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是感覺身邊的每一個人都不喜歡我,這在心理學上屬於什麼癥狀?

並且時刻都擔心著是不是因為某一些小事兒,別人才會看我不爽。

這個現象和小孩子的心理是不是很相似?


新生兒來到世界之初,因其柔弱、美好,獲得養育者的照顧和喜愛。當嬰兒感覺飢餓、身體不舒服時(比如尿褲子、手腳被壓),因為無法和成人言語溝通,所以會發出哭喊的信號,養育者時刻關注著嬰兒的動靜,一聽到哭聲,立刻檢查,然後滿足孩子的需要(比如餵奶、換尿布、調整孩子的姿勢)。當孩子一發出信號,即刻得到滿足,他會形成一種最初的感受——我是安全的、我是被呵護的、我是被愛著的、我是最好的。從新生兒期到幼兒期、學前期,然後直到青春期,這種「我最優」的感受是連貫的,當孩子成長到一定時期,出現自我意識之後,這一感受就會形成自信自主自尊自愛的性格。

因此,如果養育者不夠關注新生兒(可能不太懂孩子為什麼哭鬧、可能忙於工作沒有時間、可能對孩子的需要不敏感),導致嬰幼兒時期發出的需求信號得不到及時、恰當的滿足,孩子的「我最優」感受就會受到阻礙;如果在懂事之後,養育者慣常使用批評、冷落、威脅、暴力等方式和孩子相處,孩子甚至會產生「反正沒人理會我,我就是不值得被愛的,我真不可愛」這樣的想法,不利於孩子形成健康自信的性格。

在生命早期,沒有得到足量的關愛和照顧的孩子,長大之後,會體驗到內心的痛苦。他可能覺得委屈,為什麼沒人愛我;他可能調皮搗蛋,想要引起關注;他可能陷入人際關係的危機;他可能學習困難。孩子的外在表現各種各樣,但內心都有類似的體驗——他不喜歡自己,覺得自己不好。因為當孩子小的時候,養育者是孩子的鏡子,只有養育者表現出對孩子的愛,孩子才會知道自己可愛,他才會喜歡自己。如果養育者作為鏡子,沒有映現出孩子的可愛,那麼這個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不好。

一個不喜歡自己的孩子,會傾向於從別人那兒印證自己的不可愛,他會習慣性地提醒自己——你看,他們都這樣對我,我果然是很不好的。因為這樣提醒自己,他就能避免失望,他從小對養育者抱著期待,經常落空,有自我意識之後,他寧願壓抑自己的需要,寧願貶低自己,也不願再對別人抱有希望,不願再去咀嚼那種失望的滋味。因此他很謹慎,不願輕信他人,也無法輕鬆自在地分享和付出,這樣他在和別人交往時,就會非常不利,不容易獲得健康良性的人際關係。

一個孩子不喜歡自己,心裡有種隱隱的擔憂——身邊的人也都不喜歡我。他無法和別人好好地相處,對別人的言行舉止很敏感,這樣的性格導致別人疏離,導致人際關係不良,反過來強化了這個孩子的自我認知——他們真的不喜歡我,我真的不好。這就變成了一個循環。

跳脫出來看,每個人都需要愛,最初需要養育者無條件的愛,然後需要自己愛自己,接著需要和生命中的他人相愛(廣義地)。當個體成長到開始反觀自己,無法回到嬰兒期,重新生長,那麼如何補足自己缺失的愛呢?就從愛自己開始。最重要的是,要明白一個秘密——無論你年幼時,得到了多少分量的愛,也許過量,也許少得可憐,都已經過去了,而和這愛的分量無關的一件事是,你的存在是生命本身訴求的結果,你是無價的,你是最好的。從來不是你的錯。

用席慕容的一首詩結束:
當一切都已過去,我知道,我會慢慢地將你忘記。
心上的重擔卸落,請你,原諒我,
生命原是要,不斷地受傷和不斷地復原。
世界仍然是一個在溫柔地等待著我成熟的果園。
天這樣藍,樹這樣綠,生活原來可以這樣的安寧和美麗。

祝題主歲月靜好(*^__^*) ……


不能叫癥狀吧……就是投射吧。你把對自己不完美的擔心投射到了別人身上而已。
和小孩子心理基本上沒啥類似性。


有些像社交焦慮症,當然沒必要被某某症嚇著,某個人都有或多或少這個那個的問題,如果感到太不爽建議去看下心理醫生。如果想要自我調節的話,可以這麼想這個問題:其一,沒那麼多人會去關注自己以外的人的;其二,大家不會輕易看著別人不爽的;其三,你這種情況應該是不夠自信,其實不自信的人帶有更少的攻擊性和自我為中心性,這反倒是讓別人喜歡的;其四,別人喜歡不喜歡的終究是不重要的,做好自己就好。


正常,完美主義傾向+依賴感,每個人都會有的。
找到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並專註之即可,只要專註於自己當下的事情,別人的看法便會慢慢被淡忘了。

推薦兩部電影
完美主義傾向:《心靈捕手》
依賴感:《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說句爛俗的話,你怎樣看待世界,世界怎樣看待你。為什麼你覺得別人都不喜歡你,首先是因為你從內心深處都不喜歡別人;其次是因為某一方面的缺點,然後有一定的自卑感。屬於心理障礙,克服的方法就是去參加集體活動,找回自信。不敢去?那就硬著頭皮去,這是戰勝自己的第一步~


