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越長大越喜歡聽老歌?

個人感覺吧,現在的流行歌挺多無病呻吟的,像江南style,卷珠簾這樣的歌都被當成寶,和以前的歌根本沒法比,是因為人在成長還是現在音樂的整體水平下滑了?


我承認你們說的「歌曲都是你們失去的青春」,
可是當我們聽更老一些的
山歌好比春江水 阿里山的姑娘壯如山 糖葫蘆好看竹籤穿 爬到山坡偷蘋果等
也是不免心理泛起漣漪 跟著哼哼起來
難道這又成了 我們開始緬懷 失去的小霸王其樂無窮的童年
當我沒事去翻翻羅大佑 李宗盛的老專輯 那些冷門的印象中從沒聽過的老歌
照樣可以像一道陽光把我的耳朵叫醒
甚至再極端一點
開始陪娃聽貝多芬巴赫柴可夫斯基時 感覺挺有滋有味的
怎麼大學選修西方音樂史的時候 交響樂一起 上下眼皮就開始打架呢

音樂是一種記憶 更是一種情緒
你說 李宗盛的《山丘》是新歌還是老歌呢
《沒那麼簡單》呢 《我們好像在哪見過》《時間都去哪了》呢
當你經歷的多了 看的複雜了 你自然傾向於一些簡單的旋律
就像吃飯你也不會抱著肉不撒手 一頓吃一盤四喜丸子了
你不再那麼的愛喝碳酸飲料和薯片、蝦條了
打開實況你也踢不了一通宵了
可能到了什麼年紀就該干這個年紀要做的事了
真的
我也是一盤磁帶反覆聽的周杰倫,
但是我現在特別想看縱貫線再復出唱一次
多少錢 我給呀


我不懂音樂,所以無法回答到底是因為以前的歌曲創作水平更好,還是現在下滑,只能單純從心理學給出一個僅供參考的答案。
我的碩士畢業論文研究的剛好是人的懷舊心理。

懷舊是一種人類普遍具有的社會情感,它不像記憶,是一種冷加工,懷舊是一種熱加工,是經過現在的情感投射對過去有選擇、有過濾的加工,這種過去其實並不一定是真實的、客觀的。人在懷舊的時候,基本都是以自己作為主角,是自身積極捲入式的情感。所以對於很多人來說,過去總是好的。
為什麼越長大越喜歡聽老歌呢?其實不只是老歌,還有老電影、老照片等等,80後網路的集體懷舊就是這樣的例子。終歸來說,因為孤獨。人長大了,要應對的生活事件更多,被自己的責任套牢,被自己的慾望捆綁,不再有往日的同濟情深,相濡以沫,路,都越走越孤獨。
懷舊基本上都是在這樣的情境里產生的,我們聽的不是歌,而是那首歌擊中了我們過去的某段回憶,或者讓我們潸然淚下,或者讓我們傻傻發笑,或者讓我們唏噓不已。通過懷舊,我們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與過去的人事建立了某種連接,減低了我們的孤獨感,我們不再覺得自己孤立無助、不再覺得自己煢煢獨立。在生死這樣宏大的哲學命題下,過去賦予我們生命的意義。所以,懷舊被很多心理學研究認為是一種心理彈性資源。特別是在老年人的心理危機干預中,懷舊被已被證實是一種有效的應對方式。
但是我也必須提醒一句,過分的懷舊也不好,畢竟任何事情,過猶不及。
————————————————————————————————————
好久沒點開看,原來有一個答案直接是來踢館的嘛~
我自己都說的很清楚了,我並不懂音樂,我只是從心理學角度提供一個僅供參考的答案
我從頭到尾沒用到一個情懷,敢問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懷舊有很多種,集體懷舊、個人懷舊、歷史懷舊,唐詩宋詞的喜歡,有韻律美、有畫面感,通過自己的加工和想像結合一定的歷史背景,懷舊依然存在,包括很多人對民國的懷舊。

知乎本來是一個分享知識的地方,見仁見智,你可以這樣理解,我可以那樣理解,非要明刀暗箭的煽動情緒?怪不得看到的好答案越來越少。


不是喜歡聽老歌,而是喜歡聽的歌變老了。


人們不只喜歡老歌,還會喜歡老電影,喜歡舊書等等舊東西,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
這是因為懷舊可以幫助人增加生命的長度。
其實人的生命本質上是無數個一瞬間,每個人能擁有的,也是像電影一樣一幀一幀的生命,那麼為何我們能夠感覺到生命的長度呢?
生命的長度等於你現在的時間點加上你對未來生命的好奇加上你對過去時間的惦念。
所以小孩子不會懷舊,只會盼望未來,隨著年齡的增長,過去的時間越來越多,於是人就會開始懷舊。那些歌,那些書,那些電影,其實是證明你的過去存在的證據,那你如何能不愛?叔本華說懷舊是人的本能,大概是這個意思。
如果到了你生命的最後一天,再好的新歌你還會喜歡嗎?那時候新事物已經與你無關了,你已經走到了生命直尺的盡頭,你只想再唱唱老歌,因為那些老傢伙才是你生命的刻度。


