1) 向考生、家長散布關於對方學校未經證實的消息,甚至惡意編造的不實消息。兩所學校的招辦都干過不少,半斤八兩。這次清華攻擊元培的事件,僅僅是其中之一,僅此而已。
(2) 以各種名義接走高分考生,甚至限制人身自由、通信自由。(完全突破底線)
(3) 冒充對方學校老師給考生、家長打電話。(再次完全突破底線。)

這個問題,應該暫時無解。(在目前的制度下,恐怕只有恢復出分之前填報志願能夠有所緩解。)

對於考生,我的建議是:兩所學校都很好,隨便報一所,它們特點不同,但有一點是一樣的:都能給你很多寶貴的東西,讓你終身受益。


2. 關於元培本身,說說我所了解的一些情況和看法

(1) 清華所稱的三點「硬傷」,第一條不實,第二條是 「lying by omission」(即數據本身屬實,但通過遺漏重要信息以達到誤導的效果,其他人已經解釋過),第三條屬實。

對了,關於第三條多說一句,有的北大同學的回答,一邊羞答答地承認問題,一邊反覆強調對方無視學院已經在採取的 blabla 措施。拜託,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你自己評價自己,是看自己能夠做什麼,別人評價你,只會看你已經做了什麼。在拿出實質成果之前,就別怪別人說你做得不好。

(2) 在元培,文理科同學、不同專業的同學住在一起。從平時不經意的聊天、相處中,你會發現他們可能與你有著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你們在不經意之間相互影響,潛移默化,這會大大拓寬你的視野。個人對此有很深的體會。

(3) 與校內同專業學生相比,元培學生在出國和就業上,既無優勢也無劣勢;但校內保研,較早的幾年則有較明顯劣勢(不少院系優先收本系學生),近幾年的具體情況不詳。

(4) 很多元培學生在選定專業以後,較難融入所屬專業學生的圈子,尤其是性格不太外向的同學。較早的幾年,其他院系的人,不管老師還是學生,將元培學生看作爭奪資源的外來者,而不看作自己人,是比較普遍的現象。
(在報考之前,我誤以為元培學生在大二選定專業以後,會直接轉入相應院系;如果當時就知道四年在行政上都屬於元培學院,我不會報元培。)
現在應該有所改善,不過就我的了解來看,仍然不理想。


作為元培內部的人,想說兩句壞話是得匿名的,元培在路上,知道自己會當小白鼠並且樂意的,歡迎來到這個自由的天地,但是後果自負,不知道自己是小白鼠只是因為自己分高想用完的,勸你們再考慮考慮,不想當小白鼠參與這個不健全體質改革的,趕緊確定目標到對應院系去。一句話,愛來不來,不來拉倒。ps 補一句,隔壁你拿一坨自然科學的實驗班和有一大半文科的元培比個毛,難道我學中文還要去跪舔哈佛??元培自然科學的學生就不佔優勢有啥可比性


作為清華某省招生組志願者來答一發:
清北高考招生這件事,遠比大部分局外人想得複雜。你黑我我黑你早就是慣例,誰都不是聖母白蓮花,寫篇黑文簡直是小菜一碟。
北大某省招生組限制考生自由,考生打個電話都要北大老師同意的事情我會說嗎?寫文章黑元培這件事清華做的確實不對,然而對手恐怕也不會幹凈到哪去。
不知道樓上那些隔壁同學是不是都沒有參與過招生,因為據我所知隔壁的本科生一般是不屑於參加這種活動的。
最後,只盼高考招生體制早日改革,清華北大友誼長存(匿了)。


北大也可以來揭露一下「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八大罪狀啊。。


正是考試周忙的焦頭爛額的時候,偶然在朋友圈看到這個分享,飄過來胡扯兩句。
我在元培讀了五年,還要讀第六年。每當有人問起自己哪一年畢業的時候,多少都會有些難堪和閃爍其詞。
五年來的點滴依然歷歷在目,有些問題當然存在,然而我不認為元培應受苛責。

1.沒人管?
實話說,元培不是完全的沒人管,至少其他專業同學還在游北京的時候我們已經在籌劃選課了。
2010年的時候是一整個半天,現在好像更久,聽說去年元培提前兩周辦了新生夏令營,來幫助學生熟悉大學生活。
然後,當年選課的時候,我真的選了數理化全部專業的基礎課。
蘇老師跟我說,你這樣會上不過的。
可惜那時候年少氣盛,哪裡會肯聽信,然而一整個學期真的是無法應付,最後門門低空飄過。

那種心情稱之為深淵也不為過吧。

第二個學期開學就有老師找我談話,討論原因,寬慰心情,提了些許建議。
但是當然,老師不能(既是沒有能力也是不能夠)幫助學生做任何的選擇和決定。

你要說這很荒唐嗎——明明被操控才是荒誕不經,卻為什麼眾人無法自知呢?

