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個人執行力?


執行力不強,很多情況是因為目標設定不清晰導致的:
一個無法執行、超出個人能力的目標
一個過於遠大、無法衡量結果的目標設定
一個執行周期過長、不能分解和控制的目標
一個不具備執行條件的目標,比如不能掌控必要的資源
所以,若解決這樣的執行力問題,要從以上的問題入手。

其次是由於執行結果不夠有吸引力,沒有行動的動力,如果不能完成,沒有懲罰性的後果。
這其實也和目標設定還是有關係,定義一個能導向明確結果的任務,而不是定義一個動作或者過程,更多地使用完成提交這樣的指向執行終點的辭彙,而不是這樣的延續性動詞。
執行力是可以訓練的,在一個組織里,定義清晰有效地考核制度,可以幫助提高員工的執行力。

執行力強的人都是自我約束比較強的人,一旦定下今日事今日畢的規則,就會堅定地執行下去。
他很了解自己的生物鐘,知道什麼時候精力最集中,什麼時候需要調整和休息。
他做事有自己的套路,掌握高效工作的方法。
最關鍵的,他知道想要達成什麼結果,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可以被忽略的。一個追求完美的傢伙往往因為要面面俱到而導致忽略了重點

向身邊你認為執行力強的人學習他們的做事方式。
執行,不管有多難、多麼不情願,先起來,別有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種想法,邊走邊看,目標才會越來越清晰,離終點也就越來越近了。


「要改變自己首先要讓自己變成意志堅定的人」這種想法本身就是錯誤的。人天生就有惰性,若總是用嚴格的戒律來約束自己,只會自己痛苦。


沒什麼比行動更重要的!

「我們應該關注的不是性格或態度,而是行動」,一切結果都是行動的積累。


意志不堅定又喜歡設定高目標的人,一旦遭遇失敗往往會自我否定「因為我沒毅力,所以做不到」、「果然還是我做事的熱情不夠」,然後在聽到別人說「你也儘力了」時,又會認為自己付出了努力,就算沒有取得結果也還是值得肯定的。


要改變自己,僅憑意志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關鍵還是在於行動。我們應該以行動的結果為評判標準


我們在做事情時,腦中總會有各種念頭,看到身邊的人比自己更努力時,會焦慮「他們都這麼刻苦,我肯定趕不上了」,一旦有了負面情緒,人就會對自己越來越失望,最終乾脆放棄。想要改變自己卻總是失敗的人,往往是過分關注「做不到的事」,不肯原諒自己,結果連本應該做到的事都做不到。


對自己寬容一些,就可以更多的去嘗試獲得滿意的結果。


大家在做總結時通常傾向於看最終是成功還是失敗,「完成了70%」不算成功吧。不過,我們要基於事實作出正確評價,完成了70%是偏向成功的。尤其是在評價自己時不能看一時表現,而是根據一段時間內累計的成果來判斷。


「上周每天跑5圈,這周每天才3圈」這周好失敗啊!但實際上這並不是事實,正確的評價是「我跑步次數越來越多了」。從積累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都在不斷成長。


如闖關似的給自己設定很多目標,搜集關於目標的大量信息,希望每一次努力都能得到最大的回報。想得越多就越不敢行動,不行動又導致壓力增加,承受能力弱的人就直接垮掉了。


其實,想那麼多幹嘛呢。對動物來說要捕獲獵物,那就行動起來,不會反覆考慮糾結是否能成功,它們始終是朝著「本能和當下的目標」在努力。我們身為高等動物,在做事時卻喜歡考慮很多,焦慮不安的把簡單的事變得複雜。


要培養良好習慣,更合適的方法是,把自己的大目標細分到每周每天的任務量上。

1 哪怕一點點的行動,也比光想不做要強得多

2 比起一天做很多事,每天都做一點兒的收穫會更大


我以前也給自己定目標,每天練聽力30分鐘,背單詞200個,運動30分鐘等等,往往過幾天就做不下去了。後來改變策略,每天只被單詞50個,跑步10分鐘,以這個小的目標的起點。


隨著每天任務的完成,我也養成了習慣,每到那個時間就會先完成任務,即是有時快睡下了,也把單詞背了再睡。可要是一開始就給自己定下每天300個單詞的任務量,肯定就沒法堅持了。


養成微習慣的8大步驟!

-1- 養成適合自己的微習慣和計劃

可以一次建立多個微習慣,因為它所需時間精力很少,不過兩到三個最佳。


-2- 挖掘每個微習慣的內在價值

每天要早起,為什麼?因為早上大腦最清醒,為什麼?因為這樣可以有時間用來安排今天的任務。

-3- 明確習慣依據,將其納入日程

彈性的日程安排,以一天的時間最標準,而不是限定幾點必須做什麼,這樣可以減輕心理負擔。


-4- 建立回報機制,以獎勵提升成就感

每完成一個小目標,就獎勵自己,由此獲得自信心。


-5- 記錄與追蹤完成情況

完成了多少,完成的怎麼樣,通通寫進自己的記事本里,並在每天臨睡前回顧一下。


-6- 微量開始,超量完成

聽過細小的開端,不斷反覆強迫自己去做,久而久之我們的意志力也會變得更強大。


-7- 服從計劃安排,擺脫高期待值

跟著計划進度走,不要偶爾超額完成了就馬上定更高的目標,循序漸進的效果才最好。

-8- 留意習慣養成的標誌

注意自己每次在行動之前,是否有猶豫抵觸的情緒,如果沒有,那就說明習慣已經養成了。


培養自己的微習慣,對於增強自律和意志力很有幫助,更重要的是它不需要複雜的計劃,長周期的反饋。馬上做,馬上有結果。

以大多數人的行動力之低,根本輪不到拼意志力的地步。再給大家兩個培養習慣的小小建議吧

  • 1 每天持續行動
  • 2 一定要堅持到底

總而言之,就是從今天開始行動起來!

