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尋歡真的自以為是嗎?

李尋歡給人自以為是的印象,主要是基於兩件事,讓愛,和瞞著阿飛請呂風先殺林仙兒。在這兩件事中,李尋歡都沒有徵求當事人的意見就做了影響到當事人利益的重大決定。 所以,即使讀者了解甚至感動於他善良的動機,也不認同他的做法.

大家怎麼看?


轉自古龍吧,作者希望匿名。

原著中的李尋歡,爭議最多的自然是讓愛,即使在肯承認他的善良的動機的人中,也有很多人指責他「自以為是」, 好心辦壞事。

「自以為是」, 【出自】:《荀子·榮辱》:「凡斗者必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也。」《孟子·盡心下》:「眾皆悅之,自以為是。」 就是總以為自己是對的,跟自己意見不同的人是錯的,主觀,不虛心。

還有一個詞, 「剛愎自用」, 也是差不多的意思,指一個人十分固執自信,做事不喜歡徵求別人的意見,或者別人提供了不同意見也不認真考慮。

以為自己是對的,其實是人的共性。 當我們發表觀點的時候,當然認為自己說的話是對的, 否則就是故意搗蛋了。

所以,區別只在於,一個人做事之前會不會徵求別人的意見,別人有不同意見的時候會不會聽。

自以為是,隱含的意思就是這個人有時做的決定明明是錯的,但是他偏偏認為自己對,或者他總認為自己對,所以不想徵求別人的意見。

如果一個人做事不徵求或不聽別人的意見,但他做的決定總是對的,那形容這個人的詞大概應是「英明神武」,而不是以上兩個詞中的任何一個。

在多數人的心目中,自以為是是一種很嚴重的性格缺陷。 MBA有門人力資源課教材講到,一個組織中最讓人討厭的人不是懶惰的,不是能力差常犯錯的,而是那些能力很強,錯誤很少,但是很固執自信,總是堅持自己對的, 也就是說,「自以為是」或「剛愎自用」的人。這是科學調查得來的結論。

李尋歡給人自以為是的印象,主要是基於兩件事,讓愛,和瞞著阿飛請呂風先殺林仙兒。在這兩件事中,李尋歡都沒有徵求當事人的意見就做了影響到當事人利益的重大決定。 所以,即使讀者了解甚至感動於他善良的動機,也不認同他的做法, 認為他不應該剝奪當事人知情權。

但在我看來,這兩件事里,李尋歡的選擇都是被迫的,無可奈何的,跟自以為是根本無關。

首先,這兩件事里,李尋歡都考慮過與當事人溝通。 原著說:「而他更不能去求林詩音嫁給別人,林詩音也絕不會答應。」, 可見,他考慮過告訴詩音真相,但從他對林詩音為人處事的感覺和印象,結論是林詩音不會配合他,反而有可能完全斷絕希望從而送了龍嘯雲的命 (當然書里只說了林詩音絕不會答應嫁給別人,沒說林詩音不會答應他去開解龍嘯雲的心結,但是從書里林詩音的性格來看多半是不會答應的。)


跟阿飛也一樣,李尋歡已經做了幾次溝通的努力,一次是找郭嵩陽準備去與林仙兒當面對質,結果阿飛走了。第二次是正面質疑,「她一定在等你嗎?」, 當場被阿飛嗆了回去。

所以,不是李尋歡主觀上不想徵求別人意見,而是他認為客觀條件不允許他進一步溝通。

第二, 在李尋歡認為溝通於事無補反而可能把事情弄得更糟的情況下, 他有沒有權利剝奪當事人的知情權?

