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愛樂之城》(La La Land)?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2017 奧斯卡巡禮 ?,更多「奧斯卡」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愛樂之城》這部電影里可能有一個被很多觀眾忽略掉的隱含主題。

這個隱藏主題,叫做「入魔」。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從《愛樂之城》里一種很特別的處理手法說起——

你是不是好幾次在片子里看見一幕很特別的景象?你看見全世界的光都消失了,世界上最後那一道光灑在主角們的身上。

世界上最後那一道光

你第一次注意到這道光,應該是男主角Seb在餐館彈聖誕小曲的那一次。雇他的那個老闆三令五申只准他彈規定曲目,否則就解僱他。

可是忽然在那一瞬間,Seb好像鬼迷了心竅一樣,他腦子裡好像只剩下眼前的鋼琴鍵和腦海里響起的旋律。

觀眾不愛聽?老闆要發火?工作要丟?都無所謂了。

他不顧一切地要把這個旋律彈出來。

於是,那道光出現了,Seb籠罩在這道光里彈出了那首「City of Stars」。

你第二次注意到這道光,應該是女主角Mia參加那次關鍵的面試。

她一聽到選角導演說我們要看你的即興表演,就有點兒手足無措。

但是在接下來的那一瞬間,Mia好像忽然排空了腦子裡的所有雜念:她好像完全忘記了自己過去那麼多次的挫敗,忘記了對選角導演多次忽視自己的不滿,忘記了自己對成名的渴求。

她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表演里。

於是,那道光又出現了,Mia籠罩在這道光里唱完了整部片子最動人的一首歌。

你第三次注意到這道光,是在全片的最高潮。

Mia和Seb五年後重逢,Seb感慨萬千,不知如何是好。

但是,接下來,當他在鋼琴前坐定的時候,你能從他的眼神里看到,他一下子又回到了當初在餐館彈琴時拋開一切的那個狀態。

他彈起「City of Stars」的前奏,世界又一次暗淡了,那道光灑下來,Mia和Sub籠罩在這道光里度過了另一種人生。

入魔

片子里,這道光還不止出現這幾次,但舉這幾個例子應該足夠了。

那麼,這道光到底在哪些時候出現呢?

其實很簡單,它每一次都是在男女主角拋開所有雜念,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創作和表演里的時候。

當Seb忘記自己丟掉飯碗的危險,當Mia放下了當明星的執念,那道光就灑了下來。

所以,這道光象徵的,其實就是人的一種精神狀態——也就是本文一開始說的「入魔」。

「入魔」就是精神極度專註在一件事情上而進入一種痴狂的狀態。

忘我

「入魔」的時候,你會完全地「忘我」。你會100%沉浸在完成這件事的樂趣里。你不會去想你為什麼要做這件事,你不會去想萬一事情失敗了有什麼後果,你甚至不會想起來你是誰。

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知行合一」啊!

你的意識里只剩下你的行動。除此之外,你心中沒有半點雜念。

這一刻的你,全然地純粹!

入魔的條件

人什麼時候會「入魔」呢?

首先當然是,你在做的是一件你真正熱愛的事情。「入魔」不是被逼瘋,而是「為愛痴狂」。

Seb只有彈琴時才會「入魔」,Mia也只有在表演時才會「入魔」。

「入魔」的第二個條件是,要完成的這件事得有點難度。這個難度還正好不高不低,構成一個挑戰

這個挑戰激發出了你最高超的技巧,迫使你發揮出你最完美的狀態。在「入魔」的時候,你是使出了十二成功力與這個挑戰正面硬剛。

在《愛樂之城》里,Seb喜歡的爵士樂和Mia喜歡的表演,正好都非常容易形成這樣的挑戰。

因為爵士樂和表演都是非常典型的「創作活動」,它們都是無中生有,難度和挑戰可想而知。

入魔的《爆裂鼓手》

其實這已經不是《愛樂之城》的導演達米恩·查澤雷第一次在作品裡表現這種「入魔」的痴狂狀態了。

▲ Damien Chazelle

「入魔」簡直就是他作品裡一以貫之的靈魂。

比如在他上一部作品《爆裂鼓手》最後的那場高潮戲裡,一開始,魔鬼導師Fletcher設計了一個很殘忍的騙局,他要徹底毀掉害他失業的男主角Andrew。

他故意讓Andrew準備錯了要表演的曲子,讓他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登台演出,而底下看錶演的每一個都是能決定他前途的大咖。

但沒想到的是,內心受到十萬點暴擊的Andrew反而拋下了一切,毅然返場。

這一刻的Andrew,其實就是那個彈起「City of Stars」的Seb,就是那個唱起「The Fools Who Dream」的Mia。

Andrew「入魔」了,世界除了眼前的鼓槌,再無其他,他開始了人生中最完美的一次表演。

而接下來,才是《爆裂鼓手》中最讓人動容的一刻:魔鬼導師Fletcher竟然被這場完美的演出吸引,跟隨Andrew一起「入魔」。

他竟然變得全然忘我:在這場完美的演出開始之前還不可遏制的復仇怒火竟然頃刻間消散。他為男主角打起節拍,指揮他一起完成了這場完美的演出。

人生巔峰的體驗

而當Seb彈起他的爵士、當Mia忘情地表演、當Andrew拋下被終結的藝術生涯、當Fletcher忘記復仇的初心時,他們體驗到的到底是什麼呢?

他們體驗到的,根本就是「人生巔峰」啊。

你以為要走向「人生巔峰」,只有靠當上總經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才可以嗎?

並不是啊。「入魔」完全可以跟它們媲美。

當那道光灑下來的時候,一切心外之物都煙消雲散了,你體驗到的是純粹的狂喜

入魔=幸福?

這就是為什麼有很多人把「入魔」與「幸福」划上了等號。

他們只不過沒有用「入魔」這個詞罷了。

心流

「入魔」好像不太好聽。所以這些年,它其實被另外一個聽起來很高大上的心理學名詞代替了,那就是心流(Flow)。

你是不是經常聽到有人說,想要幸福,那就要「活在當下」?

而「心流」呢,不就正好是只有當下嗎?不就是把其他所有東西都拋在腦後嗎?

所以,按照某些人的思路,越是經常處在「心流」里的人就越幸福。

那這麼說起來,那些痴迷於遊戲的網癮少年豈不就是古往今來最幸福的人啦?要知道,玩遊戲是最容易達成「心流」的活動之一啊。

但我看沒有多少人會同意網癮少年最幸福這種說法。

恐怕只有一小撥那種喜歡一言不合就跑到深山老林里打個坐、修個禪的人,才會那麼簡單粗暴把心流幸福划上等號。

心流是把雙刃劍

其實那些嚴謹的科學家和敏銳的藝術家們對「心流」都有更清醒的認識。

他們都不約而同地看到,「心流」跟其他一切給人帶來快樂的體驗一樣,它有一種讓人上癮的魔力

沉浸在「心流」里的時候的確無比快樂。但是,當時過境遷,你回過頭來看它時,它最終到底是成全了你還是害了你,其實很難預料。

比如,提出「心流」這個概念的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他的書《當下的幸福》里就舉出過各種負面心流的例子。

▲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書里舉例說:

參加過越戰或其他戰爭的美國老兵,有時會緬懷戰火中的經歷,並把它描寫成一種心流。蹲坐在戰壕的火箭發射器旁,生命的焦點頓時變得清晰,目標就是在敵人消滅你之前,先下手為強。

二戰之前德國民眾對希特勒的崇拜,也經常讓他們進入「心流」。

江湖上有個傳說:當年有些女粉絲聽希特勒的演講,聽著聽著就直接性高潮了。

這簡直是大洪水級別的心流啊。那你說這種心流是好還是壞呢?

亦正亦邪

這就是為什麼我更喜歡用「入魔」這個詞來描述這種心理狀態。

因為它其實亦正亦邪。它到底是一股清泉還是一股泥石流,完全依各種內外情勢而定。說不準。

我覺得《愛樂之城》的導演達米恩·查澤雷對「入魔」這種亦正亦邪的本質也有著非常敏銳的洞察。

他純粹只是很喜歡描摹「入魔」這種狀態本身,至於它的後果?查澤雷刻意保持曖昧。

比如《爆裂鼓手》,它是在那場演出的最高潮戛然而止的,導演並沒有告訴我們,這次入魔對那對師徒的未來命運意味著什麼。

同樣,《愛樂之城》里的Seb和Mia為了「入魔」那一刻的狂喜所付出的代價,到底值不值得呢?導演也沒有給出明確的傾向。

第二人生

儘管如此,我覺得我在《愛樂之城》最後那段無比絢爛的「第二人生」里,還是感受到了點什麼。

對於這段「第二人生」,大家的解讀好像都是說:

雖然男女主角在現實中分開了,但能在想像中攜手一生,已足夠欣慰。

而我呢?

我寧願做這樣的解讀:

我不知道當我從這道光里走出來的時候,現實是變得更好還是更糟了;

我不知道為了讓這道光灑下來,我放棄的那些東西究竟值不值得;

我甚至也不知道為了讓這道光灑下來,我是不是傷害了那些愛我和我愛的人。

我只知道,

當我沐浴在這道光芒里的時候,

我感覺自己像是過完了心滿意足的一生。

如此,

無憾。

本文作者: @魏知超

本文編輯:王曉微

————————————

我在喜馬拉雅上線了一檔介紹心理學最前沿知識的節目,精講由全球頂級心理學家和科普作家撰寫、海外近一年出版尚無中文譯本的30本心理學新書,歡迎小夥伴們積極圍觀^-^

《魏知超:心理學前沿好書精講》


本期音頻:喜馬拉雅收聽or網易雲音樂收聽

————————————

文中涉及的文獻與八卦:

1.《愛樂之城》里的愛情與夢想

我覺得《愛樂之城》里的兩個表面主題——愛情與夢想——表現得都不夠好。

因為不夠

你們不就是異地戀嗎?我們tmd都跨省上班了好不好?

你們不就是演不成電影主角、當不成酒吧老闆嗎?這就憋屈啦?我們汪峰老師隨便哪一個學員的故事拋出來都能秒殺你們好不好?

2.《當下的幸福》

這本書的英文名是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用的詞是「最優體驗」,跟「幸福」是兩碼事。

中文書名這樣翻譯顯然是為了迎合這些年爛大街的各種「幸福課」。

————————————————————

我在喜馬拉雅上線了一檔介紹心理學最前沿知識的節目,精講由全球頂級心理學家和科普作家撰寫、海外近一年出版尚無中文譯本的30本心理學新書,歡迎小夥伴們積極圍觀^-^

《魏知超:心理學前沿書籍精講》

————————————————————

本期音頻:喜馬拉雅收聽or網易雲音樂收聽

請在喜馬拉雅FM、網易雲音樂、荔枝FM、蜻蜓FM等平台搜索「心理朋克」收聽本節目音頻。

每周二、周五更新,歡迎大家訂閱收聽。

節目音頻直通通道:

【心理朋克】 喜馬拉雅FM

【心理朋克】 網易雲音樂

————————————————————

我們的公眾號(節目文本、獨家花絮):心理朋克(ID:PsychPunk)

相關內容:

《攻殼機動隊》:十星神作是怎麼被糟蹋成一星垃圾的|心理朋克 No.010

說好的總統寶座呢?怎麼下了場雨就沒了?|心理朋克 No.009

嫌疑人X根本用不著獻身|心理朋克 No.008

無敵的精神控制術是怎樣煉成的?|心理朋克 No.007

如果智商漲到500,你會有什麼超能力?|心理朋克 No.006

《西遊伏妖篇》竟是《白蛇前傳》?|心理朋克 No.005

遊戲何時吞沒現實?一個心理學的視角|心理朋克 No.004

壞人壞人告訴我,你們到底要什麼?|心理朋克 No.003

上帝為何無法阻止亞當夏娃吃禁果?|心理朋克 No.002

張無忌的SM愛情故事|心理朋克 No.001

【創刊號】「心理朋克」是誰?


昨晚在倫敦看了《愛樂之城》(La La Land, 2016)提前試映,時間剛好是它橫掃美國金球獎七項大獎的第二天。

(感謝知友@謝拓 評論提醒,之前寫成了六項大獎)

不過其實早在金球獎之前,這部威尼斯電影節的開幕影片,已經讓有幸提前看到它的觀眾大呼過癮,口碑一路走高。而今天公布的2017 BAFTA(英國電影學院獎)提名,《愛樂之城》更是強勢領跑,獲得11項提名。
所以真正坐在影院里好好看完這部電影,拋去所有的個人情感因素,我明白了這部電影為什麼能獲得這樣的殊榮與寵愛——它提醒了我們,並且給我們展現了電影最美的一面。電影不是雄心勃勃的搖錢樹,而是無與倫比的造夢機。有些東西你只能在電影中看到,這也是它之所以存在的意義。

我認為影評不應該干預觀眾的情感,更不應該指導觀眾是否必須要喜歡一部電影。觀影的體驗是因人而異的,是否喜歡也是個人的評判。
一篇合適的影評,應該是作者憑藉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觀影經驗,深入淺出地與觀眾分享關於某部電影的背景知識或是主題闡釋。
所以,雖然下面的內容有一定程度的劇透,但我也盡量做到了客觀。
希望對大家有用。

(再次注意:以下內容有劇透)

1、感謝迷影情結,帶我們回到歌舞片的黃金年代
回想起這樣好評如潮的盛況,最近的一部電影好像還是邁克爾·哈扎納維希烏斯(Michel Hazanavicius)那部致敬經典的黑白默片《藝術家》(The Artist, 2011),後來這部影片包攬了奧斯卡的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創配樂、最佳服裝設計5項大獎。《愛樂之城》有與它類似的地方,就是滲透在整部影片里,深深的迷影情結。
所以,如果你細心觀察,會發現整部電影里有無數個令人驚喜的設計和彩蛋。

比如開場的那段高速公路上的群舞,讓人忍不住想起艾倫·帕克那部追夢歌舞片《名揚四海》(Fame,1980)。

(《愛樂之城》劇照)

(《名揚四海》劇照)

《愛樂之城》開場的這段歌舞封鎖高速公路拍了兩天,用了100多個歌舞演員,在場面調度上讓人無話可說,奉獻了年度最令人難忘、最讓人無法老老實實坐在座位上的開場。

(youtube視頻截圖,出處見水印)

艾瑪·斯通(Emma Stone)在《愛樂之城》里飾演女主角米婭(Mia)。米婭是一個夢想成為好萊塢女演員的女孩,每天不停地面試,卻因為各種各樣無奈又令人發笑的原因被打斷。在她的房間里,貼著一張巨幅的海報,上面是英格麗·褒曼。而故事最後米婭和賽巴斯汀五年後在酒吧里相遇的橋段,也忍不住讓人想起褒曼主演的《卡薩布拉卡》(Casablanca,1942):「 世界上有那麼多城市,城市裡有那麼多酒館,你卻偏偏走進了我這一家。」

(《卡薩布蘭卡》劇照,男女主角在酒吧相遇)

某一次甄選失敗後,米婭沮喪地回到家,同住的朋友們為了鼓勵她要帶她去Party換換心情。這時,四個American Candy上演了一段性感又可愛的Street Dance。讓人想起一流百老匯導演鮑勃·福斯的《錯失甜蜜》(Sweet Charity,1969)。在《錯失甜蜜》中,三個舞團閨蜜也在普通的街區上演過一場激情四射的完美演出。

(《愛樂之城》劇照)

(《錯失甜蜜》劇照)

《愛樂之城》里描繪米婭和賽巴斯汀感情的段落很多,其中最成功的,是用歌舞劇這種形式,把不可言傳的曖昧、浪漫動人的戀愛以及痛徹心扉的爭吵都視覺化地表現出來了。它非常細膩又夢幻地描寫了愛情,那些淘氣、可愛、心動、默契的感覺都傳達的很好。
比如男女主角第二次在Party上相遇,兩個人在山頂跳了一段舞:Lovely Night Dance。很多觀眾已經看出賽巴斯汀抱著燈柱轉了一圈的動作致敬了經典的歌舞劇《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1952),在此我就不多做介紹了。

(《愛樂之城》劇照)

(《雨中曲》劇照)

還是這個場景,後來米婭脫下高跟鞋,兩個人跳了一段讓人忍俊不禁的舞蹈,後來這段以洛杉磯夕陽為背景的美麗舞蹈被做成了《愛樂之城》的海報,可能也是大多數觀眾對於《愛樂之城》的最初印象。
比起匆匆出現的《雨中曲》致敬,這段舞蹈的設計其實更讓人玩味,讓人想起30年代的一部經典愛情歌舞劇《隨我婆娑》(Shall we dance,1937)。
《隨我婆娑》的男主角是一個出色的芭蕾舞演員,不過從不是循規蹈矩的那一個。他暗自在舞鞋上釘上扣板,將踢踏舞跳得出神入化。《隨我婆娑》裡面有個段落叫《Let"s Call The Whole Thing Off》,講述男主角帶女主角去溜旱冰,兩個人滑累了就坐下來聊天談情,聊著聊著就跳了起來。推薦大家去找找這個片段看,曖昧中帶著天真可愛,是相當經典的歌舞段落。

(youtube電影官方視頻截圖)

(《隨我婆娑》劇照)

(youtube視頻截圖,出處見水印)

(《隨我婆娑》劇照)

