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和李白為什麼沒有交集?
在年齡上兩人相仿,並且兩人都在年輕時已經才名遠播,和皇室成員都有時間並不算短的蜜月期,而且兩人和其他詩人(如孟浩然等)之間都有交往,很難想像他倆居然沒有任何交集。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那個匿名740年老白第一次進長安的,自己發的年譜都不用好好看的嗎?
李白第一次在長安是個混社會的,還差點嗝屁,而王維已經官運亨通了,能見面的機會很少。非但王維沒交流,張九齡這種文宗,他都沒見著。
張九齡,蘇廷,張悅,李邕。這是那時候四個德高望重的泰山北斗。
蘇廷遇到他太早,李邕沒見他,張悅張九齡,更是直接沒有任何關係的樣子。
王維是張九齡一個圈的,孟浩然到長安都混得凄慘,何況李白還是孟浩然圈子萌新。
我覺得不考進士,在長安基本見不著張九齡這些人,麻鞋見天子也要看時候。
李白走的是曲線救國方式,農村包圍城市,哦不對,是山區包圍城市,終南捷徑的套路,這在張九齡這種賢相眼裡,大概和李邕看李白差不多,總覺得這年輕人不大靠譜。
進不了圈子,你在外面名氣再大,也很難傳到圈裡。畢竟又沒有論壇群朋友圈。
至於兩人相交作品都亡佚的可能,我覺得這是不可能的。
而且你有名,我也有名,你功夫好,我也功夫好,這種時候,各自自得,也沒太大想法去很非常想接觸誰,畢竟老孟去找王維都沒好結果,李白肯定也沒這想法了。
再來,孟浩然去了長安一圈,回來告訴李白,長安詩人也就那樣,自己一句秒殺了一群,你也別去折騰了。
聽到這話,李白咋想。
還有王昌齡這個小夥伴,這可是詩家夫子,也考進士進了長安,兩人交流的時候,難免說長安那群人啊,七絕不如咱倆呀!
聽到這,李白又咋想?
所以,已經認識了這兩個人,去長安再找詩友約的機會更渺茫了。
王維弱冠之年就進士擢第,從來就是少年英才。說他要靠玉真公主上位什麼的只是今人附會。沒有真憑實據,只憑野史來壞古人清望真的很噁心。
其一,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王維李白二人的詩文,在安史之亂後,一個十不存一,一個十失其九,很可能兩人有交集但是今人無從查證。
其二,從兩個人的生平來看,王維少年即赴長安,後貶謫濟州為官,而李白四處遊歷,地域上不可能交集。此後僅在開元二十三年時,王維赴洛陽為官,而李白經過洛陽,兩人社會地位有異,見面的可能不大。
再後來即是天寶元年至天寶三年,李白奉詔入京,長居長安為待詔翰林,而王維亦在長安,為左補闕。一般認為如果兩人有明顯交集應當在這個時期,這是合理的。個人認為這兩個人可能在各種朝會宴飲上見過甚至有唱和。但是,彼時的王維對官場失望、被李黨打壓,天寶三年已經經營輞川別業,應該會對李白這樣的當時紅人敬而遠之,心不在此。
其三,兩人的性格…實在天差地別,即便有交集,很難成為摯友,最多是彼此肯定欣賞才華。
其四,關於宗教信仰和家族,倒覺得影響不大,以二人的修養,不會為了信仰問題相互貶低敵視,而王維也不會因為自己的出身而認為自己高人一等。
謝邀。
簡單地說,他們根本沒有遇到,李白奉召入京,進《蜀道難》,得謫仙之名,在742年。此時兩人唯一的交集孟浩然已經不在了,孟卒於740年。
覽久美子《李白年譜》:
7零一年(武則天天長安元年)李白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其家世、家族皆不詳。是年王維生(——762)。王昌齡十二歲(69零?-757)。孟浩然十三歲(689-74零)。
七零五年 (中宗神龍元年) 十一月,武則天去世。李白五歲。發矇讀書始於是年。《上安州裴長史書》雲:「五歲誦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學識字課本,長史,州之次官。
七一零年 (睿宗景雲元年) 六月,韋皇后毒殺中宗。李隆基(後來的唐玄宗)平定其亂,擁父相王旦即位,是為睿宗。李隆基立為皇太子(二十五歲)。李白十歲。攻讀《詩》、《書》及諸子百家。
七一二年 (玄宗先天元年) 八月改元,玄宗即位。李白十二歲。是年杜甫生(-77零)。
七一三 (玄宗開元元年) 武則天之女太平公主以平定韋氏之亂有功,專權用事,陰謀廢立,玄宗賜其死。高力士因參與平太平黨有功,封為監門將軍(宮廷護衛)。宦官之盛,蓋由此始。李白十三歲。
七一四年 (開元二年) 宰相姚崇奏請玄宗「抑權幸(皇帝身邊的權臣),納諫凈,卻貢品,禁女樂(女性演奏的音樂)」,均被採納。新置翰林院,詔選在文章、琴棋(音樂、圍棋)、書畫、數術(天文、歷學、占算)、僧道(佛教、道教)等方面有造詣者,以為翰林待詔(又名翰林供奉)。李白十四歲。