專註當下,從小的行動開始,踏實地積累和堅持,只要按著自己的節奏去做,肯定能取得自己滿意的結果的。

===================================

推薦參考書目

《微習慣》——斯蒂芬-蓋斯

《堅持,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古川武士

《從行動開始》——石田淳


==喜歡請點贊,謝謝~~~==


為什麼我們不能做我們知道應該去做的事情?

「在人生的每個十字路口,我都知道哪個方向是正確的,但每次我都選擇了錯誤的方向,因為堅持走正確道路太難太苦了」。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明明知道現在應該做什麼,但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

心裡默念著「我要睡覺,關掉電腦,放下手機,我要睡覺……」但卻依然手賤地刷著微博,聊著微信,直到快撐不住時,還發了一條說說:「睡覺,全世界晚安」,然後每隔兩分鐘就刷著空間盼回復……

知易行難該如何解決?《知道做到》一本薄薄的小冊子很透徹地講解了知易行難的原因以及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原因一:信息超載

每天我們接受的信息太多了,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今天一樣信息泛濫。我們總是被動地接受各種信息,來不及去判斷這個信息,下個信息就粗暴地搶奪了我們的注意力。導致我們看似接觸了很多信息,大腦卻空空如也。如同一台同時運行了上百個軟體的電腦處於死機狀態。神經緊繃,精神恍惚。

解決方式:

我們應該少而精而非多而淺地去學習。要想掌握某件事,我們必須首先選擇一些關鍵點,隔段時間就重複一下,讓自己完全沉浸其中,並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和技能。關鍵在於間隔性重複。

一旦真正透徹地掌握了自己的工作,人們就會變得更有創造性,甚至能夠創造奇蹟。

過量的信息使我們越來越浮躁,很難專註去傾聽別人。學會專註傾聽才能完全理解對方所表達的意思。特別是在學習時,更應以開放的心態專註聆聽。

學習時應有的積極心態:
1.要想多留住一些自己所學到的東西,關鍵就在於要帶著一種開放、積極的心態去聆聽。
2.不要帶有任何偏見或先入為主;
3.帶著一種學習的態度,對新的信息感到興奮;
4.帶著積極的期待;
5.手裡拿支筆,準備做記錄;
6.帶著強烈的慾望,不僅要仔細聆聽對方的講話內容,還要努力激發出自己的想像力;
7.帶著一種「我該如何應用這些」的態度。
8.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無論它來自哪裡。這就是讓自己成長的最好方式——帶著一種開放而積極的心態去聆聽

原因二:消極過濾

我們往往會固守自己原有的觀念,不願去改變,恐懼去面對未知。對那些積極的、哪怕是對自己有利的信息半信半疑,或者乾脆拒之門外。因為知識很容易獲取,所以我們總是在不斷獲取更多知識,而不是採取實際的行動去應用它們。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消極思維會發生作用,從而削弱我們學以致用的動力。

解決方式:

我們必須設法敞開自己的心胸。每次接觸新信息時,我們不要總是琢磨這些信息錯在哪裡,而是成為綠燈思考者,積極發現其中的正確之處,並告訴自己,「我知道自己讀到或聽到的信息是有一定價值的,可它究竟在哪兒呢?」

將封閉、消極的心態變成開放而積極的心態並不是偶然事件。一旦下定決心要作出改變,你就需要制定一套清晰的策略,不斷加強自己的新思維方式。

越快實際應用一種新學會的技巧,你就越容易掌握它。在練習的時候,你一定要把事情做對。

學習不只是一段在腦子裡完成的過程,只有當你真正將自己學會的東西變成實際行動時,你才是在真正地學習。

如果你不能將自己知道的東西變成實際行動,那它還有什麼用呢?」

原因三:缺乏跟進

我們不能指望一個人看到一句話或讀了一篇文章從此就改頭換面,這樣的事例只會出現在弱智電影中,知行合一是一種需要長期培養的習慣。而不是憑一時打雞血就能實現的超能力。

解決方式:重複,重複,重複。間隔性的重複能強化我們的意識,任何一種行為經過長期的重複就能演變成一種習慣。

總結:

所有有所成就的人都有一種獨特的能力,他們能夠像激光一樣將自己的能量集中於一點,並在整個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始終保持焦點集中。

一旦你能做到這些——集中專註於幾件事,保持開放的心態,並制定清晰的跟進計劃,你就要:將你所學到的與大家分享。
克服知行差距的秘訣在於:努力做到少而精——將自己的精力集中到少數幾件事上,然後不斷地一次又一次地重複。專註、專註。


拖延症或者執行力不足從根本上說是一個複雜的心理問題,成因有很多,歸納一下基本上有以下幾點:
(1)對成功的自信不足;
(2)討厭被指派任務;
(3)注意力分散和容易衝動;
(4)目標和酬勞太過遙遠。

如果一個人擁有完美主義,那麼內心肯定恐懼失敗,而且非常追求完美。當完美主義成為一個問題的時候,拖延也會隨之成為相應的問題。完美主義者有一個觀點:要麼全部,要麼沒有,總想著一次性解決所有的問題。

解決方案:
注重腳下,一旦事情啟動了之後就需要持續跟進,在一段時間內只需要專註於某個特定的步驟,不需要分心在其餘的事情上。在取得一定的成績之後,無論這個成績多麼的渺小,都需要及時的給自己鼓勵。以免讓人產生一種得到回報需要很長的等待的這種感覺。如果能夠在每一個環節都放下對完美的執著,長遠來看一定會完成更多的事情,而且萬事無需完美,做到既可。做事情遇到的困難只不過是一個需要去解決的問題,它不是做事者的個人價值或者能力的反映,只是一件事情而已。此時需要做的就是建立自己的安全感。好比一張安全網,失敗和過錯都不能夠阻止你,因為你不回讓它們帶走你的自我價值感和採取行動的動力。

