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樂的理性色彩從何體現?
據說巴赫的音樂是最具理性的
謝邀!古典音樂(廣義上的,不僅限於古典主義時期)確實是十分具有理性色彩的。體現在曲式結構,調性與和聲的布局,復調等諸多技法的運用以及音樂思想兩大方面。答主才疏學淺,音樂思想不敢妄言,主要談談音樂技法的變化。因不同時期的音樂,理性的層面不同,下面分時期說明。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不算是理性大於感性的時期。受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巴洛克音樂強調情感的表現與充滿戲劇性的對比。這一時期,音樂還沒有要主動表達多麼深層的含義,理性主要體現在音樂的復調技巧以及和聲的使用上。巴赫的音樂之所以有著理性的光輝,主要是因為他的音樂是復調與和聲的完美結合(調性對位)。這也是巴洛克時期音樂理性的主要特徵。
古典主義時期成為音樂史上理性佔據主導的一個高峰,有著客觀的外部原因:工業革命、啟蒙運動都使人們的思想受到理性的衝擊。在音樂上,這一時期短短的幾十年時間裡(1750-1827)逐漸形成了主調風格,完善了各類曲式結構,規範了諸如奏鳴曲、交響樂、弦樂四重奏、協奏曲等重要體裁的範式。僅這些重要的成就,就足以看出這一時期音樂的理性。具體來說,這一時期的音樂宏觀上體裁規範(如交響樂中,四樂章標準模式是:奏鳴曲式的快板-行板/慢板/廣板-帶三聲中部的小步舞曲-迴旋/奏鳴曲式的快板或急板),曲式規範(如奏鳴曲式,以及奏鳴曲式中的各種調性布局,回頭補上圖);微觀上結構精巧,(和聲語彙更為豐富,各種交替和弦、離調、轉調。。。開始使用,儘管沒有浪漫主義中那麼普遍。)。簡單說,如果以前的音樂是「用木結構蓋的房子」,這一時期就是科學的「鋼筋框架結構的建築」。
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相對沒有古典主義理性,這種風格其實發源自於古典主義早期就出現的「情感風格」,這種「情感風格」實際上受「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這一時期,音樂家更多地把音樂的注意力集中在心靈的活動上,注重主觀的情感。可見這一時期,理性在音樂中的地位不是很高。但實際上,音樂中的理性因素也在發展之中。舉一個栗子,標題音樂與主導動機的發展就是理性在浪漫主義音樂中發展的證明。柏遼茲開創了標題音樂以及主導動機的手法。所謂的標題音樂(Program music),即有內容的音樂,音樂從此可以描繪具體的內容了。如何描寫,那麼使用主導動機必不可少。主導動機往往代表了音樂內容中要表達的某一意象。如:「愛情動機」、「死亡動機」等等。瓦格納將這一手法使用得登峰造極,他的樂劇《尼伯龍根的指環》中使用了一百多個主導動機!
至20世紀,音樂上也出現了新古典主義的潮流,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復興古典主義。
可以說,在音樂的發展中對理性的探索從未停止,音樂的理性無處不在。
寫得不好,請大神斧正!
==========================================================================
(補充)有評論說,如果「技法=理性」,那麼所有音樂都具有理性。我認為基本上是的,但是技法也有高低之分,理性也有深度的區別。大部分流行音樂的一些技法還相當簡單,算不上有理性。而古典樂的技法之複雜,需要嚴密的邏輯思維,因此可以說它具有很強的理性色彩。
==========================================================================
(補充)回答了一個評論,覺得可能從反面理解這個問題也會有些幫助,貼上來。。。
巴洛克相比前後兩個時代(即文藝復興與古典主義),它的音樂是更富有感性因素的。
在整個巴洛克時期,不少音樂家和理論家都在關注著音樂如何打動聽眾情感這個美學問題。他們相信,音樂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喚起人們的情感。17-18世紀,形成了一種名為「情感論」的理論,笛卡爾、基爾舍、海尼興等學者、音樂家,對「情感論」都有過論述。
巴洛克的發端,可以追溯到蒙特威爾第「兩種實踐」的思想。他在「第二實踐」中採用了一些偏離對位法的手段、自由地使用一些不協和音,以此來加強對歌詞內容的表現。在「第二實踐」中,他關注的核心問題,是歌詞的意義和情感如何在音樂中更生動地表現出來,而他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儘可能深地用音樂打動聽眾的情感。可以說,正是「關注於情感表達」的「第二實踐」,開啟了巴洛克時代的大門。
巴洛克伊始誕生了歌劇,這一加入了戲劇的綜合藝術,使音樂中情感的表達成為了作曲家不得不考量的因素。如蒙特威爾第的傑作,歌劇《奧菲歐》飽含著深情,蒙特威爾第「第二實踐」的運用大大增強了音樂的衝突和對比。第二幕,奧菲歐得知新婚妻子尤里迪西死去的消息,他唱出一首悲壯的哀歌,決定去地獄中尋找妻子,「你死去了么?」這個動人唱段充分揭示了宣敘風格所能達到的情感表現的高度。
在器樂領域,巴洛克風格中豐富的情感依然隨處可見。維瓦爾第的大協奏曲《四季》中,《春》歡快、充滿活力的第一樂章,靜謐而悠閑的第二樂章,《夏》激烈而憤怒的第三樂章都彰顯了巴洛克風格豐沛的感情和音樂的巨大張力。
對於巴洛克音樂是「不強調情感的表現」的誤解,可能來源於巴赫的音樂。他的一些鋼琴作品,均衡而節制,不過分渲染情感。但從這些作品中並不能全面了解巴赫的風格,在他的《b小調彌撒》開場的Kyrie eleison(上主垂憐)中,音樂的開頭就能感受到巨大的悲壯的氣氛。Credo中的Et resurrexit(復活),我們可以感受到巴赫表現上帝復活時無上的歡樂。
需要注意的是,巴洛克時期器樂的重要性上升至與聲樂同等的地位,但我們在談論到這一時代的音樂時,仍不能忽視聲樂作品的重要性,而巴洛克的聲樂作品無疑也展現了它「飽含深情」的個性氣質。而在一些器樂作品中,情感顯得節制,僅僅是因為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如此,而非時代的風格。
問題提的沒看懂,你說巴赫的音樂嚴謹,為啥扯到古典樂里,他不是古典時期的人阿
假如你要以巴赫為代表總結整個西方音樂,那浪漫主義時期多不理性阿
結構,各種結構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巴赫的作品很嚴謹?
※巴赫長笛奏鳴曲(andrea oliva)封面這幅畫叫什麼?
※不懂對位神馬的,而且我覺得巴赫的音樂很high,可是大家為什麼都覺得巴赫的音樂很寧靜呢?
※為什麼巴赫的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特別出名?
※巴赫鋼琴十二平均律難在哪裡?練習時有什麼技巧?
TAG:古典音樂 | 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 | 樂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