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理論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文學理論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文學理論和物理、化學、生物學很不一樣,物理、化學研究可以相應推動其發展,但是文學理論的研究並不能生產出文學,現實也一般如此,研究文學理論的人大多不從事文學創作。

那麼,為什麼人們還要研究文學理論呢?


本文僅供參考。

西方文論是介於我們哲學和文學研究本身之間一個學科,它的系統定義更多是來自於20世紀左右,學界對於文學研究,哲學研究,社會科學範式,美學研究交叉的領域進行反思性研究,後來形成了我們見到的一條西方文論的譜系,這個譜系如下:

古典文論:古希臘文論——新古典文論

古希臘文論——羅馬古典主義文論——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文藝思想——文藝復興時期的文藝思想——新古典主義

近代文論:啟蒙主義——自然主義

啟蒙主義——德國古典美學文藝理論——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實證主義和自然主義

現代文論:唯美主義——結構主義

唯美主義——直覺主義——象徵主義與意象派詩論——現代心理學文藝理論——俄國形式主義——現象學與存在主義文學理論——英美「新批評」——結構主義

後現代文論:解構主義——後殖民主義

解構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闡釋—接受理論、讀者反應批評——女權主義批評——新歷史主義批評——後殖民主義批評。

而由這個譜系,我們可以看出,西方文論在每個時代的作用甚至於學科範疇都是完全不一樣,區別在於這個譜系中大多是用當時時興的哲學範式去研究文本,創作,讀者,解釋以及所依賴的社會語境的學科。而在每個階段的側重點完全不一樣。

比如在古希臘文論中,畢達哥拉斯學派側重於從「數的規定性」去展開一種形式性的哲學觀,然後還原到美學探討上,去推定了一個具有古典分形學意義的「數的和諧統一原則」。
而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對於文藝的探討,是從倫理學的美善論展開的,比如德性這一個中介同時具備善的特性,也具備沒的特性。而柏拉圖的美善論更是界定了美的形式,尺度,真理三者共存的複合物,去推定一個善自體的存在,這也成為其探討「善的形式」(The form of Goods)提供了一個早起基礎。

還原到美學上,就是從理式(idea)--自然(nature)--「文藝是自然的摹仿」的推論。

而到了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就將古典文藝的本質和悲劇的表現特性,作為其道德哲學和形而上學探討的材料。

語言學轉向後,從伊瑟到Ingard,費許到德里達再到羅蘭巴特。甚至於英國學派和耶魯學派。在索緒爾提供的語言學範式的基礎上,開始重新甚至,作者的主體性,文本的特性,讀者的解釋學探討,以及文本本身所具備的符號學意義以及我們的表意系統和符碼秩序系統所帶來的文本間性與美學認知的轉向。

而到了20世紀,後殖民主義和女權主義的文論,就明顯的政治哲學中批判理論的特性,這種批判中文本中本身的,就是從文學敘事,價值體系,以及話語建構的方式去分析其背後產生的意識主體(包括作者,以及作者所處的話語結構,以及作者所代表的歷史語境)所形成的社會學哲學以及政治哲學的傾向,並且試圖以這種演繹法去重構我們現有社會在意識方面的一些表徵中的傾向性,並以此作為批判。(比如,網路原創言情小說的社會文化心理有哪些? - acel rovsion 的回答 所用的探討方式一樣,當然我建議去選擇更專業的專著來探討這個問題。)

那麼,我們可以看到了,每個時代的西方文論側重點甚至於方法論都是不是完全統一的,

西方文論未必給予我們的文學批判和文學史以美學層面的指導;
他也未必單純去探討文本特性以及我們所處的符號系統;
他也未必去探討元文學中的指向與涵義;
他甚至未必局限於文學場域內。

而我們將這一個譜系的學說統稱為文學理論,使其在哲學範式下得以重構。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這個各個學派有自己的解釋。

解釋學意義上的解釋是,文學這個學科在人文領域過於特殊,它幾乎是人類所有文本材料的歷史,社會生態,價值世界傾向,表徵系統,道德直覺等等質料在敘事層面和符號層面的總集,那麼在一個解釋形式下(介於抽象的解釋語境和具體的解釋方法論和價值系統之間的一個此在),我們能夠從文學文本探討的東西,自然是包括社會符號的方方面面的東西。而西方文論就是起了這樣一個探討作用的學科。


