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上了古典音樂,該怎麼入門去聽、去聽懂一首音樂?

一直在聽古典音樂,但是很雜,小夜曲、死神與少女、夜曲、花之圓舞曲…想請問懂古典音樂的朋友,我該怎麼選擇古典音樂?該如何去入門聽懂古典音樂?還有…我該從什麼音樂家、什麼樂曲入手收聽呢?


西方古典音樂是一個體系。而你現在處於一個盲人摸象的階段。摸到了一些東西,但是不知道具體在什麼位置。聽的都是一些孤立的樂曲,沒有將它們和完整的一首作品聯繫起來,也沒有和整個西方古典音樂的背景聯繫起來。
首先,你可以從現在自己熟悉的範圍出發,由點及面。比如說,你聽了柴可夫斯基的花之圓舞曲,你知道這是哪部作品中的選曲嗎?它是舞劇《胡桃夾子》選曲,那麼你不妨將《胡桃夾子》中的其它曲子也聽一下,順帶了解一下這部劇的故事情節。你會在其中聽到許多耳熟能詳的旋律。既然聽了《胡桃夾子》,那麼老柴的另一部著名舞劇《天鵝湖》是否也可以涉獵一下呢?
對於你已經聽熟的其它曲子,也可以這樣去擴展。
另外,有許多術語有必要了解一下。就從曲名開始。圓舞曲,小夜曲,夜曲,奏鳴曲,交響曲,協奏曲等等都是些什麼東西,網上都可以查資料,很方便。
按時代風格介紹一些有代表性、並且相對通俗的曲子給你。

巴洛克時期(1600~1750)

帕赫貝爾 卡農 Pachelbel Canon 卡農意為輪唱。此曲中,小提琴分為三組,第一組最先出現,第二組晚四小節出現,演奏與第一組同樣的曲調來追趕第一組,第三組比第二組再晚四小節出現,演奏同樣曲調來追趕第二組。仔細聽的話,每一段旋律都會在三個聲部之間輪迴三遍,又和同時進行的其它旋律疊加在一起。

維瓦爾第 四季 蝦米音樂 這一共是四首曲子,春、夏、秋、冬,每首都有三個樂章,所以共有十二首。體裁是小提琴協奏曲。

這一時期的巨匠是J.S.巴赫,但是他的作品大多相對深奧,早期不建議入坑。推薦這兩首曲子:
Bach:Jesus bleibet meine Freude [Jesus, Joy of Man"s Desiring] (耶穌,人類的歡樂)
Johann Sebastian Bach: Suite No.3 in D, BWV 1068 - II. Air (G弦上的詠嘆調)

古典時期(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初)
古典就聽三大巨匠。注,這三位的作品都很海量,而且絕大部分都通俗易懂。古典時期是西方音樂確立規則的時期,所以這一時期的音樂結構最嚴謹、邏輯最清楚,適合入門者欣賞。所以反而推薦得比較少了,放心大膽地去聽就可以。除了貝多芬作品100號之後的晚期作品有些怪怪的,可以先繞過。
第一是海頓,交響樂之父。
Franz Joseph Haydn: Symphony No.94 in G Major, Hob.I:94 - "Surprise" - 2. Andante 既然是交響樂之父就推薦交響曲。這是著名的「驚愕」交響曲第二樂章。因突然出現的強音令人驚愕而聞名。交響曲是套曲形式,共有四樂章。建議此樂章聽完後,將另外三樂章也聽一下。這樣才是聽完了一首完整的作品。在完整作品的語境中,更有助於你去理解單個的樂章。(在給定的鏈接中,點擊專輯封面,即可進入完整專輯的曲目單。把帶有「Surprise」標題的四首曲子全部打勾即可。)

第二,「神童」莫扎特。
莫扎特的最高成就在歌劇。先推薦一段歌劇選段,魔笛中的《夜後詠嘆調》:
Mozart: The Magic Flute, Queen of the Night - Aria N° 14
然後來一首鋼琴協奏曲K466: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20 in D minor, K.466 (Cadenzas: Ludwig van Beethoven) - 1
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常與歌劇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比如這首鋼協與前面的《夜後詠嘆調》。
協奏曲與交響曲一樣是套曲形式,這是第一樂章,後面還有兩個樂章。

第三,「樂聖」貝多芬。眾所周知他的最高成就也在交響曲。
貝交三「英雄」、五「命運」、六「田園」、九「合唱」(即歡樂頌)都已為人熟知,你可自行欣賞(在我所推薦專輯中都有)。在此推薦貝多芬第七交響曲:
Beethoven: Symphony No.7 In A, Op.92 - 1. Poco sostenuto - Vivace
Beethoven: Symphony No.7 In A, Op.92 - 2. Allegretto
Beethoven: Symphony No.7 In A, Op.92 - 3. Presto - Assai meno presto
Beethoven: Symphony No.7 In A, Op.92 - 4. Allegro con brio

浪漫時期(幾乎貫穿19世紀)
舒伯特。
這位是我私心喜愛的一位作曲家。從題主描述來看你也已經接觸過他的音樂,死神與少女,沒猜錯的話小夜曲應該也是他的。
舒伯特的最高成就在藝術歌曲,人稱藝術歌曲之王。前面提到的兩首都是他的藝術歌曲。
推薦這首吧,水上吟:Auf dem Wasser zu singen, D.774
這張專輯裡面有不少舒伯特的歌曲名作,紡車旁的格麗琴、聖母頌、鱒魚等。都可以聽一下。可惜沒有魔王,可自行搜索,到處都有。
另外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女》全曲推薦。每首都很好聽。蝦米音樂
聲樂作品其實比較好懂,歌詞在講些啥你去看看翻譯,就懂個八九不離十了。這裡有《磨坊女》的劇情介紹和每首歌詞翻譯:美麗的磨坊女_百度百科

門德爾松。
以前一直覺得門德爾松太甜,人畜無害,意思不大。直到有一天我聽了韋伯,我才發現,門德爾松還是無愧於天才之名的。
推薦的話,就這首《仲夏夜之夢序曲》吧,好聽得停不下來:Felix Mendelssohn: Overture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Op.21
這張專輯基本囊括了門德爾松的重要作品,交響曲蘇格蘭、義大利、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兩首鋼協、仲夏夜之夢、無詞歌等等。有興趣都可以聽一下。門德爾松特別適合新入坑的樂迷,好聽,清新。
再來一首無詞歌吧,威尼斯船歌:Felix Mendelssohn: Lieder ohne Worte, Op.30 - No. 6. Allegretto in F sharp minor "Venetian Gondola Song"

舒曼。
舒曼這人比較瘋,他的曲子除了《童年情景》的「夢幻」以外還真的沒什麼適合推薦給入門者的。
Traumerei

勃拉姆斯。
通俗一點的話,就是《匈牙利舞曲》了吧。第五首最有名,但我更喜歡第六首。Johannes Brahms: Hungarian Dance No. 6 (orch. Schmeling) 這張專輯是全集,包括全部21首。都可以聽聽的。
其實勃拉姆斯最重要的都是些嚴肅的作品,交響曲、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等。但都比較深刻,規模也比較大。這裡就不推薦了。人到中年以後,聽勃拉姆斯會慢慢聽出味道。
再推薦一首他的晚期鋼琴小品,也是他成就比較高的一類作品。
Brahms: 6 Piano Pieces, Op.118 - 2. Intermezzo in A 作品118,套曲共六首,專輯裡都有。這是第二首,應該是勃拉姆斯晚期小品當中最有名的一首。Intermezzo意為間奏曲。個人感受,這首有點像曾經的戀人在垂暮之年再次見面,回憶過去的感覺。有很多類似於卡農那樣一唱一和的段落。

