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是不是寫不出古體詩詞了?
我指的古體詩是指白話文之前所有的各種體裁的詩詞。
如果說一味地模仿,那麼只有形而沒有真意,只看到滿篇的愁啊憂啊。
但是如果把現代的放進去,看到動車高鐵飛機什麼的總不是那個味道啊。。。。
古體詩在現代應該如何傳承?
其實這個問題挺好。現在的確遇到瓶頸,為什麼?
一百年前,魯迅胡適毛澤東等人奠定了現代白話的話語體系,隨後對這套體系不斷完善。
與此相應的是,詩詞的話語幾乎沒有變化地搬到了二十世紀。
由於建國後中國很長時間內還是一窮二白,觀念跟封建社會比還不是那麼大,詩詞那套話語體系還是像模像樣地走過來了。
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世界變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科技的發展,使得我們在衣食住行以及思想觀念上方方面面都和先前有極大差別。
詩詞的以前那套話語體系還管用嗎?管用,但是適用範圍越來越有限。設想一個人再用陶淵明和李白的腔調寫詩,我估計會被人笑死。類似比較隔的模式還有同光體。
天變了。
我們必須建立新的話語體系去描寫這個特殊時代下的心靈以及心靈關係。
我嘗試回復一下模仿這個問題。
傳統詩詞言志緣情居多。愁的來源萬千,但表現趨於一致。當感情沉澱下來以後來寫愁,不會去把不開心的事情重複表述出來,而是強調錶現心疼,所以現代人表現愁與古人像是必然。
寫現代的容易啊。
某會聞說歧路尚逡巡,際會中樞旗日新。
白羽唯求長治策,紫微豈掃故飛塵。
西風草澤思多淺,北斗星空望未真。
欲試魚鮮烹不得,閑來自力釣江濱。
現代人能不能寫出古體詩?
能。
現代人能不能寫好古體詩?
能。
現代人能不能把古體詩寫的比古人更好?
寫得看怎麼比,你是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這個檔次的詩人比,還是和「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這個檔次的詩人比?
要說寫得好,現代有寫得好的,但沒有像白居易李太白那麼紅極一時的,因為總體來說不夠重視,寫詩在當代算不上什麼「重要的正事兒」,也就缺少精英一輩子精益求精地付出。而且官方不怎麼推崇,百姓不怎麼關心,就算真有千里馬,也缺乏伯樂,傳不到我輩耳朵里。而且即便有這麼多借口,未來也未必沒有獨領風騷的人物,畢竟每個時代開始輝煌以前都有人望著前人的高峰感慨江河日下。
但要說寫的爛,其實真有不那麼爛的詩,光說我大學就見過一些學長寫詩寫的很有那麼點韻味,不至於言之無物更不會有低級的錯誤,這等詩放在古代,也絕不會招人笑話的,好歹蓋兩個乾隆爺那水準的沒啥問題。至於有沒有特別爛的「詩」呢?那必然也有,不僅現代有,歷朝歷代都有,不過流傳下來的少而已,想看古人寫詩可以爛到什麼程度,建議找找笑話書,再不濟紅樓里還有薛蟠這水準的人物。
說到底,現在寫詩又不能科舉,又不給加官進爵,就圖自己開心,傳閱三五好友,可以有追求,但沒必要跟古人攀比,別說寫詩了,比當官比掙錢不也同樣比不過古代大部分詩人么……
我們讀的都是「人類群星閃耀」的故事,但我們能做的可能就是個夜色蒼穹的幕布,但夜幕深邃,未必不會孕育新的繁星。
不是。
傳承的話可以這樣做:
1.開一家唱片公司
2.找靠譜的人給念奴嬌,滿江紅等詞牌按照音節譜曲
3.等詩人來填詞,給錢的
不過在中國的版權環境下,難度略大…
現代詩詞的落後,不是偶然的狀況,而是帶有很強必然性的。主要在於四點:
1 詩詞作為傳統語言組成的文學作品已難以跟上現代社會
2 傳統文言地位的衰落
3 我國的快速發展導致有能力的人都有機會從事各項事業,導致有能力者投入詩詞創作精力減少,或者說導致有能力者投入詩詞創作的人數減少。
4 我國的教育對創新的能力培養還是太低。
這個四點又以前兩點最為重要
現代很多人都覺得詩自唐以後詞自宋以後就開始下滑,這個想法沒錯。但是最大的滑坡,不是唐以後宋以後,而是清朝滅亡後民國初年開始出現的現象,因為從那時候開始,現代社會元素高度發展,白話文也逐步取代文言成為文學和社會的主流,這兩點決定了詩詞作為古典藝術必然陷入滑坡。不信你可以看看清末的作品,像秋瑾的《黃海舟中日人索句並見日俄戰爭地圖》、丘逢甲的《春愁》,那個高度就算比不上唐宋那也是相當的厲害,到了民國以後文言文勢微後根本沒有這樣的高度甚至差的很遠!民國以後真正能稱得上大詩人的只有毛澤東,但是毛澤東的詩詞也有押韻不到位和出現髒話這樣的不好的問題。
所以說,現代詩詞的落後,不能夠只怪現代人水平不夠,而是有很強的現實因素的。
先說第一點,詩詞跟不上現代社會
詩詞與現在生活顯得格格不入。你說只能模仿,沒錯,現代人寫的古代人都有這樣的創意,可是在如今的詩詞語言格局下新詞、新事、新韻是入不了很多現代文人的眼的,而以前的東西什麼自然啦、酒啦、鄉愁啦都被古代人寫了不知道多少遍了,這些東西古代人早就搶了先例,別說是現代這個詩詞水平,就是詞的巔峰宋朝也有很多模仿唐詩,你不模仿還能幹嗎???