不好意思,有點看不下去了。

文學理論不是文學批評,這是其一。

文學理論不一定是文學的理論,這是其二。

我開始寫這篇答案的時候這個問題下有35個回答,搞清楚這兩點的應該不超過十個。

簡單說,文學理論存在的意義是什麼,不同的學派是有分歧的。有人想求索文學的元問題,也就是文學究竟是什麼(我和某教授關於The Last of Us究竟是文學還是敘述曾經……呃,充分交換了意見);有人想探索社會對文學的影響,以及反過來,文學對社會的影響;有人想研究的是知識的過程,書是怎麼寫出來,怎麼讀進去的,等等。

所以說沒人能回答「文學理論是什麼」這個問題,何況「文學理論是為了什麼」……除了了不起的Louis Menand,在我問他這個問題的時候說了這麼一句——

"First and foremost, it"s a lot of fun."


先來佔個坑,有機會再來好好答,這是好難答的問題,但看到問題的描述又如鯁在喉……

人為什麼要研究文學理論?大概是人想要把握本質和規律的衝動真是太強烈了吧,雖然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

難道你就不想知道對於人而為人很重要的一點,「表達」,究竟是怎麼回事嗎?

我想的和我說的有差別嗎?
你聽見的,和我說的、我想的有差別嗎?
我說的「月」和你說的「moon」內涵一樣嗎? 和杜甫說的「月」內涵一樣嗎?
是誰或者什麼讓我這麼說話?讓我覺得這樣說就好、那樣說就不好?
為什麼這只是一串文字、一串地址,是什麼變化就讓它變成文學、變成藝術了?
你看報紙不會哭,但看小說為什麼就會?
憑什麼這個美,那個不美?又或者以前的人覺得美,我怎麼就不覺得?
………

哎呀真是太有趣了,不是嗎?


看到這個問題描述和幾位知友的回答,我有一瞬間恍惚,我很喜歡的那兩本書,標題是不是「西方文論」來著?

然後我翻開了書的目錄。

又翻開了其中一本的學科必讀經典。

又找到了趙一凡先生的簡論:

「文論的共同癖好卻是一以貫之地反思和批判西方文明。從尼採到福柯,從胡塞爾到得里達,各色批判思潮綿延百年,起伏跌宕,不斷超越形而上學,突破人文傳統,引領西方學術創新圖變。」

我覺得目錄就應該能解答你的問題才對。


也請認真讀最高票作者的回答吧,回答的真好,嘿嘿。


推薦該公開課:耶魯大學公開課:文學理論導論


首先值得釐清的是文學理論和作家創作的關係。作家的理論素養好確實可以增強他們的寫作自覺意識,但是跟他們寫得好不好真是一點關係都沒有。作家最重要的靠的還是直覺。

文學理論創造出來就是為了闡釋文本的,而非反過來。文本永遠先理論而行。如今文學潮流變幻莫測,也是因為作家的創造力在不斷地推陳出新,而並不是理論多了,作家的創造力和創造質量就上去了。

而且理論的堆積也是集體無意識的一種。在後現代主義盛行的今天,經典現實主義確實可能不那麼受評論界歡迎,但也是純粹因為它帶來的理論突破有限,而非對其文學性的否定。作家當然可以選擇可能更流行的,更易受人關注的創作方式,只能說現在各行各業都不容易,而絕對不能反推成理論對創作有高屋建瓴的指導作用。

不懂理論的諾貝爾獎太多了。作家本身閃著光。事實上如果一個作家的文本無法用任何理論來解釋,卻直抵人心,那麼該反省的永遠是理論界,而成就永遠在作家。

至於為什麼要研究文學理論,簡單地說,文學理論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橋樑。閱讀行為本身就是高度理論化的過程。哪怕你只是覺得一個作家文筆好,很反映現實,或者人物形象特別生動…背後都有深刻的理論基礎,普通人雖然可能意識不到,但是這確實是理論研究所帶給大家的。而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這座橋樑也會越來越寬,懂了弗洛伊德大家開始分析潛意識,讀了索緒爾分辨了能指所指可以大談隱喻,學了福柯能夠研究話語權力…這些閱讀的深度與樂趣都建立在理論發展的基礎上,所以作為一個學科,它的存在是極富意義和價值的。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如何,文學理論都是為了文本而存在的,絕不能本末倒置。倘若過於強調理論,對作家本身則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典型的例子就是馬克思主義,本身是很好的理論,對資本主義的解釋至今仍是學界主流之一。但是拿過來作為文學創作的最高準則,結果大家都是看到的了。理論說,怪我咯?


