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它和《1984》對現實的影響有何異同?書中的世界會到來嗎?


《美麗新世界》告訴了我們,我們原始慾望引導出來的幸福世界,其實就是這樣。而讓我們覺得恐怖的是,這樣的虛擬世界與我們現行的價值觀十分不符。


但話說回來,我們今天所面對的世界,與幾百年前的社會,價值觀又會是相符的嗎?

在《美麗新世界》里設定條件的是胚胎試管里的酒精和供氧量,而現實世界裡,設定條件的是一個人的家庭,享受的物質和接受的教育。
書里為人奠定幸福觀的是睡眠洗腦,巴普洛夫療法,而對於我們來說,有這種功效的是在價值觀形成時期,被外界環境人為灌輸的理念。
書里讓胚胎分裂,造出成百個一模一樣的人從事體力勞動,同樣的現實世界裡流水線上的人不也是被打磨地整齊劃一么。

且不說這種烏托邦建成的難度,我並不認為美麗新世界多麼不好。
書本將消費主義妖魔化,隱約透出些許被害妄想症。
生活在新世界裡,由於條件設定和洗腦,每一個人都是快樂的,社會也非常穩定。
若說這個世界不好,那最大的可能性是,真實世界裡,人類社會的目標並不是追求人人快樂,而有更高追求(嗯這確實可能)。

也許有人要說,書里的所有人並不是都平等的,這非常糟糕。
1984里,黨員之間倒是平等的了。
你我他都是同志,理論上都是平等。
但實際上可能么?

不過烏托邦終歸是烏托邦,無論是1984還是美麗新世界都不可能長久存在,我覺得最大可能性是,那種讓人非常幸福的葯一旦被發明,大家會連美麗新世界都懶得創造,天天嗑藥自high去了。


奧威爾擔心我們憎恨的東西會毀掉我們,而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將毀於我們熱愛的東西。

——尼爾·波茲曼

我的身邊有很多這樣的同學,整天打英雄聯盟,餓了吃飯,困了睡覺。我們的課程中有很多這樣不得不去學習的課程,思想品德、馬克思主義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原理。有的時候我就會想,那些無聊的課程和迷人的遊戲其實是代表著中國和美國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對中國青年的禁錮,就像奧威爾的《一九八四》和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這兩本書中描述的那樣。

《一九八四》這本書的大名早就如雷貫耳,蘋果公司在1984年播出的麥金塔電腦的廣告和近幾年村上春樹的作品《1Q84》都是向這本書致敬的產物。書里描述了一個等級森嚴的瀰漫著恐怖氣息的極權社會,讀完之後,「老大哥在看著你」、「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雙重思想」、「犯罪停止」、「新話」此類觸目驚心的辭彙在腦海里迴旋個不停。在這個社會中,公民除基本生存外的一切權利都被剝奪殆盡,不允許吃上優質的事物,不允許閑逛,不允許性愛,甚至不允許獨立地思考。唯一被允許的就是對元首的崇拜,國家的一切行為都成為了權力的附庸。

極權主義是令人膽寒和厭惡的,而它真正的可怕之處在於它的多變性。除了奧威爾的可怕預言外,還有另外一個同樣讓人毛骨悚然的版本,雖然這個版本年代稍稍久遠一些,而且也不那麼廣為人知。這就是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我是在讀完《一九八四》之後才聽說的這本書,讀罷之後略有失望。這本書並不如《一九八四》那般好看,人物蒼白無力,情節不夠曲折。而這本書讓人細思恐極之處正在於此,不是因為作者的寫作功力差,而是在這個人人皆「幸福」的新世界中,每個人就是如此的符號般的蒼白,他們的生活就是如此的單調以至於根本沒有機會發生衝突,作者只不過是對這個未來世界中的眾生百態進行了真實的白描。

之所以把這兩本書放在一起比較,是因為只有把它們在放一起,才能碰撞出最奇妙的火花。

《美麗新世界》成書早於《一九八四》,赫胥黎還是奧威爾在伊頓公學的老師。在赫胥黎給奧威爾的信中,他闡述道,《一九八四》所寫的乃是發生在《美麗新世界》之前的事情。也就是說,「一九八四」只是人類歷史的某一個階段,「美麗新世界」才具有終極的意義。而如今的現狀也似乎正在印證著赫胥黎的預言。一個老人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作出了比年輕人在十多年之後更久遠的預言,不得不讚歎赫胥黎的真知灼見。

而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奧威爾和赫胥黎描繪了兩個截然相反的世界,卻殊途同歸,都走向了極權主義的末路。

