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魯迅很自卑?
12-06
我一直覺得先生有著中國人所沒有的氣概,【只能想到這種形容詞了,呵呵】但是老師說先生其實很自卑,然而我並不能理解,求解。
6/4各位的答案我看了,在此表示感謝。
老師是在學完先生某篇課文後小聲的【可以理解為自言自語?】說了這句話。然後就下課了。。。。
然而還是很多人因為【老師說先生其實很自卑】然後就腦補了我們老師自鳴得意大講特講的場面。
【我們老師很好!她怎麼覺得先生很自卑的原因不屬於本問題的討論範圍!】
28/3我來修改問題了,老師說的時候是一種惋惜的表情。
「九月十七日來信收到了。請你轉致半農先生,我感謝他的好意,為我,為中國。但我很抱歉,我不願如此。諾貝爾賞金,梁啟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
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們得不到,你看我譯的那本《小約翰》,我哪裡做得出來,然而這作者就沒有得到。
倘因為黃色臉皮人,格外優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為真可與別國大作家比肩了,結果將很壞。」
那些徘徊里的夏夜,常常想起「對抗於無物之陣」的先生,我想每次對對手報以冷嘲的先生的內心,也總是自卑的吧?就像那隻孤獨著舔舐著傷口的狼。
地鐵裏手機回答一下,不當之處,請允許我找機會修改補充。
我是比較支持這個看法的,即魯迅骨子裡是一個自卑且有些消極的人。很多年沒有讀過魯迅了,部分材料記憶比較模糊,能想起來的就盡量寫一下。魯迅作為一個文學現象和時代象徵一直在被政治話語過分解讀,被強加了很多像「民主鬥士」「青年導師」之類的額外之重,這也是他曾經特別撰文反對過的。如果想要認真認識一個作為個人的魯迅,而不是文學史或者近代革命史的魯迅,我建議大家可以讀一下《野草》和《兩地書》。《兩地書》就不說了,《野草》成書以後魯迅曾經明確在信中和友人(章衣萍?)寫到「我的個人哲學都在《野草》裡面了」。孫玉石先生也有一本著作「魯迅野草重釋」,也是從人生哲學角度對野草的解讀,裡面也有很多孫先生在日本講學期間收集的材料,政治語境有一定削弱,我覺得比較值得參考。魯迅的思想來源非常複雜,我自己覺得他是一個達爾文主義者,同時也受到了佛學,尼採的超人哲學,還有廚川白村的文藝著作《苦悶的象徵》的不同程度影響。從以上這些思想來看,我們很難從魯迅身上得出一個傳統理解上的大無畏的革命者的形象,反而,魯迅多次提到不願讓「身上的毒氣和鬼氣」沾染了別人,「希望之於虛妄,正與絕望相同」。其實剛讀到題主提問的時候,我聯想到的是一個算是逸聞吧。許廣平初向魯迅表白的時候,魯迅沉默良久,答覆是「我竟然也可以愛」。
我相信魯迅年輕時也是做過「超人」夢的,正所謂「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但是嚴峻的革命現實衝擊了魯迅的革命理想,甚至擊中他的性格弱點,對底層群眾「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強烈失望最終塑就的是一個「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彷徨」的悲觀形象。竹內好先生曾經評價《墓碣文》里埋葬的是一個「超人的死胎」(大意)。魯迅寫作《墳》,將一些生活的痕迹埋藏起來,我認為是他對「浩歌狂熱」的人生階段的一個整理和總結。「冢有遊魂,化為長蛇,不以嚙人,獨嚙己身,終以隕顛。」過去的「喬木」已經傾倒,如今遍地只生野草,魯迅在「剖心自食」中,「欲知本味」,開啟了在鐵屋子裡徒勞「吶喊」,願以微薄努力喚醒國人民智的尷尬征程。魯迅對於這種鬥爭的前途也是希望渺茫的,他這樣評價過自己在軍中的學生:若是堅持理想,便必不能得勢;然而若肯同流合污,縱使得勢又有什麼意義?在這種思想的驅使下,魯迅創作了一系列諸如《孤獨者》中魏緘,《酒樓上》呂緯甫,《狂日日記》中最終補了道台的「我」的形象,這些作品人物無不是在逆境中艱苦掙扎,然後最終被絕望擊垮,這也或許是魯迅在創作中為自己設想的一條出路。
