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別人令我們憤怒時,在什麼情況下我們應當「對事不對人」?

每個人都曾有過被激怒的時候,但作為人性的七宗罪之一,暴怒 (Wrath) 卻往往是悲劇的來源,這種極度誇大的情緒往往會令我們看不清事情的真相,從而對別人產生偏見,或做出不理智的行為,最終造成不可挽回的惡果。

從這種情況下,「對事不對人」是一種較好的選擇:我厭惡你做的這件事,但不因此而厭惡你,我保留對你的態度,既可以使兩個人的關係不至於僵化,又給以後澄清曾經的誤會帶來了可能。

但另一方面,我們對其他人態度,卻很大程度上是由那個人做過的事情構成的,一個人作惡的次數多了,我們幾乎一定會對這個人(而不僅僅對他做過的事)作出較低的評價,這種評價有合理性,因為當一個人作惡的次數不斷變多以後,他下一次會繼續作惡的概率也會不斷上升。

那麼問題來了:
所謂的「對事不對人」,究竟在哪些情況下,是正確的選擇?又在哪些情況下,「對事且對人」才是更加合理的選擇呢?
(註:在這裡,「對人」並不是指對他進行人身攻擊,而是因為他做的某件事,直接地、毫無保留地降低對他在這方面的評價,認為他「不可被原諒」。)

特別地,
(1)在工作中,當我們作為上司或者下屬時,遇到對方令自己憤怒的情況,我們應該分別採取什麼樣的策略?
(2)在好友圈中,遇到對方令自己憤怒的情況,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策略?
(3)在戀愛中,遇到對方令自己憤怒的情況,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策略?


你無法跟失去理性的人講理,當你失去理性的時候,別人也跟你無法講理,你也無法跟別人講理。
所以,第一件事,也是最關鍵的,讓自己保持冷靜,讓別人冷靜下來。


評價事物的對錯,評價行為的對錯,而不是評價他人的性格或者知識儲量(即使他真的很缺。。。)


對事,解決緊迫問題。
後面要不要對人,取決於對方是否知錯、有歉意、願意改進。有歉意則放過,沒歉意則對人
當然,對於誠懇認錯,堅決不改的人,"屢教不改「也是一件事,先對事,而不要針對人格……
如果你覺得把時間花在這類人身上不值得,乾脆遠離。


-

公共場合對事不對人,這是心胸和氣量

私下裡更要對事不對人,這是原則和底線

-


1.正文

我們找討論選擇【對事不對人】或是【對人不對事】的時候,其實是犯了一個常識性的錯誤。我們對某個人做了什麼,肯定是通過某個事去影響他的,反之,我們做了某個事,也會對某人產生影響。硬幣的兩面,無法分割。這個結論是必須正視的,強調自己的原則(對事不對人)或是強調自己的個性(對人不對事)都不影響對人和事的回應。

在日常管理中,經常會碰到類似的話題【你這是人蔘公雞】、【你這個問題和我們剛才討論的一點關係都沒有】、【神經病才會問這樣的問題】【我不想和你討論這個事,剛才的事我們沒還沒說完】等等。

接下來就要開始哲學論戰了。一般這種時候,明哲保身的人會悄悄退出,喜歡當和事佬的開始勸架,喜歡看笑話的就開始挑釁。 以上各類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理念。既然與話題無關,我們不展開。

----------------------------------------------------

人作為一種動物,保留了一些不需要經過思考也能避開危害的本能。比如,情緒。

所以我們經常會感到憤怒,而憤怒的根源大多數是因為攻擊造成的。

作為人高於動物的一點,大概就是我們擁有複雜的思考能力,可以使得我們權衡利弊,是隱忍、還是利益最大化、或者是以最小損失排除隱患。有時候我們將這種能力叫做理智。

所以我們現在搞清楚了問題的來源:我們會在有意或者無意的被激怒,或是激怒了別人。都是有原因的。這其中必然產生了利益或是利益衝突。

--------------------------------------------------

所以結論其實很簡單:我們需要的只是是一種策略,來滿足我們對利益的期望。當然,採取的手段和我們的智商有關。


2. 這種策略和整個群體有關

所謂【對事不對人】能被整個環境所接受,是因為這種策略引起更少的衝突,風險更低。而不是它更好。

3. 殘酷的真相

  • 容易被激怒的人,一般是被稱為情商低。真實的原因是智商低,對於他們來說,很難採取更優化的對抗策略才是真正的原因
  • 很多時候激怒別人是一種故意的行為,在佔有優勢的時候激怒對手,可以更容易擊潰。並且不承擔道德風險。
  • 保持理智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和決心沒什麼關係。

