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現象?或者說「小時了了」有什麼好處和壞處?
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第二》,
才子孔融10歲時,在一個場合中,因聰慧過人,受人讚賞。
一人見他小,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答之:「想君小時,必當了了」,弄得此人很尷尬。
了了,在這裡指明白、聰明。
後來「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被用來指
小時候看起來很聰明的人,長大了未必聰明有成就。
作為一名「小時略了了,大非常不佳」的當事者,很想從自己的角度回答一下。
由於4歲開始讀書,後又因為機緣跳級。導致比同班同學普遍小3歲。因此,從小收穫的就是全面的讚譽和耀人光環,親戚、鄰居、街坊口口相傳,讀高中的第一天,開水房的大叔就認出了這個「神童」。所謂「一美遮百丑」,我的孤僻性格、好強個性及口無遮攔的缺點,完全被「那麼小就讀書」的光環所掩蓋。就這樣一直讀書,「神童」的帽子也一直持續到工作崗位。
我非常感激和佩服我的父親,他和母親是最了解我的人,知道我的懶惰、驕傲等一系列缺點,一直以低調、嚴苛的態度警醒我保持冷靜。也許正是父親的科學教育,才沒走向「葯家鑫」吧。
儘管如此,一個兒童很難在如此多讚譽面前保持冷靜。我的成績其實並非頂尖,一直處於中上階層。但是,心高氣傲、不容質疑、浮躁偏執的惡劣品性也在讚譽中逐漸浸入身體,因此,無論是初高中、大學,我都是個很不適合相處,毫無趣味的人,體育運動被排擠(一直比別人矮小和晚熟),人際交往有問題(無論男女同學都把我當個小孩子),不僅身體沒得到良好發育,同學關係也不太融洽。直到工作後,在職場上遭遇挫折,才慢慢的學會適應環境,保持低調。
個人覺得,這種現象可以從「才氣」和「才華」來解讀。小時候沒有積累和雕琢,大家比較的是靈氣、天賦,那些敏銳、天資聰穎的孩子很容易脫穎而出,廣獲讚譽,然而,這種「才氣」僅僅是一個條件,要獲得「才華」,還必須大量的學習、吸收、聆聽、總結,通過後天的努力和現實生活的磨礪,才能得到大智慧,實現所追求的理想。先天取得「才氣」非常容易,基因組合時運氣略好一點即可,然而,要實現「才華」卻需要更漫長、更嚴苛的訓練和隱忍,這卻是大多數人難以做到的。因此,無論「小時了不了」,大時能「佳」的人本身就極少。
其實無論了不了,家長和孩子都應抱持一顆平常心,這只是命運賦予的一項特質,你可以用這項特質爭取成功,但是沒有後天的刻苦,略好於普通人的特質也將完全被浪費。經歷了人生的一些事情,我逐漸明白,「小時了了」並不算什麼,不應被讚譽迷惑,「泯於眾人」也不可怕,沉默、堅持的做自己的事,那才是收穫最佳的人生。
順便說,現在如果酒桌、宴席或是閑談中,提起我是「神童」,一般會收穫我的冷漠,頂多冒出一句:「不是神頭就好。」如果都成了中年人,還為兒時靠基因得來的虛榮沾沾自喜,那簡直是人生的恥辱和悲哀。
共勉。
從朋友那兒看到一個故事:
前兩天軟體工程課的老師發了篇有意思的「爭論」給我們,是兩個大牛之間發的一系列電子郵件,內容是Linux項目發起人Linus Torvalds與Eric Steven Raymond(「開放源代碼運動的主要領導者之一,並且是最為大眾所知道&<並最具爭議性&>的黑客」)關於「common code helps」這個觀點對不對的爭論,其中Linux之父Linus支持這個觀點,而黑客大牛Raymond反對。
老師介紹說Raymond "is just soooo smart",寫代碼或者做項目的時候「*所有*東西都在腦子裡、並且可以只在腦子裡——包括*所有*東西之間的聯繫、以及該怎麼運用。腦子裡想好,寫出來就能是對的」。這神級大牛基本上能一個人handle所有任務,無論在常人看來有多複雜,而且還都完成的很好。於是他認為「讓任何人都能來參與開發」(common code)是「wrong thing」。
以上為背景。
Linus的整篇反駁都謙遜而不失立場,而其中有一段類比特別引起了我的注意:
「When you were in college, did you ever meet bright kids who graduated top of their class in high-school and then floundered freshmen year in college because they had never learned how to study? It"s a common trap. A friend of mine calls it "the curse of the gifted" -- a tendency to lean on you native ability too much, because you"ve always been rewarded for doing that and self-discipline would take actual work...