七一五年 (開元三年)李白十五歲。已有詩賦多首,並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與獎掖,開始從事社會幹謁活動。亦開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好劍術,喜任俠。是年岑參生(-77零)。
七一六年 (開元四年)十二月,姚崇辭相位,薦宋璟自代。璟為相,以提拔賢才為已任,使百官各稱其職,刑賞無私,敢於直諫,為唐代四個名宰相之一者,即與房玄齡、杜如晦、姚崇並稱。李白十六歲。
七一八年 (開元六年)李白十八歲。隱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縣內)讀書。往來於旁郡,先後出遊江油、劍閣、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內)等地,增長了不少閱歷與見識。
七二零年 (開元八年) 蘇頲為益州(成都)大都督府長史(州次官)。李白二十歲。出遊成都、峨嵋山。謁頲於成都。頲甚贊其才,復勵之以學。
七二一年(開元九年)李白二十一歲。春歸家昌明。此後三年均在匡山讀書。是年王維二十一歲,登進士第。
七二三年(開元十一年)兵部尚書張說為中書令(宰相)。玄宗造溫泉宮於驪山。李白二十三歲。
七二四年(開元十二年)李白二十四歲。離開故鄉而踏上遠遊的征途。再游成都、峨媚山,然後舟行東下至渝州(今重慶市)。
七二五年〔開元十三年)二月,玄宗自選京師諸司長有聲望的十一人,為諸州刺史(地方長官)。四月,改集仙殿為集賢殿。十一月,玄宗在泰山(在今山東省泰安縣內)舉行盛大的封禪大典。時連年豐收,各種米價頗貧賤。李白二十五歲。春三月自三峽東下。經荊門山至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在江陵與當時著名的道士司馬承禎相遇。夏遊洞庭(在今湖南省境內)、廬山(在今江西省境內)。秋遊金陵(即今江蘇省南京市)。時李邕,為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刺史。
七二六年(開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歲。春往揚州(今江蘇省揚州市)。秋,病卧揚州。冬,離揚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臨汝縣),至安陸(今湖北省安陸縣)。途經陳州時與李邕相識。結識孟浩然。
七二七年(開元十五年)是年詔令「民間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薦」。秋,全國六十三州水災,十七州霜旱。李白二十七歲。居於安陸壽山,與故宰相許圉師之孫女結婚,逐家於安陸。是年王昌齡進士及第。
七二八年(開元十六年)土蕃屢次入侵。李白二十八歲。早春,出遊江夏(今湖北省武漢市),與孟浩然相會於斯。
七二九年(開元十七年)八月五日,玄宗為自己四十歲生日舉行盛大的慶賀活動,並以每年八月五日為千秋節。詔令天下諸州宴樂,休假三日。以宇文融管理全國財賦,強制稅法,廣為聚斂,供朝廷奢侈之用。李白二十九歲。在安陸。
七三零年(開元十八年)十二月,宰相張說去世。李白三十歲。春在安陸。前此曾多次渴見本州裴長史,因遭人讒謗,於近日上書自白,終為所拒。初夏,往長安,渴宰相說,並結識其子張相。寓居終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別館。又曾渴見其它王公大臣,均無結果。暮秋遊邢州(在長安之西)。冬遊坊州(在長安之北)。是年杜甫十九歲,游於晉(今山西省)。
七三一年(開元十九年)玄宗多任宦官,尤寵高力士,時四方表奏,皆先為高力士所決。十月,玄宗駕幸洛陽。李白三十一歲。窮愁潦倒於長安,自暴自棄,與長安市井無賴之徒交往,初夏,離長安,經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縣)。秋到篙山五嶽之一的中嶽(為河南省登封縣的名山),戀故友元丹丘的山居所在,逐有隱居之意。暮秋,滯留洛陽。
七三二年(開元二十年)十月,玄宗到洛陽以北(今山西省一帶)地區出巡,詔令巡幸所至,地方官員可將本地區賢才直接向朝廷推薦。十一月,至北都太原(唐朝開國之地),祀后土(土地神),大赦天下。十二月,歸還洛陽。是年全國戶數為七百八十六萬一千二百三十六,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萬一千二百六十五,為有史以來的最高記錄。李白三十歲。自春歷夏在洛陽,與元演、崔成甫結識。秋,自洛陽返安陸。途經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結識崔宗之。冬,元演自洛陽到安陸相訪,二人同游隨州(今湖北省隨縣)。歲未,歸家安陸。