忘了是誰好像是王國維吧,他說中國古代的詩歌形式,一種形式出現後經歷一段時期的發展就勢微了,從而誕生出另一種形式。比如四言詩到後來誕生出五言詩,五言詩到後來誕生出七言詩,古體詩到了唐朝誕生出近體詩,近體詩的巔峰唐朝結束了在宋朝誕生出詞,詞的巔峰結束了在元朝誕生出曲。為什麼?因為中國古代詩詞有著嚴格的格律和固定的表現形式,你在寫詩詞的時候是被條條框框約束住的,比如每句的字數,韻腳等,而古代是生活物質發展緩慢,很多東西一成不變沒有新的題材。由於條條框框的約束,相似的創意容易反覆出現,因為你不能打破條條框框想說什麼就說什麼,而由於生活的一成不變更增加了相似程度的出現。相似多就會導致創意枯竭,因為你的創意前人都想到了,你這個就算不上創意。這就是為什麼後來會誕生新的體裁,因為老的體裁模式下已經都寫的差不多了。這種創意的枯竭也是導致現在詩詞下滑的原因,寫的都是以前的材料,現代新生活你不寫,以前的東西古代人都寫光了,還輪到你寫?而近體詩和詞又是有著嚴格格律的,你寫以前的東西,不按照古代規定的條條框框還不行……
但是,寫新生活不是說寫就能寫的,你得有這個能力。這就涉及到其他三點。
除了創意枯竭外,語言跟不上現代社會也是詩詞創作的一大瓶頸。以前寫詩詞,描寫同樣的事物經常能不止一個詞來描繪,甚至有的是平聲有的是仄聲,這就為創作提供了方便。否則你該寫仄聲卻只能填平聲,或者該填平聲只能填仄聲,或者該押韻韻腳對不上號,那就慘了。比如月亮,你可以說「明月」,也可以用「玉輪」代替,「月」是仄聲,而後者平聲,這就為詩詞創作提供了方便。說「水」,你也可以填「水」,也可以說「江」、「河」這樣的詞,有平有仄,這就為創作提供了方便。現代社會呢?出現的新事物比如「冰箱」,你要寫只能縮成「箱」,「箱」是平聲,仄聲怎麼辦?那就沒辦法……你寫電視,電視縮成一個字叫「屏」,同樣,「屏」也是平聲,想寫仄聲怎麼辦?同樣沒辦法……這個現象,究其根本是因為文言已經退出了主流舞台,對現代事物缺乏文言描述,這就為寫作造成了困難(只能靠寫作者自己創作了……)。
上面是第一點,再講第二點:傳統文言的衰落。
上面說了,詩詞自清滅亡後才出現大滑坡,不是偶然的。因為從那時候開始,現代社會元素高度發展,白話文也逐步取代文言成為文學和社會的主流,這兩點決定了詩詞作為古典藝術必然陷入滑坡。
古代讀書人,從私塾開始就接受四書五經這樣的文言教育,可以說是啟蒙階段就一直學習文言文,這樣的從小專修自然非今人可比。現代呢?學校是背了不少詩詞,可是很多時候只是背,連什麼意思都不知道。可悲的是非但學生以及其家長不知道,老師甚至也有大段內容不知道。這樣的文言學習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比不上古代。但是詩詞作品是文言的濃縮,連最基本的文言都學的一知半解甚至很多完全不會,怎麼能深入的學習詩詞呢?這就好比是你是中國人,你大學進了英語系學英語,很可能你學業修完了,英語水平還是比不上國外沒有大學專修英語的人,因為英語是他們的母語,他們從小就學慣了用慣了,而你不是。