關於這個場景說了很多,但還想在補充一句。我看到也有影評人認為這段致敬了《篷車隊》(The Band Wagon,1953)。如果單看場景的話,《愛樂之城》確實更像《篷車隊》。但考慮到具體情境和情感表達,我覺得《隨我婆娑》的滑冰舞更俏皮也更幽默一些。

(《篷車隊》劇照)

後來,米婭接到一個電話,對方通知她可以去參加試鏡的第二次面試。賽巴斯汀便順水推舟,約米婭去看尼古拉斯·雷(Nicholas Ray)執導,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主演的經典電影《無因的反抗》(Rebel Without a Cause,1955)。看到一半膠片燒了,於是兩個人來到格里菲斯天文台(Griffith Observatory),這裡也是《無因的反抗》里非常重要的一段打鬥戲的拍攝地。

(《愛樂之城》劇照)

(《無因的反抗》劇照)

而至於他們在天文台裡面跳的那場與星空共舞的浪漫華爾茲,有人說致敬了《搖擺樂時代》(Swing Time,1936),不過我也看到有其它影評人寫說這段剪影的舞蹈看起來很像迪士尼的《睡美人》(Sleeping Beauty,1959)。不過不管是哪個,都把愛情萌芽時那種飛翔在天邊的喜悅用影像化的方式表達了出來,相當具有共鳴。

(《愛樂之城》劇照)

(《搖擺樂時代》劇照)

嚴格來說,《愛樂之城》前半部分運用了大量的歌舞劇段落,顯得非常熠熠生輝、神采奕奕,而到後半部分,更多的筆墨被用來描繪男女主角的困境與成長。
當然這樣的設計也可能是在鋪路,後半部分的平淡是為了突出影片最後十分鐘的情感大爆發。
影片的最後,五年未見的米婭和賽巴斯汀在他開的酒吧里意外見面,薩巴斯汀彈了一首鋼琴曲,隨著音符,導演向我們展開了一種全新的假設,他們的故事像電影膠片般一幕幕展開,全是鮮花與笑容。這最後的歌舞場景,用盡了整部電影最華麗最鮮艷的色彩和歌舞,那格外奪目而燦爛的光亮,正照進現實的無奈和欲言又止。
因為最後一段歌舞段落的前提是「假設」,也就是「Fake」,所以你會發現,在這最後十分鐘里,這部本來就天馬行空的電影,變得更加「不設限」了。
貫穿整部電影的「舞台感」,從收斂的舞台聚光燈效果,變成了一場真正的劇場演出。

(《愛樂之城》劇照。這段太喜歡,私心很重地多截了幾張圖……)

說到這一段,就不得不提一下由金·凱利主演的歌舞劇《一個美國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1951)。其中有一段近二十分鐘的舞台場景舞蹈片段,用手繪的舞台背景搭配龐大的真人歌舞演出,流暢動人,想像力更是讓人嘖嘖稱其,完整看下來,簡直是歡欣雀躍,嘆為觀止。即使以現在的眼光看,也一點不過時。要知道,這可是一部半個世紀之前的電影啊!
後來,這部精彩絕倫的歌舞片,摘得了第24屆奧斯卡最佳影片,也被改編成舞台劇在百老匯和倫敦西區上演。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劇照)

總的來說,《愛樂之城》用它優雅而浪漫的風格,對現實、藝術、愛情、夢想,進行了強有力的表達。它的節拍就是武器,舞步就是進攻,把觀眾帶進了一場視聽盛宴,一個五光十色的夢。
這夢讓人回想起當年的米高梅,那個擁有107座奧斯卡小金人的米高梅,那個旗下明星比天上的星星還多的米高梅。在那個歌舞片全勝的鼎盛年代,充斥在膠片里的歡歌笑語與無限輝煌。
《愛樂之城》也讓人想起六十年代的法國導演雅克·德米(Jacques Demy),他的經典之作《瑟堡的雨傘》(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1964)和《柳媚花嬌》(Les Demoiselles de Rochefort,1967),充滿了法式的詩意與甜蜜。有時我們形容一個人說話好聽,會說他說話像唱歌一樣。但雅克·德米的電影,才是真正把每一句日常生活中的台詞,唱成了一首不做作的歌。

(《愛樂之城》劇照)

(《瑟堡的雨傘》劇照)

但是冷靜下來想想,米高梅早在2010年已經申請破產,年輕人說到歌舞劇,可能至多只知道《雨中曲》,這種活躍在劇院和熒屏上的藝術,曾經給觀眾帶來了無限愉悅,現在卻變得無人問津,多麼悲哀。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花了這麼多筆墨去羅列導演達米安·沙澤勒在《愛樂之城》里的經典致敬。
我非常感謝有《愛樂之城》這部片子,因為它那樣聰明而巧妙地創造了新時代的歌舞劇電影。它把大家司空見慣的劇情演繹得如彩虹般絢爛,它成功地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因此給了觀眾機會,去好奇、去享受、去了解。

2、無比默契的導演、配樂黃金搭檔

《愛樂之城》是達米安·沙澤勒(Damien Chazelle)的第三部作品,他的上一部作品《爆裂鼓手》(Whiplash,2014)也是口碑極佳,勇奪第87屆奧斯卡最佳剪輯。
不難看出,他的電影都與音樂有關,他的王牌搭檔賈斯汀·赫維茲(Justin Hurwitz)是他這兩部影片的作曲家。他們以前是哈佛同學,並且一起組過樂隊,達米安是鼓手,賈斯汀是鋼琴。

(左:達米安、右:賈斯汀)

談到拍攝《愛樂之城》的初衷,達米安表示他想表達的是生活和藝術、夢想和現實是怎樣融合在一起的。他覺得音樂是最好的表達方式,所以才通過音樂和舞蹈拍攝了這部片子。
我看過達米安的一個採訪,他在採訪中提到《瑟堡的雨傘》給他的影響。他說一開始五分鐘還在懷疑這部電影不會每一句台詞都要唱出來吧,但是看到最後,卻被電影深深地打動了。他說:「It"s close to my heart in a special way。」
他很高興大家看到了《愛樂之城》里的那些經典致敬,但他希望自己所做的,不僅僅是創造了一個畫廊,懸掛著那些經典作品,而是把這些「新」和「舊」融合在一起,以一種非常人性化、現代化、帶有鮮明個人風格的手法。

而說到《愛樂之城》的音樂,我想它可能會比《爆裂鼓手》更受歡迎。因為《愛樂之城》的音樂更加純粹、浪漫、自由、明亮。
飾演男主角賽巴斯汀的瑞恩·高斯林(Ryan Gosling)為了詮釋好鋼琴家的角色,在影片開拍之前,曾花了三個月練習電影里的鋼琴曲。談到《愛樂之城》的音樂時他說:「I practiced some of those piano pieces four hours a day for three months. I should never want to hear them again, but I』m still moved by them.」(我連續三個月每天花四個小時練琴,按理說我應該不想再聽到這些歌了,但它還是如此地打動我。)
我個人最喜歡的是最後一段舞蹈段落的配樂《Epilogue》,簡直是耳朵的福音,隨著快節奏的畫面把劇情推向高潮。

值得一提的是,《愛樂之城》一些重點歌舞片段的配樂是在曾經錄製了《雨中曲》的錄音室完成的。所有的樂器在同一個房間錄製,人聲也是,雖然是一種非常傳統的錄製方法,但是達米安和賈斯汀都認為這是最符合《愛樂之城》的錄音方式。

3、非你不可的主角和大咖配角

好像很多人知道,《愛樂之城》原計劃的主演並不是高司令和石頭姐。男主角本來要用《爆裂鼓手》的主演邁爾斯·特勒,女主角本來想邀請艾瑪·沃森,但邁爾斯退出,艾瑪為了真人版《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2017)拒絕了《愛樂之城》。
也幸好如此,我們看到了現在的米婭和賽巴斯汀。導演在採訪中曾說道,他認為艾瑪和瑞恩是最接近經典好萊塢情侶形象的男女演員。而《愛樂之城》的製作人也承認,他們兩個人在熒幕上的化學反應無人能敵。

其實,這並不是愛瑪和瑞恩的第一次合作,他們曾經合作過《瘋狂愚蠢的愛》(Crazy, Stupid, Love,2011)和《匪幫傳奇》(Gangster Squad,2013)。
雖說我個人還深陷在愛瑪·斯通和安德魯·加菲爾德的浪漫情事里,但也不得不承認,愛瑪和瑞恩,實力演繹了1+1>2的力量。漂亮有趣的追夢女孩+帥且傲氣的鋼琴家,這一段熒屏戀曲,實力虐狗。

雖然瑞恩的表現也很出色,但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部屬於女主角米婭的電影。愛瑪·斯通在本片中獻出了她最美麗、活潑、靈動的演出,從唱到跳,給予觀眾無限驚喜。

《愛樂之城》的主角已經足夠奪人眼球,但其實它的配角也不容小覷。
在《爆裂鼓手》里憑藉魔鬼老師奪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J·K·西蒙斯(J.K. Simmons)飾演酒吧老闆Bill,雖然出場戲份不多,但刻薄的形象相當傳神。

在酒吧里邀請賽巴斯汀加入樂團的吉他手Keith是由約翰·傳奇(John Legend)飾演的——他本人是RB唱作人和鋼琴家,九次奪得格萊美獎。

寫了這麼多,其實關於這部電影想說的話也還遠遠沒說完。
它確實炫目,確實令人窒息,確實讓人甜到心坎也淚流不止。
但我想這篇文章到這裡也該適可而止了。期待國內儘早上映!

更多細節,歡迎在下面留言討論。


-------------------------------------試映日小插曲--------------------------------------


其實英國《愛樂之城》的正式上映時間是1月13日,但是昨天(也就是1月9日)有一些影院有試映場。

趕上倫敦地鐵大罷工,我和 @阿猴HOSEA 急急忙忙趕到電影院,雖然提前訂了票,但影院的工作人員卻表示機器壞了取不出票,於是給我們手寫了兩張。

手寫票配上手寫電影名,必須紀念一下,為這個美好的夜晚乾杯!


一個多月前就寫好的給文慧園路三號的影評文章,一直等公號發,結果拖了一個月才發出來,現在終於可以發到知乎騙贊啦哈哈~ 北美上映第一天就去影院買票了,後來又反覆看了兩遍才寫的影評,文筆不佳,以敝帚自珍的心情在知乎收藏之~

愛樂之城:照進現實的多重幻夢

「如果堅持傳統,那你又怎麼可能有革命性的創新呢?」

在電影《愛樂之城》中,約翰·傳奇飾演的樂隊主唱把這個問題拋給了男主角——瑞恩·高斯林飾演的堅持傳統爵士的鋼琴師塞巴斯蒂安。

其實, 這個問題同樣適用於本片的導演達米安·沙澤勒。事實上,當導演和電影中的男主角一樣固執的,要拍攝一部「過時了」的爵士歌舞片的時候,這樣的問題也是實實在在的擺在他面前的。

在為這部昂貴的「古董」電影籌錢的時候,沙澤勒多次被告知《愛樂之城》的概念和素材不具有任何商業價值。對投資人來講,這部電影既不是根據百老匯大IP改編,也沒有大眾熟悉的歌曲來拉攏粉絲群,而且還是一部爵士歌舞片。

的確,儘管歌舞片乘著有聲片的東風在大蕭條的大環境下曾經風靡一時,但歌舞片這個電影類型「一言不合就載歌載舞」的敘述形式,和才子佳人大團圓的俗套劇情,很快讓批評家們給扣上了「逃避主義」的大帽子。在一代舞王歌后紛紛老去後,歌舞片也漸漸由於形式和情節的違和感而瀕臨滅絕。近幾年,除了《芝加哥》、《悲慘世界》等幾部百老匯改編電影的迴光返照,就只有寶萊塢還在繼續載歌載舞。

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一個堅持傳統歌舞片的導演,都不得不解決歌舞片略顯浮誇,不夠現實的先天缺陷。

很顯然,導演用電影本身,對這些問題給出了滿意的答案。《愛樂之城》在威尼斯電影節不僅首映就獲得了長達十五分鐘的掌聲,在頒獎季破紀錄地包攬了評論家選擇獎八項大獎,金球獎七項大獎,而且以14項提名成為奧斯卡頭號種子選手,已經足以證明這部電影的魅力。

對歌舞片傳統的堅持和致敬,並沒阻礙導演對這一古老類型的探索和創新。導演對歌舞片形式和劇情上的巧妙處理,讓這部電影散發出一種比利·懷爾德《日落大道》式的味道——一種極致的浪漫與憤世嫉俗並存的迷人質感。

首先,導演為電影選擇了一個絕妙的環境

《愛樂之城》講述了一個「後台故事」,即故事的主角是歌舞藝人,講述藝人的追夢故事。這在歌舞片中並不罕見,甚至成了一種亞類型,因為這提供了一種人物能夠在故事中非常專業的唱歌跳舞的合理解釋,也給歌舞片段提供了更大的創作空間。很多好萊塢經典歌舞片,如《雨中曲》、《龍國香車》、《花開蝶滿枝》,都是典型的後台故事歌舞片。

但《愛樂之城》與眾不同的是,他的絕大多數歌舞片段並沒有省事的發生在舞台上,而是巧妙的利用了洛杉磯這座城市本身的夢幻氣質。La La Land這個英語中用來形容不切實際的夢幻之地的名詞,也正是洛杉磯的昵稱。對此,沙澤勒曾在採訪中說,「洛杉磯和其他城市不同,一座城市,由懷有不切實際夢想的人構成,並且把自己全部押在夢想上。」

實際上,無論是洛杉磯,還是紐約、巴黎、北京、上海,所有大城市都聚集了懷有夢想的人,這正是所有大城市讓人無比嚮往又讓人無比心碎的魅力所在。但是,洛杉磯確實強化了這種特點,不管是春夏秋冬都陽光得沒心沒肺的氣候,還是每天都壯麗得像一段帕瓦羅蒂的詠嘆調的夕陽,都讓不切實際的追夢顯得合情合理。這樣的環境也讓歌舞片段顯得恰如其分。

導演巧妙地誇張了洛杉磯本身的浪漫氣質,陽光明媚的高速公路,玫瑰色夕陽下的海邊棧道和格里菲斯天文台,這些洛杉磯人人都無比熟悉的場景,都成了唱歌跳舞的絕妙舞台,而且讓人覺得美景與歌舞是如此般配,對堵車和天氣的吐槽也變成了這個城市令人會心一笑的可愛。

導演對歌舞片類型的另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成功探索,是把歌舞片段和夢想與愛情掛鉤,與敘事片段代表的現實情境形成對照。

此舉不僅解決了歌舞片歌舞片段容易脫離現實,干擾敘事的弊病,解放了歌舞片段的表現空間,而且讓歌舞不再是單純的「逃避主義」的感官愉悅,而是成為了現實的註腳。

至此,導演不用再擔心歌舞片段會顯得脫離現實,因為夢想和愛情本身就是夢幻的。歌舞中的夢想與愛情越夢幻,現實的落差就顯得越殘酷。歌舞越浪漫,現實的憤世嫉俗感也越強烈。這一招簡直太厲害了!這極大地強化了故事的戲劇張力,讓本片有了其他歌舞片所難以企及的深度。

這樣的手法幾乎貫穿了所有的歌舞片段,開場一氣呵成的歡樂的長鏡頭歌舞對比敘事中艾瑪斯通扮演的女主角試鏡失敗,女主角與同樣懷有演員夢的室友滿懷希望的參加派對希望遇見貴人,對比故事裡無人賞識的敗興而歸。

這其中最有力的一個例子就是影片的結尾片段的大段歌舞,五年後的男女主角偶然在酒吧重逢,男主角的一首鋼琴曲,旋律包含了整部電影兩人感情發展中所有的旋律,音樂從爵士鋼琴、華爾茲、爵士交響、人聲合唱再回到爵士鋼琴,導演在曲風變化中,鏡頭風格也極盡華麗拼貼之能事,圓形構圖、手影、家庭影像……極度渲染愛情的甜蜜浪漫,然後再倏然回到現實,無法落下的最後一個音符,無法回到以前的兩人對視。

大段歌舞在這裡不再像《龍國香車》或《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的結尾一樣懸置了故事敘事,而是成為敘事工具中最有效的一種,營造出強烈的戲劇衝突給觀眾巨大的心理衝擊。

除此之外,影片中流露出的,從故事層面到電影形式都無處不在的懷舊,也強化了影片浪漫與憤世嫉俗並存的氣質。在這個故事裡,懷舊是一種必然,因為懷舊本身也成了夢想和愛情的象徵。

故事中,男主角塞巴斯蒂安是一個極端浪漫和理想主義的人,他迷戀三四十年代的爵士樂,那時的爵士還沒有淪為商場的背景音樂。而且決心要開一間只演奏純正爵士樂的酒吧來「拯救」爵士樂(沒錯,就是用的「拯救」這個詞)。男主在這裡還順帶鄙視了電子音樂和屬於輕爵士的肯尼基(如果對這個名字不熟的話請自動腦補商場關門音樂)。這實在有點偏激得讓人無法認同,不說爵士樂最初也算不上多高雅,甚至有點低俗,電子音樂怎麼就不夠高雅了?

