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上海再次排第一,說明了什麼?

2013年12月3日公布的PISA測試成績顯示,上海學生表現優異,以數學613分、閱讀570分和科學580分,在所有65個國家(地區)中位居第一,這也是上海在2009年首度參加PISA之後,又一次獲得冠軍。86.8%的學生達到或超過OECD平均成績494分,並再次呈現出上海義務教育校際差異小、均衡程度高的特點。

  但第一的背後是上海學生平均每周做作業時間為13.8小時,同樣位列世界第一,比所有參與國家平均值高出近一倍。導致學生負擔重的原因在於學生校外學習時間過多。

PISA究竟是什麼?它能真正為學生減負嗎?教育界人士並沒有對上海學生PISA測試再度問鼎盲目樂觀,而是理性思考通過綠色指標、數學難度分級等方式,真正為學生減輕負擔。

PISA測試成績 PDF全文鏈接 http://t.cn/8k5SIBF
新聞鏈接:PISA測試上海學生成績全球第一 作業量也居榜首


一,PISA在中國
先花點功夫看看PISA項目在中國的具體情況。
中國在2006年就已經開始了PISA試測,在2009年時正式加入,共有12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參加了PISA測試,除了上海之外,還包括

天津市、河北省、吉林省、江蘇省、浙江省、湖北省、海南省、四川省、雲南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北京市

這裡北京市只包括房山區。2012的PISA項目也同樣包括這12個地區。

針對一些答案說「將PISA測試推廣到全國會有更好的表現」這一觀點說兩點,

1,從09年結果看,上海的PISA分數肯定屬於全國最前列。

@陸雨奇 答案已經給出了2009年時公布的部分分數,我就不再引用了,可以看到中國總體平均分是520,浙江是563,而上海是577。上海比全國平均高出57分。
另一方面,Financial Times的文章引用了PISA研究人員的說法:

Mr Schleicher said: 「We have actually done Pisa in 12 of the provinces in China. Even in some of the very poor areas you get performance close to the OECD average.」

即便最窮的省份,其PISA成績也接近2009年OECD的平均分,即493分。如果這12個省的最低分在490分左右,且所有省的分數服從正態分布並且平均分等於520,我們大致可以估計出中國各省平均分的標準差是20分左右。也就是說,上海的平均分(577)要超出中國的平均分(520)3個標準差左右。
3個標準差,如果在正態分布里,意思就是任意抽取一個省和上海比平均分,只有千分之二的可能比上海高。

要注意的一點是,PISA是按照嚴格分層抽樣的方式,按照人口情況和教育情況來抽取15歲青少年參與調查,並不是在全省掐尖的超級中學定點調查:

PISA中國試測研究按PISA國際規範採用兩階段分層隨機抽樣設計,第一階段完成學校層面的抽樣,選取了五個分層變數:學段,包括初中、高中;學校的地理位置,包括市區、縣城(縣政府所在城鎮)和農村三類;學校的性質,包括公立學校、私立學校;學校的類型,包括普通中學、職業學校、特殊教育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學校的等級,包括普通高中、示範高中、普通初中、基礎薄弱初中。按照這五個維度設計了抽樣框架,試點地區據此框架上報了本地區所有包含15歲學生學校的統計信息。教育部考試中心在第一階段抽取了150所樣本學校,隨後在第二階段以完全隨機抽樣的原則從這150所學校樣本中抽出35名15歲學生作為參加試測的學生樣本。共有來自試點地區150所中學的5000餘名學生被納入樣本,樣本有效地代表了試點地區近1,200所學校的16萬餘名15歲在校學生總體,其中農村學校在校學生近一半。

這樣的抽樣後得到的結果,是全省的總體平均。2012年,上海的初中生均教育經費仍然是全國第二,僅次於北京,在某些指標上甚至排名全國第一。如果全國數一數二的教育經費砸不出數一數二的教育水平,才不正常。

看到了一些新增答案,再強調一次,12.7小時是所有15歲在校學生的平均時間,包括了中專職校普通高中或者初中,上海的中位數是14小時,75分位點是21小時,95分位點是28小時。

2,上海和全國其他省份的分數,不一定具有很好的可比性。

上海的分數是上海PISA中心批改出來的,但其他的省份不是。有答案引用了這一句話

中國和經合組織有不同尋常的安排,中國其他省份也參加國際學生評估項目,但中國政府只允許公布上海的成績。

這實際上也是一種誤解。中國非常歡迎PISA 的進入,在2006年起就進行了試測。2009年,PISA雖然只在上海進行調查,但教育部很想知道其他省份的情況,於是他們自己貼錢,讓考試中心全盤引入了PISA的抽樣方法、測試方式,並且使用了PISA的試卷,再讓PISA的評卷專家來培訓閱卷人,專門組織了測試。

PISA2009中國試測研究共抽取了學校樣本621所,學生樣本21003名,實際參加認知測試和問卷調查的613所樣本校學生樣本量為19454,最後數據清理後得到有效樣本量為19256,有效率為98.98%。

