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互細節上,Android 與 iOS 有哪些區別?
集思廣益,把能想到的區別都添加進來。
在交互細節上有哪些區別,這問題回答起來估計就有難度了!
事先聲明,文長...... -_-"
首先從導航模式開始,iOS 應用大多數情況,只提供單一的路徑。無論什麼樣的程序,都只有一個窗口,這個窗口用於放置程序的內容和功能,用戶不會意識到這個窗口。在
iOS 設備中,用戶覺得程序就是依次呈現的一屏又一屏圖像。
可以把一屏圖像想像成一個離散的視覺狀態或者模態。一個程序擁有的屏數或多或少,每一屏都是各種素材和控制項的組合,由此而衍生了iOS 應用內的多種導航模式,如:平鋪、列表及樹狀等。涉及到層級導航通過應用內左上角back鍵進行返回操作(圖1)。
圖1
應用內的導航與系統導航分隔開,iOS應用內一般無「退出」選項,通過實體home按鍵返回主屏界面及退出應用(手勢支持)。
Android 2.3和更早的系統依賴於手機硬體的返回鍵來支持應用程序的導航。Android
3.0 中引入了操作欄,於是出現了第二種導航機制:
「向上」按鈕(圖2)。
圖2
向上按鈕被用於基於層級關係的應用程序中的界面切換。系統的「返回」按鍵是基於用戶最近查看,以時間倒敘的方式連接的界面歷史的導航(但有時候又不遵循這條邏輯)。
Android應用導航主要分為以下三類:1.應用程序內的導航
- 通過多個入口進入到界面
- 界面內的視圖間導航
- 同一層級的界面間導航
2.應用程序外的導航(通過主屏Widgets和通知)
- 間接通知(通知欄內的消息、mail內的日曆等)
- 彈出通知
3.應用程序間的導航
當上一個查看的界面是當前界面的父層級時,點擊「返回」按鍵和點擊「向上」按鍵的結果是一樣的。然而,與「向上」按鍵不同的是,
「向上」按鍵可以確保用戶停留在應用程序中,而「返回」按鍵可以讓用戶回到系統首頁,甚至會回到另一個應用戶程序。
圖3
Android 4.x後採用將四大天王實體鍵修改為三個虛擬按鍵(返回、Home、多任務),意在解決Android設備碎片化的問題,並希望能夠解決Android一直以為存在的導航問題,但在實際當中該問題依然存在(魅族的Smart bar同樣在嘗試解決這個問題,通過有效的設計形成與其它手機的差異化)。
圖4
在為Android應用進行設計時,請充分考慮導航問題,避免用戶在使用過程中迷失,並且在考慮按鈕位置及操作方式時注意Android虛擬鍵的誤操作問題。
2. 操作欄(工具欄)
iOS工具欄一般處於屏幕的底部,但iPad端也可能出現在頂部。工具欄上的控制項等寬放置。控制項會隨著屏上內容的切換而改變,因為內容與用來操縱它的控制項是匹配起來的。在工具欄上放置當前情景下用戶最常用的功能。每個工具欄上的控制項至少要保持
44×44 points的面積(Retina屏寬高均提高2倍
one point equals two pixels ),方便用戶操作。
圖5
Android操作欄是 Android
應用程序的最重要的結構元素。它幾乎在應用程序的每個界面的頂部都有一塊專用的區域(圖6)。
圖6
大多數應用程序的操作欄被劃分為四個不同的功能區域 :
1.應用程序的圖標:圖標能夠幫助用戶對應用進行識別,如果當前顯示的不是應用程序的最高層界面,保證在圖標左邊顯示「向上」符號。
2.視圖控制項 :如果你的應用程序在不同的視圖展示內容,操作欄的這個部分可以允許用戶切換視圖
3.操作按鈕
:操作欄里的操作按鈕會展示你的應用程序的最重要的操作。
4.更多操作 :把不常用的操作放到更多操作里。
Android 3.0在某些應用界面引入了長按進入選擇模式,4.x後對選擇模式進行了改良引入了情境操作欄(CAB,contextual action bar),與操作欄出現在同一個位置(圖7),後面會與iOS的編輯模式進行比較。
