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家庭暴力中被家暴方有沒有自己的原因?
抱歉,原標題中的責任一詞反省用詞不當,已更改。
或許題目有些極端。
犯罪心理學陳述:受害人行為的合理與不當往往會導致不同結果的發生。作為受害人是否會有行為易讓人引起欺負的衝動,換言這些被欺凌的對象,都有些什麼共同點?又可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受害人的性格因素?
題目只是疑問句,不排除受暴者眼障的首因。也請群眾擦亮眼睛,別用情緒看問題,別消費正義,不喜歡不強求你留下。
第三次補充:
是,我母親也曾是個被家暴者,我知道或許去研究施暴者更加合理,可或許出於恨鐵不成鋼,母親的軟弱和妥協常讓我切齒,生活中我們還是會有很多對親近人暴力的衝動(別忘了言語暴力也是暴力的一種)可能被我們所克制了,也可能是我們並沒有意識這種暴力的形式。是什麼讓我們一再無謂的去挑戰別人的底線?
最近真的超熱衷心理學,在了解的過程中客觀的了解自己,了解性格缺陷的產生,並學習如何與自己和解。
我始終認為,人之貴在有反思與自知,這是一種高級的思維模式,並不是每人都擁有,表現為所見即為世界,幼稚又偏執。包括我自己。
所以別用道德設限反思,我希望被家暴者和家庭中地位低下的人,反思一下原因,去發現自己值得更好的,從心新生是我的最初論點。
[ 認為家庭暴力的被家暴方有沒有自己的責任?]
如果題主的這個預設是成立的,其實也就意味著有一件事是成立的————任何一個施暴者都只是在反擊自衛。
簡單粗暴的說,題主試圖讓人產生一種思維,那就是被家暴或者被毆打,強姦的人肯定有自身原因,所以不是那麼的無辜……這句話的必然對立面就是動手的人都有自己的正當理由……
這是事實么?
或者說,如果你有理由,你就可以動手了?
從客觀角度說,確實有些人是咎由自取。但是絕大多數的人並不具有判定責任的能力和資訊量。所以如果你那麼說一個人,她一定不是無辜的,你要負擔所有相關的責任。
比如說,發生了一個被家暴的人因為說話語氣不當而遭到施暴者毆打這樣的事。
如果你非要問,是不是「因為」被施暴者語氣不當,「所以」導致施暴者進行施暴,單純只看這個事件的話,應該只能說是的。尤其是站在施暴者角度來說更是如此,可能如果對方沒有語氣不當,他就不會動手打。
但這沒什麼卵用,因為你可以說確實是因為A所以B,但無法證明這是「正確的」,「應當的」,就類似於你毆打罵你的人,被拘留的還是你。
另外,這個問題的關鍵不是這個,題主關於家暴,可能有類似於「標準的強姦案」一樣的迷思,比如說有些人認為標準的強姦案,就是一個走夜路的穿著暴露的風騷女人被不知道哪裡來的歹徒襲擊了。而事實上大多數的強姦案不是這種有些人想像中的「標準事件劇情」,而是多發生在各種熟人之間,同事,遠親,上司下屬,或者老師學生。
有什麼女性防止被侵犯的方法? - Baolimeowmeow 的回答 - 知乎
你可能想像中的家暴,全都是因為受害人的不當行為引起了反擊式的,防衛式的暴力,但你可能不知道這世上真的有那麼些暴戾的瘋子,或者因為家庭教育不當,或者因為不良社會影響,或者因為本身的一些生理問題,而各種三觀,閾值和其他正常人不太一樣,就是可能會因為生活習慣不一樣事情,比如說對方倒了一盤剩菜之類的小事去動手。對於這種人,你非常正常的一句話,也可能被他解讀成你原本沒有的意思,而去動手打人。因為觀念問題的動手,比如說如果他是個奉行「媳婦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這種價值觀的問題,那女人任何的行為,只要被他判定為不對是就可以動手,但這個「不對」的標準是他自己的,可能是在文明社會裡面看起來是荒謬的標準。
很多被施暴者可能都會有這樣的敘述,就是「我不知道為什麼」或者「我不知道我做錯了什麼」。實際上被施暴者做了很正常的事情,在一般人眼裡面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你不知道有暴力傾向的人其實有一些奇怪的G點,奇怪的「個人標準」,和可能已經跟不上時代的觀念等等。
謝邀,不好意思沒明白你要問什麼。已舉報,請修改。
原問題:
認為家庭暴力的被家暴方有沒有自己的原因?
強迫症患者建議題主先學會正確的漢語表達方式:
家庭暴力的被家暴方有沒有自己的原因?
回答:
有。被家暴方唯一的「問題」就是,拳頭不夠硬。(嗯在叢林法則信奉者看來,這絕對是受害者的錯誤。)
兩個栗子:
一、見過一個存在家暴問題的家庭,男方只打老婆孩子,在外卻非常好脾氣。後來他一個朋友問他,為啥對外人都那麼友好,回家卻打老婆孩子呢,家暴男的回答是:因為外人我打不過。
二、十年前答主還是個氣場極弱的無知少女時,在銀行排隊辦理業務,因為提醒某插隊的中年男人「先生,麻煩排下隊」,被足足罵了好幾分鐘,還差點挨揍。曾經百思不得其解地把這件事講給很多朋友,除了一位信基督教的妹子勸我不要放在心上、以後別和人衝突以免吃虧,其他所有朋友的第一反應都是:這貨就是欺負你一個小女生,如果你身邊站個180的健壯男朋友,他屁都不敢放一個。
暴力產生的根本原因,不是受害者有沒有錯、有多大錯。而是,施暴者經過理性判斷得出結論:我能打過他。
斬釘截鐵告訴你,被家暴者,無論是孩子,或婦女,他們沒有任何責任!