但男主角說出這個聽起來十分偏激的理想時眼睛裡的光芒,卻讓女主角真正愛上了他。

一邊做著咖啡館服務生一邊拚命參加試鏡的女主角米婭,雖然看起來比男主角現實得多,但骨子裡和男主角是一樣的極端浪漫和理想主義。而這種浪漫和理想主義同樣以懷舊的方式表現出來,這從她屋子裡巨幅的《卡薩布蘭卡》等老電影的海報就可以看出端倪。

沒錯,女主角內心深愛的也是好萊塢黃金時期的老電影,彷彿愛看超級英雄的電影就不是純粹的愛電影一樣。這種近乎偏執的懷舊,頗有幾分《日落大道》里「我很大,是電影變小了」的感覺

《愛樂之城》的電影形式也踐行了這種奇特的迷影情節。電影一開場就特別自豪地告訴你這是一部寬銀幕電影,影片的色調也故意呈現出特藝彩色膠片早期特有的鮮艷,和洛杉磯人民一年四季鬆鬆垮垮的T恤褲衩夾腳涼拖相反,電影中的人物都穿著《瑟堡的雨傘》式的復古襯衫西裝和顏色艷麗的連衣裙高跟鞋。

更別提歌舞片段中大量對經典好萊塢歌舞片的戲仿和致敬了,不僅高司令和石頭姐的歌舞動作直接的模仿了包括《雨中曲》在內的多部歌舞片,影片對歌舞片段的處理也多次使用只有在弗雷德·阿斯泰爾的歌舞片中才會出現的全景長鏡頭和升降鏡頭。連影片的結局也頗有幾分《卡薩布蘭卡》的味道——世界上那麼多酒家,你偏偏走進了我開的那一家……

連電影中的配樂也堅持了懷舊,曲風是爵士流行樂與華爾茲的混合,配器是鋼琴,小號,爵士鼓加傳統交響樂隊。連音樂錄製都是要在錄《雨中曲》的錄音棚里用傳統的所有樂器一起錄的方式錄製。音樂中唯一一次出現電聲的是在男主角為了生計妥協加入的流行樂隊的演唱會中,台上的音樂那麼俗氣,而台下的觀眾卻那麼陶醉,只有女主角感到困惑,這不是他的夢想,不是他想拯救的爵士樂的樣子。

加入流行樂隊出唱片巡迴演出,與開一家小酒吧演奏爵士樂,哪個更接近夢想這件事當然是值得商榷的。但懷舊的理想也正是電影中兩人關係的內核,也是構成電影浪漫與憤世嫉俗並存的特質的關鍵因素。

在電影中,不怎麼喜歡爵士樂的米婭和不怎麼瞧得起電影的塞巴斯蒂安能走到一起,正是因為兩人是精神上的同類。而共同追夢的經歷也正是兩人情感發展的經歷,所以米婭才希望塞巴斯蒂安不要妥協,堅持理想,而塞巴斯蒂安則鼓勵米婭創作舞台劇,還在她要放棄做演員的時候,開車追回她,繼續參加試鏡。耐人尋味的是,兩人事業上的發展,也正成為了兩人情感關係的致命阻礙

這種懷舊的不切實際的夢想與現實的對比,讓這種追夢的過程尤其美麗,也尤其讓人心碎。現實中熱愛爵士的塞巴斯蒂安不得不在酒吧彈供人佐餐的聖誕曲,還在聖誕節被老闆解僱,而米婭則是一次次在試鏡中被打斷,費勁心血創作的舞台劇無人問津。絕望到憤怒的塞巴斯蒂安甚至對關心自己的姐姐說,「為什麼你說起浪漫好像它是一個髒字?」

影片自此展示出他憤世嫉俗的一面,電影中最大的反派是現實,是庸俗的不懂得欣賞藝術的觀眾,是勢力的酒吧老闆,是粗魯的選角導演,是讓追夢人心痛的弄人的天意,唯獨不是因為夢想的不切實際。

影片中分別屬於塞巴斯蒂安和米婭的「渴望主題」——《星光之城》和《試鏡曲》都將夢想之美和無法實現夢想的心痛表現得淋漓盡致(這兩首歌也都提名了奧斯卡最佳歌曲,也許正是因為他們引起了每一個人的共鳴)。這樣被夢想折磨的刻骨銘心,每個背井離鄉到大城市打拚的人都能感受到。對於為生活和夢想奔波的普通人來說,他們所在的地方,其實都是La La Land。

可惜電影畢竟是電影,在《愛樂之城》中,與夢想做對比的現實也是經過粉飾的。 電影里的格里菲斯天文台夕陽如夢似幻,但卻省略了山腳下充滿了流浪漢和大麻味的山路。正如電影結尾五年後兩個人都實現了自己的夢想,而且是一點折扣都不打的,原原本本沒有任何妥協的夢想,卻省略了五年里兩人可能不那麼美好的努力付出的過程。

米婭通過了試鏡,去了巴黎,成了真正的明星,而塞巴斯蒂安開成了自己的酒吧,演奏心愛的爵士樂。唯一的遺憾只是兩人沒有在一起了,而且這還升華了這段愛情。沒有了生活的雞毛蒜皮,而是成為了「你是天邊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只留下雋永的「交會時互放的光亮」的那種不朽愛情。這多多少少沖淡了影片之前努力營造的深度。

洛杉磯滿城懷揣夢想的年輕人,有幾人有這樣理想的結局?多少天賦和努力都不缺的人在洛城仰望著星空,荒廢了幾年寶貴光陰,最後還是回到了自己偏遠到只能用縣圖書館對面來定位的老家?

但這種圓滑處理並不能怪導演,因為這個具有傳奇色彩的故事本身就帶有導演自身經歷的影子。偉大的故事都是有自傳性的,熱愛傳統爵士的男主角和熱愛老電影的女主角其實都是導演本人,甚至可能他也有一個電影中米婭在試鏡時描述的巴黎追夢的姨媽。更讓人唏噓的是電影里的愛情也有導演本人的影子——導演的前妻正是本片的執行製片人。哈佛畢業,才華橫溢,拍第二部長片就能拍出如此高度的導演也正是洛杉磯滿城尋夢人中,那個實現夢想的極少數

事實上,這部電影對他來講也是夢想照進現實。這個本科時就構想出的故事在拉投資時四處碰壁後,他用一部《爆裂鼓手》一舉斬獲了三項奧斯卡提名,也為《愛樂之城》的製作打開了局面。他有資格用這樣一部電影告訴大家,只要足夠堅持自己的夢想,就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我想,《愛樂之城》這個故事應該有另一個結局。五年後,米婭並沒成為名演員,塞巴斯蒂安也沒開成夢想的酒館,他們都離開了洛杉磯,各自結婚生子,生活歸於平淡。他們也許相遇也許沒有,但是對於曾經努力追夢的往事,對少年時曾經轟轟烈烈的愛情並不後悔。 這可能是現實生活中最可能發生的結局,但我們並不要看這個結局。

畢竟,這是電影,而電影本身也是La La Land的一種,到不了洛杉磯、紐約或巴黎的我們,需要色彩鮮艷的夢照進慘淡的人生,然後繼續前行。


我去看《La La Land》沒有哭。
電影結束的時候,觀眾集體在黑暗中鼓掌了,這在電影院里挺少見,但我也沒有哭。
我是做好哭的打算去的,結果紙巾沒用上。燈亮了,我和朋友互相質問,你怎麼不哭啊?

我喜歡說正經事之前先說點別的。比如石頭姐在裡面的每一條連衣裙都異常好看,尤其是從跟男朋友家人的飯局上逃走,去找高司令的那一條綠色連衣裙,是可以日常穿出門的好看。我決定等時尚博主梳理一下,然後買一條同款的。
洛杉磯被拍得很美,我在洛杉磯讀書的同學一直催促我去玩,說來吧給你拍照,我都口頭敷衍,這一次突然想動身了。

有人覺得其實這就是部普通的青春歌舞片,大家被獎項唬得,都不好意思不感動了,我不覺得它平庸,但確實沒哭出來。我也不太喜歡那種細節指認式影評,告訴你哪一分鐘埋伏著什麼梗,是在跟什麼電影致敬,導演多麼獨具匠心——一部電影給人的衝擊力是很直觀的,不需要靠觀眾刻意留心。這就跟相親一樣,有沒有看對眼是很直接的事情,回去查對方履歷背景覺得「哎呀這個人是還不錯」,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看片子也不是談戀愛,不用像說服自己「這是個好人」一樣去拚命催眠「這是部好電影」。

即便沒哭出來,我仍然挺喜歡《La La Land》。
關於劇情,讀者應該被劇透得差不多了,事實上劇透也不妨礙你的觀感,因為它的故事性很弱,無非是兩個漂在洛杉磯的,有夢想的年輕人,相愛了,互相鼓勵了,現實阻隔了,分開了。
我簡直能想像國產電影人會邊看邊覺得委屈——我們也拍類似片子啊,我們也強調現實混賬讓愛情叛變啊,怎麼你們打分這麼兩極化?
不冤。《La La Land》最珍貴的東西,是它的質感。

我看到朋友寫了句非常好的影評,她說愛樂之城太old school了。但它的質感和溫柔也來自於此,事到如今已經很少有人會說,「我會永遠愛你」,和「致有夢想的傻瓜了」。
就是old school。大部分國產青春片,它講的是青春的故事,用的卻是成年人的視角。是成年人在懷緬或者意淫青春。所以他們把年輕時候的事情瘋狂化,極端化,讓主角逃課打架離家出走,很多國產編劇,他們寫不明白「兩個人為什麼會相愛」這件事,所謂的年輕時瘋狂的戀愛,其實沒什麼感情基礎,你不明白這兩人為什麼就看對眼了。幸好演員漂亮,我們看漂亮的人戀愛,覺得也行吧。

但《La La Land》拍得出,為什麼是他跟她相愛了。而不是她跟Grey,或者他跟隔壁的誰誰誰。他們都在很大的城市裡,為很遠的夢想掙扎著,他們都因為夢想受辱,女主角Mia試鏡時總是被打斷,男主角Seb因為彈奏自己喜歡的曲子被餐廳一次次辭退。他們不是一開始就互相吸引的,甚至一開始,他們不理解對方喜歡的東西。
梵高給他的弟弟提奧寫信,說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到煙。
而Mia和Seb相愛的本質,是他們看到了對方心裡的那團火。他們看重,並且珍惜對方身上的熱情。
國產青春片喜歡把成年人拍得很不堪——當然大多數成年人也確實不怎麼樣。情人節,許多結婚的男士紛紛外逃出差,不是想賴掉禮物或者晚餐,而是有兩邊需要擺平,怎麼都不能同時滿足,索性躲出去,任由兩邊歡天喜地地曬轉賬記錄。

但是《La La Land》最溫柔的地方在於,分開了,兩個人也都還是很好的人。Mia成了女演員,五年後下車,就是石頭姐本色出演,是搖曳生姿的大明星,Seb開了自己的爵士樂餐廳。這種「好」,跟是不是功成名就其實沒多大關係,幸運的是Mia在做自己喜歡的演員,家庭生活也很甜蜜,Seb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還學會了邊放歌邊做飯,家裡井井有條,再也不是一開始的烏七八糟。
前任變成很好的人,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你想,你們失散了,你也不能每天監督他說「你要這樣啊你要那樣」,他完全自由發揮,自己生長,然後若干年後你一看,哎,他還是那麼好啊。會覺得時間敲在你身上的烙印,也都值了。
很難得的。就算我們不再是愛人,我也確認,你現在是個快活的好人。

電影里有很多有趣的細節。
比如Seb重新回到樂隊,一個雜誌來給他們拍照,咔嚓咔嚓,拍到他的時候,攝影師很激動,說關掉音樂,你做一個——咬下嘴唇的動作。Seb長得好看,上鏡,所以攝影師愛拍他,跟他的音樂沒什麼關係了,這時候人其實就成了一個商品。就像木村拓哉早年出唱片,唱片賣不動,但因為人太好看了,海報倒是都被一搶而空,連牆上貼著的都被女粉絲撕下來。
但Seb被攝影師激動地指揮著拍照的時候,他的女朋友Mia,在演一出觀眾寥寥的話劇。這一刻他們的疏離感達到巔峰。

還有他們倆為了Seb的音樂選擇而爭吵,Seb不想成為女朋友口中的「無業游民」,所以參加了不喜歡的樂隊,他紅了,Mia提醒他說,這真的是你喜歡的事情嗎?
Seb很尖刻地回應她,或許你只是喜歡窮困潦倒時候的我,這樣會讓你感覺好過些。
這應該是很多年輕情侶爭吵時說過的話吧,好奇怪啊,人年輕的時候,老喜歡跟愛人較勁,老是為著一點莫名其妙的自尊心,說一些無可挽回的話,說你就是喜歡憐憫我吧,說你看不慣我現在比你順吧。年輕的時候還會覺得,滿世界都是可能性,也不是,真的非要那麼個人不可。
所以就分開了。

看到結尾十分鐘之前,我都覺得這是個喜劇。一無所有的年輕人因為相似走到了一起,然後為了各自的夢想分開。雙方都得償所願,這個「願」不是做大明星,獲得世俗意義的成功,而是真正做了喜歡的事情。各自都把日子過得很好,好到身邊是誰,彷彿也可以不計較。
但Mia再次走向Seb,故事以假設的形式重新來過的時候,我突然覺得,這完美還是差了口氣——當時沒那麼計較自尊心就好了,再堅決一點就好了。這不是一個「臉書趁愛侶熟睡再偷看」的故事,它沒那麼病態,感情是舒展健康的,但你就看著當初那麼那麼好的兩個人,想他們翻過很多青春的藩籬就好了。

電影開頭,說到「忽悠」這個詞的時候,電影院的人都在笑,因為他們說的是「shanghai」。在歐美,早年船上很多工作人員都是被綁架強行拉上船幹活的,而上海又是著名的港口之一,很多載有被綁架人員的跨海的船都往上海開,這個意思就這麼變過來了。後來shanghai又被擴展到忽悠。
Shanghai確實是個大忽悠。或者說,每一個大城市都是。它們給了年輕人站著做夢的機會,演員,編劇,歌手,演奏家,讓他們錯覺離理想很近很近,就好像Mia可以隨便路過拍戲的街道。
但其實真正能留下的人很少,能夠到夢想的人更少。
這就是我覺得大多數人看《La La Land》沒什麼好哭的原因,就大部分人而言,都沒有過互相尊重互相鼓舞的愛情,以及矢志不渝的夢想。
至少我沒有。
我哭不出來。我只是覺得……很輕微的遺憾。啊可能愛情應該是那樣子的。不是互相試探又且戰且退。但我沒有。

我看的時候,最大的感同身受大概是……Mia一邊做咖啡店店員,一邊編借口到處試鏡。
就是這樣子的20多歲。
覺得自己能幹點什麼……但又懷疑自己運氣沒那麼好,在名利場邊緣觀望過,但也覺得那是離自己很遙遠的生活。就是這樣的20多歲。

我不覺得這部電影不能帶著現任一起看,尊重伴侶的前任類似於尊重他的歷史。可能我這個人特別想得開,我老是看著男生心想,現在都這樣……那以前該什麼德行啊,姑娘你受委屈了。
它未必會讓你想起前任,但它能讓你想起20來歲。
什麼都沒有的,只有很多可能性在腳下延展的,非常敢嘗試,也會輕率放棄的,總是兼顧不來愛情和理想,生存和意志的20來歲。

敬永恆的年輕人們。


一次霍金出席記者會,有人問霍金,人世間最讓你感動的是什麼?霍金想了想說,是遙遠的相似性。可能在某個地方的你,聽著我喜歡的歌,看著我喜歡的電影,看著我喜歡的書,或許我們不認識,但這遙遠的相似性確是存在,確實發生。這是讓人感動的。

遙遠的相似性哈哈哈哈

這部電影讓我想起我還在軍隊的一個夜裡,從床上爬起來,冒著電閃雷鳴傾盆大雨,一個人偷偷跑到深山裡,挖出一個手機。

然後一整晚坐在樹下,單曲循環一首關於夢想的歌。

OK,認真講,之前就看了,我知道也許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這個電影,但我就是大愛。

最起碼這是一部電影夠格到完全不必質疑演技質疑音樂潛規則小鮮肉炒作等等,對吧?