一般情況下, 我當然贊成當事人應當享有知情權。 但是世上很少有一種權利是絕對的, 知情權也如此。

知情權,是雙刃劍。在兩件事中, 林詩音和阿飛的利益都遭到了損害, 兩者都需要承擔失去愛人的痛苦,雖然通常失戀需要的治癒時間比愛人死亡短。但是如果李尋歡不隱瞞真相呢? 前者可能導致龍嘯雲死亡,後者可能導致阿飛的精神或肉體或二者同時被毀滅。

在兩件事中, 李尋歡都是「兩相其害取其輕」,兩次都是很無奈的選擇, 他甚至不確信他的選擇是對的,前者,使他十年內疚痛苦牽掛,決定回中原估計跟不放心也有關。後者,在他以為小屋裡的呻(shen)yin是出自於林仙兒之時, 他同樣很痛苦愧疚。「

他不敢去看阿飛此刻面上的表情——一個人見到自己心上的人正在作垂死的掙扎,會有什麼的表情?」 「但我又何嘗不是在欺騙他?我為什麼不敢告訴他,林仙兒已『不在』了,而且完全是我引起的?」

除非不作為,否則每個人面臨選擇的時候都得根據自己的經驗智慧做出他認為最對或最好的選擇,(其實不作為也是一種選擇) 當一個人主觀上既沒有不聽別人意見的意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選擇對不對,只是被迫做出了一個他認為危害最小的選擇的時候,他行為還和「總以為自己對,不聽別人意見」沾得上一絲邊嗎?

當然, 有人可能爭辯說李尋歡還是對自己過於自信,他對形勢和對林詩音與阿飛的判斷不一定對,讓愛或瞞著阿飛殺林仙兒並不是唯一選擇,如果他肯與二者商量事情可能不同。所以他還是自以為是。

我以為,當危機來臨時,賦予知情權應當建立在信任對方知情後能做出理性決定的前提下。

在讓愛事件中,李尋歡和林詩音青梅竹馬,他對於詩音的為人處事方法至少有相當的了解,據此得出的結論是詩音不會配合他,反而有可能完全斷送龍嘯雲的希望乃至性命。這個結論對不對,無法驗證,但是從書中關於林詩音性格的描寫,相當一部分讀者傾向於贊成。而龍嘯雲相思而死對李尋歡來說是完全不可接受的後果。

在阿飛事件中,李尋歡是不是應該多信任一點阿飛,信任他如果講出真相,阿飛就會配合他去調查林仙兒真面目從而處理好自己感情呢?

原著有好多段落證明阿飛深陷對林仙兒的迷戀中,喪失了敏銳的判斷力,根本就是拒絕思考真相,在李尋歡的認知中, 阿飛當時的狀態就等於獃子和瞎子------「「愛」有時也很可怕,它不但能令人變成獃子,也能令人變成瞎子」。 林仙兒誣衊李尋歡非禮她,阿飛相信嗎?不相信。他對李尋歡的人品是絕對信任的,「阿飛忽然轉回頭,瞪著她,一字字道:「那件事你永遠莫要再說了,好不好?」可是明知林仙兒在說謊,他選擇了誰?林仙兒。「我沒有朋友……我只有你。」 「他心裡充滿了悔恨,也充滿了痛苦。他恨自己,他知道不該這麽做,但他已無法自拔,有時他甚至想去死,卻又捨不得離開她。」 阿飛的態度就是不管怎麼矛盾痛苦得想死,他也要和林仙兒在一起,而且他一直認為李尋歡因為林仙兒做過梅花盜對林有偏見 「他是在為林仙兒不平。他始終認為林仙兒這一生中只做錯過一件,而李尋歡卻始終不能原諒她。」。

