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桃花源記》的腦洞?
我在微博發現有一條微博對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大開腦洞。對設想裡面的描述應該是一個誤入死人國的故事……微博里的評論說:以及裡面的「阡陌交通」古文中有另一種意思是墳墓的小路。「屋舍儼然」「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都有類似味道。仔細想有點可怕,又有點道理。想求知乎上的人,作用所了解的知識有此腦洞的開擴和可能性的描述。(第一次發知乎,嘴拙,如有問法有何不妥請盡情提出,在這十分感謝)
來來來,我也來開開腦洞。
(以下為腦洞,諸位看看就好,別當真)
當東晉在江南建國的同時,中國的北方則陷入分裂混戰,黃河流域成為匈奴、羯、鮮卑、氐、羌等五個主要少數民族和漢族爭殺的戰場,並分別建立了自己的國家,相互爭霸,不斷有國家成立和滅亡。那時候很多文人從北方逃難到了南方,保不齊與陶淵明有所往來。陶淵明又是一個飽讀儒家經典具備浪漫主義色彩嚮往田園生活的文學家,對戰爭有自己的理解。而東晉又與前秦有過戰爭,結合秦時征戰四方,死傷無數的事實,陶淵明寫了桃花源記此篇,來描述戰亂中枉死的百姓心中的不甘。
東晉漁人誤入桃花林。桃花林那可是歸隱首選。那麼這桃花林到底是什麼呢?其實這裡根本沒有桃花,只是一片亂葬崗,這裡的葬的人太多,以至於他們殘存對塵世的期許會干擾這裡的人的意識,在他們的腦海中製造幻覺。很多影視作品都描述過類似的場面,在幻覺中,你以為你翻過了一個欄杆,實際上你是掉進了一個深淵。所以在漁人看到桃花林的時候,他已經產生了幻覺。而「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只不過是他劃著船撞上了暗礁之類的,此時,漁人已經瀕臨死亡。「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很多人描述死亡前夕看到的畫面,都是說不遠的地方,有個亮光在指引著他,由此可知,遇難的漁人正邁向死亡。「便舍船,從口入」,這證明漁人此刻已死,之後發生的事情,只不過是在徹底腦死之前的一些幻想。
而這些幻想,才是陶淵明想說的。
說幻想之前,先說說規定情境的設置。這個亂葬崗埋的都是秦時逃避戰火從北方來此的人,然而隨著秦滅六國,他們最終的命運是客死異鄉。枉死之人會殘留強烈的怨念,他們的怨念實際就是希望有個像桃花源一般的歸隱之處,能讓他們死得其所。百餘年的沉積,本來世人已經忘了他們,怎知一場暴雨,溪水猛漲,洪水沖刷了泥土,翻出了他們的埋葬點,也讓熟悉水路的漁人順著暴漲的溪水,誤入此處……
漁人死後,殘存的意識與原本就飄蕩在此的意識完美的結合,讓他「看到」了這些人具象化的意識而形成的生活。《靈異航班》《小島驚魂》裡面都有類似描述,既枉死的人不覺得自己已經死了。這些秦時難民和漁人也都是如此,他們還認為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只不過他們已經無法與正常的世界交流。於是,在與這些秦時難民聊天時,漁人驚訝於他們的裝束,更驚訝的是他們為什麼不出去。不是不想出去,實在是出不去。但是亡靈不想面對這個事實,他們的借口是「避難」,「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他們主動與外界隔絕了。而在酒席中招待漁人的,其實也都只是幻覺。相信這些亡靈在漫長的遊盪經歷中,會有覺醒之「人」,發現自己其實已經死了,但是大多數亡靈還是不相信自己死了,他們會認為覺醒的亡靈實際是走丟了或是被外面的人擄走了,所以他們特別害怕與外面的世界接觸。於是在漁人要走之時,告誡他「不足為外人道也」。