肖邦。
肖邦好作品也很多啊。適合入門者的就推薦一些規模小一點的吧。
夜曲,題主應該聽過些了。肖邦夜曲類型很多,有比較通俗的,比如9之1,9之2,也有比較深刻嚴肅的。雖然規模小,對欣賞的要求並不低。推薦一首48之1吧:夜曲,作品48,C小調,第一號
肖邦還是喜歡傅聰彈的,特別走心。這張是傅聰的詩情肖邦專輯,包括全部的夜曲還有一些別的小品,其中船歌、幻想波蘭舞曲屬於較大的作品。可以聽一聽。
圓舞曲。基本上都是比較通俗的。Frédéric Chopin: Waltz No.7 in C sharp minor, Op.64 No.2
這張專輯是肖邦的大全集,裡面包括各個鋼琴家彈的。其中disc15就是全部的圓舞曲。都可以聽,沒有一首不好聽。
波蘭舞曲。大俗是英雄波蘭,但不得不承認藝術價值確實很高。Frédéric Chopin: Polonaise No.6 in A flat, Op.53 -"Heroic"
基本上他的波蘭舞曲都挺好聽的,除了Op.61幻想波蘭,比較散,不太好懂(當然我個人很喜歡這首)。disc9和disc10包含全部的波蘭舞曲。
肖邦的第一鋼琴協奏曲。這裡貼出第二樂章:Piano Concerto No.1 In E Minor, Op.11 (2)
還是推薦傅聰的演奏,這張專輯包含肖邦的兩首鋼琴協奏曲。前三首就是第一協奏曲。全曲都可以欣賞一下。Op.11是肖邦年輕時的作品,青春洋溢,又充滿了詩意。

李斯特。
必須有這個人嗎?那麼我只推薦一首,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
Liszt: Hungarian Rhapsody No.2 In C Sharp Minor, S.244
鋼琴版聽得腦仁疼,推薦一個樂隊版的。

柴可夫斯基。
首先就是開頭講過的兩部舞劇了,《天鵝湖》與《胡桃夾子》:蝦米音樂蝦米音樂
鋼琴套曲四季,共十二首小品,從一月到十二月。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六月船歌》了:
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Les saisons, Op. 37b - 6. June: Barcarolle
此專輯從第六首開始就是全部的12首四季。

比才。
對這位作曲家我也只聽過兩部作品,歌劇《卡門》和組曲《阿萊城姑娘》。《卡門》放到歌劇那欄講吧。那麼就推薦一下《阿萊城姑娘》,戲劇配樂,共兩組。其中有名的是「小步舞曲」和「法蘭都爾舞曲」:
Georges Bizet: L"Arlésienne Suite No.2, Arranged by E. Guiraud (1837-1892) - Menuet
Georges Bizet: L"Arlésienne Suite No.2, Arranged by E. Guiraud (1837-1892) - Farandole

拉赫瑪尼諾夫。
啊,怎麼這麼快就到他了。想想馬勒、布魯克納之類還是不適合推薦給入門者,而且我自己涉獵也不多。所以浪漫派差不多就這些人了。
當然拉赫最通俗易懂又好聽的作品就是他的第二鋼琴協奏曲了:
Sergei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2 in C minor, Op.18 - 1. Moderato
Sergei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2 in C minor, Op.18 - 2. Adagio sostenuto
Sergei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2 in C minor, Op.18 - 3. Allegro scherzando
三個樂章都推薦,第一樂章,有種俄羅斯大山大河的氣概,第二樂章,美得讓人心醉。
蝦米上還有拉赫自己演奏的版本,不過是單聲道,音質實在太差,就還是選了阿什肯納齊版。

民族樂派(19世紀後半葉)
民族樂派與浪漫主義時期是有重疊的。一般認為西方音樂正統代表是德奧法意,歐洲大陸上其他國家在音樂方面發展較晚,在19世紀後半葉開始崛起,稱為民族樂派。

格里格(挪威)。
這又是我特別喜歡的一位作曲家了。話不多說,直接上戲劇配樂《培爾·金特》。你會發現裡面很多首都很耳熟能詳,比如第一組第一首晨曲、第三首安妮特拉之舞、第四首山妖洞中、第二組最後一首索爾維格之歌。全曲推薦。
Edvard Grieg: Peer Gynt Suite No.1, Op.46 - 1. Morning Mood
Edvard Grieg: Peer Gynt Suite No.1, Op.46 - 2. Aase"s Death
Edvard Grieg: Peer Gynt Suite No.1, Op.46 - 3. Anitra"s Dance
Edvard Grieg: Peer Gynt Suite No.1, Op.46 - 4. In the Hall of the Mountain King
Edvard Grieg: Peer Gynt Suite No.2, Op.55 - 1. The Abduction of the Bride
Edvard Grieg: Peer Gynt Suite No.2, Op.55 - 2. Arabian Dance
Edvard Grieg: Peer Gynt Suite No.2, Op.55 - 3. Peer Gynt"s Return Home
Edvard Grieg: Peer Gynt Suite No.2, Op.55 - 4. Solveig"s Song
再推薦他的抒情鋼琴小品。最有代表性的當然就是《致春天》。我第一次聽到是在2001年上海音協的考級曲里,當時就把我給聽傻了,怎麼還有這麼好聽的曲子啊。
6. To the Spring
再把幾首我很喜歡的格里格小品推薦一下:
蝦米音樂 不知為什麼現在曲名都不顯示了,這首是arietta
蝦米音樂 夜曲
蝦米音樂 特羅爾德豪根的婚禮日
可以在蝦米上搜搜grieg lyric pieces,有不少專輯。

德沃夏克(捷克)。
德沃夏克我聽得也不多。就推薦他最有名的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吧。第二樂章是最有名的,這個曲調應該也聽得很熟哦。
德沃夏克雖說是捷克民族樂派,但是在「自新大陸」中,他大量採用的是新大陸的黑人曲調。也算是一種民族風格吧。
Laro
這張專輯裡面前四首就是全曲了,有興趣可以點進去都聽聽,都滿好聽的。

斯美塔那(捷克)。
斯美塔那的話就推薦他的大俗曲《伏爾塔瓦河》吧。俗歸俗,但真的很好聽,而且也特別適合入門者,音樂形象非常鮮明,一聽就懂。
蝦米音樂

穆索爾斯基(俄羅斯)。
評論里有人提到沒有穆索爾斯基的《圖畫展覽會》,其實只是還沒有寫到而已。這不是來了嘛。
這是一部很有特色的曲子。以「漫步主題」(就是第一段)串起一小段一小段的樂曲,每首樂曲都有個標題,代表一副圖畫。
蝦米音樂 這裡面是全曲。這個版本音質有點略渣。但其他合適版本也不太好找。就醬吧。

林姆斯基-科薩科夫(俄羅斯)。
他的話就是《天方夜譚》吧,又名《舍赫拉查德》。很有風情的一組曲子。
蝦米音樂 這張專輯裡面的前四首就是。
還有一首《野蜂飛舞》也是大家很熟悉的。
蝦米音樂

阿爾貝尼茲(西班牙)。
專輯裡的西班牙語看得很懵逼。隨便推薦幾首西班牙組曲里的選曲吧。
Isaac Albeniz : Tango 探戈,吉他版
蝦米音樂 這首不知道該咋翻譯,就是很耳熟
Sevilla (Sevillanas) 塞維利亞