有些人說這個電影太理想化了,說出這樣的話,肯定不懂得什麼叫留白隱藏。女主角在現實中就跑過龍套,就受過白眼,只是電影把這些都簡化了,只有真正體會過得人才明白其中的辛酸。這電影表面確實很理想化,但這不是經不起推敲的童話故事,是導演一直在提醒我們現實的存在,只是隱藏起來了而已。

電影中間女主和她媽打電話,問男主靠不靠譜,男主就聽著,看著天花板漏水的印子,最後選擇去做了不喜歡的音樂來賺錢。那個印子,就是現實在這場瑰麗的夢境中漏出的馬腳。

又有人說這電影太平淡了,沒有共鳴,我打賭他沒有衝進雨里跳舞或是做過其他瘋狂的事,只等著電影的大場面深套路來刺激自己。如果你有共鳴怎麼可能說出這樣的話,沒錯故事是很老套,但我認為這電影一點也不平淡,有時候激情只在一行歌詞一句話里,一個眼神里。

在眾星閃耀的城市,每個人的夢想最終都敗給現實,可是無論多少年過去,依然會有人追求夢想,就好像赤足跳進冰冷的河水,毫不猶豫毫不後悔。

人就是這樣,我們就是這樣的人。

整個電影就是很簡單的一句話

願你一生努力,一生被愛,想要的都擁有,得不到的都釋懷。

不需要big loud fast ,就這一句話,就讓我覺得這電影實在美好得無可救藥,浪漫得一塌糊塗。

這部電影讓我回憶起所有人,所有事,所有那些瞬間。讓我記起了抑鬱症最嚴重的時候是有多麼想要殺死自己,讓我記起重新開始畫畫的時候是多麼的平靜,讓我記起即使畫的再渣我也不會再懷疑自己的那種心情。

記起大學的時候教我跳舞的哥對我說,以前學校不給批准場地,他每天晚上就在教學樓大廳練到凌晨。

記起在國外露天酒吧駐唱的黑人朋友對我說他從不後悔。

也讓我想到我的前女友。想到那些遺憾,那些夢想,那些原本可以。

然而看完電影回到床上,我釋懷了。一個人跪在床上,原諒了所有人,原諒了自己。

那些吃過的苦那些焦慮那些誤會,那些最終沒能在一起,所有的一切最終融化在最後那一個透明的微笑里。

雖然只在我一個人的腦子裡,我甚至連相視一笑的對象都沒有。

但是沒關係。

我喜歡這部電影,因為它讓我感到堅強和理解,哪怕是在只有我一個人的夜。

哪怕我做過的所有浪漫的、瘋狂的、偉大的、深刻的事最終都被抹去,都消失在風裡。

也沒關係。

下輩子我選擇再來一次,毫不猶豫。

此文已發於我的公眾號

世上最孤獨的讀書俱樂部

禁止轉載


——看完奧斯卡回來更——

刷朋友圈簡直不要被氣死。La La Land明明該得的獎一個沒落下,卻要被各種吃瓜群眾幸災樂禍╮(╯▽╰)╭牆倒眾人推。人家明明牛逼得不要不要的。熟知學院派套路就應該知道,《愛樂之城》這樣的格局怎麼可能最佳電影,如果真得了才算是爆冷。其他的獎項簡直毫無爭議。

《月光》題材上與當前政治和社會問題掛鉤,故事本身也很出彩。劇本就是電影的核心。國內那麼多片子,口碑再好的片子出問題幾乎都出在劇本,比如《湄公河行動》。《愛樂之城》沒拿劇本已經表明奧斯卡不瞎。奧斯卡一直愛樹立風向標,《月光》不得獎才是奇怪。今年最大輸家明明是《鋼鋸嶺》,結果一刷朋友圈,怎麼感覺輸家是《愛樂》?一定是我看了假的奧斯卡


——原答案——

今天剛看完就迫不及待上知乎評論。致敬經典是它的賣點,也是很多人熱衷討論的。但對於我來說,這些反而並不重要。

要我說,電影非常好看,10/10。在紐約剛上映沒多久,所以選了工作日的上午去看,老早就買好票了。幸虧買的是有座位號的票,因為電影院座無虛席,全都是老頭老太太組團去觀影,我們是唯一的年輕人。電影結束的時候所有人都哭成傻逼。

劇透之前,答主想說,一定不要被預告片騙了啊!

首先,這根本不是浪漫的愛情故事。這是成熟的愛情故事。答主一直覺得,所有隻要男女主角乖乖去看心理醫生,或者接受couple therapy就能解決矛盾的電影,本質上都有點矯情。當然,某些遺傳性或極端複雜的心理疾病除外,不然《美麗心靈》就沒什麼好看的了。

這部電影的男女主角各自都沒有特別嚴重的問題,看待感情的方式也相對成熟。他們之間的感情也簡單得出奇,沒有國讎家恨,沒有時空穿越,沒有身份懸殊,沒有性別調換,就是簡簡單單的男女之愛,卻能感人至深。

是的,男女主自始至終連眼淚都沒掉過。最後相遇的時候男主為女主彈奏了他們的曲子,女主聽完這首跟老公一起離場,淺笑盈盈,男主亦會心一笑,繼續樂隊的表演。

太棒了!

一幀多餘的鏡頭都沒有!沒有無謂的錯過,不需要相識卻不相認的偽高潮,普通人的人生也可以打動心靈,這就是一部成熟的影視作品可以做到的。女主不需要為了「真愛」拋夫棄子,男主也不需要為了「真愛」頹喪。兩人對愛情的全部幻想,都在男主為女主彈奏的曲子中,也在男主腦海里的La La Land中,這就夠了,因為真正的愛情本來就不會那麼轟轟烈烈

真正的愛情,不需要命運各種的捉弄,真正的生活,也不是莫名的魔幻。把一個離奇的故事講得故弄玄虛,那是糟蹋真情實感,把普通的故事講得精彩扣人心弦,這就是天才

Emma Stone的演技讓人驚艷。在我心裡,她一直是好萊塢難得美麗的演員。現在太多好萊塢的女性都是Gigi Kendall那種,身體完美,為了迎合主流審美晒成古銅色,ins上充滿了健身、馬甲線、深蹲的女子。這不是不好,而是太千篇一律。撲面而來的性感,總讓人覺得太容易太咄咄逼人。雖然成為寡姐的斯嘉麗約翰遜更加火辣,但答主還是懷念《迷失東京》里有點嬰兒肥的,皮膚白得透光的她,美得稚嫩卻又風情萬種,多麼難得!Emma纖細、柔美、白皙,舉手投足之間都優雅,跟她在一起總會讓人心中升起各種美好的情愫。

她在這部劇中貢獻的演技無疑是完美的。她可以隨意控制自己面部的每一塊肌肉,表情豐富細膩,有的時候甚至有點丑,但她卻毫不在意。她很多時候情緒的起伏都拿捏得很好,不會讓人覺得作和矯情,卻依舊天真可愛。她有成熟健全的三觀,卻沒有成年人的世故,她有少女的內心,卻沒有女孩兒的幼稚。Jennifer Lawrence曾經在《Silver Lining"s Playbook》中,把一個心理疾病患者演得出神入化,這需要演技,卻因為角色本身設定太出彩,很容易討喜。但是Emma這次演的是一個普通人啊!一個有夢想,為了夢想堅持,卻一次次被現實擊敗的普通人。這難道不就是你我嗎?雖然最後她抓住了機會,功成名就,但在成功之前,她和世界上大多數人沒有區別啊。

很多時候影視作品是一種逃離,如果太貼近生活,反而會讓觀眾,因為需要直面生命中的各種現實而不知所措。所以說普通人是最難演的。但石頭妹貢獻的演技著實讓人驚艷。

Ryan Gosling不多說,萬年頂著高富帥的盛世美顏演屌絲。他就是女觀眾的春藥,彈琴的他更是讓答主身邊的老太太跟著答主一塊兒捂臉。但是他這次真的打動到我了,眼神中的沉穩內斂,面對真愛時的坦誠,對女主夢想的支持。不得不說這個人設特別討喜。沒有了《戀戀筆記本》中的一見鍾情和賣慘,他依然可以把觀眾感動得一塌糊塗。不過不要被他給Emma投去的深情眼神欺騙了,他現在喜歡的是那種胸大腿長屁股翹的厚唇拉美范兒辣妹,石頭妹這種白玫瑰對他來說太寡淡了。

看電影之前就已經在Spotify上循環了電影的原生,但是看的時候依舊各種驚喜。預告片中出現的Emma獨唱的那首,配合Emma的演技一起欣賞非常震撼。

有些人不喜歡「一言不合就載歌載舞」,只能說歌舞片不適合你,不明白你為何要勉強自己,給自己找罪受。有些人覺得你哭了我沒哭你就是傻逼,我覺得同樣的理論也可以反過來說,我哭了你沒有你就是反社會人格,是吧?哭與否跟文化、個人經歷有關,哭也並不是衡量標準,它說穿了就是一個現象。它值得一提,是在於觀眾都是老頭老太太。我自己不是那個年齡段的人,無法揣測他們的心理活動,所以這對我來說,是個值得留意的點,懂的人自然懂。對於吹毛求疵邏輯混亂的人,知乎好歹是個智商相對高的社交平台,不刪你們評論難道要留著讓其他人看笑話嗎?最後,不需要質疑這部電影是否在營銷,因為即便是大紐約,上映的影院也寥寥無幾,排片量被《星球大戰》從曼哈頓甩到長島。


鑒於某些人將「在新加坡都沒人看」當成檢驗電影好壞的標準,作為在新加坡生活了10年的答主,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那個地方就是文化的沙漠,所有有情懷有內涵有文化的東西,都會因為其有情懷有內涵有文化而被鄙視。那裡的反文化反智現象不要太嚴重,你要是愛讀書愛背詩,初中高中能被排擠死,但你要是數理化特別厲害,倒是不會。過度追求有用使得整個國家對不能馬上獲利的文化產業非常排斥,彷彿對文化開嘲諷技才是政治正確,酷炫狂拽的事情。

吐槽結束來聊聊這部電影好在哪裡。

【故事情節】

其實這個故事並不新鮮,甚至可以說有點老套。但是這部電影棒就棒在講故事的方式。看到最後的答主才驚覺,原來預告片中好多甜蜜瘋狂的橋段,其實是在男主的幻想中啊!原來他們的人生充滿了遺憾啊。原來有的時候就算沒有Happy Ending也可以讓觀眾感到圓滿美好啊。

要理解這部電影,要從電影的名字著手。

不是中文標題,而是英文原版《La La Land》。La La Land是什麼?

Los Angeles or Hollywood, especially with regard to the lifestyle and attitudes of those living there or associated with it.
A fanciful state or dreamworld.

既是洛杉磯的別稱,又有夢幻之城的寓意。男女主相識於洛杉磯,卻只能在幻想中走完一生,所以La La Land這個標題早就暗示了,這會是一部包含著悲劇內核的浪漫喜劇。

但是中文的標題就太敷衍了。《愛樂之城》僅僅反映了這是一部歌舞劇,卻完全沒有英文那樣一語雙關。這個翻譯跟《瘋狂動物城》、《XXX總動員》系列一樣,都只抓住了電影最表面的東西。這部電影最核心的主題是夢想、愛情、理想和現實的博弈,真正稱得上「愛樂」的恐怕只有男主一個人。

如果你看過導演之前的《Whiplash》就會明白,導演非常會掌握情緒的跌宕和故事的節奏。但是這部電影很多地方看起來反而顯得不太激烈。我認為這就是導演的選擇。同一個劇本,男女主之間價值觀的博弈明明可以更激烈,可以摔鍋砸盤子,導演卻處理成了劍拔弩張的針鋒相對,用語言和鏡頭就表現了二人之間的矛盾。我認為這是一種成熟的處理方式。其實男女之間的感情不需要哭天搶地如喪考妣,也可以真摯熾烈。

【鏡頭】

開篇的長鏡頭簡直完美,音樂和畫面搭配得非常好。不同種族、文化、背景的人各自展現自己的特色,也是很「洛杉磯」的一件事。

男主後來幻想中的兩人坐著欣賞自己拍攝的family video那一段所使用的鏡頭語言,也非常打動人。閃爍模糊的鏡頭,彷彿藏在毛玻璃後面,積了灰,不真實得讓人心碎。這一幕更是讓7、80歲的老太太集體泣不成聲。

【音樂】

爵士一直是答主的最愛。那是一個曾經輝煌的時代,華麗奢靡。John Legend說得對,你不能只傳承不創新。80歲的老爺爺老太太當然會喜歡爵士,可是年輕人呢?多少人抱有女主的想法,認為爵士只是咖啡館裡的輕音樂?

紐約一直是爵士氛圍濃厚的城市,所以不太能感受到它的衰敗。但是年輕人還是更願意去聽動詞大詞的電音吧?在laptop music成為主流的今天,有多少人會靜下心來坐著欣賞每次都不太一樣的爵士呢?


La La Land最容易感動的是那些對電影逐漸感到疲倦、平淡的人。

有這麼一群人,豆瓣250、IMDB Top100早早刷了個遍,對中國小鮮肉/美國好萊塢/韓國反政府/印度咖喱舞/日本小清新基本免疫。
喜歡昆丁、諾蘭、王家衛、李安,但因為圈裡大家都喜歡反而也就不會多談。聽到粉這個鹿那個峰的,也只是笑笑,不強行輸出自己的審美觀。
偶爾翻出幾部新浪潮、賈木許、賈樟柯或者楊德昌,也不會發朋友圈說這才是電影應有的模樣。
看甲方乙方能笑個半死,看超級英雄也會中二病發。看歐洲電影會期待老派文藝,看老港片也會看得蕩氣迴腸。
這是「見得多了」的一群人,他們學著分析剪輯和鏡頭語言,卻並非電影導演專業。什麼環形敘述、什麼圓幕120幀, 卻也難觸碰到他們的痛點。
他們喜歡能讓他們喜歡的電影,盡量避免媚俗,不黑不噴,三分起評,卻鮮打五星,不站隊,難興奮,也更難被感動。


他們初聞La La Land, 多半是懷著警惕批判又隱隱興奮的心情。石頭姐配高司令的陣容,一聽就有主打低齡觀眾票房的嫌疑。爆裂鼓手的導演,又讓他們滿懷期待。豆瓣評分上9,會不會是沖票虛高?橫掃各大獎項,看來是真材實料?
就這樣,他們或進入國外的影院,或點開網上剛發的資源。

觀畢,什麼長篇影評是寫不出了,這畢竟是一部情節幾近於無、拍攝技法也談不上創新的電影,它太美,太真誠,太簡單了。」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短評里最常見的兩個字就是「感動」。

而這份感動,想必是很多熱愛電影的人最珍視的感受。

於是只想心平氣和地和愛的人說,
嘿,我們一起去看La La Land吧。


第一次看的時候覺得遺憾——他們沒能在一起,二刷之後,覺得很欣慰——他們為什麼要在一起?各得其所就是最好的結局。

《愛樂之城》所講述的愛情,在我看來不是一顆甜而無用的糖。

如果沒有精彩的歌舞和流暢的鏡頭,這會是一部很平庸的愛情片,而這個通俗的愛情故事的「悲傷結局」卻是最大的亮點。

石頭姐飾演的米婭是一個生動、可愛、積極的女孩子,她的夢想是成為銀幕上的大眾情人,像她的偶像英格麗褒曼一樣,留名影史。

高司令飾演的塞巴斯汀是十足懷舊的文藝青年,他迷人,富有激情,執著於自己熱愛的事物,反抗平庸的生活和世俗的眼光。他的夢想是開一家自己的爵士俱樂部,才不管有沒有人來聽。

他們都是可愛迷人的角色,我在想,如果我遇見這樣的兩個人,我也會愛上他們。他們之間又有著同樣的對於藝術的靈性和熱愛、對於夢想的執著,所以很容易惺惺相惜,墜入愛河。

但他們始終是不一樣的人,有著不一樣的追求,並且未必會用整個人生去互相適應。

塞巴斯汀因為有了牽掛和責任,放下「嚴肅藝術家」的身段,去謀一份收入可觀穩定的「俗氣」工作,最後真正積累到了資本和名氣,改善了生活,開起了自己的俱樂部。
米婭因為塞巴斯汀的鼓勵,辭掉咖啡館的零工,不再東奔西跑的試鏡,潛心創作了自己的獨角戲,也因為這場看似失敗的演出,被大導演慧眼識珠,成為了女明星。
他學到了她的積極務實,她學到了他的勇敢激情,他們在這樣的兩條路上都實現了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而設想一下,如果他們沒有相遇,塞巴斯汀會不會梗著脖子窮困潦倒一輩子,米婭會不會永遠只是一個束手束腳四處碰壁的小演員?

米婭問他:如果沒人來看怎麼辦?塞巴斯汀說:你管他們怎麼想。
塞巴斯汀也和她說:不是你想要我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嗎?她說是啊,因為那樣你可以照顧好你自己,和實現你的理想。

戀愛其實就是這樣,兩個人各自獨立、彼此吸引,然後就開始有了交集和共性。你開始試著通過另一個人的眼睛去看見整個世界,也通過他的心,去映照你自己的靈魂。
在這個過程里,會有衝突、矛盾、混亂和迷茫,會彼此影響、彼此接納、彼此改變、甚至彼此吞噬。但好的愛情,一定會讓你成為更完整的人。

在最大的那場爭吵里,米婭憤怒地提醒他:你不要忘了追求你自己真正熱愛的東西!而塞巴斯汀的指責也在警告她:當心你那無用的虛榮!
這場爭吵過後,有些迷茫的兩個人,也漸漸開始找到自己生活的方向。

結尾處那段很長的歌舞,像是一個平行時空里的「happy ending」,他們兩個人相愛相守的場面讓人遺憾得直想哭,但其實在那個結局中,米婭還是如願以償地成為了英格麗褒曼,塞巴斯汀卻並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啊,那裡沒有一家叫做Seb"s的俱樂部了。

所有人都希望他們還會快樂地在一起,像開始的樣子,可如果沒有英格麗褒曼,也沒有Seb"s,只有永無止境的惺惺相惜,他們會真的幸福和快樂嗎?