放棄「我必須要做到十全十美」的消極想法,用「我是一個凡人」的觀點來代替。越是想完美,越是自責,著手開始一個項目時就會覺得非常困難,因為你知道它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此時,在項目的開始階段,一定要快,而且不需要太完美。


從生活中的事做起吧 聽到一個新鮮辭彙 主動去查 去擴充自己的知識面 然後信息越多就越穩定 就有執行力了


今天又老了一歲,回首過去給自己找了一個評價——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總是間歇性鬥志昂揚,持續性的萎靡不振,幹什麼都沒有動力,明知道這樣做不對卻又忍不住享受頹廢的無壓力感,渾渾噩噩到了現在。

「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這句話是很早的時候聽到的,不是什麼褒義詞,拒絕對號入座,可是仔細想想,這話完全就是我22年最真實的寫照。成長,從認清自己開始。

從大一還掛科的學渣,到大二取得獎學金,再到如今堅持寫作半年,文章被人民日報、共青團中央等主流媒體轉載,收穫頗豐。翻看自己的文章,多半屬於自我批判。不斷犯錯,不斷摸索,也在不斷的成長。

很多讀者大大問我怎樣做到堅持更新,又是怎樣協調自己的時間,說實話剛開始我自己也是一頭霧水,但是為了更好的回答讀者便大量的閱讀相關書籍,再做輸出筆記,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在不斷成長。

目標再偉大,計劃再周全,落實不到位都只是空中樓閣,海市蜃樓,不是現實太骨感,是你根本就沒全力以赴過!羅傑·馮·歐克也曾說:一個得不到執行的念頭只會消亡。

與經濟法則「邊際效用遞減法則」相似的還有「熱情遞減法則」。當一個行為成為一個習慣時,你會變得沒有剛開始那麼情緒高漲,甚至開始感覺乏味無趣,最終完全喪失動力。今天就簡單談談關於執行力的那點事,如何避免成為「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1.目標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執行力有問題,而是一開始我們就選錯了方向,目標的制定就出現了問題。

常見的問題如下:

1)目標過大,超過現有能力

很多朋友選擇目標的時候好高騖遠,又或是急於求成,制定的目標宛若空中樓閣,實施難度就目前能力來講難以實現。

上學期期末考試還掛科,隔天就制定目標下學期要考進年級前三;上一秒還在為1000元的房租發愁,下一秒就雄心萬丈的渴望短期內月入十萬。

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等到制定計劃的時候發現無從下手,覺得未來遙不可及,沒了激情又陷入迷茫無助當中。

目標可以遠大,但是一定要具有可拆解性,可實施性,否則就會陷入下面第二個目標陷阱。

2)周期過長,看不到希望

遠大的目標都很難短期內完成,周期過長最大的危害就是反饋不足,看不到希望。學會拆解目標,轉換成一個個的小目標,及時反饋,及時獲得新的成就感很有必要。

如果覺得看不到希望,就試著列舉「好處清單」,寫下你現在所堅持的事情可以給你帶來的好處,簡單粗暴有效。

例如我,英語白痴一個,英語成績一直很差,高三下學期還只是60多分的水平(滿分150分),但是通過列舉好處清單(學英語可以更好的求得一份好的工作、可以欣賞了解到外國的文化、可以和外國的網友更好的溝通交流等等),我對學習英語的抵觸情緒有很大程度的降低,甚至開始喜歡上英語,這就是好處清單的好處。

3)目標太個人主義,太「LOW」

曾經看過一個觀點蠻有意思,叫做你的執行力差是因為你的目標太LOW。基本理念就是說你的計劃太個人主義,不涉及眾生,容易產生偷懶的情緒。

就比如假設你是老師,你教書的計劃如果只是簡單按教學大綱要求每節課教固定幾個知識點,就不如你計劃每天提供給孩子一個新的理念來的偉大,你會覺得每一天有一群孩子等著被你澆灌,而不是簡單的為了完成自己的工作量。這個說法挺有趣,至於具體實踐方法,大家可以集思廣益,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好好琢磨一下。

2.計劃

關於制定計劃,我想給大家講一個概念——極簡主義主義。

極簡主義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對自身的深入認識,明白什麼是自己急需的,什麼是自己未來需要掌握的。確定後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完全投入,心無旁騖的完成眼前目標。

今天看了一本書叫做《微習慣》,是有美國作家斯蒂芬·蓋斯所著,初讀便有相見恨晚的感覺,看了很多關於習慣養成的書籍大多大都只是強調意志力的影響,很難具體實踐、堅持下去。而《微習慣》提出的核心觀點只要求每天完成一點點,例如,1天1個俯卧撐,1天1頁書,1天寫作50字,學會無負擔的習慣養成法。

微習慣越小,抵觸情緒就越弱,執行的阻力就越小,行動的成本就越低。每天計劃50個俯卧撐,100個單詞等等,看起來很美好,落實的時候卻發現總有懈怠的時候,次數多了,還沒形成的習慣就自動宣布失敗了。

同時追求的微習慣不要超過4個,貪多嚼不爛,為了在幾個月時間穩固地養成一些收益終生的習慣而忽略其他事情,這樣的犧牲也是值得的。

關於微習慣的道理很簡單,實踐更簡單,這樣良心的方法推薦你會了嗎?

