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復旦大學就讀是怎樣一番體驗?
這是一篇思考了很久以後才決定下筆的文章,因為大學的變化速度太快了。我父親是1979年考進的復旦,我則於2007年入校,相差28年,以至於和父親交流就學體驗時,時常無法置信我們就讀的是同一所學校。大一時,我也曾找過幾個有相似經歷的「復二代」聊天,發現大家的感受都是如此。由此可見,大學不是靜止的、孤立的象牙塔,它是一個有機的、變化的存在。
正因為此,時代或個體的差異,常使「大學就讀體驗」成為一個開放性問題。然而,在那些龐雜、模糊、千變萬化的個人體驗中,我們依然能夠找到一些共性,這些共性經過積澱、總結、升華,最終成為了一所大學的內在氣質。正如當我們談論復旦時,首先會想到「自由而無用的靈魂」,它幾乎成為母校的「非官方校訓」或「精神圖騰」。
一所大學的內在氣質是怎樣形成的?當我還在復旦讀書的時候,就常常思考這樣一個有趣的命題。如今,至少有一點能夠確定,復旦之所以成為現在的復旦,校方的努力和推動是重要的一環——在這裡,「校方」並非是高高在上的、與復旦師生對立的概念,事實上,為復旦設定製度章程的那些人,原本就是這裡的學生。我誠惶誠恐地敲下這篇答案,既是為了感激母校的培養,也希望它能為正在、或即將進入復旦學習的學弟學妹們,提供一個可資參考的視角。草長鶯飛幾度,但有些東西仍會留存。
1
2007年8月底,父親送我去復旦報名的第一天,我們拿到了一樣對他來說頗為新鮮的事物——選課書。此後4年共8個學期,我每學期都會收到一本選課書,可選課程越來越多,選課書也越來越厚。每學期末,我總要花上幾天時間,仔細篩選、比對幾千門課程,從中挑選出自己感興趣的,輸入選課系統並等待結果。
然而,1979年,當我父親考入復旦時,並沒有「選課」一說,所有的課程都是安排好的。他的大學生活更近似於我的高中,每天清晨起來晨跑、背單詞,和本專業的同學一起去上課。與他幾乎同時代的復旦學生王德峰——現已是復旦哲學系教授,與我父親有著如出一轍的經歷。他說:「1978年到1982年,我在復旦讀本科時,所有的課都是定好的。但只要沒課,我們就到各個院系去聽課,中文、歷史、物理、哲學……我都旁聽過,雖然題目不會做,但我因此接觸到了這些學科的精神。」
上世紀90年代末,復旦課程改革啟動,牽頭者們正是那些曾經在校園裡四處「旁聽」的教授們。課程改革最直觀的呈現,首先是選課制度的推行,其次是十多年來日益變厚的選課書。我曾在一份資料中,看到復旦教授方家駒這樣描述課程改革的目的:「為了給復旦學生提供更多自由的空間,讓學生活躍起來。」
2
「提供更多自由的空間」——多年以後,我才明白這句話中的深意。
如今,我已經懂得自由的可貴,明白「擁有自由而不能獨立,仍是奴隸」的道理,並願意為其承擔責任、償付代價。但在復旦學習的頭兩年,突如其來的自由讓我一度迷茫。這種迷茫,在大二時看到一篇在復旦同學中流傳極廣的《選課學導論》後達到了頂峰。
這是我的朋友如獲至寶分享給我的「選課秘籍」。當學生們被賦予選課的自由後,情況變得複雜起來:因為對課程的選擇並不僅僅意味著你想學什麼,還意味著你能拿到怎樣的成績,而成績又與大學之後的人生息息相關。
而《選課學導論》推崇者們,就是大大方方承認自己「就是在鑽課程政策空子」的功利主義者。在《選課學導論》中,作者「指導」新生們通過選擇評分寬鬆、內容輕鬆的課程拿到高績點。在開篇他這樣寫道——
同學們,我所要教導大家的選課方法,其實是一種投機的思路和對未知事物的判斷能力。不錯,選課就是一種投機思想——你選得上好課,就必然有別人選不上好課。你輕輕鬆鬆地拿A,就必然會有人累得半死還拿C和D。競爭有時候就是這樣殘酷,世界也因此變得精彩。
這一舉動引起了許多爭議。在許多同學看來,選擇一些學術價值不高、對完善自己少有幫助的課程來獲得高分,似乎太過功利。同時,也有人認為,這種投機行為使堅持選擇「累得半死還拿C和D」的學生,成為了不公平競爭的犧牲者。
類似的爭議曠日持久。事實上,直到我畢業後,又誕生了許多類似《選課學導論》的衍生品,比如某種可以查詢課程老師給予學生評分比例的軟體。理所當然的,這個軟體在客觀上助長了一種現象:學生們又一蜂窩地湧向了評分「手鬆」的老師,以至於一課難求。
畢業後,我終於有機會輾轉聯繫上《選課學導論》的作者。那時,這位學弟剛剛以全專業績點第三的成績畢業,正在MIT深造。他說:「成功申請到這裡來的中國學生,幾乎每個都是成績極好的『學霸』。我深知自己資質有限,倘若當年錯選了一門課,可能就沒有這個機會了。」
在那次聊天中,學弟承認自己上過很多「水」課,也逃過不感興趣的課。他說:「有很多同學來批評我啊,說我怎麼能把大學讀得那麼功利。我很能理解這樣的聲音,但也不會放棄我的觀點,這就是大學的多樣性的體現。重要的是我們能夠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
3
然而,這種「功利」的想法,卻與當年復旦課程改革的推進者,復旦大學副校長蔡達峰的觀點不謀而合:「改革就是要打破制度上的弊病。學校不能做一個保姆,為學生安排好所有的事情,我們把精力放在給同學提供更多的機會上,讓他們自己選擇。因為我相信選擇本身就是有意義的。」
在復旦,「自由」就是為每個學生提供均等的機會,讓我們自行選擇成才的道路。「無用」就是不強行輸出價值觀,告訴你這一種人才高於那一種人才——自由與無用,卻使靈魂獨立有了基礎。
2012年末,我已經畢業一年余。因某次機緣,曾與復旦一名通曉課程改革前因後果的老師聊過此事。他曾感慨說:「這樣的改革,我們是很難看到回報的。因為我們沒法像判斷科研成果那樣,用指標去衡量人才的質量,然後判斷這一種培養模式優於那一種。但我們不會放棄探索和改革,因為這是一個學校的立校之本。」
正如有現實主義者,就有理想主義者,在校園的其它角落,也活躍著另一種人。不知諸君是否記得,2012年時,曾有一份「復旦蹭課地圖」在網上流傳甚廣。這份地圖共推薦了25門公共課,其中9門被標註在地圖上。這些課涵蓋了各個領域,從文史經典到哲學思辨,從科技文明到生命關懷,從藝術創作到審美體驗……既有開了10多年的「老牌」課程,也有之前名不見經傳的「小眾」課程,每一門課都注有詳盡的推薦理由。
地圖由《復旦研究生報》發布。它的製作者之一,是一位當時在復旦讀研二的女生,她告訴我,在考研進入復旦之前,自己從未去蹭過一門課。但剛進研一,就有同學推薦她去蹭一門名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政治課,授課者是陳果。
陳果的課讓她有了醍醐灌頂的感覺:「陳果老師說,孤獨是一種圓融的高貴。那段時間,我總是掙扎於自己的處世方式,羨慕那些交際廣的朋友,懷疑自己太過孤僻。聽到這句話有一種如釋重負的輕鬆,明白這種處世方式並無不妥,於是就能夠坦然前行。」
至於為何要製作這份「蹭課地圖」,這個女生提到了發生在1994年的「人文精神」大討論,它由上海學者王曉明、陳思和、張汝倫、朱學勤等人發起。這場「不合時宜」的討論持續了兩年,討論中所展現的精神生態和人文關懷問題,在之後越來越體現出了價值。
這枚人文精神的火種,正在被一代又一代學生傳下去。歸根結底,智慧高於知識,正如課堂高於課本,一門門的課程構成了實現大學價值的最基本單位。復旦鼓勵學生自由選課、蹭課,就是鼓勵我們從更廣闊的領域獲取知識。學生在教室間穿梭「趕場」,追逐適合自己的知識,這樣的場景,成了「人文精神」的具象化體現——在復旦,一門好課可能有超過500個聽眾,其中六成是旁聽生,能夠容納數百人的大報告廳里坐得滿滿當當,過道上也站滿了人。
我始終覺得,上課是一種本分,蹭課是一種境界。蹭課是真正的出於興趣、自願,出於對知識和學術的熱情,並體現出大學的基本特質——「知識殿堂」,一個學術共同體,一個追求真理的地方。
4
事實上,大學身為一個社會的思想中心,這種「自由與無用」的理念所影響的,不僅僅是復旦的學生。
我的朋友 @肖文傑 在大二時曾長期觀察過兩名旁聽生,並寫下了他們的故事。其中一名旁聽生叫庄索遠,他是個早產兒,無法離開輪椅生活。因為無法參加高考,又不想「使自己最好的年華白白虛耗」,萌生了到復旦旁聽的念頭。
肖肖的文章中這麼寫道:
每回上課,父子倆總是提前半小時到教室。父親庄亞倫推著庄索遠的輪椅進來,先將書包放好,然後去攙扶兒子。庄索遠扶著父親的手臂,貼著桌邊一拐一拐地挪到座位上,坐定後,拿出一本印有復旦校徽的筆記本,端端正正地放在課桌上。從2006年開始,時年21歲的庄索遠就成了復旦大學的長期旁聽生。
他旁聽的第一門課是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樊樹志的《國史概要》。那是2006年9月4日的早晨,他和父親提前40分鐘就打車到了學校。當時,惴惴不安的父子倆最害怕的是進不了校門。此前,庄亞倫還曾通過同事輾轉找到了復旦大學歷史系資料室的傅德華老師,希望能夠幫忙打一聲招呼,以免「被擋在校門口」。
但這樣的擔憂在走進校園後一掃而空——他們沒有被擋在門外,樊樹志教授進教室後看到了父子倆,上前打了個招呼。8點上課鈴響,他們的旁聽生涯就這樣開始了。
另一個旁聽生是個女生,閑來喜歡翻看《紅樓夢》。每周的某一天,她都會從單位坐一個多小時的車到復旦聽《紅樓夢與人生》。每堂課上,她都是討論最積極的,想法也常常讓授課老師羅書華感到「驚嘆」。
「我甚至很羨慕她,因為她那麼小的年紀就對《紅樓夢》那麼熟悉,對內涵把握那麼深刻。我像她這麼大的時候,比她還差得遠呢。」羅書華對學生說,「來上課的學生都是真正對《紅樓夢》感興趣的,正式學生和旁聽生沒什麼區別。」
好幾年後我仍然惦記著肖肖的這篇文章,有一回聊天問起時他告訴我,這段旁聽經歷也改變了那個女生的人生軌跡,那時,已經從上海師範大學畢業、在銀行工作了5年多的她,決心辭職,並在之後考取了上海社會科學院的研究生。