圖7
Ps. Android里也有底部操作欄,但僅為頂部操作欄的擴展,官方稱為「Split Action Bar」(圖7)。
圖8
在進行設計的時候需要考慮操作欄如何適應不同的屏幕方向和屏幕尺寸,進行動態的調整以達到最優的效果。
3. 多任務
iOS通過雙擊Home鍵及四指手勢激活多任務選擇器(圖6)。大多數程序在轉移到後台的時候,會被掛起。被掛起的程序會展示在「多任務選擇器
(multitasking
bar)」中,幫助用戶快速找到近期使用的程序。當用戶重啟掛起的程序時,它能夠從退出時所在的那個點迅速恢復,無需重新渲染界面。
當用戶激活多任務選擇器後:
1.向左滑動,查看更多其它任務。
2.向右滑動(首屏任務界面),
進入側快捷面板區域。
3.長按任務,進入刪除模式。
圖9
為iOS 應用進行設計時,請考慮iOS雙層狀態欄(double-high status bar),顯示當前正在進行的任務:通話中、錄音中等,應用布局不會因高度的變化而出現問題。
Android的多任務界面提供了一個最近使用的應用程序之間切換的有效方式。並被賦予一個獨立的虛擬按鍵,位於導航欄的最右側,用以顯示用戶最近使用的應用程序及任務,它們通過時間順序進行組織排列,最近使用的應用程序放置在近期任務界面的最底部。
近期任務管理,當用戶點擊近期任務按鍵後:
1.選中任務左/右滑動,刪除任務。
2.長按任務,將彈出任務彈窗,「從列表中刪除」、「應用信息」
圖10
4. 通知中心
早期iOS系統並沒有通知中心,後引入Android系統中通知中心設計,這是一種能夠使用戶更為簡單、方便的查看各種通知信息的方案。用戶通過手指從頂部邊緣下滑激活通知中心(與Android一樣),在應用全屏時用戶需要兩次操作才可激活通知中心(防止誤操作)。用戶在通知中心內可實現應用間的調用或跳轉,需要通過iOS的多任務才可返回之前應用(Android採用系統的back鍵,導致應用與應用之前的邏輯複雜性的增加)。
通知中心一般承載以下類型信息:
1.消息。
2.事件。
3.更新。
4.狀態
圖11
通知中心是早期Android系統中的優秀設計,在之後的更新中也不斷被賦予新的意義。Android的通知系統被設計為當用戶聚焦某個任務時能快速告知用戶一些事件,但還是應該謹慎決定創建一個通知。
用戶在通知中心內實現應用間的調用或跳轉,但需要詳盡考慮Android系統導航「back」、「up」對跳轉邏輯的影響。
因Android的開放性,導致通知中心所顯示的信息可進行相應的設計,但需注意以下幾條:
1.使其私有化
。
2.導航到正確的地方
3.對時間敏感事件請增加時間戳
4.對通知進行合併
5.自我清理,如某個事件在具體時間發生,過期後該通知可能對用戶來說並不重要。
6.使用不同的圖標或提示。
圖12
寫到這插個題外話,微軟的Win8木有通知中心的設計,不知道是因為趕工還是設計理念的原因,導致Surface平台的通知有點像早期iOS的情況,Win8主要依靠三種通知方式進行提示:1.屏幕右上角通知。 2.鎖屏界面的更新和詳細狀態。 3.「開始」屏幕上的磁貼。
5. 通知方式
目前iOS中的通知具體有四種方式:
1.條幅式通知。
2.彈出式通知。
3.Icon右上角消息式通知。
4.聲音通知。
每種通知方式給用戶的通知強度及心理影響均不同,在設計時考慮希望給用戶呈現的消息級別及相對應的通知強度。應用的通知及是否顯示在通知中心,用戶均可在設置中進行設置,請謹慎使用通知,不要讓用戶感到困擾及厭煩。
圖13
Android中的通知具體有以下四種方式
1.通知區域提醒。
2.進行中的通知
3.彈出式通知。
4.提示條通知。
其中彈出式及提示條通知僅在當前運行的應用中出現,顯示需要用戶立即處理的任務或提醒。進行中的通知可讓用戶了解正在後台運行的進程。例如音樂播放器會在通知系統里一直顯示
