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視覺原理上來說,為什麼移軸照片看起來像模型?
(圖片來自網路)
在正常情況下,景深同對焦點距離成正比,同鏡頭焦距長度成反比,人眼也符合這個規律,大腦在長期的訓練下也默認了這個規則。
移軸鏡頭可以改變光路,使得焦平面和感光平面不平行,只有兩個平面相交的那條線附近的景物清晰,造成特殊的「淺景深」。
模型攝影一般都是俯拍,淺景深,這是微距鏡頭的光學特性造成的視覺特點。
移軸鏡頭主要用途不是用來拍這種模仿模型攝影的,它一般是用來拍攝建築時調整透視關係的。
移軸照片看起來像模型,我覺得是視覺習慣和心理暗示造成的。
我們曾經試驗過,一個從來沒有看過移軸照片的人,他是不會覺得像模型的,他只會覺得這種視覺效果很奇特。
下面這個片頭是我們製作的,其實它不是用移軸鏡頭拍攝的,而是普通鏡頭拍攝的,在後期加了遮罩處理。這說明,看起來像「模型」的視覺效果是可以模仿的。
移軸攝影《與時尚同居》片頭視頻這屬於視覺欺騙
眼睛盯著距離近的物體看時,背景是模糊的
這是生理特點,並形成了心智模型:
- 觀察離得近的物體時,背景都會模糊
而俯著身子趴地上看物體時,這種心智模型更加強化,增加了一些映射:
- 俯瞰觀察離得近的物體時,如果物體在地面上,那麼看到的景象下方是精緻而清晰的,稍遠一點的背景都會模糊
即使是一個沒有看過模型照片的人,也會產生這種心理模式-生理模式的映射
移軸出的片子,剛好符合這樣的模式,潛意識中自動與「離得相當近」對上號了
又因為實際景物相當精緻,而在人的心智模型中,不存在「離得相當近、外形真實、小且能看到全貌」的樓宇、汽車等物體出現
進而推導出「這應該不是真的」類似的認識
於是在看過模型或了解模型這種事物存在的人群中,我們就以為那是模型,而實際上那不是
在不了解模型這種事物的人群中,也許會有別的理解,但不會第一眼就認為照片中的是真實的
類似的視覺欺騙還有很多經典案例
比如永遠上升的樓梯,利用了心智模型中「樓梯是層級遞進」的關係,使用透視和線段錯位讓人看到了一個死循環樓梯
註:這與遠大近小透視原理有一定關係,但遠大近小並不能直接推導出模型的概念
個人感覺「像模型」主要是尺度感的變化。
具體來說有兩個方面原因:
1. 近大遠小的透視感
移軸的成像效果使得某些「近大遠小」的效果被弱化了,這往往給人一種錯覺——整體被攝場景的尺度很小。
2. 焦平面的變化
普通鏡頭成像,焦平面是一個與主光軸垂直的平面,且焦心在主光軸上(主光軸又是鏡頭的中心軸)。移軸成像可讓焦心移開到視野中軸外,焦平面不與中軸垂直——這樣配合比較大的光圈,就產生了某一傾斜平面上清晰(聚焦點也不在視野中心)、其他地方虛化的圖像——這與人俯視一組小尺度模型時的感受比較類似。
以前翻譯過一個用AE做微縮模型效果的教程(翻譯地不是很好……),裡面一部分有簡單演示過這個原理機制
貼一部分出來,教程全文:ミニチュア風動畫の作成方法(Tilt-Shift) at AEP Project
完整翻譯部分(發微博里的圖--&>):新浪微博-隨時隨地分享身邊的新鮮事兒
知乎上怎麼這麼多想當然的!主體清晰邊緣模糊就成了模型感,莫非大光圈虛化看起來都是模型?
移軸鏡頭的特點就是物距像距成反比,導致近大遠小的程度不符合實際視角,這種情況下你拍的城市不像沙盤才怪了!說移軸模型感和透視無關的,難道你的大腦會接受距離改變一百倍視角變化不足一度的設定?