七三三年(開元二十一年)正月,玄宗親注老子《道德經》。令天下士庶(身份很低的役人與庶民)家藏一冊,梅年貢舉時加試《老子》策。三月,韓休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五月,張九齡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二人為人正直,敢於力諫,張九齡尤以文學才能,道德文章,為世所重。分天下為十五道,各置採訪使(負責監察督辦所轄地區的政治等項),是年長安久雨,京師飢謹,詔令放太倉米二百萬石以賑民。李白三十三歲。構石室於安陸白兆山桃花岩。開山田,日以耕種、讀書為生活。
七三四年(開元二十二年)正月,玄宗巡幸洛陽。二月,秦州(今甘肅天水縣西南)地震,房屋倒塌,崩壞殆盡,壓死者四千餘人。征沼自稱生於堯時的道士張果先生,玄宗親問以治道神仙之術。授其銀青光祿大夫(銀印上系以青色緩帶,以為品位高的標誌。副職),位侍中(唐門下省協助宰相起草文書等項的官吏)。
五月,以裴耀卿為門下省侍中(協助宰相詔救審議)、張九齡為中書令(宰相)、李林甫為尚書省(中央最高行政機構)禮部(主管禮、祭祀等)尚書(長官)。李林甫初為吏部侍郎(尚書省主管人事的次官),為人陰險狡猾,深結宮中宦官與妃家,伺候玄宗動靜,多為玄宗所喜悅。玄宗在位年久,政事怠慢,張九齡對於李林甫之所為,事無巨細皆直言力爭,李林甫又在玄宗面前專言張九齡之短,玄宗由是開始疏遠張九齡。關中(今陝西省一帶)大風拔木,其中同州(今陝西省大荔縣附近)受害尤甚。李白三十四歲。春,游襄陽(今湖北省襄樊市),希求當時頗有聲望的荊州(今湖北省松滋縣至石首一帶的長江流域)長史韓朝宗薦引,無果,與在韓朝宗屬下任縣尉(縣的警察署長)的李皓結識,復求其授助。暮春,至江夏(今武漢市),滯留,漫遊至秋。冬返安陸。
七三五年(開元二十三年)正月,玄宗在洛陽耕藉田(專供祭祀皇帝祖先之用的田地),大赦天下。下令三百里以內的刺史、縣令,率各所屬樂隊至洛陽競演。又令天下士人(有學識教養的讀書人),其才有霸王—領導能力,天人—對哲學有造詣者,以及能勝任將帥牧宰者,京師五品以上的官員及地方刺史薦舉一人。十二月,冊楊玉環為壽王(玄宗的兒子)妃。李白三十五歲。五月應友人元演之邀游太原。秋,滯留太原。
七三六年(開元二十四年)唐代舊制,考功(考核官吏政績的官職)員外郎(郎官副職)知貢舉(負責進士考試的主考官),有人批評員外郎地位卑下,難以服眾,從是年開始改為禮部侍郎(主管禮儀、祭祀、官吏考核的副官)掌管之。十一月,兵部尚書(負責軍事行政的長官)李林甫提升為中書令(宰相)。張九齡為左宰相,裴耀卿為右宰相,二人分理政事。以牛仙客為工部尚書。幽州節度使張守掛部將安祿山(父康國人,母突厥人),在征討奚、契丹之戰中大敗,當斬,玄宗赦之。李白三十六歲。春在太原,曾北游雁門關(今山西省代縣)。南下洛陽與元丹丘相逢。秋,至篙山元丘處,結識岑勛。南返途經襄陽時,與孟浩然再會。是年杜甫二十五歲。在齊魯燕趙一帶漫遊。
七三七年(開元二十五年)監察御史(負責處理官吏違法事件的官)周子諒,上書彈幼牛仙客不具備宰相的才幹,玄宗怒,嚴加制裁,以流放罪處之。是年周子諒死於流放途中。張九齡以推薦周子涼而被問罪,左遷荊州長史。張九齡左遷離京後,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無敢直言者。李林甫大權在握,獨斷專行,牛仙客對李林甫唯意是從。十二月,玄宗的第一寵妃武惠妃去世。李白三十七歲。在安陸。是年韋應物生( ——79零)。
七三八年(開元二十六年)正月,制令天下諸州縣,每鄉須置一所學校。中央到地方八品以下,及民間有博學文辭之士,各可委託其所在地的長官以推薦。二月,李林甫領隴右節度使副大使,五月,又兼河西節度使。六月,李亨(即後來的唐肅宗)立為太子,賀知章為太子賓客。九月,益州長史王顯率兵攻吐蕃安城,官軍大敗。冬,在長安至洛陽的道中,建造行宮千餘間。李白三十八歲。春,又出遊南陽、篙山(元丘的居所)、陳州、楚州(今江蘇省淮安縣)。
七三九年(開元二十七年)玄宗加號為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大赦天下。八月,迫贈孔子為文宣王,弟子為公、侯、伯。四月,牛仙客以兵部尚書侍中,李林甫以史部尚書摧升為中書令。二人同掌當時的政治、軍事大權。十二月,以劍南道團練(地方守備隊)副使章仇兼瓊為劍南節度使。李白三十九歲。春至初夏,在安宜(今江蘇省寶應縣)。夏,漫遊於吳地(今江蘇省蘇州市)一帶。秋,逆長江西上,經當塗(今安徽當塗縣),至巴陵(今湖南省岳陽縣),適逢王昌齡被貶滴嶺南(今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一帶),二人會晤。冬,自巴陵歸安陸。