亡靈們已經適應了自己的狀態,但漁人還沒,畢竟他是剛枉死不久,於是他的肉體雖滅,但意識尚存,回到了他的住所,去找了他最想找的人,太守。細細想想便知,貴為太守,怎麼會隨隨便便接見一個漁人,更何況是相信他。唯一的可能便是漁人給太守託夢,太守遣人前去查探,但生死兩方,自然是查未果的。
---------------------------------------------------2014年12月19日的更新-------------------------------------------------
重點說說幾個詞吧。
其一便是「阡陌」。
微博原文中便是提到了對阡陌的解釋,其中有一個是說是墳墓的小路。先把墳墓小路放下不說,說說阡陌本身的意思。
「千」是空間概念,指南北方向。「千」字從人從一,表示「人起步走」:往南是人生的方向,往北是人死的方向。「百」是時間概念,指把從日出到下一個日出之間的時間段劃分為一百刻(請參閱「百刻制」)。因此,「千百」一詞合成了類似「時空」、「宇宙」的概念。「阡陌」一詞指在廣袤田野上南北走向和東西走向並且相互交錯的田埂,其中,「阡」是指南北走向的田埂;「陌」是指東西走向的土埂。
①也作「仟佰」。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
②田野:田界;田間小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③通向墳墓的小路。
按照腦洞劇情,田間小路也好,通向墳墓的小路也罷,都只是陶淵明的表面意思,實際他應該是用阡陌指代其他。那麼,「時空」「宇宙」便是陶淵明想說的。東晉距秦滅六國約七百年左右,這個是時間,北方和南方,這個是空間。兩撥枉死之人,在相隔幾百年數千里後,相遇了,這是一種命運。
繼續開腦洞,難民是因戰爭而死,或許漁人也是因為戰亂才來到了這個地方。陶淵明並未明說,是因為他想將浪漫主義的感覺做到極致,命運的相遇有了,但因為哪種命運相遇,陶淵明並未明說。或許,戰爭對他來說太殘酷,所以他迴避了。也可能,他將死於戰火的人的希望,都寄託到了虛無之中
大家都知道,漁人報告太守後太守的人卻沒找到桃花源,而劉子驥也無緣無故病死了,這是為什麼?聽吾一一道來。桃花源里的人曾說他們祖先是秦末來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消息。後文說他們不知道外面有漢,魏晉,這表面上是說明他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可你們就沒想過:他們之中為什麼沒人到外面看一看呢?答案就是,他們離開不了這裡。有人問,離開不了和不知外面的世界有什麼關係。首先前面已經說了:出入的洞口是完全能出去的,可他們不出去只有一個原因: 他們根本無法離開這裡,因為他們早死了。可以這樣說:漁人來到了所謂的桃花源,實際上他是來到了一個古墓,裡面所謂的人,只是殉葬的可憐人而已。漁人進去沒多久就被裡面的毒氣弄暈了,他大難不死。不過他卻在昏迷中做了個關於這裡是個美好地方的夢,他在半昏半醒中為了維持生命之後吃了一些泥土之類的來維持生命,但卻幻想成是所謂的設酒殺雞做食。直到幾天後,他徹底醒來才趕緊逃離——假如再這這樣他可能會被毒氣毒死。逃離後,他由於一直在昏迷和半昏半醒中,所以他不知道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嚮往美好的本性讓他把他美好的夢當成了真相。太守知道後,馬上派人去看情況,可當他知道這是一座古墓時,他嚇呆了,但他依然派人進去裡面找寶物,可是毒氣只是其中一個,裡面還有各種機關暗器,進去的那批人基本死光。無奈之下,太守只好封了墓門。並封鎖消息聲稱沒找到。那個叫劉子驥的人為什麼突然死?也是詭異的,首先他剛準備前往就死了,說明有人注意到了他,而正好就是太守注意到了他,太守馬上派人下毒害死了劉子驥,再謊稱是病死的,讓更多那些想揭穿這個秘密的人害怕。所以遂無問津者。劉子驥死了,其他那些想去的人想必也不會有好下場,更不用說那個漁人和跟著太守的那些部下了!