那一段結局更像是米婭自己的想像吧,凝視著曾經的愛人,聽到熟悉的音樂時,忍不住想,」我已經擁有了我一直渴望的一切,卻覺得還是懷念你,如果是你陪我在這,那該有多好。」
可也就只是想想算了。
「我會永遠愛你,不過也就只是愛而已」

二刷之後我和朋友聊著,忽然就很想說,雖然讓人想哭,但這結局已經太好了呀,因為在真正的生活里,「有夢想且能實現初心」已經是極難得,還要求一生摯愛什麼的,也太奢侈了吧。

這部電影有我非常喜歡的好萊塢老電影風格、爵士樂和復古小洋裝,也有我心目中最好的愛情的模樣——
求仁得仁,有始有終。


我無法形容自己對《愛樂之城》這部電影的喜愛,很難找到這樣一部電影,即使從電影的一開始就已經看透了結局,卻依然悄無聲息的感動到你。


這本就不是懸疑片,並不追求反轉致勝。


這是每一個曾經擁有夢想的朋友,對自己幼稚過往的釋懷一笑,與那些憤怒失望的握手言和。

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一切都是註定,衝突早有端倪。

難捨難分生離死別並不是愛情催淚的法寶,恰恰是因為愛情里兩人成熟的和解反而更加令人動容。


西遊里玄奘一開始總是說,出家人不能談情,愛上一個人就是犯忌。於是他只追求普度眾生的大愛,一直害怕誤在小愛里。

可只要你心裡沒有肉,吃進肚裡也不會觸犯葷戒。

後來玄奘懂了,世間大愛小愛都一樣,皆為眾生之愛,根本就不分大小。

《愛樂之城》闡述了一種難得的大愛,愛里是包容和寬恕,是感恩和祝福,這是愛情成熟的模樣。


成熟的愛情並不是親情,成熟的愛情更像是友情。並肩作戰的互相鼓勵,志同道合的惺惺相惜。


我很不喜歡那種「愛情到最後都是親情」的說法,那只是愛情死亡的美好託詞,是兩個不負責任的人放任激情褪去後不得不走到這樣一個尷尬處境里的無能結局。

無所作為的愛情,大概就是這樣。


親情根本就是愛情的絕緣體,你永遠不會跟你媽上床。能演化成親情的,哪兒還有愛情的位置。

《愛樂之城》這部電影,關乎夢想,關乎愛情,但無關遺憾,也無關任何假如。


與直接觀感恰恰相反,這部電影里其實沒有任何的扼腕嘆息,不管你如何假設,現實發生的永遠就是最好的安排。


正是因為那些沒發生的故事,才成全了我們真實經歷的故事。


你沒有和一個很好的愛人在一起,但在和那個很好的愛人曾經相處的日子裡,你實際上已經變成了更好的樣子。

於是你成了現在的你。

即使沒有圓滿的結局,但你已經擁有了這份愛情,這是物質分別一萬次也無法分離的東西,這是因果輪迴。


當你擁有一顆成熟面對愛情的心,你會發現,原來愛情根本不是一個歸屬品,你永遠無法佔有它。


愛情是流動的旋律,它永遠存在於你聽過的歌聲里。


正因為你永遠無法佔有愛情,所以你也永遠不會失去它。

想明白了,就再也不會感到任何遺憾了。

其實與其說是愛情故事

這更像是一曲夢想的讚歌


每個曾經擁有過夢想的人

都會懂


現在回想起8月31日在威尼斯第一次看《愛樂之城》的情景,對整個故事和影片的了解僅限於前兩版預告片,將將睡了6個小時,起了個大早趕8點半的場次。走進去剛剛坐定就是一個完全沒想到的5分鐘長鏡頭,大量的畫面信息湧入大腦,根本來不及考慮這在技術上多難實現。120分鐘後,被影片結尾的蒙太奇再次震撼,短短五分鐘內對整部電影的回溯,依然是大腦反應不過來的信息量,只記得想要忍住但還是落下的眼淚,沒有帶紙巾的我狼狽不已。走出影廳之後是10點40,絲毫沒有猶豫,直接扭頭排進了同一個影廳11點的第二場放映。

如今前前後後在3個城市看了8次,寫了上萬的文字,採訪了導演達米安·查澤雷和瑞安·高斯林,對這個細扣起來略有瑕疵的故事抽絲剝繭的有了太多自己本身的移情。從第一次看為影片所講述的愛情所感動,到之後看到兩人為了理想的奮不顧身,和在理想與愛情之間的博弈消耗自己的揪心。每一次看都會因為自己不同的心境與狀態得到新的感受。《愛樂之城》用最簡單的故事,最理想主義的人物,和最具造夢屬性的歌舞形式帶給了太多從普通到閱片數千的人同樣的感動,這種感動,會讓人回想起,自己究竟是為什麼愛上電影。

從水城威尼斯世界首映之後的炸裂口碑,到金球獎7提7中的破紀錄橫掃,再到打平奧斯卡歷史提名次數14次的記錄,《愛樂之城》,連帶著它的導演達米安·查澤雷,兩位主演瑞安·高斯林和艾瑪·斯通一起統治了這半年以來的電影界幾乎全部話語權。2月14日情人節,本片就將在中國大陸全面上映,這可能是近些年來中國大陸觀眾唯一一次有幸能在奧斯卡頒獎典禮(2月27日)前一睹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風采。

影片以角色推動,瑞安·高斯林扮演的Sebastian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理想主義者,最大夢想就是開設自己的爵士樂俱樂部,並一舉拯救瀕死的爵士樂。而事實上,他只是一個在高檔餐廳彈奏鋼琴的樂手,靠著彈奏《鈴兒響叮噹》這樣的節日樂曲賺取聊以果腹的小費。

而艾瑪·斯通扮演的Mia,則是一個四處碰壁的女演員,白天在咖啡廳做一個受盡白眼的服務員,業餘時間試鏡了無數角色,但無一例外,均毫無音訊。事實上她不像Sebastian一樣有著堅定的夢想,卧室里掛著眾多好萊塢黃金時代電影的海報,卻連《無因的反叛》都沒有看過。和其他3個女孩租住在一間房子,流連於無聊的約會與派對。

正如所有俗套的愛情電影一樣,機緣巧合之間,兩人相遇。Mia在Sebastian身上找到了理想的模樣,Sebastian在Mia身上找到了奮鬥的理由,他們雖然路有坎坷,但還是彼此相愛。

而如果將今年奧斯卡的三大種子簡單總結,徹骨的《海邊的曼徹斯特》是一本冷冽的現實主義文學,細膩的《月光男孩》則是一首動人的詩歌,那麼《愛樂之城》,就是一場帶有一絲不真實的絢麗的夢。就如同影片的英文名一樣,La La Land字面意指天使之城洛杉磯,但在美式俚語中,它也有「自我沉浸的夢想世界」的意思。這是一個再絕妙不過的雙關,《愛樂之城》發生在洛杉磯,在眾多洛杉磯地標取景,而它的故事,就像被部分人詬病的一樣,充滿了理想主義的情節,甚至可以說是臆想。

但在我看來,並不能算是給予影片差評的原因。歌舞片從誕生以來就一直擁有造夢的屬性,甚至是在各個影片類型中此屬性最鮮明的之一。在《愛樂之城》中,Mia和Seb兩人的相愛過程通過歌舞以最直觀的方式展現在觀眾面前,在格里芬公園紫色的天空下的翩翩起舞,配合流暢的長鏡頭運動和Justin Hurwitz醉心的配樂,輕吟淺唱間將初識的兩人從互相調侃到互相愛慕的情愫最大的情緒化,讓人心甘情願的忽視在傳統劇情片的拍攝方式下會顯得太過潦草的情感構建。

這就是歌舞在《愛樂之城》中最大的作用。它沒有傳統歌舞片中絢麗到目不暇接的舞蹈編排,也沒有金·凱利,阿斯泰爾那樣精準到小數點後的舞蹈技巧,艾瑪·斯通和瑞安·高斯林的舞步雖受過長時間訓練,但一個沒有從兒時就接受過舞蹈培訓的演員,也很難跳的毫無瑕疵。於是我們會看到兩人的舞蹈在某些時刻不會精確同步,但即使這樣,也很難去嗔怪。因為其中蘊含的情感力量是再高超的舞蹈技藝都難以達到的。

回到影片,一個十分重要但又不太引人注意的轉折點就是,在兩人熱戀期間,Mia在廁所和自己的母親通話,提到Sebastian。雖然我們聽不到電話那頭的聲音,但也能從Mia的語氣中感受到母親對於這個一窮二白的音樂家的質疑。正在床上穿衣的Sebastian聽著聽著,一抬頭,看到了天花板上樓上漏水的印記。

這是影片第一次涉及到現實的問題,在此之前,無論是歌舞片段,還是情節,甚至舞台劇一般夢幻的打光,都有一種雖美,但不真實的感覺。於是,為了生存,Sebastian不得不向金錢妥協。而這就像一場博弈,兩人的關係因此漸漸枯萎。

於是在影片的最後一章的重逢,便來的如此五味雜陳。達米安·查澤雷並沒有俗套的用一段陳詞濫調來展現再次相遇的刻骨銘心,他用了一種比他所致敬的對象《瑟堡的雨傘》中還要更高級、更有情感爆發力的方式,用一段美輪美奐的夢幻蒙太奇將兩人從相遇到相知、從相戀到分離的所有細節全部做了理想化的處理,你很難說這到底是Sebastian的幻想,還是Mia的幻想。或者說,這乾脆是每一個觀眾的幻想,被達米安搬到了銀幕上。但可以確定的是,從這個蒙太奇的第一個吻開始,每一個觀眾最後的心理防線也就被擊潰了,稍微感性一點的人必定會淚流滿面。

在某種意義上,這並不是一個完美的結局,導演達米安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到這個結尾,是百分之50的快樂,加上百分之50的悲傷。兩人成為了事業上的贏家,卻輸掉了彼此的愛情。《愛樂之城》關乎愛情,也更關乎理想,而在導演看來,愛情也是理想的一部分。

正因為這樣,《愛樂之城》關於理想的部分才會如此動人。在影片的最後部分,Mia在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提名之一的中唱到:自己的阿姨曾在巴黎,縱身一躍跳進塞納河,因河水冰冷打了一個月噴嚏,但她說如果有機會,還會義無反顧,再跳一次。這樣略顯誇張的情節,正對應歌詞中「這就是有夢想的人啊,就像他們看起來一樣愚蠢」。太多的人在這裡淚流滿面,而這些淚水中,不僅僅是因影片中人物的經歷而感動,更大程度上,是在情感上的移情,每一個追逐過夢想,卻又屢次失敗的人,都會從這首歌中看到自己當時的逐夢時的傻樣。

而導演也坦承,拍攝《愛樂之城》對於他來說,就是一次夢想成真的夢幻之旅。早在8年前,用區區幾萬美元拍出了《公園長凳上的蓋伊與瑪德琳》之後,達米安就寫好了《愛樂之城》的劇本,他拿著劇本到各大製片公司試圖籌集資金,但沒有一個人願意為這種已經沒有人看的「歌舞愛情片」投錢。心灰意冷的達米安於是投身於另外一個相對便宜的項目,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爆裂鼓手》。在拍攝《爆裂鼓手》的期間,他心中一直都有一個信念,就是希望這部電影能夠為他開啟製作《愛樂之城》的大門,能夠讓那些大製片廠的投資人對他點頭說,「好吧,我們讓你拍這部電影。」

事實證明,他做到了,在經歷了選角上的波折之後(最初的人選為《爆裂鼓手》的主演邁爾斯·特勒與艾瑪·沃特森),《愛樂之城》終於誕生。達米安說到,在拍攝的最後一天,一向不喜歡在片場工作的他拿著攝像機,不停的拍啊拍啊,就是不願放下。這是一個導演真心熱愛自己的事業和作品的體現,《愛樂之城》對他來說就像一場夢,這個夢做了8年,現如今終於實現了,也就不難怪他在聽說自己拿到了14項奧斯卡提名之後的激動之情。

同樣的,這部電影也讓兩位主演夢想成真,瑞安·高斯林從影近二十年,提名拿了不少,最後終於靠《愛樂之城》拿到了金球獎影帝,也拿到了奧斯卡影帝提名,雖然這個獎幾乎已經是卡西·阿弗萊克的囊中之物,但至少以後在宣傳的時候也可以在自己的名字下名正言順的寫上「2次奧斯卡影帝提名」這幾個字了。

雖然這個提名受到了一些人的質疑,畢竟Sebastian這個角色相比其他幾位提名者的表演難度略低,況且歌舞片段的完成度也不能說十全十美。但表演並不是只有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的大聲嘶吼,表演更是通過一個眉毛的輕挑,一個嘴角的上揚,甚至一個簡單的眼神傳達無限的情緒。高司令做到了,在片尾的蒙太奇之前,Sebastian怔怔的看著台下的Mia,那個曾經和自己一同做夢的女孩,現在自己酒吧外貼著海報、好萊塢最炙手可熱的女星,裝作不經心的沙啞的說出,「Welcome to the Seb』s」。這是怎樣複雜的一種情緒,卻被高司令詮釋的如此動人。

有心者也可以觀察到,在《愛樂之城》所有的彈鋼琴的橋段中,導演都使用了一個完整的長鏡頭,這就讓演員毫無作弊的餘地,只能規規矩矩的實彈。高司令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這對他來說是個極大的挑戰,雖說自己沒事也會彈上幾下,但和影片中難度極高的爵士樂相比還是太過幼稚了。於是一天2小時,一周5天的練習,高司令整整持續了3個月,才練成了現在的樣子。

一個鮮為人知的事實是,高司令曾經也玩過樂隊,但他的樂隊Dead Man』s Bone更像是在影片第二場泳池派對中的搖滾樂隊,在2009年曾經出過一張同名專輯就分道揚鑣。在接受採訪時,他坦承自己的這個樂隊就是一隻業餘者自娛自樂的產物,在錄製專輯的過程中盡量的去捕捉非音樂專業人士的靈感。這和在《愛樂之城》中的專業爵士樂手Sebastian毫不相似,也很難從中找到表演的靈感。

而《愛樂之城》也是高司令和石頭姐的第三次合作,此前的《瘋狂愚蠢的愛》、《匪幫傳奇》中兩人都是以配角身份出現,戲份不多,相互之間的對手戲更是寥寥無幾。《愛樂之城》也是兩人第一次有一整部電影的時間去相互磨合,構建角色。高司令坦言,與石頭姐的合作是最順利的一部分,兩人在《瘋狂愚蠢的愛》的第一次試鏡中就做了非常多的即興表演,這樣成功的即興表演讓兩人在攝像機前遊刃有餘,就像是彼此之間有著天然的化學反應。而石頭姐的表演則更加驚艷,達米安在影片中無數次暗示石頭姐和好萊塢黃金時期的女神英格麗·褒曼之間的聯繫,有著古典長相的石頭姐也不負眾望,在威尼斯拿下最佳女演員銀獅獎和金球獎最佳女主角之後,她在向著自己第一座小金人努力。

當然,一部電影不是只有導演和主演,《愛樂之城》的製作團隊和工業能力更加令人嘆為觀止。每個人都說影片中的第一場高速公路上的長鏡頭有多麼的完美,但整個拍攝團隊在背後付出的努力是常人無法想像的。而常常被人忽視掉的第二場在公寓內的長鏡頭,雖然難度相對較低,但那場戲是在第一天,整個團隊都沒有磨合的情況下拍攝的,客觀難度也可想而知,更何況在高速的攝影機運動下,許多人都忽視了在公寓內的美術設計,每一個房間都用布景和打光使其達到了不同的顏色。這樣精心的設計在鏡頭中可能是稍縱即逝,但只有這樣一個個微小的細節,才能堆砌出完美的影片。

而在這篇文章中,就忽略掉那些《愛樂之城》所致敬到的經典影片和迷影橋段,因為這些細節確實有觀影門檻。對老歌舞片的效仿,甚至細到對《瑟堡的雨傘》和《迷魂計》的各種致敬,這些都不是電影的重點,頂多是讓像我這樣的迷影宅男看到的時候會心一笑。但《愛樂之城》,真的不是一部有門檻的電影。它適合所有人,無論你是單身,還是情侶,是心灰意冷的事業的失敗者,還是滿懷希望剛剛走入社會的年輕人,都能在影片中找尋到對自己的意義。而對於影迷來說,《愛樂之城》能夠讓你坐在影廳內,靜靜的伴隨著艾瑪斯通的哼唱,看著滾動的字幕,再次想起自己當初為什麼會愛上電影。

而更重要的是影片在形式上做到了對舊時代的回顧,並用在製作上最高的誠意去拍現在沒有人再去拍的電影,不僅僅是歌舞形式,也是對於真愛的追尋,和理想的追逐。與此同時在感性層面上,無論是愛情,還是理想,都做到了讓絕大部分人認可。這並不是理性摳技術細節能達到的,電影有造夢屬性,《愛樂之城》在每一個燈光黯下去的時刻,每一個鋼琴旋律響起的節點,都做的足夠,而且絕對值得所有的讚譽。


去看《愛樂之城》吧,因為它太過豐富,關於愛情、也關乎理想;它講述成功、又不免失敗。它是艾瑪·斯通的輕吟淺唱,也是瑞安·高斯林的低聲哼曲,更是他們兩人在Griffith公園紫色夜空下翩翩起舞的身影。它可以是理想主義者的奮不顧身,也可以是失敗之後的沉淪、振作、再次嘗試。它是對歌舞片黃金時代的完美致敬,也更是返璞歸真的電影本真。