然而魯迅或許最終是不甘心做了魏緘之流,這也是魯迅性子里難得的執拗,在絕望中掙扎,縱使面前是懸崖,也要拼著性命在荊棘叢里踏出一條路來「飛沙走石之中頭破血流,雙手撫摸身上的血痂,彷彿若有花紋」。在《過客》里,魯迅首先清醒地認識到前途終將是墳,然而他拒絕返回「充滿了剝削和名目」的來處,仍然聽從心中的鼓點繼續前進。所謂「絕望中掙扎」,首先是絕望,也就是題主提問中提到的「悲觀」,《野草》中兩篇《復活》,大抵可見魯迅對張大嘴任憑寂寞的螞蟻爬上鼻梢的庸眾絕無希冀;另一方面,魯迅不願放棄努力,至少囁喏出幾聲抱怨爭取打斷鐵屋子裡沉淪的鼾聲。前途艱險,也不知腳下路是不是走的還對,但是還是要在「創痛酷烈」里爭取徐徐前進,但有些許成果,不失為「肩住時代的巨閘,放年輕人到寬廣明亮的地方去」,如果實在路走不通,也是自己受難犧牲,不至於連累了他人。說到這裡,魯迅有另外一句口頭禪,就是「由他去吧」。我記得這句話在「我的失戀」中也有,有一次蕭紅還是章衣萍去魯迅做客,看見先生秉煙現在窗口看院里公雞啄架,良久返身,也說「由他去罷」。我一直認為這句話是魯迅個人哲學的凝縮,一方面是無可奈何,但是於失望之中生出一線戲謔,於戲謔里看到尚有不舍的堅持。
也正所謂,「於浩歌狂熱之際中寒,於天上看見深淵。於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於無所希望中得救。」
比如「你也配姓趙?你哪裡會姓趙?」?
「我離開仙台之後,就多年沒有照過相,又因為狀況也無聊,說起來無非使他失望,便連信也怕敢寫了。經過的年月一多,話更無從說起,所以雖然有時想寫信,卻又難以下筆,這樣的一直到現在,竟沒有寄過一封信和一張照片。從他那一面看起來,是一去之後,杳無消息了。」
我上學時,一些男的,尤其是語文 歷史科目的老師,常出驚人之語,現在想想,也許是對自己處境的憤懣。
人是複雜的
「該自卑的時候自卑」是「能自信的時候自信」的前提。
魯迅身高161cm。
自從知道這個真相之後,看他的文章,畫風就不對了。可能是因此他才那麼受欺負吧。。。
只能說,一個是新文學從魯迅才剛剛起頭,你會剛開始寫小說,就敢說我該拿諾獎嗎?(即便後人發現,他一上手就各種文體寫得很成熟)。那麼魯迅的心理,也是人而不是神。二一個,中國寫小說和現代詩文的其他人,比魯迅還要差,哈哈。
對你那位老師,真是無語。強極則辱,強極則辱啊
你這老師得多自戀
閣下的老師告訴閣下魯迅自卑時,是否順便說出了他的理論依據?他是從魯迅的哪篇文章、哪段經歷、哪些言行分析得出「魯迅其實很自卑」這一結論的?在學生面前僅憑個人的看法便信口雌黃,豈不聞古人有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乎?連論據都尚未明示便直接將自己的個人見解堂而皇之的在課堂上發表,簡直可笑
推薦閱讀:
※《江城》(內地版)與《消失中的江城》(港版)相比有無刪減?
※《紅樓夢》里丫鬟的名字都有什麼深意嗎?
※你所認為的人生三種境界是什麼?請用詩詞句子來表達哦。?
※《冰與火之歌》中的詹姆不愛自己的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