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有哪些優點?

如題,客觀的講講八股文的優點


謝邀。

作為歷史名詞的「八股文」,有很多弊端,比如題目只能出於《論語》《孟子》,比如只能闡述經義,不能發揮創新,比如嚴格限制字數及每股格式等等。
本來,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的八股文,最初是寫議論文章的一種推薦格式,本身無好壞之分。如果只取其初創之意的話,倒不失為一種便捷有效的議論文行文規範。
現在這個時代,將一件事或觀點說明白,固然有很多種方法,但作為入門的八股形式,仍然可以有效地組織語言,把想要表達的意思,條陳縷析的說明白。看報刊雜誌的行文,用這個框框去解讀,便於理清脈絡,把握作者本義,也不失為一種快速掌握信息的途徑。


八股文的用處正在於它沒有什麼用。

自從隋代發明了科舉制度,中國的教育就發生了質的變化,由世家大族的私學為主轉變為皇族設立的官學為主。教育變成了統治階級完成其政治目的的工具。
在隋唐以前,世族教育之目的主要是為了振興家族,教授的多是經學兵法武藝等等經世致用之學。那個時代是讀書人的黃金時代,蘇張一怒而諸侯懼,司馬家族更以經學世族之地位主宰天下。
而隋唐以後,皇族通過官學和科舉對抗世襲的世族豪強。教育的核心內容也因而發生了質的變化。科舉剛發明那會還考核很多實用性科目,運行一段時間後發現只要是實用性的科目,父母就可以將經驗傳授給子女,擁有上一代傳授經驗的士族子弟比平民子弟具有壓倒性優勢,士族世襲權力的問題仍然沒有有效解決,經學家族對皇權的威脅仍然存在。既然凡是實用性科目必然有傳承性世襲性,科舉實用性科目自然不斷被削減,到明清最終定型演變成了八股文,成為一種純粹的智力考核。
注意到一旦考核內容涉及到實用技術,就必然有經驗的傳承。考試就必然演化的十分不公平。這對平民子弟極度不利,社會流動性會因此而堵塞,世襲技術官僚家族會再次形成,這與皇族的利益背道而馳。因為這個原因,科舉的考核必然務虛化,必然與實務脫節。
所以八股實際類似於古代的奧數。它的用處正在於它沒有什麼實用性。它是一種接近純粹的智力測驗,最大程度上排除了考生父母或家族技術水平的影響。從而保證其公平性,達到為皇權對抗經學世族豪強之目的。八股文的形成有其歷史必然性。

對於脫胎於科舉的高考,實際上是一種制度上的權衡。高中之前不教授和考核實用性知識,單純考核智力水平,以儘可能減少父輩教育水平造成的不公正影響。為滿足社會需求和科技發展的需要,進入大學之後,則教授考核實用性知識為主。了解到這一點,就知道中國現行高考制度實際是以科舉制度基礎上又一次巨大的改進。它兼顧了社會階層流動和科技發展的需要,現行高考的制度設計充滿了前代高人的智慧。沒有看清楚這一點,盲目的自以為是的進行高考改革,都是瞎胡鬧。


八股文為什麼遭到詆毀?

因為很多考不上的人成了名人,但你要看看這些考不上的名人都是些什麼人?

最有名的蒲松齡、吳承恩都是文學家。

文學家的思維方式本來就是天馬行空不受約束的,而八股講求的是邏輯,相當於你讓一個中文系的研究生去考哲學,讓莫言去學黑格爾,怎麼可能考得上?

真要考上倒奇怪了,你就斷定蒲松齡能成為好官?一個沒有邏輯思維的滿腦子孫悟空的吳承恩能把一個縣管好?

