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理解極度的自尊就是自卑這句話?


過度自尊其實只會拖累人而已,有的人在討論時被對方指出問題,就會不自覺地說自己以前在XX公司的時候……我相信他很優秀,但過度執著於過往的榮耀,也會讓他人感到不耐煩。

人一旦走下坡而失去自信,就會忍不住賴著過往的榮耀不放。在我認識的人當中,幾乎沒看到誰老愛提當年勇還一帆風順。

自尊過強也會失去坦率和謙虛。如果不懂得虛心接受建議,意氣用事地反抗他人的苦口婆心,會讓大好的機會溜走。這樣的人不會察覺到自己是在為拉起失敗的防衛線而找借口,或是為了顧及面子而貶低對方。而謙虛的人能夠保有凡事都願意從零開始學習的輕鬆態度,就算某件事失敗了,他們也能夠尋找下一個戰場繼續戰鬥。

有時候我也會因為自尊而無視批評甚至反抗。這時,我會自問:「對我而言,自尊是什麼?」

如此自問後,就會發覺自尊根本就是一種幻想。

既然是幻想,又何來失去呢?

自尊到影響情緒,思考很容易就會變得消極。這麼一來,早晚有一天會陷入負面的惡性循環之中。在演變成那樣之前,我們必須確認自己的思考有沒有變得消極,並跳出惡性循環。

雞湯熬完。


很簡單。

極度的自尊意味著「不容侵犯」。

而不是「無法侵犯」或者「侵犯無效。」

「不容許」是一個主觀的祈願,而主觀的祈願需要外力來保障。

沒有外力支撐的情況下,極度的自尊就是bluffing,氣球一樣一紮就破。

有外力保護的情況下,比如我們給氣球穿上盔甲。

但依然無法掩蓋氣球一紮就破的事實。


這句話裡面的自尊其實並不是真實的自尊,而是虛假的,幻想出來的,是沒有現實依據的。

可以看看這段話,真實的自尊和虛假的自尊之間的差別。不過沒有講虛假的自尊和自卑間的聯繫。在感覺自己某方面不如別人的時候,有些人會感到自卑,有些人會在自卑的基礎上臆想出來一系列假象證明自己不比別人差,這其中的過程可以用自我認知失調的理論來解釋。題主這句話可能講的就是這個一系列過程造成的現象。
以上觀點和圖片來自於《社會性動物》,圖片在p171。
希望能幫到題主理解這句話,(?????????)


人是經驗的動物,這句話只是個主觀判斷,也不是科學原理,認同這句話的人一般周圍都會有一些實例


因為自尊不等同於自信。
自信的人熱烈得彷彿太陽,會感染到別人,是一種狀態。自信的人也並不是太在意別人對她的議論和批評,甚至樂於接受建議。
而自尊是一種主觀的態度,其實也就是敏感。他營造出自信的外在,其實是對批評敏感。而過度一的自尊也就是不容侵犯(批評),這其實和自卑就差著一層窗戶紙了。


和聰明人相處最開心的地方就是不用照顧他們的自尊。


一個人越缺少什麼,他就會越在意什麼。


因為你的自尊是建立在敏感的自卑之上的。


自尊是自卑的最後一道盔甲,戳破這道盔甲,你看到的將是一個哭泣的靈魂。


因為感覺沒人尊重自己,所以自己格外尊重自己。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一位專註研究自卑三十年的心理學家。所以這裡我用阿德勒的理論解釋一下。

首先,阿德勒是精神分析學派的,曾經與弗洛伊德共事,後來兩人分道揚鑣,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兩者的理論對根本驅力的解釋不同,弗洛伊德那裡是性,阿德勒這裡是自卑。

阿德勒認為,自卑不僅僅是個體最原始的驅力,同時也是人類這個整體的原始驅力,因為自卑,就要尋求補償,尋求補償的形式就是超越他人,而方法就更加多種多樣了。

但如果個體過於自卑,就會導致在尋求補償的過程中,他並不僅僅滿足於回復平衡,而是會過度補償,形成「優越情結」。表現在外就是自負以及相當程度的高自尊,在行為上則體現為貪得無厭,盛氣凌人等。