「阡陌」沒有專指「通往墳間的道路」的義項 。
當然,你也可以說,「阡陌」作為道路,在這裡可 以指「通往墳墓中的小路」。這樣作論,有兩個問 題,其一是《桃花源記》的上下文「土地平曠,屋 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 相聞」,這句話里別的文辭、意象同樣沒有明確 的對幽冥界的暗示,如果句句都照這個標準開腦 洞,那便會是很大的傅會;其二,「阡陌在古文 中的確有通往墳墓中的小路的意思」——進一步說 ,【「阡陌交通」是說通往墳墓的路的意思】,反而 與「桃花源」是幽冥界這一假說相抵觸,因為這幾 句文辭狀桃花源,而桃花源作為「幽冥界」,其內 部沒有必要在出現墳墓,怎麼能說 在象徵著幽冥 界的桃花源的內部有作為「通往墳墓中的小路」的「 阡陌交通」呢?
(二)「酒食」,「祭品」
這也是一個能、所指間的偷換概念。祭品固為酒 、食,但酒、食並不天然地會聯繫於祭品。又, 上文有「設酒殺雞作食」,如果「酒食」真的象徵「祭 品」,那這裡的「雞」也必在當時的祭品之列。這一 點待考。要想認為「酒食」象徵「祭品」,須證明當 時祭祀確有殺雞。
(三)南陽劉子驥
《桃花源記》中提出他「尋病終」,但《世說新語·棲 逸》劉孝標註引文中說「以壽卒」,「壽」和「病」不對 立,將《桃花源記》與《世說》注兩相參考,我們 可以知道劉子驥死屬於正常死亡。
(四)黃泉邊的桃樹
黃泉邊是否有桃樹今不詳,但「桃」確實是與鬼神 信仰有聯繫。鄭玄注《三禮》有「桃,鬼所畏也」、 「桃,鬼所惡也。」(據《故訓彙纂》)之語。但還 缺一些決定性的內證,認為桃樹能夠在《桃花源 記》中與其鬼神信仰發生聯繫。
《桃花源記》確實是一篇聚訟不休的文本,金文明 曾經提到有一個中學教師,講「男女衣著,悉如 外人」一句時,認為「如,即不如」,是反訓。金文 明認為「如即不如」作為一個語言現象,適用範圍 有限,屬於「齊諧」,以此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是很不恰當的。「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這一悖論 ,現在應該還是存疑著。從這一句也能看出,如 果桃花源中人真是在「秦時亂」中做了鬼,那麼他 們的衣著自不應與外人相似。也無法解決「悉如 外人」這一悖論。說一個我細思級恐的地方。「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夫划船沿岸前行,不知方向不知遠近,就像是被引入到桃花林里一樣。數百步的桃花林,外人不知道這個地方,桃花源裡面的「人」也不出來,沒人料理桃花林卻開的繁茂,桃花桃木好像都有辟邪驅鬼的用處,開在桃花源外,像一道屏障隔開兩個世界。想想是在辟誰的邪。
再說陶淵明,是受儒家道家影響的,道家思想使他後期歸隱田園閑適悠然,但不可能只接受這方面的影響,據說老子李耳前後一百年都有人見其真身,孔子受教老子的時候,老子都已經不知道多大歲數了。所以或許世上真有跳脫年限的活人呢。(不過根據近親結婚的後果,這種可能就被放棄了)再者他處於東晉末,改朝換代,戰爭朝局動蕩,使他心灰意冷歸隱山林。
如果跳出慣有思維想,陶淵明寫《桃花源記》就像蒲松齡寫《聊齋》,前者沒有妖魔,用過世人代替,一樣道理,桃花源里的「人」比外面的人更像人,民風純樸,勤勞善良,生活安定和諧,一個理想社會。但他知道不會實現。
有可能陶淵明在寫《桃花源記》時,就是按誌異來寫的,他就是寫了個這樣的「鬼故事」,來教化人的。
其實武陵人的世界才是那個生造出來的世界。它原是是一檔古裝類的真人秀節目,主要觀眾群是些史學、人類行為學愛好者,還有些偷窺癖。而這個偽世界的基地在種花家的恆顛電影城的一期圈養工程中,結果武陵人好死不死找到了這個世界一個暗門。跑到了另一個秦劇古裝片的片場。一個陰謀昭然若揭。