所以你不能以文學家的角度斷定八股文不好。當然,後來八股文被廢,也不是文學家的功勞,而是多少次的被揍挨打之後,中國人發現了比八股文更具有邏輯性的東西:科學。


八股文若學得好,隨你寫什麼,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
以上出自吳敬梓所作諷刺八股取士的《儒林外史》。


前面幾位答主說的非常好,我再稍微補充一點。

八股文是一種極端形式化的文體,比較典型的兩個特徵就是對仗的修辭手法和起承轉合的文章結構。這兩個本來就是中國文學固有的特點,八股文只是把它們極端化了。關於八股文的起源,學界一直有不同說法,這個實際上涉及到了對起源怎麼理解的問題,這裡不說了。不過這些不同的認識也顯示了,八股文在中國文學史上是有著淵源的,而不是明成化年間突然搞出來這麼一個新奇的東西讓大家用。我覺得這是我們在認識八股文時候的一個前提。

要說八股文有什麼用,首先得明確八股文是一種考試文體。作為一種考試文體,八股文有它特有的優勢,就是高度形式化。這個可以和唐宋科舉中的詩賦做一下比較。北宋前期,關於科舉考試一直有爭議。其中爭議的一個焦點問題就是要不要用詩賦取士。當時的很多人都認為詩賦這個東西沒用,你用這種沒用的東西來考試選拔不出來人才。所以後來熙寧科舉改革的時候就罷詩賦了。但現在來看,這種看法其實比較片面了。詩賦雖然與實際政治沒關係,但是卻符合了標準化考試的一個重要要求,就是有客觀的評價標準。同樣是寫詩,但是你的詩如果出韻了,那你的分就低了。這是高度形式化文體的一個優點。它可以提供明確的判卷標準。因為內容的好壞高低實際上很難有個客觀的標準,如果在知識、見識等方面不是相差太大的話,那分高分低就和判卷者的個人喜好關係很密切了(其實要說起來,策論也是紙上談兵,實際用處未必像很多人想的那麼大)。八股文的情況也與之類似,就是高度形式化的外在文體特徵可以提供客觀的評判標準。

當然,要說最客觀的,那可能還是帖經,就是填空題。但是這種考試方式的缺點就是區分度太低,畢竟考試範圍有限,大家都能背下來,在考試中拉不開差距,起不到選拔的目的。而八股文顯然在形式、內容上都比帖經要有更高的區分度。順帶說一下,我個人認為八股文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是內容影響了形式,因為規定了標準教材,也就在客觀上預設了標準答案,這就使得考生更多的只能在文章的外在形式上下功夫。這就導致了應試文章的形式化的傾向。

就像前面幾位答主說的,八股文追求的是一種考試公平。這也就導致了八股文的一個問題,比較典型的體現就是搭截題。因為考試內容是固定的,時間長了難免會出現命題上的困難,該考的、能考的都考過了。於是就出現了一些奇怪的題目,比如「子曰」,比如「大學之道天命之謂性學而時習之孟子見梁惠王」這種。這種題目當然有問題,很難說它能客觀的考察考生的知識水平。但置之當時,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吧。

當然,八股文在提高考生的文章寫作能力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幫助,這就不多說了。

最後,還想對最高票答案提一些不同看法。關於這位答主的結論我是贊同的,八股文這種考試文體在標準化的選拔性考試中自有其合理性。但是他說談到的一些具體史實,可能表述的並不準確。

關於六朝的學在家族與科舉對士族政治的衝擊等問題,無須多說。不過具體到經學方面,陳寅恪先生比較早的提出了進士、明經的消長與唐代統治階層升降的關係,但是學界對此也有一些不同的認識,岑仲勉先生就反對陳先生的看法。而且陳先生的觀點的前提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學在家族,宋以後這個情況也有所變化,出現了官學的普及與強制學習、書院的普及等現象,所以再簡單的把經學與士族政治劃等號並不妥當。而且熙寧科舉改革之後,雖然考試文體日益形式化,但考試的內容卻是經學,不管是王安石把《三經新義》當教材還是元以降開始把四書五經當教材都是(這裡面可能還有一個經學與子學的升降問題,在這就不展開說了)。總之,由於社會結構、政治形態、教育體系等方面的變化,歷史後期經學與士族政治的關係是不同於歷史前期的。