兩個世界都是極權社會,統治者構建它們的原因卻不同。「一九八四」中的極權是源於對權力的貪戀。核心黨員為了永遠保有權力,故意保持著低下的生產效率,並且通過戰爭消耗著多餘的資源,以便讓平民們永遠處在極低的生活水平上,讓他們沒有多餘的精力去接受教育、去覺醒、去造反。奧威爾在書中借用奧勃良之口赤裸裸地揭露了這個社會的本質,「黨要當權完全是為了自己。我們對別人的好處並沒有興趣,我們只對權力感興趣。……沒有人會為了廢除權力而奪取權力。權力不是手段,權力是目的。建立專政不是為了保護革命;反過來進行革命是為了建立專政。」而「美麗新世界」產生的原因卻是因為對效率的盲目崇拜。科技的進步催生了人工繁育和睡眠教育,以保證讓不同等級的人都對自己的生活十分滿足;「嗦嗎」迷幻藥的發明使人類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保證重新回到愉悅的狀態,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激發人類最大的生產力。「人們只顧追求著高效,個人的自由和創造性卻蕩然無存。」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一九八四」中,我們還能看到善惡鬥爭,而在「美麗新世界」中這種鬥爭卻已無從談起,因為「一九八四」中人尚且為人,人的本性尚且存在,只不過是被統治者所蒙蔽和壓制;而在「美麗新世界」中,人類只不過是科技的產物,效率的奴僕。我一直都覺得「美麗新世界」是「一九八四」矯枉過正的產物,人們懼怕「一九八四」中自己因為生活資料匱乏而造成的無知與被壓迫,於是開始拚命地發展經濟,卻陷入了另一個怪圈——效率高於一切。人類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對「一九八四」的恐懼造就了「美麗新世界」。

極權原因的不同,也導致了兩者極權手段的不同。「一九八四」的統治者的統治方式簡單粗暴卻見效快,他們依賴著棍棒、酷刑和集中營給庶民帶來的痛苦與恐懼保護著自己的權力。「美麗新世界」中的統治者卻不屑於這種效率低下且充滿危險的方式,他們依賴科技帶來的快感以讓人們自願服從,而這恰恰是另一種集中營,一種沒有痛苦的集中營。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精闢地指出,「有兩種方法可以讓精神文化枯萎,一種是奧威爾式的——讓文化成為一座監獄,另一座是赫胥黎式的——讓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於是我們可以發現,奧威爾預言的世界比赫胥黎預言的世界更容易辨認,也更有理由去反對。正如文章開篇所舉的事例,我們可以找到一千種理由不去上政治課,卻找不出一種理由拒絕電腦遊戲的誘惑。我們的生活經歷已經能讓我們認識到,在監獄大門關閉的時候我們要奮起反抗,但是對於一個因為縱慾過度而體力衰竭的文明,我們能有什麼救命良方?

有人說,多一個人讀奧威爾,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這話我信;但如果有人說,多一個人讀赫胥黎,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這話我卻深表懷疑。對抗奧威爾的世界,我們只需要激發自己作為人的本性即可,對飽暖、性愛和自由的慾望可以輕而易舉地被激發;而對抗赫胥黎的世界,卻需要我們用深刻的理性去對抗淺薄的本性,這比前者要痛苦和困難得多。我們有什麼理由阻止人們及時行樂呢?

赫胥黎在寫完《美麗新世界》後反思道,「一個社會,如果多數成員不能保持清醒,不在乎當下,不關心近在咫尺的未來,而把多數時間花在其他的地方——只關心無關緊要的運動和肥皂劇——那麼這個社會很難抵禦操控著的入侵。」「一九八四」的時代在人們的抗爭中即將過去,「美麗新世界」的時代卻伴隨著物質文明的發展正在悄然而至,也許手裡拿著的智能手機就是野心家的幫凶。我們不能做什麼,除了保持警惕,警惕好奇心和求知慾的衰減;警惕權力對自由的剝奪,哪怕是追求痛苦和不幸的自由。


看到這個題目首先想到的即是《娛樂至死》,尼爾·波茲曼的兒子安德魯·波茲曼在2006再版的序言中寫下如下的話:

Substantive as this book is, it was predicated on a 「hook」: that one British writer (George Orwell) with a frightening vision of the future, a vision that many feared would come true, was mostly off-base, while another British writer (Aldous Huxley) with a frightening vision of the future, a vision less well-known and feared, was scarily on target. My father argued his point, persuasively, but it was a point for another time – the Age of Television. New technologies and media are in the ascendancy.

Fortunately – and this, more than anything, is what I think makes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so emphatically relevant – my father asked such good questions that they can be asked of non-television things, of all sorts of transforming developments and events that have happened since 1985, and since his death, and of things still unformed, for generations to come (though 「generations to come」 may someday mean a span of three years). His questions can be asked about all technologies and media.