當前正在播放的曲目直到用戶手動停止播放。在頂部狀態欄通知區域以圖標表示最近的通知,打開通知中心即可查看這些通知,平板電腦通知區域被集成到屏幕底部的系統欄中。
圖14
6. 編輯模式(選擇模式)
iOS應用在可供用戶編輯的界面一般通過Table view的「編輯」鍵進入編輯模式,進入編輯後頂部導航欄發生變化,根據內容的不同出現不同的編輯選項,允許對內容進行多項,執行操作時將應用到多項所選內容,在編輯項過多時,可採用底部操作欄的設計。用戶在編輯模式下執行完編輯後點擊「完成」退出當前模式。
圖15
Android通過長按進入選擇模式,選擇內容後出現的情境操作欄(CAB)是一個覆蓋在你的應用程序當前操作欄上的臨時操作欄,它在用戶長按某個可被選擇的內容項後出現(圖7,往上找哦)。 進入選擇模式後,通過點擊可選擇多個內容項,在情境操作欄觸發一個操作會應用到所有被選中的內容,執行操作後將退出選擇模式,情景操作欄也隨著消失。
應用程序需要支持同時選擇多個內容項時,Android官方建議使用情境操作欄,並對長按手勢進行預留。
圖16
iOS在文本視圖、web 視圖和圖片視圖裡調出編輯菜單,來執行剪切、粘貼和選擇等操作,菜單出現在需要進行處理的內容附近,與內容產生關聯,輕量的懸浮式設計避免了模式化的狀態(用戶可點擊任何區域取消懸浮菜單)。應用程序可調整菜單的行為,給用戶更多控制內容的操作。
圖17
Android可以在文本框及其它文本視圖中長按選擇任何文字,這個操作會觸發一個文本選擇模式,便於擴展選擇或對選定文本進行操作。同樣,該選擇模式會激活情境操作欄。Android 4.x對選擇滑塊的處理很優秀,便於用戶選擇,能夠精確進行定位,單滑塊進行游標定位時尤為管用。
圖18
7. Widgets(小部件)
這個應該先從Android談起,Widgets一直是Android系統的亮點(個人不太喜歡,可能是因為Android系統的複雜性),Android系統導航層級就分為了主屏幕和應用列表,主屏幕是一個可定製的區域,用以放置應用程序的快捷方式、文件夾、及Widgets,通過用戶左右划動屏幕切換到不同的主屏幕面板。 應用列表內區分為App區域及Widgets區域,隨著用戶安裝的應用越來越多,相應的Widgets也越來越多... -_-" 一個應用可以弄多個不同size的Widgets,好像又有點扯遠了!
Android系統的Widgets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1. 信息型Widgets
2. 聚合型Widgets
3. 控制型Widgets
4. 混合型Widgets
圖19
iOS平台可能大多數人覺得並沒有Widgets的概念,通知中心內的天氣及股票可以算是iOS對Widgets的試水(個人感受),雖然簡單,但相信應該會在未來看到iOS對這一方面更深入的嘗試吧。 ^_^
8. Tab欄
iOS的Tab欄用於切換子任務、視圖和模式。Tab欄位於屏幕的底部,並且始終可見。Tab 欄上展示圖標和文字,當用戶選中某個tab時,這個tab處於高亮狀態。
在 iPhone 上,tab 欄一次只能顯示 5 個以內的頁簽。如果程序需要更多的tab,tab欄可以展示前四個,第五個放置「更多」,用列表的方式呈現其餘的項目。
圖20
Android的Tab欄用於探索和切換不同視圖或功能,也可用於瀏覽不同分類的內容集合。主要有三種tab類型:
1. 滾動tab
2. 固定tab
3. 堆疊tab
圖21
頭又開始痛了,不想寫了,就到這吧... T_T
兩個系統還有很多細節上的不同,像Android的邊界反饋效果與iOS的回拉效果、Activity Indicator的對比、dialog上確認鍵兩個系統分別在不同的位置等,以及iOS特有功能上的一些交互特性Passbook、iCloud、iAd等等......
