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詩人需要讀多少書?

多大的涵養可以撐起一個詩人


詩人拜倫宣稱自己從不讀書。他死後後人發現在他的藏書里做滿了批註。

宣稱自己不讀書的詩人或者堅持認為詩人不需要讀書的人很多,但大抵不是謊言就是無知。就像學霸說自己從不努力一樣,你要真信你就傻逼了。恰恰相反,文學史上絕大對數的詩人的閱讀量都是驚人的。即使是陶淵明這樣語出自然的詩人,也是「好讀書,不求甚解」的。

嚴羽寫《滄浪詩話》,曰詩應不涉理路不落言筌,不靠議論不靠才學,被後人罵得狗血噴頭,稱之為流弊。後人多看重此句「詩有別才,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後面還有一句「然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至。」把詩寫得好看,有點小聰明,好
則好已,終是才子之詩文。中國從古至今得才子又何其多也。將詩不關書誤以為不讀書,將不涉理誤以為可以胡說八道則又墮入詩之魔障。

對生命的體悟又是另一回事。講直尋,講妙悟,鄉野村夫都偶又所感,民間歌謠也有可觀之處。有才學不見得是什麼壞事,只要性靈還未泯滅,對寫詩還是有所助的。可舉一例,艾略特的才學也是很淵博的。

很多宣稱自己不讀書的詩人大概在塑造自己的「天才」形象,這類人熱衷於向讀者、評論家和公眾塑造自己的「天賦極高」、「天縱之才」的形象,因為書誰都會讀,天才是學不會的,而且稀缺的。所以我們看到文學史上諸多自矜自驕為天才的人往往常行荒誕不經之事,好作驚人之語,以此來佐證其天才的身份,用今天的話來說,兩個字:裝逼。

很多人推崇天賦、才華,但天賦和才華是什麼?打一個比方,一個從未學過射箭的人一開弓便能正中靶心,十發能三中,這是天賦。但要達到十發九中、十發十中的地步光靠天賦是不夠的。耐心、毅力、意識、反覆的訓練這些對一個高手和大師是必須的。寫詩同樣如此,光靠天賦,可能靈光乍現寫出一句驚人之作,但如果僅僅止步自滿於此,江郎才盡,傷仲永的故事想來我們也聽過很多。

而很多人真的天真的人云亦云詩人不需要讀書,真是貽笑大方。

@黎衡 兄的答案里很好的解釋了詩人為什麼需要讀書的問題,因為他們需要在傳統之中確立一個參照系,這個參照系不是由所謂的天才所確立,而是由大師所確立。你需要了解你寫的是什麼水準和你最頂級的大師距離有多遠。你需要自一開始就有一顆謙卑溫和的心而不是一種自我膨脹的心態。一個有志於詩歌的人不會滿足於僅僅是寫詩,他需要融入詩歌的偉大傳統之中,他需要有志於在荷馬、但丁、李白、杜甫、艾略特、布羅茨基這些偉大詩人之後坦然寫下自己名字的人。艾略特在《傳統與個人才能》中說,任何人如果在二十五歲以後還想作一個詩人必須得有一種「歷史的意識」:

不但要理解過去的過去性,而且還要理解過去的現存性,歷史的意識不但使人寫作時有他自己那一代的背景,而且還要感到從荷馬以來歐洲整個的文學及其本國整個
的文學有一個同時的存在,組成一個同時的局面。這個歷史的意識是對於永久的意識也是對於暫時的意識也是對於永久和暫時的合起來的意識。就是這個意識使一個
作家成為傳統性的。同時也就是這個意識使一個作家員敏銳地意識到自己在時間中的地位,自己和當代的關係。

這種歷史的意識讓我們在閱讀前人作品時有一種「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之感。

我們說寫詩不是說靈光一現妙筆生花,這全是浪漫主義的遺毒在作祟。寫詩是什麼,是觀察世界的方法,是對人生、情感、生活、現實等等複雜經驗的陌生化處理。而經驗來源於兩方面,一個是「直接經驗」,就是自己所經歷的一切經驗,一個是「間接經驗」,這就需要藉助於讀書、電影以及其他途徑來汲取了。每個人的經驗受現實所限制,必然是有限的,這就需要我們來尋求「間接經驗」了,學識、經驗這東西,最易獲取的方法莫過於讀書了。讀書對一個詩人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了。一個詩人多讀書的意義還在於避免因無知而淺薄,因淺薄而愚蠢,因愚蠢而沾沾自喜。一個沾沾自喜的詩人是可怕的,可怕的不僅在於其不自知,還在於自我滿足,滿足於一種俗套、陋知、庸見。這對詩人和詩歌都是致命的。這是一種靈魂的肥胖臃腫症。我們看到那麼多平庸的詩人和俗套的詩歌,將女人比作玫瑰,將祖國比作母親,沉浸於傷春悲月式的自我傷感中,在自媚的同時走入一種媚俗的境地。

詩歌是常為新的,詩人也是常為新的。真正的詩人往往都有一種焦慮感,這種焦慮感除了來自前輩」影響的焦慮「以外,還有就是這種」常為新「的焦慮,不能重複別人,更不能重複自己。詩歌的風格、境界有很多種。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分的非常細緻,雄渾、沖淡、自然、飄逸,各種風格、境界都不乏好詩。但詩歌最忌一個」俗「字。一沾「俗」(這俗指的是「俗套」而非「世俗」),才、情、趣必然低下,其詩不可讀,其人不可交。很多不讀書的詩人偶爾悶出一佳句出來,便沾沾自喜,不論詩如何,其境界已落下乘。

清代詩論家葉燮在其著作《原詩》中將詩人的創作能力分為四個字:才、識、膽、力。他尤其重視這個」識「:

大約才、識、膽、力,四者交相為濟。苟一有所歉,則不可登作者之壇。四者無緩急,而要在先之以識:使無識,則三者俱無所託。無識而有膽,則為妄、為鹵莽、
為無知,其言背理、叛道,蔑如也。無識而有才,雖議論縱橫,思致揮霍,而是非淆亂,黑白顛倒,才反為累矣。無識而有力,則堅僻、妄誕之辭,足以誤人而惑世,為害甚烈。若在騷壇,均為風雅之罪人。

以此觀之,當代很多詩壇之亂象和古人所述沒什麼不同,有才、有膽、有力者卻無識,都是」風雅之罪人「。這」識「一指學識,二指見識。學識自不必說,非讀書不能累積。這見識,就是能識別何為優劣,是非分明後能有取捨。很多詩人讀了點書之後就如同葉燮所言:

彼無識者,既不能知古來作者之意,並不自知其何所興感、觸發而為詩。或亦聞古今詩家之詩,所謂體裁、格力、聲調、興會等語,不過影響於耳,含糊於心,附會於口。

這就是無識者的尷尬。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影響於耳,含糊於心,附會於口。」讀了點書卻又沒通讀、精讀,尋章摘句,牽強附會,下筆儘是他人詩句。因為當世偽詩人甚多,寫不出自己的東西,所以模仿他人,你學海子我亦學海子,你寫玫瑰我亦寫玫瑰。所以雷同者甚多,再以詩人之名行沽名釣譽之事者,實在另我輩羞於與此類為伍,絕不輕易提自己是詩人了。