所謂PISA2009中國試測研究,就是教育部考試中心模仿PISA的方法,在11個省市自治區抽取出2萬個學生進行測試。同樣,批改他們的試卷的,是教育部考試中心,而非上海PISA中心。所以,並非「中國政府只允許公布上海的成績」,而是另外11個省的考試都是中國自己組織自己批改的,說白了就是山寨測試,但看起來山寨得還像模像樣。PISA的手上只有上海的成績。
當然,在2015年PISA會把官方考試普及到其他試測省份,那時就會有PISA的官方成績了。

二,PISA的數據

從PISA的結果,我們可以做很多有趣的研究。@talich 的回答就是一個角度。我提供兩個角度。

1,作業多和學習好有多大關係?
正如題目中所提到的,上海的課外作業時間是全世界最高的,高達12.7小時。於是有一些人便有疑問:上海學生的高表現,是不是更多的來自學習時間的堆積?
這個疑問背後的邏輯,是「作業越多,學習應該更好」。下圖畫出了各個國家平均課外作業時間和PISA分數的曲線

右上角的點「QCN」就是上海。如果光看整幅圖,我們很容易得出作業時間增加,PISA分數上升的印象,但當我們把紅線(作業時間9小時)右邊的上海、新加坡和俄羅斯這三個地區去掉,只看左邊65個地區,你能看出作業時間和PISA分數有什麼關係么?再往上看,在540分數以上的HKG(香港)、JPN(日本)、KOR(韓國)、TAP(台北),他們的作業時間根本不算多,韓國只有3個小時,全世界倒數第二,倒數第一是芬蘭,分數也很高。
如果我是韓國教育部,我一定會說:我們的學生的作業時間是全世界倒數第二名,可PISA成績竟然是第五名。上海雖然PISA成績是第一名,可是他們的作業時間也是全世界第一。我們的學習效率全世界最高思密達!
所以,我不知道強調作業時間多到底有什麼意義。
順便和PISA官方報告製作者說一句,你們的報告說上海學生課外作業時間13.8小時,是算錯了,對於那些填寫FORM A和FORM C問卷的學生來說,missing data應該被處理為0,而不是舍掉。

2,Diversity(多樣性)可能是有好處的
在上海的5177個學生中,共有2298個學生的父母至少有一人不是在上海出生,佔44.39%;有1481個學生的父母全部不在上海出生,佔28.61%;有1101個學生自己都不是在上海出生的,佔21.17%。該比例比2009年的數據高出不少,3年前,這三個比例分別為33.41%,21.17%和15.97%。
我們將父母都在上海出生的,定義為「本地人」,對每個學校都計算出一個「本地比例」,然後將這個比例和成績畫一張散點圖。

在上圖中,我們能發現隨著本地人口比例的上升,學校的平均成績出現了先上升後下降的趨勢,實證中也能發現,本地比例的二次項顯著為負,最大值出現在60%左右。也就是說,當外來學生的比例小於或者大於40%時,學校的平均成績都會下降。上面列出的兩點,都是十分初步的觀察,可能會有很多問題,拋磚引玉了。PISA數據包含的信息非常多,要做研究的話,可以做許多話題,比如家庭階層等,數據下載在這裡
http://pisa2012.acer.edu.au/downloads.php


因為我自己的工作和PISA有關,所以想補充一點答案。由於諸位網友已經很細緻的回答了基本問題,我著重介紹下技術背景和考量。

首先關於PISA是什麼(後文詳述),可以看這個視頻,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的Linda Darling-Hammond概述了整個測試的框架:Big Thinkers: Linda Darling-Hammond on Becoming Internationally Competitive 順便也可以聽聽美國的專家是如何評價美國的基礎教育體系的(注1)

上海從2009年的「PISA首演」開始就奪得了第一,可以說既是意料之中,也是預料之外。當年參加試測的時候其實就知道成績肯定不會差。只是沒想到一下子就變成了所有參與的國家和地區中的第一名。我的觀點是這本身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其作用不應該被誇大。

對PISA項目的熱衷當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OECD在後面推動。PISA並不是國際上最早開始做大規模測試的(Large-scale assessment)。由IEA(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所領導的TIMSS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 and Science Study)從1995年就開始做類似的測試——TIMSS的前身International Math Study(同樣由IEA主持)則從60年代就開始了。但是自2000年開始第一輪之後,由於OECD在經濟方面的領導作用,所以迅速把PISA作為一個國家基礎教育的指標這樣一個理念向成員國和夥伴國家/地區推廣。由於IEA沒有這樣的半官方背景,所以其影響力幾乎只有在學術領域裡。幾個輪次之後PISA的規模不斷擴大,而且由於一些新興經濟體的興趣(TIMSS有更多的中低收入發展中國家,PISA的則由原來OECD會員國作為核心,現在往新興國家拓展),加之媒體的報道,所以現在的影響力更大。

PISA和TIMSS所採取的評估手段最大的區別就是PISA標榜自己是curriculum free,也就是說不管學生學的是什麼樣的教材,都能夠參加這個考試,而TIMSS的測試內容則和課程大綱結合在一起。或者換種說法,按照PISA的定義,它們關心的是15歲青年應該掌握的生活技能和學科知識。其次差異在抽樣方法上也是不同的(下文會提到)