以下是幾年前我讀阿德勒時做的一部分筆記,是我對阿德勒邏輯體系的理解,不過還是應當說明,這個體系沒有也無法得到科學心理學的實驗驗證。

一:基本假設
大凡一個有影響力的理論,都應當具有三點:
1 相對的系統性
他的理論不應當零散而雜亂的,那樣只能是一些觀點、猜想甚至感悟而已,是不能稱作一個理論的。
2 自洽
他的理論不應當違背邏輯的矛盾律,以他的理論為基礎不應當推出對立的結論,否則,我們對這一理論的真偽就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3 基本假設
一個理論不應當是憑空生出來的,它應當有一些不言自明的或者已被證明的假設作為基礎,如歐幾里得從五條基本共設推導出平面幾何的大廈,又如相對論以光速不變原理和相對原理作為基本假設。

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我自己總結了阿德勒在論述個體心理學時所使用的基本假設,一共有3點:
1 不完全的二元論
阿德勒認為有獨立於肉體而存在的精神,但之所以說是」不完全「的,我們應當注意到,阿德勒曾經當過眼科及內科醫生,他在本書中所提及的二元論已經具有相當程度的物理主義色彩。他認為精神並不是類似靈魂那樣的飄渺的存在,而是存在於精神器官:「心靈」之中。通過精神器官,精神與肉體發生聯繫與互相影響。

2 不完全的意志自由
阿德勒認為,只有人類才具有自由的意志,植物與其它低等動物是不具有的。而人類的意志是完全自由的,人類的精神是可以自由的運動的、無限的。他說:
「假設我們已經對個體的所有運動了如指掌,那麼我們能想像得出他的精神生活已經停滯了。」
然而之所以說是不完全的,他在後面說:
」一旦人的意志糾纏或束縛於某個目標,它就受到了約束。「
意志的相對不自由是因為社會的因素的所造成,這一點將在後面再進行論述。

3 進化論
阿德勒顯然接受進化論學說的觀點,甚至可以說進化論觀點在本書中有著相當根本性的影響,在後面我將反覆提及。

可以這樣說,阿德勒以這三點為基本假設,從而得到了個體心理學理論的基本框架。


二:精神與精神器官
在意志自由的基礎上,精神是可以自由運動的,意即精神的運動是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但精神的自由運動不可以是漫無目的的,因為漫無目的的精神運動雖然可行卻沒有意義(對人的生存與發展沒有意義)。正因為精神能夠自由運動,於是精神才能夠獲得發展和進步。
在此基礎上,我們知道,精神的運動主要通過」預知未來、積累經驗和發展記憶「這三種方式來達到其目的。

精神是由精神器官產生的,而精神器官則是在進化的基礎上誕生的。

【精神器官】:
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通過基因突變產生了精神器官,並且擁有精神器官的人類的生存與繁衍其優勢遠大於沒有這一器官的原始人類,於是通過遺傳,逐漸使人類整體都具有這種器官。
所以我們應該認為,精神器官從一開始就是使人類能夠更加適應自然的。故而,精神的運動也應當是具有如是目的的。


【精神生活的目的】
我們可以知道,精神生活的目的有三種,為作為人類整體的目的、作為個體終生的目的,以及作為個體在面對某個情景時暫時的目的。
阿德勒認為,既然精神器官從一開始就是為了適應環境而產生的,那麼在我們討論精神的運動以及目的時,就必須與所處的環境相聯繫,是為」適應「而存在的。
而作為人類整體的精神生活的目的是顯而易見的,正是生存與繁衍。
而在個體的層面上,阿德勒認為:

」人類精神的所有外在表現是指向同一個目標的。「

在精神器官中,實際上只有一種東西:趨向目標運動的力量。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便可以做出這樣的結論:
一切精神運動的優劣都是相對而言的,並不存在純粹有害的精神運動。(正因為如此,阿德勒在討論」自卑「的時候,並非社會主流的將自卑視作一種負面情緒,而是持著中立的態度來討論的)