這時的節目製片方大驚,出於人道主義的考慮以及粉絲的壓力,沒有人道毀滅武陵人這個內存溢出的bug,立馬召集了大批群演共同導演了「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謊言。同時也容忍了演員們對武陵人這個電視明星的熱情與喜不自禁,上演了一番「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橋段。
一些群演,為了趕去下一個片場,讓太守編了一個「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的故事用來哄騙武陵人。
至於劉子驥,一生都在尋找莊子的夢中蝴蝶,卻不知道自己也只是蝴蝶一夢。
不論是武陵人夾岸溪行的小道,還是楚門的世界,不一樣的門,卻是一樣的監獄好無厘頭啊!阡陌的意思不是墳墓而是通向墳墓的小路,這裡根據語境不符合,因為確實沒有墳啊。其次古人再怎麼也不會把雞犬拿來比作野獸,陶淵明更不會哪怕情況極端詭異!再者,你認為在一條山溪的盡頭的山上的一個山洞裡的另一面會有一個縣城還是更早時期的?誰來監管這個縣城?基本不可能。(據微博原文)再說,魏晉時期不是流行玄學嗎,陶淵明要寫玄幻小說就不能好好寫啊哪會留這麼多比喻意引申意供後人瞎猜啊!最後,陶淵明是個好人,不看鬼吹燈不聽鬼故事寫文章不走玄幻路線,別炒作人家了,人家寫篇美文也挺不容易的……
為什麼我一直覺得這段是情色描寫: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芳草……水源……小口…
而且的確是入口窄裡邊寬啊|?д??)
每次把手指伸進去我就不由想起「初極狹,才通人……」○| ̄|_我沒救了(? ?д?)
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肉番題材 類似於藍蘭島 我當時讀這文章的時候 笑容停不下來 像什麼初及狹 才通人 之類的
1936年陳寅恪先生根據《桃花源記》寫成了《&<桃花源記&>旁證》,認為桃花源並非虛構,而是存在原因。陳先生論文的主要論點是,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桃花源的原型不在江南,而在西北,其素材來源於隨從劉裕西征後秦的將領。不僅桃花源地處西北,而且其原型也非村落,而為塢壁;百姓所躲避的並非贏秦,而是苻秦。文章末尾寓意之處,則其材於劉驎之入衡山採藥的故事,這一故事收錄於陶淵明所做的《搜神後記》卷一第六條,而卷一第五條即為《桃花源》。
1956年唐長孺先生髮表《讀&<《桃花源記》旁證&>質疑》,認為陳先生所論推測成分太多,缺乏實證。並進一步指出,陶淵明寫作《桃花源記》的素材來源於晉宋之際流傳於荊湘的傳說。唐先生考證嚴密,學界多從之。除唐先生外,勞幹、祿耀東等著名學者也認為陳先生之說存在問題。
也就是說,陶淵明寫桃花源記不是與當時民間傳說有關,就是與劉裕西征後秦所帶了的西北地區的情報有關
眾所周知,我國地域遼闊,地形複雜,人跡罙至的地方藏下桃花源這樣一個與世隔絕多年小村落還真不算太難。
歷史上的記載,現在的報道像這樣藏起來的村子還真不少。
但真完全藏起來,和外界零交流,完全自給自足還真辦不到,那些號稱穿前朝服飾,前朝語言,和外界其實還是有交流的,因為有三樣必須品從外界才能獲得,鹽,鐵,葯才。
以前我看過一文章,解放後浙江一山區一穿明朝衣服的老頭帶著自產土貨隔段時日就到集上換鹽,鐵,葯才。區政府的工作人和他交上朋友,到他山裡的家去了,尼瑪,一個村都是大明衣冠的前朝後裔。
桃花源看起來不像缺這三樣,怎麼來的,外面來的,外面東西能進來,裡面的人卻不知有漢,不倫魏晉,說明在外面買東西的族長回來什麼都沒說,愚民統治。