那麼反應到最終的結果裡面,當然PISA的各種報告會分析比如不同的技能(閱讀、時間管理、學習動機)以及社會-經濟因素(公平性、性別差異,等),但是要回答PISA究竟反應了什麼,確實不容易。樂觀的可以認為是學生的技能和知識(常用的表述是Higher order thinking, performance skills, meta cognition等等),悲觀者可以認為不過是另一個考試而已。在學界的看法,基本上把PISA成績作為某種人力資本的衡量。經濟學家Eric Hanushek是這方面的比較知名的學者。簡單來說,在PISA和TIMSS之前,要反應一個國家的教育質量(作為人力資本的一個重要指標),往往只能用受教育年限,但是隨著小學和中學教育的普及(特別是在發達國家),這個指標逐漸失去了意義。那麼各種各樣的考試成績就逐漸成為了新標杆。我們國人當然會認為考試並不完美。這沒錯,但是目前沒有更好的能夠測試技能和知識的方法。在這個層面上學術界是有保留地接受以PISA為代表的國際比較測試作為衡量在成人以前一個國家的人力資本儲備。

各位可以理解從這個層面,主要是美國人還是有點緊張的。因為自從美國參加這些國際比較項目以來,成績都很普通,中等偏下這樣(指的是比國際平均分要低),而且這個狀態是十幾年如一日。以前給美國人上課的是新加坡、韓國、和芬蘭,09年上海出來了之後就變成了新的靶子。這方面的論述,不管是學術型的還是爭論型的都很多。可以看看Surpassing Shanghai: An Agenda for American Education Built on the World"s Leading Systems這本書,蠻有代表性的。作者是知名的學者。

這個爭論的另一面,就像很多自己參與過PISA的同學或者對中國的體制有點了解的作者都已經指出的,就是其實PISA也沒什麼。一個國家的平均成績太低當然不好,但是就哪怕比平均分低一點點無關大礙。其核心就是上面講到的:

  1. 以考試分數作為知識和技能的衡量不完美,事實上東亞國家/地區的學生成績幾乎都是很好(印象中馬拉西亞成績一般,我指的是韓國、日本、新加坡、台灣、香港、澳門),可以看出這些地方都是深受考試文化影響比較深的地方。所以有人認為這不過是考試文化的另一個體現(但是這種說法解釋不了為什麼芬蘭那麼出色)
  2. 不少研究發現各種跨國測試,和一個國家人力資本,指的是勞動力市場上的效率、創新等其他指標,還有和經濟發展之間的聯繫很弱的。也就是說考試成績好未必能夠轉化成有效的人力資本積累。這個觀點一方面是發展經濟學家從國家經濟增長的角度指出,考試成績和增長的聯繫很弱。在這個問題上一面是以Hanushek為代表的深信「考試成績反應了人力資本」,另一面是其他一些發展經濟學家的批評意見。另一層面就是美國國內的爭論,認為美國基礎教育差,要完蛋的那一些人。反對者如科羅拉多大學的David Berliner就指出(The Manufactured Crisis: Myths, Fraud, And The Attack On America"s Public Schools),雖然美國孩子考試成績爛,但這無損他們教育在後期的成功——特別是大學以後。值得指出的是這個觀點現在證據並不足。原因多方面,沒法追蹤收集不同年齡層次各國人口的的知識技能數據是一個最大的障礙。但至少聽眾覺得他講的不無道理。

另外補充一點技術背景。由於知名度的提高,PISA測試被越來越多人所知道。一般大家看的,媒體喜歡報的,就是排名。簡單說拿最終分數每次做個排名,誰搞誰低。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分數很容易被濫用:

  • 由於測試長度的限制,沒有一個學生是完成一份完整的試卷的。簡單來說因為測試題太多,要讓每個學生都做完大概要花上個把小時(我記得是10-12小時,身邊沒有現成資料)。而在實際測試里大概頂多也就是2小時之內要完成測試和問卷調查。所以在實際操作里種是把整份試卷拆分成十幾個小卷子,這樣保證了測試能夠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但同樣導致了學生之間成績可比性的問題。比方說我做了A卷,你做了B卷,那成績怎麼算?這個有一套很複雜的心理測試模型(psychometric model)最後來做整體能力估算的。事實上估算過程和抽樣以及試卷編製是聯繫在一起的,最終每個學生會被估算出5個可能的得分(Plausible values),也就是說小明參加了PISA,但是由於他做的不是一個完整的試卷,所以我們給出5個可能的成績。鑒於這個特點,PISA的分數是產生國家/地區層面的平均成績衡量。這是一個平均指標。而不能用來衡量個人和學校之間的差異 (比方說算學校的平均成績,注2)。因為後者從統計角度來看是相當不嚴謹的。
  • 第二個就是因為PISA數據是公開的,所以所有人都能去下載這個數據,和一般的問卷調查不同的是PISA所採用的是比較複雜的抽樣方式(對這個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參見歷年PISA的技術手冊),對於分析者來說,這對於統計分析增加了很多難度。因為比方說算個男女數學成績的差異。就不單單只是做T-檢驗的問題,還得考慮到如何把抽樣方式(一系列的權重)有效考慮到統計檢驗中去(PISA使用的是Balanced Repeated Replication Weighting,BRR方式),總之不能拿了數據干算,這個肯定有問題。補充一下PISA的抽樣是從學校為PSU單位開始,然後再學校內部隨機抽樣學生這樣。
  • 第三就是每一個輪次的PISA都有一個重點學科,2012年是數學,2009年是閱讀,2015是科學。重點的意思在於整個測試的題量會向這個學科傾斜。(結合第一點,每個科目的題量會變得非常少)。從而針對這兩個科目的成績/能力估計會變得不穩定。簡單來說2012年看數學成績就好,其他兩科的成績很有可能是不準確的。所以在不同年份之間比較成績是有相當大的問題的(比方說2009年的500分和2012年的500分,哪怕在同一個科目上,所代表的意義也是不同的)。
  • 如果想要自己分析PISA數據的同學,可以參看這篇文章來理解以上觀點:Rutkowski, L., Gonzalez, E., Joncas, M., von Davier, M. (2010). International Large-Scale Assessment Data: Issues in Secondary Analysis and Report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9(2), 142–151. doi:10.3102/0013189X10363170