七四零年(開元二十八年)_二月荊州刺史張九齡因掃墓還鄉,死於韶州(今廣東省韶關市)曲江私第,時齡六於八歲。五月,太子少保韓休去世。十月,壽王妃楊玉環為道士,號太真。玄宗日幸,寵愛無比,宮中以娘子稱之,所受禮儀與皇后等同。是年天下戶數為八百四十一萬二干八百七十一,人口四千八百一十四萬三千六百九十。四海富瞻,長安、洛陽二大都市斗米值二百錢。外出旅行,一切乾糧食品酒類等項,途中店皆可提供,社會安定,無須帶隨身武器。李白四十歲。其妻許氏夫人去世。五月,移家東魯,寓居任城(今山東省濟寧市)。夏秋,游兗州(今山東省兗州市)各地。求人汲引無果,逐有不遇之感。冬,結識韓准、裴政、孔巢父。
七四一年(開元二十九年)正月,詔令長安、洛陽及天下諸州各置玄元皇帝(老子)廟,並崇玄學(道教與老莊之學),令學生習老子、莊子、列子、文子,每年明經(以經書內容出題的考試科目)例准考試。安祿山派使者行賭朝廷使者,獲得好評,玄宗對其信任日高。八月,安祿山為營州(今遼寧省朝陽市)都督(總司令官),充平盧(今遼寧省一帶)軍使。十月,吐蕃陷石堡城。開元末天寶初唐朝的版圖,東至安東(今遼寧省東南部),西至安西(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以西),南至日南(今越南清化東北),北至單于府(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李白四十一歲。居東魯,與韓淮、裴政、孔巢父、張叔明、陶河等隱於祖徠山(在今山東省州市北部),縱酒酣歌,號稱「竹溪六逸」。又以學道為事,意欲出遊越(今浙江省)地。是年杜甫三十歲,在洛陽。
七四二年(玄宗天寶元年)正月,改元,大赦。詔令「前資官及白身有儒學博通、文辭英秀及軍謀武藝者,所在縣以名薦京。」二月,群臣上玄宗尊號為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改侍中、中書令為左右承相,僕射為尚書省左右承相;改東都為東京,州為郡,刺史為太守。以安祿山為平盧節度使、鏢騎大將軍。是時,天下有州三百三十一,隸屬之州八百,以十人為節度使與經略使(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東、范陽、平盧、隴右、劍南、嶺南),以守備邊防、時鎮護總兵力為四十九萬人,軍馬八萬餘匹,邊境軍事費自此逐年增多,民始困苦。李白四十二歲。四月,游泰山。夏,與子女一道至南陵(今安省南陵縣),欲游越中。玄宗徵召入京,返南陵。秋,赴長安。與太子賓客相遇,賀以「滴仙人」稱之,復推薦於朝廷,得玄宗優遇,命為翰林院供奉。是年杜甫三十一歲,在洛陽。
七四三年(天寶二年)正月,安祿山入朝,玄宗寵待甚厚,許渴見無時。三月,改長安玄元廟為太清宮,洛陽的廟為太徽宮,諸州地方廟為紫極宮。七月,武昭王(出身於皇族的李白的先祖)的孫子准隸於宗正寺(登記具有皇族身份的機關)編入皇族戶籍管理。時李林甫專政,公卿有不出其門者,必以罪斥之。李白四十三歲。詔翰林院。初春,玄宗於宮中行樂,李白奉詔作《官中行樂詞》,賜宮錦袍。暮春,興慶池牡丹盛開,玄宗與楊玉環同賞,李白又奉詔作《清平調》。對御用文人生活日漸厭倦,始縱酒以自昏穢。與賀知章等人結「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嘗奉詔醉中起草詔書,引足令高力士脫靴,宮中人恨之,讒謗於玄宗,玄宗疏之。
七四四年(天寶三載)正月,賀知章請度為道士,玄宗許其還鄉中。三月,以平盧節度使安祿山任范陽(今北京市)節度使。八月,突厥內亂,冊立回絕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君主),回紇盡得突厥土地,日漸強盛。玄宗以天下太平無事,欲高居而無為,將一切政事委李林甫處理。李白四十歲。春正月,送賀知章歸越。三月,自知不為朝廷所用,上書請還山,賜金,離長安而去。初夏,與杜甫識於洛陽。旋往開封,請北海高天師授其道,決心遁入方外。秋,與高適、杜甫共游梁宋(在今河南省)。冬,北往安陵(唐屬平原郡,在今河北省吳橋縣北),乞蓋寰為造真(道教的秘籍),由高天師如貴道士授錄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的道觀紫極宮。還歸任城。是年賀知章去世,時齡八十六歲。
七四五年(天寶四載)八月,楊太真冊封為貴妃。貴妃三姊都賜第宅於京師,從兄(銛,錡)與從祖兄釗,皆被封為高官。安祿山以邊功得寵,數次侵擊東方的種族奚、契丹。九月,奚、契丹各殺唐公主(以皇族女性所作的一種人質)以叛。李白四十五歲。春在任城。杜甫來東相方。二人同游於任城一帶。夏,與高適、杜甫同渴北海太守李邕於濟南。秋,與杜甫復會於郡(今山東省曲阜市),二人同游甚密。秋冬,在魯郡別杜甫,游金鄉(今山東省金鄉縣)、單父(今山東省單縣)。