旁聽生的身影在一流高校並不少見。其中不乏生活落魄,貧無立錐之地,卻滿懷學術熱情,數十年如一日的旁聽者。歷史上,「旁聽出大師」的案例比比皆是,他們的存在,成了高校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5
父親曾對我回憶過30年前的復旦校園,他的描述讓我悠然神往。
他說,那時,高考制度剛剛恢復,壓抑了多年的對知識的渴望噴薄而出。白天,在復旦的校園裡,每一個教室,每一塊草地,甚至每一處轉角都能看到如饑似渴地讀書的學生,整個校園生活彷彿一首氣勢恢弘、高度統一的交響曲。到了晚上,他在寢室里和似乎永遠都說服不了的同學們爭論各種社會問題。30年前,正是中國的歷史發生重大轉機的時刻,歷經千辛萬苦踏入校門的這群年輕人,多多少少懷著兼濟蒼生的責任心,開始了他們的大學生活。
那是一個值得懷念的大學時代,大學承擔的責任感和神聖感比以往和以後的任何時候都要清晰。但我同時深知,那種交響曲般經典而統一的大學生活一去不復返,如今,復旦與時代一同前行,我更熱愛這片校園裡到處閃爍著個性的靈光。自由是復旦給予我們最珍貴的財富,在這裡,每個人都被允許懷著不同的夢想,做自己認為值得一做的事情。
人生之路漫長,不知那方3000畝的廣闊天地所給予我的,我還能保有多久。但願如畢業時老師所寄語的:「多年以後,我還能在你們身上看到復旦,看到大學,看到你們身上閃爍著追求真理和自由的光輝。」
第一次認識她是初三去參加化學競賽,坐139路過復旦正門,舅舅說,這就是復旦大學。其實我壓根什麼都沒有看到,就看到了當時的地道的黃黃的入口,還在想這是什麼鬼。
後來,因為離家近的原因,選擇了復旦附中(真的是因為復旦附中比交大附中離家近點),高二高三開始競賽的原因開始到復旦蹭課,認識了二教、三教和五教。其後順理成章的進入了復旦,又呆了七年。
如果算上復旦附中的三年,在復旦的名下學習了整整10年,也是人生最美好的十年。
自由而無用,每個復旦人都明白的語句,其實就是你在復旦可以不幹些正事,也沒有什麼人管你。我就來說說我在復旦干過的非正事。
選課、基點和畢業照:
當年的選課系統非常簡單,可以寫程序遍歷別人選了什麼課,所以看上了哪個女生,你可以試著和她選一樣的課,當然前提是需要知道她的學號。
學號怎麼辦呢?查基點的系統也是可以遍歷的,所以當年寫了程序基本遍歷保存了從94級開始的10年的學生的基點排名。
畢業照是因為後面畢業照系統可以用學號+姓名的模式獲得照片,然後你不是通過基點有了所有人的學號姓名,因此很方便的就可以爬下來了。當然當時還有一個東西叫做畢業光碟,裡面也有這個資料。
BBS:
還保持著BBS的上站總小時數紀錄
唯一一個把自己id放到友校水源BBS的復旦人
至於吵架把版面吵關版這種就是小事了
網路資源和FTP:
之前已經有答案提到的包子鋪(10.8.8.8),其實還有一個大型的FTP雙休日(10.17.17.17)。
自己也都算全程參與者。
至於為什麼叫包子鋪和雙休日
因為包子門檻低,人人都可享用。雙休日是真的雙休日才有機會連的上。
賣光碟和代理伺服器:
為了賺零花錢,在學校裡面賣過光碟。
就是對方指定資源內容,我負責下載並且刻錄光碟給對方,主要是各種影視資料。
最好的時候一個晚上能把一台刻錄機的錢賺回來。
賣代理,就是拜北區上網資費太貴,自己裝了有線通然後開代理給別人包月,多的時候大概有接近100個人買了我的代理。雖然掙不了什麼大錢,勝在比較輕鬆,而且邊際成本幾乎為0。
研究生階段和朋友開了一個公司,做什麼就不提了。當時就把辦公聯繫方式放在了自己的宿舍。聯繫方式就是,武川路78弄XX棟XX號,不能讓別人看出來是學生宿舍呢。還在宿舍放了一台傳真機,每天都有無數的騷擾電話,感謝室友長期不在宿舍住,寢室就是辦公室。當然現在公司早關閉了,合伙人倒是正兒八經的搞了一個公司,小有成就,而我繼續打工中。
畢業一年,很想寫點什麼紀念一下復旦的四年。
很多人提到復旦的平台,誠然,復旦作為一所一流綜合類大學,它能給學生從大一開始就提供一個很高的起跳點。然而復旦對於我最特殊的一點,也是我認為它能獨立於其他高校的一點,在於自由。
復旦的學子都知道「自由而無用的靈魂」。這個「自由」,對於我,與其是不加約束的提供資源和平台讓你折騰,不如說是一種跨時間的自由。復旦的四年可以是靜止的,又可以是充滿彈性任意拉伸。早起的鳥可以在大一一入學開始就積極的活動,社團、蹭課、實習、競賽,你想做的,復旦都可以提供給你。但是任何一流高校都可以做到這一點。復旦的超然在於,你不需要從大一開始就擠破腦袋不輸在起跑線上埋頭苦奔四年。你可以用任意長的時間去沉澱自己,而在你想要出發的時候,不論多晚,起跑線不會落後。同樣的,你不需要成為學霸學神,或者用冗長華麗的學生活動簡歷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復旦為每一個人都提供了適合他的出發點。
我的大一到大三過的相當平靜。基本按照大一胡混、大二醒悟奮發刷績點、大三出國交流實習的步驟進行。高中玩過模聯、話劇、社團這些後,對學生活動又進入了一個倦怠期。唯一可以說出現在聚光燈下的活動是大一騰飛書院結業是,憑藉高中的話劇經驗,參加了騰飛大戲的主創,並且終於從幕後轉檯前登台過了一半戲癮。我不是學霸,除了大二刷績點的時候泡過一段時間的自習室,我的前三年大學生活主要消磨在了非本專業書籍和健身房之中。
按部就班的前三年對很多學生來說已經是落後同梯隊的大神太多。但復旦給這一切提供了轉變的可能。
專業課結識了我大學期間最重要的一名導師,從此大四開始了開掛模式。進了釣魚台代表復旦參加中歐高級人文對話;重拾模聯,跑去早稻田參加模擬歐盟;作為主辦方辦理兩岸會議,協辦方承辦上海論壇的兩個字論壇;接待荷蘭外事部長訪問;撰筆歐盟讓莫內項目申請書。一年之間,跑遍校內各個部門,從財務到外事,從經院到校辦,每一個部門幾乎都有過溝通合作,還收到了研究生院老師的簽名贈書。
復旦的自由大抵如此。它不要求你從入學開始就緊鑼密鼓的前行,不會只根據簡歷的長短來評判你的能力。即便是一張空白的簡歷,復旦有它的方法來衡量你讀過的書,做過的事,並在你決定出發的時候為你鋪好道路。
自由而無用的無用在於無功用。復旦培養「人」,而不是特定的專業技能。它給你空間和時間去做想做的任何事,而不用懷有功利目的性。但這樣遊走一圈後,你有能力做任何你選定的事情。
我想,沒有哪一所高校可以給學生如此的自由。
自由而無用,會是我最懷念的四年。
沒想到好多同學雲聚於此,我這個作為教師和老一輩學生的人也就講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我回到了安鄉,那個生養我的地方,在路上迎面碰見我童年的一個小夥伴——他牽著牛,顯然是在放牛。當時我心裡的第一感受不是可憐他,驚嘆「當年的小夥伴現在窮困潦倒,他真可憐啊」,我卻在想,如果我沒有讀書,可能現在像他一樣,只能在家鄉務農。是復旦給了我這個機會學習,而且讓我在博士畢業的時候謀得教職,——這都是很好的,於是我能自由自在地在大腦中構思中國的誕生的偉大曆程。
第二個故事,我大學畢業之後沒有直接繼續深造,而是在被國家分配到外貿內褲廠做外貿。當時一個洋人一次就訂了不少的內褲,我很奇怪:「你們為什麼要訂那麼多呢?」洋人說:「我們和你們中國人不一樣,你們內褲穿了洗一下可以接著用,我們穿了過幾天就扔了,是一次性的。」我當時就想,哪時候我們國家的經濟能足夠強盛,可以也這樣穿內褲啊。這後來成為了我努力深造的動力。
第三個故事,在我本來應當2000年博士畢業的,2000年第50期然而我沒有提供相關學科專家對博士學位論文的評閱意見,被暫緩授予學位,後來在2001年拿到了學位2001年第51期。能夠兩次在復旦大學學位委員會的會議簡報上出現我的全名,我非常自豪,這也說明了復旦治學的嚴謹。後來我的論文收到了幾十個專家的一致好評,我非常感動。
贊過百就再講一些作為教師的故事。
--------------------------------------------------------------------------------------------------------------------------------------------
在我當教師的時候,一個小姑娘去學校附近的某髮廊做頭髮,結果做完了之後髮廊漫天要價,她沒帶那麼多錢,就打電話給她的舍友求助,她的舍友又認識我,感覺我比較有本事,於是來找我。我想,這種忙該幫的還是要幫。於是我就去了髮廊,我跟他們講:「黑道白道兩條道我都不熟,但是我和復旦新聞學院很熟的,可以給你們弄個大新聞。」後來說妥了,也就給了不多的一些錢。
在復旦的第一年,我在一門選修課上認識了她。
這門課結束後,我倆在一起了。
她住北區46棟,我住斜對面的14棟。她一個人住,晚上怕,然後搬進了我宿舍。
在復旦的最後一年的最後一個月,也就是上個月,我倆結婚了。
-------------分割線--------------
二十天前的隨手一答沒想到在七夕這天撒了把狗糧,哈哈,真不是故意的。。
回答一下很多人的疑問,我老婆怎麼搬到我宿舍的。
首先,在倡導自由的復旦,男女混住還是不被允許的,園區學生守則上有明確規定。。但是呢,北區都是公寓式的宿舍,除了某棟樓(好像是12棟)的B1層集中駐紮著宿管阿姨外,還有就是每天會有打掃樓道衛生的阿姨,每棟樓是不會有宿管員這種存在的。就算偶爾下樓時,我倆被阿姨們看到了,阿姨也不會說什麼,就是會經常意味深長的朝我微笑。。然後就是園區的領導們有時候會來安全檢查,就是檢查宿舍里有沒有違章電器啊,有沒有私自改造宿舍結構啊,宿管阿姨會提前一個禮拜在樓道里貼上通知,領導要來檢查了,你們這些小兔崽子收斂點啊。這時候,我會乖乖地挪開我的席夢思,把我那一米八的大床分離開,把一半床還給我室友,放回原來的位置。PS:每個人是90cm的單人床,我為了兩個人睡得舒服,把我室友的床拼在一塊,然後放上軟軟的床墊,美滋滋。
這時候,你們會問了,我那可憐的室友呢,他不是連床都沒了么。。哈哈,我室友人很好,在他準備去實習之前,他就給了我建議,說:我們5個都要出去實習啦,你一個人多孤單啊,要不你讓你女朋友(當時還是女朋友)搬過來住唄?