我不記得中文版有沒有安德魯·波茨曼對這本書的推薦序。這篇推薦很好地說明了這本書要探討的問題,赫胥黎的預言正在成為現實。不是我們懼怕的事物(奧威爾在1984所描寫"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的場景)在毀掉我們,而是我們熱愛的東西在毀掉我們。如安德魯·波茲曼所說,《娛樂至死》所寫的是電視科技出現對我們的威脅和影響。現在看來,當互聯網出現的時候,它搶過了幾乎所有對於電視的關注,成為了科技威脅論者新的靶子。

回到正題,《美麗新世界》和《1984》在我讀來是里程碑式的著作,提供了完全不同的對未來的語言,想起陳冠中先生的《盛世》,同《1984》異曲同工。《1984》強調的是外力的破壞力,體制的強制力,而《美麗新世界》卻是一種自我毀滅,我認為這種自我毀滅更可怕,是一種潛意識的被奴役。如今,不是體制使用娛樂去奴役,而是在市場化下,消費者自主地尋求娛樂最大化,這很可怕。

對於科技的爭議從廣播時代開始就出現,到電視時期達到高潮。說一句很慫的話,科技是把雙刃劍。《1984》的預言現在看來已經極不具現實意義,自由遲早統治世界,而這其中互聯網功不可沒。另一方面,尼爾·波茲曼所提出的問題卻適用於幾乎所有關於科技的討論:科技到底是奴役了我們還是讓我們更自由?(安德魯·波茲曼在推薦序中也有提及)

再說說我個人的一些看法。不要把任何的一項科技看作是對現有狀態的威脅。我認為科技的出現是有益的,它提供了討論的平台。電視或者互聯網從來都不是紙媒的替代,而更應該是對現有傳播方式的補充。信息量大從來都不是負面的,只是這個時代需要更願意動腦子去篩選信息的人。的確,學者們在研究互聯網如何奴役我們的生活,互聯網擴大了knowledge gap等等,但從大畫面看,我覺得互聯網利大於弊。

嗯,總結一下,《1984》不是問題,《美麗新世界》正在逼近,但並沒有人們說的那麼誇張,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就是自由的。(樂觀了一點是不是..=。=anyway,鹵煮所讀甚少,有所偏頗,望大家及時指正。)


-
先說最後的問題。

我的看法:

一九八四,原來出現過,但,因為鐵幕倒台,現在已經基本消失了。
(可能只有北朝鮮這一個國家還在實踐老大哥主義。)

但,不用懷疑,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早已經是赫胥黎筆下的「美麗新世界」

歐威爾想像的未來,科技不是主體,是銜制人的system,是那個體制嚇人。
但赫胥黎的世界,更多是科技的恐怖。

也就是這個問題中,我所引用的「虛擬幸福感」。(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924314)
因為這個問題,我在知乎被人罵慘了,
其實,題目中所說的,就是這種科技世界所創造出來的虛偽事物。

君不見,有多少世人不明就理,還在為這種東西,歌功頌德。

至於二者差別,網上有一幅流傳經年的精彩漫畫,再轉一次無妨:


我建議答案下的各位去看看《卡拉馬佐夫兄弟》里「宗教大法官」那一章。
我印象里特別深的是:你不能單給人麵包,因為他們拿到了別人的旗幟,也會拋棄你的麵包。
(對基督講)(大意是)像你這樣的聖人,能為了精神的自由和聖潔,忍受在荒漠的痛苦。但是你,和那些真正的信徒,又有多少呢?所以教皇才建立了地上的天國,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自由。
人不需要真正的自由,他們只需要感覺自己是自由的。
這個就見仁見智了,我認為老陀的政治預言達到了道德經的水平了。左右都挨了巴掌。


看完《1984》我審視了周圍,看完《美麗新世界》我開始自省。


「反烏托邦三部曲中,看似最黑暗的《1984》,實際上是三個想像世界中最光明的一個,其中的人性雖然被壓抑,至少還存在;而其他兩個世界中,人性已在技術中消失了。」 --劉慈欣


還是赫胥黎自己的話最貼切:"你的1984終將過去,我的美麗新世界總會到來。"


美麗新世界也是一種集權,快樂主義的集權
所以說我們會主動傾向於美麗新世界並不準確,因為美麗新世界的存在是建立在計劃性培育和制約機制、對嬰兒進行電擊與催眠教育的基礎上的——也就是說人們並非生來就在美麗新世界覺得快樂,這種快樂是集權制度培育的結果——本質上還是一種1984的統治