...the scale of the problems always increases to a point where your native talent alone doesn"t cut it any more. The smarter you are, the longer it takes to hit that crunch point -- and the harder the adjustment when you finally do.」
大致意思是,就像在大學裡看到的一些學生一樣,他們在高中是尖子,但是到了大一卻表現得不盡如人意,因為他們之前(不自覺地)太多依賴於自己天生的聰明才智,而其實沒有學會怎麼學習。而你遇到的問題的規模總會增長到一定程度,使得你單憑自己天生的才能已經不能應付。你天資越高,就會越晚遇到這個問題,而當你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也越難調整好。
裡面提到的「native talent」,正面的說法是「天資聰穎」,但這種聰穎如果一旦阻礙了你探索系統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就變成了貶義的「小聰明」。
我覺得可能有這樣幾種情況,父母總是很容易看到自己孩子的優點,然後不自覺的去放大,周圍的人在孩子小時,多半也是「誇讚、鼓勵」為主,造成了某種程度上的「虛假了了」。
也有真「了了」的孩子,但是父母可能不太「了了」,先天上的優勢,在後天的教育過程中被慢慢稀釋、抹殺掉了。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其實就是一種常態,前者絕對不是長大後優秀的充分必要條件。
這是詭辯術的一種。利用邏輯上沒有意義的論題和切合人某種心理的詞句來引導人的思維。如果這句話改成「小時了了,大未必差」一樣是沒有錯的,但是用邏輯實證主義的觀點來看,這樣的說法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其目的只是用語言上的一種暗示性讓人產生一定負面的聯繫罷了。
我們想像一個很正常的小孩,除了經常是年級第一、很聰明之外,心智性格都跟別的小孩一樣希望交朋友喜歡玩,那麼很有可能從小養成這樣的習慣:
1,為了有朋友,為了不「高處不勝寒」不被同齡的小孩排擠,他習慣了在各方面都處事低調,並且有些時候直接把機會讓出去;
2,由於小時了了,便沒有那麼強的求勝心態。
3,由於小時了了,不用特別努力就可以比別人優秀,便習慣了80%的努力,以後就成了習慣,需要100%甚至120%努力的時候仍然只有也只能80%的努力。就好像一個人如果從小就沒有跳過的話,也許就真的不會跳了。
所以到了成年之後拼努力拚鬥志的時候,就首先處在劣勢了。
人是一種需要不斷迭代、運營(不等同於微創新)的產品。
作為一個小時了了,大不佳的典型,我也來說說我的想法。
先說小時了了。
首先,小時了了很多時候是因為比較對象狹小的緣故。我是一直到上了高中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我運氣好的部分在於,我雖然很痛苦,但是,我堅持住了,所以,沒有成為馬加爵。呵呵。
小時了了的好處顯而易見,那就是自信。尤其是當你遭遇打擊後如果你能夠堅持住。
小時了了的壞處似乎更多:
1,自信總有一天會遭遇打擊,如果沒能堅持住,那可能就是悲劇了,自信被打擊是非常恐怖的。
2,自信遭遇打擊,站住了,也會有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自信心膨脹。
3,自尊心強。被人誇了將近20年,驕傲的已經不只是心了,而是整個血液。再也沒有辦法接受批評了.....對我來說,現在最大的困擾在於,很難在領導不認同的目光下保持積極。(敵人不一樣,敵人不認同往往能激發我的鬥志。)
4,懶惰。從小到大都不用太努力就能得到好成績,這樣的人不懶惰真不容易。
我以為後面兩點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我現在的成功。
其實,我最想說的是大未必佳。
我覺得人的一生起起伏伏是正常的。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句話不錯,但是,不能因為大未必佳,就否定小時了了啊?比如@堯耳 ,我覺得他所有的觀點都很好,就是對待自己「小時了了」的態度有問題,那是小時候值得自豪的事情,長大了不必得意,都是也不必諱言啊?