民族樂派就先這樣。接下來是近現代,20世紀的作品。

德彪西。
德彪西與拉威爾都被稱為印象派。對這兩位我的經驗是,乍聽他們的鋼琴作品容易聽不懂,但樂隊作品都很好懂。樂隊聽多了,對他們的語彙熟悉了,再聽鋼琴也就聽得進去了。
德彪西比較有代表性的樂隊作品就是《牧神午後》前奏曲了。
蝦米音樂
鋼琴作品,一個貝加莫組曲中的《月光》肯定是最有名的:
蝦米音樂
其它比如前奏曲中的《亞麻色頭髮的少女》、阿拉伯風格第一首也都太有名了。推薦一首版畫集里的《塔》吧,個人覺得此曲是有點東南亞風格的:
蝦米音樂
再推薦一首,《西部世界》里老是出現的reverie(可翻譯為回憶):
Debussy: Reverie

拉威爾。
這位與德彪西是齊名的,乍聽之下風格也差不多。其實多聽聽發現差別還是蠻大的。
他最有名的樂隊作品應該就是《波萊羅》了(是一種西班牙舞曲),可是這首曲子我從小到大從來沒覺得好聽過。
蝦米音樂
對拉威爾不是很有感。鋼琴再推薦一首《水戲》吧:
蝦米音樂

巴托克。
巴托克這人我挺喜歡的。可惜能推薦給入門者的不多,一般都會覺得比較難聽。就推薦《羅馬尼亞民間舞曲六首》吧。這套曲子其實也很有民族樂派的感覺,就是非常鄉土的味道:
蝦米音樂

格什溫。
格什溫的主要特點就是把爵士樂元素融合進了古典音樂中。
最有名的當然就是《藍色狂想曲》。此曲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動畫片,推薦一下:
迪士尼動畫版 藍色狂想曲_土豆_高清視頻在線觀看

哈恰圖良。
說是前蘇聯人,前蘇聯民族很多,他其實是亞塞拜然人,作品也是帶有強烈的亞塞拜然風格。
他的鋼琴組曲《伊凡的冒險》很不錯,可惜搜索不太到。
就推薦一下大俗的《馬刀舞》吧:
Sabre Dance from Gayaneh

斯特拉文斯基。
這位老兄也算是二十世紀裡面相對好懂的。最有名的三大舞劇,《彼得魯士卡》《火鳥》《春之祭》。
就推薦一首《火鳥》中的「魔王卡茨之舞」吧,在這張專輯第5碟有《火鳥》與《春之祭》兩部作品:
Igor Stravinsky: The Firebird (L"Oiseau de feu), Ballet - Infernal dance of all Kashchei"s subject"s

好了,近現代也先介紹這些。然後終於可以介紹這張碟了,絕對是雅俗共賞、老少咸宜的古典入門必聽之選:
蝦米音樂
這張碟包含了三大入門神曲:
普羅科菲耶夫的《彼得與狼》、布里頓《青少年管弦樂指南》、聖桑《動物狂歡節》。
都是頂級作曲家為普及古典音樂——尤其是管弦樂知識精心創作的,還帶有解說(此版本為普通話解說),非常良心。聽完,主要可以熟悉管弦樂隊中各種樂器的音色,也對大型樂曲的創作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先這些吧。未完待續。


健身減肥,或者音樂入門,都需要同樣的東西:堅持。

千萬別覺得只是聽聽就好了。那根本不足以稱作愛好。
還有那些說音樂只用聽,分析就沒意思了的,簡直是地道門外漢才會說的話。


音樂,繪畫,攝影,這些雖然都是主觀佔優的藝術,但是你對自己的定位是古典音樂愛好者,所以別再覺得連基本樂理和流派都不知道很正常了。我是電影愛好者,我起碼看2000部電影才知道電影為什麼被稱作第七大藝術,然後才是電影藝術到底「藝術」在哪裡。任何藝術都是一門嚴肅的學問,音樂家在作曲上的設計,正是他為了表達情感而藉助的「力」。

分割線

話不多說,前面的答主都回答了很多入門曲目,我自己也回答的沒他們好,就給你推薦幾本書吧,僅限於我看過的。


鑒於已經開始有人問書怎麼找,哪個出版社,第幾版,本來只想說「請不要做伸手黨」這種話,但是忍住了,這裡不放鏈接,我不給別人寫軟文,謝謝。還是請自行搜索,我會補充書封面大概長什麼樣子。

1.《西方音樂史十講》。一些音樂流派及他們的發展歷史,代表作品,以及歷史背景。就像你要了解一個人的話,必須得知道他的基本信息:生在哪裡,經歷過什麼事,你才能綜合分析出他的性格。這對音樂來講,也是一樣的。封面是個抱著琴在彈奏的外國人,西方油畫的感覺,那個琴我真的不認識,因為我並沒有看樂器介紹那部分。

2.《聽音樂》。了解了這些基本通識知識以後,我又買了這本就是《聽音樂》。因為國內引進的音樂類的專業書並不多,我又不可能像音樂學院的學生一樣專門去看教材類的東西,所以選了這本,因為國家大劇院的音樂藝術總監陳佐湟先生推薦過。這本就相對專業一些了,涉及音樂的要素,包括聲音,譜子,樂器,旋律,和聲,你會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放心,它並不難看懂,因為是國外的教材,解釋起來非常簡單和清晰。講完要素以後還有關於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風格,巴洛克、古典、浪漫,及至20世紀及其後,最開心的是,最後面還補充了關於非西方音樂的介紹,我個人平時非常喜歡黑人音樂,還有古巴音樂等。由於現代音樂的高度融合和糅雜,流行音樂也變得非常豐富,我本人除了喜歡巴赫,還喜歡Rihanna和Grimes這些歌手。音樂需要多聽,不是亂聽,而是聽不同流派,不同時期的音樂,甚至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民族音樂。封面是個大提琴或者小提琴吧我猜,整體醬油色。跟現在極簡設計比起來差了點兒。介意的話不要買了,也不要看了,聽上20年就總結出來了。

需要說明的是,這本書有400多頁,你不必一下急著讀完,可以先挑最喜歡最想了解的讀,因為興趣始終是最好的老師,趁著你喜歡,你有熱情和好奇心,就趕緊去了解。如果你先看有點專業的音樂要素那部分,可能會磨掉你的耐心和好奇心,結果這個大磚頭你看過開頭後,就直接扔在一邊了。我是先看的非西方音樂。不得不說目錄也很重要,基本上你看完全書以後發現目錄把你想總結的東西都總結好了,你可以直接照著目錄梳理你看過的知識。我還做了筆記,結果因為書太厚,做到中途完全放棄了嘛....不過真的超棒,你還可以看譜呢,如果你喜歡音樂,就不要錯過這本,不論你是聽古典,還是流行,還是爵士。因為據我所知,所有的音樂都在本源上試圖擊中內心,音樂大師們在生涯作曲的後期,除了拷問人性,還賦予其完美的神性,與上帝對話,與自己對話。聽懂古典音樂是一件超棒的事,你可以在公交車上,地鐵里,商場里,書店裡,或者自己窩在床上,沉浸在音樂里,任由它帶出你內心的感情,試著跟自己對話。所以我想說,光聽古典的話,還是有點難度的,可能不得其門而入。因為音樂是抽象的,而文字是你能夠直接領會的東西。這就好比你讀古詩讀很久才覺得,哇,好順口哦,但是在學校的孩子,老師會直接告訴他古詩是押韻的一樣。雖然這是個糟糕的比喻,不過你一定理解了自己品和別人直接告訴你的區別在哪裡了。

3.《認識樂理》。了解流派,代表作品以後,想分析具體的古典音樂作品,可以看看這本,我建議一般的音樂愛好者就不要嘗試了,有譜子,我自己看著也吃力。最近看到樂評人鄧柯在賣這本書,他說音樂分析是一門產業,我贊同。因為入門都很難,除非你是學音樂的。不過底下評論里好多讀者在讀,都覺得有點燒腦,我還以為是我智商的問題。封面也是一把提親,左邊綠色(有點藍,我藍綠不分),有半部分是提琴顏色:醬油色。