七四六年(天寶五載)四月,門下侍郎陳希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中書省、門下省的次官侍郎兼任宰相之職的職官)。陳希烈以講老莊之學得進,是一個為玄宗所賞悅的人物,李林甫見其為玄宗所愛,遂推薦之。李白四十六歲。春,游魯郡。卧病任城甚久。秋,病癒,又游於魯郡。是年自春以來屢有南遊之念,終於秋末啟程。至宋城,又游梁園(漢梁孝王所造的一座的御苑,又名兔園),旋到揚州。是年杜甫三十五歲,由魯郡返洛陽後,即赴長安。
七四七年(天寶六載)正月。李林甫命人杖殺北海太守李邕,淄川太守裴敦復。玄宗欲廣求天下士,命「通一藝以上者皆詣京師」。李林甫主掌銼選,皆使落第,上表稱賀為「野無遺賢」。十月,改溫泉宮為華清宮。玄宗命王忠嗣攻吐蕃石城堡。王忠嗣認為以數萬士兵的性命去換得一城,並不能消弱對方的軍事力量,遂上書諫阻,被貶為漢陽太守。以哥舒翰(突厥人)為河西隴右節度使,高仙芝(高麗人)為安西四鎮節度使。李白四十七歲。春在揚州。旋至金陵,遇崔成甫。南下途中經丹陽(今江蘇省鎮江市)、吳郡(今江蘇省蘇州市)。秋到越中,往會稽吊賀知章。登天台山(在今浙江省台州天台縣西)。冬返金陵,此後二年,留居金陵。是年杜甫三十六歲,在長安應試落第。
七四八年(天寶七載)四月。以高力士為騾騎大將軍,其權力與地位日漸顯赫,太子稱之為兄,諸王公稱之為翁,駙馬(公主的丈夫)則直呼為爺。李林甫、安祿山同時因附其而被摧升為將軍與大臣。楊貴妃三姊皆被封為國夫人,地位既高,勢傾天下,楊貴妃的堂兄楊釗(後來的楊國忠),善窺玄宗之意而迎逢之,恩幸日隆。李白四十八歲。春在金陵,夏至楊州,秋遊霍山(今安徽省六安縣南),冬到廬江(今安徽廬江縣),渴見江太守昊王李抵。
七四九年(天寶八載)二月,玄宗引百官觀左藏(國家貯財賦的倉庫),以國用豐殷,故視金帛如糞土,賞賜貴寵無極限。嘗以天下歲貢物品,盡賜李林甫。六月,玄宗命哥舒翰攻取石城堡,唐軍死者數萬人,果如王忠嗣所言。哥舒翰為吏大夫(御史台—處理官吏犯的檢查廳長官),王忠嗣郁而死。改當時兵役制度的志願兵制度為府兵制度(壯丁為三年義務兵役,主要充當京師的禁衛軍與邊境的防備軍,於農閑時受訓,徵兵最多時為年六十萬人),但日漸崩壞。應府兵者逃匿有增無減,有司所屬多有官無兵。京師衛隊應徵者皆為市井無賴之徒,末受訓練,而武勇精兵皆聚集於邊睡,且多為藩鎮私有,遂使藩鎮割據日漸滋生。李白四十九歲。春還金陵。王昌齡遠滴黔中(今湖南省以南),以詩送之。在金陵懷念子女之情甚,「立功」無望,乃始以「立言」為己務。是年高適在哥舒翰幕府任掌書記。岑參在高仙芝幕府任掌書記。
七五零年(天元九載)三月,關內(今陝西省之地,東至函谷關,西至散關,南至武關,北至蕭關的廣大區域)大旱。五月,賜安祿山爵東平郡王。唐代將帥封王自此始。楊釗賜名為國忠。十二月安西節度使高仙芝與石國(今蒙古共和國的連領一帶)講和,襲之,老弱盡為所殺,所得珍寶據為己有。李白五十歲。春在金陵。五月,往廬山。元丹丘自篙山來信相邀,舉家前往。時李白已與宗氏夫人再婚。秋,至尋陽(九江)。旋北還,途經憔郡(今安徽省亳州)訪友人元演。至任城。是年杜甫三十九歲,貧窮不遇,無以為主,寄食親友(親戚與友人)。
七五一年(天寶十載)正月,玄宗命有司為安祿山營建一座壯麗的邸宅於親仁坊(在長安城的東市,與唐玄宗的居處興慶宮舉目可望)。二月,安祿山兼任河東節度使。安祿山既領三鎮(平廬、范陽、河東三個軍區),擁兵二十餘萬,為當時天下兵力之半。四月,楊國忠使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討南詔(今四川省南部與雲南省交界處的少數民族國家),大敗。五月,令大募長安、洛陽及河南、河北之兵以擊南詔。楊國忠派遣御史(檢查官)到各地徵兵以送軍所。高仙芝攻大食國,深入七百里,大敗,士卒死亡殆盡。李白五十一歲。春在任城。秋滯留在高鳳(後漢的隱士)石門山(又名西塘山,在今河南省葉縣西南)元丹丘居處。秋末,自開封北游幽州(今北京市),經河北道、鄴郡(今河南省安陽市)。
七五二年(天寶十一載)十一月,李林甫死,居宰相之位凡十九年。以不學無術,獨斷專行的楊國忠繼其任。十二月,平盧兵馬使史思明(突厥人)兼北平太守、盧龍(今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的地區)軍使。李白五十二歲。北上途中,游廣平郡(今河北省南部),沿途留連。十月,抵達范陽郡(即幽州,今北京市)。初識安祿山跋啟與邊地戰事之真相,頗感危險,即離范陽而去。是年,杜甫時在長安。
七五三年(天寶十二載)正月,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使人為楊國忠立碑於省門。九月,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兼任河西節度使,並封為西平郡王。李白五十三歲。早春,自范陽南下魏郡(今河北省魏縣東),游西河郡(今山西省汾陽縣),繼續沿汾水南下,入潼關(關所在今陝西省,為洛陽與長安之問的要地),登西嶽華山。至歷陽(今安徽省和縣)橫江浦渡長江。秋,又南下游宣城(今安徽省宣城縣)、句溪、敬亭山等地。是年。丹陽進士殷(王番)編選《河嶽英靈集》竣,起甲寅,收有李白的詩歌。