最近第二次讀完《美麗新世界》,有些困惑,寫了一篇書評,望與諸君探討。

——
在世界國,一切井然有序,人人無憂無慮,感到和諧而幸福。在書中,這個美麗的新世界有這樣幾個架構。

首先,在世界國,人類並非通過母親懷胎,而是通過批量生產恆等多生子綿延,每個人的命運都是統治者預先設定好的。人群被劃分為α、β、γ、δ、ε等不同規格,不同等級的人天生在頭腦和骨骼上存有差異,高等級的人形貌優良,有一定的思想能力;而底層級的類群如德爾塔,純粹是為了工作而生。而後,用睡眠教育來消除階層差異帶來的不公,通過每個夜晚縈繞在人耳邊的低語,讓每個人都喜歡自己無法逃避的命運,使精微的區別和複雜的行為成為人的本能意識,用重複造就真理,由此來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轉。

「阿爾法兒童穿灰色。他們的工作要比我們辛苦得多,因為他們聰明得嚇人。我因為自己是比塔而非常高興,因為我用不著做那麼辛苦的工作。何況我們也比伽瑪們和德爾塔們要好得多。伽瑪們都很愚蠢,他們全都穿綠衣服,德爾塔們穿咋嘰衣服。啊,不,我不願意跟德爾塔孩子們玩。愛撲塞隆就更糟糕了,太笨,他們學不會…」

其次,這裡人人彼此相屬,生理慾望能夠得到充分的釋放。世界國不存在貞操的概念,因為貞操會帶來激情的體驗,而個人一動感情,社會就難穩定。但倘若縱慾不再是一種風流罪過,違抗常規也就無從說起了。這裡也沒有婚姻的束縛,家庭被看作黑暗、疾病的滋生地,諸如父母子女的社會關係是人們恥於提起的。

除此之外,世界國的主宰通過幼時的生理刺激使人們抗拒書籍、鮮花和藝術,摒棄真理與科學。因為美的事物會浪費社會時間,使工廠工作懈怠,消費遭到抑制。而這一行為更大的風險在於,書籍與科學可能會使人獲得獨立思考的能力,由此破壞條件設置。

世界國種種的舉措都恪守著「社會、本分、穩定」的格言。沒有派別分化,命運條件設置使每個人愉快的做自己的工作。即便出現了意外,也可以通過嗦麻——服用後即產生快感的藥劑、遊戲、不受限的性交和感官電影擺脫痛苦。穩定當然不如動亂熱鬧,心滿意足不如殊死鬥爭動人,安寧也不如孤獨來得真切。但在這個文明世界的人看來,受苦受難的代價遠高於社會秩序帶來的穩定,因為幸福從來就不偉大。

與溫斯頓對老大哥的懷疑一樣,這個嚴整世界的破裂首先從內部發生。溫斯頓在例行的兩分鐘仇恨里,感到狂熱情緒背後的抽象和無目的。在《美麗新世界》中,睡眠教育專家伯納作為一個阿爾法加,在參與感受福帝存在的團結祈禱中,他並未獲得他人得到救贖後的充實和美妙,恰恰相反,他收穫的仍是空虛和孤獨。而後,在與列寧娜的交往中,他又選擇了性生活上的離經叛道,以控制自己的慾望來感受激情。他試圖跳出社會的包圍,去感受自我的意識。然而在從保留地帶回作為標本的野蠻人後,我們這位昔日里為外形而自卑、擔憂工作的阿爾法加一舉成名,從一個秩序和安定的顛覆者,搖身變回集體的細胞,再次歡欣地融入新社會,享受著無盡的女人和榮譽。

野蠻人約翰的出現無疑是對新世界的衝擊。二十年前孵化中心主人與已經懷孕的女友琳達一起去保留地度假,琳達意外失蹤,於是不得不適應保留地的環境,在那裡剩下了他們的孩子約翰。在作為研究標本被帶回倫敦後,約翰在體驗了新世界和諧、美好和無憂無慮的生活後,逐漸開始對這裡不滿。他拒絕無限的方便和無理由的舒服,選擇自由、善、危險和罪惡,要求受苦受難的權利。最後,伯納和另一位渴望釋放的情緒工程師華生,與其他跟這個社會格格不入、擁有獨立思想,對正統不滿的人一樣,被流放至冰島。而約翰因為渴望佔有列寧娜,害怕自己為人的尊嚴在快感中迷失,最終選擇了隱居。他將唱歌、美景和享受視作文明世界的渣滓,於是在想念列寧娜時用鞭子抽打自己,藉此來自我懲戒、殺死肉慾。這一舉動引發了文明世界遊客的參觀,約翰不堪這種騷擾和侮辱,自殺而死。

一場有關新世界的抗擊到此結束,只是耳邊眾人的齊鳴未曾停歇:

「我-們-要-看-鞭-子-功……」


在大洋國,文明被建築在恐懼、仇恨和殘酷上,生活簡單枯燥,人人性質索然。而在世界國,社會秩序搭建著幸福、和諧和無憂無慮的屏障,人們時時處於自我滿足的境地。

他們抵制教育,拒絕藝術和書籍,消滅獨立思考的可能性;他們屏蔽過去,消除比較的標準,使人意識不到自己深受壓迫。大洋國通過樹立公敵煽動大眾的憤怒,將原本無意義的情緒轉化為對領導人的極端狂熱,一面掩蓋物質的匱乏,另一面確保人民對領袖的無限忠誠。而在世界國,先天的命運設置使低等級的種群愛好自己非做不可的事,不會因不公而產生動亂。儘管阿爾法的條件設置高於其他階層,但正因如此,他們更該努力恪守習俗,在智力和工作上是成年人,在感受和慾望上卻是孩子。

他們消解著男女與父母子女之愛。一個竭力扼殺性本能,將性壓抑扭曲成狂熱的戰爭情緒和領袖崇拜。一個崇尚縱慾,讓不受限的尋歡作樂消除激情的感受,擠走人們思考的空當。

他們對待「平等」的態度略有不同。在《1984》和《動物莊園》中,被壓迫的群體以平等為旗號鬧革命,但沒有人為了維護權利而奪取權力,權力不是手段,建立專政不是為了保衛革命,進行革命恰恰是為了建立專政。迫害的目的是迫害,拷打的目的是拷打,而權力的目的,就是權力。在建立極權之後,統治集團通過一些列反文明、反制度和反責任的措施加以維持。而在《美麗新世界》中,儘管確實存在階級差異,但階級認知被無意識的消除。無論是掏陰溝的還是主宰世界的,人人自得其樂,沒有因為不公平產生抱怨和反抗,文明因為社會的穩定得以延續。

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說,在大洋國,「真理被隱瞞,人們受制於痛苦,我們憎恨的東西會毀掉我們。」而在這個美麗的新世界中,「真理被淹沒在煩瑣的世事中,人們由於享樂失去自由,最終毀於所熱愛的東西。」 我們贊同他的觀點,認為赫胥黎架構的世界國外表美則美矣,但那不過是些虛飾的泡影,並非人人真正心之所向的安樂所。我們的態度正如保留地的野蠻人,渴望擺脫這種不自知的「幸福」狀態,選擇家庭、愛、自由以及痛苦。在這一觀點的影響下,我也不自覺地把內容向結論靠攏。打開上帝視角,批駁這個世界幸福背後的虛偽和可怖。但後來在看書的過程中,卻又不斷地產生疑惑。在此小記,望與諸君探討。

我疑惑的是,這個美麗的新世界究竟不好在哪裡?

人們說,你之所以意識不到這個世界的問題所在,是因為你不假思索地把自己視為阿爾法,卻從未想過自己可能是一個形貌矮小、生來註定被奴役的德爾塔,或是一個因為擁有獨立思想被發配至海島的精神獻祭者。睡眠教育和信息灌輸使人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自我意識,作為社會集體的一個細胞,我所擁有的幸福是無可選擇的幸福,這一設定徹底斷絕了改變和發展自身的可能性。而這,正是這個世界的不好之處。

誠然,我們在上帝視角認為這是不自由的。因為我們知道德爾塔之上還有阿爾法、貝塔,他們形貌昳麗,生活愜意,因此我們認為德爾塔、艾普西龍生來就被奴役是不合理的。但如果我們就是一個德爾塔,不出意外的話,我是永遠不會知道自己另有選擇的,那在這個新世界做一個德爾塔有何不可呢?

換一種說法,我怎麼知道我現在不是身處限制之中,有沒有可能我們所謂的思考、批判和反抗也不過是一種設置,即事實上,我們起初就被設置為擁有批判思考能力並對此怡然自得的人?


看了已有答案怎麼覺得說的不是我看過的那本美麗新世界- -

在我一個具有生物學背景的人來看 1984是強制性的政體 洗腦基於社會學 故而高壓之下必有反叛 通過宣傳手段畢竟不是根本性的 小說帶給人的更多是一種白色恐怖感 有似曾相識之感 但已是過去式

而美麗新世界的"洗腦"基於生物學 先給人安排好命運 分配好工作類型 再以科技手段改造性格和身體 這樣的體制一旦建立並運轉起來便會很穩定 仔細想想甚至無法反駁 因為那些人不論等級高低都深信自己的生活是幸福快樂的 儘管他們沒有思想的權力和選擇的自由 這種發自內心的認同感帶給人的是一種深層的恐懼 因為這可能成為將來式