因為我們本來是6人住一個三室一廳的宿舍,然後兩人住一個房間,除了我之外他們5個是一個方向的,到了研一下半年就要去外地實習了,所以只剩我一個人住在宿舍了。不然我也不會讓她搬過來的。
她呢,她的室友結婚了,和老公住外面去了,所以她一個人住。她本來膽子特別小,加上北區有很多小貓貓,(復旦的貓是很出名噠),春天的時候,一到晚上要睡覺的時候經常能聽到凄慘的嬰兒般的哭泣聲(其實是貓叫),她一聽就更害怕了。她一個人住的時候,都是把燈、電腦全部打開,還不敢入睡,經常熬到天快亮的時候才能睡著。所以我當時半開玩笑地和她說,你這麼怕你就住過來唄,我這邊也是一個人。她當時一下就臉紅了,然後嫌棄地看著我,才不要和你一塊住呢。當晚12點,有人敲我門,我一開門,竟是拖著行李箱的她。
哈哈不自覺又撒了把狗糧(逃
學弟學妹可不要學我,這是錯誤的示範。。
很感謝評論區里的祝福,今天是七夕,祝願有情人終成眷屬。
將來畢業了回復旦,一定是這種感覺
「
來到母校門前,看著一對對的情侶走過,不禁想起了我的學生時代,當年,我也是站在這裡看著一對對的情侶走過。
」
若是要概括在復旦讀書的這些年,我不能免俗地要引用那句「自由而無用的靈魂」,這句話流傳之廣,影響之深遠,遠超官方校訓,以至於被複旦人親切地稱為「民間校訓」。關於它的起源,有很多似是而非的版本。比較可靠的一條資料源於1999年的日月光華BBS,名為「rilke」的校友發表於Rock(搖滾風情)版:
很早以前有個朋友說,如果你看見有人在路上走著走著,忽然就自己唱起歌來,那人一定是復旦的。只有復旦才能培養出這樣自由而無用的靈魂。
這個推論未免有些武斷,不過他描述的畫面讓人想起一個詞——孤獨,沉浸在自我世界中,對外界不管不顧的孤獨。他對「自由而無用」的解釋有種隱晦的深情:
……自由的首要前提是安全,如果安全受到威脅,自由也將中途夭折。因為無用,我們有著無辜的美麗,因為無用,我們在丟失我們的安全和自由時也同樣無辜。無辜得不知道一切都是如何發生的。
對於不了解搖滾的人而言,這段話實在有些晦澀不明。我在試圖理解這種朦朧而傷感的情緒時,忍不住再次注意到他的網名——rilke。
勒內?馬里亞?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這位奧地利詩人曾對中國新詩產生深遠影響,其詩風敏感、纖細、內向,而孤獨就是他詩歌的永恆主題。里爾克有這麼一句詩:「將生命演出,不再顧旁人的喝采。」這不是一句擲地有聲的宣言,而是一聲傷感溫柔的嘆息。面對這個世界的紛擾與空虛,人生的危險與艱難,詩人沒有聲嘶力竭地批判,也沒有宏大誇衍地吶喊,他只是頑強自守著一片精神領土,活得孤獨而又認真。我想,這大概可以視作「自由而無用的靈魂」最初的意義。
這樣精緻傷感的情懷,確實很「小資」,也很「復旦」。可惜這段話在口口相傳的過程中漸漸變了樣。在路上孤獨吟唱的寂寞身影,被改成了「獨自唱歌的漂亮女孩」,彷彿這樣就能使復旦的形象更光鮮一些。再後來,連這個形象也漸漸丟失了,大多數學生只知道「自由而無用的靈魂」,卻很少有人記得rilke的解讀。更何況,90年代的那種迷茫頹廢,在進入21世紀後多少有些不合時宜。2010年初,新聞系校友李泓冰在一篇題為《復旦的靈魂:追求「自由而無用」?》的文章中重新闡釋了這句話:「所謂『自由』,是思想與學術、甚至生活觀念,能在無邊的時空中恣意遊走;『無用』,則是對身邊現實功利的有意疏離。」顯然,這個解讀已摒棄了原先的感傷情調,帶有更濃的學術氣息,但對世俗功利的抵抗還在,骨子裡的孤獨和驕傲還在。一年之後,楊玉良(前)校長在畢業致辭中引用了這段話,並將這種「無用」視作復旦所能教給學生的「最神聖、最尊貴的精神價值」。至此,以民間形態流傳多年的「自由而無用」,終於有了較為官方的解釋。
但復旦人向來是不那麼在乎「官方」的,每個復旦人都在以自己的經歷理解並演繹著這一民間校訓。身處中文系,面對各式各樣喜歡聊天打趣的老師,我時常會在他們的隻言片語中捕捉到「自由而無用」的影子。印象最深的,是傅傑老師在課堂上說過的一句話:
有人問我讀中文系有什麼用,我說:「沒有用,反正中文系的學生都是廢了的人,要廢就廢得徹底一點。」
滿堂的中文系學生髮出會心的笑聲。我牢牢記住了這句話,在別人問我為什麼要放棄生物技術,轉到中文這個清貧又過氣的專業時,簡直沒有比它更漂亮的回答。這就是復旦教會我的——知道自己「無用」,知道自己不被世俗理解,卻依然能以此自豪,因為在這個浮躁的年代,能安心於「無用」的人,也已經不多了。
但「無用」的意義不僅限於此,它並非不食人間煙火的清高自傲。有些人在闡釋這句話時,總是費力地試圖解釋「無用」不是貶義,其實哪怕是貶義,復旦人也是不在意的。中文系的駱玉明老師曾經說過:
我是一個俗人,要說我與別人有什麼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我知道我是一個俗人。
這樣溫和的自嘲,代表著復旦獨有的氣質。接納自己的平凡,因而可以活得與世無爭;知道自己的渺小,因而也不會隨意對別人的人生品頭論足。自知「無用」,又崇尚「自由」,這一精神賦予了復旦人最大限度的寬容。在這裡,你可以清高,也可以世俗,可以為了學術夢想奮不顧身,也可以將賺錢視作人生的終極目標,只要你從心所欲而非隨波逐流,就不會受到旁人的質疑或嘲笑。
復旦的寬容,從它對待學生的方式就可略窺一二。據我所知,在國內的大學中,復旦的轉專業制度大概是最完善也最寬鬆的。學生經過一年的學習生活後,如果覺得所在的專業不適合自己,或是有更感興趣的領域,可以在大一下學期提出轉專業申請,通過目標院系的考核後,即可在大二正式轉入自己心儀的專業。以2014年為例,各院系的轉專業接收名額共有570餘個,所有院系均可轉入。除了一些通過博雅杯、外語院校等途徑選拔入校的學生之外,復旦的學生想報哪個專業,也幾乎毫無限制。這一年,提出申請的學生共有408名,而最後成功轉專業的有260名,跨度之大也令人驚訝,從法學轉到物理學,從經濟轉到哲學的都不乏其人。
四年前,我曾經也是轉專業大軍中的一員,為了從小到大堅持的一個寫作夢,破釜沉舟地決定從生命科學院轉到中文系。舊日的不少同學、朋友,甚至高中時最賞識我的語文老師,都認為我的決定幼稚又衝動。也有不少人勸我:「何必呢,中文系又不是培養作家的地方。」然而對於我的一意孤行,復旦的同學卻很是習以為常,在我冒險放棄生物的課程,準備中文系的面試時,也給了我滿滿的精神支持。轉專業的過程出乎意料地順利,儘管我在面試的時候緊張得語無倫次,老師還是耐心聽完了我的答案,看完了我極幼稚的論文,並仁慈大度地放我過關。在復旦,很少有人問我「讀中文有什麼用」或者是「以後能賺多少錢」,只有我的閨蜜問我:「你開心嗎?」「很開心。」「那就好。」
而完全公開的本科生課表,也是我愛復旦的一萬個理由之一。每個學期的課表都會提前發布在教務處網站上,時間、地點都列得清清楚楚,哪怕你不是復旦人,也能自由選擇自己想旁聽的課程。從莊子到薩特,從幸福心理學到微電子技術,你可以坦然自若地走進任何一個教室,去學習,去提問,甚至與老師慷慨激昂地辯論。傅傑老師曾語帶調侃地對學生說:
大狗要叫,小狗也要叫。所以大家讀了書後不妨發表自己的感受。
此言一出,一座皆傾。然而事實確是如此,在這裡,任何一個稚嫩的聲音都會被傾聽。
紐曼在《大學的理念》中如是說:
大學是一個推動探索,使各種發現得到不斷完善和證實的地方,是使輕率魯莽也變得無傷大雅,使錯誤通過思想與思想之間、知識與知識之間的碰撞暴露於眾的地方。
而這正是復旦一向踐行的理念。復旦慣於寬容學生的錯誤和不成熟,更加鼓勵學生自由地探索和發展。楊玉良校長2011年的畢業致辭就隱然帶有「自由而無用」的風範:
在希臘語當中,學校就是『閑暇』的意思。因此你只要在這四年當中體驗了,也思考了,那麼你的心智已經得到了自由的發展,你仍然是向著智慧的方向在努力地前進。我的期望是,但願復旦沒有因為生怕你們『虛度光陰』而使你們被迫地『誤用光陰』,而讓你們遠離智慧。
正是這樣的「無用」之心,將我從崇高的意義中解放出來,從必須有所作為的壓力中解放出來,知道探索和思考本身即是意義,知道在世俗的功成名就之外,平凡無為,甚至虛度光陰,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人生。
在復旦的這些年,我最寶貴的收穫,就是對這個世界無限膨脹的好奇心。「自由」令我的思維無遠弗屆,而「無用」助我去追尋人生中真正有意義的東西。我在這裡見識過各個領域的牛人,聽說過許多精彩各異的故事。我了解世界之廣袤,個人之渺小,知道自己窮畢生精力也難以在人類發展史上留下一個有意義的印記,但我依然願意去探索,去求知,去孜孜不倦地嘗試人生的無限可能。或許這樣,才不愧為一個「自由而無用」的復旦人。
PS: 此文是我半年前寫的,首發於十五言社區:自由而無用 - 這些年復旦教會了我什麼
復旦大學就是屌,男女比例一比一。
不用學人亂搞基,美女遍布四校區。
騰飛院前手牽手,光華樓下胸貼胸。
社團男女亂搞搞,文圖理圖送秋波。
約會必選五角場,沒錢也可吃一拉。
同濟財大雙護法,交大遠在大郊區。
老師慈祥難掛科,馬毛鄧三免背書。
軍訓只要一禮拜,世博全校放三周。
校友遍布七大洲,矽谷劍橋全都有。
復旦好呀就是好,可惜我在大張江。
今天看了姥爺的大學同學聚會照片,68屆國際政治系的(笑~)班上20多人,都70多了還相互記得呢…
問他對復旦印象最深的回憶…
其實是
…
偷地瓜!