3.實施

「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很大程度上是執行力,自控力不足的反應。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吐槽道理我都懂,但還是沒用的重要原因。

執行力簡單講就是去做!但是如何做?做什麼就有大學問了。下面總結一些導致執行力低下的幾大原因。

1)時間管理認識不足

有句話說的話,時間你都管理不了還談什麼管理人生。本文重點推薦大家可以嘗試「吞青蛙」的時間管理方法,每天確定3隻「青蛙」(必須處理的工作),優先處理,解決後再處理其他事情。

2)注意力難以集中

比起番茄工作法更願意推薦給大家溫言獨創的「15分鐘工作法」。每十五分鐘為一個小隔斷,一個小時可以分為四個小隔斷,然後在每個隔斷開始的時候,你可以自由選擇是工作,還是休息,無論選擇哪種,都要做夠十五分鐘後,再做選擇。

十五分鐘相比番茄工作法有點短,但這也是它的優點:不容易讓人有壓力。到了15分鐘,你也不需要強制休息而是根據當前的狀況選擇繼續還是做出其他選擇,切換的成本小,效率更高。

3)預設截止日期,激發潛力

交作業,就算老師預留了充足的時間仍然趕到交作業前幾天,甚至前一晚才拚命趕工,而實踐也證明,自己付出20%的時間就完成了80%的工作量,效率驚人。

但是這個世界還是公平的,20%的高效率努力和100%的用功還是有差距的,作業確實可以完成但質量就和學霸們做的存在一定差距。

想要短時間內完成更多的事情,就不妨嘗試一下預設截止日期,給自己一定的壓力,全身心投入。

壓力不是用來折磨我們的,適當的壓力是我們成功的必要條件!學會善於利用自己的壓力也是人生的必修課。

4.反饋

一味的努力看不過成果很容易懈怠,及時的獲得成就反饋非常重要。

《微習慣》中提到在我們堅持的道路上有兩個重要的阻力時間節點。第一是行動前的阻力,萬事開頭難,改變就是和自己的慣性行為作鬥爭。第二個是行動遇到瓶頸期時的阻力。

前者通過微習慣的制定幫助我們減小阻力,而後者則可以通過設置獎懲機制來完成。

不斷地設置小目標,如果完成就給自己一定的獎勵,讓自己保持持續的興奮感。此外,加入社群,大家相互監督,互相鼓勵也是反饋的一環。

建立了早起群,每天堅持打卡,生物鐘已經逐漸習慣了早睡早起,每個月看著自己的打卡反饋(記錄)表就覺得開心。

這裡要注意:允許自己習慣的偶爾中斷。很多時候,習慣養成的初期,總是因為種種原因導致中斷,千萬別心灰意冷,偶爾(每月2次)的中斷沒你想的那麼嚴重,提醒自己繼續努力,明天按時完成就可以。

5.改進

上一篇文章寫吃虧是福,裡面提到了一個觀點:比起吃虧是福,我們更應該懂得的是吃一塹長一智。

及時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的總結反思才能促進事情的良性循環,朝著預期的方向發展。

啰啰嗦嗦的講了一大堆,都是自己關於執行力的一些淺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也歡迎大家補充寫出你對執行力的看法。

最後祝自己生日快樂,繼續努力下去,不斷成長,最終成為想要的自己。

轉載請私信!


就是把自己不知道該不該做或者不怎麼想做的事情,都暗示成非常想做。只要你想,沒有停下來不做的道理。


完整的做一件事,形成自己的系統思考的方式。
什麼是執行力,給你舉個例子。
要給人過生日。
有執行力的人,思考可能是這樣的:
1 時間 2地點 3人物 4事件……等等各種細節入手規劃
沒有執行力的,腦袋是蒙的,只有一個念頭:買蛋糕慶祝。

沒執行力的人沒有做事的系統的思考法規劃,他們做事是瞢的。不知道從何如手的。

所以鍛煉執行力完整參與一件事,或者自己完整做一件事,總結歸納做事的流程規劃注意的細節,觸類旁通做其他事。


衡量任何事物首先要明確兩個要素
1、由誰衡量
2、如何衡量

回歸題主所說的提高個人執行力,那我們就要明確
1、誰來衡量你的執行力
常見的衡量人有兩個
1.1 你上司來衡量
這個時候你怎麼理解執行力或者知乎上別人怎麼理解執行力都不重要
同樣的無論你從自己的角度或學習別人的觀點都不能提高不了執行力
你要做的是:
a.你要根據現有信息分析整理出一個關於他對執行力看法的假設
(大多數人對於執行力的看法自己並不清楚,直接溝通的效率非常低,除非你對自己的 溝通能力極度有信心)
b.按照你的假設去執行
c.收集反饋驗證假設,通過不斷假設、執行、反饋、完善假設來提高執行力
1.2 你自己來衡量
你要做的是:
a.明確自己如何看待執行力,設計衡量指標或里程碑
b.分析影響力的相關因素,界定主要因素(確定是否可以改變
c.如果可以改變,通過改善主要因素將會提高執行力
如果不可改變,放棄的同時更加充分的了解自己
2、常見的衡量執行力的方法
2.1 用結果衡量
不擇手段,達成目標。
是否達成目標就是衡量你執行的唯一標準。
2.2 用過程衡量
即使最後面對失敗,如果過程中:
你清晰的定義了目標
制定了完善的計劃
合理分配現有資源
努力推進計劃達成
及時反饋計划進度
按需申請異常授權
你都將被視為有執行力。
反之:
即使最後成功,如果過程中:
你錯誤理解組織目標
沒有制定詳盡計劃
錯誤分配僅有資源
放任計划進度落後
從不主動彙報進度
擅自越權處理異常
你可能看不到執行的結果就被幹掉了。
2.3 混合過程和結果
衡量人對過程和結果沒有概念,標準經常變化

結語:
1、對組織中的個人:在組織中多幹活的同時也要多觀察、多思考
2、對自己:更深刻的了解自己,了解了自己就知道自己現在如何,能做到如何,如何做到


執行力每個人的理解不同,我用工作中的例子講講自己的理解。我是做technical support的。

自己一開始做工程師的時候,有時候其實沒怎麼注意到老闆在想什麼,也抱怨過上級的一些決定。覺得是無用功或者多此一舉,或者規矩怎麼定得這麼死。

後來當team lead了以後,技術還是要弄。但是發現沒有規矩根本就是失控,再好的工程師,再了解老闆的工程師,也會有出錯的時候。然後就開始定細則,要求工程師實現。