我身邊有些人,曾經非常得志,然而老了卻眾叛親離,晚景凄涼.....也有一些年輕時落寞,年老時因為兒女成才而一躍成人.....人生很長,隨時努力才是。
關於這個問題,Malcolm Gladwell 的《Outlier》里的解答令人印象深刻,書中提到Lewis Terman在20世紀初做的一個有關天才的著名實驗,Terman從一大批小學生中優中選優,挑選出那些被普遍認為是神童的人作為實驗的長期觀察對象,一直追蹤到這批孩子成家立業,結果顯示,只有一小部分神童成年以後仍然「了了」,有相當一部分「神童」到成年以後泯然眾人,甚至過得很差。Malcolm認為智商對成功的貢獻存在一個閥值,智商足夠高就好了,並不是越高越牛逼,比如智商140的人與智商180的人的差別並不是不可彌補。而個人所成長的環境,家長的教育方式以及個人的性格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很大,Terman的實驗結果里有個很有趣的現象,那些長大後取得成功的「神童」,大部分的家境都比長大後「不佳」的神童好。
小時了了,看的是天賦、智商。
大未必佳,看的是在社會上的成就。
反而由於身邊大人的棒殺,
讓孩子錯誤的理解了自己的成長和性格的培養,走了彎路。
生活把一個人帶到什麼位置,和智商情商的關係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離散。因為小的時候命運曲線的影響因子很少,成績和特長,基本可以靠智商決定(我認為只要在某一方面具有天賦即可成為小時了了)。但是慢慢的你的家庭背景、你對社會的妥協度、你的美貌。。。各種因子開始逐漸影響這條曲線的時候,如何判斷了了已經成了一鍋粥,誰還沒個了了的點誰還沒個不佳的點。
我始終相信小時候就表現出的智商是不會下降的,你和一個聰明人打過交道之後會非常痛快,無論這個人是你老闆、你朋友還是你下屬。一個笨而勤勉的人帶給你的麻煩未必會比一個聰明而懶惰的人少,所以說智商這玩意還真是好東西,用不用用在什麼地方,就是人家自己說得算了。有一個實驗。兩組學生做一套簡單的題目,然後誇第一組聰明,誇第二組努力。接著給他們一套難題,第一組表現遜色於第二組。實驗者得出的結論:當一個人被貼上聰明的標籤時,他傾向於迴避哪些會證明他不夠聰明的問題,而努力的標籤會讓人更堅持,更願意挑戰困難的事情。
再來看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很可能是因為被貼上神童的標籤造成他努力不夠(覺得很多事情輕易就能做到無需努力),並且害怕挑戰困難的問題,日積月累就會大而不佳了。
update:可以參考一下這兩本書:
1.有關10000小時法則的《哪來的天才》: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010185/
2.美國棋手waitzkin講自己學象棋和太極經歷和方法的《學習之道》: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345548/
從 wiki 抄一段關於 reversion to mediocrity 的:
In statistics, regression toward the mean is the phenomenon that if a variable is extreme on its first measurement, it will tend to be closer to the average on a second measurement, and—a fact that may superficially seem paradoxical—if it is extreme on a second measurement, will tend to have been closer to the average on the first measurement.這句話很容易讓人想到《傷仲永》。