沒有被施暴方的原因。我(不帶感情地)告訴你受害者都有什麼共同點:能滿足施暴者需求,同時保證施暴者安全。
施暴者的需求不一定是相同的,有人喜歡受害者畏懼逃避的反應,有人喜歡受害者痛苦反抗,有人喜歡受害者順從或者沒有反應,當然最後一種比較少見,所以有時候沒有反應反而會激怒施暴者。
施暴者對安全的要求主要體現在自保上,安全是指不會因施暴招致不願承受的後果,而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安全。有些人喜歡受害者反抗,被抓兩把當然不覺得有什麼,不被弄死就好。大部分自取滅亡的需求都需要一個犯罪升級的過程,而且總體來看很少見。所謂一時衝動往往也是衡量利弊後的衝動,畢竟大部分人再怎麼衝動也不會突然跑去自殺並成功。
所以施暴者選取目標的邏輯是:在自己認為安全的情境,自己有施暴慾望的時間,選擇能滿足慾望且保證自身安全的對象。如果一個施暴者認為家庭是他的安全情境,家人是能滿足施暴欲並保證安全的目標,就會對家人施暴,無所謂孩子是兒是女或者配偶偷不偷人。只不過有些施暴者認為配偶是安全的,孩子不是,或者兒子是安全的,女兒不是,所以才會呈現出家庭暴力中的受害者選擇。
題主問到的施暴行為因果關係其實是一個典型的迷思:因為受害者的舉動,導致了施暴者的行為。大部分時間,是施暴者已經進入了選擇目標的狀態,而受害者出現在了這個時間和情境中。有些年輕小混混會在街上向路人挑釁,就是因為他在安全情境(街上),處在有施暴欲的時間,正在迫切地尋找下手的目標和理由。我們常說避之不理是最好的處理方法,原因是很多施暴者會因為對方沒有反應而失去施暴欲,但有些人不在乎,或者實在找不到目標可以將就,所以就算轉頭就走也可能被打出翔。
為什麼說受害者有責任是不公平的,因為極端情況下,有些人的安全情境和目標就是家裡的孩子,而人並不能選擇出生的家庭。此外,大部分施暴者自己說的理由,哈哈哈哈哈哈哈真是聽聽就算了,誰信誰傻逼,什麼他不尊重我、他對我不禮貌、孩子不聽話、你瞅啥,洗地誰不會,如果現在巨石強森當眾抽你一耳光你還乖得像小綿羊一樣,真的就別給自己加戲了。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心得,我既做過受害者也做過加害者,在這個問題上還是有一些體會的。人啊,唉,真是一言難盡。
責任就是太軟弱了沒能反抗
受害者也許會有某些特質導致某些人對其施暴,也許他們不夠勇敢,不懂得保護自己,死本能強大,等等。但,分析受害者,並不能帶來太大的幫助,因為有受害者的那些特質的人那麼多,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在被別人施暴。重要的是,如果一個人ta懦弱、膽小、看上去好欺負,別人就可以欺負ta嗎?顯然不是的。有些人看到某個朋友膽小,反而會生出保護之心,幫助ta;那為什麼有些人,看到朋友膽小,就去欺凌ta呢?這其中難道不是施暴者的人格因素更佔主導地位呢?一個有施暴傾向的人,用暴力來解決所有的問題,ta是不會去管對方是懦弱的還是勇敢的人。只不過當ta施暴後,勇敢的人反抗了,懦弱的人忍受了而已。但是從一開始,沒有人會刻意去「滋長」ta的暴力傾向,是ta自己選擇了用暴力的方式來和別人建立連接而已。
——————————————————————————————————————————
喜歡電影和心理學的小夥伴歡迎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影心理,如果有任何和心理或電影相關的問題,可以在分答提問,賬號名是:心理諮詢師賈睿。也可以收聽我們的分答,獲得更多心理學資訊。想預約心理諮詢,請聯繫助理,微信號:xinliwanka
題主還不明白,不管他們做了什麼,他們被家暴都是因為手裡沒有一把上了膛的槍。
鄰居阿姨 剛結婚的沒多久 就被家暴 而且還挺頻繁的 終於 再一次家暴的過程中她終於爆發了 拿著菜刀 要砍死她男人 一菜刀沒砍刀人 砍在木頭門上了 從此以後她再也沒受過家暴 現在生活的很幸福 有的時候軟弱就是一種縱容 家暴者 其實就是慣的
後悔自己眼瞎找了這麼個人?
我的小時工被她老公家暴了,腿上胳膊上都是青紫。可是她對我說:「當時是我先動手的。」
她這樣的性格的先動手打她老公,全世界都相信,我也不信。
我只聽過「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自己的懦弱和忍氣吞聲也算其中
對方有罪,自己又何嘗無辜?
為什麼這麼多人不欺負就欺負你?
首先我反對你「責任」這個說法。建議修改。
其次,我認為被家暴者有何相同之處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希望有人可以解答。
並不贊同其他答主一味反對題主本身而不是將問題放在題目上的做法。
所以你還要提問:殺人案的被害人有沒有過錯?
搶劫案的被害人有沒有過錯?
強姦案的被害人有沒有過錯?
反法西斯戰爭中被侵略國有沒有過錯?
南京大屠殺里南京人有沒有過錯?
推薦閱讀:
※「潔癖」算不算一種逃避心理?
※感覺自己很失敗,為什麼會這樣,我應該怎麼做?
※宿舍一哥們鬧鈴響了卻不關,把其他人都吵醒了自己還在睡好像完全沒聽到,這是什麼心理?
※你所在的職業會造成哪些「職業病」?
※膽小、自卑、臉皮薄的人怎樣才能變得陽光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