但是就像黑客帝國的世界觀一樣 看似無懈可擊 但是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穩定的系統 運行過程中難免會有bug 這樣才會有Neo和Smith 只要是人 難免會有操作失誤 這樣才會有美麗新世界的男主角 而且我不相信這樣的體系能夠建立起來 除非全世界的人都失去了良知(當然事實上還有書中的總統和野蠻人這樣的正常人存在)或發生了非同尋常的大事件 正如書中將福帝偉業的開創輕輕帶過 並且這個體系的維繫需要嗦麻這種強加的設定 正如盛世2013一樣(我不知道前面有個答案為什麼會認為盛世跟1984相似 盛世里人人都很快樂 麻木的快樂) 依賴於特定物質也難免會造成遺漏

以上是純粹對於兩書世界觀設定的比較分析 至於作為一個現時的讀者 顯然應該有更多自己的思考和警醒 如果你不認同美麗新世界的生活 那就要從自身開始努力 避免這樣的世界產生才是更具現實意義的

最後 以上都是基於記憶寫的 沒有查閱對照原著 如有錯誤之處敬請指出探討


名著之所以經典,在於它永遠不死。
不是「是否會有到來的一天」,而是,已經多大程度地成為了現實或歷史。


美麗新世界更具有可行性


奧威爾說,他所寫的每一行嚴肅作品都是直接或間接反對極權主義,支持他所理解的民主社會主義。這是一個海明威式的鬥士。

赫胥黎說,1984終將過去,美麗新世界終將過到來。這是一個頑童式的預言家

我是先看《美麗新世界》再看《1984》的,大概大家都沒法躲開被綁在「反烏托邦n部曲」下的幾本書,也為此發生很多談論,哪種社會更接近成為我們的鏡像?會是我們的結局嗎?

這兩個社會的是不甚相同的。《1984》對某種政治文化環境的人有著特殊的共鳴,聽聞過或經歷過早期不成熟社會主義探索階段的人尤為如此,這是一個曾被部分實現過的虛擬社會,因而大家的認知更清晰。而《美麗新世界》,一開始並沒有這種明顯的被實現過的共鳴,但在現代社會卻意外產生了一種意識層面的普世參照價值,只是大家更容易像溫水裡的青蛙不自知。雖然後者成書更早,但《1984》已經驗證了過去某段歲月,而且走向了結局,翻篇了才能重來。《美麗新世界》正在驗證現世,絕望與希望並存,對每一個體都存在無數種發展可能。

另外,雖然世界觀類似,但方法論不同,兩本書構造的世界體系是有差異的。《美麗新世界》從和諧出發,塑造了一個秩序化、效率化的社會,從胚胎意識的源頭就開始讓人服從一個社會機器,在統一中維護著分裂。《1984》從混亂出發,塑造的是一個被支配、被壓制的社會形態,人在反覆的教化中失智,在混亂中追求著統一。兩個社會都不停止地剝離個人意識,一個是瞬時的,像槍擊,從零開始,在我的概念里,像是一種開放式結局;另一個是持續的,像磨碾,從一到零,是一種封閉式結局。

《美麗新世界》的人會等,《1984》的人會找,再次觸電槍擊,才會有啟蒙或覺醒的可能,區別只是內發或外發,只不過內發的難度要高更多而已

真是兩個可怕又有趣的世界啊

最後,向烏托邦的先行者,和反烏托邦的啟示者,致敬


最後:航班延誤5小時,完成了工作報告和書評,竟有點想吃秋刀魚了~


前天終於把阿道司·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給看完了,與之前看的1984相比較,借用娛樂至死里的一句話:在《一九八四》中,人們受制於痛苦,而在《美麗新世界》中,人們由於享樂失去了自由。總的來講,給我的感覺是單論作品,奧威爾的1984文學價值更高。

赫胥黎的生物水平應該比較高(他老爸就是生物學家),因此文章開頭詳細的描述了在新世界裡如何進行人造人(阿爾法,貝塔,伽馬,..),本書中在塑造新生命中運用的最多的教育方式應該是睡眠教育,因為同時在閱讀的一本書《洗腦術:思想控制的荒唐史》,
裡面也提到赫胥黎其實對蘇聯克伯格,英國軍情五處,以及後來的美國中情局心靈控制計劃(此處打問號,個人瞎猜的,因為63年赫胥黎去世,64年心靈控制計
劃停止,不過可能對心靈控制計劃的幾個前身應該知道,懶得去查證了,嘿嘿)進行的洗腦術的實驗有所耳聞,其中一項洗腦術就是進行大量的睡眠教育,當然這些
後來的洗腦術首先得歸功於巴普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對人)。

本來以為本書主人公應該是伯納(對應1984里的溫斯頓),結果最後與總統穆斯塔法·蒙德爭辯的還是野蠻人約翰。結局不出意外的是約翰的死亡(對應
1984里溫斯頓的失敗一樣),我在想,如果能做阿爾法,你們說在美麗新世界裡是否還是不錯的呢?結合1984,可以看到,維持一個社會的穩定,必須要有
嚴格的等級制度,必須要解決剩餘勞動力,必須要進行徹底的思想控制(應該不完善,有待改進,歡迎補充),聯想到俺們馬克思主義的最終形態-----共產主
義的美好圖景,顯然是自相矛盾的。