注1:Darling-Hammond曾是奧巴馬第一次當選時教育部長的候選人。
注2:這個原則適用於PISA 2000-2012.從PISA 2015開始,會有一系列專門針對學校的測試,簡單來說就是考試的設計是為了產生學校層面的估計值。


參加過第一次PISA的學生怒答,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第一點:在某些回答中提到了學校的重視,對此我持反對態度,起碼在我們學校不是。
當時情況,班主任叫了幾個同學去辦公室(嚇了樓主一跳,以為自己又闖什麼禍了),去了之後告知我們要去參加某考試,上午的課不用去了。
可以看出很明顯沒有讓我們事先準備的意思。
第二點:PISA的題目,做題時感覺除了數學題都感覺不到是測試。有些題甚至頗有問卷調查的味道。其中有兩題還留有大致印象,大家來感受一下。
1.某次彩票的頭等獎的號碼是123456789,下一次開獎時此號碼的中獎概率會不會下降呢?
2.某閱讀題,講的是某些名牌襯衫穿出來的效果還不如超市裡賣的襯衫。在電影007里皮爾斯布魯斯南穿的就是超市裡賣的廉價襯衫。然後提問…(具體問什麼我忘了)
其實通過這兩題我們大致也可以感受出pisa的一些用意了吧?
我個人認為pisa很看重學生在「常識」(同一個彩票號碼不會中第二次,貴得比便宜得好…)面前的思考能力。
至於高分,應試教育在數學題方面肯定起了不少作用,其餘么…
ps.文中例舉的題目只是大概意思


不算回答,算個參考思路吧。

這種國際教育水平的評估(OECD 的 PISA,和 IEA 的 TIMSS),是幫助政府來審核自己的教育政策,促進教育改革的。

怎麼理解和分析最後的數據,可以借鑒國外研究機構的成果。比如,前些天我正好看到美國一民間智庫, Economics Policy Institute,在 2013 年 1 月出的一個關於 PISA 和 TIMSS 的報告: What do international tests really show about U.S. student performance?

比如這裡面以 2009 年的 PISA 資料庫為基礎,對評估結果進行了更深入的比較。兩位作者認為,PISA 的數據太多太複雜,無法得出統一的結論。比如,各國參加評估的學生的背景很不均一。他們發現,美國的學生的家庭背景跨度相對更大,有更多的貧困生。

於是,作者把學生按照家庭的經濟和社會地位,分成六組,和其他六個囯家做比。第一組是英法德這三個被認為和美國情況接近的發達國家,第二組是加拿大,芬蘭,和韓國這三個成績很好的國家。

這是和英法德三國的比較:

可以看到,學生成績是隨著家庭經濟社會狀況的提高,而穩步提高。相比起來,美國學生的成績,在這些國家裡,是不同家庭條件下,差別最小的。在家境最差的學
生中,美國學生成績最好,家境最好的學生中,美國學生成績相當或略差。也就是說,在相當國家中,美國的教育機會還是不錯的。

這是和成績好的三個國家比較:

可以看出,美國在幾乎所有分組裡,都落後,在數學上尤其明顯。而加拿大和芬蘭,學生之間的差別是最小的。而最有意思的是韓國,家境最好和最差的學生,成績差別相當大,而中間的學生,差別很小。

作者還比照了從 2000 年到 2009 年的趨勢,從數學成績上看,美國和德國,家境最差的學生,成績漲幅最大,其中德國進步明顯,而美國家境最好的學生成績出現退步。相比起來,法國則兩級分化,英國則全面倒退。

而三個成績好的國家,都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像:家境好的學生更好,家境差的學生更差。

作者當然不止於此,報告研究的範圍,考慮的因素,遠大於此。很多是結合美國自身的數據,還有 TIMSS 的數據進行深入分析。

說了半天,意思就是,PISA 成績所提供的信息遠大於一個排名。我希望看到國內也有相關人士,來進行深入挖掘,並廣而告之,為我們的教育制度改革,提供有意義的參考。

(我對國內的相關研究不了解,如果國內已有相關研究,也歡迎知友指出,共同學習討論)
(這裡不得不說:chenqin 老師的答案一如既往的精彩)


想要相對系統地分析這次PISA測試的結果,我們需要問一系列問題:

1. 參加考試的是什麼學生?