很多宣稱不讀書的詩人不是說寫不出好詩,但視野和題材往往受限比較偏狹,表達的方式也過於流俗,淺白。我見過很多不讀書的詩人,他們真的不讀書,他們寫的是什麼呢,基本都是些口水詩,吃喝拉撒,情情愛愛等毫無深度的東西,他們分個行,也稱之為詩。這其實沒什麼,自己寫的開心也挺好。但以此來自稱天才或者互相吹捧為天才就有點恬不知恥了。

題主問成為詩人需要讀多少書,這個是無法量化的。讀書之外,還需要你去感受,去體驗,去思索,去愛,去恨,去經歷,去熱烈擁抱這現實生活,在極度情感專註與震顫中寫出自己的詩歌。很多人說詩人純真大多理解為任性、孩子氣,全是浪漫化的胡說八道。詩人的純真在於對一首詩,對一個人,對一件事,對一段情,對世間萬事萬物永遠充滿好奇、愛與探索,他們的純真源於對事物的極度專註,以比常人稍多一點的敏感去發現事物的不同之處。而我們常說的靈感也是來源於此,是極度專註的產物,而不是什麼「靈感」這種虛無縹緲的東西。這是一個從「直覺」到「自覺」的寫作過程。很多人依賴「靈感」、「直覺」、「想像」來寫作,將寫作當成一種情感的宣洩和複雜的文字編碼遊戲,這種寫作註定是不長久的。

多大的涵養能支撐起一個詩人,這個不是光靠讀書獲得的。讀書可以構建起一個人的基本知識架構,這種知識架構不僅僅限於詩詞歌賦,還包括歷史、哲學、宗教、美學、自然科學等等。這些能幫助你更好的認識和觀察世界和現實,避免自己在詩中流於俗見和淺薄。讀書之外,還需要有獨立的思想、謙卑的心態、健全的人格,敏感的心靈,淵博的學識,創新的意識,廣闊的視野,良好的修養,不俗的審美,永遠對世界和人類充滿愛、好奇和悲憫之心的情懷等等。

清人張潮在《幽夢影》中有言:「善讀書者,無之而非書。山水亦書也,棋酒亦書也,花月亦書也。」日月星辰、花鳥蟲魚、天地萬物、人情世故,無一不是書,無一不可讀。總之,首先像個正常人一樣去生活,然後注入自己的體驗、情感與語言,寫下來,不斷錘鍊,終會寫出一首好詩。也不要去問該讀多少書,讀了自然會有收穫和回饋。時間對每個人都很公平的,對「天才」也一樣,他們基本都短命。

http://weixin.qq.com/r/sUhSSrfEQOo-rfMp9x2j (二維碼自動識別)


瀉藥。


回家的路上看了幾個答案,覺得不是很滿意,比如王路老師的答案,就明顯太隨手了。


我來梳理一下,為什麼會有這些觀念上的衝突。

我們經常聽到一種說法,說的是人人都是詩人,或者詩人是天生的,其實這都是從廣義上說。所謂對生活事物有詩性的體會感慨者,即詩人也。此詩人,不必會寫詩,訴諸於繪畫也好,訴諸於金石也好,甚至訴諸古風歌詞、廣場舞,乃至無所動,只有心動,都是可以說的。

其實,這是混淆了概念。詩心者,玄之又玄,說破大天,無非是人類對自然事物的體驗共情罷了。秋天下雨了覺得壓抑,和人離別覺得不舍,生者想到死,窮困者感慨命運……這些感情,其實哪裡是詩人獨有的?詩人表達出來的東西,又有多少是人們沒有過的?


所以,一定要正本清源。如果非要把這種共情叫詩心,那麼,詩心人人有之,但不可以說人人都是詩人。詩人和非詩人的差別在何處?

很簡單,詩人把他們的感情和體驗,用詩的方式表達出來了,而非詩人沒有。

大家很容易把詩搞成玄學,是因為往往盲目忽視了很簡單的一個事實:


詩,是一種文體。是需要創作出來的,需要寫成文本的。

作為文本,就有文本之高下好壞,文本之高下,體現在辭彙量,句法,章法,結構,技巧等等等等。


很多人都有一個詭辯,那就是:某某詩人寫的老太太都懂,某某詩人的某詩天然去雕飾,某某詩人很簡單的詩卻很感動我……放到新詩,可能就變成了是個人會回車就能寫。


首先,這是把詩之美感好處中的兩點,情感美與形式美,刻意分開,並用第一點駁斥第二點是沒必要的。格律有毛用,趕得上我情感真摯么?很多新手的情感,想必是太洶湧了。


其次,你有詩心,如何表達?如何盡善盡美?這除非你擁有強大的詩藝、詩技,是不可能做好的。打個比方,很多新手寫古體,往往什麼都想說,什麼都往裡頭塞,搞得臃腫不堪。我說的最多的是,什麼時候會知道什麼是不該寫的,就入門了。知道啥不該寫,就是大功夫。


第三,看著輕易的,得來未必輕易。看著天然的,寫來的過程未必天然。陶淵明那種質樸,隨便是個人就能來么?元白的老嫗能解,是老嫗能寫么?寫詩不是外行想的那樣的,缺乏創作體驗是不行的。


所以,你應該懂了,要看多少書才能成為一個詩人?我的答案是,辭彙量是看書來的,章法技巧是看書學來的,那些你不明晰的個人體驗是靠讀書明晰的,那些你未接觸過的世界是通過讀書深入的……什麼時候,看到你的東西,夠支撐起你的詩,夠你能毫無滯澀表達你自己,那才算是入門,而後,詩的路上,永無止境。


別指望著憑藉一點敏感的個人體驗就想自己是詩人,別指望搞個看上去似乎是那麼回事的就像是才子了。中國這種人,很多,他們中的一些,被我扒皮過,殷鑒不遠啊。


PS,看到小萌的答案中有一句說,讀書多的人未必比讀書少的人寫得好,覺得有必要補充一下。


其實就讀書而言,什麼算是讀了?這個就有很大差別,說本很簡單的書,我初中讀唐詩三百,草草而已,高中再讀,多了一點體會,也是草草,後來日夜熟玩,也不敢說自己讀到盡善盡美。一本大家認為的大路貨尚且如此,這個讀多讀少如何界定呢?不入門的時候看,看意境,看感情,看走不走心,入門了以後,看章法,看句法,看架構,看修辭。一本書不同的年齡不同的閱歷不同的學養去看,絕對是不一樣的。唐詩人人讀,讀到唐詩百話那樣的見識,卻不是人人都能的。這一點,我歸結為:閱讀力,也有高下。領悟力,也有高下。讀了一本唐詩三百首,而能熟玩其中種種,比之囫圇吞棗讀了一大本鑒賞辭典,反映在筆下,肯定不一樣。