4.評論里有人推薦《聆聽音樂》,我自己沒有看過,看過的人請在底下評論一些書籍板塊以及寫的好不好,我會貼上來的。

分割線

不過聽古典,最重要的是情感共鳴,跟前面幾位答主推薦的入門曲目聽,肯定會漸入佳境。我就不推薦啦,再多加一句,喜愛是要付出代價的喜愛是要付出代價的,喜愛是要付出代價的。沒有人可以紙上談兵,豆瓣寫個影評,都要觀影量2000+才好意思扯呢。你只有聽得多了,對音樂家音樂史有一定的了解了,才能做到侃侃而談,才能知道哪些人是在吹,哪些人有真材實料。後面你可以加入音樂小圈子參加討論,交換意見。

想要一些關於音樂的公眾號請私信我。或者有好的古典公眾號請推薦給我,謝謝啦。


音樂這種東西對於一般人而言本來是「喜歡就夠了」的事情,但是樓主的提問顯示他對自己今後的欣賞能力是有一定要求的,因此回答的時候就不能打馬虎眼說「一定要多聽」之類廢話。在此我有以下這個建言:

要滿懷好奇心,而不要只追求悅耳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比如題主舉的幾個例子:小夜曲我不知道所指是誰的哪一部小夜曲,但我猜題主顯然是關注了一部旋律美妙或和聲解決符合感官舒適的小夜曲作品,花之圓舞曲顯然也勝在主題的優美寬廣,當然還有每一個三拍子舞步重拍的那些低音。

這種欣賞方式本來無可厚非,但是有一個非常大的弊端那就是這樣聽是永遠不可能進步的。很明顯,如果只追尋對大腦舒適區的需求,那麼你會只對作品中的某個主題部分感興趣,你會期待聽到她,而後又期待其再現(不論關注的是某個動機,某旋律線,甚或某個特別舒適的和聲解決)。那麼今後遇到規模宏大,結構複雜,長度又很長的作品怎麼辦呢?可以說你幾乎是無法欣賞的,只能亂聽了。

什麼叫亂聽?我來下個定義,如果你在寫工作報告、和女人鬼混的同時旁邊放著音樂,就是所謂的亂聽。這絕不是欣賞,因為你的腦袋並不在音樂上。只有當你心無旁騖的完整體驗一部(動輒一個小時的)完整作品中間不放棄,這才意味著你真的願意接受一部交響曲。

因此我認為如果你有提高自身欣賞能力的決心,那麼就收斂對大腦舒適區的需求(當然這並不是禁忌,悅耳永遠是一個好關注點,只不過你要記住這絕不是唯一),而後培養自己對於後續的好奇心,你要體會作品的進行是如何發展的!

比如當聽到一個呈示部時,你愛上了主部主題,這時你要用期待的心情等待其如何過渡到另一個美妙的副部主題的,這就是連接部,當然還有動機,優秀的動機設置會讓發展的餘地就像故事的懸念一樣。同樣,一個樂章的展開部才是樂曲最精彩的部分,你要鍛煉自己愛上展開部,更多的去關注他們。

當然,我絕非讓你去啃書啃總譜分這些結構,總之過去不關注,甚或盼其快過去的那些段落你要比以前多關注些,多對樂曲的發展保留些好奇。

說了一些有點務虛的話沒有具體舉例,表述也有些混亂,希望題主能明白我大概的意思……


作為業餘愛好,能從古典音樂里得到享受是最重要的,既然已經「迷上了古典音樂」,那麼繼續去聽就行了。對哪個作曲家更為喜愛,就多去欣賞他的作品。

如果有志於當一個「內行」,那麼就要學習一下古典音樂歷史,至少知道所有重要的作曲家、他們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對古典音樂各種體裁、風格也略知一二。有很多文章、書籍、紀錄片都可以作為學習資料,多多閱讀觀看,多多益善。

另外要是有機會學一門樂器,特別是鋼琴,參與一些音樂表演(比如加入合唱隊),稍微了解一些音樂理論……那就更好了。


知乎首答,聊表紀念。

非常同意@大亨的觀點,我也想結合自己粗淺的大學樂隊經驗稍微展開的說一說這個話題。但首先需要聲明的是,你可能沒法在我的回答中看到「處方」式的建議,這方面的內容其他知友的回答我認為都是極好的。

我的結論很簡單:入門古典樂的「捷徑」,在我看來,就是學習一門樂器並且參加交響樂隊(或者管樂隊,也或者是更小的室內樂團)的排練。否則,你可能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才能達到相同的鑒賞水平。

各位心裡想必已經準備開撕了,學樂器需要投入這麼多時間金錢和精力,也能叫做捷徑?我XX哪兒有機會參加什麼交響樂隊呀?

是呀,我承認,比起花上100個小時讓自己勉強學會兩三個音階的演奏,吹個考級書上第十頁的練習曲都有困難,絕大部分人恐怕更願意下載三五十部電影,去入門、去研習電影藝術;抑或是用買樂器的錢買個好耳機,下載100G無損古典樂,昏昏欲睡地聽個100小時,然後美其名曰入門了古典樂吧。

可惜的是,你不學樂器不在樂隊排練,你怎麼能夠輕易地熟知古典樂中常用樂器的音色?你怎麼能夠輕易地了解音樂除了主旋律外,還有對位的副旋律,還有華麗的織體,還有堅實的低音聲部以及這些豐富的元素對於古典樂的重要性(不說經典作品了,有多少人聽過軍樂隊演奏國歌的時候Sax略顯詭異的旋律)?你又怎麼能夠輕易地感受到一個好的突強弱+漸強會帶來怎樣的震撼效果?如果沒有演奏過樂器,你又怎麼會有條件親身感受跳音連音連跳音重音保持音會有多大的區別?如果沒有跟樂隊(尤其是業餘樂隊)從視奏到最後排下一首交響樂,你又怎麼能夠明白指揮在舞台上「手舞足蹈」的十來分鐘背後長達數小時甚至數十小時的調教對於樂隊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此刻,你可能會有兩個疑問:1)我就聽個音樂,跟我扯這麼多犢子幹啥?老闆,來十張柏林愛樂,我只要頂級享受就夠了;2)不學樂器不參加排練我就不可能懂這些啦?老夫自學樂理,耳濡目染照樣跟你談笑風生。

對於這兩個問題,我的回答是:1)你當然需要知道這些知識,否則談何鑒賞,談何聽懂?如果你覺得分辨這些都不重要,聽就聽個整體,聽個旋律,聽個意境情感。那我認為除開裝逼這個成分後,你大概率不會覺得莫扎特第40號交響曲和S.H.E《不想長大》有什麼不同(這裡沒有任何的價值判斷誰好誰壞,請別糾結於這個問題...);你大概也很難體會到帕爾曼馬友友演奏的《幽默曲》和超市裡放的能有多大差別。2)我從沒說過學樂器參加排練是必要條件,請注意我上面那些句子的副詞。但我認為,這是捷徑,這比你讀多少本古典樂鑒賞指導書都要來的快來的刻骨銘心。

講了這麼多,回到答主的問題上:我們在聽古典樂的時候到底在聽什麼?下面,我就概括一下我自己的一點點心得:

  1. 指導思想:指揮在指什麼,你就該聽什麼。這句話乍一聽的確是一句廢話。我想強調的是,指揮作為樂隊的靈魂,將自己對於樂曲的全部理解糅合在了自己的指揮棒下(當然了,也得考慮樂團是否能夠有能力完全表達出指揮所提的要求,但好的職業樂團往往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如果你能夠明白指揮的動作眼神意味著什麼,那麼你一定能夠分辨出此刻樂團面對被演奏過千萬遍的樂譜將要發出怎樣獨特的聲音:節奏速度如何?音色是明亮些還是厚重一些?這個無限延長音要保持多久?力度如何?這裡是漸弱還是突弱,又從哪個音開始?這個和弦哪些樂器要相對強一些?etc....對於頂級的職業樂團來說,沒有哪怕一個音是隨隨便便演奏出來的,正是這些細緻的要求才體現出了一個指揮和樂團的功力,如果作為聽眾完全無法分辨,那麼談何鑒賞?這也就自然引出了下一條心得:
  2. 總則:聽交響樂要能夠被細節所感動。請注意,我並非鼓勵大家對於古典樂進行解剖式分解,言必談作曲家生平寫作年代寫作風格,什麼調對應什麼情感色彩,然後一個音符一個音符刻意地聽。我記得高中上語文課的時候我的班主任經常說,一篇優秀的文章總是能在細節處打動人,可這並不意味著你要一個字一個字研讀才能體會這種感動,因為你對於文字已經有一定的鑒賞能力了,那些一帶而過的細節就能夠在你心裡激起一陣漣漪。這一點放在古典樂上也同樣適用。我的父母並沒有任何的音樂基礎,對古典樂也沒有什麼愛好,但是他們參加我的音樂會也同樣能聽出哪裡是激情澎湃哪裡是悲傷落寞哪裡又是緊張得令人窒息。可如果你想要更加深入的去鑒賞,停留在這個層面自然是不夠的,你還需要有一定的能力去體會我在前面提到的那麼多關於音樂的細節。既然說到「有能力」,那就說明在入門的時候你必須得要花一定的功夫去學習。我導師經常說「You don"t know what you don"t know」,如果你根本就不知道古典樂還有我提到的這麼多細緻的東西,那麼又怎能在一閃而過的樂音中捕捉到那些令人感動的細節呢。這些知識,並非是你買個頂級耳機,強打精神聽幾百小時就能夠自然學會的,這也是為什麼我會認為學習樂器參加排練會是捷徑的主要原因。
  3. 方法:熟悉樂曲+多做對比=找到自己喜歡的聲音。古典樂不同於電影,劇透並不會影響其精彩性。我的體會是,越是你熟悉的曲子,你越能捕捉細節的精妙;相反,面對一首一無所知的曲子,即使是再頂級的樂團也能給你演睡著了,問題不在於他們演的不精彩,而是在於你無法消化曲子帶來的信息量。這一點在古典樂入門階段尤其重要:本來對於整體和細節的把握就不足,如果不是特別熟悉的曲子,非常容易在數十分鐘的演奏中迷(shui)失(zhao)。而如何才能增強對一個曲子的熟悉程度呢?無它,反覆聽,並且要找不同的版本來聽。沒有丑哪有美?沒有對比,你也就很難認識到你自己真正喜歡的是怎樣的處理。比如貝多芬第六交響曲《田園》,兩個不同版本速度上的差異可以非常大。你或許會喜歡蒂勒曼和維也納愛樂慢速而細膩的處理(47分鐘),你或許又會覺得相比起正常42分鐘左右的版本,蒂勒曼太過拖沓。版本之爭本身沒有太大的意義,但是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只有對比不同的版本才有可能找到你最喜歡的處理;通過對比,找到不同的大師之間微妙的不同,你才能夠發掘最能與你產生共鳴的片段。而這些也是在鑒賞古典樂的道路上不可缺少的步驟。最後,切忌迷信版本,卡拉揚紅卡再經典也不一定合你的口味;別人都說郎朗炫技太過,不代表他不能成為你的心頭最愛。欣賞音樂是為你自己欣賞的,別人說什麼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根本就不重要。
  4. 建議:花上一兩百RMB去聽個現場吧。我們生在這個時代真的太幸運了。我在大學的黑管老師在五六十年代排除萬難得到了一張唱片,就依靠著破破爛爛的唱片機模仿那麼一張唱片的版本,坐上了軍樂團首席的位置。而現在,一個大學業餘樂團也能出立體聲錄音CD,我看360° VR音樂會恐怕也不遠了。可是,大家忽然開始討論耳機,開始討論什麼結象、解析,開始討論電壓討論無損。我想,這些固然重要,科技的力量使得我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頂級的音響。可是,對於剛入門古典樂的朋友們來說,我認為追求這些幾乎毫無意義,甚至弊大於利。試想,連樂隊里十幾種樂器的聲音都還分不清呢,談什麼耳機解析;連旋律織體低音都還聽不出來呢,談什麼高低中頻?有這個錢,真不如每個月花幾百塊去國家大劇院聽一兩場音樂會,那才是真無損。去年十月份,我在明尼蘇達交響樂團聽了德沃夏克第九《自新大陸》,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那就是我聽過最完美的版本。我知道他們一定不是世界上最頂尖的樂團,可是在現場,每一種樂器的每一個音符都是那麼清晰,每一個微妙的力度變化都是那麼準確,當第二樂章英國管和黑管交織在一起,真的是覺得眼淚就快掉下來了。這就是現場的震撼!別讓耳機束縛了你對古典樂的享受。

很抱歉,憑藉我貧瘠的古典樂知識還沒法給題主一個「處方」式的建議,但也希望我的這些心得能夠對各位剛剛接觸古典樂的樂友們有所啟發。「聽懂」終究是一個膚淺的詞,古典樂的深邃不是你我聽一兩遍就能夠全部洞悉的,甚至也不是那些專業樂評人一兩篇文章就說的清的。音樂的魅力不亞於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但也對大家的知識儲備和鑒賞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望我們都抱著學習與感恩的心態去享受古今中外的作曲家們帶來的精彩作品。(猶記得也是去年,明尼蘇達交響樂團演奏完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後,指揮舉起總譜表達對作曲家的感恩,令人十分動容。)

最後的最後,還是回到樂器這個小話題上來。其實,在我的心裡,我自己在台上參與演出的才是我最喜歡的版本,縱使它們是多麼的稚嫩。能夠將自己精心演奏出的聲音融入偉大的作品中,或許比聽十次頂級樂團的音樂會還要來的震撼!


上海有個電台fm 94.7,經典947,
我初中時就是每天都聽,每天下午到半夜都在播放古典音樂,而且重要的是都有主持人介紹音樂的背景啊,作曲家的故事啊等等,聽多了就能把古典音樂的發展歷史串起來,包括每個時期的代表人物和風格特色,甚至是歷史背景。雙休日還有音樂會實況轉筆。現在收音機已經絕跡了,你可以用網路收音機聽。。


我覺得,開始學習樂器吧,感覺只聽,是體會不到曲子的味道的


我認為,聽音樂本身是一種享受。相信我,作為一個剛開始喜歡聽古典音樂的愛好者,如果你聽音樂的時候像費勁心思去解數學題或者做語文閱讀理解題一樣一樣去剖析所謂的手法、作者在表達什麼樣的情感、自己想的是不是太業餘了等等這樣的問題的時候,你真的讓創作和演奏這首樂曲的音樂家們很失望。音樂被創作出來,不是為了被過分解讀的,而是應該是一種被欣賞的藝術作品,上升一點,以理解到一種生活態度或哲學意義的層面,聽音樂的體會是因人而異的,不該有固定標準的解釋,所以這些無須考慮。( ̄︶ ̄)/