正因為如此,阿德勒說認為:我們是可以通過個體現在的活動,來反推出他的目的。(而也正是阿德勒重視早期記憶的一個原因,那往往解釋了個體的目的。)


在進入下一部分前,必須澄清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阿德勒提到,精神運動的目的性,以及環境的約束,使得意志處於不自由之中,阿德勒說:當意志糾纏或束縛於某個目標時,它就受到了約束。
但這不自由只是表面上的、暫時的、人造的。
意志自由依然是個體心理學的三個基本假設之一,所以阿德勒認為:制約精神生活的法則是人造的,並沒有一個先天存在的自然法則來約束精神的運動。所以實質上,精神的運動仍然是自由的。(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阿德勒對於人是非常樂觀的,人是可以對自身做出選擇的,而並不如弗洛伊德那樣是悲觀的、決定論的)

但,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完全自由的精神運動並沒有太大意義(當然,對於個體而言,則意味著個體可以有任何選擇),受制於某個目標,在限制了意志的自由的同時,也使得精神的運動有了更大的價值,於是阿德勒做出了這樣的斷言:只有在恰當的目標確立以後,精神生活的運動才必然發生。

三:作為整體人類對個體所造成的影響

阿德勒在這裡做了一個相對獨斷的絕對真理假設:他認為人類社會生活的現實即是絕對真理。因為其他真理或出於晦暗之中,或處於無法驗證之中,那麼基於現實性的考量所假定的絕對真理,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幫助我們越過許多問題。

人類的肉體是相對於大自然的其他生物是十分脆弱的,於是在進化過程中為保證種族繁衍而成為了一種具有社會性的群居生物,也就是說,保證這種社會性正是保障人類生存的基本,這是符合上面所假定的絕對真理的。

那麼,人類整體是通過怎樣的方式最終成為這個星球的主宰呢?是進化。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兩點:1 精神的運動是相對自由的,2 人類本身是十分弱小的。這兩點使得人類整體在面對大自然時是具有畏懼之心的,進而發展成一種對自身弱小的自卑心。倘若這種自卑是有害的,那麼伴隨著自卑的個體應當被自然所淘汰。
然而恰恰相反的是,正是這種自卑刺激了人類對安全感的尋求,以及刺激了人類對環境的適應。
阿德勒認為,精神器官作為既然作為一種器官,和人類其他有機器官一樣,具有一定的補償性,比如一個具有眼睛缺陷的人,他就會大力發展自己的聽力從而使自己更加適應環境。同樣,作為在肉體上弱小的人類,通過大力發展精神器官,繼而變得適應環境;而在精神上人處於自卑之中,他就要用其他方式來填補這種自卑所造成的空洞,這種方式阿德勒稱為「追求優越「,人類整體在這種彌補自卑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適應環境。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阿德勒認為,人類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更加適應環境,而人類個體的柔弱註定了人類要通過集體的力量來生存,所以,精神器官的發展是建立在社會生活的基礎上,一個單獨存在的個體不具有發展精神器官或者通過遺傳將獲得發展的精神器官傳遞下來的能力。在這種基礎上,阿德勒說道:

」不培養一種深刻的與他人的夥伴關係,以及不訓練成為人的本領,就不會有健全的人的成長「

通過在本書中的這些論述,我們就可以更加明白的理解,為何在《自卑與超越》的第一章,阿德勒會認為「生活的意義是在於對被人發生興趣以及互助合作」。


四:個體的發展

【支配環境】
個體精神器官的發展其目的在於使正常生活成為可能,為了使正常生活成為可能,他必須要能夠評估其境遇。為了這個目的,個體的精神器官產生了。

那麼實際上,要怎樣才能正常的生活呢?答案是支配。通過支配環境,而獲得生存的權力。但是剛出生的嬰兒十分弱小,就他本身而言並不具有支配環境的能力,這時候,就要依靠他的精神器官通過其他方式來發展他支配環境的能力。

總體來說,有兩種方式:

1 示強:他通過發展自身,來獲得權力和勇氣,從而達到支配環境的目的。
2 示弱:他通過向外界展現他的柔弱,來獲得其他強者(大人)的注意,從而來保護他,以此來間接的支配環境。

【自卑的產生】
不僅作為人類整體,有一種深藏於基因中的自卑,而且當個體來到世界時,他是極為軟弱而無能的。它的四周充滿著比他強大的成人,這是自卑感首先的來源。

其次,作為一個具有器官缺陷的孩子,他所感覺到的面對世界的無力感是更加強的,因為他比普通的孩子更加不適應環境。除此之外,如果環境對孩子提出了不合理的荒謬要求,同樣會過早的讓孩子感受到世界的敵意,從而產生更強的無力感乃至敵意。(此點也意味著更容易產生獲得性無助感)

【追求優越】

精神運動的目的性仍然是明確的,既然精神器官中有了自卑的缺陷,就必須要彌補這種缺陷,這便是「追求優越「。這是明白可見的。
對優越感的追求並不是空洞的,他具有明顯的形式:超越他人。(反應到人類總體上,就是超越其他生物)這是一種人先天就具有的能力。

然而,如果一個人的自卑感強到一定程度,他在追求優越的過程中就不會滿足於力量平衡的簡單回復,這就產生了過度補償,也就是「優越情結」。

這種優越情結使得個體發展為不惜一切代價的追求優越、超過他人,甚至做出許多對社會、自己有害的行為來,他將不僅僅驕傲,而且虛榮,他將純粹的為個人的利益而作為。
(就此點,我個人理解是,即使一個人自卑到萬念俱灰自暴自棄的程度,他實際上也有在其他方面的過度補償方式來獲得優越,例如最嚴重的情況自殺,他其實在自殺的過程中獲得了優越感的滿足)

必須強調,對自卑感的補償,即追求優越,是個體心理學中心理動力的最主要來源。(這也是阿德勒和弗洛伊德鬧翻的根本原因,在弗洛伊德那裡,心理動力的主要原因是性,阿德勒正是反對這種泛性論的觀點,而最終和弗洛伊德分道揚鑣)

【個體的生活風格】
生活風格是指個體在追求優越這一目標時所使用的方式。
生活風格的不同是人與人最大的不同,生活風格不同的原因正在與個體周遭環境的不同。這是一種標誌個體存在的獨特方式,是作為一個統一整體的自我在社會生活中尋求表現的獨特方式。
阿德勒認為,個體的生活風格在4、5歲的時候就業已形成,它不僅僅是一種外界表現,更是一種內在認知。

對兒童過分的溺愛與驕縱(讓他感覺到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或是忽視與遺棄(讓他感覺到世界是一個敵人),都是產生錯誤生活風格的主要原因。

除此以外,在家庭中不同的出生順序,以及家長本身的教育不同,也將產生不同的生活風格(但這一點被現代研究所質疑)。

而個體心理學對生活風格的主要分析,主要通過其個體的早期記憶與夢境。

必須強調的是,個體心理學認為個體是一個整體,是一個微小而不可分割的單位,所以,個體的一切行為都具有相同的目的。

阿德勒認為,並不存在沒有意義的記憶,即,所有記憶都是被人有意識的記住的,他或許是要通過這個記憶來給周圍的世界下一個定義,做一個解釋。所以,他的早期記憶與夢境,實際上都是指向這一目的,意即在前面所提到的個體的終身目的的。
所以,記憶本身並不是客觀的,人並不能像攝影機那樣記下東西,阿德勒所看重的,也並不是記憶本身,而是個體對於其記憶的解釋,那才是記憶真正的東西。

所以,通過對早期記憶以及夢境的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個體的這一目的,可以了解個體對世界的看法,以及他的生活風格。

甚至可以推而廣之,人的所有知覺、幻想、幻覺等等一切,都具有這種特徵。


因此「個體心理學把人的行為認定和理解為一個彷彿說明目的的關係群。」

五:社會性

個體心理學確立了心理學的社會科學方向,從阿德勒開始,十分強調社會對個體的影響。

【性別】
阿德勒並不像弗洛伊德那樣是一個歧視女性的心理學家。
他認為,社會對於女性的歧視是來自男權社會的主導,於是將一切女性的特質都定義為軟弱的。甚至女孩在童年時期因為不具有男性的特徵而更加自卑。
男性與女性各自有其擅長的領域,他說:
「男性優越論是一種謬論」。