因為來之不易呀。
現在想聽一首歌,打開蝦米,隨手一搜就是了,愛聽多久聽多久,我這種VIP用戶不用考慮體驗點/蝦幣,下起歌來如流水。
可舊時候聽首歌,媽呀,費老鼻子勁兒了。在電台里聽到了,記住歌名了還好,沒記住就得硬記歌詞兒回頭找(我初中那會兒只有洗澡的時候有空能聽一會兒廣播,每次衝出浴室抓起草稿紙就記歌詞怕忘了)。哪像現在,SoundHound/TrackID在手,天下我有。想再次聽到,要麼買碟要麼買磁帶。我上五六年級之後基本沒人買磁帶了(暴露年齡…),然後開始攢錢買CD。哪兒能管爹媽要CD錢,偷偷攢,剋扣午飯錢,給人代寫情書掙,種種。我懂事晚,高中才開始買打口碟。每天中午吃完飯去校門口的音像店溜達一圈看有沒有想要沒買的,天天把賊心揣褲兜兒里出門。那會兒下歌什麼的已經很方便了,我照買不誤。一個是因為我媽管的嚴用電腦得掐表,再一個是我要聽的QQ音樂那種那會兒哪兒能有啊,而且我有一個Sony Walkman,得瑟著呢。我高中時有一任男朋友一直覺得我有病,居然花錢買碟聽歌,他覺得唱片業就是靠我這種人支撐起來的(……)。上了大學跟人聊搖滾,動不動眉飛色舞「我有這樂隊2/3的碟」(嗯我知道不算啥)。(哎,我知道,買打口碟各路大神有比我酷炫得多的故事。)
後來長大了,窮,很少買了。被馬二熏陶,偶爾淘兩張大黃標。

說白了,就跟幾位高票數知友講的一個理兒,老歌對我們而言不僅是音樂本身,更是那時候沒心眼兒的喜歡,可勁兒的追求,希望我和別人不一樣的傻勁兒,愛唄,抄一大本歌詞的認真,愛這個歌手愛到抱著他的CD入睡,失戀時候用來掩蓋哭聲的溫柔背景,為了那個人去練吉他,考試的時候在草稿紙上默歌詞兒,解藥,認真,自己寫不出的詩,沒皺紋又滿不在乎的笑,嘈雜的沉默,孤勇。

沒法兒湊著鳳凰傳奇的調兒深情對吧,背不住嘩嘩過耳不過心的歌詞兒對吧,去KTV發揮最穩定的跑不離那幾首對吧。
豆瓣電台一直開著,突然到那首老歌了,哎喲喂,荷爾蒙都回來了。


借用我一個QQ好友的簽名:懷舊,不是因為那個時代那麼好,而是那個時候,你還年輕。


某天在某個音樂播放電台進入「經典老歌「頻道,結果第一首隨機出來的歌是周杰倫的《愛在西元前》,當時覺得這什麼破電台,《愛在西元前》放在這個頻道。後來仔細想了想,自從第一次聽到這首歌已經有十一個年頭了。

第一次聽這首歌還是初中,這張專輯裡最喜歡的是《安靜》,還在學校的歌手大賽跟兩個同學一起唱過。我的隊友澤哥當時希望借這首歌對台下的一個妹子表白,所以買了很多零食收買了那個妹子的閨蜜,讓閨蜜們拉著這個妹子坐在會場正中間。然後我們約定唱最後一句」是因為我太愛你「的時候我們其他兩個人都不唱,澤哥自己深情的唱這句,並舉起右臂指向妹子。

而我們班另一個隊伍唱的是五月天的《知足》,其中一個哥們突髮狀況嗓子啞了,拉我上去頂唱。因為我們都是一起放學排練,所以我也會唱,但是還是要拿著歌詞上去念。而若干年後當我偶然看到一條推特才發現其實別人沒有記住我唱的《安靜》而是這首《知足》。

小的時候,一台隨身聽的價格在100-200塊左右,一盤盜版磁帶是10塊錢;
後來我們用CD機,一張盜版CD的價格是5塊,後來變成3塊。
再後來用MP3,由於容量小只能放十幾首歌。

現在我的移動硬碟里塞了16G的音樂,而每天8個小時泡圖書館豆瓣fm平均每天要過將近100首歌。而我始終很難找到一首歌給我那種感覺,那種澤哥望著台下心愛姑娘撕心裂肺,現在想想又很傻很天真的感覺。

並不是這新歌不好聽,也並不是老歌有多好聽。

只是我們再也找不到可以一起通過唱歌分享感情的人;
再也找不到可以旋律響起就馬上想到某個人的一首歌;
再也找不到可以用一首歌就能記錄的青春。

音樂只是表達心情的方式,心情才是賦予音樂靈魂的鑰匙。

另附鏈接:你和你的隨身播放器之間有什麼故事?