幾個月前就看到這個問題了,當時就很想答,但是遲遲沒有下筆,

我是學漢語言下設的文秘專業的,今年大一,我們就開了文學概論,班裡的同學都對這門課很怨念,因為就課本里寫的內容來看它讓我感覺回到了高中——學的內容枯燥沒用而且還要死記硬背,而且是必修,我自己在學的時候就老是在想這他媽到底有什麼用所以仔細翻了翻課本來答你(《文學理論教程》第四版,童慶炳主編):


文學概論,就是你說的文學理論哈,顧名思義,它是研究「文學」用的。

這裡的「文學」這一詞所代表的、包含的東西很多,按照M.H.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里所提出的觀點:文學包含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讀者。而文學概論所研究的對象是這四要素構成的整體活動和反饋過程。

你在問題里說「文學理論的人大多不從事文學創作」還有「文學理論的研究並不能生產出文學」這的兩句,其實是因為你沒有弄清楚文學概論所研究的「文學」的範疇,你的觀念有點狹隘拉~

可以這樣說,文學概論呢,它偏向於理論和研究,它不是那種教你方法論的學科,所以它的用途不像寫作學或者其他理科的學科一樣有針對性的教你方法論

以上是對提問者的觀念的糾正哈


你問它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我也問過我的文學概論老師和教我現代漢語的班導學這個到底有嘛用,但是前者嗯嗯啊啊了半天對我說這是漢語言的基礎學科漢語言的學生都必須學balabala...而後者想了一陣跟我說「無用之用」。


世人只知有用之用,不知無用之用為大用也。
我個人不喜歡這個學科, 我也不知是否它就是「有大用的無用之用」,而且有用無用也是因人而異,所以LZ又何必想這麼多


首先,西方文論的誕生是偶然的,它的任何意義都是在它誕生以後後加的。

其次,西方文論被創造出來既不是為了閱讀也不是為了指導寫作,它是二十世紀人文學科與社會學科交叉的產物。( 西方文論第一節課就告訴我們文學理論是站在文學和哲學之間的。)錢鍾書將其翻譯成Western New Learnings,就是西洋新學。換句話說西方文論是雜交理論,跨學科知識,單談對文學創作和閱讀的好處顯得視野狹窄了。


至於西方文論的存在意義,二十世紀的時候它是西方學者在對自身文明的懷疑中產生的一堆反叛性的思想……他們主張突破人文傳統,倡導學術創新,包括融哲學於文學,反思過去的文明等等。

近些年西方也沒什麼新文論誕生了,說明那段熱衷反思的思潮過去了。

(看到有人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開始談文論,他倆雖然是每本西方文論史的第一章,但文學理論可是二十世紀才正兒八經開始成為獨立學科的。)


如果自然是神的造物和作品,那麼理化生也只能是發現和利用自然的規律,而終究不能創造和改變。
誰說文學/文藝理論不是這樣呢?


生活中太多的人追問「意義」,我猜其實是「目的」。就像期末考試學生問我「重點」,其實只想要答案一樣。庸俗、猥瑣的我,也忍不住想說說:
首先,文學是人學。學文學就是要讀懂人(個體和全體的人,且都處於運動變化之中,比如以前沒有女權這個詞,現在有了)。
其次,理論是工具,不同時期的不同理論流派解釋並可能預測人的變化;每一種理論是一個切入點,必須全部加起來才(有可)能得到全部的圖景;
最後,懂得了什麼是人,就能在生活中做到無憂無懼。無憂無懼了,就能輕鬆愉快幸福地過一輩子。同時,「無憂無懼」這種狀態,在一個充滿焦慮、掙扎、痛苦的時代,可以成為優質且暢銷的產品,保證題主的衣祿。