而讀書未必為詩人,這句話,無非是說:學人不等於詩人。這個我在評價周嘯天先生的時候已經說過了,說白了:表達能力,也有高下。上面說的詩心,是對事物的體驗共感,其實本身就存在敏感和遲鈍之分,體物之敏感,只是一個必要條件罷了。能聽音樂而開口五音不全的人,多了,詩心敏感而不能表達的,自然也是多了。


不必大驚小怪,讀書,只是走向詩人之路不得不做的事情。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詩,但我們要求我們真正成熟的詩。如是而已。


贊成 @流光經年的話。
@王路 兄,你兩次的回答都讓我十分不能忍。一是這次,二是有一次你說

在詩的王國里,邏輯必須臣服於情感,而情感不必讓位於邏輯。

王路兄還有其餘諸問題不多說。

我一直認為王路兄很有才學,這是真的,看過的也不少。但有時未必過於感情用事,答題過於隨便,隨著自己的經驗和性子,這也是一個問題。王路兄,你這是暴露你畢竟只是個愛好者,只不過只是讀得更多的愛好者的本質啊。你真的沒有真真正正的踏入過詩的門檻。

關於詩歌和邏輯的問題,這裡不論述,就說好的詩人用不用讀書這個問題。

首先關於現代詩的態度, @流光經年同學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但是重點要讀多少書,依然是要切題。

我這裡重點談談古典詩詞的作者,從古人到今人,到底用不用讀書。詩人這玩意兒,可以說有天分,但絕對不可能是天生。


先說古人,就拿唐代的詩人,這麼有才了,讀的書會少?

不讀詩經楚辭要讀,詩經不僅是詩人必備,而是四書五經都是必備讀物。詩人在古時往往與文人士大夫等同,士大夫要讀的書,在我們今人看來,也是很多的了。就說四書五經,今人除了科班,幾個人讀完過?就算科班的也很少有人讀完。

然後就是自己的喜好雜七雜八的。


古典詩詞的詩人看書,我認為應該分為兩類:

一是看前人的詩書。

二是看其餘任何書。

看前人的詩書,吸取養分,並且只有對前人的所有風格做到心裡有數,才談得上自己的創新,跳出前人。

否則自己寫了些東西以為是自己的創意,回頭一看,還是沒跳出前人的掌心。這個問題我在以前的回答里說過,先要談繼承、保全,才能談創新、發揚。


看其餘的書,就在於豐富自己肚中的墨水,並且把這些墨水化為詩的內容。


下面舉例時間到。


就說唐人,這麼天才的唐人,這麼天才的李白,看的書少么?

受楚辭影響那麼大。再者,他對歌行體和古體的風格這麼了解,必然對漢魏晉南北朝的詩了如指掌,這看得書會少?

李白有《擬古十二首》,說明他深諳古詩這一詩體(這裡的古詩特指古詩十九首,是一種詩體。讀完十九首和深諳是兩碼事)。

李白有各種行路難,這說明李白至少得對南北朝時的《行路難》了如指掌。

諸多例子不多說了。

以上都說明李白對唐以前的詩了如指掌。


再說內容:

《夢遊天姥吟留別》用了多少典故?

《行路難》用了多少典故?


李白要是沒讀過大量的書,寫得出那些東西?

一般人連什麼是」瀛洲「」什麼是「日邊」都不知道。

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

李白必定對韓信賈生之史有了解,這得讀書。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對漢魏晉歷史有了解,這得讀書。

無論是讀書,還是李白行走大江南北,都是增加了肚子中的墨,才寫得出那些詩篇。如果李白一輩子都待在出生地,且不僅書,就算詩性天生,寫得出么?


看看李白的詩,那大篇幅的人名地名,那大篇幅的典故,常人只可仰望。

這證明了豐厚的學識對於一名詩人有重要,這也證明了多讀書對一名詩人有重要。


再說杜甫,「詩乃吾家事」。

杜甫自小必然受過良好的詩歌寫作訓練,從練詞練字,到句法,寫作。


看杜甫的詩,必然會感嘆杜甫的功底之好。那詩歌寫作的底子是多少詩人都趕不上的。這叫不讀書?

而且李白杜甫學南北朝詩人學古詩人都學過的,說明他們也是要向古人學習,光是自己摸索,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己長再高都是個矮子。


就像今天搞哲學和搞物理的,如果不繼承以往的理論,自己瞎搞,就算不成為民科,也難以搞出什麼高端的東西。


杜甫如果不讀其他方面的書,也不會寫出

出師未捷身先死

這樣的句子,這說明其對三國史很了解啊。


包括杜牧,寫:

楚腰纖細掌中輕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這些都是對歷史十分了解的。

他們不看史書,難道還會是聽吟遊詩人唱的?

野馬籠赤霄,無由負羈鞅

元稹的。熟讀《論語》《莊子》幾乎是古詩人的必備科目。更別提王維那樣還讀不少佛經的。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王維的。

野馬和毒龍什麼意思就不在這裡贅述了。


詩人不讀這大量的佛道兩家的經典,寫得出這些東西?

好了,就不扯唐詩這裡了。說說我比較擅長的詞的領域。


晏幾道愛化用,愛用典,哪怕「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臨江仙 夢後樓台高鎖)這種偏門的前人的且水平一般的句子都能給他挖出來(五代 翁宏《宮詞》),晏幾道讀的前人的詩會少?

說晏幾道《鷓鴣天 彩袖殷勤捧玉鍾》上片對句(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不愧六朝宮掖體」,這也說明其對前人了如指掌。

就算本身,晏幾道可以說是北宋最後一位復古花間的大家,那麼晏幾道對花間必然也是了如指掌。

隨便例一首詞,就可以看出晏幾道的學識有多廣。

晏幾道寫過

少陵詩思舊才名

晏幾道對至少讀過杜甫吧。

東野亡來無麗句,
於君去後少交親。
追思往事好沾巾。
白頭王建在,
猶見詠詩人。  
學道深山空自老,
留名千載不幹身。
酒筵歌席莫辭頻。
爭如南陌上,
佔取一年春。

晏幾道至少讀過孟郊,王建,元稹吧。


還有更多的例子就不一一枚舉。


至於蘇東坡,蘇東坡的學識就不必我來給大家介紹了吧。


詞自周邦彥,對於用典化用這一門寫作技術,已經逐漸臻於化境,真的能做到有機組合,美妙非凡。

因此如果不讀大量的書籍,去讀南宋的大多數詞,一般人都讀不懂。

這也是什麼對於現在的一般讀者而言,他們更喜歡看北宋前期的小令,周邦彥及以後的一般都不看也看不怎麼懂。

說到用典的大家,辛棄疾。辛棄疾的所有詞中,有兩首《賀新郎》,不但是用典用得多,還在於創造了長調的一種新的寫法,即用典聯繫全篇,大家自己看看辛棄疾看過多少書。

綠樹聽鵜鴂。
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
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黑(昭君出塞)。更長門翠輦辭金闕(陳皇后失寵)。看燕燕(詩經 《燕燕》),送歸妾(暗喻春秋時衛庄公之妻庄姜美而無子,而妾戴媯有子,庄公死後完立為王,但死於作亂,戴媯離開衛國。《燕燕》的一個傳說就是庄姜別戴媯而作)