這裡必須要吐槽下,電子書的一個比較大的壞處就是錯別字,這本美麗新世界的電子書的錯別字,看的我不要不要的,接下來要看的小說,應該是20世紀反烏托邦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我們》。


我是一個搬運工~~~http://www.guokr.com/blog/310237/


如何拒絕進入美麗新世界
文:金色葡萄 2012-08-12 23:33:25

讀完了《美麗新世界》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321789/
很高興,貌似我有天然的免疫力。如果你已經讀完了《美麗新世界》,以下教程能幫助你拒絕美麗新世界,當且僅當你願意的話。如果你沒讀過,請關閉此頁,下面的文字對你有害,真的。

一。了解現狀
1. 認識媒體:
媒體是尖叫。
在自由競爭的前提下,媒體是在爭奪人們的注意力。如何去爭奪?靠低聲細語么?不可能,只能是尖叫。隨便打開一個中文門戶網站,看標題你就知道「尖叫」的含義了。在大聲尖叫的時候,很大可能會無意將事實扭曲,或者為了爭奪眼球,就乾脆主動去把事實扭曲。

我理解的媒體,是對信息進行調製和放大,與受眾進行正反饋循環。說人話:媒體就是起鬨架秧子的。

媒體包括但不限於:電視、廣播、網站、微博、特別是其中的營銷賬號。兼聽則明?你試試從一組哈哈鏡中還原一個圖像先。這種技術是有的,叫做自適應光學(Adaptive Optics),是很高端的技術哦。

2. 媒體報道的內容:
新聞。
「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由此可見,新聞所報道的事件只是小概率事件。甚至大部分新聞我們有足夠的把握說,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會發生第二次。目前看只有科技新聞除外,科技新聞報道的事件往往只是一個開始,它之所以小概率是因為以前沒有發生過。哦,對了,還有天氣預報。

3. 新聞的意義:
考慮到新聞所報道的事件只是小概率事件,而且它已經發生過了,估計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會發生第二次。那麼從新聞中獲得的信息不會再次被利用。如何處理狗咬人的信息是有意義的,而如何處理人咬狗的信息是無意義的。因此,新聞的意義是——沒有意義。

4. 升級:
人類絕大多數科技是面向——A4紙的。比如PDF,你無論在哪種電腦顯示器上看,它都是彆扭的;比如word,在說過一大堆髒話之後,你會同意我的意見;PPT是人類重要的進步之一,因為它是面向——投影儀的。

如果你像我一樣老,又像我一樣年輕。你會知道絕大多數人的工作——編輯word、PPT、excel和玩連連看,用主頻60MHz的386和xGHz的超級本是幾乎一樣的。甚至,早期的WPS使用了在現在也看起來非常先進的概念——將撰寫與排版分開,以符號來標記排版規則,FxxK所見即所得。我知道你的xGHz的超級本跑Solidworks 2012還是覺得比較卡,不過從統計學上來說,已經是3個sigma之外了是不是?

如果你像我一樣老,又像我一樣年輕。你會知道絕大多數人的手機,不論上面跑的是iOS 6、Android JB甚至WebOS,只是用來打電話和發簡訊,其實還是8250最好用。

5. 電視
Mitch Altman說大多數人:8小時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8小時看電視(在帝都還要算上通勤),8小時睡覺。

6. 廣告
除了在課堂上昏昏欲睡時老師講給你的知識,通常你聽到的、看到的甚至聞到的事物,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讓你花錢買點什麼,或者讓你不拿錢做點什麼,也就是廣告。

比如:
顯而易見的,星座、血型、勵志是廣告;
顯而易見的,奧運會是廣告;
顯而易見的,聖誕節、父親節、母親節甚至春節是廣告;
顯而易見的,反轉基因-轉基因、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中醫-西醫、宗教信仰是廣告;
非常多的,你聽到的,見到的,你感覺自己想到的觀點,是各公司市場部幫你想的——廣告。

二、悄悄的改變現狀
噓,改變現狀,意味著你開始遠離『正常』的人類社會。所以,不要聲張,悄悄開始就好了。

1. 從控制電視開始
遙控器不是控制,因為你並不能躲開新聞聯播。
遙控器+機頂盒+視頻點播或者回放是控制,因為你可以選擇快進、後退、暫停,也可以選擇看這個節目或者那個節目。
但是,你必須放棄點什麼作為交換,那就是不能及時收看當天的節目。不過及時收看當天的節目中要麼?真的重要麼?你那麼想看今天的廣告么?