是的
沒錯…經常這樣干,偷完就在園子里烤了吃
因為當時姥爺一人在上海讀書窮到沒錢買菜吃,加上上海菜份量小北方人也吃不慣那口味嘛
在學校的時候,沒覺得有什麼很大的特別,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也沒覺得有什麼名校光環,因為學校里根本沒人在這方面談什麼自豪感,也沒有要和北大清華比較的意思。
畢業以後明白的:
1. 復旦的整體氛圍似乎是「我們的價值觀就是你只要有個價值觀就可以了」,個人的發展可以異常自由。每天早上7點起床讀英文,晚上9點自修才回來的姑娘(還是我們係數一數二的美女),與愛好社團活動,言必稱社團整體VI設計和財務預算的同學,與不喜歡的課就不去上,躲在寢室里大看閑書的朋友(但他們往往精得似鬼,好的老師上的專業課從來沒見他們缺過),與各種談戀愛,晚上在寢室門口繞著電話線頭抵著門框低低地笑著的姑娘,和諧地相處在一起。
但是畢業一定年份後,以上諸人回首大學時代,沒有人覺得自己是虛度的,也沒有人覺得說應該去過另一類同學的生活,可能現在會生活得更好些。可能並不是所有人都在復旦念書時找到自己應該去尋求的生活目標,但是確實在那時候會了解到,人和人之間如此不同,我們應該彼此尊重,而學校一直在鼓勵個人自由發展的氛圍。
2. 關於自由而無用。
復旦畢業的學生,身邊頗有一些,在多年後還「不主流」。不是說他的工作不好,一般拿國內top學校文憑畢業的人,第一份工作都不會特別差,之後的生活也都會過得去,現在一般也都是在大企業里有不錯的頭銜和薪水。他的不主流表現在和外界溝通的頻道太窄上。很多人說「自由而無用」,是尋求在精神領域的自由,之後他會發現和社會的主流人群的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差得太遠,於是他在一些情況下,會表現出精神上的潔癖。
投射到工作里,就是他對己對人要求都很高,只有在很少數的老闆合作,也在帶領與他氣味相投的團隊時才是真正舒適的。於是大部分時間他不一定愉快,一旦總結起來,就說自己其實是「自由而無用」的,特別不主流。也不是說這種狀態不好,只是我覺得會這樣說的人,其實是不夠愉快。如果他想要更愉快一些,就要打開自己劃定的某個安全區域,嘗試「把自己投入到這個世界裡,看看會發生什麼」。
當然,這些人不愉快,不代表他們不能把自己在工作里的角色扮演好。他們很清楚自己要什麼,能做什麼,也通常都能做得很好。
回頭來看,我覺得至少在我在校那幾年,學校更多強調了「自由而無用」的精神一面,強調了「高潔」的一面,卻沒有在說什麼才是真正入世的積極的態度。我的看法是,除非你真正hands on過,了解過很多「有用」的事情,在「有用」的領域深耕過,才有資格回來談「無用」。
一點淺見,還是匿名了。謝邀。同意前面的回答, 回答這樣的問題會有炫耀之感,我就簡單地把這個問題理解為「What Fudan impresses me」。我在五角場文秘專科院校度過了兩年的最初光陰。看到前面的回答瀰漫著浪漫氣息,也不需要我從感性上再描述在復旦的青蔥歲月,就先從硬指標上說一說我旦的生活是怎樣的。
首先,和任何一所優秀的大學一樣,復旦都允許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同樣高分考進來,同樣四年,你的選擇決定你眼中復旦的不同。「自由而無用」意味著晚上寢室不斷電不斷網,沒有規定的入睡時間,這樣的氛圍下也可以選擇dota過四年,也可以選擇好好利用復旦給予的資源與平台,充實地度過大學四年。就我而言,我認為一個多聽講座、參加社團活動、利用復旦的資源的人,才更值得說自己擁有了一個完整的大學。
下面按重要程度排序,說說我愛復旦的四個理由。
1.人文氣息。
最近關注了由兩度遼寧文科狀元劉丁寧引發的討論,看了諸多香港大學校友對港大的評論,深深覺得復旦才是我的福地。香港的大學生活更多是目的導向的,刷績點是為了求職,混社團是為了求職,一切都以把人才塑造得適應商業社會的要求為己任。然而復旦有著濃濃的學術氛圍,這不光指復旦,即使你在復旦里並不主動去追求卓越,過了四年也能有或多或少地受到浸染。就課程來說,復旦學生能在四千門課程中自由選擇,能在復旦找到查拉圖斯特拉導讀、變態心理學這樣的選修課程。有港大委培生說,如果哪個復旦人把每學期復旦的課表傳到這裡,多半會驚艷眾人。
復旦的圖書館資源非常強大,因此復旦的圖書館裡永遠是滿座。除了每個系的圖書館、江灣楓林張江校區圖書館外,最為熟知的就是文圖和理圖。復旦圖書館電子資源覆蓋了萬方知網和許多外文資源,網上找不到的外文和港台出版物,學術資源門戶里就有257個資料庫,不妨截圖:
復旦的講座可說是一大特色。劉墉、潘基文、法比尤斯都出現在復旦的講台上過。復旦的大部分講座是由學生主辦的。學生自己制定選題、自己邀請教授、自己借場地籌備活動。而由於社團的發達,學生會、團委並不會佔用所有的資源,他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相比其他高校要小得多。(特別是這學期學生會章程制定和社團部改革以後,嘿嘿)在復旦,僅僅辦講座的就有學生會、五大書院、院系團學聯、社團等等大大小小二十多個組織。
復旦從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有2~3場講座,而且質量很高,王德峰、王安憶這些校內的大牛也常常出現,以至於有些講座半壁江山都是校外已經工作的人來聽,常常有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出現在教室的前排。在復旦不可錯過的三件事:談一場戀愛、丟一輛自行車、在3108聽一場講座。記不清誰說的了,涼風習習的晚上,拿著一杯奶茶去3108聽講座,這才是生活。
2.機會。
復旦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平台,在這裡你不用費太多心力,就能每日享受到大量信息推送。學校下屬組織、各式各樣社團提供的機會、甚至每周輔導員郵件發來的機會。
上海這個城市意味著機會。許多外企都選擇在復旦做宣講會,因此每逢求職季都會有大量的上海甚至南京、杭州各高校畢業生前來。另外,在一些小些的高校,資源分配可能都是績點排序或關係排序的,總之,the winner takes it all,其他學生也許只能仰視艷羨。這裡說的資源包括交換生機會、接待來賓的機會等等。但在復旦,除了學生組織的內推以外,也有大量機會是完全開放競爭的,績點不高、不參加社團的同學也能有大量機會可供選擇,實習、支教、交流、做研究助理、社區公益、甚至到五角場街道掛職鍛煉,足夠復旦人填滿每個假期。
在上海我常常感到信息爆炸、腦洞大開,每天都在各種各樣的機會中甄別選擇。只要你有心搜集,在復旦每天的日程都可以排滿。這相當考驗人的鑒別能力,當一個社團活動和一場傾慕已久的講座衝突,一個商賽和一個實習面試機會重疊的時候,往往要作出痛苦的抉擇。現在我時間利用效率很高,每天奔走時間都以10分鐘計,不能不說得益於此。當然這也有負面影響。由於機會實在太多,外校學生會傾半年之力準備的一個英語比賽,復旦學生可能準備一晚上就去了(比如我...),因為第二天可能還有更好的機會等著他。
由於復旦的牌子,一個客觀事實是,復旦的學生有著更強的競爭力。投行和諮詢公司很多時候並不關心你是金融系、高分子化學系還是哲學系出來的,只要你是在target school list中都會青眼有加。這背後的邏輯是,高考在一定意義上證明了你的實力,因此無論你讀什麼專業,只要你在本系出類拔萃,都能適應大公司的要求。例子不勝枚舉,比如DB Academy就只招四校(清北復交)。
3.科研機會
當然不是所有院系都符合我上面的描述。對於理科與文史類院系,科研機會也許更成為生活的核心。復旦的理科院系是絕對不水的,大量學生為了寫實驗報告每日起早貪黑。優秀的本科生大二就能進實驗組跟著教授和博士生碩士生做實驗。如果你像張安琪這樣努力,大一就進課題組,那大二就發SCI論文也就不值得稱奇了。
4.最後說復旦的校園環境。復旦的校園是開放式的,有著全華東最無拘無束的campus。坐落五角場意味著寸土寸金,復旦的校園因而有許多道路穿過。午夜過後,還經常看到有復旦人從大學路酒吧看世界盃歸來,或者在南娛、葉樓討論完學生工作後回寢室,警衛除了例行瞥一眼學生卡外,並不會對晚歸者橫加阻攔。自由可見一斑。
復旦的本部像一個大花園,綠樹全覆蓋,每天清晨會有許多住在附近的老太太來校園裡晨練。特別是在光華樓前的草地上,每到陽光明媚時就有許多復旦人躺著曬太陽,一躺就是一下午,歐美留學生和情侶尤其居多。
由於地處五角場,萬達廣場、百聯、沃爾瑪就是ten minutes" walk。大一時糊裡糊塗不珍惜,直到前幾天去參加Model APEC 上海地區複賽,遇到華政上師的同學們抱怨宿舍電力緊張、校園荒無人煙,才覺得我旦比起大學城來地理位置絕佳。當然來了復旦以後,會聽說我旦和同城交大掐架的若干逸事,這些坊間傳說構成復旦的一部分。
又看了一遍自己的答案,有復旦travel guide之感…最後貼一篇楊玉良校長(他真的有孩子一樣的純真與熱忱)的畢業致辭,希望除了紅毯之外,知友們還能看到復旦更多的內容。楊校長的水平絕不僅止一個中科院化學院士,他是一個教育上的理想主義者
。
楊玉良:復旦大學2014屆本(專)科生畢業典禮致辭
光明專論:中國一流大學的文化自覺與文化擔當
先寫這麼多,回來補上。
作為剛畢業的復旦學生,我來說幾句吧。我在復旦呆了八年,但是作為醫學生,我主要呆在楓林校區,本部呆了一年,楓林七年,時不時去一下張江,江灣還沒空去。所以我說的應該是有點片面的,當然僅當作參考,大家要拍就拍吧。
第一點,學校硬體。八年來,復旦最大的變化是各種建樓,江灣校區07年建好好像,據說很好看,但是有豆腐渣;張江擴建過,然後藥學院部分的樓也有豆腐渣;本部變化不多,老的23567號新生樓翻新過,最近也開始圍起來三教二教和一教開始翻新;楓林則最折騰,本來校區為了東安路的擴建然後往道路兩邊縮了10米左右,賣出來的錢建了明道樓,圖書館和體育中心,不過12年,朱志文考察了後,說楓林要改建,除了極少的樓保留,其他所有的樓都要拆掉重新規劃,確實,很多樓都很舊很破,完全和交大醫學院不是個檔次。這次楓林搬遷絕大多數學生都搬到江灣和外面的酒店住,但願三年後新的楓林校區會有新的氣象。
住宿的話,其實復旦在上海高校里算中等水平,新的樓要好點,但是熱水供應是硬傷,浴室的開放時間個人也覺得不是非常合理。
食堂,已經有答案提過了,其實就是那樣,楓林的食堂口味稍重,但是服務態度我覺得比本部好,楓林的全家也是唯一可以刷學生卡的復旦全家。
教室,圖書館,設施都不錯,但是電子資源不夠多,比如很多時候要下文獻,發現這個雜誌學校實際沒有買,就很蛋疼,只好就問中科院了~
第二點,學風。我必須說,醫學院的學習氛圍比本部好多了,至少考試的壓力在那裡擺著。本部很多學生都會找實習,做大量的學生工作,在楓林並不常見。通宵教室也是楓林建校時就有的傳統,本部也是在2010年左右才有的。有的學生綜合實力很好,學霸也不在少數。
第三點,機遇。復旦的學生不缺機遇,校友滿上海,國內外也不少,畢業找工作不成問題。但是必須說明,大多數復旦的學生不會覺得自己有多牛逼,到處吹噓的,但也不覺得清華北大超過自己多少,中國人就喜歡比來比去,比出個結果又有什麼意思呢,真正喜歡比來比去的,大多是拿去損人和自我膨脹的。
第四點,學生。對外的話,名校除了教授,更重要的是要有牛學生,復旦近幾年也是出了一些知名度不錯的本科生,張安琪等等。但是對內的話,我個人一直覺得復旦本部的學生對分校區的學生有點偏見;一些大院系的學生,比如管院經院新院,也不大看得起別的院的學生,自然,復旦最大最漂亮的樓就是他們院的,經濟實力和輿論實力也是,但是這些院真正有多少研究成果,我不知道,至少復旦有一半的研究課題都是醫學院的,可惜不賺錢。
最後總結一下,復旦在楊校長來了之後好了很多了,希望他還可以繼續連任,復旦就是個學校,我不想把她上升到殿堂或者什麼高級的地方,我人生的三分之一都在復旦度過,自然我對復旦有很深的感情,也會比任何人更想她改善一些問題,從而變的更好。復旦精神有一部分有點與世無爭的意思,也希望我的答案能讓大家客觀的看待國內名校。既然是名校,自然是經得起多少讚揚,就能經得起多少批判。(誰挖了我的老答案?做何用?怒!)