將軍百戰身名裂(漢將軍李陵)。

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
他的友人蘇武出使匈奴,被留十九年,守節不屈。後來蘇武得到歸漢機會,李陵送他有「異域之人,一別長絕」之語;又世傳李陵《與蘇武詩》,有「攜手上河梁」、「長當從此別」等句。這他也知道,我算服了)

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這個大家都知道)

正壯士、悲歌未徹。

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這麼一看就知道辛棄疾讀了多少書了吧。好多偏門的東西他都知道。看其他幾首《賀新郎》,《世說新語》,《太平廣記》,《資治通鑒》啊,什麼的,用的典多了去了。辛棄疾看的各種雜七雜八的書多了去了


辛棄疾只是愛用典,但他讀的書相對於蘇軾等真正的文人算少的了,但閱讀量依然是今人望塵莫及的。

敢說詩人詞人讀書少?

辛棄疾天生詞人,不讀書,寫得出這首詞么?要知道,辛棄疾詞的特點就是掉書袋,不看書什麼掉書袋?當然,辛棄疾是少數掉書袋掉得這麼精彩的。掉書袋一般是貶義,只有用在辛棄疾身上算褒義。

還有,辛棄疾對於前人的詩詞看得也不少,他的詞中也化用前人的句子。比如

最苦潯陽江頭客,畫舸亭亭待發。

白居易他得看。

回首聽、月明天籟,人間萬竅號呼。

還是莊子,他得看。

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

李白他得看。

我就不一一舉例了。

其餘南宋的姜夔啊什麼的就不多說了。

說到清代,陳維崧領袖陽羨派,朱彝尊領袖浙派。一派必有一派之理論,這些理論都必須建立在對前人十分了解的前提下。會讀書少?包括陳維崧,自己都編詞選,會讀書少?

朱祖謀的詩詞也寫得不錯,編《宋詞三百首》,全宋詞20000多首,至少得看一半以上吧,還不談朱祖謀以前的元明清。讀的書會少?

就拿今天的古詩詞創作圈子,南華帝子,寫過「江南可採蓮」那個人(這個詞還在電視劇里出現過來著),不但通讀古人詩作,讀過不少經史,自己還模仿了許許多多的古人詩體,方才有今天成就。

獨孤食肉獸,噓堂,碰壁,軍持,徐晉如,哪個不是?


就算是我這種入門水平詩詞寫作者。

我鑽研詞,讀過的詞至少也是在一萬首以上,加上詩,那麼我讀的詩歌的數量在常人看來都是一個天文數字,但說真的,我的閱讀量都不算高。我還讀《論語》《莊子》其餘各史,文史哲各種術,由於生在現代,一些西方的東西都要讀,豐富眼界,方才使自己的作品有風格。讀書讀的少,能行么?而且我的閱讀量還真不算高。


就說現在寫古典詩詞,必讀的書,必須從《詩經》《楚辭》開始,到清末,甚至民國,全部具有代表性的集子、作品拉通一遍。這幾乎是必做的過程。光是需要讀的詩,絕對是以萬數來計算。


更別提光讀詩沒用,為了豐富眼界,增加知識,還要知道各種雜七雜八的,歷史天文電影等等,不說深研,必須得有一點涉獵。

關於這個問題,要讀多少書才能成為詩人,我實在給不出一個具體數字,話說回來,天分的確還是挺重要的。但是,誰會嫌書讀的少呢?讀書越多越好,這是必然的。


總之,這個問題我想用這個回答結束:這輩子能讀多少,就讀多少。別想著偷懶。


@李小建 謝邀。

首先,詩人需要天賦。對任何一門藝術而言,天賦都不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天賦是有限的禮物,如果把上帝比作一棵大樹,人的天賦就相當於一片葉子。十個有天賦的人,他們的天賦也必然各各不同,有各自的形狀、紋理、色彩。
天賦的差異又與詩人的氣質相互生成,從而形成風格。
但天賦和氣質只是寫詩的起點。接下來就需要讀書了。古典詩歌的時代,詩人首先是一個知識人,這就需要系統地讀書,識字、掌握語言、習得文化知識,建構相對穩定的對人和世界的理解。屈原、陶潛、李白、杜甫……在成為詩人前不系統地讀書,可能嗎?不讀書的那是張打油。
除此之外,要廣泛閱讀以往世代的詩歌和其他文學作品,在視野中形成一個閃閃發光的人類精神創造力和想像力的星空圖。用艾略特的話講:

每當我們稱讚一位詩人時,我們傾向於強調他的作品中那些最不象別人的地方。我們聲稱在他作品中的這些地方或部分我們找到了這個人獨有的特點,找到了他的特殊本質。我們津津樂道這位
詩人與他的前人、尤其是與他最臨近的前人之間的區別。我們努力去尋找能夠被孤立出來加以欣賞的東西。如果我們不抱這種先入的成見去研究某位詩人,我們反而往往會發現不僅他的作品中最好的部分,而且最具有個性的部分,很可能正是已故詩人們,也就是他的先輩們,最有力地表現了他們作品之所以不朽的部分。我說的不是這個詩人易受別人影響的青春時期,而是他的完全成熟了的階段。

從來沒有任何詩人,或從事任何一門藝術的藝術家,他本人就已具備完整的意義。他的重要性,人們對他的評價,也就是對他和已故詩人和藝術家之間關係的評價。你不可能只就他本身來對他作出估價;你必須把他放在已故的人們當中來進行對照和比較。

一個不了解往代作品的詩人,就像一個不了解科學史的民間發明家在山洞裡做實驗還自以為是改變世界的天才。「天才論幻覺」不值一駁。

同時,對在世的優秀作者的寫作狀況和進展,也要保持適度的關注,是比照,也是砥礪。

除了文學書籍的廣泛閱讀,哲學、宗教、歷史、科學等等書籍,能看多少,則在於個人的興趣和志趣。對寫作能產生多大影響,則是另外一回事。不過,即使是在信息爆炸的當代,精讀凝聚了人類智識強度和語言藝術高度的一百本經典著作,也遠比為了炫耀知識瀏覽一萬本書要對寫作更有意義。

新詩因自由而困難,在普遍的誤解中,門檻反而非常高。

最後,用劉勰《文心雕龍》里的一段話共勉:

文場筆苑,有術有門。務先大體,鑒必窮源。乘一總萬,舉要治繁。思無定契,理有恆存。


不才我玩一點舊體詩詞,自己也常寫,水平不高不敢稱詩人,但這麼多年看過不少,在知乎上也回答了一些與閱讀量相關的問題。
我一向寬容對人對事,但寫詩也不是沒有門檻的,要寫得好,我認為有三點要求:
1、功夫
2、才氣
3、思想