正如影片預告片所說:「再也沒有人這樣拍電影了。」感謝達米安·查澤雷,在這個年代還能帶給我們這樣一部電影,《愛樂之城》的出現,實為影迷之幸。


說點俗的。La La Land 是好萊塢投資新思路的成功典範。此片僅僅花費了3000萬美金的成本,就已在全球收穫了3億美金的回報。再加上金球獎7提7中,奧斯卡提名追平了泰坦尼克號的14提記錄,後期的版權和周邊產品收入也一定會非常驚人。

導演達米恩·查澤雷今年才剛剛33歲,如果算上他在大學畢業時的實驗作品,愛樂之城也只是他導演的第三部電影。而他的商業出道作品《爆裂鼓手》,也是僅靠500萬美金的投資就拿下多項奧斯卡獎,並收穫了十幾倍的資金回報。

2010年,他拿著愛樂之城的項目書去見投資人,剛說完這是部音樂劇,對方就已經皺起了眉頭。聽他說完這還是關於爵士樂的音樂劇,投資人已經想起身走開了,但是出於禮貌還是問了一句「你打算找誰負責音樂部分?「

查澤雷答曰:「我大學室友。」

投資人表示:「。。。」

自然,當時沒有人對這部電影感興趣,這個項目也就不了了之。直到2014年查澤雷靠《爆裂鼓手》一戰成名,才為《愛樂之城》的劇本找到獅門影業這個東家。多說一句,爆裂鼓手講的就是查澤雷自己高中時代的故事,他本想成為爵士鼓手,後來被樂隊開除,「不得已」才去了哈佛學電影。

好萊塢一向都追求大電影,大製作,大場面。直到近年,以Blumhouse為首的幾家製作商,才改變了策略,開始製作大量「3-5百萬」小電影。這個製作成本是經過仔細核算的。在這個範圍內,即使電影拍砸沒能公映,光靠出賣版權到各大網站也能夠勉強回本。每年出品十幾部電影,大多數略虧,但是總能有一兩部爆款,就能獲得數十倍的收益。

Blumhouse近年的知名作品有《人類清除計劃》系列,《鬼影實錄》系列,《爆裂鼓手》等,當然他們還有更多的電影連中國的盜版網站都懶得放。

這類低成本電影有一套完整的生產技巧。拿《愛樂之城》來說,首先,劇本中的故事原本是設定在波士頓,然而為了節約成本就把地點改成了洛杉磯,這樣就省掉了大量的機票酒店和其他旅行開支。

然後,這部兩個多小時的電影的拍攝流程只有短短的四十天。這比有的美劇單集拍攝時間還短,更不用說那些要拍一兩年的大製作了。不過,這對導演來說已經是相當奢侈的資金量了,畢竟爆裂鼓手只拍了19天。

再者,拍攝團隊盡量用熟人。用熟人的好處是,如果一年能快速的拍好幾部戲,即使平均到每一部戲的工資略低也能讓大家有合適的收入。就演員來說,《爆裂鼓手》里的配角也出現在《愛樂之城》中,甚至原本男主角都要用上一部中的邁爾斯.特勒,但是最後由於價錢沒談攏,就換成了高司令。

另外,大牌巨星能用還是會用,但是不能給錢。這類低成本電影省錢的一個方式就是酬轉股,讓主要演員白演,然後按票房分賬。原本《愛樂之城》的女主角是想請哈利波特里的艾瑪.沃特森,後來迪士尼真金白銀的把人挖去拍《美女與野獸》,這才換成艾瑪.斯通。其實如果跟國產小鮮肉們學習一下,演技靠CG,台詞靠配音,可能還能更省點。

還有很多其他扣扣索索的省錢小手段。比如,按照規定,有台詞的演員工資至少是400美金一天,而沒有台詞的只需要100美金一天,所以在這些3-5百萬戰略電影中,你很少會聽到餐廳的服務生或者路人會開口說話。

這樣一來,拍一部007的預算就夠拍十部愛樂之城,或者60部爆裂鼓手。這樣全新的電影投資思路,也值得我們的電影人思考。比如,如果哪位導演想請余文樂又覺得稍微有點貴,就可以試試用我本人,價格合適量又足,可以說是十分划算了。

----------------------------------------------------------------------------------------------------------------------------
因為忙著去解決人生大事,有一陣子沒上知乎了。大家都還好嗎!後面的朋友,把手裡的鋼琴舉起來。

微博微博:Blake老實人


求摺疊的一個回答:


《la la land》被改編成國產版,叫《音帝之都》


1996年,北京,開著奧拓堵在西直門立交橋上的章子怡無可奈何從副駕駛的儲物箱上,掏出一個叫《活著》的電影劇本,她在熟悉台詞,希望拿下這個角色。那時候沒有什麼高樓,天空沒有霧霾。突然間,一個長發男子開敞篷寶馬超過了她,並吼了一聲你大爺。車上播放的是《新長征路上的搖滾》。


子怡也對他豎起了中指。回到中戲宿舍,她發現梅婷、秦海璐、袁泉們都在苦練功課,他們合作跳了一出《龍江頌》。隨後,大家吐槽學校的表演教育太古板,什麼時候能畢業,演電影,像鞏俐那樣到戛納,星光熠熠。當晚他們接到邀請:學校當天晚上有招待會,電影圈、音樂圈的大咖都會去。


晚會很無聊,子怡路過鮑家街附近的一家酒吧。長發男子當中演奏,他被告知只能拉柴科夫斯基,或者《梁祝》。演出到一半,演性大發,拉起了《當我想你的時候》的旋律,全場懵逼。


老闆大怒,怒斥:拉你麻痹!你丫給我滾蛋!子怡在台下聽得稀里嘩啦,趕緊迎上去,想跟他打招呼,結果直接被無視。只聽到門外傳來一聲「去你媽的,老子要自己玩音樂」。


後來,在文化部禮堂舉辦的演藝圈招待會上,子怡再次和長發男子相遇——這隻叫鮑家街43號的樂隊,負責當晚熱場演唱。長發男子也是主唱名叫汪峰,在中央芭蕾舞團任副首席小提琴師。舞會結束後,找車的原因,他們來到景山公園,對著首都中軸線視角北京萬家燈火,二人跳起了舞蹈《紅色娘子軍》。子怡說,我看不上你。汪峰說,我也是。邂逅,分散。


但是二人其實已經對上了眼。前男友小撒跟子怡說,央視晚上有個飯局,你和我一起去。子怡到了現場,發現他們談的都是秦池天價投標的廣告業務,自己根本無法插嘴。她想起汪峰說的:明天到電影資料館看膠片電影《末代皇帝》可好?一直心不在焉。酒會到了一半,她偷偷去電影院赴約,終於汪峰幸福地坐在一起。


然而,電影在精彩段落即將到來時被剪掉了!汪老師憤怒:走,帶你去一個地方。他們來到了位於南池子民族文化宮,在金水橋畔一起看了滿天星星,並再次跳起了《紅色娘子軍》。情至深處,他給了她一個故宮之吻。一吻定情,隨後,子怡毅然和小撒分手,和搖滾青年汪老師走在到了一起。


汪峰常常帶她去後海酒吧街,告訴她,這才是純正的國產搖滾樂。原來不喜歡搖滾的子怡,也開始聽黑豹和崔健。有一天,楊坤找到汪峰,說我在搞一個樂隊,你要不要參加?已經單飛的汪峰覺得可以。於是成為一名巡迴演出的樂手。


子怡後期也一次次參加各種試鏡,但都不中。她決定自己寫個劇本,一個獨幕劇,自導自演。而參加了新樂隊的汪峰也是天南海北到處飛,推出了一些新歌,《我愛你中國》,《怒放的生命》,《飛得更高》,首首大熱。後來為了迎合市場,他還和楊坤一起上了中國好聲音。


那一次,樂隊巡迴演出回到了工體,座無虛席。汪峰在台上大吼「我愛你中國,親愛的母親」,全場沸騰。子怡在現場聽得卻不是滋味:當初唱《窗檯》《在雨中》《北京北京》的峰峰去哪裡了?她被拿著熒光棒的迷妹們擠到了出口通道,遂提前退場。


汪峰覺得自己太忙有些忽略了子怡,偷偷回家給她做了一頓飯。就是這頓飯,他們爭吵了。子怡說,你為什麼要唱那些紅色歌曲?你愛它們?那是搖滾?汪峰說,唱真搖滾?誰聽?黑豹都特么解散了,做不了一塊紅布,就做一塊抹布。子怡:你為什麼要上什麼好聲音?你一直想在後海開個酒吧呀,你的夢想呢?汪峰說,我以為你喜歡,喜歡有一份收入高的穩定工作,所以才這麼做,原來不是。子怡:你麻痹。摔門而出。汪峰發現,廚房的羊肉串和大腰子都烤糊了。


不歡而散後,子怡用心準備自己的作品。這部話劇終究還是上演了,可惜一共才20個人看,掌聲寥寥。演出結束後,子怡被告知,沒有門票收入,只能演這一場。而從時尚芭莎拍攝現場趕過來看戲的汪峰,被子失落的怡晾在了一邊:他們眼看就分手了。


一天,汪峰接到張藝謀電話,說自己看過那個獨幕劇演出,想找她聊聊。汪峰興奮不已,馬上開著車來到安河橋北子怡的家,使勁摁喇叭。子怡說,你幹嘛來了?汪峰說,藝謀打電話了!新電影,要你去試鏡!叫《我的父親母親》!子怡說我不去,反正也是備胎。汪峰大怒:子怡,你的夢想是什麼?明天早上七點,我等你!


他們當然還是去面試了,張偉平張藝謀鞏俐正襟危坐,表演環節,子怡講了一個努力奮鬥的故事。面試結束的他們又來到景山公園。峰說,這回你肯定能上,以後你就是影后。子怡說,我覺得沒戲。但是你,以後會是我的music king——音帝。


五年後的一天,子怡和愛人來到後海的一家酒吧,她發現酒吧名字叫小撒,內心一驚。台上的搖滾樂隊演出結束後,汪峰老師出現了,他深情彈起吉他,唱了那首《當我想你的時候》:那一刻彷彿回到從前/不由得我已淚留滿面/至少有十年、我不曾後悔/至少有十首歌給我安慰。此刻的子怡,腦海里飛快閃過他們第一次見面的那一晚,如果再來一次會怎麼樣?


當時,汪峰沮喪下台出門,子怡鼓掌激動地迎了過去!


此刻的汪峰,一把摟過子怡,猛親了一口,然後說:

約嗎?!


後來的故事,就是我們現在都耳熟能詳的:汪峰和各任妻子先後離婚,子怡和各任男友先後分手,他們不顧一切地走在一起,成為娛樂圈神鵰俠侶:一個加盟《中國最強音》,一個加盟《中國好聲音》,一個拿過金馬獎、好萊塢當評委,鞏俐之後最強謀女郎,一個成為搖滾教父,逢人問,你的夢想是什麼。這段姻緣里,她成為影后,他成為音帝,她成為最強黃金女一,他扛起內地樂壇的半壁江山。他們互相支持,互相鼓勵,結婚生子,幸福一起!


這就是國產版的《愛樂之城》,相比美版的錯過的遺憾,國產版是活生生的得償所願,人生美滿,符合大團圓的主旋律。所以,中國夢比美國夢,不知道要高到哪裡去。


而la la land的名字一點沒錯——他們因為音樂結緣,也成為音樂王者,這段曠世之戀,既誕生了影后,還誕生了音帝,所以這座城市也叫音帝之都——簡稱帝都。


不建議關注扯淡的微信公眾號:今天道(Jintiandao1984)


本片導演達米安85年出生,他隨身攜帶有一種和他的娃娃臉形狀不符的辛辣。

這種辛辣的前提是刁鑽。在《爆裂鼓手》里,他挖掘了師徒關係的一個窄門。一直在傳統的序列里,處於被歌頌方位的師徒關係,混雜了人性的嫉妒、幽怨等暗黑元素。

熱愛某一藝術,其實是被生理、心理本能的雙重驅動。藝術有著桌面上看上去的美,也隱含著桌面下遮蔽的猙獰的欲。

所以《爆裂鼓手》是相愛,也是相殺,既高尚又下流,是熱血洶湧,也是精液迸濺。

在《愛樂之城》里,導演走的仍是窄門。

他用歌舞這種古典的藥方,治的是現代人的病。影片被羅列了一大堆致敬的片單,這是一些大都存活於上世界四五十年代的電影,小做改動後,再一次閃閃發光。

他比同齡人更早地發現了,搖滾、互聯網、RPG遊戲、VR技術覆蓋的一代,其實對古典和傳統,有著同樣依賴的靈魂。只是需要找到一個更適合的表達方式。

在人們的記憶里,歌舞片是慢和假的同義詞,但在《愛樂之城》里,歌舞不但沒有影響節奏,反倒在控制和調整節奏。天文台舞蹈一段,兩人感情的每一個層級變化,都在歌舞中有節奏地釋放出來。這有點像《十三刺客》,敵我歷史、人物性格,是在佔據全片一半以上的打鬥中,詮釋出來的。

這部電影大概能對中國觀眾起到電影語言普及的基礎教程作用。即便一點相關知識都沒有,也會感覺到顏色、造型、聲音,在對故事和人物起作用。

在《愛樂之城》的評論里,出現頻率最多的就是「浪漫」和「幸福」。可這部電影講述的是,「相愛的人最終分開」,「實現夢想,可也不覺得怎樣」。

這就是導演的那個窄門。

一個英雄一定多少帶著點孩子氣。一個女孩帶著點男孩氣,會更招人喜歡。一個好的喜劇電影一定有著悲劇的內核。經典的愛情電影,兩人一定要分開。

他知道那個每個人都願意祝福美滿的愛情,其實是靠不美滿實現的。

兩個人相遇時,女孩子雖然長了一張艾瑪·斯通那樣討人喜歡的臉,但她只是洛杉磯里無數死跑龍套中的一個,卑微到了一個台詞的角色,都爭著去客串的地步。而男孩子,雖然也有著瑞恩·高斯林那樣稜角分明的臉,但他也只是一個眼高手低,理想被現實一再侮辱的鋼琴師。

他們相遇時,現實已經灰暗至此,才映照得兩人間的愛情,如童話般美好。愛情是他們客居異鄉窮困潦倒時最後的糧食,是他們晦暗的生活里永恆的陽光。在別人看來,那麼貧瘠的生命季節里,他們一無所有,但他們有對方,他們必須緊緊抓住彼此。這份抓緊,就是全部。

一無所有的時候,其實是他們一生中最富足的時刻。

等到理想實現,譬如艾瑪,她成為她當年奮鬥的目標後,她和丈夫過的是每一個功成名就者,都過的蠟質的生活。和丈夫必須按照既定的軌道生活,和瑞恩的再相遇,其實是一次惡作劇式的逃跑。

即便是瑞恩,看似實現了當初的堅持,但他在最後彈奏時候的眼淚,泄露了他堅持的,只是他堅持的而已。食客們的表現,已經看得出,這時,他距離他的鋼琴,已經很遠了。

就像《甜蜜蜜》里,黎明的新婚的妻子發現了,他對張曼玉的感情後,問「那你為什麼還和我結婚」。他回答,「和你結婚,是我的理想」。是,只是理想,無關愛情了。

導演是一個深刻的社會觀察者,他知道愛情之所以美好,是適可而止。就像《泰坦尼克號》,他只給他們一天一夜,真的日日夜夜耳鬢廝磨相守一生,換來的一定是愛情剝落,罅隙生成。就像《羅馬假日》,只有當他們分開,他們的愛情才能真正獲得天長地久。

識於微時,見過彼此最狼狽的模樣,把對方當做所有的陽光,所有的空氣,所有的泉水。

然後,儘快分開,TA才會成為你這一生一直的陽光、空氣和泉水。你們所在過的地方,就永遠縈繞著音樂和舞蹈,是你一生的《愛樂之城》。

我愛你,所以我離開你,所以才永遠地擁有你。其實,愛情愛的哪是對方啊,只是那個時候,長得像是對方的自己。

其實,愛情之所以甜蜜,只是因為你願意相信,它是甜蜜的。

以上所有的愛情兩個字,都可以替換為理想。

哭去吧。

【本文原載於公眾號 「阿郎看電影」】


la la land

海口的一個餐廳,樓上是萬達電影院,我和朋友黃先生坐下來,點了一些菜,然後開始聊剛剛看完的《愛樂之城》,以下是我們之間的對話(憑記憶記錄下來,不一定準確。)

我:你覺得怎麼樣?

黃:(低頭思考了很久,卻沒有說話。)………

我:是這樣,我打算寫一個影評,過去我總是先看看別人的怎麼寫,然後再整理自己的思路。說白了就是藉助別人的影評,給自己增加一些信息量,不過這一次,我不打算這樣。

黃:為什麼呢?

我:我想自己的感覺,我說的是第一感覺最重要吧,管它別人怎麼想呢?