Ps.以上每個點均能單獨拿出來寫個長文1、返回的入口不一致,android基本上是硬體返回,iphone則是屏幕軟鍵返回。但這點很可能隨著Android4.0的出現而改變;
2、長按為android的一個基本的標配操作,但iOS應盡量避免;這點造成了很多操作上的不一樣,例如刪除操作,iOS為滑動,android為長按
3、Android有menu鍵,點擊後調出menu菜單,iOS沒有;
4、tab的處理上也不一致,因為iPhone沒有menu菜單,更多的操作很可能放在最後一個tab里,叫「more」;
5、應用的通知處理也不一致,iOS為圖標右上角的小紅圈,Android為statuesbar中的滾動顯示;
6、iPhone有子tab,android好像還沒有看到有,除非是第三方應用自己添加的控制項。
根據android4,0規範與IOS規範,android與IOS主要的不容之處表現在:
1.android4.0包括三個虛擬按鍵:返回、home和最近任務,而IOS只有一個物理Home按鍵,返回按鈕一般放置在導航欄左上方
2.android的主要操作欄在屏幕上方包括:向上+圖標+頁面名稱+主要操作+更多(次要操作),主要操作欄還提供視圖切換功能。IOS包括導航欄、工具欄、tab欄,導航欄包括返回+標題+主要操作,工具欄包括一些次要操作,Tab欄承擔頁面視圖切換的功能。
3.android規定tab欄應在屏幕上方,主要操作欄下面,盡量不要放置在屏幕下方,防止與虛擬按鍵誤操作,而IOS的tab欄在屏幕下方
4.android長按會出現情境操作欄,對內容項進行選擇及內容項的主要操作功能,而IOS很少使用長按功能
5.在手勢操作上,android可以向左滑動刪除單條內容,或滑動屏幕切換不同視圖,而IOS向右滑動刪除內容,並且提供搖一搖返回等功能。
6.界面表現形式不同如:文本輸入框、彈出框、選擇器、操作按鈕圖標等
但是,可以看到,為了保持用戶體驗及平台的一致性,以及資源的可重複利用,兩個平台在界面布局上應盡量統一,有些app也會打破這些差異性,好多android的app在布局上與IOS相同。
兩者的本質區別是,IOS UI是一款的產品,用戶可以立即使用。 Android UI是一個設計參考範例,主要目的是展示Android OS的功能和性能,最終的產品由各個手機廠商在此基礎上完成。所以造成了兩者細節設計上很大的不同。
第一名的回答已經有不少年頭了,隨便扯點這(Navigation with Back and Up)上面的東西都能拿那麼多贊=_=
容我補充一下MD和ios9……
—————————————————————————————————————
我從設計語言的高度來分析——MD是機械物理和電磁物理,iOS是鏡頭運動和景深變化……
在material Design中,用戶的手指是magnetic(磁鐵性),伸出手指把element吸過來,點擊泛起ripple(漣漪)。而其他物體是基於一個經典的機械物理模型,在這個機械物理模型中,Android用 elevated surfaces 和shadows表現depth,離你手指越近則越亮且陰影越多,當貼近你手指的時候,就亮到FFFFFF,陰影為24dp。反之離你越遠,你按鍵力度越弱,陰影越少,它越往後面的黑暗中隱沒,直至000000。
而iOS是驅動作為「鏡頭」的屏幕運動,靠近或遠離物體,由mater view轉化為detail view。所以當需要聚焦或者模糊,iOS用blur effect表現depth,所以它不在遠近,而在你的焦點,你越需要,它越清晰,你越不需要,它就越模糊,所謂毛玻璃,就是把前景和背景拉開了。就好像人的眼睛,太遠了、太近了都看不清……
iOS的桌面像個宇宙,特別是基於watchOS之後的系統更像一個寰宇星空,每個APP就是一顆星,每個文件夾就是一片星雲。而在這星空中點擊APP或者APP的文件夾,就會使iOS鏡頭遠近運動,請想像一個無人機從太陽系的某一處竄入地球,前一秒能看見地球以及它周圍的星辰,後一秒就看見了海洋和大氣層,這是沉浸式體驗。有些還會有淺景深和運動模糊。
至於滾動操作確實矛盾……但是iOS也好MD也好,這些設計語言不過是一套物理模型,讓用戶把客觀經驗直接移植過來從而更好滴認知,如果這套物理模型有不適合用戶的地方,便會修改成理想的狀態。所以這些喜歡轉牛角尖的設計師不用想不通。設計語言這種模型也會隨著設計的發展不斷被完善,就像相對論之於經典力學。
Android在MD之後出現了一個48dp的原型button像漣漪一樣展開,有仿於iOS的沉浸式體驗。
但在Android系統早期的交互設計中,工程師的文化思想使得他們把一個個APP做成了activitie(活動)的collection(集合)。而每個活動由intent(意圖)連接起來,它每次執行一個APP的時候就是launch(頁面由下至上出現)。