下面分別說:
1、功夫
首先,最基本的文字意義、押韻、格式、節奏把握等等技巧需要掌握,要不然詩從何作起呢,寫舊體詩詞的話,平仄、韻部、詞譜,都要熟習,容不得馬虎,這些都需要下功夫,作基礎知識的積累。要不然寫出來的詩不押韻,豈不是貽笑大方。所謂的現代詩,不再講究平仄,但通過詞語對意義的準確表達還是需要的,所以,最基本的閱讀量和知識積累要有。

2、才氣
然後是才氣,寫詩是藝術創作,是要講靈感講天份的。
《卧園詩話》:

看似無情卻有情
神光一注要分明
眼前景物胸中事
筆不通靈寫不成

有時候我們會看到一些「老乾體」,讀之味同嚼蠟,但是看到好詞好句,會由衷覺得「如此絕妙好詞虧他如何想得出!」這就是才氣,也是樂趣所在。比如李太白的很多作品,歷史上天才之作太多,不及備載,此處不說了。
我對現代詩興趣不大,但也有寫得好的,比如胡風在建國時寫的頌詩「時間開始了」,這一句真好!李慎之曾感慨: 「時間開始了!我怎麼寫不出這樣的文字來呢?「這就是才氣,不服不行。
有人半部論語治天下,有人熟讀經史還是個冬烘,確有人天縱英才,駱賓王七歲時能有多大閱讀量,即能寫出
《詠鵝》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這樣的好詩,屈原在那個時代又能有多少詩集參考,才能寫出不朽離騷?當然我們大部分普通人,要形成詩人的思維和習慣,還是必須通過大量閱讀來滋養,天才如李白者,少年時也是「常橫經籍書,製作不倦」的,我自己也是看多了詩詞搞得寫所有文字都注意平仄和對偶,恨不得都寫成駢文,看現代文學經常上句用仄下句還用仄就感覺不能忍,哎。但是具體到每個人,需要閱讀多少才能有足夠的修養,形成詩思和詩才,這就不好說了,看各人吧。

3、思想
第三點是思想意識,詩家講究」窮而後工「,如果沒有思想內涵,縱使寫得花團錦簇,也不過空有皮囊。對人生、人性深刻的感受來自於生活,特別是不幸的生活,而不是書本。一輩子錦衣玉食的,只能寫一些宮體詩,比如南朝 梁簡文帝的兩首:

《採蓮曲》

桂楫蘭橈浮碧水
江花玉面兩相似
蓮疏藕折香風起
香風起,白日低
採蓮曲,使君迷

《美女篇》

佳麗盡關情
風流最有名
約黃能效月
裁金巧做星
粉光勝玉靚
衫薄似蟬輕
密態隨羞臉
嬌歌逐軟聲
朱顏半已醉
微笑隱香屏

美則美矣,但是沒有深刻意義,作者身為帝王,讀再多的書也寫不出民間疾苦,世道滄桑。

杜甫半生顛沛流離,所作三吏三別,所述慘狀觸目驚心,平平道來即有千鈞之力,何況詩聖寫出,那藝術感染力確是直指人心。

既然說到閱讀量,那發兩篇不常見的,看過內心波瀾,久久不平:

《賣子恨》
馬柳泉

貧家有子貧亦嬌
骨肉恩重哪能拋
饑寒生死不相保
割腸賣兒為奴曹
此時一別何時見
遍撫兒身舐兒面
有命豐年來贖兒
無命九泉長抱怨
囑兒切莫苦思量
憂思成病誰汝將
抱頭頓足哭聲絕
悲風颯颯天茫茫

《祝髮示弟》
八指頭陀

人間火宅不可住
我生不辰淚如雨
母死我方年七歲
我弟當時猶哺乳
那堪一旦父亦逝
惟弟與我共荒宇
悠悠悲恨久難伸
搔首問天天不語
竊思有弟繼宗支
我學浮屠弟其許
豈為無家乃出家
嘆息人生如寄旅
此情告弟弟勿悲
我行我法弟繩武

前一陣有一位」打工詩人「許立志自殺,我一向對現代詩很不感冒,但看到他的作品卻差點看哭了,他是真正在工廠勞動的打工者,既有才氣也有生活,我想他沒有很多時間來系統學習古典詩詞格律,但是我相信如果有機會學習,他寫舊體詩一樣能寫得出色。
對於許立志來說,把詩寫成這樣,對閱讀量沒有特別高的要求,重要的是有一顆敏感的心,能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形諸文字,別人眼中的螢火燭光,在他看來就如漫天花火,有了創作衝動,再用合格的文字水平寫出即可。轉幾篇:

《遲到的愧疚》

每天在快餐店吃完飯後
我都是習慣性地
拍拍屁股走人
直到今天晚上
當我重複著同樣的動作時
突然發現這情景很像
這麼多年來在家裡
我們父子四個吃完飯後
拍拍屁股走人
留下一桌爛攤子
讓母親一個人
慢慢收拾

《我彌留之際》

我想再看一眼大海
目睹我半生的淚水有多汪洋
我想再爬一爬高高的山頭
試著把丟失的靈魂喊回來
我想在草原上躺著
翻閱媽媽給我的《聖經》
我還想摸一摸天空
碰一碰那抹輕輕的藍
可是這些我都辦不到了
我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
所有聽說過我的人們啊
不必為我的離開感到驚訝
更不必嘆息,或者悲傷
我來時很好,去時,也很好

《車間,我的青春在此擱淺》

白熾燈為誰點亮
流水線旁,萬千打工者一字排開
快,再快
站立其中,我聽到線長急切的催促
怪不得誰,既已來到車間
選擇的只能是服從
流動,流動
物料與我的血液一同流動
左手用於白班,右手用於晚班
老繭夜以繼日地成長
啊,車間,我的青春在此擱淺
我眼睜睜看著它在你懷裡
被日夜打磨,衝壓,拋光,成型
最終獲得幾張飢餓的,所謂薪水
我聽到的打工生活略顯疲憊
流經血管,它終於抵達筆端
紮根於紙上
這文字,只有打工者的內心可以閱讀

《我就那樣站著入睡》

眼前的紙張微微發黃
我用鋼筆在上面鑿下深淺不一的黑
裡面盛滿打工的辭彙
車間,流水線,機台,上崗證,加班,薪水……
我被它們治得服服貼貼
我不會吶喊,不會反抗
不會控訴,不會埋怨
只默默地承受著疲憊
駐足時光之初
我只盼望每月十號那張灰色的薪資單
賜我以遲到的安慰
為此我必須磨去稜角,磨去語言
拒絕曠工,拒絕病假,拒絕事假
拒絕遲到,拒絕早退
流水線旁我站立如鐵,雙手如飛
多少白天,多少黑夜
我就那樣,站著入睡

最後以嚴滄浪的話為結:「夫詩有別裁,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然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至」。庶幾近之。


