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思維與合唱思維的不同在哪裡?
卸腰。
基於自己的理解和經驗隨便答兩點。
第一,音色上不一樣。交響樂團音色的豐富程度就不用我再花筆墨了。相對來說,合唱上的音色和交響樂團的音色是有非常大的差異的。雖然混聲合唱團有四個聲部,但是他們的音色是可以做到非常接近的。這也是大部分合唱作品更傾向於寫濃厚的和聲並且靠和聲色彩的變化來支撐音樂的原因。
不過,很多現當代合唱作品,也開始挖掘更多的不同於以往的新的合唱音色,比如泛音唱法、模仿澳洲土著的一些聲音、模仿各種聲音、氣聲等等。總之,合唱團獨有的新音色被不斷開發和使用。但是,總體上來說,合唱團的音色和器樂組合的音色是有相當大的差距的。
第二,音域不同。交響樂團的音域能廣到什麼程度,我也不說了。合唱團的話,每個聲部的音域相對是有限制的。
上面這個圖是合唱團各個聲部的大致音域。當然這個圖裡說的也不是最準確的,有的聲部其實可以比這個圖裡的音域唱到更低一點。不過,寫合唱的作曲家一般都會在動筆前先去把合唱團具體能做到能做好的音域問到。
總之,合唱團的音域是比交響樂團要窄很多的。所以,合唱作品不可能像有的管弦樂作品那樣用明顯的音區上的不同表現力來寫作。
第三,和聲的使用也是非常不同的。傳統調性作品就不說了,管弦樂和合唱都是一樣的。到了現代以後,因為無調性音樂已經興起了,所以管弦樂中出現各種刺耳不協和的音響都是很普遍的事,對於樂器演奏者來說,也是相對容易的。但是並不是所有音程,合唱團都是可以輕鬆唱出的。比如在很快速的情況下,三全音、大七度這些不協和音程,是很難唱好的,更不要說更多音的和弦了。所以,哪怕是現代合唱作品,如果作曲家鐵定心意要寫不協和音程為主的音樂,那在寫法上也要有講究,因為你要考慮到如何方便合唱團演唱。比如說,合唱團唱韋伯恩的那種點描式的不協和樂段,那肯定是要分分鐘暴動的。但是音簇就相對容易,比如這樣的:
再比如,Ligeti是當代作曲家中比較喜歡寫無調性合唱作品的比較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合唱作品中,有大量不協和音程,但是仔細看一下就會發現,第一,這些音是在不同時間點出現的,所以哪怕音程是不協和的,聲部之間也會相互有個提示,不會出現一個柱式和弦出現的情況(那樣肯定是唱不好的);第二,這些音程在不快的速度中出現的時候,一般都是在專業合唱選手可控的範圍之內。
比如他的代表作品Lux aeterna:
還有Nonsense Madrigals。我懶得貼譜例了。但是,需要說明的是,這種合唱作品,是實實在在的高端玩家才能玩得起來的。一般合唱團,幾乎都不會去碰。兩個原因,第一:技術上難度太大。花相同的時間可能可以排出好幾個更簡單更「好聽」的作品。別說上面貼的Ligeti的作品,就是Ligeti上面的那個作品(其實是我的一個合唱作品),據說中國都沒有團有能力唱好。所以寫出來到今天都沒演出過。我現在的導師的簡歷里還有一段吐槽,說自己之前被法國一個合唱團委約了一個作品,"but never got performed."他老人家就是專門寫無調性音樂的,還被貼上過一個「新韋伯恩主義」的標籤-_-第二,聽眾的受眾範圍太小。當今的音樂團體中,合唱團的數量是遠遠多於管弦樂團的。因為合唱團其實某種程度上更加起到了普及社區音樂教育和活動的功能。這種功能自然對音樂風格有一定程度的限制。
一個普通的合唱團員來答。
關於合唱和交響作為音樂形式的區別 @圭多達萊佐 答得很好了,然而沒有回答題主關於「思維」的點,其實我也很好奇題主的「思維」是什麼意思,在多年的合唱練習中也有緣見過一些大師,沒人提到過「合唱思維」或者「音樂思維」。希望題主能夠擴展問題描述。
我能想到的「思維」是指「如何看待」,那麼第一點, @圭多達萊佐 已經說了,就是合唱的社會功能:多數合唱團起到的主要是普及社區音樂教育和活動的功能;另外還要考慮到宣傳信仰、政治思想的功能:在外國,它延續著濃厚的基督教傳統,在中國則更多是革命主義的政治色彩。合唱往往不是由音樂人組織、由音樂愛好者買單的;而是由政治宗教機構組織,由群眾買單的。
第二點,補充一個形式上的區別。合唱是歌唱,是有歌詞的。可以說是繞過抽象的形式靠文學內容直接打動人心的音樂,也可以說是一種借鑒了音樂形式,更加豐富壯觀的文學。
中國的優秀原創合唱作品,大多取材於民歌和古詩詞,就很好地體現了合唱和文學的緊密關聯。
作為表演者需要著重練習符合該語言文化下語言規律、文學審美的咬字、詠唱方式。
從我一個混過合唱團學過聲樂的喳喳來講,我覺得在音色和和弦。
合唱團撐死了是人。
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單簧管低音單簧管雙簧管英國管長笛短笛加上大管和低音大管;小號長號圓號大號;還有打擊樂咯。多到變形。
這是音色。器樂比人聲豐富太多,最極端的例子就是模擬生活實況。
《火車托卡塔》《宜蘭童謠》都有火車開來開去的奇怪場景。
管弦樂:《火車托卡塔》_音樂_央視網
03宜蘭童謠 在線觀看 - 酷6視頻
混聲八部無伴奏合唱也就八部吧?上面那個幾部了?