- ios的父子頁面轉換是以鏡頭運動為模型的,它的父子層級是在X軸上左右分布的,它的兄弟視圖是Z軸上下分布的,例如知乎for iOS上滑下滑切換下一個回答(參考:從iosAndroid系統談動效設計 - 狐痴山 - 知乎專欄)
- Android,它的父子層級是Z軸上下分布的,兄弟層級是X軸左右分布的,如知乎、GMail的子頁面左右滑動切換上下回答或上下郵件
(參考:Swipe-away Navigation)
動畫:iOS是pop animation ,Android是Bouncy Animation
(參見:【origami】【motion】三大animation patch - 狐痴山 - 知乎專欄)
邊界反饋:iOS是彈回來,Android是邊緣出現一個小圓弧瓣兒
手勢:Android左右邊緣側滑是drawer,中間部分左右滑是切換tab,而iOS右滑是返回
做一下補充和自己的總結,從實際做ios移植到安卓的角度出發:
從做app設計上的安卓差異點(設計師需要注意的,一些基礎操作盡量用原生控制項,否則安卓開發會扎你小人的)
1.編輯
a)安卓採用長按出浮層,而非ios的滑動刪除(但通知中心是滑動刪除的)
b)安卓的下拉菜單樣式是右下角的小三角,並緊貼浮現,而非ios的上拉滾輪盤,見下圖2
c)安卓的選擇以彈出浮層為主,而非ios的上拉選擇盤
2.操作欄
a)安卓操作或tab均放上方,以免與虛擬鍵盤衝突,而非ios的下方,但許多安卓應用也按ios的來設計,因此這個點的設計更改可以酌情考量;
b)需要為安卓菜單設計呼出的內容,一般是全局導航;
c)需要為安卓搜索設計應用內的搜索;
3.搜索,上文沒有提到這個
安卓的搜索完成按鈕一般不明顯,最好在搜索框後放置搜索按鈕;
4.拍照模塊
安卓的拍照頁面無法提前為取景框加邊框。
從設計處理上不知道有沒有更多的設計點呢?
系統上的差異
比如硬體的返回,但是界面中同樣也可以有返回,因此設計上無需特意改變,設計師心知即可;
多任務的喚出;
等等
最詳細,最仔細的區分可能可以從google和apple的界面參考(規定)里看出
蘋果的是這個&
http://www.uxguide.net/wiki/iphone:Home
http://cdc.tencent.com/?p=5082
細節太多,最煩人的就幾條:
iOS 用導航欄左上角的返回鈕,android 用戶習慣按全局 back 鍵。
Android 見啥都想長按;iOS用戶則非常不習慣,只會點來點去。
iOS上面捏合手勢是標配;Android 上不是跑太快就卡的狠要麼沒反應,總之各種難過少人用。
Android 下邊緣有軟鍵,交互元素要離遠點;iOS 好點,不過 7 開始也不能划了。
推薦一個安卓設計與開發全解析的地址:http://developer.android.com/design/index.html
iOS:導航欄能夠實現在應用不同信息層級結構間的導航,有時候也可用於管理當前屏幕內容。
(1)基礎規範
如圖是ios系統導航的基礎形式,其中text為上一級的標題,title為當前視圖的標題,a代表操作控制項。
ios10規範中提及:一般來說,導航欄上應該不多於以下三個元素:當前視圖的標題、返回按鈕和一個針對當前的操作控制項。
在已下載的253個app(app來源於豌豆莢的設計獎,appso和最美應用的推薦,app store的編輯推薦等,),歸納了以下三種形式:
含三種元素
不含返回按鈕
不含返回及標題
1)含三種元素
大部分app沒有顯示上一級標題,右邊的操作控制項最多為2個。在使用體驗上,只要保證兩個控制項之間距離符合規範,2個操作控制項是可行的。
2)不含返回按鈕
不含返回的一般為一級頁,有一個特殊例子是mindnode在導航欄加了四個操作控制項
3)不含返回及標題
大部分app右邊的操作控制項一般不多餘3個,操作控制項多了以後會壓縮icon尺寸,有悖於ios10的清晰原則,而day one journal的導航欄右邊有4個按鈕。
day one是一個日記本app,可以看出它的用戶群體定位是中深度用戶,導航欄的操作控制項都是新手用戶很少使用到的,但是對於中深度用戶來說是高頻的便捷操作。可是也存在間距過小,容易誤操作的問題。
http://985.so/bzECU
Android的交互設計有統一的趨勢,用戶使用時的邏輯是統一的,iOS沒怎麼用過不好多說,不過在某些情景下很討厭(比如全屏遊戲中突然蹦出來個通知欄,這個在玩水果忍者類的遊戲的時候很困擾;還有「多任務」切換/最近任務刪除很反人類,一個是調出那個的時候需要連續按兩下Home鍵嚴重降低物理按鍵壽命,還有就是那個刪除最近任務的X圖標太小對於手大的人來說就是噩夢;ETC.)