但在這裡,他已經開始強調社會因素對於人發展所造成的巨大影響。在他這裡,環境因素是要比遺傳要大得多的因素。也因此,他對人類持樂觀的態度。

【社會興趣】
阿德勒認為,只有唯一的一種正確的人,那就是具有社會興趣的人。生活的意義正在與社會發生聯繫。
除此以外:
童年的示強將產生統治-支配型的人;示弱則產生索取-依賴型的人;而被忽視或感受到巨大的世界敵意,則會產生迴避型的人。

另外,還有兩種可能使人喪失社會興趣:
1 過度的自卑產生自卑情結的人
2 完全只追求個人優越、只對個人利益感興趣的優越情結的人。


水平有限,僅供參考。


越努力越心酸?


四字能解 --「物極必反」。


班裡有一些體態弱小,性格柔弱的男生,我總是禮貌忍讓他,不小心打翻了我桌上的書,不小心把墨水濺到了我衣服上,我都是微笑著說一聲——沒關係。

但是遇到了體格比我壯的,性格強硬的,哪怕只是踩到了我的腳,我都要挖苦一下他——眼瞎啊!?

自尊的同時若心中不認同「自強」,大概就是這樣。每當我想要原諒別人時,腦海中總是會想起起以前那副任人宰割的模樣,發至內心討厭以前的自己,強鼓起胸膛,是為了保留心中的那份尊嚴,然而那份讓你鼓起胸膛的動力,恰恰就是你心中的那一份卑微。


類似「自尊」這樣的詞所描述的行為(而不是詞的本義)大抵都是有「度」的,就是一個程度上的適用範圍;單說「自尊」這個詞,它有一個上限,所以存在「過度自尊」來描述做自尊的事卻超過了應有的尺度而不再屬於自尊的行為。把「過度自尊」這個短語換成一個詞看看,哪個詞可以形容一個人不允許他人指出或評論自己的不足之處,容不得周圍的人有比自己擅長的地方或生活得富足,或是急切渴望他人的讚許呢?「自卑」這個詞有時會非常貼切。

補充一句,「極度」這個形容嚴格說來還是在「度」之內的,「極度自尊」我個人看上去還是一個褒義詞,不過確實不常見。「過度」的話可能和題意比較貼近。


在這個世界上 ,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個體 我們我們所需要的東西 理解 認同 尊重 都存在於我們自己的心中 很多期待與期望為什麼要放在別人身上呢


懶寫,不過應普及一下,答案可參見勒溫的心理學,或者元認知理論,並強烈建議義務教育階段撤掉英語換上這類課程。


某大學同學,跟他聊天的時候他的口頭禪是我們農村人……你感受一下。


突然想起了老師講的自卑的三種不同的表現形式:懦弱,逞強,殘忍 ,而過度自尊從某種角度可以看成是逞強,不顧自己實力去超越別人,甚至殘忍的故意傷害比他好的、令他自卑的人


繞不開的兩個字:

敏感。

看起來是無時無刻不在捍衛自己的尊嚴,實際喜歡是感覺自己被人踩到了痛腳,戳中了,我覺得你看低我了,你歧視我,你不喜歡我。

因為自己知道自己不行。自己就看不起自己。

在被人看不起之前我就要先把自己武裝起來,渾身拉滿高壓電網,誰碰誰死。

四面八方都是痛腳,八爪魚就問你怕不怕。


推薦閱讀:

怎樣才能變得堅強,自信,從容淡定,處事不驚?
我很自卑,我一直活在過去的陰影之中我該怎麼辦?
過度關注自己 總覺得別人在看自己。?
幾乎只網購,有「實體店恐懼症」,「現實購物恐懼症」是因為自己自卑嗎?
為什麼窮慣了就會自卑?

TAG:自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