我每次在網上填寫大學信息或者被人問到大學時,我都寫「護蛋大學」,因為在這裡必須時刻護著蛋,因為一不小心蛋就被扯了,蛋疼無比!很可能我發布了這個答案,明天輔導員就要來抓我蛋了。
利益相關:本人來自江南小城,2009年靠運氣進入復旦。在校期間,讀過兩個專業,自己橫跨三個年級,被編入過五個書院,住過四個生活區的五個寢室,有過六個輔導員,和2007-2012六個年級的各種人有交情;在紅線走到最高層,管過三家學生媒體,攬下、負責過各種全國級別的高端活動;創立過社團,做過科創,出國交流,和學校各種部處、領導打交道,犯了事被喝茶談話不計其數。答此題的諸位答主中,90%我知道你是誰,能說出你在復旦有哪些瓜葛、在和誰打交道,我也知道你們很多是我的前輩,聽說過我是誰,現在你所處的職位一句話就能毀我一生,但我還是不匿名了吧,相信校友不會坑校友。
上面的答案基本在說復旦多美好,多麼特別,我深有同感,但是我想說的是許多美好的背後,其實很悲哀,許多曾經被我拿來得瑟、炫耀的東西,細想想什麼都沒有。
1.用理想主義情懷代替腳踏實地的精神。
上面很多人都提到一句話「自由而無用的靈魂」,以此來標榜復旦精神。我也喜歡用這個去忽悠人,特別是新進入我們組織的「小朋友」,我可以一講一個小時把大家忽悠得潸然淚下。校長對此的官方解讀是所謂自由,是思想與學術、甚至生活觀念,能在無邊的時空中恣意遊走;所謂無用,則是對身邊現實功利的有意疏離。遺憾的是,這句話已經成了許多師生不腳踏實地的自我麻醉劑,培養出的復旦人沒有自由,只有沒用的肉體。他們認為,自由而無用就是不用去刻意迎合很多社會上的評判標準,自己過得開心就好,於是就放棄應該的努力,導致學術不精,基礎不紮實。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復旦法學院的教授對司法考試有著天然的鄙夷態度,認為復旦的學生是研究法律的,不是去考司法考試的。在這種觀念下,復旦的法學院學生的司考通過率一直不及華東政法大學的學生,對中國法條的熟悉度遠不及華政法。而某些法學院的學生給我的理由是:「司考這種東西是功利的,他們華政法一進去就在目標司考,我們的教育理念不那麼功利。」如果你基礎很紮實,水平遠在司考之上,那去鄙視司考沒問題;但現在如果連司考都考不過,還要用自由而無用的理想主義來標榜,那就只是粉飾了。
這樣的情況很多,復旦很多專業的學生說是接受著通識教育,但走出去自己專業的東西基礎不紮實,說白了就是比不過別人,還死要面子說什麼「君子不器」,理科、醫科還好一點,文科絕對是重災區。
2.太多事情虎頭蛇尾,折騰來折騰去。
或許前任總書記的「不折騰」三個字對復旦來說就是耳邊風,復旦的教學政策、體系一直在改,我在校這幾年就大改三次。
2009年我進校的時候實行了四大書院制度,就和哈利波特裡面一樣,新生被打亂專業,分入騰飛、任重、克卿、志德四大書院,大二時又全部回歸各專業學院。好,那是09年我剛進去的政策,那時我在藥學院,我被分在志德書院(記住這是我呆過的第一個書院)。
2010年我申請轉入心理學系,被降級,編入2010級,2010年9月所有轉專業降級的學生被分入任重書院(記住這是我呆過的第二個書院)重新念大一。
2011年,我要大二了,按理應該被編入心理學所在的學院了,結果學校新政策出台,抽調2010級心理學、社會學、社會工作、核技術、中文等專業300多個學生試點四年制書院制度,不回歸學院。於是我又被編入克卿書院(記住這是我呆過的第三個書院)。
2012年,學校繼續折騰,將我們這些四年書院制試點的學生從克卿書院揪出來,成立了第五書院——希德書院(記住這是我呆過的第四個書院),開始試驗書院自我管理、自我選舉制度。
2013年,政策繼續改變,新生入校將接受雙重管理身份:教學回歸院系,生活按宿舍所在片區劃分,分入五個書院。此時,書院制度已經名存實亡,原本書院是和教學掛鉤,現在書院只是代表你住在復旦的哪個生活片區。
2014年,我出國交流,回來後我的寢室所在地已經是騰飛書院(記住這是我呆過的第五個書院)。
就這麼個基本的學生管理制度,書院、院系一直在鬥來鬥去,爭權奪利,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搞到最後書院制度就是一場空。我呆過復旦的五個書院,沒有感受到五個書院有任何區別!這根本就是一個畫蛇添足、沒有需求性的東西,反反覆復搞了不知多少年,卻被許多學生當成復旦的特色。
其他事情更多了去了,什麼科創只管發錢,不管成果;各個組織的年終報告和開年計劃根本對不上號;楊玉良校長想要的《復旦章程》制定了那麼多年,耗費大量人力財力做調研,草案都出了,校長一換,就成了非重大事件了……
3.政績第一的思想嚴重。
從學校官方到學生的各個組織,都在為政績而搞事,為辦活動而辦活動。
比如有口號是「把復旦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我不知道哪裡冒出的指標說要把每學期的課程數從1000+增加到3000+,於是教務處就瘋狂地讓老師開課,但是教室不夠用怎麼辦?加課時!上午四節課、下午四節課增加到上午五節課、下午五節課,然後妥妥地就硬把數據搞上去了。
比如某領導希望復旦的學生社團從200+增加到400+,於是乎,社團成立門檻放低,隨便來幾個人就能註冊成立個社團,領一筆錢去花,於是湧現出吃貨協會等許多奇奇怪怪的社團。搞笑的是,社團數量只增不減,很多社團死了,一個人都沒了,依然在列表上,妥妥地數據就上去了。
再比如,學校的什麼新生節、社團節、復旦人節、學術文化節,畢業季,各種亂七八糟的節越來越多,搞得「沒有一張能安靜讀書的桌子」(復旦教授原話)。為什麼呢?因為大大小小的學生組織都想有政績嘛,你辦了一個什麼節,我也不甘示弱,我也要拗出個東西來,不然年終述職我說什麼呀?你們都有各種大型活動,我沒有,那我怎麼彙報呀?由於社團數量猛增,不管什麼組織,都想辦講座,都想辦比賽,都想辦論壇,爆炸式的活動增長遠超學生原有的需求,各種教授嘉賓還要跑場各個活動,但卻會面對很多空空的座位。
4.明明很普通,卻總要特殊對待。
這是兩個方面的,一是復旦師生看復旦,二是社會看復旦。
復旦師生心中的復旦是特殊的,總覺得復旦的理想主義、自由而無用的靈魂是中國獨一無二的。一開始我也這麼認為。但等我被組織派出去走訪學習了北京、江浙滬、川渝、珠三角、台灣的眾多知名高校(國內基本普遍公認前30的吧),和這些高校的人交流後發現,其實大家都一樣,沒有什麼是特殊的,你標榜的理想主義他們也在喊,你說的學術獨立他們認為自己也有,你說你批判性思維強,他們認為他們一點也不比你弱,復旦師生自我標榜的東西沒有什麼是獨一無二的,哪怕是復旦人經常調侃的高數課小黃貓別的學校也有。當然,你硬要說復旦和別的大學有什麼不同我也沒辦法,但必須承認,中國的這些大學沒有本質差別。
復旦人說復旦特別、說復旦怎麼怎麼好也很正常,每個人都有母校情節,基本所有人都會說自己的學校好吧?