針對古時候的詩瞎掰兩句。
1、首先讀多少書並不能夠作為衡量一個人是不是詩人的標準。另外我不覺得現在有任何衡量的尺度去決定一個人是詩人還是寫詩的人(儘管我並不贊同這種分類)。
2、古代的著名詩人都是有底子的,這個底子是從小的學習造就的,但並不是說學這些東西就是為了寫詩。紀昀讀過的詩可能會超過同時大多數人,但是他本人卻並不是同時期的優秀詩人,就是這個道理。
3、寫詩是要有讀書作為基礎,但是這種基礎是相對的,而不是決定性的。像是 @賀金縷童鞋說的讀前人書(就說現在寫古典詩詞,必讀的書,必須從《詩經》《楚辭》開始,到清末,甚至民國,全部具有代表性的集子、作品拉通一遍。這幾乎是必做的過程。光是需要讀的詩,絕對是以萬數來計算),按這套理論詩經中收錄作品的各位作者豈不是要吃大虧,甚至說漢魏能夠讀的到的書也要遠遠少過明人清人。許穆夫人讀過的詩甚至還不如賀童鞋讀過得多。我在學詩的過程中我也沒讀過韓香奩,楊鐵崖這種具有代表性的內容,但是我一直不認為我少讀了他們就會對我的詩詞創作產生多麼大的影響。我認同詩的發展一直是朝著進步的整體趨勢,更多詩詞的閱讀對於自己的眼界創作等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但是我不認同詩的優劣也是與之成正比的。讀書對於詩歌創作是必要的但對於詩歌創作並不是絕對的。
4、如果說是按照量來計算的話,王維十五歲已經可以創作出這樣的作品了:

古墓成蒼嶺,幽宮象紫台。星晨七曜隔,河漢九泉開。
有海人寧渡,無春雁不回。更聞松韻切,疑是大夫哀。

王維就算讀過再多的書他十五歲的閱讀量(可能不如樓上所說的八千冊那麼多)也是有限的。但是我相信能夠寫出這種作品的人是可以被認可為詩人的。那麼這麼看之前說的幾千本幾萬首之類(姑且認定為都看完)的話就沒有什麼意義,試問十五歲的你在十五歲就算像王維讀書讀的一樣多捫心自問也能寫出這種水準的詩歌么?反正我估計我是不能。
5、從詩歌創作的角度上,並不是說沒有讀過詩歌或者說沒有讀過很多詩詞內容就一定寫不出詩。比如耳熟能詳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有學養這個不需多說,能舉出來的例子樓上的同學也舉了很多,我不贅述。但是詩真的必須要以大量閱讀為基礎嗎?我認為不是的。詩,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何必去有一個必須去學習所謂前人詩的過程?
6、當然對於今人來說學詩先看詩是必要的。這個也是不需要質疑的。但是這個絕對不是一個標準。讀過一百首的A寫出的詩未必會比讀過一千首的B差,但是如果按照這種水平來看,那個之前讀過一千首的B如果只讀過一百首,肯定要遠遠不如讀過同樣數量(100首)的A。這個的差距並不在讀書的數量,而是在一些綜合的因素包括你的投入,你的領悟,你的天賦etc.
7、上面飽受非議的王路先生所說的:「詩人是天生的,不需要讀書。」我們可能也要靜下心來去反思。這句話本身是有問題的但是問題可能是這位王先生的表達問題出現了些問題而並不是他真的認為詩人這種「職業」不需要讀書。換句話講在這個圈子內不論做什麼讀書(換個意思是獲取知識)都是必要的。「不讀詩,無以言。」更何況是作詩。但是詩人確實是有天生的一部分因素(當然只是一部分),就像剛剛說的天賦。讀過書的東西放在都放在詩中,字字有典故的詩未必就是一首好詩,反之普普通通對眼前之景的描繪可能也會流傳詩史。拿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詩人去論證不讀書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傻子都知道他們是否有文學積累,但是拿古人的閱讀量去看古人詩詞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8、最後簡單總結,讀書對寫詩有著莫大的增益,但是詩人能被稱之為詩人絕對不是因為閱讀量這種東西。所以說稱為詩人需要讀多少書這種問題完全沒有意義。


============練練手===其實是題外話========================
這是要把知乎所有這一類別的問題都指向精神科學無門檻、文學藝術(包括電影音樂)人人都可以瞎掰的意思?那我也來掰扯幾句。

那成為一個幽默的人要聽多少笑話

嗯,幽默感和看段子沒關係,so what?嗯,詩心(這還是窄化了幽默感)確實和看詩無關,so what?嗯,寫笑話和看段子也沒關係,so what?嗯,寫詩和看詩也確實沒啥關係。但問題里可明明白白寫著「詩人」。寫首詩就叫詩人,那編個笑話就叫段子手咯?段子手沒看過很多段子,你是逗我嗎?再說了,看別人的段子等價於看別人的詩,問題上卻明明白白是「看書」。看書得到的也不僅僅是關於寫詩的事情。這樣的邏輯水平還來玩類比,抖出來的不是機靈,是滿滿的翔。倒教我明白了「說話不過腦子」是什麼意思。

想當廚子要吃多少飯呢?

這個就更扯了,幼兒園的類比,實在連小學生都知道廚子得看多少菜譜。何況,廚子確實得吃很多道飯菜才知道好壞。每天在寢室泡麵,啥都湊合著吃的,那也不叫廚子。
==========================暫時消停====================
寫詩詞需要讀書,無需我贅言,我只掰扯現代詩這一方面(當然也還是贅言)。
聲明:我不是中文系,更沒學過現當代文學。(不是免責聲明,意指包括而不限於:沒有利益相關、瞎掰也要有點最低限的基礎才好。)

詩人,至少需要兩方面的東西,詩心,詩藝。換言之(且頻繁用這三個字以表明我不是詩人),詩人既要有人生體驗引發的創作衝動,又要有創作的才能。

人生體驗,固然可以不依靠讀書、而僅由直接的生活來獲得。但是,作為詩人的人生體驗,不可以。詩的對象早就移到了愛情——不是甲對乙或丙對丁的愛、生死——也不是甲的生或乙的死、倫理等等等等,換言之,須得上升到約略於俗話所謂哲學或哲理、至少是「普遍性」的高度。僅通過第一手的經驗——如「愛若干人」——就獲得的,實話說,那是心得體會,頂多叫感悟。換到人之初,它們是詩中合理的內容。放在當下,那就只是文藝青年玩票(dan)的材料。在哲學已經相當發展的時代,不與古今中外交流意見,能在這方面獨立地進入詩人應有的境界,只存有理論上的可能。
除卻上升到普遍之外,詩心還要求高貴。(假使不高貴或顯得高貴,你們【恭請對號入座】是在湊什麼熱鬧?)詩人與哲學家都不追求高貴,就沒有區別於其他動物的人。有詩心,可以悲觀可以樂觀、可以積極可以消極(以上四詞全非日常用語),唯獨要追求高貴,不僅是拒絕墮落,也拒絕平庸。追求技巧的純熟,就是詩心的具體體現之一。換言之,沒有技巧的「詩人",需要反問自己是不是真的具有詩心。
當然,如果你堅持認為詩人只需要寫詩,不需要寫好、追求寫好,請叫我詩人、文人、畫手、歌者、思想者、棋手、牌手、運動員……我代表一切詩人、文人、畫手、歌者、思想者、棋手、牌手、運動員……謝謝你八輩兒祖宗。