為了這一點輕鬆愉快,要讀這麼多書,想來還真是應了一句話:你必須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所以,題主老師布置很多作業,其實是為你好,別再為自己的懶惰找借口了。


這個問題本身容易遭到誤讀,所以儘管我水平有限,也冒昧上來回答一下。希望我的這個答案,能幫助大家了解更多文學理論的在文學發展中承擔的任務。

事實上,文學理論確實應該基於文學創作而產生,這是文學理論承擔的第一項任務:對文本的研究、解讀乃至再創作。

這種研究和解讀本身具有什麼作用呢?也許 @張佳瑋 先生舉的例子值得大家借鑒:

你吃一碗回鍋肉。也可以覺得「這青蒜苗很好,這肉一定是臀尖的,這肉煮得火候稍過,但這樣一來豆瓣醬就不至於太齁……」,也可以單純覺得「這碗肉真好
吃」。後一種心情其實就可以了,除非你是專業美食評論家;但前者給了你一種選擇:你的感受,可以比「真好吃」,多一點其他可能。
你看一部小說。你
可以覺得「這個結構真是精美,這個視角真是絕妙,這個高潮點設置真是好,這段長句的使用真有韻律美……」,也可以單純覺得「這本書真他媽好讀」。後一種心情其實就可以了,除非你是專業文學評論家或者小說家,但前者給了你一種選擇:你的感受,可以比「真好讀」,多一點其他可能。
(都那麼大年紀了,為什麼還要花時間學呢 - 張佳瑋寫字的地方 - 知乎專欄)

文本被接受與消費的階段,提供給欣賞者多一點可能性,能更確切、更精細化的去賞析和審視文本。這就是它的其中一種作用。

(其實更確切說來,這段中提及的作用更接近於文學批評。而文學理論則更傾向於討論什麼是文學,它是如何產生及其目的。但不改了。)

而文學理論得到充分的認可之後,則會反過來作用於文學創作,這是文學理論承擔的第二項任務:影響文學生產創作過程,或者通俗地說成是指導文學創作。

可是在文學史上具有地位的作品,通常都是對原有文學理論的超越和顛覆,所以如果是對相關領域認識不深的朋友,常常會有一種輕視文學理論的心態。這歸根結底還是來源於對文學理論的誤解。

鑒於文學理論包含著文學符號學、文學價值學等領域,詳細寫在一篇答案當中難免會枯燥而掛一漏萬,我還是簡單舉點例子,讓大家看看文學理論與文學創作之間的相互推動作用吧。

在文學研究當中,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界定文學。

合同不是文學、處方單不是文學、洗衣機說明書也不是文學……

而具體到某個範疇,比方說小說當中,則是去界定什麼是小說了。

長久以來,人們都認為,小說應該是情節完備、邏輯自洽的,最低限度,人物行為也是應該符合理性的。但卡夫卡則以《在流放地》等一系列非理性的的作品重新定義了小說的形態,證明了小說不一定要搭建在理性王國之上。從此,小說能走得多遠,就成為了文學研究和文學創作共同探討的領域了。

過去小說都是自外而內,通過描寫人物外在行為去更深層次的東西。普魯斯特嘗試以內心思緒和聯想出發,去進行敘事。文學理論家們興高采烈地接納了這種自內而外的敘事方式,於是文學創作也因此嘗試著邁出更大的步子。伍爾夫把常常事件外在線索控制在一天之內,而通過人物的思緒包納人物數十年的心理時空。(如《達羅衛夫人》);福克納則是個更明顯的受文藝理論影響而創作的作家,他的絕大部分小說都體現著一種顛覆性的實驗主義。《我彌留之際》中,人物行為不再是故事的主體,整部小說充斥著的是人物的內心獨白。喬伊斯走得更遠,他曾經在一整個章節中,呈現一個女性的直接內心獨白,整個章節無一個標點。(《尤利西斯》)而他的另一本書,《芬尼根的守靈夜》,則被喻為天書,直到如今,仍沒有一位評論家敢說把它弄懂了。而正是這部沒人弄懂的著作,讓文學評論圈熱鬧了起來,也間接推進了文學理論的發展。