那麼問題來了,社會又是怎麼看復旦?很遺憾,一點也不寬容!無數的人提到復旦,基本沒有正面印象,永遠記得那些負面事件,什麼黃山門,什麼投毒案,一切在哪兒、在任何地方都有發生概率的事件,一旦和復旦聯繫,就會化學反應出一個大新聞,甚至沒有什麼錯的事也會被扣上亂七八糟的帽子,這也是我在學校戰戰兢兢的原因。我們之前弄了個活動,請了梁朝偉、劉青雲來複旦談如何實現夢想,復旦學生當然擁去看明星啊,翹課也要去看啊,這放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一樣啊。可是因為是復旦,不得了了,抓到把柄了:「你們復旦不請學者請演戲的講話?你們復旦學生不上課,去追明星?墮落啊墮落!」哎喲!終於又有了一個大新聞,好開心啊,趕緊上綱上線,什麼學術丟了,學風不正了,把復旦批判一番。
這就是復旦人眼中的復旦,社會眼中的復旦,明明在中國眾多高校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卻總要被當「全民公敵」看待。
5.小結
我寫了那麼多負面的體驗,絕對不代表復旦的全部。我開頭已經說過,樓上有了那麼多的好體驗了,我寫點負面的平衡一下。
有擼不完的貓,而且無論長相和性格都各有千秋。一本滿足了我為每隻見過兩次以上的貓取名字的業餘生活。
比如55樓白餐巾、60樓下王祖賢、列印店前范冰冰,還有拉花、理智、無常和兔子貓等等等等……
等待河馬。謝邀。
畢業一年了,借著最近校慶的由頭來答答這個問題。
復旦就讀的體驗嘛,就是讓你在該自由的時候自由,不要過早地被社會所浸染。
於大眾而言,復旦精神傳得最多的就是自由而無用的靈魂,近幾年學校又在大力宣揚團結、服務、犧牲的口號。新任書記來了之後,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旗幟,闊步邁向「雙一流」大學。不過於我而言,復旦精神乃是校歌裡面唱的:
作育國士,恢廓學風,政羅教網無羈絆。
中國的大學,是沒法跟行政力量絕緣的,這是一個事實。很多人酸復旦,講復旦就是乘了中共建政的東風,拆分合併才有了今天的規模。這話講的,乍聽下來好像很有道理,不過我想復旦再怎麼乘了執政黨的東風,這個風力也沒有陝北公學強吧。
很多地方並沒有像復旦一樣的環境,會使年輕人過早地成熟。也有一些地方,年輕人到頭來啥都沒學會,走上社會仍然是一副學校的模樣,看著這個世界,心裡總想著裸辭、洗滌心靈、去追尋詩和遠方。
而復旦恰恰提供了這樣一個環境,讓你在了解世界的精彩的時候也知道世界有很多的無奈,讓你在仰望星空的時候逼你去找屬於自己的一片土地。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在復旦,培養的是一種不受外力束縛的熱愛生活的自由。
那當然,這些體驗都是很個人的,推己及人,我也沒法保證每個人在學校的體驗都是一樣的。拿我的同學來說,以學校為榮的有之,想擺脫這個名號的也有之,無感的更不在少數。不過復旦好就好在,這幾個類型的人都能和諧共處。聯想起前幾日真正top3的某985名校被校友痛批」連個上學習班的都能成為校友「,那麼復旦的這類高玩和正宗畢業生之間還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各過各的,也沒啥好諂媚的——當然校友會肯定不是這麼想的。
教會人生活的態度是一點,教會人生活的方式是另外一點。就拿我來說吧,我的導師是old school。在我這個學科,old school意味著和前沿的一些什麼定量研究方法絕緣,意味著讀書。對他來說,治學除了讀書,別無他法。推己及人,他教育我們這些玩世不恭的弟子,一定要好好讀書。漸漸地,讀書就從一種治學手段變成生活方式,也就是某些公號大吹特吹的那種「讀書不為了功利」的生活方式。問問復旦的畢業生,誰沒幾個從校園延續至今的小愛好呢?我有個女同學,已經可以說是畢生喜歡繪畫了,出國交流,我們是玩玩玩,人家是走一路畫一路,最後申請了去美國進修藝術了。再比如,高票答案的曲瑋瑋同學,在讀期間就拿文字當做生活了,我也相信她最後會把寫作當做自己畢生的愛好。
這是我的答案,不知道 @莫非 滿意了不。
謝邀. (第一次被邀請, 果然我最成功的事情就是進復旦嗎
-
下文寫於2007年10月, 當時我剛進復旦一年. (後來又呆了7年淚目
-
復旦名詞
自行車。復旦丟車成風,本人丟了三輛。丟車之後到修車攤那裡找一輛百元以內的車是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的一個「灰色」的習慣,因為修車攤那裡的自行車大都來路不正。丟車——買車——讓偷車的人更囂張——丟更多的車就是一個惡性循環吧。可是有什麼辦法呢。
家教。隨著物價上漲,家教的價格從35元每時漲到了50元每時,中介費也從50漲到一百三。接一份家教就可以勉強供應伙食費,接兩份就可以任意揮霍了。我看來找家教最看重的,或者唯一看重的,就是交通。楊浦區的家教總是一兩天里被接掉。
萬本。萬本是「萬能的本版」的簡稱,本版指BBS上的「本科生之家」板塊。某些時段一個帖子一分鐘能收到五個回復。看看這裡的帖子:「明天去沃爾瑪看看麻辣雞腿打不打折?」「請問哪裡有賣泡騰片?」「有人在校醫院拔過智齒嗎?」「東區門口黑暗料理出來了么?在線等,3X」。。。
黑暗料理。原指十點以後在南區門口出現的炒飯,現在泛指南區和東區晚上九點就出現的炒飯炒麵炒河粉麻辣串煎餅老鴨粉絲湯。。。經濟社會啊。
本食小廳。本部食堂的小廳營業時間很長,在晚上八九點在那裡開會是個經典的選擇。有次那個負責人說以後不要來開會,我們說行。不過過了半年還是經常來。
光華樓。光華樓是復旦甚至號稱五角場的標誌性建築——確實可以讓我們在附近不至於迷路。好像因為花錢太多有一些罵聲。
光華樓廁所。光華樓廁所裝修很好,有的同學「非光華樓不泄」。騰飛結業大戲上有句台詞「等咱有了錢,就把光華樓買下來,一樓做客廳,二樓做餐廳,三樓以上全做廁所。」
光華樓前草地。一個挺大的草地,附近視野不錯。有聚會的睡覺的看書的擁抱的,經常有外國人玩一種拋飛碟的遊戲。是聚會開會的好地方。
光華第一人。一入學就開始討論的問題,終於在今天暑假出現了答案。好像是物理系的。(後注: 光華樓第一個跳樓的
助學成長之家。我在復旦唯一加入並認真工作的組織。由大一領助學金的同學組成,負責閱覽室和網路室的值班同時接受學校的「幫助」。名義上我要說「我有深厚的感情」,但它強迫加入是我所強烈反對的。所以感覺很滑稽——我到底喜不喜歡它?
3108。一個教室。最初設備較齊全,地理位置好,然後總統啊總裁啊的演講被安排在這裡,然後就成了一個所謂的「品牌」,然後名人講座一定要在這裡,然後能在這裡做的講座都能出名。然後借這個教室就要通宵排隊了。
一教。從名字來看或許是復旦這個校區最早的教學樓。現在被改成機房,成為頹廢的代名詞。大一曾在這裡從魔獸新手成長為次新手,並虐更新的新手。後來遊戲被禁掉了,就沒怎麼去過。
理科書庫。我只去過一次。進去之後就開始耳鳴——這裡或許是復旦最安靜的地方了吧。龐大,浩渺,激發人的求知慾。好像書太舊了吧,常用的書在借閱室,所以幾乎沒人來。
包子鋪。一個ftp的站點名字:10.8.8.8。這個地址太好記了,所以知名度極高。很多遊戲和動漫。還有別的嗎?沒注意過(汗)。遊戲的名字的列表給人一種熱血沸騰的感覺,覺得把這些遊戲全部玩了人生也不需要什麼追求了。
食堂。本食(本部食堂)被稱為本份的食物,北食(北區食堂)被稱為倍好的食物,南食(南區食堂)被稱為難吃的食物。
貓。復旦到處都是貓。曾看到一隻貓執著地想溜進寢室樓,不過被一個更執著的同學拒之門外。曾有人想做「貓王大賽」,不過好像因為貓不太好捉沒有成功。曾聽說北區有過虐貓事件。。。
一卡通。一卡通是什麼?一卡通就是神!吃飯、進門、體鍛、上網、上課登記、學生超市買東西、進出圖書館、借書。。。沒丟的時候大家覺得沒什麼,萬一丟了就感覺自己是剛從火星過來的。
-
後來又呆了7年嘛, 再稍微補充一點好了. 復旦是一個很自由的地方, 從學霸到打遊戲掛科, 什麼樣的人都有, 而且好像什麼樣的人都能找到朋友, 這大概是復旦給我最深的印象了吧. 以我自己而言, 入學是臨床醫學, 一年之後轉物理系, 拿了個國獎, 跟心理學的朋友做了科創項目, 沉迷魔獸世界耽誤了出國掛了科, 本校保研, 然後再次荒廢學業(本科掛的科目沒有重修研究生又掛了一次), 找了一個"每天給你400塊錢請你來學編程"的實習工作, 和一個"畢業要發的論文我幫你寫了兩篇到時候掛你第二作者就好"的導師, 於是我兩邊都不怎麼去, 安心又打了三年遊戲. 最後畢業的時候去做了遊戲策劃.
這大概就是"自由而無用的靈魂"吧.
-
忽然有點感慨. 想當年, 也在光草上念英語, 被外國學生搭訕; 午夜在全家喝酒, 搭訕基佬外國人; 在正大體育館喝啤酒, 一邊唱歌一邊砸酒瓶; 跟保安聊天, 談他家鄉的那個女孩子; 自學LabVIEW, 才能在雞蛋暴走的時候搭訕到NI的實習工作; 幫同學騙推薦信, 24小時內學會COSMOS; WOW開資料片, 跟基友一起不睡覺沖級; 輔導員打電話要直研的材料, 同學就是不接因為"我在指揮金團"; 喝啤酒喝了幾千瓶, 啤酒蓋都堆滿了寢室; 聯機打文明, 因為基友找NPC買宣戰而吵嘴; 為了追女孩子, 大年初三跑到貴州; 每周寫三十頁實驗報告, 練就了沒話找話的能力; 跟科研組跟了三年, 從聽不懂到假裝能聽懂再到一拍兩散; 選生物信息學和漢語識別編程, 混過去之後才後悔沒有好好學... 啊, 這個單子真的可以列好長好長.
每個學期4個月,有3個半月可以玩的很開心。
替我死在復旦的閨蜜答題。
她十月十號站上了文科樓。
我無意黑復旦,如果我保送考試能多考三五分,我也要搏一搏。
她上復旦絕不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一個年級最浪碧池突然安靜下來學習,穿著大棉襖在北方的冬天裡一坐坐八小時。
可能這事在普通高考生那裡很平常,但是對於我校有保送資格的學生來說,自由散漫大概才是主流吧。
沒考上最好的系,去了也不算最差的系。
她是非常真誠的小姑娘,我用我摸過她胸無數次的小手發誓。她家境優渥,尚有天分,運氣不錯,導致她相信很多理想化的理念和關係。
復旦一邊自由又無用,一邊精緻地利己。只願意的說實話的小姑娘因為不願意談不可知的遠景,常常得不到面試的認可,哪怕面試志願者。
她明明復旦英語測試一次得A,四級一考700分,接待過艾奧瓦州的教育部長。面試不到英文會議的志願者。
不止一次跟我講,沒有朋友,因為不願意裝作興緻盎然的樣子。
專業課分數很高,加公共課就變成倒數。
然而在復旦,好想一個學生不野心勃勃就不正常似的。一個學生沒有對未來的規劃或是對自己的要求,她就是復旦的異類。
跟我講了一年,想回家上師大,每天回家,畢業去隨便做個什麼。也就是一生了。
我得知噩耗,哭了一整夜,買高鐵票去上海。
看新聞,看新聞的評論,氣得手抖。「上了復旦有什麼可愁」「換我去復旦我保證不跳樓」 「這事復旦年年有算不上奇怪啦」
當晚我溜進學校,嘗了嘗她宿舍外邊的便利店,嘗了嘗旦苑。真難吃。還不如我們高中食堂。
第二天早晨看見復旦大學送的輓聯。呸。她的同學,全部都是沉默的幫凶。
放了一朵小花在她胸口。
她沒能撐下來。
這當然不是復旦的不是,可是有一個人,她在復旦就讀的經歷就是這樣的。我很想她。
同一個文章貼了好多地方了 XD 不知道違反不違反知乎的規定。
就再補充點個人感想吧。
復旦雖然住宿條件比較差,但是整體氛圍還是很好的。本部臨近五角場商業區,吃喝玩樂非常方便,張江校區的住宿條件跟其它校區相比很豪華。
復旦的選課制度很開放,除了六大模塊的通識教育選修課,其它院系的任何可乘,只要有空位,你都可以選進去聽課。所以我雖然是學計算機的,選修了《哲學導論》、《知識產權法》、《投資組合與家庭理財》等等課,有的是其它學院的專業課,有的是通識課,非常有趣,也收穫頗豐。
復旦本部的講座很多,我高中的語文老師最崇拜鮑鵬山,常常講課就引用他《風流去》裡面的故事,我的高中作文也從此深受他們兩個的影響。而大一的時候,鮑鵬山竟然來複旦開講座,我這才發現他是上海電視大學的,而且就在復旦邊上……於是我趕快去書店買了兩本他的書讓他簽名,放假回去送給老師。
嗯,明天還要上班,就先說這麼多吧……下面進入理科生的逗逼時間。
關鍵詞:計算機 談戀愛 韓寒代筆 修電腦 出國 實習 豆瓣 知乎 人臉識別 機器人 高考 志願
HINT:寫完文章忽然發現前兩斷寫得太裝逼了,大家可以直接跳過去看自己感興趣的部分
這裡給一個簡要目錄吧:
1. 前言
2. 困惑與糾結
3. 女朋友的問題
a) 如何用專業知識接觸妹子
b) 如何用專業知識表達愛意
4. 男朋友的問題
5. 實習就業的問題
6. 知識更新換代的問題
7. 出國的問題
8. 學習壓力的問題
9. 本科三年看到的有趣的東西
a) 學生上課聽課情況檢測
b) 機器人
c) 抓知乎、爬豆瓣
d) 韓寒到底是不是代筆
e) 從CPU到操作系統
f) 靠人臉控制的遊戲
g) 有趣的成績考核方式
10.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到底學個啥
11.總結
前言
高考也過去一段時間了,又到了填報志願的時候。雖說現在各大高校擴招,機會更多了,但是我想不少人仍然會面臨和我當初一樣的困惑:選什麼專業,去哪個學校。
成績出來之前,我也考慮過這個問題,受到各方面的影響,當時主要的想法很簡單:「讀經管,賺大錢!」有點陰差陽錯,又或許有點命中注定,總而言之我有些
意外地來到了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三年即將過去,雖然如果當時選擇了另一所大學、另一個專業,可能會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種感慨,但再回頭看當
初的決定,我不會後悔,也不再困惑,甚至有些慶幸我沒有放棄我所熱愛的Computer Science.