現在到了Manager,發現甚至連定細則都沒時間。而且如果到了Manager還要Micro-manage,我覺得就是一個失敗的Manager。Manager需要定下來的是一個框架。這個框架,制定了以後如果大家能夠實施到位,成效出來,那就是成功的。

這個框架制定出來的時候,肯定不會一點一滴去自己實施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所有人的執行力。


就像戰場打仗,將軍要求一個團去佔領一個山頭,真正的指揮是團長,這個山頭打不下,就是執行力不夠。 這個例子里,將軍考慮的是戰略,團長考慮的是戰術。


當然也不是說定了戰略,下面的人做不到就是執行力不夠。執行力夠的人他/她在拿到任務的時候就會溝通比如資源不夠的這些東西。資源不夠硬上,讓大家死加班的那種也是執行力不夠。因為沒有和上面溝通好。

把一件事辦好,執行好的所有能力,都是執行力

如何提高:

  • 溝通上級,了解戰略的意圖。
  • 制定初步計劃,並把實施的難度分析出來,如果資源不夠,即時彙報。
  • 確定資源分配,重要的事情優先分配,實質的東西一定要做好,錦上添花的有空再說。
  • 經常彙報進度,與上司交流並得到反饋。
  • 最終的,就是做。

執行力是建立在計劃的基礎上,您如果在做計劃時做的很詳細,能夠分解成盡量細的階段性目標,那您在執行時就相對好一點。階段執行的目標越細越好,最好能分解成每半個小時能完成的目標,並針對目標提前設想出解決的方法。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初中有篇課文,名字叫《為學》,是這樣寫的: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 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 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在做一件事的之前,想想這篇文章。
你還在想「要怎麼做?」,「做不好會怎麼樣?」,「有沒有完美的方案」的時候,人家都已經開始做了,這就是差距。所以Nike告訴我們"Just do it!"


明確下目標,然後以結果衡量自己的行動,而不是以過程衡量。

以過程衡量,很容易把不好的結果歸為客觀原因,比如太粗心啦、太難啦、環境變化啦等等,有了這些說辭做為後路,怎麼可能會有好結果?

以結果衡量,那結果就只有兩個,或者達到目標,或者沒有達到,非黑即白,沒有其他灰度的結果。

請問自己這些問題:
你是學生,你是否要成為班上解決難題的第一個人?
你是球員,你是否要位列球隊首發陣容?
你是父母,你是否要成為孩子一生崇敬的榜樣?
你是職員,你是否要在3年內讓自己的薪水翻倍?
你在減肥,你是否能在1個月內不吃任何零食?
你,是要成為優秀的人還是優秀人士的墊腳石?

如果你堅定地選擇了肯定的答覆,請把大目標拆解為多個小目標,不要等待,馬上行動,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很簡單:

別把注意力放在執行以後要付出、
會喪失什麼,而關注執行之後會帶來什麼。


擁有控制自己的能力,是一個成年人的標識。想要成為一個有執行力的人,先要要形成做人的原則,按照原則做事,才能控制住身體的懶惰、慾望衝動。
人的本能里都是不願意做辛苦的事情,因為辛苦的事情是消耗精力和體力的,自控這項活動同樣,或者說非常的消耗人的精力和體力。所以做需要自控能力的事情的同時要及時補充糖分。
然後循序漸進,注意休息,防止因疲勞引起的自控力下降。
幾個小的建議:
1、早起床,做晨型人,在上班(上學)之前就度過一個好早晨的時光,
有氧運動,拉筋、吃早餐、晨讀、閱讀一小時;
2、首先要有一個乾淨整潔的辦公環境和電腦文件夾系統。
2、集中注意力,用時間管理方法安排工作,不拖延,不加班,可以選擇用番茄工作法;
3、注意休息,注意活動肩甲,預防頸椎病,遠眺,休息眼睛;
4、控制好情緒,無論遇到什麼事情,一定要淡定處理;
5、不吃垃圾食品,不暴飲暴食;


最近在看《The Effective Executive(有效的執行者)》,覺得Drucker被MBA的人奉為大神還是有點道理的。

Drucker在書中的一個觀點是,在所有資源中,時間是最昂貴最有限的東西,在有限的時間裡如何高效地完成任務就成了一門人人都需要鍛煉習得的技能。

現代社會大多數人都是腦力工作者,腦力工作者的工作量是很難被衡量的,這是和體力工作者的一大差別——比如一天送了多少單外賣容易量化。作為腦力工作者,同一個人可以花一小時,一天,甚至一個月作出一個計劃,而花一個月作出的計劃也不見得是最好的計劃。如果沒有高效的執行力,一個人很有可能在看似「認真辛苦」長時間工作的假象下毫無效率地度日。

一個人如何把自己有限的時間好好利用起來,首先應該做的,是搞清楚自己平時都把時間花在了什麼地方。單單自己思考是不夠的,Drucker在書中特別寫出了有些人覺得自己最花時間的地方,和實際花時間最多的地方是有很大出入的。你只有弄清楚自己的時間都去哪裡了,才能夠根據自己的目標來整合,來優先排列任務。

他還指出,刻意留出大塊的時間,來做重要的或需要集中精力做的事特別重要。比如寫文章,你必須要安排連續的兩三個小時的時間做同一件事情,這會比你找出五六個零散的半個小時要有效得多。在這一點上身有體會,因為我的工作崗位涉及各種各樣零散的事,而很多事情如果你不是靜下心來好好思考構思,是很難有結果的。如果我安排五六個零散的半個小時來寫一篇文章,我的發散性思維很可能導致我每個半個小時都想到對這個題目的不同視角,不停地在腦子裡推翻之前的想法。五六個半個小時下來都不見得我能寫出一篇有結構的東西。後來我看了Drucker的書就特別有啟發,很刻意地避免被身邊一些看上去很緊急的小事干擾打岔。這樣下來,效率上真的會有提高。


我掌握了一個秘訣??:

「那麼我們下一步幹嘛呢?」

舉個例子:

2017年我要聯繫已經許久沒有聯繫的高中同學

執行力差的人,到2020年估計都還沒開始。

那麼我們下一步幹嘛呢?