交響的和弦通常來講總是更豐富的。
如果變成鋼琴縮譜,合唱倒是真能彈的,交響很多就要雙鋼琴才能演奏了。當然指揮也有辦法縮彈,但是就困難,而且複雜的作品可能要分開來考慮討論吧?不太了解唉。
歌劇的鋼琴伴奏淺議--《中央音樂學院》2010年碩士論文
鍵盤上的交響樂--從《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的雙鋼琴縮編譜淺談交響樂雙鋼琴演奏與教學--《中央音樂學院》2010年碩士論文
你看他們都愛寫這些,我看不懂看不懂。
更NB的是底下這個新聞。
公告欄-中央音樂學院
2007年10月23日晚,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在該校演奏廳舉行了總譜讀法專場音樂會。音樂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指揮系的同學們在音樂會舞台上根據總譜在兩架鋼琴上演奏音樂的高超技藝,以及全場音樂會新穎的表演形式,都給前來觀看音樂會的老師和同學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總譜讀法課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全體學生的重要必修課程。大家知道,管弦樂隊總譜是匯合眾多樂器聲部於一紙的集大成者,而其中各種樂器使用的譜號、調號彼此不同;除此之外,數十個樂器聲部更需要數十行樂譜平行排列,其複雜和艱深程度可想而知。對於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的同學們而言,他們必須通過刻苦的學習和訓練,充分掌握閱讀總譜的技巧,具備通過自己的鋼琴演奏將紙上之音符還原為實際音樂音響的能力;他們不僅要有「一目十行」的本領,還要具備很高的鋼琴演奏水平。故此,中央音樂學院的總譜讀法課是一門對學生綜合能力要求頗高的精品課程、拳頭課程;指揮系外的師生往往不敢問津,或不得其門而入。
本次音樂會向全校師生提供了一個揭開總譜讀法神秘面紗的窗口,全面展示了學院近年來總譜讀法的教學成果。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總譜讀法教師沈浩老師的多位學生在音樂會上登台表演。由張佳佳、朱承佳兩位研究生同學演奏的巴托克《神奇的滿大人》拉開了音樂會的序幕;隨後,由謝江、丁毅兩位本科同學演奏的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將音樂會推向了高潮。這兩部作品都是二十世紀管弦樂經典,樂隊編製異常龐大;而兩本總譜在寫作技法、移調、節奏、音樂處理等方面都是極為艱深複雜的。在音樂會演奏中,同學們以面前擺放的總譜為依據,憑藉自身優秀的總譜閱讀能力和鋼琴演奏技巧,完整地向觀眾展示了兩部作品;總譜里各個聲部的局部音響和整體的音樂處理在鋼琴上表現得都很到位,彷彿一個真實的管弦樂隊就在大家面前演奏,令人嘆為觀止。
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主任、著名指揮家俞峰教授出席了本次音樂會;演出結束後,指揮系總譜讀法教師沈浩老師登台接受了全系師生和全體觀眾的熱烈祝賀。大家紛紛表示,希望這樣有價值、有水準的總譜讀法音樂會能成為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今後長期舉行的傳統活動,成為大家了解指揮系、認識指揮系的一個寶貴窗口。
————————————————————————————————————————
對了,怎麼能忘記交響合唱這種可愛的東西呢?
你說交響思維和合唱思維不同,人家還寫在一起呢(手動滑稽)。
清唱劇啊,康塔塔啊,都有嘛。
廖昌永《中國,我可愛的母親》2012第29屆上海之春開幕式_土豆_高清視頻在線觀看
陸在易,一生推。
交響就是配器複雜一些么,因為樂器多麼…沒什麼大的區別。細講究多累,開心的聽唄。
確實不太了解思維的意思。是創作思維?還是欣賞思維?還是美學思維?還是功能思維?還是作為團員的思維啊。反正我覺得聽的層次上,交響樂要難,但都是聽的和聲么,交響就是配器複雜一些么,因為樂器多麼…沒什麼大的區別。細講究多累,開心的聽唄。
推薦閱讀:
※有哪些極富有美感的詩詞或句子?
※僅從藝術層面考慮,毛澤東的書法是什麼水平?
※在杭州,手上有幾張字畫,想要鑒定真假,怎麼處理?
※知名攝影家何藩為攝影界帶來哪些貢獻及影響?
※音樂與書法有何相通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