田榮榮童鞋說的比較詳細了
我補充點吧:Android4.0 iOS的體驗正在趨向一致,比如在1.x和2.x的Android中menu鍵的使用和長按按鈕的使用在4.0+的版本就不被推薦了,取而代之的是Action Bar以及滑動(類似iOS的那種),也就是不用按鍵的直接操作體驗。
Android部分App
支持點擊彈出窗口之外的區域(如更新提示)
來關閉彈出窗口
我非常喜歡,這種設計上對有視覺障礙人群體驗更加!但是也有一些App不支持,難道實現此效果很難?iOS尚未發現有這種設計的App
Android的硬體返回鍵,我喜歡
IOS太追求精簡了,一個HOME鍵總覺得麻煩
MoonMonster總結的不錯。不過如果提問者認真想要做好這事情的話。建議做兩件事:
1、把兩個平台的官方規範下載了好好研讀下。
2、每周至少好好研究一個做的很贊的App,每個平台各一個或者是一個跨平台App的兩個版本。
anroid的交互在一些細節上,相比IOS來說做得並不是太好,,而一些Android的APP不僅僅是設計風格的問題,在交互上面也比較混亂。雖然說在android4.0之後已經將用戶的交互統一設置了,但是還有很多碎片化的問題,無處不在功能菜單,和沒有必要的重複的菜單,比如一些APP在同一個交互層面上就有三個菜單當中存在設置這個選項,為了保持一致性的風格,而使得交互變得混亂。
菜單要在有必要的時候才添加,添加時哪些功能是必須存在的都要考慮清楚。
還有在一些APP當中,添加上手勢操作,也要考慮和APP的契合度問題,不要有了新的交互模式就要加入進去。
1 iOS只有一個物理鍵,android有三個物理鍵
2 iOS和android的底層交互設計不同
所以開發前要仔細研究開發文檔,android4.0有很多設計有些借鑒winphone和iOS,ios也有借鑒android的地方,比如通知。
這樣其實很好,用戶從一種系統到另一種系統很快上手。
新手交互多和其它交互設計師交流吧,推薦你篇文章設計之術一:構築有效的思維模型(上) ,這個微信公共號不錯,可以加。
只說一點,滑動屏幕的感受,iOS是最順暢最自然的。在商場里體驗過很多android,滑動的感受總有那麼點怪怪的,或者說有點生硬,低配置的還有卡頓等現象。。。
不能在交互設計師面前賣弄,就算吐槽一下android。做交互設計的時候要適當注意android硬體有實體按鍵,和虛擬按鍵,設計不好誤操作很多。android在4.0之後引入了標準設計規範,之前沒有任何規範可言,完全野蠻生長。用戶使用過程中養成積累的操作習慣很難短期按照規範的路線走,這個用戶群體還很大。請適當的注意圍觀4.0+系統的用戶情緒。
(我發現許多Android用戶在爭論哪個好用時總是以「強大」為中心論點,個人認為方便才是第一考慮的因素)
Android令人佩服的一點就是把本可一步完成的操作變得很複雜:
比如刪除某條簡訊,不像iOS直接手勢操作。
比如圖庫裡面多選幾張照片。
個人不知道手勢操作等是不是被apple註冊專利了。
利益相關:Android / iOS都在用,(HTC G7 / SONY LT26ii / SONY Z2 / iPhone4 / 5 / 6)。
ROM用過官方以及第三方(個人傾向官方ROM)。
首先,IOS有很多控制項都是現成的,並且系統版本比較少。安卓系統的基本都是自定義控制項,不同版本不同手機會造成交互效果的很大不同。
區別於這兩樣系統,就要在做需求評審的時候仔細區分,並且分別研究兩種手機用戶的用戶習慣。
ios的感覺更精緻一些,雖然有些Android的很多屏幕很大。
推薦閱讀:
※為什麼向右箭頭具有Next的暗示?
※交互設計師在整個產品中需要做的東西有哪些?
※格式塔心理學在用戶體驗設計中有哪些運用?
※人類文明中有哪些經典的視覺符號?
※為什麼時至今日,許多單反的操作界面仍然十分難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