找到一個高中同學開始,想辦法要到他的電話號碼

然後呢,是不是給他電話……?

然後?不應該是讓要到電話號碼成為事實么!


再舉個例子:

我下個月要讀10本書

執行力差的人,到2020年估計都還沒讀第1本書。

那麼我們下一步幹嘛呢?

確定你要讀的10本書的名字列出來

然後呢,是不是一本一本地讀?

然後?不應該是讓這10本書的名字列出來成為事實么!


熊谷正壽說過:「成功人士的共同點,一個是決定目標,另一個就是將目標寫在紙上,讓目標進入潛意識中。」我以前是一個執行力很弱很弱的人,一件事情如果不拖到最後一刻永遠不會開始做。因此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熬夜……熬夜……的死循環。後來在一位前輩的指導下,痛定思痛,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和實踐,終於改掉了這個「大問題」,然後對於執行力的提高也有了一個比較系統的總結。

四個部分:

如何去制定一個好的計劃

怎麼執行一個好的計劃

回顧和調整計劃

推薦相關書籍和App

首先,從制定一個好的計划到執行它以及後續的回顧是一個閉環的過程,也就是close loop。第一步制定目標和計劃,第二步執行計劃,第三步是回顧和檢查計劃。這三步驟是每一個成功計劃都應該具備的三個點。

1、制定目標和計劃

每個人會覺得在假期的執行力基本為0,究其原因是缺少一個明確的目標,它可以是長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制定一個清晰明確的目標是第一步。

在制定目標的過程中有四個原則: 能實踐,有挑戰,可執行,獎懲分明。

能實踐:指一個人要對自己的能力和實際情況有一個很客觀的評估,從而制定出相應的計劃。

有挑戰:通過自己的努力去達到原本超出自我預期的目標,對自己的能力有要求,而不是制定出低於自己能力要求的目標。

比如,你可以考一個二流學校,你為了變得輕鬆則制訂了去考三流學校的目標,這就是沒有挑戰性的。

可執行: 面對計劃,我們能夠做什麼。計劃是由一分一秒積累起來的,在每一分一秒中,我們要完成一個計劃所應該做一些事情,這樣計劃才不會是空洞的。

獎懲分明:提前完成計劃,對自己獎勵,不完成計劃,需要一點點的懲罰。這是一種刺激,讓自己更有動力去完成計劃。

接著針對目標需要去制定一個長期的總體性的計劃。在大的計劃框架下,由於目標太寬泛,則需要往前推進為季度計劃,然後是月計劃,最後推進到周計劃,這樣我們對於如何去執行它就比較清楚了,在一周里我們可以知道該做的事情有哪些,計劃就是可執行而有效的。

2、執行計劃

執行計劃有多種形式,是以單個人還是小組的形式,是自由散漫地去執行還是認真高效的,在執行的過程中需要不斷總結和調整。

時間四象限管理原則: 我們人生分為了四個管理區間,重要緊急,重要不緊急,緊急不重要和不緊急也不重要。

緊急的事情是我們無法控制的,計劃可能被推後,但是沒辦法。其實,我們需要做好每一件重要不緊急的事情,這才是人生的主旋律。

找到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制定目標實現它。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是我們主要管理的對象,更有效利用這些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不讓它們擾亂我們的生活,擠出更多的時間去做重要的事情,從而獲得很好的平衡。對於時間管理,實現重要不緊急的事情,管理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從而獲得更大的計劃彈性。

制定計劃最重要的是要去細化它。首先將計劃分模塊,比如考托福,就會有聽說讀寫四個模塊,為每個模塊都有特定的任務,當完成特定的目標之後,就會有很大的成就感。

接著是為你的目標設定一個進步的期限,給自己一個交代。比如在1月1日時你定下在20天後要達到80分的目標,現在的你只是60分的水平。當20天過後,你進步了,所以80分就是你給自己的一個交代。每天定時定量地完成你對自己制定下的任務目標,過後你會非常感謝當時如此努力的自己。

方法: 每一天把任務列印出來,帶到圖書館,完成一項勾掉一項。

那麼如何利用碎片化時間:拿背單詞為例,當時在雙語學校讀書的時候,我會利用我打飯,走路,坐車的時間去背單詞。我會把我覺得很奇怪的單詞記錄在一個小小的單詞本上,記錄下它的音標,它的用法和例句,在我空閑細碎的時間裡,拿出單詞本,用眼睛過一遍。其實,背誦的東西最容易記住了,只要你練習的時間過長,次數過多,你就會自然而然地記住了。

現在我已經工作了,每天上班坐地鐵地時候,我不想和其他人一樣總是去刷手機,我覺得好無聊,所以我會隨身帶著kindle,這樣我就會利用坐車這段時間去看書,我的生活就會被我密密麻麻地縫補起來,我會覺得厚實而輕快,我不用在短暫的的時間內去惡補,效率不高且傷害自己的積極性。

制定計劃的Tips

1、提升內在驅動。我發現內在的驅動性是做所有事情的根本,計劃只是你實現目標的一個方法而已,最重要的還是自身是否是很積極地想要實現它。就比如說,你很喜歡班上的班花,為了追到她,你需要去積極主動地去做很多的事情,買花送水送飯,這些都是由於你心裡的美好願望驅動著你,你心甘情願地去做,所以學習工作也應該這樣,把她們當作你的情人,你會慢慢地適應自己的高效率的節奏,因為你並沒有感到很痛苦。