我要唱唱反調
「為什麼人越長大越喜歡聽老歌?」——因為你接受新事物的興趣、能力都下降了,老歌鑄成了一道堅硬的防線,裡面是等待安慰的我們,外面是更大的世界


正面地說,是形成了自己對音樂系統的品味體系
負面地說,是形成了對新音樂風格自然的一種抵觸和拒絕。

這個問題可以等同於「為什麼這麼多人還在用 WINDOWS XP?」「為什麼年紀大的人總是堅持他們的成見?」

「懷舊」的確美好,但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美好。
我時常提醒自己,不能沉醉於懷舊。懷舊只是偶爾的一次心理安慰,但這不是逃避新世界永遠的港灣。每當我發現自己小小年紀就萌發了「情歌總是老得好」的情感之時,我就知道,自己跟時代或者新的潮流更遠了。

其實在音樂領域裡懷舊沒有什麼不好,畢竟音樂本就是一個心靈安慰和寄託消遣的場所,如果不把音樂作為事業,懷舊根本沒什麼不好的,頂多和新的年輕人形成代溝。

但是如果在其他領域也沉醉於懷舊,那我的心就真的老了。


反對以上大部分回答,反對+沒有幫助。

如果說喜歡聽老歌是因為我們有童年留在那裡,那為什麼有相當程度上的90後、00後,依然會狂熱的喜歡Beyond,喜歡張國榮和梅艷芳,喜歡許美靜?為什麼好萊塢的新電影里會使用「老掉牙」的黃金小號阿姆斯特朗的爵士樂?(例如《馬達加斯加》里的」What a wonderful world「)

再往遠說,沉迷於宋詞之美,沉迷於「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和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詞句里,難道是對於宋代的記憶?

知乎上總是有太多的人,能夠毫不費力的把所有問題都歸結於「情懷」。抱歉,我覺得沒幫助。

不是因為我們懷舊,而是因為,那些所謂老歌本身的優秀,讓他們終究沒有被淘汰。不是新歌不夠好,也不是老歌里就沒有糟粕,而是因為長時間的選擇之後,精華留了下來,糟粕口水歌被遺忘,自然規律而已。

----------------------------------------------------------------
那麼一首歌為何會流傳下來,為人所記住呢?


曲是一首歌的骨,詞是一首歌的魂,演唱者則是一首歌的血肉。三者任何一個短板都不可(別TM跟我提左小祖咒謝謝)。

比如經典的Beyond的歌。應該說Beyond引領我走入了粵語歌的廣闊世界,那些充滿了力量和希望的歌詞,那些歌頌自由、愛、和平的句子旋律,毫無做作和矯情,他們命中注定要流傳下來。 而Beyond對於音樂的演繹,則讓這些歌活了起來。血、骨、魂,缺一不可。
同一首歌,同樣的詞,重新編曲就不是個味道。不同的人唱,也演繹不出那個味道。不信看看陳奕迅,把《最佳損友》、《打回原形》這種歌自己唱一遍你遍知道了。

-------------------------------
我們再回頭想想,真的是隨著長大,而越來越喜歡聽老歌么?

老歌里一樣有《老鼠愛大米》這種毫無營養的口水歌,可是我現在不提起來,你還能記得么?

這首歌離陳奕迅的《U87》專輯發布差不了幾年,你要是覺得你對《浮誇》《葡萄成熟時》同樣愛來自於」時代的情懷「,且這」情懷「可以用到《老鼠愛大米上》,那我就沒什麼好說的了。

新歌里就真的不堪么?比如許嵩的《廬州月》並不算老吧。美麗的詞句,優雅的旋律,難道算不得好歌么?陳奕迅的《穩穩的幸福》夠新,顯然也不是爛歌啊。
----------------------------
那麼口水歌為啥會突然洗腦一般的流行起來呢?這個問題已經有了很多答案了,我不再贅述。但沒有營養的、矯揉造作的、無病呻吟式的歌,就像地上有攤爛泥,一般走過都會注意到它,可能會跟朋友作為談資聊起它,但它在記憶里留不住。
-----------------------------------------------
說些題外的,不要想當然,不要把所有東西都歸結於情懷

新歌有好聽的歌,老歌有爛泥般的口水歌。你若覺得江南Style神馬的腦殘的要死,周圍人都似乎喜歡,先不要得出」新歌無好歌「或」這就是新歌的代表「這種結論。你只需忍它、讓他、由它、避它、耐它、敬它、不要理它、再待幾年,你且看它。