創作者們這些不討好讀者的嘗試,恰恰是因為得到了文學理論的支持。而他們創作出來的作品,也促進著文學理論的發展。因而無論從哪個角度講,文學理論與創作,都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文學理論消失,那麼文學創作亦必將停滯。

水平所限,多有疏漏,倉促寫就,望諸君不吝賜教。


2015-08-09 深夜

Daniel FC


把本來自由隨性的藝術變成了枯燥艱深的技術。


剛看完書,本來想多寫的,有點累,簡單說我自己的感覺吧,本科時候對文學理論糊裡糊塗,愛聽不聽,然後考研就作死選了文藝學,想挑戰自己。真正接觸文學理論以後,對文學藝術的認識和對美的鑒賞能力會提高非常多。這個學科只有學了才能有感覺。


按照題主的看法,研究營養學的人大多並不從事廚師這個職業,所以營養學理論就對於飲食生產沒有作用了?
說真的,題主認真研究過文學理論是什麼,都涵蓋那些方面么?對文本進行分析主要是文學鑒賞做的事,文學理論通常是體現在更抽象或者更概括性的層面了,而且文學理論涉及創作論本體論傳播論接受論等等方面,哪裡是你說的「大多是對文本進行分析」啊?
能更好的指導創作,為創作提供一些理論上的原則性參考,也能幫助人們對於文學進行解讀,更好的理解文學從創作到接受的過程,為什麼沒有存在的意義?


很多人對文學的理解太狹隘了,以為文學就是寫些東西,創作詩詞美文,高級點的像韓寒那樣反映下社會現實,再高級點像王小波那樣寫些有思想深度的雜文?別鬧了!

近現代以來文學發展走過了浪漫主義,批判現實主義,現代主義以至於後現代主義,難道薩特能不懂文學理論就將存在主義代入文學創作?難道馬爾克斯讀幾本世界名著就能發展出魔幻現實主義?莫言拿到諾獎的原因是他在幻!覺!現!實!主!義!創!作!上!取!得!的!成!就!不懂文學理論天生就能創作幻覺現實主義?就能明白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的差異?

文學理論對於文學創作沒有指導作用嗎?對於很多人以為是文學的東西,是這樣的,可惜事實是,文學跟物理化學生物是一樣的,它也是走在不斷發展的道路上的,沒聽說過?那是因為大家不關心文學發展的最新進展,如同大家不關心超弦理論的最新進展和希格斯玻色子的原理或者後生動物進化過程的最新假說一樣。

就像數學在生活中只能用到四則運算,但數學理論的研究早已在解析數論,分形幾何,流形幾何等無數前沿問題上無限延伸,與物理學,化學,生物學,計算機等前沿相互交叉。

文學同樣在一重又一重後現代主義思潮下瞬息萬變,這些思想與建築、批評、心理、法律、教育、社會、政治、美術等等多個人文藝術領域相互交叉。

而一般人所能接觸的,不過是與四則運算地位相同的通俗文學罷了,從這個角度認為文學理論沒有用的話,和懂了每個人都在使用的四則運算後就認為數學的發展沒有意義了沒有區別。


我就是文藝學專業的,平時接觸最多的就是文學理論,你的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但凡研究文藝理論越多就越對實踐到創作中去感到無力。

理論是用於實踐的,這個或許是我們從小到大受教育的事實,但理論真的有這個力量用於實踐么?創作者在創作的時候哪會一邊創作一邊檢查理論?

但是理論真的需要用於實踐么?如果實踐是理論的唯一標準,那麼是不是就成了實用主義?

人文社科的理論多半是從經驗和推斷中來,有多少能回實踐?什麼樣的實踐才算有意義的實踐?我們學習的理論不能教我們創作,但卻給了我們一個新的視角和高度,如結構主義,文化研究都讓我們不再對一部作品停留在什麼人物辭藻這種表層上,這難道就因為不能實施於創作就變得一無是處么?