既然詩人需要創作的才能,且看:
(以什客洛夫斯基的意見,藝術是程序的總和,重視的是表達本身,而非其所指。那些不讀書的「詩人」所寫,在他看來,恐怕相當多數只會被當作散文【為表明其間的差距而打括弧:詩歌是藝術、散文是文學。】來理解。雖然我們並不全盤接受他的意見,總不敢忽略他已經被廣泛接受的、關於「陌生化」的理論。)
當代的詩學,處處滲透陌生化,乃至把陌生化作為不可或缺的創作要素。根據陌生化理論,創作應當對慣常有所偏離,使得讀者脫離慣常的機械認識模式,回到對事物的感受和體驗中去。重點在於,它認為,模式和規則充當偏離的範圍和級差感的基礎。試問,一個不讀書的人,如何領會模式與規則,如何把握偏離的度?不讀書的「天才」固然可能偶然取得好的結果,卻幾乎不可能總是從隨機事件中獲利。這種「天才」的詩人,首先得是一個天選的賭徒。
根據洛特曼的文藝符號學思想,美就是信息,信息的載體是語言和結構;符號系統獲得意義的途徑有重新編碼和文本與外文本的聯繫;作家要儘可能抑制剩餘信息、儘可能利用信息飽和。顯然,不讀書,連外文本都沒充分見識過,怎麼利用它產生聯繫。僅由師心自用的練習就能熟練掌握結構技巧,更是做夢。
總之,這兩個以我外行的見識看來極端重要的文藝學流派都指出,為了達到手段的充分和技巧的純屬,詩人需要閱讀。

既然詩人創作所需的內容和形式(或思想與結構)都需要且可以由閱讀來提升,詩人也就只能且應該去讀書。


至於題目真正的關鍵,「讀書的量」,我更加沒有發言權。(我也不比別人更偏題。)竊以為,在最低限上,構成「模式和規則」的主體的經典文本是必讀的,能夠提供形式技巧幫助的大詩人的作品是必讀的,能夠提供思想上幫助的大哲人的作品是必讀的。

==============繼續題外話=================
沒有任何人相信,完全不經由他人理論的提示或指導,有獨立的個人能在有限的生命中自行發明數字、四則運算、代數、函數……直到進入當代數學的殿堂。那為什麼,竟然有人相信,詩乃至一切的文學藝術包括而不限於技巧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無師自通、在二十歲之前就可以無師自通,乃至相信自己已經無師自通了?即使沒那麼極端,在事實上不承認文學藝術是系統學問、需要專門學習的,於知乎也是大有人在。既然文學藝術是這麼小兒科的東西,幹嘛委屈自己到這破地方來掉價呢。


詩人,未必就是博覽群書的人。成為詩人,最重要的是生活的觀察和語言的積累。特別是現代詩注重生活式的語言藝術,也特別欣賞通過技巧表現小的生活現象和哲理。反對堆砌詞藻和生套典故。當然讀書是有用的,讀書會讓你更好的生活,卻不會直接對詩歌寫作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也未見得有必然的質量變關係。我的一位老師說過,天天想著成為詩人,不如先學會如何好好生活。


北島說:寫詩的人不是命苦,就是心苦。

然而寫好詩是不得不讀書,也不得不走路。如若一句詩背後隱喻著一個宇宙,那麼詩人的涵養中必定有能撐起這個宇宙的思想或經歷。然後從寫詩,到被詩寫。詩人的成長曆程也有如幻滅。


詩人分兩種,一種是靈感激情型,一種是理性推敲型。都需要讀書,但後者可能需要更多一些。一般來說,絕句作者屬前者,律詩屬後者。


如果你看過紅樓夢,香菱學詩那段可能可以給你啟發。

別企圖在知乎上發現什麼大詩人給你意見,知乎還不配。

祝好。


某些答案看得我好累…
只想說,如果你們承認《詩經》是中國第一本詩歌總集的話,那麼,你們應該知道裡面的很多詩就是沒讀過什麼書甚至不識字的農民們在桑樹地下唱的歌,他們只是單純的表達著自己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慾而已,沒那麼玄之又玄…
當然,我承認有文人詩,但,寫詩絕對不局限於知識分子…


很多評論和回答都在諷刺現代詩,輕視現代詩實在不是什麼值得顯擺的觀點,不能因為現代詩被各種「詩人」玩壞了所以現代詩就是壞的了。

詩歌是精緻的藝術,所謂精緻,就是指他不是亂來的。覺得有感想了人人都能吟兩句詩,覺得詩歌是回車鍵的藝術,那真是謬以千里。人人都能拍照,並不意味著人人都是攝影師。

中國的現代詩歌和文言詩關係不大,和外文詩關係大些,甚至於可以說借鑒了很多外文詩歌。里爾克,萊蒙托夫,普希金等等人,都給中國現代詩很大的影響。輕視現代詩歌的人,你們可以想想外語詩歌,無論是我們熟悉的英詩還是德法詩歌,都是系統性很強,被研究了幾百年的很成熟的藝術。
現代詩有自己的格律,遠遠不是押韻那麼簡單。而且因為現代詩對字數的要求沒文言詩那麼嚴格,所以現代詩的格律很豐富。很多時候我覺得很奇怪,說起印象派的繪畫革命都是拍手稱讚,說起現代詩卻嗤之以鼻。

不懂的,可以看看 @流光經年對現代詩韻律問題的若干精彩回答:
現代詩歌的韻律學習方法?
中國現代詩已沒有格律,還能稱之為詩嗎?
詩歌中的押韻是指什麼?平仄規律又是什麼?現代詩是否有必要做到押韻?一首詩如果句句押韻,有什麼弊端?

詩人不是天生的,不是說你敏感,感情豐沛就詩人了。姿勢很重要,可以看看這本書
一個人的詩歌史 (豆瓣)


近代歷史上比較著名的例子是艾略特的《荒原》。看看荒原的注釋,就能知道作者知識和學術的儲備。
在中國,大家比較熟悉的如郭沫若,《鳳凰涅槃》絕對是體現學養的詩篇。當然你可以對郭詩人的人品和創作水平有另外的看法。
除了荒原和鳳凰涅槃這樣的長詩能集中體現學養以外,再試試讀里克爾的短詩,實際上也能發現其背後的文化積澱。
詩歌是藝術。古往今來都是。雖然字數不多,看上去簡單容易,而且彷彿是靈感的產物。但實際上寫詩是一項要求挺高的技術活。結構、字句、意境、韻律、節奏、溝通。至少在這幾個方面都要有極深的用心。看起來的妙手偶得,多數是經年積累和冥思的結果。甚至說「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那麼作為一項技藝,詩歌又和閱讀不一定有直接的關係。類似李白的靜夜思,或者赫爾曼黑塞這首:

Im Nebel
von Hermann Hesse

Seltsam, im Nebel zu wandern!
Einsam ist jeder Busch und Stein,
kein Baum sieht den andern,
Jeder ist allein.