那麼如何提高內在驅動性?首先我想說計劃執行力是你內在驅動力的在外在表現。其次內在驅動力來源於你對不想要的人生姿態做出的反擊。每一個人都要記住,人生是我們自己的,唯一要負責的人只有我們自己,父母朋友都只是我們人生的圍觀者,只能靠我們自己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

優秀是一種慣性,當你從小學到初中再到大學,你一直保留著優秀的習慣,那麼你在工作中的表現一定也不會太差。如果你從小就很隨意,考上普普通通的大學,那麼僱主沒有理由相信你比其他人更優秀。通過與別人的比較,看到比你優秀的人尚在這麼努力地學習做事,那麼你又有什麼道理不去更加勤勉一點呢?內在的驅動力來源於你對自己目前的不滿足,對現狀的不安,驅動著你做出改變,走出舒適區。

2、建立學習小組。執行計劃的第二個方法,建立學習小組。建立兩到三個人的小組,互相監督,營造一個良好的互動學習氛圍。當看到別人努力時,你會為自己的懶惰羞愧,這樣就會督促自己去學習。在學習小組中,要學會分享,與你身邊的同學分享,擁有一個寬闊的胸懷和開放的頭腦,一個懂得與他人分享的人,在以後的職場中和別人會相處得很順利,擁有分享的精神,樂於幫助別人,別人才會願意在你有困難的時候幫助你,給你很多建議,甚至是機會,在工作中,重要的不是你有多高的智商,而是學會與他人networking。

3、享受成功和喜悅。我覺得每次考試考得很好都是對自己的一個很好的交代,小小的成功,別人對我良好的評價,都會讓我有大大的成就感。

另外,我想說明學習和社交是不衝突的。在我上大學時,我是模擬聯合國的主席,也是英國議會制辯論賽的社長,只要你按計划去做,你會擠出更多的時間來做學習以外的事情,然後當你去找工作時,這些會成為你的附屬價值,屬於你自己的一個獨特的標籤。所以,計劃不是阻礙你去正常的社交,相反,它是你實現你自己的夢想的一個工具,讓你有充足的時間去享受學習之外的事情。

3、影響計劃執行的因素

情緒化會影響到計劃的執行,就我個人而言,只有當我計劃感覺快完不成的時候,我才會感到整個人很焦灼。於是我就會去找到一個疏通我情緒的方式,一個人不能永遠沉溺於情緒裡面,越情緒化,就越容易導致自身的失序,什麼事情好像都做不好,從而加重情緒化,於是就形成了惡性循環,所以不要試圖壓抑情緒。我們要去找到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來釋放自己,把自己和導致情緒化的東西隔離開來。

我最喜歡做的事情第一個就是看鬼片和科幻片,天馬行空的東西會讓我與現實脫離,無形之中釋放了我的情緒。

第二個就是運動,跑步健身,通過流汗身體的勞累,讓自己的思緒放空,這樣你的壓力就無形之中被化解了,內心也會開心,元氣滿滿。

第三個就是向別人傾訴,把自己內心的想法告訴別人,我們要找到一個讓自己內心感到平和的人,通過和他們的聊天讓我們放下一些執念,內心也會安靜下來,這樣我們才會有更多的思考,不要讓情緒主導我們走向絕望的深淵。

第四個就是診斷外界壓力是什麼,找到外界壓力的來源,如果是來源於父母老師朋友,那我們可以通過和他們的溝通,取得他們的理解,做出相應的努力化解掉造成壓力的矛盾。

相反,如果壓力來源於自己,我們就要找到造成壓力的點是什麼,然後想辦法擊破,而不是任由自己情緒的墜落,壓力應該是我們找到問題解決問題的開端,因為壓力,我們才會更加完善自己,境況也會變得更好。正如一個失足掉進深淵的人,最需要做的事的不是對深淵的恐懼,而是努力找到一根救命稻草然後拚命往上爬。

4、如何平衡娛樂和學習

有一個很好的計劃,對人生有一個很好的憧憬,這樣你會非常高效率地去完成自己定下的目標,然後非常開心地去享受與他人相處的時光,去旅行,去運動,去喝酒,去恣意地生活,當你有一個很好的計劃以後,你能夠掌控自己的人生,知道路該怎麼走,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成為想要成為的人。

5、如何做自己不想要做的事情

首先對自己有一個懇切的評估,找到自己不想要做這件事的理由,一條一條列出來進行考量,從而說服自己。

如果你只是因為太懶惰而不想要去做,那沒有人能夠幫得了你,沒有人願意為一個懶惰的人生做規劃,如果你的理由是真切經過深思熟慮的,你覺得目前你有充分理由不去做這件事,那麼你可以不做,你有權利決定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

6、回顧計劃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步驟,只有回顧計劃,對自己有一個大體的判斷,計劃才會有效果,回顧和總結自己的表現,會有完成計劃的滿足感。