首先,你要明白,面對「沒腦子」或「不講理」的人,你無論做什麼,對方都可能會覺得你「對人不對事」。以我的經驗,現實生活里,沒有人能夠完全掌控別人的想法。遇到會對你產生誤會,偏激情緒的人,無論你做多好,爛事兒都可能會發生。所以,很多時候,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找錯誤,改正自己是沒有用的。一個巴掌拍不響嘛。
其次,「對事不對人」是基本修養。基本上,任何時候都應該保持,這應該屬於「本能」了。如果需要考慮這個問題,只能說明,個人修養還需要不斷提高。
再次,爛人永遠比好人多。遇到爛人的處理方法,不是「針對他」,是不搭理他,遠離他,讓他不能近身。別想著改變對方,你無論怎麼做,爛人永遠是爛人。
最後,「有容乃大,無欲則剛」的道理,在人際交往上,也絕對靠譜。舉個例子,爛人通常和爛人在一起玩的很開心,彼此矛盾也少。這是為什麼?因為爛人從來不對彼此抱希望。
總之,八個字兒「別想太多,沒什麼用」


在不能把對方怎麼樣的情況下應該假裝對事不對人


我只是搬磚工。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的合理情緒治療理論認為。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經歷了這一事件的個體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這個理論也叫ABC理論。A是指誘發性,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性事件之後而產生的信念,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結果。ABC理論認為,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
而B可以分為兩類:合理信念和不合理信念。合理的信念會引起人們對事物的適當的、適度的情緒反應,而不合理的信念則會引起不適當的情緒反應。
不合理的信念有以下三個特徵:絕對化的要求(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對某一事物懷有認為其必定發生或必定不會發生這樣的信念)過分概括化(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維方式)糟糕至極(認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將會非常可怕、是一場災難的想法)
結合理論談談個人的粗淺看法:
1,試著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看問題,如果你以對方的立場看問題能理解對方,這個時候就沒有憤怒的必要。
2,有原則,有底線。不一味的讓步。心理學認為,發怒可以激活交感神經系統,有利於保護自己。同時發怒也是一種發泄情緒的行為方式。
3,提高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只有心平氣和的思考,才能做到提出所說的對事不對人。要學會在暴怒的時候迅速平復自己的心境。
4,有的人想法看法價值觀比較偏激。有些人比較固執。這種情況下他們做錯了事也會認為自己是對的。這時跟他們生氣爭吵是無謂的。


理論來源:《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錢銘怡。


良禽擇木而棲,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做朋友,做戀人,而且很多時候個人發展的時運也得靠自己能明智的選擇職業和跟隨的領導者。
修身養性控制憤怒應該是一個很系統的工程。

1.努力讓自己更優秀,這樣才能首先確保自己不是製造憤怒傷害的根源,同時也能足以匹配優秀的人和更好的環境。這其中包括提高認知能力,判斷能力,獨立思考能力,承擔責任損失能力,自尊自愛提升自我價值等等。
2.為自己選擇良好的生存環境,包括交往的朋友戀人,投入的事業,更重要的是結婚的愛人,好的愛人不僅影響共同生活的品質,更影響子女的發展和教育。
3.遠離負能量源,人的自我防禦機制其實有很多,而且很多是在無意識下進行的,憤怒或許就是其中的一種,當遇到不認同的事時如果首先能從理智上分析出自己為何不認同,自己會如何做,憤怒會減輕很多。
4.在不能改變環境的情況下,努力理解包容,誰都有自己的局限,以上其實都是理想化的想法,一個人能真的克己修身一輩子很難,多些真正的理解和寬容,其實是給自己更舒適的生存環境.
5.幸福快樂的人更寬容,實在無法接受別人的行為和傷害時不如轉移注意力到生活里積極美好的一面,給自己找到一個不會動搖的快樂的支點,在自己失控時讓自己能在自己的舒適區得到放鬆。

這些是我自己總結的一些想法,還有很多更細節的方法更深刻的原理都需要深入揣摩,我自己最困難的是難以找到不會動搖的快樂支點,還在努力尋找,期待有好的回饋分享~


在任何情況下都要 對事且對人,但任何情況下都不能 同時 對事且對人。
比如一個員工經手的項目出了重大問題,在會議中就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處理事件上,而不能花費大把時間對員工一頓臭罵;事件處理完畢,就要對人進行獎賞或懲罰,評價是意外還是能力問題還是心態問題,而不能不管不問讓員工以為自己沒錯。
在工作中,我沒有工作經驗不發表意見。在朋友中,和上述處理方法一樣。在戀人間,仍然先對事後對人,但對人時要寬容並盡量幫助對方改進。


這個問題問得好。

相信大家都曾有過這樣的幻想,有一天,自己當了大老闆,手下管著幾十號人,每天在公司呼風喚雨,威風八面。然而,要真讓你當了領導,你是否果能做到最起碼的「對事不對人」?