所以我就寫了這篇日誌(雖然我不太喜歡在人人發日誌,容易被噴),給自己做一個總結,希望能給正在面臨和我當初同樣的問題的同學們一些啟發。
困惑和糾結
種種困惑來源於什麼?至少我當時的困惑來源於對於未知的未來和不確定的不安——畢竟這是文理分科之後面臨的最大選擇了吧。與此同時,父母的期望、學校的「指導」、同學的意向、自己內心似乎模糊卻又躁動的理想,在這一刻交織在一起,真是剪不斷,理還亂:
到底做什麼是對的?我原來想去選經管,但是競爭太大選不到了怎麼辦?是去一個分數低一點的大學讀經管,還是去一個分數高一點的大學選一個專業湊合湊合再想辦法轉?還是乾脆選擇我一直嚮往的那個專業?
這些問題我都考慮過,當時我面臨的選擇是:五所大學招生組都給我打了電話。R大問我想不想去,由於是文科學校而且在B市我不太想去,我說考慮考慮;Z大
問了問意向,可以商量,但是看上去不太熱情,爸媽就說考慮考慮再聯繫;J大能提供兩個專業,2+2,但是比較貴,而且只保證我「很有可能被錄取」;K大可
以提供專業任選,極力爭取我;復旦跟我說可以提供預錄取保證,有若干專業可以選擇。
說實話,我完全太多自己的想法,當時就想著,高考考
砸了,雖說經管哪個學校都有得讀,但是看上去不是哪個學校的經管讀出來都能賺錢的(現在看起來當時滿腦子都想著什麼東西)。由於我在的分數段學校不太管
(大概他們只管把人往P大和T大塞,好說今年上線XX人,全省第X),我爸媽非常尊重的意見,所以我的決定空間還是比較大的。
最後經過
一番權衡,我決定還是在我喜歡的城市讀我喜歡的專業。最後糾結變成在J大和復旦之間的選擇。由於J大是2+2雙學位,我本身是想出國的,幾乎就已經要決定
去J大了(我一個去了該專業的同學後來說太坑,學期跟國內對不上,而且很貴,轉出來了)。但由於復旦有預錄取的保證(其實這個是他們統計過排名前XX名學
生擇校意向後程序之外的保證,分數低的學校做不了這樣的保證,分數更高的學校大家都擠破頭進去也沒必要這樣),我就想著:復旦的經管很賺錢,復旦轉專業很
寬鬆,外加我媽好友的極力推薦(他侄子在國際關係專業):
於是我就這麼來到了復旦大學。
我的決策可能並不是對所有人都有參考價值,但是我們當時所面臨的困惑是一樣的,那就是相關專業信息了解太少造成的茫然。看著最高分的那一批人都爭著跑去
學經管、工商管理,聽上去很高端很賺錢的樣子,可是卻連這兩個專業學什麼、學完出來幹什麼都不知道——互聯網浪潮掀起那幾年,計算機專業的情形也大抵如此
吧,真是風水輪流轉喲。
所以這促成了我寫下這篇日誌,主要為大家介紹一下咱們計算機專業到底學些什麼,有哪些有趣的東西,以儘可能減少在大家這方面的困惑。
為了不讓這篇文章太過冗長無味,我先從一些有趣的話題開始寫起。
女朋友的問題
這大概是所有要成為計院男生最關心的問題。我有女朋友么?有啊, @潘君?o∩_∩o(269057141) ……(真心不是找打 XD)不過我情況不太一樣,我是自帶家屬。
玩笑結束,其實男女比例一直是計算機系一個永恆的話題。但是其實還好,再不濟也還是有女生的(嗎)!就復旦計算機系來說,其實男女比例也就是一對情侶一
對基這個水平。當然,理工大學可能比較糟糕一點,我的某位學長當年去了T大計算機系,由於競賽保送生非常多,所以男女比例據說是正無窮;我一個理工大學J
大的同學也在抱怨著女朋友的事情。
但是吧,我一個J大的同學就很樂觀,他說:「雖然我們專業男生多,但是對面H師大的女生多呀!」看看,有如此樂觀的心態,何愁找不到女朋友!然後,他摸摸牽走了一個本校其它專業的老鄉。
其實我認為,找女朋友這個事,跟專業關係不大,跟你自己關係很大,難道外文系的男生就個個都能找到女朋友嗎?氣質以及性格是決定有沒有女朋友決定性因
素,你要宅在寢室整天擼還說因為來了計算機專業找不到女朋友你逗我吧!比如下面左邊這個是我的舍友,雖然拿吉他的姿勢都不利索,但是就這樣的二逼竟然能夠
俘獲班長大任的芳心,後面那個女生一臉妒忌羨慕恨的表情你們難道沒有發現么?
相信你們已經從他的身上獲得了信心。
以上就是全部?不不不,來我大計院,還有各種意想不到的優勢。
如何用專業知識接觸妹子:
作為大計院的漢子,在電腦遇到問題的時候妹子們會把你列在首選求助列表中。如果你不認識幾個妹子,沒關係,你可以加入或者創建一個專門幫同學解決電腦問題的組織,比如在復旦有這樣一個組織叫做PC service.
這個時候,勇敢地挺身而出吧!我冒著生命危險告訴你們,由於修電腦的關係,我進過女生宿舍,也有女生進過我宿舍,總而言之,怕接觸的妹子少?我靠,完全
不是問題好嗎?而且很多妹子找你修了一次,下次就不通過組織而是直接聯繫你的手機號了。(我對天發誓真的沒做過除了修電腦以外的事情!)
呃,你要說你不會修電腦?的確,作為高貴的計算機專業,其實是不教修電腦的,修電腦這種高端的技術是藍翔的課程。但是,雖然咱們低級了一點,但是我們有三大寶呀:重啟、重裝、多喝熱水。我向你保證這三項技術你的同學裡一定有人會,而且半天就能學會!
開個玩笑,其實修電腦是個很高端的活兒,需要從無數次在自己電腦上折騰之後才能說熟練。但是解決點日常的軟體方面的問題還是綽綽有餘的,如果是硬體問題——建議他去保修吧。截個圖,那些年,我們一起修過的電腦:
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別的方法么?有啊,多了去了:
某人在自習室看書,忽然見前方有一心儀少女在看高等數學,熟視之,目不能移。遂遞紙條:
「同學,我看你盯著那一頁看了好久了,需要幫助么?」遂如願搭訕。
當然,我還碰到過更猛的:
注意哦,看清楚哦,這可是群發,俗稱掃郵,把我等計算機專業所有人的信箱都發了個遍。這雖說是個別,但是不管什麼大學計算機通用課程毫無疑問都有計算機編程,困於計算機者多矣!所以啊,我大計院的優勢在這一點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另外,如果你專業知識過硬,那你也一定能在每個學期的專業課被抱大腿的活動中勝出!
有趣的是,這位群發郵件的同學最後也學習了CS專業:
如何用專業知識表達愛意:
很遺憾,我們學校R學院有個Z同學給寫過一個很漂亮的網頁,可惜現在由於某些原因已經無法訪問了。
不過這種事情我和我上圖中那個逗逼室友倒是做過一些。
比如我改的一個網頁(比較拙,笑笑就好):Minesweeper
還有我跟我的逗逼室友在做一個課程設計的時候拍攝的一個小短片:
如何用藍牙開關把妹:QQ空間
有時候,在你的潛移默化之下,你妹子甚至用你都瞠目結舌的方式回應你, @尹航(343591223) 同學的妹子就寫了一個超炫的HTML5網頁,只是沒他的授權我就不好發布在這裡了~
別的東西的話,一時半會兒也想不起來了,同學們歡迎補充 ^_^
男朋友的問題
我靠,這是問題么?參見第一張圖中的妹子們。
實習就業的問題
簡直不能方便更多。為什麼這樣說?先上圖吧:
這是咱們輔導員20天內給我們轉發的實習信息,裡面單位囊括了政府、證券、銀行、機械以及IT公司等等各種公司,甚至還有石油化工的,一方面說明咱們學院的職業發展工作室的工作做的很好,另一方面也說明「到處都缺程序員」。
平時兼職零工小廣告也是數不勝數,偶爾還能撿漏撈到一個掙錢多事情少的工作。
暑期實習我大概被微軟默拒了,不過倒是有不少同學輕鬆去了ebay、baidu、微軟、騰訊……而我反正最後蹭到了大摩的offer.
除了公司之外,還可以在實驗室跟著老闆做項目,機會也是不少的。
好吧,錢這東西不宜提太多,免得會被噴得瑟,反正有個概念就是哪裡都需要程序員和計算機科學家就對了。
就業的形式從實習生招募就能夠看出來,不會差的,透露一個數據吧,那天跟某個學院的老師聊到的時候,說復旦大計院本科畢業直接工作工資不到五位數都算低的了。
知識更新換代的問題
當初我學計算機專業,父母的朋友聽到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計算機這個東西更新換代太快了,你們這個專業會不會一不小心就被淘汰了。」
這個問題完全不需要擔心。的確信息技術在迅猛地發展,但是波濤洶湧的浪潮是基石,也就是我們本科所學的所有的計算機體系的整個框架,這在後面會比較詳細
地提到。這也就是計算機本科跟技工培訓學校不同的地方,前者更強調理論原理,後者更強調工具的使用。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前者教的是如何寫出一個
Photoshop,後者更注重如何使用這個工具。做軟體開發的人,不論photoshop這個軟體是不是存在,他所掌握的編程方法可以適用在其它地方;
而對於專註使用工具的那些人來說,一旦photoshop某一天被淘汰,他們可能會無所適從。
但是這個比方並不很恰當,因為不同的工具之間總歸還是會有很多共性的,不至於有那麼悲慘。
總而言之,我想表達的意思就是,這個問題完全不是問題,從前面實習的話題也可以看出來,我們專業所學的內容各個領域都有用武之地。
出國的問題
計算機專業應該是所有專業里最好出的,理工科大抵如此,這裡就不必多說了。除此之外,至少就復旦而言,學校間交流交換的機會也不少,美帝瑞士日本新加坡……去哪兒都有,機會多多。
學習壓力的問題
你要擔心沒基礎跟不上?完全不用慌。現在班裡排名前靠前的幾位同學中,有上大學之前毫無基礎的女生(囧)。而我那個逗逼舍友,上大學之前也沒有接觸過
Computer Science. 噢,順帶提一句,咱班班長的成績,也就是上圖中間那個女生,成績排名第一還是第二……
大體來說,理工科的學習負擔都不會輕。但是,我覺得這其中最愉悅的一點是,你的付出很快就能夠看到回報。我覺得最爽的一件事情就是:
為了這個課程拿個A,我挖空心思使勁渾身解數熬了好幾次夜看了不知道多少篇文檔調了不知道多少次程序,終於寫出了一個我覺得很滿意的Project,而且看上去很屌很酷炫,瞬間覺得自己受過的那些苦那些累是值得的——我自己變得更牛逼了!