(我等待黃問我,你感覺怎麼樣呢?但是他沒有問,看來我的估計是不錯的,顯然黃先生對於這部電影評價不是那麼好。於是在他的沉默中,我自己繼續不問自答。)

我:好像是薩特說過:世界是荒謬的,生活是痛苦的。而且海明威也曾經說過,生活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看我這部電影,我依然要說它是一部好的電影,很多時候,我都已經脫離的一個電影人職業的習慣,完全融入了那個兩人世界之中。這在過去的觀影中,對於我來說是很少出現的。

黃:可是我覺得它的故事還是過於俗套啊!

我:不知道你看過印度電影沒有?

黃:我很少看印度電影。

我:我看了不少印度電影,我發現一個問題,幾乎所有的印度電影故事情節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俗套中的俗套,無非是多錢女愛上少錢男,或者相反等等。但是奇怪的是,裡面一眼望的到底的愛情,依然讓我感動,真的很奇怪。是什麼原因呢?

黃沒有回答這個問題,他聽著。

我:電影不是拍攝真實的生活,而是我們想像中的生活。印度電影中的愛情,不過是我們生活中最美好一面的一再重複。我們需要愛情,就像我們需要麵包和水一樣。所以俗套的東西並非無效,而是有效,要不為什麼稱之為「套」呢? 如果我們相信那樣的人,有著那樣的情感,那麼我們就會相信他們的故事,被他們感動,且不說印度演員真的很有魅力啊。

黃:這部電影中的演員真好啊,你知道嗎?演米亞的那個演員正好是我的菜,太喜歡了。

我:對啊,我也覺得很好,甚至她的表演超過了瑞恩。

黃:她看起來不漂亮,甚至長得有些像個外星人,不過的確有著很深的魅力,我喜歡的類型,真是太好了。

我:那你很幸運啊,好多時候我也有些恍惚。(其實米亞也像我曾經傾心的一個人,不過我並沒有說出來。)再回到俗套的故事中來說一說…….

黃先生一直很遷就我,談話中總是我在不停的說,他認真的聽。

我:是的,故事的發展並沒有格外讓我們覺得意想不到的地方,唯一併沒有讓我想到的是米亞最後嫁給了另外一個男人,一個成功的男人。但是我想,米亞的內心一定是痛苦的,她坐在下面,用自己的想像,試圖改變生活的軌跡,把一切自己美好的想像試圖還原到已經過去的生活中,雖然徒勞。這是她的美好願望,也是觀眾的,也是生活的。但是最好的是,電影的使命和無奈是:它一切都是想像,無論多麼美好。(這就是電影的本質)。 塞巴斯蒂安也是同樣的痛苦,要不然為什麼他最後坐在鋼琴邊,能夠長時間一言不發呢?他肯定很痛苦。(但是我想塞巴斯蒂安是一個值得尊敬的男人,至少比我強——這是我心裡話,當然沒有講出來)他如何回顧自己和米亞之間的愛情?電影並沒有說。 但是生活的邏輯和荒謬就在於此。儘管如果海明威所說,生活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但是生活依然必須繼續,怎麼辦?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接受它。如果接受呢?最明智和高級的就是:欣然接受。 多麼令人傷感的優雅啊。 米亞和塞巴斯蒂安兩人淡然地相視一笑,結束了他們兩人美好的過去。 我的感覺是,即便這樣的編劇技巧是俗套的,但是它依然是最最打動人的,我們既非聖人,也非革命者,我們生活最大的智慧和勇敢就是 優雅地戰勝生活的痛苦……..它讓我想起了法國電影《瑟堡的雨傘》最後加油站的一幕。

黃依然專心的聽著,謝謝他。他是一個演員,相信最後那一段爵士樂廳的兩人的表演,對於他來說,一定收穫比我多很多。我特別欣賞他的表演,所以我相信他看到了很多我看不到的東西。

我:最高級的電影拍的是命運,次一級的電影拍的是性格,再次一級的拍的是生活本身,再降一級的電影拍的是情節本身,最差的電影拍的是噱頭。

黃:你覺得這部電影拍攝的是什麼?

我:生活。

黃:我們中國的電影呢?

我:大多數電影是噱頭,一部分是情節本身,極少的是生活。

黃:咱們目前拍攝的電影呢?

我:(以下省略若干字)

我毫無顧忌地繼續,也不管黃愛不愛聽。

我:很多技術手段,我作為攝影師都不知道是如何完成的,比如影片第一場戲。還有,山坡跳舞的鏡頭一次性完成,背景依舊保持瑰麗的晚霞,我也不知道如何完成。不過,技術層面上的差距,絕不是我們中國電影落後的真正原因。

黃:是啊,很好看啊,這部電影很多場景,攝影畫面讓人開了眼界。

我:是的,從技術層面來看,今年奧斯卡最佳攝影獎,很可能是它。兩人最後在天文台白天談話的那一場,表演的氣質和光線的典雅,的確是讓我感覺絕對不是通過模仿可以學習到的,那是一種對生活的認知水平的高雅。當然,如果愛瑪斯通沒有拿下最佳女主角,我立刻找一個九層樓跳下來。

黃:你覺得瑞恩可以拿下最佳男主角嗎?

我:這個不好說了,因為別的提名我不熟悉,但是我依然很喜歡他。他的氣質,那種頹廢和可愛善良,非常合適這個角色。你知道嗎?那一段兩人在一個山坡上跳舞,後面是洛杉磯的晚霞一場,真實讓我神往啊,還有海邊棧橋那一段。如果一部電影,沒有找對它的演員,一切的努力將是失敗的。我們現在拍攝的電影,因為有你,在這一點上我覺得才是對的。

黃善意地笑了笑。

我:如果說《愛樂之城》是一個類型電影,那麼它顯然的目的並不是反類型,而是高雅地重溫這個已經被好萊塢拋棄的類型。所以俗套的故事可能就是最崇敬的方式去重溫。

後面我們又談了很多,關於生活,關於電影等等,就不能一一記錄下來了。

無論如何,回到酒店房間,我的腦子裡面依然是《愛樂之城》裡面很多的場景,尤其是米亞和薩巴斯蒂安兩人對視的眼神,無論是剛開始,還是最後的結束。 這樣的鏡頭並不是《愛樂之城》的首創,但是它恰到好處。最後,我想起來一句話,生活,我讚美你,我也詛咒你。 我忘了是誰說的,但是它把我帶入了夢鄉。


阿聯酋航空的電影更新總是很及時,伴著兩個嬰兒的哭鬧我看完了《愛樂之城》。這部電影獲了奧斯卡6項大獎,前一個半鍾我卻沒明白她要說啥,直到最後30分鐘兩個人在山頂分手,我才明白原來這兩個年輕人前一個半鍾電光火石你儂我儂,也抵不過「我要去組建樂隊」「我要去演戲」的職業夢想,永遠愛著,各自散了。只是兩人分道揚鑣後五年,在某個街頭酒吧遇見,都忍不住低頭細想「我關於未來的夢裡有過你」「我曾經的夢想,就是生活在有你的未來里。」但是又怎麼樣呢,所謂情深緣淺,其實就是愛情本身能左右的有限,身邊人可以換,職場的機會失去不再來。

所以有人會說,對《愛樂之城》的欣賞是有門檻的,那些未曾體驗過生活複雜性的幸運兒不能懂得。我們少年時的愛情教育,都是來自電影和書本,荷西為了三毛萬水千山走遍,三毛為了荷西午夜夢魘最後自殺;依萍想書桓想得要從橋上跳下去,還有不少女主為了爭奪男主甘願自殘。就算有的作品原本有更複雜的主題,比如《飄》其實是斯嘉麗的女性成長史,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是白流蘇求生記,我們也不能體會,只記得「山無棱,天地合,方敢與君絕」。可愛情至高無上的觀念,在我們成年之後卻又被反覆挑戰:房子要不要加名,彩禮多少錢,父母要不要一起住,異地戀怎麼溝通,這些現實的問題往往把兩人打散,忘了他們曾經覺得愛情無所不能。

好在我在20歲時就有不一樣的覺悟,在日記里寫「愛情是被過分高估的感情,正如自制力是被過分低估的美德」。年歲見長,這段話卻反覆應驗。有一個好朋友,上海女生隨鬼佬丈夫去澳洲生活,兩人感情很好,可吵架時鬼佬丈夫還是會忍不住說「要不是我,你怎麼可能拿澳洲身份住大house」。虧得我這個朋友好志氣自己在瑞典讀的醫學,在澳洲醫院找了份後勤的工作,又在努力考本地的醫師執照,能懟回去「我沒有用你一分錢,我來澳洲是因為我想跟你在一起生活,不是為了什麼澳洲身份大house」。也許這就是成熟女性的愛情觀吧,她跟我說起這段事,沒有小女生的憤懣怨氣,只是慶幸自己有懟回去提醒對方「我們是平等」的能力,兩個人還是和和氣氣的去馬來西亞玩了一圈回來繼續澳洲農村種菜養雞。

原來看電視劇《奮鬥》,露露和打工的華子愛得難分難捨非常契合,但突然卻選擇了有店鋪的豬頭結婚。結婚前她跪在菩薩面前念叨「不是我不愛華子,只是我還要考慮我的父親弟弟,我要使他們的生活有保障。」這是《奮鬥》里少有的不裝B的橋段,「都是世上可憐人」。

就像《飄》里斯嘉麗,好一個名門閨秀望族之後,戰爭時期為了借錢保住自己父親妹妹賴以生存的莊園,她費盡心思盛裝打扮去引誘牢房裡的瑞特,結果被瑞特看穿嘲笑,她一出牢房門就勾搭上了她平日不會多看一眼突然暴富的Frank——只因為她在戰爭吃過苦,發過誓「我永遠都不要再挨餓」。我從心底佩服她——她無所倚仗,卻渾身都是力量,她不沉浸在失去的幻夢中,活在當下,所有一切都自己去爭取。愛情什麼也給不了她,她要的是錢來交稅保住莊園,勞動力來收棉花,護衛來保障自己不受侵犯,這些她都要跳起來去爭取,愛情是顧不上的奢侈品。

那為什麼大家還要歌頌追逐愛情呢,它分明是這樣不能倚仗的東西——但為什麼要倚仗愛情呀?我們可以倚仗的東西那麼多,自己要闖世界的勇氣、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的毅力、肯吃苦不怕付出的忍耐力、還有要給自己一個將來的決心。我有時被身邊朋友的抱怨弄暈,不知道他們尋找愛情,還是在尋求幫助。愛情不是用來倚仗、考驗、索取的,愛情是你所有好時光有人共享,所有爛日子有人能懂,是你午夜噩夢枕邊人給你擁抱告訴你別怕,是你被他做的傻事氣得七竅生煙但想想是他所以算了,是世事易變,而你願意和他一起面對。而那些歷久彌新,時間流逝而更加堅定的感情是兩個人精神上的共同成長,不僅是他生病時,更在他沮喪迷茫時低谷不離不棄的義氣。

這也許就是《愛樂之城》很棒的地方吧,成年人的愛情,不只有鮮花音樂大餐舞蹈,還有生活的焦慮無奈漂泊追逐。我們當時真誠的愛過,熙熙攘攘的洛杉磯我眼裡只有你光芒萬丈。但我們要的還有很多,一個想當大明星,一個想開自己的爵士酒吧,我們無法成為盟友,我們各有各的方向。對於這個我們都是清楚的,所以我們沒有drama的分手,陽光很好的那個山頂,「我會一直愛你,但也只能到這裡為止了」。若干年之後我們遇見,真好,在沒有我的時光,你也成為了這麼棒的人——我們不會再續前緣,甚至都無需敘舊,只是一個眼神交錯,達成了對生活和彼此的理解,成年人的理解:昨日重現,但我們的選擇不會改變。

【祝,找到心中所愛,攜手共看同一個方向】


雨夜,反正不遠,在墨爾本街頭走回酒店,基本濕透,心中還在想著剛剛在Hoyts看完的電影《La La Land》。
之前有過鋪墊,大家都說好,但看完之後,還是徹底傻掉,完全徹底的,我腦子一片空白,我無法總結我的感覺。看完想死,又覺得還得活著。還得卑微地拍下去。
我從一開始就雞皮疙瘩,然後一直到最後,我發現我還是流淚了,雖然我想忍住。我注意到我左右的觀眾都在哭。我不知道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感覺到臉頰上的淚水的,因為確實就是不知不覺流出來的。
這基本是沒法學習到的東西,那就是人家導演的精血,我只能看,我沒法學,也學不了,我也不想學習。我唯一想到的東西就是:好好投入做一個觀眾吧,是最大的尊重。
電影中很多洛杉磯的場景我曾經去過,看到這些場景的時候,更是感到一種難以抑制的傷感和震撼。說不出來為什麼,就是看到這些場地的時候,我覺得很熟悉。我雖然並不生活在那裡,我應該陌生才對,但是我沒有。可能因為電影人在底層奮鬥的時候,大家感受都差不多,在北京,在洛杉磯都一樣。
我記得,當在洛杉磯行走的時候,我一直在提醒自己,我在夢幻之城……無數牛逼的人就在不遠處,可是我跟他們相隔十萬八千里。激動與失落並存。
在格里菲斯天文台下,兩人在長椅上坐著,然後相視談話的那一段,我的心基本就是刀在扎,這一段,無論是情感,還是表演,還是光線氛圍,我都幾乎無法承載。
Emma Stone,無以倫比的合適。要不是各種機緣巧合,就沒有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就是一個無以倫比的巧合,真是感謝有如此的神跡。


看《愛樂之城》和2014年看《爆裂鼓手》時的心情一樣激動,感覺電影還能這樣拍攝?有些不可思議。故事劇情在音樂、舞蹈中娓娓道來,鬆弛有度,魅力十足。

如果了解導演,你一定更吃驚,因為連續創造兩次奇蹟的達米恩·查澤雷其實只是個「85後」。

我相信,你如果看完《愛樂之城》和《爆裂鼓手》,一定和我一樣,很想知道達米恩·查澤雷的「歌單」,因為電影里貫穿的音樂太好聽了。

達米恩·查澤雷絕對是個爵士樂迷,是一個對音樂、藝術偏執的人,他愛電影,更愛音樂。

《愛樂之城》里講述的「夢想」和「現實」其實是我們生活里的「左先生和右先生」,不管是否矛盾,都要面臨選擇,放棄還是堅守?你有你的答案。

這是一部能讓人感覺到愛、甜蜜、感動和遺憾的電影,看完後,很想舉杯,致敬自己現在或曾經最純粹的夢想。


剛剛看完La La Land(中譯名為「愛樂之城」),真是年末的小驚喜。電影的情節並不複雜,探討的話題也似曾相識,從思想層面上並沒有讓人耳目一新,但是在情感的處理上,卻非常動人。


從愛情角度講,其實是一個典型的好萊塢式boy-meets-girl的故事類型。女主角Mia (Emma Stone)是一個還在到處試鏡到處碰壁的准女演員,白天還要去咖啡館工作來維持生計。男主角Sebastian(Ryan Gosling)則是一個一門心思想演奏爵士樂的鋼琴伴奏師。兩個都不得志的人相遇相愛相互鼓勵,度過了短暫的浪漫時光。故事總要有轉折,年輕人不得不成長,白日夢要醒來,生活要出現變化,而這裡的變化始於Sebastian簽約了一家很火的樂隊做鍵盤手。這個樂隊做的更近於流行音樂,到處巡演,是一份穩定的、薪水可觀的工作,但和Sebastian所嚮往的音樂,想完成的志業(開一家爵士樂酒吧,演奏真正的爵士樂,傳達爵士樂的即興與變化之精神),基本毫無關係。Mia問他為什麼要做這個選擇,而Sebastian卻覺得他在努力做一個好男人、好伴侶,滿足Mia的期待,而Mia對於他成功的不滿,是因為他事業有起色了,導致Mia和他相處時優越感降低了,所以才會不滿。倆人那天晚上不歡而散,第二天Mia自編自導自演的戲劇首演(基本沒什麼人去),Sebastian也因為工作而錯過,Mia對自己的事業和愛情都失望到極點。這時候出現了一個試鏡機會,Sebastian說服Mia去了。試鏡之後,Sebastian已經預感到了Mia未來的成功,和即將到來的分離。影片的結尾,則是五年後各有人生的Mia與Sebastian再度重逢。


影片也可以算做是young adult的成長主題。YouTube影評人Chris Stuckmann說,很多觀眾覺得這部電影是一封寫給洛城LA的情書,因為La La Land本身也是洛城別稱。但在他看來,這部電影其實一封寫給passionate people的情書,寫給那些懷有熱忱堅持夢想的人。——這也是我說這部電影在主題上並沒有推陳出新的原因。堅持夢想vs面對現實,實在是一個太老套的話題了,感覺已經被各路文藝作品和雞湯文章換了八萬個角度切入,怎麼選都有理由,都可以理解,但讓人甘願去追逐、並為之目眩神迷或黯然心碎的,是一個學名為「可能性」的騙局,是一個標著「what if」的魚鉤,是平行世界裡的你我。


追看過同人文的都知道,同人的一大動因就是,what if. 如果你們沒有遇到,如果你們早一點遇到,如果你們晚一點遇到,如果換一個時空換一個地點遇到,故事都完全是不同的打開方式了。而這個電影的結尾十分鐘,就是一個完美的「what if」命題作文。