學生的考試成績至少跟以下因素相關:智力水平、努力程度、學校教學質量、社會背景。

  • 智力水平的衡量很複雜,但大腦和認知能力的發育一般是與孕婦孕期和孩子幼年的營養水平、衛生環境、醫療條件等有關。從這點看,上海的孩子平均來看應該是處在全國前列的,也不低於發達國家。
  • 很多人會認為北京上海這些地方的孩子努力程度不如其他地區。孩子的主觀態度我不清楚不做評論,但至少北京上海的孩子如果想努力,那麼一定會有機會努力。孩子想努力是一回事,有沒有努力的客觀條件和努力是否會有結果又是另一回事。大城市的孩子只要願意,可以買各種輔導書,上各種培訓班,去圖書館、上網查閱各種資料,有無數渠道獲取各類信息和知識,但其他一些地區的孩子,即使120%努力,也沒有這些客觀條件的支持。所以上海的孩子只要想努力(或者被逼著努力),那麼就會有更多的時間和資源,更高效率地進行學習,總體產出會很高。所以在這點上也應該是在全國領先的。
  • 學校教學質量應該是比較明顯的。各個地區都有個別極其優秀資源非常集中的好學校,但就平均水平來看,上海仍然是高於絕大多數其他地區的。
  • 社會背景:控制其他所有變數,父母收入高、學歷高的孩子,成績會高於低收入、低學歷家庭的孩子。當然裡面的機制很複雜,有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因素。在這方面,上海應該又幾乎是領跑全國了。

所以,你要把上海跟其他國家比,勉強行吧,但千萬不要代表全國城市平均水平甚至全國平均水平。上海作為一個極端的例子,幾乎沒有將結論一般化的價值。

數據如下:

數據來源:2009年PISA智商測試中國結果分析
原文地址:Analysis
Of China』s PISA 2009 Results雖然PISA 09年在中國測了12個省,但為什麼我們一般只聽說上海呢?兩方面原因:

  •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196823/answer/20605431 之前這個答案里提到了這個信息,大家可以參考:文章引述美國哈佛大學教育政策專家拉弗勒斯說,「中國和經合組織有不同尋常的安排,中國其他省份也參加國際學生評估項目,但中國政府只允許公布上海的成績。
  • 從PISA和OECD的角度來看,把一個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放在第一位,更能夠起到警示的作用,提醒西方各國政府:再不加大教育投入,就會被中國甩在身後啦!通過猛戳政治家和媒體的意識形態G點,促使他們行動。

2. 考試考的是什麼?

PISA每三年進行一次,包含三個模塊:閱讀、數學、科學。測試時間兩小時,主要是選擇題和開放性問題。PISA 的官方介紹中說,PISA不是測試學生的記憶力和知識量,而是學生把學到的知識活用於生活中的能力,所以中國學生的死記硬背和豐富的考場經驗可能解釋不了他們在PISA里的高分。當然,官方介紹和實際情況總是有差距的,至於到底PISA的題目和評分標準對各國學生來說是否公平和具有可比性,那很難說。這裡是PISA的官方頁面,裡面的視頻特別好,普及了關於PISA和教育的一些常識:About PISA -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裡面也有一些PISA的例題,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當然,衡量一個國家地區教育水平,還有許多很難用任何考試測量的方面。個體層面: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應變力、適應力、自學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等等。當然還可以考慮學生、家長、老師和學校的投入產出效率,學生、家長、老師的幸福度和滿意度(反面就是負擔和壓力),學校教育對學生將來學習工作生活的幫助。另外,如果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性教育等納入考慮範圍,那中國的排名應該會發生很大變化吧...社會層面:教育對社會平等和公平的作用,教育對民眾民主和科學素質的提高,教育對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推動,教育對文化傳承和反思的貢獻,等等。

3. 應該看哪些指標?

對於PISA,一般人只知道一個各國成績排名。但PISA里包含的信息遠遠不止這麼一個排名。這就像看完了整本《三國演義》,卻只知道討論武將實力排名,而完全忽略了其他極其豐富的內涵。

不過就算我們只看成績排名,那也至少應該保證各項有可比性。把一些城市和城市國家跟其他國家相比基本沒有什麼意義。另外,平均分僅僅是描述一個國家學生整體水平的最基本指標。我們還應該認識到每個國家內部其實都有一個分布曲線。像中位數、標準差之類的指標也給出了重要的基本信息。有些國家學生成績兩極分化嚴重,另一些相對平均;有些國家不同學校之間差異很大,另一些國家每個學校內部差異很大;有些國家家庭背景對學生成績影響很大,另一些則不明顯。只看平均分就相當於把一個刻畫立體的人物用一個簡單的戰鬥力數值來表示,會令作者十分寒心。