來,先看看一個歷史故事。

◆ ◆ ◆ ◆


劉邦的領導之術

漢六年(公元前201)元月,漢朝建國初期,劉邦開始論功行賞,把蕭何定為首功,同時受封的還有其他二十多個人。然而蕭何還有一個「可以佩劍入殿、不必跪拜皇帝」的特權。

在這個問題上,很多武將很不滿,這些在戰場上搏命奮戰的將軍,很難在情感和思維上接受一個「舞文弄墨」的書生獲得的封賞還超過自己這樣一種現實。


並且還有另一個原因——蕭何與劉邦是老鄉。於是這群將軍更加不滿。


劉邦在這件事上明顯摻雜了個人感情因素,蕭何從劉邦還是個混混的時候就對他照顧有加,劉邦最後論功行賞難免有所不公。但這種不公,對一個帝王來說,或者說對一個領導來說,是很致命的。


後來劉邦坐車出巡,發現幾個將軍聚集在一起討論。劉邦順口問張良:「子房,你看這些傢伙在做什麼?」


張良說:「陛下還不知道?他們在謀劃造反。」


劉邦大吃一驚:「天下剛剛太平,他們為何造反?」


張良問道:「陛下,跟隨你打天下的將領共多少?」


劉邦說起碼上百個吧。


「那麼,您封賞了多少人呢?」


劉邦回憶自己的封賞,前後不過二十餘人,還都是親信。張良等了一會便繼續說道:「這些人背井離鄉,無非是想幫助您奪得天下後圖個封賞。現在您只封賞了自己的親信,而誅殺、貶斥的,又都是自己怨恨過的人。現在這些人都擔心自己被陛下忘了,得不到封賞。又害怕以前的過失被想起來,會被借口殺掉,於是才商量造反啊!」

劉邦幡然醒悟,趕緊請教張良。張良告訴劉邦,要先封賞那個你公開討厭的人,將領馬上就會平靜了。


劉邦把之前大家都討厭、都想殺掉的雍齒提拔為方候。消息一出,大小將領奔走相告說,連雍齒都能當侯,我們不用擔心了!


劉邦後來陸續封侯上百,很快平息了這場可大可小的政治風波。


劉邦雖然一開始決策失誤,但後來亡羊補牢,基本能做到「對事不對人」,對雍齒這樣恨之入骨的人,也能做到以退為進,針對問題本身,而不是一味打擊他。在這件事上,完美地彰顯了帝王氣度。


其實所謂對事不對人,對領導者來說,大體上就是「對討厭的人不盲目打壓,對喜歡的人不盲目提拔」。


◆ ◆ ◆ ◆


現代人對此理的應用


好了,我們回到現代來。


先從理上講。人無貴賤,永遠不要把人分三六九等。現在社會的風氣,是對壞人、弱者或者自己不需要的人,就抱著一種骨子裡的輕蔑態度,從言語間時時流露出鄙夷之情。可一旦見到強者、富翁、名人,就變得十分殷勤,恨不得給他舔鞋。


這其實就是不懂得做人做事之道的表現。一個品行不好的人,將來若有心改正,也無礙於他的人生。正如《菜根譚》所說:聲妓晚景從良,一世之煙花無礙;貞婦白頭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

另一方面,一個被你崇拜的人,難道會因為你的殷勤,而對你正眼相視嗎?


所以,倘若某人還不能消除對人的貴賤歧視,那麼即使他當了領導,又怎麼能對下屬一視同仁呢?他將來極有可能偏袒自己公司里的親戚,並且在一些選擇上,放棄了有能力的員工,而總是把油水給親戚撈。這樣的結果,就是自己一步一步斷送了公司的未來。



再從事上講。有這樣一個故事能大概闡釋這個處世原則:


托爾斯泰向一個乞丐施捨。朋友告訴他該乞丐不值得施捨,因為他品行之惡劣在莫斯科人盡皆知。托爾斯泰回應:「我並不是施捨給他這個人,我是施捨給人道。」


另一個文豪伏爾泰也有過類似觀點:「雖然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句話,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對事不對人」。誠然,我們可以不喜歡一個人表達的觀點、做事的風格,但我們一定要對這個人保持尊重,因為我們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在這裡,請容我拍拍上司的馬屁。曾經我們公司一個人工作上犯了錯誤,給公司帶來很大麻煩,老闆把他罵了個劈頭蓋臉、狗血淋頭。但在下班途中他們相遇,老闆又親切地對他禮遇有加,還關心他最近的生活狀況。


員工感到羞愧:「我明明工作不認真導致錯誤,為何您還對我如此和氣?」


老闆笑說:「你是在公司里犯錯了,現在既然下班了,我又何必跟你耿耿於懷呢?