就好比一個高中生問,數學化學物理這些東西我們現在學這麼深將來反正也無用武之地那還學他幹嘛?世界上人類的思考和反思不是只有用有用無用才能判斷的,只要為視野打開一扇窗,就比在黑屋子裡埋頭苦幹來的快樂


【科普向】什麼是文藝學/文學理論?

因為碰見文學院以外的朋友,他們經常會問,哎你個文學理論到底是什麼啊,我有時候解釋的不清楚,覺得應該整理一下,認真寫寫,做一個簡要介紹。大神勿噴。

文藝學,其實就是「文學學」,這個詞從俄文翻譯過來的,用來研究文學的學問。一般認為,文藝學分為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和文學史三部分。文學理論是文藝學的有機組成部分。那麼文學理論又是什麼?

首先,理論是一種總體上的思考。 文學批評,我們見的比較多了,可以在報刊上看到不少,這是對個案的一個評價和解讀。文學史,也不難理解,就是對於特定時期文學活動的系統梳理,通常是厚厚的教材專著。 如果說文學批評是點,文學史是線,那麼文學理論就是面。它不研究某部作品,某個作家,某段歷史,而是思考類似於「文學創作與生活的關係是怎樣的?」「文學作品應該有怎樣的價值追求?」「文學究竟是應該遠離政治還是介入政治?」等等,它關心作為總體文學活動而不是個案,探求紛繁複雜的現象背後的一般規律。

第二,文學理論具有反思性。在人文社科領域,當一門學問發展到一定階段,在已有的實踐經驗基礎上,它就會開始反思自身:文學活動具有怎樣的規律?什麼樣的文學是「好」的文學?文學對於生活的意義在哪裡?文學改不改表現「不道德的東西」?這就上升到了理論的高度,也就是哲♂學,就像歷史哲學,教育哲學,政治哲學,法理學,等等。對於科學,思考的箭頭指向外界,上天入地,大到宇宙,小到原子,而對於文學,反思的箭頭彎向自己,以至於經常要問自己:文學是什麼?(什麼?人類文明幾千年,文學理論還在原地踏步?你們都在吃屎嗎?【並沒有】可能一個孩子會思考人生的意義,一個老人還是會思考人生的意義,但這是有不一樣的)。理論離我們並不遙遠,只要我們在閱讀,我們在思考,就一定會困惑。比如說,什麼樣的作品才能稱得上文學經典,為什麼文學教授不重視路遙和木心?再比如說,我們學魯迅先生的課文,一個字老師就能說出那麼多「道理」,是不是過度解讀?闡釋的邊界在哪裡?又比如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莎士比亞活過來,他所認為的是不是最終的權威?這就是反思。當我們在發問,我們就不知不覺走到了文學理論門口。哲♂學不就是來自於「驚異」嗎?

第三,理論其實就是一種看的方式。文學理論的「理論」不是科學中的「理論」,它未必科學,也無定論,就是一種看法。事實上,文學理論其實是一個混亂的思想戰場,古今中外、死去的和活著的思想家都有一席之地,誰也說服不了誰。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不算系統,有毛詩序,各種詩話、詞話,也散見在文人的書信和評點中,有理論體系集大成的是《文心雕龍》(可謂空前絕後)。西方自亞里士多德《詩學》以來,一直有很多大部頭著作。特別是20世紀以來,文學理論幾乎是爆炸了,後現代、後殖民、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女性主義、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等理論。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三五年,理論其實是一鍋粥,一個混亂體系,一個集合名詞(嚯~,貴圈真亂)。而且文學理論也不是一個自給自足的體系,它經常從相鄰學科汲取資源,比如心理學,歷史學,語言學,社會學,特別是美學。可以這麼說,文學理論也是吃百家飯長大的(臭不要臉的剽竊犯)。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看法,分不出誰對誰錯,頂多你論證更充分,有事實支撐,更令人信服我說不過你,算你狠咯(怕你吼)。

至於說想了解一些文學理論的朋友(非專業人士),我不建議讀經典、「必讀書」,像《文心雕龍》,或者韋勒克,伊格爾頓。文學理論我個人覺得,「比(sang)較(xin)難(bing)搞(kuang)」。我們已經說到它很理論而且複雜、(不)成體系。而且文學理論需要一點「先修課程」,最好有一定的閱讀積累,古今中外的作品,小說詩歌散文戲劇,還有一些文學史的基本知識,一些哲學史思想史的準備。