這兩條是最主要的原因,還有一個原因也不容忽視,就是現代社會比起舊社會好太多,有才能的人往往容易得到提拔和重用,導致這些人沒有時間和精力進行創造。而所謂的一些文人,往往是現實社會的失意者。比如,有的詩詞群的群主公然將反黨反社會主義的觀念貼在自己的qq空間上,而這種人往往現實之中混的不怎麼樣,就在網上罵黨罵政府。這樣的人就算有水平寫出一點作品,那麼他的有些作品思想境界也不會很高。
最後一點也就是第四點:中國教育對創新的培養不夠
詩詞的創作的確需要一定的積累,比如你連四五首都背不出,何談創作呢?但是現在這個社會是積累的已經有一定量了,但是創新程度不夠。我跟你這樣說吧,一個很會創新只能背200首詩詞的人,如果讓他寫絕對好過一個不怎麼會創新但能背5000首詩詞的人。
中國式的教育,在家靠打罵,在校靠背書,這樣的教育培養的是順從型人才。這種人才自己默默努力慢慢積累式的學習是有一套的,但是想要創新,靠自己創造沒有的新天地就慘了。但是很不幸,詩詞創作對創新要求很高,因為詩詞是文言的濃縮,說的難聽點就是不完整但是殘留精華的語言,這種語言對發散性思維要求很高,也就是從一點聯想到其他點的思維,否則你老是有集中性思維,哪有這麼多語言點給你集中?顯然,詩詞創作靠發散性的從一點精華聯想到其他精華的思維模式很重要。
有的朋友可能要問,難道古代教育就能培養發散性思維嗎?可是你別忘了,古代是文言教育,文言文對很多人來說有的甚至是母語。即便是一些現代認為的禁錮思想的教育模式,也是文言時代的教育,甚至對文言的創作還有幫助。比如八股文,你八股寫好了,對於寫其他的文體難道真的一點好處都沒有嗎?
那問題來了?怎麼解決上面四點發展的瓶頸呢?
基於第一點,我主張「用新韻,摘新詞,出新意,寫新事,祥注釋。」,「用新韻」,就是用《中華新韻》、《詩韻新編》這樣的靠近普通話發音的韻進行創作,這樣讀起來既能符合今天的押韻規則,還能進行寬韻部創作(《新韻》、《新編》韻部都比較寬),彌補一下現在詩詞寫手這種才思不足的狀況。「摘新詞」,就是把生活中的新的詞語帶入詩詞創作中(這個就是要費一番腦筋了,怎麼壓縮詞語融入詩詞中)。「出新意」,就是創意要來自於今天的社會發展,「寫新事」,就是說要寫今天的現代生活的事情。「祥注釋」這點很重要,你寫的都是今天的事情,而詩詞以往都是寫的古代的那一套,這樣別人就會看不懂。別擔心,你自己寫點注釋說清楚自己寫了什麼。
結合我的作品來講一下。
七律·觀書有感(其四)
戰伍恢弘平北虜,飛旌壯烈下南都。
建文禮拜裝平靜,洪武神言定佩服。
歲月消磨欺過往,乾坤變換致生疏。
應憐電視商傳口,不使風流意氣無。
這個用的是《中華新韻》,「佩服」的「服」字,是入聲,按照以往的韻根本不能夠押七律的韻腳,而用《新韻》就可以,無疑這是新韻拓展了用詞的範圍,打破了過去的藩籬。否則你永遠也不能把「佩服」二字放在這種定格的頷聯末尾。
此外最後一聯寫進了「電視」、「商傳」等詞,這就是」摘新詞「、「出新意」、「寫新事」,怎麼樣,尾聯的材料是以往沒人寫過的,是不是讀起來就有新的感受了而不是模仿了?