七五四年(天寶十三載)安祿山反兆日愈明顯,朝中有言其反者,玄宗不信,反而將其人縛送安祿山處置。太子言安祿山必反,玄宗亦不信,自是無人敢言其反者。三月,太常卿(負責宮中儀式典禮)張垍因人事問題向安祿山泄密,左遷龍溪郡(今江西省萍鄉縣東)司馬(州次官)。六月,劍南留侯李亦率兵七萬擊討南詔,至西洱河(今雲南省昆明市南),全軍覆沒,李宓被擒。楊國忠隱其敗況,復兵討伐,前後死者約二十萬人。長安附近的關中地區,自去年秋天以來,水旱災相繼發生,物價暴漲,民苦不堪言,詔太倉米一百萬石賤售放賑以濟貧民。是年,全國戶數為九百零六萬九千一百五十四,人口為五千二百八十八萬零四百八十八,為唐代有史以來最高記錄。李白五十四歲。春遊金陵。五月至楊州,與王屋山人魏萬相遇,二人同游金陵,分別時,李自托其為之編詩集。聞日本國人晃衡(即阿倍仲麻呂)遇難。繼游南陵、秋浦、清溪、青陽、徑縣(以上均在今安徽省境內)等地。是年杜甫四十三歲,因京師長安人多食乏,移家於奉先(今陝西省同州一帶)
七五五年(天寶十四載)安祿山積極進行著謀反前的準備。二月,請以蕃將代替漢將。四月,又請將洛陽的兵調增薊門(今北京市一帶),玄宗皆準許之。十一月,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名,率大軍十五萬自范陽南下,河北諸地盡陷。先前,楊國忠曾向玄宗進言安祿山必反,由是與安祿山成為對立面。十二月,以榮王李碗為元帥,高仙芝為副元帥,統諸軍東征,大敗,安祿山陷洛陽及河南諸郡,戰敗的責任全由高仙芝擔當,殺之。以哥舒翰為副元帥,把守潼關,郭子儀為朔方(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節度使。賊軍繼續進犯,郭子儀、李光弼破之。平原太守顏真卿,常山(在今河北省境內)太守顏杲卿起兵討伐安祿山,河北諸郡皆相呼應。李白五十五歲。夏遊當塗。秋遊秋浦(今安徽省貴池縣),冬返宣城。旋至金陵,獲安祿山亂。門人武諤許去魯中(今山東省)接其子女南下。分別後,自往宋城接其妻宗氏。是年,王昌齡被殺。
七五六年(肅宗至德元載)正月,安祿山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五月,郭子儀、李光弼大破史思明,收復河北十餘郡。六月,安祿山率部攻破漁關,生擒哥舒翰。玄宗自長安逃亡蜀中(今四川省),途經馬鬼坡,殺楊國忠,賜楊貴妃死。長安陷落。張垍降安祿山被封為宰相。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即位靈武(今甘肅省靈武縣),是為肅宗,改元至德,尊玄宗為太上皇。玄宗至漢中郡(在今陝西省南部),聽從房琯建議,命太子李亨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以永王李璘節度使赴江陵。七月二十八日,玄宗到達成都。九月,永王領四道節度使,鎮江陵。時江淮租賦又山積於江陵,產生以金陵為根據地,掌握長江沿岸支配權之企圖。肅宗聞知,令其歸還於蜀(時玄宗在今成都市),永王不從。肅宗以高適為淮南節度使,率兵討伐永王。十一月,崔渙為江南宣慰使(慰問的使者)。十二月,永王引兵東巡,沿長江而下。李白五十六歲。歲初,與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難。春在當塗。旋聞洛陽失陷,中原橫潰,乃自當塗返宣城,避難刻中(今浙江省膝縣)。至漂陽(今江蘇省灤陽縣),與張旭相遇。夏至越中。聞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大勝,又返金陵。秋,聞玄宗奔蜀,遂沿長江西上,入廬山屏風疊隱居,永王數次下達聘書,幾經猶豫,終於決定下山入其幕府,是年,杜甫在長安陷落後,攜家至 州避難,後又一人北往延州,途中落入賊手,被送回長安。王維五十六歲,亦為賊軍所獲,初送到洛陽。
七五七年(至德二載)正月,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所殺,慶緒自立為帝。二月,永王與淮南節度使高適戰于丹陽,兵敗。九月,郭子儀收復長安,又收復洛陽。十月,肅宗還長安。十二月,玄宗自蜀返長安。安慶緒與史思明發生內江,史思明以所部十三郡及兵八萬人降唐,封為范陽節度使。李白五十七歲。正月,在永王軍營,作組詩《永王東巡歌》。永王兵敗丹陽,李白自丹陽南逃。旋被搏入尋陽獄中。妻宗氏為救其四處奔走。江南宣慰使崔渙與御史中承相宋若思極力救之,乃獲釋。宋若思辟白為軍幕參謀,以掌軍中文書事務。並隨宋若思一同至武昌(今湖北省鄂城縣)。九月,病卧宿松(今安徽省宿松縣)。曾兩次贈詩宰相張鎬求救。終以參加永王東巡而被判罪長流夜郎。是年杜甫四十六歲,四月,從賊營逃出,謁肅宗於風翔,授右拾遺。