現在原生家庭影響的說法比較主流,也有一定道理。想一下從小父母對自己的態度?是不是常常對你挑剔、冷眼,把你晾在一旁不理?這種關係的氣氛給小孩的影響挺深的。從這個方面來說確實像是小孩子那種情感無助、無力反抗的狀態。
但是長大以後要給自己勇氣突破怯懦和自卑。每個人都不喜歡你是不可能的,明白這個道理的同時也不要困在這種感覺中舉步維艱。每隻蝴蝶都要破繭。


首先是投射,你不喜歡自己;
而這種投射帶到你的生活中會讓你在其他人那裡找到你投射的認同感:我不招人喜歡。
也就是投射性認同。


一直以來我也會有一種「周圍人」不怎麼喜歡我的感覺,似乎自己做什麼都不對,總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在同一宿舍的舍友也挺慘的,我經常覺得她有很多小毛病…後來被自己折磨得有點累,開始總結髮現:
1、極可能是家庭原因,在我小的時候,家裡總是陷在沉默、安靜里,對於父母的回憶很多時候自然定格在爭吵和一些冰冷的對話,於是到長大了很難相信別人。父親一味地傷害母親,開始時覺得這個人很渣很讓人痛恨,可在我青春期初中時就絕望了不想理會,有一次被他們折磨得難受,我第一次為他們哭,但得到的是父親的冷眼質問,此類種種冷漠和不和諧行為可能就導致我對朋友對親近人的選擇,嚴重的可能會無法跟被人交際,輕一點應該像我現在很怕做錯事失去某些朋友某些人,於是很容易自卑、懷疑自己卻又重情……簡單來說是,小時候缺愛,長大了想愛別人,但是卻不知道什麼是愛,連自己都不愛自己,看到別人身上也有自己潛在的問題時會產生不悅,潛意識的雙向同時告訴你:你很不喜歡這個人這樣和別人也因這個不喜歡我。
2、性格,歸根到底還是成長環境,悲觀容易自卑的性格會讓人自我懷疑和有不安全感,容易出現這種「別人好像不怎麼喜歡我」的恐懼;
3、我覺得無論是什麼原因,能發現問題證明事態還不嚴重,努力去交朋友,真誠交朋友,有緣的真心人會發現我們身上的閃光點的。首要問題是:控制自己的「妄想症」,不是自己不夠好,不是一定要毫無瑕疵的自己才能去愛別人,沒有什麼完美標準,對自己放鬆點;如果做了什麼事朋友不喜歡肯定會有大家顯而易見的表現的,光猜,猜到死都不知道對方喜不喜歡自己。
邏輯不好,實在不知道怎麼編輯。題主加油~(*^__^*) ~


分兩種情況討論,都有可能的。
1.你不太喜歡周圍的人,如果你喜歡他們,他們也多少會喜歡你一些。如果這種情況,就仔細觀察他人,發現他人優點。當你內心接納他人的時候,他人也接納你了。
2.的確是不喜歡你,因為你沒有他人喜歡的優點,生物都是趨利避害的,都是追求快樂,健康等有利其自身發展事物的。如果這種情況,你可以換個環境,新的地方也許可以發揮你的長處。


有一個辦法,找個人不停的撒嬌,滿足自己的內心需求,得到了滿足之後人就自信了


應該讓你的小我與自己的真我相連通,你要勇敢的正視自己。仔細回憶下你童年時代是不是一直處在一種不被關愛、被遺棄的感覺狀態之中?推薦一本書,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希望對你有幫助。


問你個問題,如果你臉部肌肉放鬆,你的臉是什麼樣子的?

下面的幾位帥哥美女,都是臉部肌肉放鬆的狀態,你看哪些人順眼,哪些人不順眼?

有沒有感覺第一張男生想打架,第三張女生在嫉妒或者憂鬱?其實他們根本沒有那些情感!面部肌肉放鬆的時候,他們就是那個樣子,樓主去照照鏡子,看看自己的臉放鬆的時候是否在傳達一些令人誤解而實際上不存在的情感?


你覺得你身邊每一個人都不喜歡你,我覺得挺好,最起碼你可以去做「讓別人喜歡你的事情」來改善。但是如果你覺得你身邊每一個都喜歡你我覺得就麻煩了....=_=

【名副其實的妄想症】


您非要得出診斷的話:妄想症。


自卑而已,沒有什麼。


被害妄想症。


只做好自己,不揣測別人。 堅持。


反對好多亂七八糟的想當然。我也經常覺得沒人喜歡我。但是一我很了解自己,二我很喜歡自己,三是我後來發現我認為不喜歡自己的人其實很多還很喜歡自己,四我絕對擁有愛人的能力而且喜歡別人。我不知道根源為何,但是基本原因就是缺乏安全感。


如果不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可能是因為你長得不漂亮。


這說明你的感覺很對。


推薦閱讀:

如何界定虛偽?為什麼人們普遍討厭虛偽?
二十歲年輕人如何改變自己在短期內成長?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楊鈺瑩為啥喜歡讚美別人?(請看說明再回答)
為什麼警察追罪犯都要喊:站住!別跑!有意義么?

TAG:心理諮詢 | 人際交往 | 日常心理分析 | 心理健康 | 心理調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