所謂的樂理、音樂結構等等是對音樂架構的一種認知手段,如果你要去深入學習音樂甚至於創作,倒是需要去學習這些知識,而這些不是阻礙我們普通人純粹去欣賞音樂的隔閡。

好了,一口氣說了這麼多,其實都是敲鼓邊的話,下面來給出一些所謂的『入門』古典音樂的方法來解答題主的疑惑:
第一步:
首先,你可以去網易雲音樂、喜馬拉雅、荔枝FM等類似的平台去找關鍵詞為『入門古典音樂』的歌單或者電台,聽一兩周。可以是你閑暇的時候聽,也可以是做不需要非常集中注意力做的事情的時候放著聽。聽的時候不一定去可以看是誰寫的,寫作背景,但是,當你聽到有你喜歡的、讓你為之一震的旋律的片段的作品的時候,找工具記錄下來,就把樂曲名字和作者記下,記錄在同一個清單上,這時候不需要做太多的事情,只是單純的記錄,當你積累到50首以上的時候,拿出你的這個清單,開始百度谷歌知乎裡面每一首的作品的背景、作曲家、演奏者的信息,每一首去查了以後可以做一點簡單的記錄,當你查完以後你差不多就發現了你喜歡的幾種音樂風格,以及你喜歡的作曲家、演奏者等等

舉幾個我聽過的例子吧(不限於此):

古典音樂入門 - 主播電台 - 網易雲音樂

《知乎推薦入門級古典音樂》http://music.163.com/playlist/41302713/392759?userid=37717183


【知樂古典音樂】2016最新知樂古典音樂mp3下載_喜馬拉雅聽

第二步:
在這個你已經對自己喜好了解的基礎上,你可以深入一步了解了。你只尋找你喜歡的音樂風格或作曲家的作品集去聽,再聽一段時間。你就可以對這種音樂有比較全面的認識了。在這期間,建議你可以繼續挖掘你喜歡類型音樂作品的特點,甚至建議去找一找相關的論文來看看,沒錯,論文,論文比我們普通檢索的信息高質量得多。不過,看不看取決於你的興趣啦,別太刻意就好(?▽?)/

第三步:
這時候也許已經一兩個月過去了,你也許對少數幾種音樂風格的作品有點膩歪,這時候再回到一開始的范聽的狀態里,隨意聽,遇到喜歡的就記錄下來,達到一定的數量以後統一去查詢,再得到一些你喜歡的作品。慢慢你就會發現,同一個作曲家也會有不同的風格,在不同的時期的作品的風格會不一樣甚至完全迥異!
對於特別喜歡的作品,可以去找不同的樂手、樂團演奏的不同版本去聽,這樣你就可以領會到音樂是有生命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時候演奏的就是完全不一樣的,泵是這樣的豐富性構成了音樂美的一部分。所以,最後,你會得到從更多維度去欣賞音樂的能力,聽音樂會更加津津有味。

在此期間,有機會的話,你完全可以去聽真實的音樂會,這樣的體驗會完全和耳機里聽的不一樣!絕對的真實(即使你下載的是無損的用的是最好的耳機聽)

對了,給出Quora上類似問題的傳送門:
How to get started listening to classical music

最後幾點Tips:
1. 學會聽古典音樂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大量地去聽,積累,不是速成的。

2. 在某個時間段里,你會覺得古典音樂好無聊啊,尤其是聽作品集的時候,很多作品的調性、風格的差異較小,聽著聽著你就覺得沒意思了,這時候怎麼辦?很簡單,要麼暫時不聽,要麼去找你喜歡的作品聽,甚至,你可以暫時不去聽古典音樂!等你什麼時候再想聽的時候再來聽吧。

3. 任何時候,都可以在有空的時候去看一看音樂史,看音樂家們的一些小故事,這很有意思,而且久而久之真的會豐富你對音樂的理解。

4.條件允許的話,去學習一種樂器吧!不要要求自己演奏得多好,但是你對於音樂的理解會上升一個層次!Y(^o^)Y

5.聽音樂的感受其實往往在音樂之外,與你的生活閱歷有很多的關係,讓你有共鳴的作品往往是與你的經歷有關係的聲音。你在生命的不同的時期會對同一個作品有不一樣的體會。所以,在不同的時候去聽音樂也是一種享受和學習。

6.不可否認,確實有的古典音樂作品是有欣賞難度的,那就不是你目前欣賞範圍的作品,聽得雲里霧裡的作品就暫時不去聽。有的作曲家就喜歡寫一些非常專業(可能需要樂理知識等等)的作品,如果你已經過了初步的階段,那麼可以學習相關的知識,再去聽,也是很有意思的哈!

7. 最後,學會欣賞古典音樂不是用來賣弄的,這是你人生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本人不太喜歡任何人在聽音樂的時候評頭論足,說一大堆所謂的專業辭彙來表示自己很在行,即使是專業的人也一樣(當然了如果我們單獨拿出來進行討論這個作品的時候完全可以哈哈),謙虛和有涵養,應該是喜歡音樂人的基本素養。:-)

最後是爆照時間,點贊的都像他們一樣萌XD:


買本西方音樂史的相關書籍,邊看邊聽。


還有一個,尊重自己的內心,不要去硬聽,浩瀚的古典音樂里,肯定有大量你一點都不喜歡的東西,別為了裝逼,逼迫自己去喜歡。

歌劇里,大部分東西都不會討人喜歡,很多序曲間奏曲不錯;有些耳熟能詳的詠嘆調二重唱不錯;大段大段的,除非你精通義大利語德語,不然別聽。

交響樂,好聽的,基本就那幾個人的那幾首,很多也是應景湊數,或者表達自己的小眾感受,不必浪費精力時間與錢。

四重奏,大多數令人昏昏欲睡,撿幾首好聽的欣賞吧,鮑羅丁的那支關於愛情的第二,可以從頭聽到尾,很洗心。

奏鳴曲,大部分都不錯,很多作曲家不賣這些,所以很多時候是寫給朋友、寫給自己的,反倒靈動可愛,必須從貝多芬的春天開始聽。

協奏曲,多數都不錯,比較淺,但又不很淺,就從這裡開始吧,格里格的鋼協、門德爾松的小協入門。


《音樂的故事》威廉 亨德里克 房龍
又到了這本書重出江湖的時候了
我記得那老哥好像是挑了幾個比較有名的作曲家說了一下,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


你現階段只需要聽,往後最好是進行一些樂器和理論方面的專業訓練……


要睡覺了,簡單地說幾點,沒有什麼邏輯性。日後詳細補充和完善吧。

1,你所欣賞的曲目貌似多是篇幅小與旋律性強的作品。如果你想真正領略到欣賞古典音樂的樂趣,光聽這種類型的曲目是不夠的。建議還是要多聽一些「大部頭」。可以先從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人的交響曲、協奏曲和奏鳴曲開始。欣賞之前可以先做點功課,了解一下什麼叫做「奏鳴曲式」,聽的時候集中注意力,多思考,嘗試區分樂曲不同部分,直觀上感受到其發展關係。

2,聽慣了流行音樂的人聽西方古典音樂,一大障礙就是「旋律思維」(我自己造的詞),只能關注旋律。然而很多好的作品並不以美妙的旋律取勝。因此,要學會拋開「好音樂=抓耳的旋律」這種審美慣性,學會從整體上把握一首音樂,培養起對音樂除了「旋律」以外的表現要素的敏感性。比如,你可以嘗試感受不同的和聲帶來的不同情緒體驗,直觀上感受作曲家是怎麼把一段簡單的動機發展成一部宏偉壯闊的交響曲的,嘗試去注意高聲部(旋律聲部)之外的各個聲部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3,不得不說,古典音樂中有大量偉大的作品是留給「行家」欣賞的。這裡說的行家是指能讀樂譜,至少能熟練演奏一門樂器的人。起碼我很難想像一個沒有很強的讀譜能力不具備強大的多聲部聽覺的人,是怎麼欣賞《賦格的藝術》、《音樂的奉獻》這種作品(別說欣賞,從頭聽到尾不打瞌睡不神遊太虛都難做到)。如果你真的特別熱愛古典音樂,那嘗試學一門古典樂器,再學一些樂理和視唱練耳。當然這種事情不必強求,只是業餘愛好,世界上總有你到達不到的風景。

