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脩脯無從得食」中脩脯是指什麼?

左宗棠


這句話出自左宗棠組詩《二十九歲自題小像八首》第四首中「研田終歲營兒哺」的自注,雲「父授徒長沙,先後廿餘年,非脩脯無從得食」。

所謂「脩脯」,其實就是學生給老師的學費。

脩和脯意思相同,都是腌制的干肉。孔子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意思就是說,凡是給我提十條幹肉以上的人,我沒有不盡心儘力進行教誨的。從此以後,人們就都用「束脩」一詞指代老師的薪水了。

因為束脩是老師的工資,而脩和脯同義,所以脩脯也就成了束脩的同義詞。

左宗棠這句話是回憶他小時候家裡的艱苦生活,說當時他父親在長沙當私塾先生,前後一共二十多年,全家就靠著父親的一點教書的收入來過活。


@三種不同的紅色 對「束脩」一詞的本義解釋是對的,但對「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一句的釋文是錯誤的。

孔子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意思就是說,凡是給我提十條幹肉以上的人,我沒有不盡心儘力進行教誨的。從此以後,人們就都用「束脩」一詞指代老師的薪水了。因為束脩是老師的工資,而脩和脯同義,所以脩脯也就成了束脩的同義詞。

這是唐宋以後注家和儒生最常見的誤解之一。

眾所周知,「有教無類」是孔子的辦學理念,什麼叫有教無類?用張居正的話說,就是「教育人不要分若干等類」。至少在孔子的學府里,學生不全是孟懿子、南宮适兄弟、子貢之類的富貴子弟,也有一簞食一瓢飲的顏淵、衣衫襤褸的曾參、蘆花為絮的閔子騫,更有卞野之人子路、無置錐之地的冉雍以及一貧如洗的原憲。如果在經濟上設置門檻,那麼肯定有被拒之門外的人,這不符合孔子「君子正身以俟,欲來者不拒」原意。所以將「束脩」解釋為贈師之贅或者拜師入學的見面禮,顯然有違孔子博愛之道。


而且,先秦男學童的贈師之贅一般不會送束脩。《左傳·庄公二十四年》記載:「男贅,大者玉帛,小者禽鳥。女贅,不過棒栗束脩」。又如《谷傳·庄公二十四年》云:「男子之贄,羔、雁、雉腒(鳥類干肉);婦人之贄,棗、栗、腶脩(搗肉乾)」

近代,康有為也曾在《論語注》里澄清:「惟女贅乃以脯脩,學者無之。後儒誤以解此經,則大謬」。也就是說,女童才需要額外送禮,男學童一般是不需要送禮的,要送也不是送肉乾。


那麼,「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這句話到底作何解釋呢?

在古代「脩」是「修」的異體字,參見趙瑾昀先生的另一個答案
「修」和「脩」的用法相同嗎?如果相同,二者哪個正? - 漢語
「束脩」也通「束修」。漢代註疏家並未將此句的「束脩」釋為贈師之禮,而是釋為年齡。

如漢鄭玄注《論語》「束脩,謂年十五已上也」,漢孔安國注《論語》「束脩,束帶修飾」,魏何晏《論語集解》也引此注。又如漢植寬《鹽鐵論·貧富》記:「余結髮束脩,年十三,幸得宿衛,給事輦轂之下。」李賢注「束脩,謂束帶修飾」,表示有年齡特點的裝束。

據以上注釋,可初步認定「束脩」在論語中的意思是束帶修飾,是年至十五的裝束,古時按習慣男孩到十五左右則束髮為髻,表示成童,並可以接受成童的教育。

所以,「自行束脩以上」指的是孔子收弟子的年齡下限,而非禮品厚薄的標準。

另外, @牧羊人 的答案也是錯的

脩指的是肉末,脯指的是肉乾!這兩個字在古代是兩個刑法。

脩是肉乾,不是肉末,醢才是肉末、肉醬。醢、脯才是與之相對應的刑法。而且,醢、脯只有殷商時候才被視為刑法,商周以後刑法之義基本消失了。


推薦閱讀:

TAG:古文 | 論語書籍 | 左宗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