(沒基礎的可以先補補課,看過的可以忽略
,只是舉個例子,供參考。)
中國文學史: 袁行霈(掛掉,太厚了)。其實看看林庚編的中國文學史就不錯啊。了解一點現當代文學。
中國哲學史:馮友蘭。足夠了。
外國文學史:強推徐葆耕《西方文學十五講》。業界良心。東方文學先不提。
外國哲學史:羅素(大霧,掛掉)。梯利《西方文學史》才比較合適。杜蘭特《哲學的故事》,名字很low但是良心之作,更好懂。

還有,木心《文學回憶錄》不學術但是很精彩!

其實沒看過這些也沒有太大關係……

我的意思是說如果你去讀文學理論讀不懂還是要回來補課的233333

說到文學理論,我個人傾向於:
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紅皮皮,考研神器。很多人批評它觀點太紅太正,但作為入門書它還是很基礎很通俗的。
喬納森·卡勒:《文學理論入門》。牛津通識讀本。很薄。解構主義的,很潮。
你會看到以上兩本書的觀點在互相角♂力,就像兩個摔♂跤運動員哈哈哈。
彼得·巴里:《理論入門:文學和文化理論導論》。對於各種「奇奇怪怪」的蜜汁理論有肥腸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的介紹。
如果這個你也讀過了可以看童慶炳、趙勇《文學理論新編》。這是文選+解讀模式,講的比之前的教材深一些。(趙勇芭比是我男神)

其他一些同類教材也有感覺靠譜的比如南帆陶東風但我沒看過所以不評論啦。

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沒有那些如雷貫耳的必讀書!是的。因為那些太不讀者友好辣,適合高階讀者。我覺得讀書還是要有所收穫,不必拿大部頭充!門!面!

還有就是他們文學理論家說的話,你盡量去理解裡面的邏輯,但沒有必要信。反正一些特別酷炫的理論雖然很「裝逼」,但我一個字都不信哈哈哈。

畢竟文學是比較個人化的事情,不必迷信什麼權威。我歡迎各種觀點,但對自己的審美體驗和判斷力,我也有一點自信心。

哈哈哈。謝謝觀看。


讀者的自我意識過剩,當然,沒什麼不好的。(強調三次:讀者 讀者 讀者)
當然,有時候是文化管理的需要。(例如蘇聯)
有時候是社會學理論建立模型簡化和分類。。。

如果按照題主的邏輯來,就是,『文學理論』本身也可以被消費,人們可以買來閱讀,自以為受益良多。


這個問題,我相信一個有成就的作家是最有發言權的。
當某個人在摸黑前進的時候,遇到的迫切的問題是要找到一個方向。因為他知道沒有方向的亂跑是會離終點愈來愈遠的,這時候就越發覺得文學理論的可貴了。當這位作家到達某一高度後。讀者關注的是他成就。卻不了解他是怎樣到達這一高度的。
這些人拍腦瓜子認為彷彿只要創作就能成為有成就的作家。

沒有文學的理論就沒有文學的運動!(看過文學史的應該會理解這一點)

(PS:有時間再補充)


當文學出現以後,文學理論便應運而生。
就如雞和蛋一般,相輔相成。
有了文學作品,總會有人去品評它,就如有人會去品評一幅畫,品評一道菜一般。
通過文學理論的分類我們了解了唐詩宋詞的大致分類,了解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區別,了解現代與後現代主義。
有些作品可能我們終其一生都無法閱讀,但我們卻可以通過文學理論了解到它的美好。


給那些既不能創作文學又不好好欣賞文學的人一碗飯吃,好讓他們優雅地評論別人的作品。
————————————————————————————————————————
這個世界上,任何有價值的東西都會出現一幫無價值的研究者,比如說有文學理論,卻未必有文學理論理論,有書評,卻無評論書評的評,有影評,無影評評。
就是這樣。
他們和股評人的區別大概就是不會被明顯地打臉吧。


推薦閱讀:

TAG:文學 | 文學理論 | 文學批評 | 文藝理論 | 現代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