七五八年(肅宗乾元元年)四月 。史思反。五月,肅宗罷張鎬宰相,出為荊州大都督長史。十二月,史思明陷魏州(今河北省南部)。李白五十八歲。李白自尋陽出發,開始長流夜郎,妻弟宗嫌相送。春末夏初。途經西塞驛(今武昌縣東),至江夏,訪李邕故居,登黃鶴樓,眺望鸚鵡洲。秋至江陵,冬入三峽。是年杜甫四十七歲,為華州司功參軍。
七五九年(乾元二年)正月,史思明自稱大聖燕王。四月,史思命殺安慶緒,五月,改稱大燕皇帝。九月,史思明再陷洛陽。十月,李光弼破史思明於河陽(今河南省孟縣西)。八、九月,襄州、荊州(均在令湖北省)寧將據州作亂,十一月聚眾萬餘人,十二月亂平。李白五十九歲。春三月,至白帝(今四川省奉節縣東)遇赦,色返江陡。初夏,至江夏,冷留到冬。復萌用世之意,多次求人薦引,終以失敗告終。其間曾游洞庭、零陵(均在今湖南省)等地。
七六零年(肅宗上元元年)正月,以李光弼為太尉兼中書令(宰相)。党項(即西羌族)入侵,郭子儀以邠寧、鄜坊(均在今陝西省)兩道節度使鎮之。六月,田神功敗史思明於鄭州(今河南省鄭州市),七月,移上皇玄宗於西內苑甘露殿(皇城最北端的宮殿)幽居。高力士流巫州(在長安之南三千一百五十八里處)。九月,高適為蜀郡刺史。十一月,淮西節度副使劉展反。是年歲荒,物價高漲,斗米千錢,人相食。李白六十歲。春由洞庭返江夏。秋至尋陽,再登廬山。決意遊仙學道以度余年。冬在建昌(今江西省修水縣西北)。歲末至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是年杜甫四十九歲,初至成都寓居,後於洗花溪畔建草堂。
七六一年(上元二年)正月,溫州刺史季廣深為宣城刺史充浙江西道節度使。二月,李光弼與賊戰於北鄺山(洛陽之北),大敗,賊攻入陝州(今河南陝縣)。三月,史朝義殺其父史思明,即皇帝位。飢懂相繼。四月。梓州〔今四川省三台縣)刺史段子璋反。陷綿州,自稱梁王。高適等平定之。五月,李光弼充河南副元帥,為全國十五道行營中的八道行營(節度使所在地的駐所)總司令,出鎮臨淮(在今安徽省淮水下流)。為保全揚州,先赴徐州(今江蘇省彭城縣)鎮之,敗史朝義。旋赴浙東〔今浙江省東部),鎮壓袁晃領導的農民起義。九月,江淮(今江蘇省與安徽省交界的一帶)大飢懂。十二月,合劍南、東川、西川(俱在今四川省)為一道。以嚴武為成都尹(長官)鎮蜀。李白六十一歲。流落江南的金陵一帶。靠人娠濟為生,聞史朝義勢力復盛,李光弼派兵鎮壓,再次請纓入其軍幕,但因病而半道還。冬初,寄宿於當塗縣令(縣知事)李陽冰處。曾出遊歷陽,旋歸當塗,卧病於斯。是年王維卒,時齡六十一歲。
七六二年(代宗寶應元年)四月,玄宗(七十八歲)、肅宗(五十二歲)相斷死去。太子李豫即位,是為代宗,改元寶應。七月,嚴武召還,以高適為成都尹鎮蜀。劍南兵馬使徐知道反,旋被高適派兵鎮壓。十月,雍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集各地節度使及回絕兵於陝州,進討史朝義,再復洛陽及河北諸郡。李白六十二歲。早春,卧病當塗。晚春三月,作最後的一次旅行,游宣城、南陵。秋歸當塗,病況日下,自知無望。而李陽冰又退隱在即,欲走無路,精神失常。臨終之際,將平生所著托李陽冰。十一月,卒於當塗,有絕筆《臨終歌》一首。
李白來長安時是開元二十三年。王維也是當年遷為右拾遺。?▂?嗯,確實是小官。
王維在皇城扮演的是政治角色。李白縱然隆寵一時,受大家吹捧,也不過是貴族遊樂時招來的 小丑罷了。如何能有交集。
而且王維繫出名門世家,典型右族文人,李白不過是個王侯九世孫,還是個商賈遊俠。出生也不是一個社會階級的,沒多少共同愛好。其實,像王維這樣的通常看不起李白那樣的……李白雖然壯志雄心的詩寫的好,究竟不能拿來治國,還想一步登天,最後不是被玩膩了的貴族們排擠走了……
而且一個半仕半隱,一個積極入世,價值觀也差太多了,成不了機油。
這個問題,我也老早就注意到了。兩人生卒年份基本一致,且都享有盛名,有共同的朋友如孟夫子。縱王維一生優渥,但李白接觸的圈子裡上至天子貴妃高力士,友有賀知章等。李白的圈子是完全和王維有交集的。拔刀齋所說的沒有遇見一說還是有很大漏洞的。兩人都是贏得生前名的人,譽滿天下、又有共同朋友的人,不可能不見到彼此的詩文,而見到了詩文,若有一方有讚歎欣賞之意,要想認識一下,簡直不費吹灰之力。舉例而言,韓寒和郭敬明要想認識,有交往,很難么?無非是不願意罷了。
所以我認為兩人性情不對路,更大的可能性是:作為天才,都認出了另一位天才。然後「文人相輕」。
我非常喜歡唐朝的詩人們,看著他們三五成群,一個個在彼此的詩文里故事裡變得鮮活起來。李白和王維,天縱之才,卻沒有成為朋友,恐怕冥冥之中,也是上天為老杜留了雙子星的位置。惜王維也是不世出的天才,夾在李杜之間,幸或不幸?曾看到一篇文章,比喻李白為天才,杜甫為地才(有后土般的心胸,胸懷黎民),王維為人才。我想,蘇軾倒是和王維有類似之處,倘或蘇軾生在了天寶年間,又當是何景象?