在林仙兒讓他去樊御史家救了李尋歡之後,阿飛對林仙兒原有的不安大概也消失了,感激無比,這時李尋歡說林仙兒下藥,林仙兒與不同男人約會 ,他有任何人證物證嗎? 沒有? 在沒有證據並且阿飛認為他充滿偏見而且林仙兒剛讓阿飛救了他的情況下,讀者就何以肯定對阿飛說出真相有用呢?阿飛難道不是已經一句「這次就是她讓我來救你的」堵住了他嗎? 有親說,如果李尋歡告知阿飛一切,包括下藥和欺騙,以及林仙兒要害李尋歡,以及李尋歡已經沒時間了,並且請求阿飛不要與林仙兒對質以免打草驚蛇和陷李尋歡於危險之中,以阿飛對小李的友情,阿飛應該會配合。這個觀點,一是對李尋歡來說太OOC, 李尋歡豈會為了自己的安危要求朋友為他做什麼?二是實在是太低估了阿飛對林仙兒的沉迷。 阿飛是很信任李尋歡的人品,卻不信任李尋歡對林仙兒的判斷。在真相對他是毀滅性打擊的情況下,他這麼一個心思非常直白的人, 會因為李尋歡無憑無據的幾句話就能冷靜地用懷疑的眼光去與比他生命還重要的女人虛與委蛇?很難讓我信服。

而當時是什麼形勢?李尋歡將要與上官金虹決鬥,能不能活著還不知道,林仙兒親口說了她一直沒對阿飛下手就是因為害怕李尋歡。李尋歡沒有時間慢慢找證據,而且林仙兒狡猾如狐,只要有點風吹草動,她肯定會再次帶著阿飛逃到李尋歡找不到的地方。李尋歡這時不殺她,就等於任由阿飛冒著精神和肉體雙重毀滅的危險呆在她身邊,一旦李尋歡死了,以林仙兒的惡毒,多半是主動揭開真面目,先從精神上將阿飛毀掉,就算她不殺阿飛,阿飛的武功也已退步,隨時可能被上官金虹之類的人滅了。 這個可能性,對李尋歡亦是不可接受的。

而阿飛後來即使親眼見到了林仙兒真面目,還是三言兩語就又被騙回了她的懷抱,證明李尋歡對他在處理林仙兒問題上的不信任是正確的。

在這樣的形勢下,小李除了瞞著阿飛快刀斬亂麻,先把影響阿飛的根源消滅掉,他還有別的選擇嗎?


古龍寫書是很簡潔的,讓愛事件,他幾行字就交待了,卻用了很多段落描寫阿飛陷於虛假的愛情中拒絕聽,拒絕想真相的狀態,李尋歡都親口說了,就算他說出真相,阿飛也不會信,還要古龍寫多少才能證明李尋歡瞞著阿飛的無奈呢?

當一個人的選擇並非出於本心,而只是被迫這樣做的時候,「對錯」這兩個字已經不適用了。舉個極端的例子,蘇菲的選擇里,納粹拿槍逼著蘇菲在兒子和女兒之間選擇,否則兩個都殺,蘇菲在驚惶中選了兒子,這時,觀眾能用對錯來判決她放棄女兒的行為嗎?

當然,作為讀者,在評價書中人物行為對錯的時候,每個人都難免代入自己的立場, 無可厚非,問題是,在不開上帝視角,無法預知後果,並且沒有公認的對錯標準的情況下,當你考慮人物幾種可能的選擇時,你怎樣判斷一種選擇一定比另一種好?

比如關於知情權,你可能認為告訴林詩音或阿飛事實就算沒用,也不一定有害,所以無論如何應尊重他們的知情權,但那是你的判斷,不是李尋歡的,我同樣作為讀者,認為給他們知情權風險高於益處,你何以肯定你的看法就一定比我正確?
就像李尋歡讓愛,說他渣的讀者也不是故意在黑,而是真這麼想。有人認為讓愛不是唯一選擇,李尋歡可以告知詩音,然後強勢地要求她去開解龍嘯雲,有人認為李尋歡可以對龍講明詩音是他未婚妻,龍嘯雲想不開死掉是他自己活該,有人認為李尋歡就算不忍心龍嘯雲死,可以先給龍希望,等龍病好以後再反悔。還有人認為即使林詩音不說,李尋歡也應該想到林詩音嫁給別人有一輩子不幸福的可能。甚至有人認為李尋歡十年後不該回來,因為有被詩音再看見從而破壞詩音家庭平靜的可能。

關鍵是,這些立場和價值觀是這些讀者本身的,不是李尋歡的,除非是有公認的對錯標準或者太違背常理的,我願意尊重每個人的立場。但是指責李尋歡的讀者有沒有理性思考過, 李尋歡如果選擇冒險告訴詩音,你能保證龍嘯雲不會死,而李林二人不因此愧疚一生嗎?如果李尋歡選擇說話不算數,給了隱形承諾又反悔,你能保證龍嘯雲不會更感到羞辱,從而更早地謀害李尋歡嗎? 如果你不能,何以你就認為李尋歡的判斷大錯特錯呢?

