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於圜丘」是什麼意思?

最近開始讀明史,在本紀里老是看到這個,遂有此一問


所謂「圜丘」,就是我們所俗稱的天壇,古代朝廷祭天的場所。天圓地方嘛,所以祭天的祭台就是一個圓形的高台,因此就叫「圜丘」。——相應的,祭地的祭台,就是方形的,所以名字就叫「方丘」。

「有事於圜丘」,那就是說到圜丘有事情,到圜丘能有什麼事情,自然就是祭天嘛。

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朝廷這天在圜丘舉行了祭天活動。

當然,明朝的祭天制度也是有變化的,剛開始是天地分祭,洪武十一年,朱元璋改成了天地合祭,據說是他祭天齋戒的時候天老下雨,祭祀時求老天爺的事情也總是不能實現,他就想這是怎麼回事,想啊想,想明白了,原來這天地就如同人的父母一樣,你把父母分開祭祀,老天爺能高興嗎?於是就把圜丘改建了一下,在圜丘上面蓋了一間房子,起名大祀殿。然後把祭天、祭地合併,都在這裡進行。——提醒一下,這時圜丘是在南京的。

朱棣篡位後,遷都北京,在北京南郊也同樣建了一個圜丘,和南京的一模一樣,同樣進行祭天祭地。到了嘉靖時,嘉靖又覺得這樣合在一起祭祀天地,不符合禮數,硬是頂著群臣的反對,給重新分開了。他先把大祀殿(原來的圜丘)廢棄掉,在它的南邊重新建了一座圜丘,這就是今天在北京天壇見到的圜丘,又在原來的圜丘大祀殿的舊址上,建了一座大享殿,這就是今天祈年殿的前身。然後在北郊又建了祭地的方澤。從此,天、地又分開祭祀了。

幾年後,嘉靖又把圜丘改名天壇,把方澤改名地壇,這就是今天天壇、地壇的來歷。


既然讀明史,禮儀方面書上有。

文言文釋讀方面,參考高中教材《歸去來兮辭》「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


一般來說《明史》中把祭天祭地稱之為「大祀天地於南郊」
中國古代在祭祀的時候總是會用一些雅稱來代指於祭祀有關的事物,以體現對祭祀對象的尊敬。特別是在祭祀告文中的用詞
比如稱酒為「清酌」,牛為「一元大武」,羊為「柔毛」,大的豬為「剛鬣」(豬八戒的名字),小的豬為「腯肥」。而「有事於南郊」實際上就是在南郊祭祀天地的意思。圜丘之意已經有人解釋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詞至柳永為一變?
誡子書在如今還有存在價值嗎?
蘇軾《謝魯元翰寄暖肚餅》中回贈的「暖肚餅」是什麼?
朱弁的《曲洧舊聞》這曲洧是什麼意思呢?
說一說諸位見過的最讓你受益匪淺的中醫醫案

TAG:歷史 | 古文 | 二十四史書籍 | 明朝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