4,實名反對本題中各種器材黨的言論,連「兩萬以下設備聽古典音樂就是有個聲」這種言論都出來了。發燒友經常掛在嘴上一句話「古典音樂對設備要求高」。愚見,這種觀點之所以流行,絕不是因為普通的設備就無法用來欣賞古典音樂,而是因為古典音樂(尤其是大編製的交響樂)才能夠把高價HiFi設備的性能展現出來。辛豐年老先生一生中大多數時候只能用收音機偷偷聽音樂,然而他的聽音筆記所體現出來的對於音樂的品味,恐怕遠勝於中國大多數業餘樂迷。決定你能從古典音樂中獲得多少快樂的,是你本人的音樂素養,器材是非常細枝末節的東西。


那就看你希望得到多少以及你能夠付出多少,古典音樂是值得你窮盡一生去探索的學科。

不論是業餘愛好還是作為主業或者打算認真鑽研,都建議你從了解西方音樂史開始。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是保羅·亨利·朗的 《西方文明中的音樂》,建議讀英文版,不過它也是少有的漢譯版同樣生動的圖書。最全面的是上海音樂出版社的《西方音樂通史》,也是許多音樂學院的教材。更加通俗易懂的是楊九華的《西方音樂史》,同樣推薦閱讀。

另外十分推薦耶魯大學的《聆聽音樂》課程。

了解了西方音樂史後如果你認為古典音樂太過龐雜,內容紛亂,那麼可以作為業餘愛好。其實業餘愛好者才是最幸福的。你可以按照歷史線索逐一了解和理解四個時期的音樂形態、特點,代表人物以及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創作環境。而對於音樂達到「泛聽」即可,不需要深入理解,記下對你來說耳的旋律,培養一定的樂感。

如果你認真斟酌後打算畢生學習,並有一定經濟基礎支持,那麼恭喜你,你會體會到常人無法理解的幸福和孤獨,而你未來也會由衷的為你的選擇而慶幸。

以下是古典音樂的四個時期概括,希望對你有些幫助:

一.文藝復興時期(14世紀—16世紀)

  1.尼德蘭樂派:主要音樂活動在尼德蘭的一批音樂家。
創作內容多為彌散曲與經文歌等宗教音樂,也有少量世俗音樂。代表人物有迪費、若斯坎、班舒瓦、奧克岡等。

  2.威尼斯樂派:在1530-1630年間的一個器樂樂派。
特點是音響氣勢寬廣宏大、對比效果鮮明。創作內容有銅管樂與弦樂的重奏曲、管風琴的前奏曲、幻想曲與托卡塔等。代表人物有維拉爾特、A.加布里埃利等。
  3.羅馬樂派:此時期的一個專門創作服務於宗教作品的樂派。
以無伴奏合唱的形式為主。代表人物有帕萊斯特里納、G.M.納尼諾、F.索里亞諾等。

二.巴洛克時期 (1600年—1750年)

  葡萄牙語baroque原意為不圓的、形狀不規則的珍珠。

  巴洛克時期音樂的旋律主要體現在樂句長度不一,氣息較長,無論是聲樂還是器樂,旋律都空前地華麗複雜,有相當多的裝飾音和模進音型;音樂節奏主要分為自由節奏的和律動鮮明、規整的這兩種節奏。

  代表人物:
  蒙台威爾第(1567~1643):由文藝復興時期跨越到巴洛克時期的義大利作曲家。
  柯瑞里(1653~1713):義大利小提琴家家、作曲家。
  浦賽爾(1659~1695):英國作曲家。
  史卡拉第(1685~1757):義大利作曲家。
  塔替尼(1692~1770):義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
  裴高賴西(1710~1736):義大利作曲家。

三.古典主義時期 (1750年—1827年)

  在西方音樂歷史中,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聲樂藝術家長期佔主導地位,巴洛克時期器樂音樂獲得獨立發展,與聲樂音樂並駕齊驅,而古典主義時期是器樂音樂繁榮的時代,包括前古典主義和維也納古典主義樂派。

  代表人物:
  海頓(1732~1809):奧國作曲家,有《交響曲之父》的美譽。
  【主要作品:交響曲第四十五號《告別》、第八十三號《母雞》、第八十八號、第九十二號《牛津》、第九十四號《驚愕 》、第九十六號《奇蹟》、第九十九號、第一○○號《軍隊》、第一○一號《時鐘》、第一○三號《鼓聲》、第一○四號《倫號 》。】
  莫扎特(1756~1791):奧地利作曲家。
  【主要作品:第三五~四一號交響曲;鋼琴協奏曲第一九~二七號;鋼琴奏鳴曲;豎笛五重奏K.581;歌劇《女人皆如是》、《費加洛婚禮 》、《魔笛》;C大調彌撒曲《加冕》;長笛四重奏(共四首)等。】
  貝多芬(1770~1827):德國作曲家,有樂聖的美譽。
  【主要作品:交響曲(第五號命運 )(第三號英雄 );歌劇《費黛里奧》;給愛麗絲 ;綺想輪旋曲等。】

四.浪漫主義時期 (1820年—1920年)

  崇尚激情、珍視自由隨意、講求個性突出.
  代表人物:
  帕格尼尼(1782~1840):義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
  韋伯(1786~1826):德國作曲家。
  舒伯特(1797~1828):奧地利作曲家,人稱歌曲之王。
  蕭邦(1810~1849):波蘭鋼琴家、作曲家。
  【主要作品:圓舞曲(華爾滋) 、夜曲等。】
  舒曼(1810~1856):德國作曲家。
  威爾第(1813~1901):義大利歌劇作曲家。
  【主要作品:歌劇《茶花女》,《阿伊達 》,《奧泰羅》,《麥克白》等。】
  李斯特(1811~1886):匈牙利鋼琴家、作曲家。
  【主要作品:第一 、二號鋼琴協奏曲;交響詩第二號《塔索》、第三號《前奏曲》 、第四號《奧菲歐》、第六號《馬捷帕》等。】
  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國作曲家。
  【主要作品:芭蕾音樂《天鵝湖 》、《睡美人》、《胡桃鉗 》等。
  小約翰·史特勞斯(1825~1899):奧地利作曲家。
  【主要作品:圓舞曲:《藍色多瑙河》、《藝術家的生涯》、《皇帝》、《一千零一夜》;波卡舞曲:《撥奏》、《雷鳴與閃電》;《威尼斯之夜》序曲等。】


補:
沒有哪個學科是獨立的,通過古典音樂,你能夠了解到,或者,你需要了解不同時期的歷史、經濟、政治等對音樂流派的影響與發展。而你努力付出,也會得到豐厚的回報。

環境非常重要,志同道合的人更重要。不論作為業餘還是主業都建議去認識並結交一些真正研究音樂的人。也許他們的一席話會讓你困惑很久的問題茅塞頓開。


本人不是音樂專業,只是古典音樂愛好者,學識有限,歡迎各位補充糾正,在此表示感謝!

部分引用,侵權必刪。


轉載本文請與我聯繫,謝謝!