此外,窄視角長焦攝影也有類似現象。透視與短焦有所不同,但是一般不會帶來模型感。
最後我個人認為人眼本身也是個移軸鏡頭,你們比比相機上遠近景大小和你看到的區別,應該能感受到。
最後,請不要再扯什麼淺景深,邊緣虛化,大光圈鏡頭景深很淺,顯微鏡景深更是微米級,但是我只看到顯微鏡能把比模型還小的細胞看成大怪物,大光圈鏡頭也總沒有模型感。
在這裡強調一點,沙姆定律帶來的是寬景深,或者準確地說是成角度的景深平面而景深並無變化。試想你要拍一個城市,有個高度和俯角就能達到純俯視的景深效果。如果將地面作為對角線,那麼景深之外只是對成像毫無意義的空氣和泥土,而要拍攝的整個地面都在景深之內,看上去就是不論遠近,地面都在景深之內。因此可以把沙姆定律作為提高景深的方法。
還要說一點,使用廣角鏡頭,即使是真去拍模型,也不一定會有模型感,具體原因自己去想。
這是我剛才在窗子外面拍的,用的手機軟體是PowerCam(我不是托,我沒打廣告哈)
這個軟體有移軸攝影,其實他的這種移軸攝影原理很簡單,增強色彩飽和度和對比度,虛化主體之外的背景,人眼會認為是微距拍攝,但是其實是長距離拍攝。
給人一種是城市模型的感覺。。。
我認為是心理作用。
因為大部分人都有過用放大鏡看東西的經歷:
沒找到太好的圖,都是中間清晰、四周模糊的效果。
移軸攝影也是通過這種效果,營造出一種被置於聚焦下的效果,所以感覺是在看很小的東西,其實是一種心理作用。
如果遮擋住圖片的一部分,破壞了聚焦感,就沒這麼明顯的效果了:
或者:
想弄明白移軸鏡頭的這種特殊成像效果,必須學習沙姆定律
沙姆定律:當被攝體平面、影像平面、鏡頭平面這三個面的延長面相交於一直線(可為無窮遠)時,即可得到(被攝體平面的)全面清晰的影像。
普通的135系統、120系統,包括現在絕大多數數字成像系統,其鏡頭平面和像方焦平面都是固定且平行的,此時像方焦平面、鏡頭主平面和物方焦平面三個平面必須互相平行。即在無窮遠處交於一直線,亦即三個平面必須垂直於主光軸,我們得到的常規影像都是在某個垂直於主光軸的平面上結像清晰,而在遠處成像模糊(虛化),就是基於這個原理。
移軸鏡頭與常規鏡頭有很大不同,移軸鏡頭的鏡頭主平面可以搖擺移動,此時雖然像方焦平面仍然固定在後背上無法移動,但鏡頭主平面和像方焦平面交於有限距離內的一條直線,於是該直線和對焦點所構成的平面即為物方焦平面,在這個平面上的物體,由近及遠都是清晰的,遠離該平面的物體就會被虛化。
經過適當地調整偏移角度,用移軸鏡頭可以將物方焦平面調整到垂直於被攝體平面的方向,此時被攝體因為與物方焦平面垂直而喪失了絕大部分景深,形成微距景觀效果。
135系統的移軸鏡頭,其移軸能力還是十分有限的,何況其像方焦平面仍是不可傾斜的,大畫幅相機的前後組可以分別位移、傾斜,其對沙姆定律的應用要自由得多,很多135系統看來不可思議的效果,對於大畫幅觀景相機來說簡直不足掛齒。內容與圖片均由攝影師孫政同學提供。
一,隨便分析一下
所謂微縮景觀效果(也叫做微觀模型,迷你小人國,上帝視角),就像是把真實世界拍的看上去像微縮模型一樣的感覺。 那麼首先我們觀看微觀模型世界的時候俯視大地才能稱得上是上帝視角嘛。第二點,淺景深。我們可以俯視的一個一個的觀看微觀世界的單個物體。注意力集中在一個主體上。第三點,一般距離主體也有一定距離感。因為我們看模型世界的時候也不會離著主體很近,當然也不會非常遠。第四點,模型的顏色都很鮮艷高飽和。微觀世界的天空也是比較高飽和的顏色。第五,微縮模型世界照明是人造光,對比度比較高。為了炫酷的效果有的模型街道和屋內是有燈的。
那麼我們把這些翻譯成拍攝要求就是, 俯拍,淺景深,中焦,後期高飽和高對比,可以拍攝有人工光源的環境。滿足這幾點,拍出來的照片基本就假的像是模型啦。俯拍中焦高飽和高對比實現起來都很簡單。
(以上幾張圖拍攝於柏林查理檢查站Checkpoint Charlie)
滿足淺景深這個要求,只有使用移軸鏡頭才能達成。普通鏡頭的成像面和感光元件是平行的。移軸鏡頭可以通過傾斜(也叫擺)鏡頭來改變成像平面和感光元件的夾角,從而強行製造淺景深效果。
(插嘴,當然移軸鏡頭作為拍建築室內風景產品的時候是盡量的消除透視畸變,讓建築是直的。或者改變對焦平面,讓主體盡量都在焦內保持被攝主體清晰。)