關於士族的家庭教育問題,大致來說還是以學術為主的,除了經學,還會有玄學、史學等(陳寅恪先生講的學在家族指的也是這個)。至於兵法、武藝等,高門士族(特別是六朝士族)是重文輕武的,一般不會家傳這些。畢竟我們說士族政治的時候主要是指江左士族與山東士族這些在文化、政治領域佔有特殊資源的家族(他們更多的是文化貴族),而不包括代北勛貴、關隴貴族等部落與軍功貴族。

關於這位答主提到科舉之初考很多實用性科目,我想他指的可能是唐代常科中的明書、明法、明算(武舉始終是另一個體系)。不過這三科主要是培養專業技術人員的,和秀才、進士、明經三科明顯不同。大致來說,唐人參加科舉考試入仕主要還是指進士、明經兩科(秀才科因為要求太高,取人很少,後來就廢止了)。從現有材料來看,明法等三科應試人數很少,而且仕途前景也不好。按照學界的主流認識,進士、明經兩科是從察舉的秀才、孝廉兩科發展而來的,只是經歷了由薦舉到考試的變化(就考試內容來說大致如此吧),這兩科構成了取士的主流。總的來說,科舉考試自創立之初,就是以文化知識作為主要的考試內容的。


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告訴你八股文的偉大意義》,對,八股文誕生之初,絕對是意義非凡的。

誠然,近代以來,對八股文的批判不絕如縷,大部分的批判都有其實際意義,但是,其批判的內容更多的是指向八股文的結果,而非初衷。事實上,八股文的存廢與否在明清兩代就被反覆討論,而支持者的主要理由就是,你們找不到比八股文更好的考試方法了

要說八股文好在哪兒,就必須先問一個問題:一個選拔性考試,最重要的是什麼?

區分度,是能夠把參加考試的人做一個很好的區分同時,能儘力避免因為閱卷者的主觀影響而導致的不公

我們按照這樣的原則來看八股文,很明顯就能發現它的優勢:

首先,能確保把握政治大方向,不能出現原則性的錯誤。

在當時,這個方向就是朱熹的《四書集注》,所有考生在答題時,精神內涵不能與此違背——這一條對於考官也同樣有效,即使一個程朱理學的擁躉考生碰上一個服膺陽明心學的考官,考官也絕不敢因為自己的好惡就給考生打個低分。

其次,不管內容如何,能確保文體符合。

八股有著嚴格明確的格式要求,考生若是連這個都把握不住,給你打個低分你也怪不了別人。而且,八股文有明確的字數限制:700字。這個篇幅不長不短,既減輕了考官批卷的難度,又足以考察考生的敘述能力。

第三,關鍵在破題。

所有的考試題目都出自《四書》,但是對題目的發揮程度,每個考生各不相同。比如「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你可以把它寫成對身邊女子小人的控訴;也可以上升到女子和小人禍國殃民的高度;而如果你能從天道陰陽的角度,來論證女子與小人為「陰」,必須有君子這個「陽」來對應,那就有哲學高度,逼格破表了。(嗯,《論語》里還有一句「管仲之器小哉」,這種骨骼清奇的句子就更能翻出花樣來了......)

你看,這就是八股文充滿創造性的地方:它以篇幅短小的《四書》為考試大綱,卻能變幻出如此紛繁的考試題目,而且能準確地將考生區分為多個梯級。

這難道不是一種很好的考試方法么?

以上內容節選自個人文章:寫給有志考入公門的你 | 一篇文章告訴你八股文的偉大意義 ,歡迎戳。


格式化,


接上啟下?


推薦閱讀:

王力的《古代漢語》第一冊,鄭伯克段於鄢(隱西元年),為何是隱西元年,不寫成隱公元年?
《國語》,《尚書》真的是偽作嗎?
大學生自學古文,閱讀哪些書籍,怎樣去學比較好阿?
為什麼「枇杷黨」會受到批判?該不該批判?
天空的另一種叫法?

TAG:文言文 | 古文 | 科舉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