除了學生的成績,PISA還收集和分析了關於學生、教師、學校、教育系統等許多方面的信息。一些人看了眼PISA的排名,就得出了 「中國學生果然聰明」、「中國學生果然應試能力強」這樣的結論,甚至開了地圖炮評點國內哪個地區的哪些學校更好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196823/answer/20603407,簡直不可理喻。PISA旨在思考和研究,並帶動關於以下重要問題的討論:

  • 哪些國家的哪些教育政策和制度更有利於學生學習和成長
  • 家庭背景、社會環境等因素對學生的影響
  • 教育對增加階層流動性和促進社會公平的貢獻
  • 如何對教師進行更有效的支持
  • 多大的課堂最有利於學習
  • 課程標準應該由誰制定
  • 不同科目的性別差異
  • 分快慢班是否有害
  • 留級對學生是否有害
  • 不同學校間的投入和產出差異
  • 各國教育質量的變化趨勢

當然,一個簡單的排名是媒體和許多人最喜歡的,畢竟又多了個新聞賣點,一個茶餘飯後的談資,一個腦中的思維定式和刻板印象。但如果希望真正思考教育的意義、質量、方法,和教育對個人實現、社會公平、經濟發展、民主法治建設的影響,那就決不能停留在排名這種東西,而是要進行科學系統的研究,並傳播更準確和全面的信息。


…12.7 01:38更新 【完整版 達成!】

身為國際部學生,接受了3年正規的英國系統教育課程…終於遇到一個相關領域的問題…好高興(~ ̄▽ ̄)~ …嗯,等我刷完這堆試卷再來慢慢寫…馬克…如無大神&>&< 球不摺疊

先把結論寫了,說明我國教育資源十分緊張、缺乏但是也相對會比較公平,教育資源問題追究根本,那就是【錢】的問題
另外,題主不妨說說你的看法吧,畢竟一般人對這種情況誤解是相當的深…
————————————————寫完經濟試卷的分割線——————————

「導致學生負擔重的原因在於學生校外學習時間過多。
PISA究竟是什麼?它能真正為學生減負嗎?教育界人士並沒有對上海學生PISA測試再度問鼎盲目樂觀,而是理性思考通過綠色指標、數學難度分級等方式,真正為學生減輕負擔。」

「我們就是培養考試機器。」

……等等
這類話語,每年pisa 上海第一的成績出來之後,我們經常能從各論壇甚至主流媒體、甚至到業內人士對成績的質疑,每次牽扯到的無非就是學生負擔跟甚至地方官員政績
普遍的主流觀點都是認為,上海學生pisa能夠以較大優勢拿到第一,是因為所謂的負擔較大,只會應試教育,並非是真正的科學素養之流的觀點
【話說……剛剛打算去網易找更趣味性的看法…網易居然分析地沒有以往的習慣,而且後面評論的三觀也正了很多,它什麼時候從良了…】

但是問題是,其他國家貌似不是這樣認為

如現在排名第一提到的新加坡拿了第二就,喜當爹一樣刊報宣傳
又或者之前2009年,在公布作為中國上海pisa的成績之後, 美國教育部長鄧肯就說過「我們認識到警鐘已敲響。我知道懷疑論者肯定會質疑測試結果,但我們認為結果是準確可靠的。美國在大多數科目中都排名23、24位,我們的教育落後了。」

難道是他們不知道,中國人的應試能力嗎?顯然不是,要知道很早之前,亞洲人的應試能力就早已聞名全世界,特別是印度、中國、新加坡最為顯著?

但是加上ipsa的權威性(背景……自己搜索爪機無力)可以充分明白這不是簡單的所謂應試能力能夠解釋的問題

「和其他考試不一樣的是,PISA能客觀反映出教育體系的水平,不能用應試教育來對付它。」施萊克爾舉例說,1997年,德國的16個省第一次參加PISA測試,成績很差。此後,其中的某個省為應對下一次的測試,鼓勵學生做了很多PISA的題目。但它在9年後的測試中並沒有取得進步。而另外15個省意識到測試成績差是源於教育體系的問題,因此努力改進,在2006年的PISA測試中,成績都有了提升。 ——————————摘自PISA施萊克爾創始人來北京的時候j

(p.s 其實雅思跟托福官網也是那樣說的)
有興趣可以自行百度 「 能力測試題庫的建構――來自PISA的啟示 」

那麼基本可以,以上可以推翻普遍的看法,那麼眾所周知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教育水平是絕對遠低於大多數發達國家,如美國英國,在現在各種科技、大學、學術方面就可以很大的看出差異,但是為什麼反觀pisa,中國上海學生卻能獨樹一幟呢?
打個醬油
嗯…去做完一輪雅思聽力再繼續寫……
————————————————推到雅思姬後的成就線————————————————
好多數據流的分析,好厲害的樣子,在下僅嘗試作為一個參加過中國初中跟英國GCSE課程的學生,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之前提到的問題,么么噠 好久沒寫如此長篇幅的中文了...各種語病錯別字..╮(╯﹏╰)╭ 文中提到的數據引用,可能會十分粗糙暴力,請見諒

那麼,解決這個問題,也就是想要回答題主的問題,這個成績說明了什麼,我們必須先明白pisa
究竟是什麼 (是披薩!(ˉ﹃ˉ))