同時要記住修訂計劃,在計劃的第一階段完成之後,就開始著手制定第二階段的計劃。根據前一階段計劃完成的情況給自己一定的獎勵或懲罰。

回顧計劃,找到不完善之處,在下一階段才會對計劃有更好的掌控。

分享書籍

《時間管理》,《精力管理》,《番茄工作法》,《拖延心理學》。

本文資料來自於棕櫚255講座實錄


關於執行問題方面的建議,也就是想的多,做得少。我相信大家或多或少(明明很多好嘛!)也都有這樣的問題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舉個例子就像我們小時候我們寫作業,寫之前看了看作業量,卧槽!當時就有一種把老師殺了的衝動,然後一點也不想寫了感覺壓力山大但是當你放下<作業很多>這條思緒寫著寫著你就會發現作業不一會兒就寫完了,也沒有那麼可怕,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受,我想說的其實也就是例子里的這個答案,當你想做一件事的時候想想覺得可以你就去做,不要怕事情麻煩,你越想越覺得麻煩困難,然後就喪失了做這件事的動力,人都是趨惰性的動物,我的意思是你先把自己帶入到做件事本身的情況下,不給自己選擇的機會,事怕人為,很多時候我們被自己的惰性思維給限制住了,你對一件事的難易程度的看法實際上就決定了這件事本身的困難程度,心態好了很多時候事情的推進會隨著你積極的心態變化而變化,事情不敢說變成你期待的那樣最起碼也會朝一個好的方向發展(事實上很多事情的結果最終也都成了你所期待的樣子),所以你想做一件事的時候不要在乎這件事情本身的難易麻煩程度,你只管做就是了,當遇到問題的時候,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該來的總會來的,問題永遠都不會因為你不想面對他而消失!
再說一個吧,每個人都有一個想要完成但是很難的任務,可以把目標任務分為幾個環節,集中精力,各個擊破,這樣就會比較好
另外就是必須要去做的事毅然決然的去做,否則就是做事優柔寡斷,懦弱,我教大家一個方法,那就是當你覺得你可以承擔做這件事帶來的的責任和後果的時候,那麼你就放心大膽的去做這件事一一一聽了那麼多關於如何去行動去做事方面的建議,唯聽到這條才感覺是我可以寫進我心裡的建議,從此做事我都是懷著這樣的心態去做
想到再更,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知乎答題,答得不好,多多包涵,歡迎指正


  組織的執行力往往是影響未來成敗或掌握關鍵時機的重要因素。而組織執行力是通過策略規劃、營運流程及人力資本這三種要件之間的交互作用而產生,即使組織已有其中兩項要件表現良好,但只要有一項要件低於水平,整體執行力就會大打折扣。其彼此之間的關聯性或許可通過下列方程式表示:執行力=策略規劃
× 營運流程 × 人力資本。

  由此可知組織執行力的蓄積沒有快捷方式,必須將這三個要件紮實地運作及聯結,如此方能展現優勢的執行力,可面對各種嚴峻的環境變化與挑戰。

  策略規劃 導引方向

  當組織要實現願景,邁向永續經營之路,首先必須要有清楚正確的方向。

  但是,無論是運用SWOT分析、五力分析、BCG策略矩陣或BSC平衡計分卡等管理工具,組織策略規劃是否都能收集足夠的信息作為分析的依據?分析結果及過去成功經驗是否已經確實能夠提供正確的方向?若是方向已確實掌握,部門或個人是否也訂定適當的績效目標或關鍵績效指標來引導後續的行動展開與資源投入?倘若以上的問題有遲疑的話,表示組織的策略規劃仍有精進的空間。

  運營流程 展現行動

  當目標明確而方向清楚時,接下來就要規劃及展開具體的行動。組織的運作大多通過各種管理循環或作業流程來達到預期成果,而這些營運流程便是將策略付諸行動的重要手段。組織的所有活動原則上均可以流程方式呈現,只是作用、長短或複雜程度不同,但藉此方式便可將組織錯綜複雜的活動變得簡單明了,當然也就便於管理。所以,許多組織都會制訂各種所需的作業程序書或管理辦法,作為員工的行動依據或作業標準,甚至參考國際標準建立整套完善的管理系統。

  雖然企業大多已建立許多管理的基準,使運營流程日趨完備,但仍常會發生投入許多資源及執行各種任務,卻無法達成組織既定的策略目標。究其原因主要是掌握流程的投入與產出之外,流程運作過程必須有合適的指標作為監控的參考依據,以便隨時調整或修正,以期待獲得正確的成果。另外,流程運作過程中必然會有突髮狀況,而組織對這些意外是否有足夠的經驗或能力應付及解決,也是決定運營流程成效的重要因素。

  人力資本 因應變化

  當行動方案展開之後,總會面臨許多意外或難題,而豐沛的人力資本將是衝破難關的重要支撐能量。「唯一不變的就是變」,這是一致公認的真理。即使組織策略方向正確且營運流程運作順暢,依舊會面對許多突如其來的變化或衝擊,就如同2008年金融海嘯來得急又突然,全球各地已有許多企業應變不及而因此吹起熄燈號,但也有許多企業趁此機會調養生息,致力於內部管理及作業改善以等待黎明曙光,甚至有些體質健全且應變能力良好的企業,反而大張旗鼓搶攻市場,攻城略地如入無人之境。

  組織面對的各種內、外部環境是瞬息萬變的,而策略或流程的調整速度遠不及於環境的變化。如果組織像恐龍一樣對變化反應遲鈍的話,終究難逃毀滅一途。因此,只有「人」才能跟得上改變的速度及做出適當的因應。然而,「養兵千日,用在一時」,組織平日便要挖掘及培養優秀的人才,唯有蓄積優質的人力資本,才能身處黑暗混沌之中仍能沉著掌舵邁向光明之路,在組織面臨重大危難時激發潛力而扭轉乾坤,將逆勢轉換成順境。

  另外,要如何鑒定優秀人才及提前啟動策略性人才發展機制,亦是人力資源部門及各部門主管關切的議題。過去鑒別人才常依賴主管的觀察與感覺,很少有客觀準確的評選指標可供運用,即使有繁複的徵選程序或績效制度也未必能提供符合所需的參考信息,一旦找錯人反而增加更多的困擾,更遑論組織執行力能否貫徹發揮。


推薦閱讀:

怎麼克服畏難心理,拖延症以及懶惰?
不去健身的借口有哪些?
做事學習時,總是儀式感太強,執行力太弱,怎麼辦?
你是如何改掉拖延症這個毛病的?
明明知道該去做的事,卻不去做,是為什麼?

TAG:拖延現象 | 執行力 | 性格 | 能力培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