再往後,白居易和元稹你來我往;劉禹錫和柳宗元生死之交;韓愈自己帶著賈島孟郊玩,偶爾跟白居易有個互動,非常欣賞柳宗元;在老了之後,白居易又和劉禹錫整日唱和。他們一個個像是江湖裡的不同門派,有彼此親近欣賞的,也有天生性情不投的,但看到他們在同一個江湖裡活躍,便知道這是江湖盛世了。
兩個人出生時間一樣,死的時間差一年
1、傳言說李白信道、王維信佛,信仰不同
2、李白自傲,看不起王維,最起碼是剛到長安的時候,王維官職還不夠,文名也不顯,雖然號稱山水田園派,其實那時候還沒寫過太出名的詩歌。
3、據說兩個人都對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有意思,情敵嘛,你們懂的
他們之間應該是有交往的,比如他們有共同的朋友,來自日本的晁恆《阿倍仲麻呂),但是一起喝酒的時候,李白也許會覺得王維小家子氣,王維也許會覺得李白太狂傲。
so,兩人沒有成為好基友。交集還是有的 怎麼說都不大可能倆人彼此不知情
至於沒有相互唱和 還是倆人的政治理念不同吧 在我看來倆人都是唐時期的一流水準 所以難免對常人的小問題 在對方身上彼此放大
王維可能認為李白精神有些不純粹 終究歸於氣質浮蕩
計圓知心 成虛謬果 立因依心 成妄計果 若於所歸 立真常因 歸於勝所 迷佛菩提 亡失知見
李白可能認為 礙與小利 忘乎大倫 思不勵精 志不配德 所以不能雅興高齊
倆人一個奇崛宏逸 一個古淡天然 但我認為王維晚年在精神深度上還是更勝一籌的終究不能成為惠施與莊子那樣的友誼 也是遺憾
兩個人和孟浩然都是摯友,共同認識的人那麼多,要說沒一點交集也不太可能。
他倆的詩稿遺失的太多,真有交集後人也不知道……
王維混的好?_?李白就不說了,自己都寫詩里了,階層不一樣怎麼愉快的玩耍
「文人相輕。」這是我選修課老師給出的答案。兩個極負盛名的才子,又處在一個時代,必然是要被拿來比較的。未能在機緣巧合下成為摯友,又因外界的比較,不屑與對方攀交也是有可能的。
至於我,我覺得史書記載下來的只是歷史的一小部分,當年的事只有當年的人清楚,或許兩人並非沒有交集,只是因為一些原因未能被記錄下來罷了。畢竟做為李白迷妹和王維真愛,他倆沒交集這件事我暫時還接受不了。
評論里有人提到杜甫,我就再多說幾句。王維與李白同歲,也有說王維比李白大兩歲的,但無論如何兩人年齡相差不大。而杜甫小他兩人十一歲,不說李王成名時杜甫的詩寫的如何了,單就這個年齡差,李杜就不可能相輕的起來,更何況,杜甫還是李白的小迷弟。美人如花隔雲端
【文人相輕】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與弟超書曰:「武仲以能屬文為蘭台令史,下筆不能自休」
……
手機打文言有點頭痛哈。
占,考完試再來寫。李白點的是外交術天賦。王維點的是音樂天賦。
李白頻繁出現在各種交際場合,而王維則不喜歡交際。
王維是個寡言少語的腹黑角色,而李白也是個出了名的夤懶角色。
倆人逼格都比較高,倆人一見面相處好了不容易,競爭的可能性較大。
杜甫都從未想過給倆人保媒拉縴,容易把倆人都得罪了。
情敵,屬於並集關係。
王維中進士,李白入翰林,離不開玉真公主的推薦。從詩集中看,兩人都曾住在玉真公主的別館裡。而王維喪妻之後,終生未娶,不是不想娶,而是不敢娶,恐怕是公主不允許。
李白就很痴情了,寫過「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玉真公主埋在山上,李白埋在山下。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天涯上李白和白居易的粉絲開撕?
※李白和杜甫互贈的詩有哪些(希望能得到按時間的詳細的整理)?
※李白見到克蘇魯之後,會寫下怎樣的詩句?
※李白喝的都是什麼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