微博/twitter並不是可以控制的媒體,你可以選擇關注/follow特定的人,就好像用遙控器換台,但你無法控制進入眼帘的話題。好在有各種技術手段,在微博上有「眼不見心不煩」插件https://userscripts.org/scripts/show/114087 在twitter上有hotot

從視頻點播和回放控制,可以學到
Lesson 1,慢一點,才省時間。

2. 不要形容自己
你可以說自己出生於2012年8月13日,但是不要說自己是屬龍的獅子座;不要記得自己的血型,就算是搶救醫生也會給你開驗血化驗單的;不要知道自己是內向/外向,多血質/ 粘液質/ 膽汁質/ 抑鬱質;

自我是複雜的,不要試圖用簡單的辭彙來形容自己。一旦形容了,你就被辭彙所限定住了,慢慢真正變成了一個屬龍的人,一個獅子座的人,一個O型血的人……你會跟命理書、星座書、血型書上所描寫的那類人越來越接近。隨後你的人生就寫在那些廉價書的規定裡面了。於是你就變成了一個可以用簡單的辭彙來限定的人。

Lesson 2,語言是有魔力的,它將描述的事物離散化,使其中連續的部分不可認知,接觸語言時要小心謹慎。

3. 敢拒絕
我TMD不喝酒。
我TMD就不喝酒。
我TMD就滴酒不沾。
去TMD社會習俗。
去TMD社交禮儀。
法律不禁止的事情我想幹嘛幹嘛。
Lesson 3,髒話給人以力量,給人以力量的東西使人低估風險。

4. 提防嗜好
不能用來賺錢的嗜好都是不良嗜好。
你的嗜好非常有可能是被廣告商植入的。
一切可能上癮的事情我都本能的躲開。
我不吸煙不喝酒不喝咖啡不喝茶不玩網遊不看電視不聽發燒音響不玩單反

Lesson 4,不以物喜。

5. 贊成/ 反對/ 我不關心
除了贊成和反對以外,還有一種重要的表態,是「我不關心」。某位先賢說過,世上的事情基本兩大類,關我屁事和關你屁事。因此「我不關心」,好像應該是默認的表態方式。當看到「不轉不是中國人」時,為了健康起見,還是在椅子上轉一圈比較好。

Lesson 5,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別忘了,不然考試容易被扣分。


6. Think different

然後就是Yol叔貼上的那幅漫畫~~~

以上。


我認為這個問題要分兩面來看。
《1984》中描繪的世界並沒有消失。在有的國家,如果你特別關心政治,關心社會現實,並且有所行動,那麼,「我們將在沒有黑暗的地方見面「。
《美麗新世界》中描繪的世界更加普遍。在更多的國家,像一個普通人那樣生活,那麼總會被淹沒在商業、娛樂的大潮中。


這兩本書我都很喜歡,1984雖然很壓抑,但還有反抗還有不同,希望雖然少,但還有,可美麗新世界,讓我很悲傷,你找不到理由反抗,他們多快樂多穩定,那麼幸福,讓你都不忍打擾,他們被精準的培育出來,批量複製,沒有自我,每個人都安分守己,這個社會看起來是那麼的幸福,可是我們生存的意義呢?如果只是為了這樣活著,那為什麼要培育出那麼多人呢?反正大家都一樣,反正誰都可以替代掉

我們都很希望生活在一個只有快樂沒有悲傷的世界,當赫胥黎將這樣的世界擺在面前時,我覺得在那個世界裡我失去了活著的意義,我很愛我自己,優點也好缺點也罷,但在那個世界裡我什麼都沒有隻有快樂,我知道我很平庸,但是我有真實的喜樂悲痛,對於我身邊的人來說,我的存在是有意義的,但在那個世界裡,不要意義只要穩定,雖然我常常覺得無能為力,但是我還有思考的能力,面對的勇氣,但是在那個世界裡,只有幸福

我不想要那樣的世界,我喜歡平庸真實的自己,我接受我無法改變的,努力讓自己變得好一點,生活的艱難困苦,成長的艱辛磨難,這都是我的修行,都是我是真實存在的證明

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寫的真好,雖然1984也好,但我更喜歡美麗新世界,我覺得動物農場也很好看


書中的世界都已經到來了,你難道沒感覺到嗎?


就目前來看,有的國家是1984,有的國家是美麗新世界╮(╯_╰)╭


推薦閱讀:

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魯迅很自卑?
《江城》(內地版)與《消失中的江城》(港版)相比有無刪減?
《紅樓夢》里丫鬟的名字都有什麼深意嗎?
你所認為的人生三種境界是什麼?請用詩詞句子來表達哦。?

TAG:文學 | 1984書籍 | 反烏托邦 | 美麗新世界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