同樣,關於李林愛情,一部分人認為真美麗真動人真可惜,一部分人卻覺得本來就性格不合,心靈不相通,分手是好事。理性的做法是同情體諒每個人的苦,為他們最後各自的掙脫枷鎖欣慰, 有些讀者卻堅持說李尋歡讓愛是錯的,自以為是的,甚至因此否定他善良的人格,把他說成是偽君子和沒有男人血性自以為高尚的渣。

這種偏激的態度,是不是才是一種真正的「自以為是」呢?

其實,原著林詩音也是真正自以為是的那一個。對於李尋歡的行為和動機,她都是先做出判斷,然後帶著指責的態度去交流,比如李尋歡去找林仙兒,詩音甚至沒問一問李尋歡為什麼這麼做,就先指責他失信。李尋歡流連青樓,詩音也沒先問一問他到底有沒有苦衷,就一心以為他變壞了。這樣的態度,作為青梅竹馬,真的極其傷人,所以她從小李那兒得來的反應是心痛賭氣而非解釋是可想而知的事。

最關鍵的是,隱瞞憐花寶鑒這件事,她有問過李尋歡嗎?沒有。她同樣是憑自己對李尋歡的了解得出隱瞞憐花寶鑒是為小李好的判斷。隱瞞憐花寶鑒這件事有後果嗎?不但有,而且很嚴重。孫駝子就因為這件事在小酒館裡生生困了十四年, 最後死在金錢幫手上。可是,憐惜她的讀者在把李尋歡罵成自以為是的渣的同時,怎麼就沒一個指責她自以為是呢?難道孫駝子的人生和生命就是不如林詩音的愛情值錢?作為讀者,雙重標準到這種地步而不自知,自以為是,莫過於此了。

多情這本書,主題本不是關於男女之情,而是關於人性的衝突,枷鎖,掙扎和救贖,關於愛與寬恕。它描繪了在道德良知和情感發生劇烈衝突的時候人性的抉擇。李尋歡是善的代表, 寧肯自己痛苦,堅決捍衛良心,無論做什麼事,他的出發點是愛,選擇了,他坦然承擔後果,不諉過於人, 處處散發著人性的光輝。而龍嘯雲和他正如鏡子的兩面,龍嘯雲在考驗面前聽任私慾戰勝良知,犧牲別人成全自己的慾望,選擇了又沒擔當,怨怪別人,永遠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體現了人性的自私和醜惡。林詩音則是被動消極承受的典型,不抗爭,不接受, 用自己的方式冷漠著,同樣,她選擇了嫁龍嘯雲卻不善待對方,不盡家庭義務,怨天尤人,沒有擔當,客觀上對周圍的人造成傷害,體現了人性的軟弱和狹隘。小紅則和她恰恰相反,敢愛敢恨, 敢於抗爭, 同時又很善良,極富犧牲精神,所以她和李尋歡才是絕配。

偏偏有那麼多人,要從狹隘的愛情角度來解讀這本書,看不到書中的熱血,看不到偉大的友情、歷經苦難初心不改的驕傲與擔當,涅盤重生的愛與希望,看不到郭嵩陽為酬知己不惜一命的義氣,看不到上官金虹和李尋歡兩個站在江湖之巔的知己仇敵在人性善惡碰撞中迸發出來的火花。