至於導師,當然不可能指望教授忙著手頭那麼多項目還專門來關照你,肯定是要自己前去討教的。這點即便不比別的專業好,至少也不比別的專業差吧。

2.專業選擇及選課
在元培的五年我嘗試過四個專業,每個學期有機會都會選一兩門不是自己專業的課。
頭一個學期我說我的專業是化學——其實是未定。然後學了三個學期生物,不喜歡。第五個學期轉到城規。
轉專業非常簡單,我快開學的某一天突然腦子一熱和家裡吵了一架,第二天就改簽了火車回學校,花了半周找老師聊了聊跑了趟教務,就把轉專業的手續辦完了。
這之外我上過歷史、中文、考古、古生物等等一堆課。實話說,這些自己決定選擇的課程,學起來要比教學計劃里的感覺有趣得多。
然後在第七個學期選修了社雙。

我甚至還打算,下下學期回生科再選兩門課程試一試。
你不用擔心課表很亂,因為慢慢,就會懂得怎麼去安排。

3.成績排名
我最沒資格談這個,因為我的成績不管怎麼排都肯定是倒數。
但我想說的是這個對保研的影響並不大,因為元培並不跟其他院系一起拉排名啊。
所以只要達到基本的保研資格,比如不掛科、修完專業課,英語達標等等,和對方院系老師聯繫好,當然就會要。
如果說元培真的有去考研的,我想最重要的原因一定不是沒有保研資格,而是

——當全校這麼多專業放在你眼前你卻一個都不喜歡的時候,你才會真正意識到自己渴望的東西是什麼。

我想這肯定遠比被安排四年繼而被安排一輩子來得好。

4.專業混宿
這的確是一個讓人苦惱的問題。
我現在還記得,大一作業不會寫的時候,書看不懂的時候,一個能一起討論的同學都沒有。
舍友在宿舍里說起經濟學院的XX和XXX,我好像是透明人。
這也是讓原本就枯燥的理科愈發讓人無法接受的一個原因吧,證明了自己沒有勇氣去做孤膽英雄。

然而也是有有趣的時候的。
我學生物的時候,(雖然學得不好到我都不敢承認自己學過),有時在宿舍里開卧談,把課上學的東西胡思亂想再講上一通,便是對一天時光最好的報答了。
後來轉到了城規,突然發現政治和經濟對於一個城市來說,真的也很重要。也斷斷續續,讀了些許舍友推薦的書,是很有收穫的體驗。

最後是一些討論問題的思路。以及,即便沒有學會更好的思考,至少學會了怎麼更快接受另一個領域的觀點。
這屬於潛移默化的觀念,我也無法確切用語言描摹,但它的存在無可置疑。

5.孤獨
這是在元培五年最大的感受,然而並不是唯一的,但我還是願意把它放在最後。
我自認從小就不怎麼合群,然而——優秀時,孤獨是驕傲;若不然,孤獨是困窘。
當然會有人在這樣的孤獨孤獨裡面迷失墮落。但它也給打開了一扇窗戶,讓人有更多機會去觀察和思索。

在這裡你能清楚的意識到,我就是我,是和旁的所有的人不一樣的一個。
有更多的選擇和沒有可以照搬的範本,意味著你會更努力地去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那麼總有一天一定會聽到的。

我的確也惱恨元培的不公。比如沒能讓我們和其他學院的同學一樣,有一個從高中到大學的逐漸成長過渡的過程;比如讓我們受限於某些資源,我想說我知道大三才知道有往年題這種「好」東西;比如到了期末,舍友各忙各的,有時候一整天連說句話的人都沒有;比如選課的時候,我們對於某門課程,除了網頁上短短几行簡介,一無所知……

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值得批判的到底是元培,還是其他的制度上的不完善和不健全呢?
例如,對於課程除了課名一無所知,學校難道不是應該將課程的大綱、期末的考核方式、往年學生的課程評價、課程通過情況等信息在選課的頁面上反饋給同學的嘛?(不然沒學期末強迫著大家做課程反饋,還不只是形式而已。)
再如,對於人生和未來的思考,難道不是在高中時候就應該有所準備的嘛?但留給我們思考的時間,只有從出分到提交短短的兩個禮拜而已——何況這兩個禮拜,要麼是狂歡,要麼是頹喪!

我不是沒有後悔過來元培,因為我總覺得自己更適合讀工科。
每次做設計作業的時候我都會懊惱自己為什麼當時沒有報隔壁的建築——一起做手工畫圖多有趣,也許還能有人一起讀一些建築哲學的書。
但是越到高年級,就越覺得,雖然本科的幾年過得磕磕絆絆,但是絕非一無所得。起碼是我自己在很努力地回答關於現在和將來的每一個問題。

(所以再說到兩所學校的差別,鄭重地,我覺得需要強調學生的個性和專業是不是適合。高中生已經發展出自己獨立的價值觀和興趣取向了,並不是真的可以被塑造成任何形式的人才。)

的確,元培是個讓人難過的地方,我為它哭過不少回。
但其實讓人覺得痛苦的原因無非是——我這麼拼盡全力想要把握命運,卻還是把大事小事都過得一塌糊塗;還不如當初投降做命運的傀儡,隨便時光的長河把我引向何方。

但隨後還是要問一句,你真的心甘嘛?


推薦閱讀:

選擇清華大學還是北京大學?
如何看待北大「漸凍症」女孩的遺願?
大家覺得清華北大學生與一般211大學的學生差距在哪裡?一般的大學生如何才能趕超?
如何看待新聞 北大新生宿舍異味濃 校方稱空氣質量合格?

TAG:高等教育 | 清華大學 | 北京大學 | 高考志願 | 北京大學元培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