既然說到這個,我就順便提提我們學校看到的以及我做過、或者正在做的一些好玩的東西吧。
在本科三年里碰到的有趣的事情
學生上課聽課情況檢
(圖不方便貼了,已刪)
這是我們實驗室的一個項目,現在還在研究階段,就是根據視頻把上課過程中學生聽課狀態的信息統計出來,以方便教務處給老師的教學方法提供意見參考建議等
等,被框出來的就是正在抬頭聽課的同學。呃,如果有同學擔心這個技術會不會被用於機器點名——放心,至少短期內不會,因為攝像頭的像素達不到檢測所有人臉
的標準,而且存在遮擋、變形等問題,而且這種環境下的人臉識別還難以達到很高的準確度。
這裡面主要用到了視頻處理的技術。
機器人
這是我們專業一門課程的Project. 非常有趣,是在使用學校實驗室提供的相關零件組裝一個機器人(我沒選這門課,不過應該不止這一個類型),並用手機控制它八條腿按照特定的組合完成相應的動作。我那天去同學寢室觀摩了一下,非常有趣。
我自己也選了一門機器人課,也有一個控制項目,比這個簡單一點,是帶輪子的機器人,可惜當時沒拍照片。
實驗室里有個更高端的智能機器人,能夠語音識別人的說話和交流,聽取指令前進後退等等,而且長得也很好看,但是視頻找不到了。
抓知乎、爬豆瓣
我跟前面那個彈琴的逗逼室友一起選了一門數據挖掘課,然後我倆決定寫個爬蟲玩玩。
因為有一個長盛不衰,我也覺得很有趣很好玩,就是「豆瓣是不是文藝(裝逼)青年比較多?」,我就想藉機研究一下。然後還可以順便看看豆瓣電影的水軍總體情況怎麼樣。
於是我倆就真的寫了兩個爬蟲,他去爬知乎,我來爬豆瓣。分別並用老師給的參考論文寫了兩篇課程論文,他總結了一下他的結果,可以
在:人人網
看到,裡面的高票回答和最多回答的問題列表值得一看,反正我當時隨手點開了《你聽過的最絕望的一句話是什麼?》這個問題,笑得前仰後合的。
我的豆瓣還沒來得及整理寫日誌,不過要是感興趣可以先去看看文章,雖然涉及到一些公式、演算法,但是略過去完全沒有什麼影響。主要可以看看豆瓣十大爛片、
豆瓣十大佳片、以及意外發現的獲取禁片列表的方法。先附上鏈接地址:豆瓣電影與評價系統.ppt等
總而言之,昨晚這個Project最大的收穫是把資料庫、網頁解析什麼的都弄了一遍,覺得自己又牛逼了不少(說不定是錯覺……XD)
韓寒到底是不是代筆
這是我的課程《中文信息處理》的課程報告,當時覺得比較好玩就直接做來看看。其實沒什麼技術含量,就是提取了一些文章的特徵,然後算了一下相關係數總結一下結論。
這個問題比較有爭議,我做的結論感覺也不是特別嚴謹,畢竟只是一個課程論文,發在人人不知道合適不合適,反正還是請輕噴。
文章的鏈接在這:QQ空間
從CPU到操作系統
你想知道電腦配件中的參數是什麼意思么?你想知道操作系統為什麼會藍屏么?你知道計算機為什麼可以運行起來么?你想自己實現一顆CPU自己完善一個操作系統么?那還猶豫什麼,趕快來我大計院吧!
其實這裡面飽含著一大把辛酸淚,因為學操作系統、計算機原理、計算機體系結構這幾門課的時候簡直苦得一逼,但是學完了就感覺自己屌炸天……至少對於前面的幾個問題都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從碼農搖身一變成科學家(別做夢了)。
值得一提的是,復旦在這幾門課上直接引進了MIT、CMU的教材實驗課程進行教學(只有體系結構是用的自己的)。
計算機原理書用的是CMU的CSAPP,其中一些實驗設計簡直屌炸天,比如通過「拆解二進位炸彈」的實驗讓你了解彙編語言、緩衝區溢出漏洞,簡直不能更好玩。
想一想(雖然我們的課程沒有這麼做,但是軟體學院的課程是這麼要求的):你面對的是一個二進位程序炸彈,你需要通過反彙編在拆解它的過程中保證它不爆炸
次數太多——否則你這次實驗的成績就跟炸彈一起爆炸掉了……哎呀,想想就覺得刺激呢。而且跟打遊戲似的,裡面還有隱藏關卡。
花上兩天做完實驗就能讀懂大部分簡單的彙編代碼了。(才兩天,很輕鬆的……嗎?)
我們 @金城(234432847) 老師最後還別出心裁地讓我們寫一個CPU的模擬器,就用CSAPP書上提到的Y86結構(其實就是x86的超級簡化版). 大家都想拿到好成績,所以出現了各種喪心病狂的版本,這是我們的版本鏈接:
Hello,nimei
因為當時懶得寫防護,為了防止被攻擊我就把上傳功能禁掉了。
操作系統課
同樣有趣(苦逼),實驗課照搬的是MIT
6.828的課程(我會永遠記得這個課程代號的),整個實驗就是把一個微型操作系統(名曰xv6,大概全部代碼幾千行),從操作系統的引導
bootloader開始,到錯誤處理、內存、進程調度、文件系統,一些模塊的核心代碼它都給你挖掉,然後讓你自己根據提示一步步實驗。裡面最驚悚的一句
話是「You may need to do a lot of detective work.」
多少個日日夜夜啊,不過你不得不承認,不管這課程是混過去的還是認真完成的,都對操作系統的框架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普遍感覺自己變得更牛逼了!
體系結構這
門課主要是計算機原理的延伸,它的實驗課是硬體實現一個CPU……不過並不是真的一根線一根線拼接一個CPU,而是用硬體邏輯語言VHDL編程燒制一個
CPU……和連線沒什麼太大區別,反正這真是一個非常愉悅得過程呢!做完這個實驗你真的有底氣說:「我知道CPU是怎麼回事了!」
當然,做實驗的時候你肯定會和我一樣面對這一大串密密麻麻布滿01的表格而嘔吐不止卻要堅持下來確認每一位的錯誤,但是能做完或者參考真心覺得自己屌炸
天。
刷課機
大學不像高中,課程是一種資源,當有好的課程出現的時候,上課的資格是要去搶的,就跟每年春運搶火車票一樣。學計算機就有這點好處,可以自己寫刷課機:自動識別填寫驗證碼並且提交,不會疲勞,不會比手速慢……(當然伺服器被拖垮了另當別
論)所以當課程餘量放出來的時候,別人還在瘋狂F5刷新,你則可以在一邊高枕無憂。
扭頭遊戲
我們班C同學學了模式識別課以後,充分考慮到長時間使用電腦的同學容易犯頸椎病,所以用人臉識別技術弄了一個幫人扭頭的遊戲,Idrop,還在Apple Store上架作為期末Project:
有趣的考核方式
我聽說,P大計算機C語言的期末項目考核是編寫一個遊戲的策略,最後一群人的程序進行PK,誰贏得多誰的分高;一個美國的同學跟我說,他們有一門課程期
末的Project是給連續1000次石頭剪刀布的競賽寫個策略,最後也是看誰贏多;這個學期我們有門課似乎叫做語音識別,期末的考核方式似乎還是。
其實好玩的東西還有很多,比如我那個逗逼室友目前在研究的手勢識別,就是通過kinect的雙目攝像頭識別手部動作從而操控機器的,不過由於沒有圖片或者缺少相應的內容不方便展示,就不在這裡一一列出了。歡迎各位補充 ^_^
計算機專業到底學什麼
每個學校的教學思路和目的都不太一樣,我就簡單說一下復旦的吧。
復旦的課程主要是要培養學生一個比較紮實的計算機基礎,從數學教學就可見一斑(我真後悔沒有把數學真正學好):我們學的是課程是數學分析而不是高數,還有線性代數、概率論都教得比較深(概率論是我心中永遠的痛)。
從計算機體系結構中的最底層CPU等硬體,一直到彙編、編譯、操作系統的各個層面。
演算法方面從基本的數據結構、演算法,到圖像、音頻識別和處理(模式識別、機器學習)、數據挖掘,等等。
其它的實用技術包括J2EE,資料庫等等。
總而言之我感覺復旦的課程還是比較全面的,雖然並不是所有的課程都教的很深,但是會有相應的課程、老師、實驗室讓你更深入地學習你感興趣的東西。總而言
之,不管你是願意當工程師(碼農、程序員),還是想成為偉大的計算機科學家,在這裡都有你想要找到的資源:靠譜的老師、先進的設備、萬能的學長和同學……
總結
扯了這麼多七七八八以及好玩的東西,相信各位已經對咱計算機專業學什麼、學出來能幹什麼有一個相當的了解了。希望在各位糾結的時候能夠提供一點點幫助,
當考出高分的同學一股腦往經管專業鑽的時候,如果你在他人期待的專業和你所熱愛的計算機之間徘徊糾結,不妨再去了解一下經管專業學些什麼,有什麼好玩的,
出路咋樣,看看自己到底喜歡啥,最後再來做一個權衡吧。
歡迎大家報考復旦大學計算機與科學技術專業(嗯,軟體學院也不錯!啊,其實復旦所有專業都不錯!)
尤其歡迎女同學!大計院的女同學福利不要太多!不管是公司給的還是學校給的!有點再同意不過的事。
我雖然只呆了一學期,但是我敢說我逛過了幾乎所有的機關:教務處處長,院系教務員,學工部,註冊考務中心,校醫院,團委……都打過交道了。
最大的一點感觸莫過於:行政機關,和師生是和諧的,對師生是服務的關係。
所有人都特好說話不說,信息辦也在通過努力改進辦事流程實現網上辦事;保衛處盡心盡責,受了吐槽也馬上改進……
這對一個辦身份證看病都被不耐煩沒好氣的氛圍包圍的環境來說無疑是一個很感動的體驗。
一個和你站在一起立場一致的行政部門,而不是一個你客我主對立來看的機關。這是我的感覺。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