五年後,Mia已經有了自己的家庭,為人妻為人母,事業有所成就,在LA定居。某個傍晚,和丈夫晚飯後散步,無意間進入一家爵士酒吧,恰好便是Sebastian開的,Logo用的還是當年倆人熱戀時Mia給他設計的。俗套吧,煽情吧,但真的很好哭的。Mia從Sebastian上台彈琴開始,就恍惚間看到了另一條人生軌跡,Sebastian也一樣。如果,如果當時吻你,當時抱你,如果我當時沒有簽約樂隊,如果我出現在了你的首演現場,如果我陪你去巴黎,我們會不會已經是一對眷侶,是一個寶寶的父母,晚飯散步後來到這家酒吧,看另一個做著音樂夢的人年輕人琴聲悠揚,而台下的我們十指緊扣。


看到這一段的時候,我真的一下子想起來我學妹和我講過的一個場景。當時她和喜歡的男孩子面臨各自東西的畢業,她要回國,而男孩子將去歐洲,倆人都心知肚明沒有未來,只有抓緊眼前,一響貪歡。倆人一起去旅行,去住在大森林裡的小木屋裡,過幾天與世隔絕的日子,各自都已經講好,回來後便不留遺憾地各奔前程。可不巧,回來沒幾天,男孩子生病發燒了,本來講好再不見面的,他卻撒嬌耍賴也要學妹來照顧他。學妹沒辦法,去陪他,給他煮粥做飯,叮囑他喝水。那一天結束的時候,他們難過極了。


學妹跟我講,」因為我突然清楚地意識到,我所不能擁有的,是怎樣的一個未來,是我和他之間怎樣的一種可能性。「那麼日常,那麼具體,清清楚楚讓你看到體會到,你要放棄的,是怎樣一種生活。這比抽象的」我不能跟他在一起了「要讓人心痛多了。


La La Land的結尾也是這樣一種具體的心痛。如果說此前的分開只是一種概念,而分開五年後的重逢,卻弔詭地讓你意識到,不在一起了,分開了,是怎樣具體而微的事實,是從此喪失了有你的人生,是你再沒有可能成為我孩子的父親,是我們便只有這台上台下相望一眼的緣分。


怡微寫《玻璃之城》的影評,講到」人生有你一定要走完的緣分「,說這部電影其實就是講人人都會遭遇的愛的難題,明知早晚會分開,為什麼會在一起?明知再撐一下也許會有未來,為什麼就拿不出一分一厘的意志力?——那麼其實,La La Land,講得也是相似的故事。沒有誤會,也沒有天災人禍,但人與人的相守相愛,就是那樣難,連吃餐飯都是要珍惜的緣分。


如果我知道我們只有這一小段緣分,我們那樣全面又細緻地走進過一個人的世界,然後又不帶片縷地走出彼此的生命,如果我可以知道我真正放棄的是什麼,錯過的是什麼,——至少,我們曾經在洛城玫瑰色的日落里共舞過,被這城市的璀璨星光照耀過。


感謝有你陪我發夢。


《愛樂之城》可能不適合某些情侶,但我依然給滿分!

《愛樂之城》這部電影,自從在去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作為開幕影片大放異彩後,我就開始一直給大家安利這部電影,即使我是在昨天才剛剛看過,但在《爆裂鼓手》之後對導演達米恩·查澤雷產生的強大信心,和片中非常出色的爵士樂原聲,都讓我在很久之前就篤定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

果不其然,《愛樂之城》隨後在多倫多電影節輕鬆摘得最佳故事片獎,開始持續升溫,到金球獎終於開啟橫掃模式,七提七中,成為了2016頒獎季首屈一指的超級熱門,如今正憑藉追平了《泰坦尼克號》和《彗星美人》紀錄的14項提名,以領跑的姿態劍指奧斯卡。

之前在國內有過零星的點映後,《愛樂之城》在昨天的元宵之夜,又開啟了一波相對大面積的點映,有很多朋友都借著這個機會在情人節正式上映之前觀看了這部電影。值得高興的是,在全面點映後,《愛樂之城》在各大電影評分平台上的成績明顯又有所提升,這說明電影的視聽效果有它相當出色的地方,且對於這種優秀的歌舞片,在電影院中的觀影體驗與你在電腦上觀看的DVDscr資源是有天壤之別的。所以在這裡,再次建議大家一定要去電影院觀看這部電影。

當然也有不同的聲音。有網友表示「女友看完電影后就開始心不在焉各種出神,感覺她在想前男友」,也有朋友調侃「當男友看完了《愛樂之城》說想靜靜的時候,他可能真的是在想靜靜」。情況似乎就跟當年《匆匆那年》剛上映時如出一轍,即使片子爛出翔,但還是很有情侶看完後潸然淚下,表示忘不了前任於是提出分手……對於這些情侶,我只想說——早分吧!世上的愛情悲劇多了,看個片就能分手,你們這感情真是比過家家還不如啊!

當然還有另一種情況,因為《愛樂之城》之前在頒獎季的優異成績,很多影評大V都強烈推薦過這部電影,於是讓觀眾在觀影前的期待過高,但在真正觀影后,發現並不是那麼驚世駭俗的片子,於是心理落差後諸多「過譽」的評論漸漸浮出水面。

到底《愛樂之城》有沒有被過譽呢?我的答案是:我依然給滿分!

好萊塢的歌舞片由來已久,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進入黃金時期,到五六十年代已經在藝術上取得了可觀的成就,到七十年代後終於因表現手法的傳統和受限而開始萎縮,到電影工業高度發達的今天,已經成為了非常小眾的存在。歌舞片的興起,在於它通過豪華的舞台布景、豐富的肢體語言、多層次的視聽傳達和鮮明的藝術質感,使得電影的表現力和耐看性得到了極大地提升,但在電影特效工業逐漸崛起之後,電影的觀賞性變得越來越廉價,歌舞片終於不再是觀眾的寵兒。

但《愛樂之城》創新的地方就在於,雖然導演的拍攝手法以及色彩運用,使得影片的畫面極具年代感,演員的服裝設計充滿了艷麗的復古色彩,使得觀影者在影片的第一個鏡頭,就有夢回上個世紀的鮮明感受,但仔細看下來,影片中又處處不乏一些富有現代感的小細節。所以看完整部電影后,你會覺得這是一封現代人寫給曾經的追夢旅人的情書,而不是一次對黃金時代的單調重演而已。

事實上很多人說《愛樂之城》就是導演達米恩·查澤雷寫給洛城的一封情書。在奧斯卡的舞台上,越來越多的關注人物傳記、邊緣群體的電影登場,越來越多人性人性再人性、深度深度再深度的作品出現的今天,達米恩·查澤雷反其道而行之,把鏡頭對準了現代電影的搖籃好萊塢本身,通過片中大量的致敬橋段,譜寫了一首對這個人類最偉大的造夢工廠的浪漫頌歌,恰恰是讓所有人都倍感親切的。

影片的故事本身並沒有很大的亮點,相逢於落魄的男女,分離於繁華的愛人,這樣充滿缺憾的故事不僅在大銀幕上被演繹了千萬遍,即使在我們身邊也從未停止過上演。去年老爺子伍迪·艾倫的新作《咖啡公社》講述的也是一個類似的故事,但伍迪·艾倫越來越自嗨式的充滿哲學意味的故作姿態,顯然不如《愛樂之城》這樣充滿張力的歌舞片更加讓觀眾們接受。事實上《愛樂之城》的略帶遺憾的結局,在大多以大團圓結局的傳統歌舞片中已經算得上是異類了,而故事本身的好萊塢背景則更加讓影片本身更加多了一層強烈的現實意義,頗有值得玩味之處。

影片最大的亮點無疑還是近十年來非常少見的完美的歌舞場面。音樂是一部歌舞片的半個靈魂,《愛樂之城》的電影原聲帶在去年12月出上架之後,我就一直循環了一兩個月,不得不說即使是從音樂的角度來說,這也是一張相當出色的爵士樂專輯,耐聽度非常高。整張專輯的第一首《Another Day Of Sun》開頭鋼琴敲出的第一個音符就非常抓耳,輕快的節奏迅速地引出了清亮的女聲,給人猶如在充滿陽光的早晨睜開雙眼的那一瞬間的暢快感受,後面鼓點和銅管樂逐漸都加入進來,使得歌曲的氣氛越來越濃烈起來,與影片中開場的歌舞完美契合!這首歌現在還是我的手機鈴聲。而片中最火熱的《City Of Stars》一曲,則讓我們看到了主演高司令和石頭姐驚人的演唱水準,高司令的嗓音低沉而磁性,石頭姐的聲音復古而多情,簡直是天作之合,尤其在唱到「A rat-tat-tat on my heart」這一句時石頭姐不經意的一笑更是無心插柳的妙筆,讓聽者也會忍不住笑起來。

舞蹈方面,雖然包括男女主角在內的一些演員都不是舞蹈演員出身,在肢體語言的表達方面多多少少會有欠缺,但最終依然呈現出了非常完美的效果,一些橋段的編舞和調度,甚至被不少人拿來與經典歌舞片《雨中曲》做比較。在這裡就不得不欽佩導演卓越的調度和攝影超一流的掌鏡了。還是拿影片開頭的那場高架橋上堵車的戲來說,涉及到幾十名演員的歌舞戲份,高低遠近不同方位的不停切換,竟然用一個長達近五分鐘的長鏡頭一氣呵成地處理下來。這樣的鏡頭近年來除了那部長鏡頭到變態的《鳥人》之外非常少見,而這種強大的調度能力和鏡頭語言的理解能力,也表現出達米恩·查澤雷當之無愧的一流導演的水準和實力。當然負責攝影的萊納斯·桑德格倫也是功不可沒,也希望他最終能把奧斯卡的最佳攝影獎收入囊中。

所以我們說《愛樂之城》之所以在今年的頒獎季中首當其衝,並不是題材和情懷取勝,而是它本身在藝術上就有著非常傑出的成就。如果說在前一個半小時的觀影過程中,我雖然抱著欣賞的心情,但心中多多少少也有些「過譽」之感的話,那影片的最後十五分鐘則是絕對的點睛之筆,讓我瞬間堅定了給這部電影滿分的決心。這十五分鐘用蒙太奇的手法,如夢似幻地展現了男女主角如果當年沒有分開後可能走過的美好的一生,應該是讓所有人都動容的。這十五分鐘就像把電影前面的故事續寫成了一首詩一般,人生中所有的愛意、悲喜、遺憾都濃縮到了這十五分鐘裡面,彷彿把往事當做一杯烈酒一飲而下般的瞬間暢快,過後卻是胸口火燒般的灼燙和禁不住溢出的眼淚。

生活有四季,相聚有別離,電影也會散場,誰的人生沒有遺憾?而恰恰是一個個遺憾的終章,給一個個完美的故事划上了句點。米婭和塞巴斯汀其實是幸運的,他們在彼此的愛情中相互成長,獲得了人生中無可替代的最美好的東西——堅持夢想的力量。如果你和你的戀人只在這部電影中看到了「貧則相愛富則分」,只能說明你們沒能看到這部電影中最值得珍惜的東西,也還不能夠成熟地談論愛情,亦或是人生。

關於電影的兩位主演,「高司令」瑞恩·高斯林和「石頭姐」艾瑪·斯通已經雙雙入圍了今年的奧斯卡影帝和影后。很多人應該都是通過與大美女瑞秋·麥克亞當斯合作的那部《戀戀筆記本》認識了高司令,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高司令多數都活躍在文藝片中,直到前年的《大空頭》和去年的《耐撕偵探》才開始逐漸有了向主流市場靠近的趨勢,而今年即將上映的新作《銀翼殺手2049》對於高司令來說很可能會是事業上的一個新的契機。在《愛樂之城》中,高司令的表現有目共睹,苦練鋼琴後呈現給觀眾一個印象非常深刻的琴手形象,撫摸琴鍵的樣子就像在愛撫少女的長髮一樣深情而溫柔有致。

石頭姐的表現則更加精彩,在不溫不火的商業片試水後,在2014年憑藉《鳥人》讓所有人眼前一亮,華麗轉型為演技派,到《愛樂之城》當中,對人物情緒的掌控和刻畫已經到了一個相當穩健的水準。在今年的角逐奧卡斯影后的女演員中,只有來自法國的國寶級老戲骨伊莎貝爾·於佩爾在影片《她》中的水平說得上是在石頭姐之上,但根據奧斯卡長久以往的「排外」習俗,已經獲得金球獎影后的石頭姐,有相當大的希望在自己三十歲之前收穫第一個小金人!

至於導演達米恩·查澤雷,第一部長片作品就是爵士歌舞片《公園長凳上的蓋伊和艾德琳》,他的第二部長片《爆裂鼓手》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威尼斯電影節放映後贏得一片好評,併入圍當年的多項奧斯卡大獎,而僅僅在自己的第三部作品就交出《愛樂之城》這樣的答卷可謂是前途無量了。不過比起達米恩今年能否摘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桂冠(其實差不多也就是他了),我更加關注的,是音樂家庭出身的達米恩在離開音樂電影題材後的下一部作品,關於美國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的傳記電影《第一人》能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吧!

最後,我依然還是推薦大家在情人節走進電影院,希望大家能和這部電影共度一個美好的情人節上半夜,下半夜嘛,你懂的。


就快下片了,看大家都在討論情節和穿搭,再來提供點其他的看片視角。有點學術,但看完相信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其實《La La Land》的拍攝是有「套路」的,這裡套路是中性,沒有貶低的意思。

大概是職業病,電影院里看的時候滿腦子只有一個詞 - 對比色 。一大波強對比色的畫面撲面而來,很容易讓人產生浪漫、夢幻的感覺,也能幫助觀眾身臨其境,快速入戲。我個人也是非常喜歡這類配色。

為什麼有這種效果呢?下面一點點來解釋。

撞色 – 你一定經常聽到

對比色是指 2 個或以上區別明顯的顏色在一起,讓人視覺上感受到衝撞和刺激,從而產生 躁動 的情緒。平時經常聽到的 撞色 其實就是對比色更籠統通俗的說法。只不過很多小編們沒完全理解撞色的意思,覺得兩個色塊拼一起就是撞色了,其實不是。看下面這個色環就很清楚了。

專業來講,只有色環上成120度角的三個顏色互為對比色。比如上圖中的「基色」A (藍),它的對比色是 B (黃)與 C (玫紅)。但日常生活中,為了容易理解和方便搭配,B和C之間的其他7種顏色也能算對比色的範疇,也是我們常說的 撞色

有了色環這個工具,對照《愛樂之城》里的畫面,你會發現,對比色出現的頻率非常高。

舉個栗子,上面這張經典的踢踏舞圖裡,取面積最大的黃色和紫色,匹配到色環上,是對比色。

夢幻浪漫來自衝突和刺激

平時我們生活里的背景通常是單調的黑白灰。《愛樂之城》的場景色彩鮮艷,衝突強烈,讓人暫時逃離普通生活,沉浸不一樣的夢幻世界,就像度假一樣愉悅浪漫,有種 戀愛的錯覺。這樣的對比色效果和整片的意境很匹配 - La La Land 一詞本身就有夢幻之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的意思。比如下面這個鏡頭。

二刷三刷時可以仔細找找,大部分的戀愛甜蜜和幻想場景里都有對比色出現,讓你感同身受。

所以,如果你看完整場電影,沒找到淚點,又有點感觸,可以想想到底是被劇情戳到了還是被導演的配色「套路」了。當然就我個人而言,還是被《愛樂之城》里的不少台詞擊中了。特別是石頭姐那段獨白,」a bit of madness is key 「, 在被各種要求「成熟」「理性」的「現代社會」里,不管不顧追求喜歡的事情總是看上去」foolish」, 這比失敗更讓人害怕。其實夢想還是可以有的,即使最後一團糟,能有高司令這樣的前任也是不枉青春吧。

回正題,其他類似大量運用對比色的電影還有很多,比如《布達佩斯大飯店》,看過的人一定印象深刻,這裡面涉及 明度 的概念和更複雜的色環,之後會講。關注我們的公眾號:HOLO藝術給養空間 ,不容易錯過更多觀影指南和配色竅門~

圖片來源: Pinterest 及《愛樂之城》劇照

------------------------------------------ 跑題的分割線 ------------------------------------

更新一下,再說個題外話, 看到很多分析《La La Land》里女主穿搭的帖子,除了亮色和款式,其實背後也有對比色的原理。

比較一下小黃裙在藍紫背景和正常灰白天空下的效果:

小黃裙雖然亮眼,沒有經過顏色處理的背景對比襯托,也沒有這麼浪漫夢幻的氛圍了。

再看其他幾套顯得女主活潑靈動甜美的搭配,即使是沒怎麼加過濾鏡的背景。

竅門就是穿著自帶對比色,女生約會時可以參考這樣的搭配方式。

另外,女主家裡的配色也是一樣,看起來隨意,但也精心設計過對比色。

刷牆漆(藍),主體傢具(沙發) 選牆漆的對比色(紅)

紫色的垃圾桶和橙色花盆的對比,只看圖會以為故事發生在普羅旺斯

這幾個對比色搭配的穿搭和家居裝飾技巧,平時生活里也挺好用的。想到再更新~


推薦閱讀:

有哪些很棒的美國歌舞片值得推薦?
《天台愛情》是一部合格的歌舞片嗎?
《天台愛情》怎麼樣?會有怎樣的反響?

TAG:電影 | 影視評論 | 美國電影 | 歌舞片 | 愛樂之城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