大多數答案反對+沒有幫助

什麼青春懷舊,什麼回不去的過去,什麼夜晚摟著cd機聽失戀的歌……
別把什麼都加到「回憶」身上,「回憶」是無辜的,你們放過它吧!
那些承載你們青春的歌曲是你一直都喜歡的歌,你從小喜歡到大,從來沒有越喜歡或者更喜歡這一說。
你們造嘛?什麼叫越長大越喜歡老歌?你喜歡白光的歌么?龔秋霞呢?再往後點,薰妮呢?譚詠麟呢?黃鶯鶯呢?美空雲雀呢?五輪真弓呢?大瀧詠一呢?歐美的就更不說了,六七十年代的爵士樂鄉村樂成批的好歌好歌手
我就是這兩年喜歡上他們的。這些歌手和他們的歌對我來說一點回憶都沒有,對我來說就是全新的。但他們都是老歌,有的甚至比我媽歲數都大。
但我為什麼喜歡?
因為他們本身的優秀,能夠在經受過時光的洗禮後依舊閃閃發光。
因為他們夠優秀,又不是那種為了迎合時代而嘩眾取寵的音樂。
從學生時代聽的情情愛愛失戀大過天的音樂中片葉不沾身的走過,從內心來說,歷經多年而依舊經典的歌真的太對我的胃口了,好像我就跟著音樂一起經過了這些時代一樣。
就醬。


1、沒時間去接觸新歌,也沒有多少意願接觸和篩選新歌。對新歌的認知較慢不能在短時間內打動你。
2、你和老歌有故事,能帶入你的情緒,能讓你一起哼唱能將你打動。
3、你聽到的老歌畢竟是經過時間淘洗的,是真的好歌,是你心頭念念不忘的旋律。


聽老歌的時候會讓我們一瞬間回到第一次聽那首歌的記憶里,那個時候,也許是因為TA而第一次知道心悸的感覺,也許正因為考試成績而黯然傷神,也許是剛剛和兄弟們打完籃球汗流浹背地往嘴裡灌著脈動恰巧學校里在放beyond的《海闊天空》,也許是放學後獃獃地站在陽台上看著低年級的學弟學妹三三兩兩推著自行車走向校門口,夕陽在後面把她們的影子拖得無限長……
這些記憶在你聽到那首老歌的時候浮上心頭,這種對韶華易逝的追憶情懷大概才是我們愛聽的原因。

表哥家的孩子今年15歲讀高一,QQ簽名是:當你有一樣東西,不知是留是舍,捨去,也許才能是最好的結果。
我們這個年紀的人看到這樣的小孩子有這樣的簽名第一印象大概就是非主流吧,或者瞎矯情,可仔細想想,我們在他這個年紀的時候又何嘗沒有過這樣的簽名呢?
現在我們愛聽杰倫,因為他陪伴了我們整個中學時光,想不明白他們為什麼愛聽許嵩,愛聽徐良,可誰又知道,很多年以後,許嵩不會是他們的杰倫呢?


審美鑒賞能力的提高和閱歷的增加,更能發現經典里的美,更容易感同身受,產生共鳴。


21世紀就是一個娛樂至死的年代,感覺現在的歌曲越來越浮躁。歐美也如此,看看滾石雜誌評選出的500首就知道了。


越長大越孤單吧


可能並不是現在的歌曲質量下降了,我相信如果把周杰倫的專輯順序顛倒的發布,那時的我估計也會覺得《周杰倫的床邊故事》特別好聽,而現在自己聽周杰倫的最多的還是初中時聽的那幾張。

有的歌只適合在最好的年紀聽到,但很遺憾我們都已經長大。


這個話題可以轉換到各個領域,換成老電影,老歌曲,老動畫,老文學都可以(這個說法好彆扭)
不是愛不夠了,不是不喜歡了,很多是因為,沒有那麼閑,沒有那麼多精力和時間去發現新的事物的美好,懶得去發掘,就只有緬懷過去


雖說聽老歌是追憶,但看看現時的歌詞,很多真的不堪入目。


好的旋律都 用光了吧,現在作曲的那群都是什麼玩意兒


小部分原因是:回憶,紀念,情懷,當時的情感,分享的夥伴等等。
大部分原因是:新歌的水準下降,好聽的數量不多,華語樂壇虛假繁榮,在走下坡路。


推薦閱讀:

25屆金曲獎的海報、視覺平面設計是誰設計的?有一些什麼設計理念?
為什麼手機廠商普遍使用 MIDI 音樂作為默認鈴聲,是因為揚聲器還原真樂器效果差,還是不想付費給音樂家?
歐洲每年有哪些不容錯過的音樂節?
你為什麼喜歡五月天?

TAG:音樂 | 成長 | 音樂產業 | 歲月 | 經典老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