那麼移軸效果原理詳細講,會很長篇幅,而且你要是只想拍個微縮景觀效果,也不需要知道。為了本(wo)文(ye)的(bu)娛(shi)樂(hen)性(dong),就不做詳細解釋了。
(以上兩張圖拍攝於柏林Alexanderplatz)
移軸鏡頭沒便宜的。我又不是專門拍建築產品,所以單獨買個移軸鏡頭對我來說成本太高。那麼本著娛樂的不折騰不舒服的態度。我買了個移軸轉接環,其實這東西完全不能叫做移軸轉接環,因為它只能做出傾斜(擺動)的動作,完全不能平移啊喂。但是淘寶上全都叫做移軸轉接環哎,完全就是欺騙消費者。只有這種更高級的可傾斜可平移的帶刻度的轉接環才叫做 真 移軸轉接環,價格也是很開心的翻了10倍。 嘛~總之這種轉接環可以把全幅鏡頭轉接在半幅或者m43畫幅無反相機這種,感光元件小於全副,法蘭距小於單反的相機系統上來用。讓它瞬間變身成移軸鏡頭。 全副單反就只能通過轉接中畫幅鏡頭來實現變身移軸鏡頭了。
我是把尼康的全幅鏡頭用移軸轉接環轉接在M43畫幅的小蟻M1機身上。
二,喜聞樂見的操作方法。
這類照片拍攝方法和普通城市照並沒有本質區別,該怎麼拍還是怎麼拍,只是加了點兒步驟。
首先我們需要找到高位來拍攝。樓房,房頂,橋樑都是不錯的選擇。
相機使用LV模式,相機設置顯示峰值對焦。讓我們知道對焦區域。
把鏡頭向上傾斜,鎖住鏡頭。 構圖。 通過轉動手動對焦環可以改變圖像中清晰的區域。 同時可以轉動鏡頭來改變清晰的那條線的角度。比如我們想要一條傾斜的馬路都清楚,就可以轉動鏡頭,讓清晰的區域和這條馬路平行。 注意此時為了更為誇張的效果,一般不會讓鏡頭向下傾斜。
幾個例子~
實例1 柏林U1地鐵 Stralauer Tor站
當時在一個地鐵站(雖然在地上但它確實是地鐵站 ),這個站台可以俯瞰一個路口,拿出我的騷紅可彎三腳架和接著尼康鏡頭的小蟻M1無反相機架在檯子上。對焦在路口,然後特意等一輛公交車來,愛撫了下快門。啪~
實例2 柏林U1地鐵 Stralauer Tor站
在這個車站的另一面,把接著尼康鏡頭的小蟻M1無反相機用騷紅可彎三腳架緊緊地纏在了欄杆上。肆意愛撫著快門,啪了好幾下。
實例3 柏林 S-Bahnhof Warschauer Stra?e
一個城鐵的站台的天橋上。在人流中,我把騷紅可彎三腳架輕輕地繞在了欄杆把手上。愛撫快門,啪,得到了第一張照片。 兩個小時後,又一次愛撫快門,啪,得到了第二張照片。在這之間,我啪到了實例1和2的幾張PP。 也算是做個同場景對比,我更喜歡天暗了之後的。
實例4 柏林主火車站
比較大型的室內當然也管用啊!找到相對高位置,騷紅可彎三腳架和接著尼康鏡頭的小蟻M1無反相機懟上去。肆意愛撫快門就好。我愛小火車。
三,後期處理的時候完全可以隨心所欲大膽一些,你的小世界你來做主!
hmmm 我知道你們肯定會說ps很方便處理這種效果呀,tilt shift 濾鏡。白天的效果還成。但是ps有一點致命傷,那就是虛化的光斑效果不自然。不如拍出來的好看。而我的拍攝,在日落後路燈亮到天黑前之前佔了大多數。這讓我毫不猶豫的選擇了直接拍攝而非後期製作。你說下圖用的PS tilt-shift濾鏡效果扯不扯???
建立自己的小世界
更多樣圖
本文的所有正片均由 小蟻M1無反相機拍攝。
初學者,看了這麼多回答,我感覺應和立體電影一樣是一種心理學在作怪的原因吧
應該和Scheimpflug principle有關,詳細的可以看wikipedia的鏈接。大概意思就是說成像光軸和鏡頭的光軸不一致的時候會產生特殊的成像效果,至於這特殊的成像效果為什麼像是模型我也說不清楚了。。
因為人有兩隻眼睛。
你讓從出生就是獨眼龍的人看看可能會有啟發。
人們看到的東西,不是眼睛決定的,而是腦子決定的。所以你很美,那是因為我覺得你美~
推薦閱讀:
※怎麼學習人像的後期調色?
※據說說攝影起源於墨子的小孔成像實驗,這是真的嗎?
※證件照好看是怎樣的體驗?
※照相怎樣才可以照得這麼乾淨?前期和後期該怎麼做?
※怎樣做出陳曦(Stanley Chen Xi)照片中那種驚艷的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