百度後的結果
PISA類測試:一種國際性的科學的評價方法,可強化對考生知識面、綜合分析、創新素養方面的考查。

「PISA閱讀、數學、科學試題均以社會現實問題為設計框架,關注學生整體發展。試題情境的選擇範圍包括學生的生活、社會生活和自然世界,突出體現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整合,體現科學、藝術、道德的內在整合。試題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背景,以社會實踐為基礎,強調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繫學生的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充分挖掘信息資源。綜合運用學生所有的知識對學生自主選擇的問題進行跨學科探究╮(╯_╰)╭,以獲取學生自己的結論。有助於學生了解社會,關心社會,形成健全的人格。立足於人的個性的整體性,立足於每一個學生的健全發展。」

簡而言之,考察項目分為數學、科學、閱讀,具體考察什麼,其他親歷者的回答已經表達很詳細,那就不一一累述

數學考察的是,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及學生的數學邏輯O__O"…


科而學考察的是你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科學知識,你對科學的態度與認知,簡單來說就是考察 地理、生物、物理、化學、藝術、道德等等基本一些科學的知識在日常及世界性的問題中運用與分析O__O"…

  • 在英國教育系統之下,13-15歲的學生是就讀GCSE課程

一般英國GCSE課程的學校安排給學生除了 數學、英語、IT(有些學校)、語言、還有兩或者三門科學科是必修以外,其他都是選修,藝術、生物、商業研究、化學、經濟、法語、地理、德語、歷史、人文科學、義大利語、音樂、物理、宗教研究、俄語、西班牙語等,還有許多其他職業化科目可供選擇。一般學生會選擇至少8或10科來學習。而在GCSE課程,你可以選擇上的數學跟英語課程是分不同檔次的。例如英國gcse的數學有三個層次(總A~G,層次分為D-G,C-E,A-C ),最簡單的檔次差不多就是我們小學六年級+初一程度而已 X﹏X ,而最難檔次的數學有天朝初三、高一左右的水準。而英國申請高中只需含英數在內的任意5門的GCSE考試成績,同時錄取標準成績上一般是先看好的不看差(╯﹏╰) (一般要求要有多少個A、B、C等)

  • 相比之下的天朝初中教育系統,以上海為例

需要修的主科分為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副科為地理、生物、歷史、政治

中考需要考6科
150(語文)+150(數學)+150(英語)+90(物理)+60(化學)+30(體育)=630
而在中考之前每年都會有副科科目的會考
地理生物、歷史、政治
如果你想要進至少靠譜的高中,那麼就意味著你的會考必須及格(60%)/(ㄒoㄒ)/~~

那麼,再聯繫PIsa的測試項目,我們就不難發現,為什麼中國上海學生能夠在科學、數學方面如此大的優勢拉開比分的原了:

  • 在英國GCSE系統里,科學雖然為必修,但是其實只要保持不拿一個U(&>30%)的成績,那麼在之後的申報高中的使用,使用其他科目的成績進行申報是可以的,同時即使兩三門中的科學課程,是無法涵蓋到IPAS中科學測試到項目╮(╯▽╰)╭
  • 但是在天朝初中教育中,你需要上的科學課程有 物理、化學、地理、政治、生物,五門科目直接把已知Ipas主要考察的科學課程直接一波rush完,外帶秒了Ipas科學測試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點「跨學科探究能力(≧▽≦)/,再加上,這些科目存在較高的硬性標準o(︶︿︶)o,相比英國的學生,使得中國學校、學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進入到這五門科目,這也就間接地使得,面對Ipas的科學考察,上海學生會比英國學生所體現的出來的科學素養高很多,這也是為什麼同樣能夠跟以學業繁重程度其實跟天朝差距不太大的新加坡、香港等國家或地區(因為,他們現在或曾經為英聯邦的地區或者國家,使用的是英國的同系出來的教育系統,例如新加坡相對應的課程是IGCSE 多了一個"I" (international) 在GCSE前)拉開怎麼大的差距。%&>_&<%

  • 而其次的數學,由於GCSE系統之下的數學,分為了三個層次,使得英國學生完成最基本的那個檔次不拿U後,就把精力花費到其他對於他們來說容易拿到好成績的中,最多也僅僅是把數學修到第二檔次,滿足C之後就不學了,學生之間的數學素質差距相當大,例如在今年GCSE 70萬考生 數學只有 28%的C B僅僅直到C的一半 整整差了14% 相比於綜合各科科目成績之後的平均數,B之間差距C不到4%,整整3倍多的差距,而且數學還是必考科目之一的也就是除了英語之外,就是其結果占各科總結果比例最大的的一門課程,雖然不夠嚴謹,但是仍能夠很好的說明,英國學生整體來講對數學科目的態度。╮(╯_╰)╭
  • 但是相反的中國上海,由於成績是直接記總分,而且數學分數佔總分是最大的一門之一 ( ˇ?ˇ ),同時也沒有分檔次,導致中國上海教育資源與學生對數學的投入是比GCSE系統之下學生多的多,也解釋到為什麼中國上海學生的平均數學素質會比GCSE課程的學生高很多,這也就造成了為什麼能夠拉開如此的差距的。(^o^)/