小時候的「了了」往往是先天的靈光閃爍,它與閱歷、積澱、知識、環境都無關,只關乎主觀層面上的領悟力與敏銳度。但等到大了,人的綜合性變強,所謂「佳」,既需要後天的積累,也需要日常的機緣,一旦扯上了客觀條件,成就一個人的「佳」就變得不那麼容易了。
再者,小時的「了了」與大時的「佳」嚴格說來其實並不是同一個評判標準。「了了」是小聰明,「佳」卻可能是大智慧。
我覺得這是一種正常現象 人不可能一直優秀 對吧
嗯,我也是4歲開始上小學,且求知慾旺盛成績不錯,曾被譽為神童。
但隨著自己年紀的增長就知道別人的誇讚聽聽也就罷了,我只是啟蒙早而已。現在我已經快研究生畢業了,光環也早已褪去,也以自身經歷說說「小時了了」的優缺點吧~
優點:自信(至少是對智商以及能力的自信),有傲骨(很難去奴顏婢膝,巴結奉承),一如既往的 熱愛知識喜歡思考(知識分子型)
缺點:拼勁不足(呃,也不能說是懶惰……就是不會執著於一件事,也許是因為小時候的成功都來得太容易於是面對挫折會沒耐心),個性散漫(因為從小就不用討好別人自然有人跟你玩啊)
對小孩的評價標準較單一,主要看是不是聽話,學習成績好不好,但對成年人的評價就比較多元,比如人品、社會交際能力、家庭、事業等等,是一個從平面走向立體評價的過程。
我倒很奇怪,算是小時不佳,初中和高中了了會兒,長大後繼續不佳的那種。
在我看來:
1,的確有小時了了,長大更了了的人。只是大家對這樣的事情抱有期望,並不會太過於驚異。反而是那些小時了了,讓大家羨慕嫉妒恨的人,長大後如果不佳,大家樂意把這事當成酒後飯前的笑料說。比如說某某某,小時候如何如何,現在在隔壁的水泥廠當搬運工之類的。說了這麼一大段話,無非說明一個事實:我們的認知和現實往往有差距。
2,其二是所謂捧殺。所謂「胸大無腦」和「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現象的確是存在的。畢竟若我們知道自己有某種優勢,可以不需要努力就比別人優秀(即便這種優秀是假象,或者是片面的),我們就有可能不願意那麼去努力,去獲得真正的智慧。「大未必佳」的的部分原因同樣部分在次。
3,智力發育的問題。有些人智力發育得早,結束得也早(相反,有些人智力發育得完,愛因斯坦之類的)。所以在小時候這些人比同齡人要聰明很多,但是長大後從智力方面來講不一定有優勢。我覺得是心態問題吧,小時了了,一般會取得成就,因此自視甚高。這個是做什麼都非常要命的,不把握好心態,很容易一事無成。
從題主的問題補充來看,語出背景的本意似乎可以這樣白話概括:小的時候挺出眾的,長大了未必還這麼出眾,那個意思就是長大了就會跟其他人一樣普通,不會光環繚繞。
這層意思很多人都分析到了,比如小時的了了在比較小的範圍內,而大時則範圍寬廣,難度增加也是必然的,那麼不再那麼出眾也就非常自然。
也有一些人指出小時的了和大時的佳並非一致標準云云,這當然是對的,不過,題意本不需要兩個得是一個標準,就算那是兩個概念,仍然可以問,它們有關係嗎?敏銳的人已經發現了,且回答得非常到位,大未必差當然也是可以的,就問題本身而言。
分析已經到了這個份兒上,這個問題的為什麼到底在哪裡呢?
我想是人性中的羨慕嫉妒恨之類的怪癖吧。想像語出的背景,說那話的人是怎麼想的呢,當然不能排除他希望孔融戒驕戒躁,心浮氣傲,為孔融好才那麼說,但我以為主要還是出於嫉妒情緒。這話無論怎麼發展,其本意無出其右。
想來一個人要是封閉了自己,又或者失去了前進的動力,不再從外界接受思想和意見的時候,也就是他難以進步的時刻了。
小時候能表現好,或許是因為家長的引導或者逼迫,加上本身的天資,是很容易達到的。現在很多孩子受到信息化社會的影響,在很多方面的表現也大大超出意料,或可作為例證。
若長期被迫優秀,或者容易孤僻偏執,或者容易迷失方向,不能從同伴中學習,不能從社會中學習。
推薦閱讀:
※哪張照片讓你不由地感嘆「年輕,真好」 ?
※怎麼才能讓自己發自內心地喜歡自己?
※負能量是更理智嗎?
※現代生活對人最大的約束是什麼?
※有什麼以食物為題材的電影推薦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