還有一首
七律·題國足勝法國後
萬里風塵不厭遲,各相談吐景觀時。
飛機翼掠夕陽色,行李輪沿早徑滋。
直舞衣衫連碰撞,猛插手足互交織。
嘆息法帥操勞影,未若洪波立定姿。
這首詩通篇寫足球,這個題材現在倒是有人寫打油詩,七律我還沒見過。
還有一首我寫的可能不如以上兩首好,但是創新方面我很大膽。
七律·悼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
半醒昨宵更已深,驚傳噩耗夢殘分①。
布希作孽憂豪語,巴馬接書笑反心②。
靈幟飆風仍壯烈,哀聲潮水遍聽聞③。
春風不配瑞拉暖④,但欲⑤梨花此處溫。
作於二零一三年三月六日亥時 二零一四年二月十五日亥時定稿
註:①查韋斯病逝的消息在北京時間凌晨傳出,故有驚夢之感。②巴馬接書,奧巴馬曾在一次會議上主動向查韋斯表達親密,查韋斯聊了幾句後送給奧巴馬一本《拉丁美洲裸露的血管》,該書敘述了從15世紀到20世紀殖民統治掠奪拉美資源的歷史。③「哀聲潮水遍聽聞」,人們出於哀憤的哭喊聲就像潮水一樣聽了一遍又來一遍。現在電視網路很發達,到處可以聽得見。④春風不配瑞拉暖,委內瑞拉是熱帶國家,一年四季沒有較熱沒有明顯的春季。⑤欲,欲(放)。
這首詩為了「摘新詞」,把奧巴馬寫成「巴馬」,為此我挨了不少罵,但是重新選一次我依然會這麼選擇。因為詩詞是很靈活的,古代為了適應格律也出現了不少語法上的執拗,我覺得這麼寫雖然會引起一些爭議但是這是選擇創新。
還有此詩「哀聲潮水遍聽聞」一句就是寫的現在電視媒體的傳播。
可是事到如今我很遺憾的看到,還有一大群保守派反對「用新韻,摘新詞,出新意,寫新事,祥注釋。」,我接觸過一位很有名的詩詞專家,她跟我說「如果再用新韻你就別創作近體詩了你寫新詩吧!!!」我對此非常遺憾。但是這不能阻礙我創新的信心,因為再小的火焰也要驅散黑暗,我寧可當風雨中的改革先驅者,決不當維護落後安寧中的保守者。
第二點我還真沒啥辦法,畢竟我也沒學過教育學和心理學。非要說的話聽說最新的小學語文課本增加了文言比例,我覺得這算是一個好的現象吧?
第三點是完全沒辦法,難道你指望精英人才都不掙錢不努力像當年杜甫一樣靠朋友資助專心創作?那是不可能……
第四點現在是沒啥辦法,但在將來可能有一定的出路。現在無論是家庭還是國家,都在努力提高。如果你是掌權的官員、教育界人士你可以思考一下怎麼改變中國教育創新不足的現狀。如果你是普通人,也請您從教育子女的創新觀開始努力改變吧!
我想為郭某某先生代言的那啥水做個安利 —— 為毛這種月經題下邊 總有幾個視力不行的的不好好審題 非得把自己的東西拿出來遛幾個遛呢 (雖說我這話把我自己這個回答也搞得中槍了??????)好像遛遛就能顯得自己水平多高呢。
文風有代謝,詠史論古今。李杜留墨跡,晚生復摹臨。 慷慨蘇辛烈,雋永易安清。詞話人間逝,太息淚滿襟。
貼一首本人近期創作的古體詩供大家嘲笑:
(背景就是我在法國盧瓦河大區南特市留學這樣)
遊子願
漂洗仍須除舊痕
輕撩無濟碗作盆
歸國不問廚邊事
可憐今為南特人
大西洋畔修夷術
盧瓦河前念胡文
鄉愁閨怨消何處
淘寶包郵到我村
「二曰,不摹仿古人
文學者,隨時代而變遷者也。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周、秦有周、秦之文學,漢、魏有漢、魏之文學,唐、宋、元、明有唐、宋、元、明之文學。此非吾一人之私言,乃文明進化之公理也。即以文論,有「尚書」之文,有先秦諸子之文,有司馬遷、班固之文,有韓、柳、歐、蘇之文,有語錄之文,有施耐庵、曹雪芹之文,此文之進化也。試更以韻文言之:「擊壤」之歌,「五子之歌」,一時期也;三百篇之「詩」,一時期也;屈原、荀卿之騷賦,又一時期也;蘇、李以下,至於魏、晉,又一時期也;江左之詩流為排比,至唐而律詩大成,此又一時期也;老杜、香山之「寫實」體諸詩(如杜之「石壕吏」、「羌村」,白之新樂府),又一時期也;詩至唐而極盛,自此以後,詞曲代興,唐、五代及宋初之小令,此詞之一時代也;蘇、柳(永)、辛、姜之詞,又一時代也;至於元之雜劇傳奇,則又一時代矣。