看到這裡,你是否有所感悟?



對事不對人這個理念,並非只是給大老闆用的,普通人平時的溝通,同樣要用到。


你不能對人性進行批判、傷害,不對人作道德說教,不隨意評判別人的道德水平,只針對一個人做的錯事進行客觀的分析。


如果要批評別人,也不能因為討厭一個人,就把他做的所有事情批得一無是處。並且在批評別人時若能提出解決方案就更好,永遠也不要忘了肯定別人的長處。


此外,對那些志得意滿的成功人士,我們羨慕、甚至妒忌他們,這情有可原,但如果過了頭就變成諂媚,把自己放在了卑微的位置。誰能瞧得起一個總是點頭哈腰的人呢?


你自己選擇仰視別人,就休怪他人俯視你。看人要理性,要看他發展的可能,而不是他當下的情況,這同樣是「對事不對人」的一種應用。


與人交往過程中產生的每一種情緒特別是那些負面的~憤怒 悲傷 恐懼~很多時候其實都是我們的心理在傳遞潛意識的東西 大家如果在這些情緒到來的時候能與其保持一定的距離 看清楚情緒產生的真正的原因 這些負面的情緒很多時候會被削弱甚至消除 在我看來對事不對人是種境界 是需要修鍊的 而殃及池魚,一巴掌拍死一片是人之常情

朋友戀人之間只有真正看清情緒的本來面目 才會看清彼此到底差了什麼 需要什麼 關係才能長久健康的維持下去


不回答問題,只是想說:
「對事不對人」其實是一種出於自保的虛偽的政治正確,一個人很多時候就是他/她所做的事。在考慮要使用「對事不對人」這個和稀泥技能的時候,不如想想這個人值不值得你用「對人不對事」這種態度去交往。


任何時候都應該對事不對人。
1、對於平時品行端正,能力優秀的人哪怕出一次錯也沒什麼不能原諒的,這點很好理解,也很容易做到對事不對人;
2、對於本身品行就有問題的人,那更要對事不對人。狗咬了你,你不用再去咬狗吧。而且得罪小人對你絕無好處。所以做人還是大氣一點,以德報怨。


任何時候——除了攻擊你的人明顯就是針對你


人品可以但立場不同的情況下。


生活中,遇到讓人憤怒的事在所難免,有些人有些事 ,是值得從不同角度去看待的 ,對於那些就算處於對問題持不同意見的人來說,懂得你的胸境、大度的人來說,值得你對事不對人,因為你的胸懷、客觀會換來別人更深入的思考;而對於那些漠視你的氣量的人來說,只管對人對事好了,因為對於他們那種專門以最大的惡意去揣測別人好意的人來說,就算你做再多,做再好,別人也未必會買你的賬,所以,沒什麼好說的,該怒就怒!最是無語那些個把人家的胸懷度量看成軟弱怯懦的白痴


的確,應該沒有偏見的看人構成一個人的是品質,不以最大惡意揣摩別人,但對待和處理事物的態度代表著他這個人,既然從事情中看出他是什麼人,對事不對人這句話就要換種理解了,所謂防人之心不可無,下次類似的事情發生時就要自己注意了,再不長記性就不是人家的錯了,就像同樣的當,你非要上兩次,又怨的了誰呢


舉例,如果你拜託一個不講理的人去做一件事,他沒辦好,那麼對事不對人,因為不靠譜不是這個人的缺點,或者說只是偶然的粗心大意。你原諒他也許下次他會辦的很靠譜。但你跟一個不講理的人吵起來了,他死活不講理,那就對事對人,因為這是他的不足之處,不論你是否諒解,這個點都不會改變,他仍然是一個不講理的人。

至於你最後提的幾個問題,我覺得回答是一致的,不要讓你的火氣當場發出來,若是在是對方的問題,那就提出來,但注意不是發火的形式,是交談的形式


推薦閱讀:

如何能恢復追女孩的自信和正常心態?
家庭暴力下成長的男朋友,對未來一片迷茫,父親操控一切,對我們的未來沒有信心也沒有勇氣,我該怎麼辦?
你從哪些事產生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感觸?
我很厭惡我的一個室友,這是業障嗎?

TAG:心理學 | 人際交往 | 情緒管理 | 管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