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討論漫畫分鏡有電影感的時候,我們在討論什麼?

經常聽到有人形容一部漫畫分鏡有電影感,但鮮有反過來的情況。
漫畫或Visual Novel的分鏡設計和所謂電影感是不是真的有深刻相互關係?
用電影感形容一部漫畫的分鏡,是否是間接否定漫畫擁有自己的表現語言?


經常聽到有人形容一部漫畫分鏡有電影感,但鮮有反過來的情況。

電影感是對漫畫分鏡的高評價,而如果哪部電影被評價為拍得很像漫畫,那多半是拍毀了。

原因在於,當讀者說出漫畫有電影感時,其本質含義是,漫畫作為一種靜態藝術,通過漫畫家的分鏡頭編排,使得在連續閱讀時達到了如電影般動態流暢的效果,而電影有漫畫感則不同,說電影有漫畫感會延伸出一正一負兩種意思,正面的是說該電影像漫畫一樣誇張幽默,負面的是說該電影拍得像靜態的漫畫畫面一樣,當然,說難聽點就是,把電影拍成PPT了。

漫畫或Visual Novel的分鏡設計和所謂電影感是不是真的有深刻相互關係?
用電影感形容一部漫畫的分鏡,是否是間接否定漫畫擁有自己的表現語言?

第一句話不太明白你在說什麼,如果是問電影和漫畫的關係,這麼說吧,很多漫畫家都表示過自己通過觀看電影來學習分鏡敘事,而基本沒有導演說自己是看漫畫學會拍電影的,從手塚治虫開始,就是從電影里汲取養分來反饋漫畫,這用四個字形容就是有史以來,自從手塚治虫把電影鏡頭概念引入漫畫以後就是這樣了,這是創舉,該自豪。

用電影感形容漫畫分鏡,絕對不是否定漫畫自己的語言,而是褒獎。

至於為什麼漫畫是從電影里吸收養分,原因也簡單,因為電影在硬體條件上就是比漫畫優越(人力,設備,後期,宣發)。

漫畫的出彩一般取決於漫畫家本人(通常是一個人)實力牛逼,而電影的出彩在於它只要資金到位,就可以調度非常多的人才和設備來協助完成作品(但是這和漫畫家帶一堆助手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香港電影的巔峰時期可以一個月就拍一部長片出來,文武戲還是分兩個導演來的最後還能合上,但是一個月畫一本漫畫還一個主筆畫文戲一個主筆畫武戲?多半合不上。

另外電影里有個大殺器叫剪輯,這個在漫畫就完全做不到,所以只能是漫畫吸收電影,很少有電影吸收漫畫(真人漫畫電影不在此列)。

《大叔》里這一段,發現小嘍嘍,舉槍幹掉他,血濺在牆上,4秒鐘,剪輯的威力,乾脆利落,真是乾脆利落。這種程度的電影鏡頭,漫畫吸收了以後就是一流的漫畫分鏡了,電影在場面調度上的可以運用的東西超過漫畫太多,所以是漫畫吸收電影,很少電影吸收漫畫,除非該電影資金特缺。

也很快。


當我們說一部漫畫很有電影感,尤其是該漫畫有激烈的武戲,實際上我們在說的是,這部漫畫畫對了格鬥過程中的所有關鍵幀,不過一般的讀者沒有關鍵幀這個概念,所以籠統的把流暢的分鏡過程形容為電影感,一旦畫錯一格關鍵幀,整個漫畫的流暢感就塌掉了。同樣的時間,可能一秒,電影里演員可以完成好幾個動作(配合大殺器剪輯),在漫畫里這個行為就叫畫對關鍵幀。

很快,也是幾秒鐘。

漫畫里就是這樣。

電影里我們看到的是演員的所有軌跡,包括開始,中段,結束,而在漫畫里只能開始和結束,畫中段就會【慢】,除非是有新進展才畫,比如上面兩張,兩邊刀過來了,拿手擋,產生了新的進展,就可以畫出中段的動作。當然,一旦畫錯,全塌,想看反面例子可以在國內幾個原創漫畫網站上找找,裡面很多動作畫塌了的。

其實就像是圍棋和籃球吧,即使同樣的比賽時長,同樣的人數,同樣的勝負數,多數人還是會覺得籃球比圍棋看著更激烈,這是媒介本身造成的,無關其他。


我來答下第一個問題

大多數電影拍之前都會把鏡頭畫出來,形式和現在手機的條漫很像

張藝謀《黃金甲》電影分鏡頭手稿

徐克《新龍門客棧》分鏡頭手稿

當然也有些導遊根據個人喜好或個人風格單幅畫出來,例如黑澤明就很喜歡

動畫導遊宮崎駿也很喜歡在構思故事的時候用一幅畫表達某個情節,當然後面還是要畫分鏡頭。

這是不是漫畫和電影的相互關係?像不像是一家子?

第二個問題樓上說得非常好了,很贊同


推薦閱讀:

《指環王》是否暗藏種族歧視?
如何評價電影《半支煙》?
為什麼電影《瀨戶內海》結尾時,內海把喝過的熱咖啡給瀨戶,而不是把包里未打開的給瀨戶,有什麼寓意嗎?
為什麼《指環王》的男主角Viggo Mortensen成名後再沒有貢獻過知名的電影?
《星際爭霸》為什麼沒有拍成電影?《魔獸爭霸》都拍了,再過兩年這個題材不被淘汰了?

TAG:電影 | 漫畫 | 分鏡影視動畫 | 分鏡漫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