凡此諸時代,各因時勢風會而變,各有其特長,吾輩以歷史進化之眼光觀之,決不可謂古人之文學皆勝於今人也。左氏、史公之文奇矣,然施耐庵之「水滸傳」視「左傳」、「史記」,何多讓焉?「三都」、「兩京」之賦富矣,然以視唐詩、宋詞,則糟粕耳。此可見文學因時進化,不能自止。唐人不當作商、周之詩,宋人不當作相如、子云之賦,——即令作之,亦必不工。逆天背時,違進化之跡,古不能工也。
既明文學進化之理,然後可言吾所謂「不摹仿古人」之說。今日之中國,當造今日之文學,不必摹仿唐、宋,亦不必摹仿周、秦也。前見「國會開幕詞」,有云:「於鑠國會,遵晦時休。」此在今日而欲為三代以上之文之一證也。更觀今之「文學大家」,文則下規姚、曾,上師韓、歐,更上則取法秦、漢、魏、晉,以為六朝以下無文學可言,此皆百步與五十步之別而已,而皆為文學下乘。即令神似古人,亦不過為博物院中添兒許「逼真贗鼎」而已,文學云乎哉!昨見陳伯嚴先生一詩云:
「濤園鈔杜句,半歲禿千毫,所得都成淚,相過問奏刀。
萬靈噤不下,此老仰彌高。胸腹回滋味,徐看薄命騷。」此大足代表今日「第一流詩人」摹仿古人之心理也。其病根所在,在於以「半歲禿千毫」之工夫作古人的鈔胥奴婢,故有「此老仰彌高」之嘆。若能洒脫此種奴性,不作古人的詩,而惟作我自己的詩,則決不致如此失敗矣。
吾每謂今日之文學,其足與世界「第一流」文學比較而無愧色者,獨有白話小說(我佛山人,南亭亭長,洪都百鏈生三人而已。)一項。此無他故,以此種小說皆不事摹仿古人,(三人皆得力於「儒林外史」,「水滸」,「石頭記」,然非摹仿之作也。)而惟實寫今日社會之情狀,故能成真正文學。其他學這個、學那個之詩古文家,皆無文學之價值也。今之有志文學者,宜知所從事矣。」
胡適《文學改良芻議》
黃天黑地滿眼塵,
水泥瓷瓦鋼鐵城。
沿街遍是哼歌者,
再也不見吟詩人。
近幾年都不寫了,高中大學時常寫。為證明現代人也寫古詩,我就現眼一回,貼一首高考前寫的吧。不規範,但是個人很喜歡。
硯池墨海潤筆湖,濃醮淡灑雜色無。
京城一紙沉黑白,
十萬烏鐵換金骨。
最近沒新詩。
現眼了。
漢宮春
春暮伊去,覷南閩正是,修水雲纏
風華屏展,海塘佳木堤灘
岩深壑秀,似遮斷,名剎雄山
更能見,波推鼓嶼,好風垂虹江灣
舊記沁河殷柳,認嗔顰淺笑,顧盼還羞
今分紫都廈浦,共月如鉤
佳人難留,莫不如,傾醉同酬
分付得,離腸萬種,恍如漳水悠悠
其實不是的,很有可能只是它已經不是當前熱點了,很多寫詩很棒的人你不知道,因為他們根本就紅不了。就像從來沒有一個紅的微博博主是詩人,因為這不符合當前潮流的欣賞能力,現在更流行視覺類的文化。
分享一個我的語文老師寫的
一夢清苦一夢傷,默默江水待情郎。
百年相思紅顏晚,空餘江瘦竹影長。
是不是很棒棒。
如果你說動車高鐵不能放進入格律詩,那就不用傳承了,留在博物館就好。
不是沒有,你找找馬景生的詩
你可以去看看布袋戲
我認為至少現代人寫不出唐詩那樣氣勢恢宏,華麗明艷的古體詩來。
最好的詩人在唐代,這是毋庸置疑的,這是一種歷史的宿命,那麼多詩人就像彼此有約定一樣先後誕生。因為那個時代在語言和文字方面給詩人們提供的條件太好了。
唐代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都在為這個時代做準備,這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
魏晉南北朝的三百多年,就是在琢磨唐詩這顆「珍珠」的過程。
摘自蔣勛《蔣勛說唐詩》。
公眾號"詩會"里的作品,頗有可觀者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