歷史土閉關自守,愚民統治的地方多了去了。但能過得桃花源這樣普遍日子不錯的,萬中無一,這說明族長進行了計劃生育,而且為了維穩,給村民發了福利。
可是族長跑路錢帶再多,也不夠發六百年的。說明族長手裡有一項暴利生意,這門生意還得符合以下特徵:量小,利大,用人少,隱蔽。所以這門生意是,造假文物。秦代傳下來的手藝,加上作舊,沒有碳14檢測的時代,很難被看破的。
幾百年沒人找著的地方,為什麼漁人找著了?答曰,是族長引進來的。目的是一箭多雕,一是亂世中真文物都不值錢了,更別說假的了。族長削減了福利,村民不滿,統治出現危機。餓死鬼一般漁民出現,再不滿也得忍著了。不然就跟漁民一起出去感受外面的鬼世道。
二為什麼,沒弄死漁民,還讓他去報告。這是一雞多吃,恐嚇村民後。還間接警告了生意夥伴,吃相好看點,畢竟我找的著你,你找不到我。
總之桃花源是個細思極恐的故事。
作者:陸俊
鏈接:《桃花源記》記錄的是真實的故事嗎?桃花源真的存在嗎? - 陸俊的回答 - 知乎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1.「屋舍儼然」在古代,因為戰亂頻生,所以想要讓房屋規 劃整齊並不容易,也只是在一些大城市存在,而據文中所言,那不過是個村子罷了,所以基本不可能存在這種情況。但是有一種例外,在古代,死者為大,所以墳地(亂墳崗除外)一般都是規劃齊整,即使是在小村子也不例外。
2.「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一開始狹窄,而後寬敞。在這一點上,恰恰符合墳墓的構造(可參見秦始皇墓)所以桃花源應該是個墳墓。
3.「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一點不需要我詳細解釋了吧。大家都知道,桃木是辟邪的,桃花林將桃花源圍起來,是否在暗示什麼?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在這裡就很奇怪啊。大家都知 道,桃、桑、竹這三種植物生長周期不同,卻恰恰同時出現,基本上不可能。而墳墓中陰涼,卻恰恰能使這一 奇景可能實現。
5.「阡陌交通」阡,一意是「田間小路」,但還有一種含義「通往墳墓的道路」。這應該算是明示了吧。
6.「男女衣著,悉如外人」相信眾童鞋在北背誦這篇課文是 就感到疑惑了吧。據村中人所言,他們從未出去,但衣服卻恰恰保持一致。那麼,只有一種可能:他們是鬼,所以漁人看到的只是他認為應該看到的,所以衣服才能 保持一致。
7.「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 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 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漁人出去後為什麼再也找出到了呢,原因很簡單,在與漁人的交 談中村中人已經意識到自己在秦時的戰亂中死去,而死 人的地方,活人自然沒法尋到。但其實劉子驥是找到了 桃花源,因為.....他死了,自然就會找到。
《桃花源記》事實上是一個鬼故事,當然,僅是一家之言,個人臆測罷了。
桃花源記會不會衹是陶淵明先生的一個夢呢?
桃花源記裡面進去了個外人,為什麼每家每戶都請他去吃飯,你仔細想想。
毛騙終結篇里有個關於桃花園的假設,雖然有點扯,但是腦洞還挺大的
推薦閱讀:
※伏地魔可以變出守護神嗎?如果有,是什麼樣的?
※鋼鐵俠和士官長干一架誰會贏?
※如果把皮卡丘的尾巴拉直會怎麼樣呢?
※如果劉備在官渡之戰的時候就擁有益州和蜀國的人才,三國進程會怎麼樣?
※如何以「我很抱歉」為開頭寫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