多情中的李尋歡,的確不喜歡解釋,正如有位親文中令人驚艷的這段話:「他永遠不會讓人知道他付出了多少,也不會讓人知道這付出背後的代價。寂寞也好,痛苦也罷,被人誤解,甚至被人傷害,他都不曾回首,更不求別人能理解。他只是毅然決然的做他認為該做的事。」

但是,李尋歡真是不解釋不求別人能理解嗎? 我看是因人而異。

比如對孫小紅,他就解釋了,孫小紅的眼睛已濕了,扭轉頭,避開了他的目光。 李尋歡一字字緩緩道:「我只想你明白一件事……你若換了我,你也一定會這麼樣做,她若換了你,我也會這麼樣對你的。」

李尋歡長長嘆了口氣,道:「看來你還不如上官金虹那麼了解我。」  孫小紅道:「哦?」  李尋歡淡淡道:「他苦心設下這圈套,就因為他知道我也是非進去不可的,就算有人已將我的兩條腿砍斷,我爬也要爬進去!」

李尋歡黯然道:「我明白你,我不怪你,可是,你為什麼不明白我?」 孫小紅道:「你……你真的認為我不明白你? 李尋歡道:「你若明白我,就該知道你這次就算能拖住我,讓我不能去赴上官金虹的約會,但以後呢?我遲早還是難免要和他見面的,也許就在明天。」

不但解釋了,還很多次,可見,李尋歡不是不解釋, 他只對著願意敞開心靈理解他的人解釋。 懂我的人,自然懂我, 不需要解釋,如果她不懂我但願意懂,那麼我也願意解釋,不懂我或不想懂我的人,解釋了也沒用。

很遺憾,林詩音是那個固執地只肯懂一部分的他的人, 阿飛,是那個其實懂他但是不願意弄懂林仙兒真面目的人。兩者都曾經有過充分的機會。

小李的不解釋,是不是也是因為有了太多解釋了也沒用的經歷?

所以, 我寫這篇文,其實也是沒用的。懂小李的,自然懂,不想懂的,連看完的耐心也不會有。

但是, 我總希望,在這個物慾橫流,人心浮躁的社會裡,還有人能被武俠小說的中的熱血,俠義感動,還有人能記得什麼叫友情,什麼叫一諾千金, 即使自己做不到,也能保有一份純真的嚮往。

人生,若是只剩下狹隘的解讀和對私人利益的維護計較,若是因此連對美好的認識能力也喪失,那才是真正的沒有希望。


李尋歡是一個自以為偉大的人。為了維護他心中那個偉大的自我形象,可以犧牲他自己和其他任何人的人生。美其名曰讓愛,其實是不負責任,逃避。他誰也不愛,只愛內心深處那個完美的自己。時常借酒澆愁不過是為了自我感動自我心碎一番,達到精神上的高潮。


並不知道什麼時候被邀請答的一道題……樓上珠玉在前,我就隨便說兩句做個綠葉吧。

自以為是,去除這個詞含有的約定俗成的形容一個人的性格自負的貶義,純看字面意思,就是:自己以為是對的。

兩個要素。一,他自己。二,認為對。
第一個要素在語意上有一種排他性,就是說,他這樣,而別人不,強調他自己的孤立性。
第二個要素的關鍵在於,認為是對的。不是客觀的評判對錯,而是主觀認為對錯。

那麼李尋歡的確是這樣的。
比如說讓出林詩音。這件事中心有三個人,林詩音,龍嘯雲,李尋歡。
三個人里只有李尋歡認為這樣做是對的,被迫嫁給龍嘯雲的林詩音不覺得對,龍嘯雲也一直以自己的妻子是別人讓給的為恥辱。
其實不光是讓出林詩音,他還送了整個李園……那麼跟李園有關的人會覺得他做的是對的嗎?開什麼玩笑……要不是他們家人都死絕了,老李探花和大李探花非打死這個逆子不可。

殺林仙兒的事同理。起碼阿飛當時並不覺得,李尋歡做的是對的。

所以說李尋歡的確是個「自以為是」的人,不帶情感評判,事實如此。

但是要是帶上情感評判呢?
李尋歡「自以為是」,是不是說明他「自負」「以自我為中心」呢?