Voll von Freunden war mir die Welt,
Als noch mein Leben licht war;
Nun, da der Nebel f?llt,
Ist keiner mehr sichtbar.

Wahrlich, keiner ist weise,
Der nicht das Dunkel kennt,
Das unentrinnbar und leise
Von allen ihn trennt.
Seltsam, im Nebel zu wandern!
Leben ist Einsamsein.
Kein Mensch kennt den andern,
Jeder ist allein

這些詩歌更多的是來自觀察、體驗、思索,以及常年累月的技術上的錘鍊。
但是正如一個沒有見過手槍的人,很難發明一款可靠、簡單、準度高的手槍一樣。一個不去讀別的詩人乃至母語書籍的人,不太可能僅僅憑藉天才去寫出好詩歌。


愛若干人即可。


各種方法。
大道三千,有的學富五車,有的目不識丁。
不認字的慧能只聽一句《金剛經》便頓悟成禪宗六祖,只要道理瞭然於心愛人愛世便好。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有人皓首窮經,有人天才早慧,不一而足。
只能說讀書人出詩人的幾率大,而會讀書讀好書又不死讀書的寫詩人成為詩人的幾率大。
比如這個小學畢業的詩人,抱歉我忘記名字,只記得他這首:

母親
母親老了,
扶牆走路,
已踏不出聲音。

深情若斯,淚流滿面。


我個人覺得成就詩人的不是閱讀量,而是所謂的「敏感」。
「敏感」就是一種馬上能發現彼此差異性的直覺,你有沒有在人群中突然接觸到陌生人的皮膚,而覺得十分不習慣。
其實這就是一種排異反應,讓個人與外界分離出來的一個生物機制。
詩人寫的東西之所以有詩意,真在於他透過世間平凡的意象看到了一個詩意的世界。
詩和流水賬都是碎片式呈現,他們的邊界在於流水賬是一個淺表的形式展現。
詩是更進入在敘事者意識中的呈現,如何把那些不可名狀之體驗文字化?
他需要敏感導致的疏離,才能分辨出內外的差異。
詩人只能依靠類比,而這類比導致了在普通人看來則是如此的天馬行空的意象。
詩人的素材是主觀的,所以他可以不豐富,但是他是在往心靈的縱深行走。
敏感,是詩人心靈素材源源不絕的攫取手段。
但可悲的是,敏感是每個人不可承受之輕。
所以,有那麼多的詩人過早的終結了自己。


我只舉幾個例子你們就知道詩人怎麼讀書的。

1、海子在其《詩學,一份提綱》中舉到他讀過的書,葦岸在懷念文中說:幾乎世界文明都在這個20幾歲的頭腦中。而我們幾乎看不到海子掉書袋,可見人家的消化力也是天才的。比如其在《亞洲銅》中說到屈原,就好比說到鄰居的大爺一樣自然——人家根本不是崇拜的心在寫,可見其讀書的自信。還有他也說到《詩經》和《楚辭》是哺育我的兩條大河。

2、諾貝爾獎詩人布羅茨基在一次關於讀書的演講中引述的詩人,成捆成砸。而其在23歲被流放西伯利亞的一年中,他說自己讀了100公斤的書,將俄羅斯的詩全讀完了。

3、博爾赫斯小說聞名,但他自認其將作為詩人永存。他怎麼讀書的,舉個著名例子:他在一個虛構的書評中提到某本書寫了什麼,結果把大哲學家福柯騙到了——也就是後者轉引了博爾赫斯的虛構的引用。

4、西川是國內經常推崇讀書的詩人,他推崇的是龐德的讀書——龐德是艾略特的編輯和導師。而艾略特本身有哲學博士學位……

不說了,詩人不讀書,除非你是天才,還是那種蘭波式的才行。


在我看來詩人大抵分為兩種,一種是對生命有了領悟,一種是對生活有發現美的眼睛。
無論是哪一種都不能缺失的就是涵養,涵養我想是來自一個人本身對這個世界的追求,詩意的體現。在過去很多詩人都是飽受爭議的,但是即便他們做了許多不合人倫常理的事,但每一首詩都能體現他們的涵養。
1.像海子、顧城、川端康成這種最終選擇結束生命的,也許是對生命有了領悟。 這個領悟無關看得開或者看不開,事實證明對生命的理解他們也許來得更深,寫下的詩也更能打動我們的心。
例如顧城的 一 代 人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一首詩只有兩句,卻意味深長。詩的藝術體現於此,詩人的涵養體現於此。兩句話卻可以道出無盡的意思,對光明的追求,換做別的形式也許要用一個很長的故事來體現,而詩人不用。
2. 讀席慕容、卞之琳、舒婷、汪國真的現代詩,就可以看出兩種的區別,他們同樣一定曾經經歷什麼,但我認為這些詩人是對生活有發現美的眼睛,並用我們欣賞的美的文字來表達。在後來也能發現這樣的詩人用的筆墨多了,一首詩通常是長的,並且來源於生活。不過比起第一種,這些詩人的詩更多的是歌頌與勵志,而不是對世界的質問懷疑。
貼一首我很愛的詩 汪國真的
熱愛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
既然選擇了遠方
便只顧風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贏得愛情
既然鍾情於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誠
我不去想身後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
既然目標是地平線
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
只要熱愛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並不能說哪種就特別好,但我想他們的詩都是充滿詩意的,而詩意,沒有涵養是無法寫出有詩意的詩的。
在這裡我只列舉了近代詩人,因為我認為,詩與古詩還是有區別的,中國古詩太博大精深了,每個朝代都屬於它的詩的形式,都不可一概而論。如果要討論古代詩人的涵養,更多的是討論他的背景。

在這個時代,如果我們想成為一個詩人,真的太難。 個人認為並不是有了涵養就可以成為詩人,這個時代太複雜,人口太多,無論你說什麼做什麼,都很難引起人們的注意,特別是先人在前,我們難以超越。但別因為這樣就不去追求成為一個有涵養的人,我們可以當自己的詩人,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詩意的世界
最後引用王小波的一句話: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詩人是天生的,不需要讀書。但是想寫詩,還是需要讀一點書的,現代詩除外。

題主的問題說明,就是很好的現代詩:

多大的涵養
可以撐起一個詩人
多少的荷爾蒙
可以撐起一座帳篷


推薦閱讀:

李白和杜甫的友誼是怎樣的?
有哪些讓你很驚艷的小詩?
僅從文學藝術角度談,毛澤東的詩詞水平是怎樣的?

TAG:詩人 | 讀書方法 | 讀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