首先去買一副好耳機,音質比你想的重要得多,相信我。
使用廉價耳機、廉價音箱或是筆記本和手機的外放這類設備播放音樂會讓所有聲音都變得嘈雜,從這裡面出來的古典音樂就像屎一樣,聽久了難受,長期下去對聽力還會有損傷。
你的初衷是愛好,而不是為了應付音樂欣賞考試,所以應該懷著類似於「怎麼玩電腦遊戲」的心態,而不是「怎麼提高數學成績」的心態。所以不用去花功夫琢磨音樂知識或者名人軼事作品背景什麼的,重要的是領會古典音樂這麼長的歷史以來被人們推崇備至的核心因素,然而如果之前你一直在用廉價設備聆聽的話,這些核心因素你基本上都沒接觸到。
一般來講,藝術欣賞的關鍵都在於欣賞者獲取到的信息量。喜劇演員每隔幾秒就能讓你發笑,而領導在台上套路式的演講會讓你想睡覺。外界信息的獲取比很多人想的都要重要得多,一部作品是讓你應接不暇還是味同嚼蠟可以直接判定其品質的優劣。在古典音樂會上,聽眾會獲得來自各個方向、各個時間點中不同的聲音信息,這保證了他們在演出過程中能從豐富的音響變化里得到滿足。而廉價設備幾乎可以毀掉這一切,拿耳機來說,一副幾十塊錢的耳機首先在頻率響應上就讓人大為不滿,你不能從中聽到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巨大共鳴箱精心打造的深沉飽滿的低音,而長笛短笛在高潮段的尖叫卻可以要你的命。在頻率解析上,有時甚至連小提琴和雙簧管的音色都難以區分,不同的樂器在不同的時刻產生的泛音的細微變化被嚴重抹殺,使繽紛的管弦色彩變成統一的無趣的灰色。在聲像解析上,小提琴組的群奏和小提琴獨奏聽起來像是從同一個團塊發出的,各個角度的樂器同他們的廳堂混響擁擠在一起造成的掩蔽效應讓你幾乎無法聽到大管與豎琴的聲音,由樂器擺位精心安排的聲源方位信息被遺失,樂器之間的互動應答喪失了趣味。在宏觀動態上,樂段的強弱變化被壓縮得像白開水一樣平淡,而在音樂會上,ppp的樂段能讓你聽到數十排座位以外的觀眾的清嗓子聲,fff的樂段會讓你的內臟都跟著振動。在微觀動態上,軍鼓的滾奏如同在揉捏塑料袋,毫無顆粒感,低音提琴鏗鏘的撥弦像是坐墊摔在被子上,緊湊而各異的時間動態信息被打散成均一的無力棉團。
通過優秀的播放設備,或者現場聆聽,你會逐漸體會到人們樂此不疲推崇古典音樂的原因。你會拋棄繁瑣的音樂家生平資料,轉而把注意力放在樂器動人的音質上。去留心體會弦樂強奏的裂帛聲和弱奏的嗚咽聲的變化,單簧管從尖利的豐富音色減弱到幾乎成為正弦波,雙簧管鵪鶉似的跳音,大鼓雷鳴般的轟鳴,鐘琴悠長的餘音,銅管樂富含金屬成分的起奏和伴隨的稍純凈的持續音,無論在空間的位置,音區的高低,還是時間上的展開,無不蘊含著豐富的變化,讓你覺得這長達40多分鐘的一部作品像是看了一場精彩的電影,而不是天書一般的經濟學講座。
接下來就是一些細枝末節的事宜了。為了順利買到好的耳機,價格是一個不錯的參考標準,價格高自有他的理由,我的建議是去專業實體店購買能夠提供質量保證和保修的正品耳機。前文提到的各種因素都是耳機品質的參考,通常200元左右的耳機就足以保證大部分關鍵性信息,價格越高信息展現的也越全面。
另外就是要找品質好的音樂,隨著時代發展,錄音技術日趨成熟,一般2000年之後錄製的古典音樂音質都會有保證。除非是一些不太正規的平台會對源文件進行壓縮,導致聲音很難聽,當有了好耳機後,這些都不是問題,你在不斷的欣賞過程中總會找到一款音質非常好的,當你記住那種美好的感覺之後,自然就會形成自己對音質的理解,自己去辨認出那些音質很渣的版本了,這樣你也可以找找20世紀後半葉錄製的音樂,其中一些作品也許也會令你滿意。


先從一位演奏家入手吧,如果他的選曲你都喜歡,就可以順著他開始接觸各個作曲家。順序從後往前更好點。然後可以按作曲家風格去按時期聽聽後現代和印象,後浪漫,浪漫,古典,巴洛克。還有一個建議,就是喜歡就好,不用強迫自己弄懂。比如巴赫的曲子很多演奏家也很難理解。


我認為,對於古典音樂初心來說,應該增加所聽的音樂的廣度,而不是在一個自己喜歡的音樂風格下鑽下去,所以我並不贊同高票答案。
另外,我也不建議初學者讀大量的書籍。書籍可以給你一個人或一個樂派的特徵,主要人物的簡介,但如果音樂沒聽幾首,就把西方音樂史囫圇吞棗地看完,我覺得你只是多知道了幾個人名而已,對於欣賞音樂沒有幫助。

建議先去有意識的接觸:
1.不同風格:中世紀音樂 巴洛克音樂 古典風格,浪漫派風格,浪漫派晚期各派(印象派,瓦格納派等等),民族樂派,以及20世紀各大音樂流派等等。
或者,先至少百度一番那些著名音樂家都是活在哪個年代的。
2.不同題材
你到底是喜歡交響曲,還是協奏曲,或者是奏鳴曲,或者對宗教歌曲感興趣? 這些都是需要嘗試才去下的結論。另外,結合不同風格去聽,不然容易以偏概全,比如,你也許不喜歡亨德爾的彌賽亞,但是也許你喜歡弗雷的安魂曲呢?who knows?
3.不同器樂
並不是需要搞懂交響編製的所有樂器,不過,主流樂器的獨奏齊奏重奏都去聽一下,比如鋼琴(這大概是逃不掉的),雙鋼琴,鋼琴重奏,小提琴,雙小提琴,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大提琴,單簧管雙簧管,圓號小號,甚至打擊樂,也許你能找到自己特別喜歡的一種樂器題材呢?說不定呢!

晚點再更


如果想系統一點的話 可以考慮分類了解。即在一個時間段里 只聽同一種類型的曲子。


第一種是按時期分類 可以從浪漫主義 古典主義 巴洛克時期入手。聽之前 如果能大致了解一下當時的時代背景會更好。因為作曲家的大部分作品 在音樂風格和性格上 會受到當時的生活環境影響。


第二種是按特徵分類 可以從圓舞曲 奏鳴曲 夜曲 等入手。 同一特徵的曲子 即使在音樂性格上有很大區別 但基本結構大致相同(練習曲除外)。

第三種是按作曲家分類 比如肖邦 舒伯特 貝多芬 海頓 莫扎特 李斯特 門德爾松。


簡單,先找一套DGthe classic history聽(一共100張),再去聽RCA red seal 100。大禾花全套,飛利浦一套65張的包。聽完基本就有基本了解了。


只要覺得好聽,就算是聽懂了。古典音樂不像大家以為的那樣陽春白雪。可以多去古典音樂論壇聊聊,也可以加一些音樂群。
當然,網易雲音樂這個app非常好(不是廣告),去那裡面找有關古典之類的專輯和歌單。可以隨機的點開聽,絕對會有驚艷你的。


推薦閱讀:

日系爵士有哪些特點?有哪些值得推薦?
如何看待林俊傑的實驗性專輯?
想學鋼琴,基本沒有鋼琴基礎,因為熱愛肖邦和德彪西,想彈到這個階段要經歷什麼樣的學習過程?
如何評價26屆金曲獎頒獎典禮live?

TAG:音樂 | 鋼琴 | 古典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