然而眾所周知李尋歡是個非常無私,把朋友,把許多人,都放在自己前頭的人。

問題就在於,他是用「自以為對」的方式,進行著博愛和利他主義。
那麼他的自以為對是不是真的對呢?

並不一定,比如說,郭嵩陽和天機老人就認為,李尋歡活著比他自我犧牲更能造福大眾,所以他們替李尋歡死了。比如說,李尋歡一根筋地守著林詩音三年,但是孫小紅就指出,如果不是與李尋歡扯上關係,根本沒人想找林詩音孤兒寡母的麻煩。

但是在臨場判斷和對敵、料敵、把握局勢、剖析真相方面,李尋歡的自以為是又常常是確實對的。

所以李尋歡的朋友或者親近之人,很難當。首先,你必須跟得上他在判斷力和洞察力的腦子,其次還得有很強的武功,然後,最難的是,每次出事,得hold住他「自以為是」的解決危機、拯救武林的方法(這種方法基本上非常不走尋常路,最要命的是,他認為對就直接做了,不會跟你商量一下的)。

所以李尋歡那麼坑隊友……比如說,被囚少林那段,李尋歡已經運籌帷幄,就等創造機會揭露真兇了……但是你看把不明情況的朋友――阿飛給折騰得。

所以說按性格,李尋歡也的確是自以為是。但是這個自以為是很難褒貶對錯,只能說,不怪李尋歡孤獨,因為他這種性格,這種行事出人意表、獨來獨往孤單英雄的個性,從骨子裡就是個註定孤獨的人。

這種孤獨的人,得到阿飛這樣從骨子裡了解他的朋友和上官這種從骨子裡了解他的對手,實乃三生有幸。

後世稱李尋歡為刀神。我倒是覺得不確。神者,一己之見放諸四海而皆準也,神是一個廣泛、普遍的道德評判的映像化。這顯然不符合凡事「自以為是」的李尋歡。

李尋歡不是神,他只是冷風如刀里,一個孤獨的浪子。


也不知道多久不上知乎,話題也不知道有多老,樓上兩位也是字字珠璣,但還是想啰嗦幾句。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什麼年紀做什麼樣的判斷,都在不停地自以為,很多普通人的自以為其實都是錯的,比如自以為開了上帝視角的很多讀者們。
比如我自己吧,因為年少時對李尋歡讓愛有看法,多情這本書很晚才認真看,然而看完以後才發現自己當初的想法有多麼幼稚,多麼可笑,只想問一句,如果你是李尋歡你會怎麼做?三個人的愛情,本來就是天下最大的難題,真正的愛情也從來是讓不掉的。李尋歡的選擇談不上絕對正確,但確實當時他能想到的最好解決方法,他在流連花叢的時候難道沒希望林詩音會毫不猶疑的相信他?但凡林詩音能夠堅定一些,事情說不定會有更好的解決辦法,然而呢,青梅竹馬多少年也比不上孫曉紅短短十數日,可以說,林詩音與李尋歡原本就不是一個世界的人。
如果說讓愛李尋歡還是有錯,那麼背著阿飛殺林仙兒根本是正確的不能再正確的決定,所有能用的法子都用過了,在涉及阿飛性命攸關的問題上,還要尊重當時基本已經精神陷入偏執的阿飛的意見,那不是腦子有病嗎?就像我們的父母以他們豐富的人生經驗告訴我們有些事打死都不能做,時間和現實都證明他們是對的,然後沒走彎路的我們回頭再埋怨父母當時沒尊重我們的錯誤意見?這是什麼樣奇葩的邏輯和想法。
多情的最後阿飛突然想通了,從心底認可了李尋歡當年為他做的一切,而有些讀者卻還抓著不放,也是奇事。
以上僅代表個人意見,不服不撕。


推薦閱讀:

陸小鳳能不能接住李尋歡的飛刀?

TAG:李尋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