所以,通過對比中英教育系統的差異:

  1. 對之後申報學校時所使用的成績模式不同(英國為字母A~U表示不同等級的分數,申報學校的是時是使用5科成績申報,通過一定達到數量的A、B、C來錄取等,而中國上海則是科考試之後相加的總分計算之後錄取)
  2. 對數學及科學科目的不同要求(數學在英國分為不同檔次,而中國上海是統一一致;科學科目上,英國僅強制性要求2、3門科學科,而且最低要求僅要不拿U(&>30%),而中國上海則是兩門科學主科計入到最終申報成績中,3門科學副科要求達到及格線(&>60%))

使得中國上海的學校、學生不得不在更多資源投入到學習數學與科學,而英國學生卻有更為廣闊的選擇空間及課程的安排去投入去分擔資源,這變相弱化了,數學、科學上的投入也就是學習,同時也缺乏了全面性。

簡單來說就是,英國等國家能夠靠著其優越的教育資源施行點類似或者說傾向於「精英教育」為教育理念的教育課程,再加上可以財大氣粗的開設各種科目,供學生多元的選擇。
等於富人家的孩子能夠多才多藝,學五花八門,但是窮人家的孩子卻能只獨專註於那幾門手藝,如果只比那幾門手藝,諸如家務之類的,窮人家的孩子秒富人那是妥妥的~(≧▽≦)/~,但是比起其他= =窮人可以洗洗睡了O__O"…
再加上即使以學業繁重程度其實跟天朝差距不太大的新加坡、香港等國家或地區,由於曾經或現在為英聯邦地區或者國家,使用的英國GCSE教育系統的國際版 IGCSE,作為其主要教育系統

以此解釋了,為什麼在Pias測試測試上,中國上海學生,所體現出來的學術素質會遠超於教育資源佔優勢明顯英國等發達國家或地區(使用GCSE或者IGCSE系統的國家)

但是,其實,問題在於Pias,中國上海學生有著几絲劍走偏鋒的風格,但是,其表現出來的學生素質,不得不否認是實實在在地,那麼為何之後,不能保持呢?沒有再持續下去呢?
= =這個懶得打,再加上,上面其實,已經說了,那就不扯了(~ o ~)~zZ

呼....終於寫完了,坑爹的遨遊,寫著寫著,突然給我崩潰了 重寫!QAQ 感覺不會再愛了
外帶,接各種好玩的學生活動策劃工作(≧▽≦)/,靠譜什麼的就不說了
開頭提到,那個結論就各位看客自己腦補吧(╯▽╰)
P.S 其實,閱讀方面是可以套用到上面的,不過我後來查了查數據,發現 英語GCSE考試的合格率還是有60%多,所以還是算了,講起來比較麻煩,自己腦補0 0

部分數據來源:GCSE National subject grade percentages
P.S 各位若真好奇可以,去翻翻 CIE/Cambridge IGCSE/ Papers 裡面有GCSE的測試試卷╮(╯﹏╰)╭


曾經不小心被抽中,做過PISA。所以想淺談幾句。

。。。。。情景再現。。。。。。
(事先聲明:只是我經歷過的,至於別的學校情況,我不知道。)

1.監考人員髮捲:每份卷子似乎都不一樣,且完全密封。

2.監考人員告訴我們「全世界有xxxx人一同在這個時間考…」並指導填寫相關個人信息。

3.正式考試。時間好像是(3個小時?)不太記得了…

4.考題的確是「閱讀素養、數學素養及科學素養」。題量非常非常大,隱約記得貌似A4紙60餘頁(一大本子)。

5.要說跟平常的初高中試卷一樣不?區別蠻大的。舉個例子:一道選擇題下有5~7個選項。等等~

。。。。。個人看法。。。。。

1.完全是沒有預兆的情況下被選中(我班只有我一個)。不存在什麼特定學生的事情。隨機抽中。

2.題太多,最後頭暈眼花,塗卡(選項)塗得我都快吐了,所有有些題…呵呵~

3.不是光有應試能力就OK的。有一些常識類的、知識類、科學類的等等。但偏數學類的題目中國學生很佔優勢是無庸置疑的。

4.考場非常正式,跟中高考只差一個掃描了。再說每人題也不同啊。所以沒什麼造假的可能性,至於瞎答的可能性還是有的。

5.究竟能不能體現能力?個人覺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的,因為「閱讀素養、數學素養及科學素養」3者之間對於不同國家的學生擅長點不同的。但是結果也體現了中國應試的能力。畢竟總考試的人經驗一定豐富嘛~但是能力與考分也未必成正比,你懂~

6.為學生減輕負擔,目測不會。因為有一個不爭的事實:負擔不僅來自官方(學校),更來自於家長(課後輔導班)。初高中的同學們對課後班持一種很糾結的態度:不上吧,怕被別人落下,很多家長也不幹;上吧,一是負擔加重、二是究竟有沒有效果…而且,好多學生、家長形成一種刻板成見:課外班一定要上,上得越多越好,恨不得把所有休息時間全占上。

7.關於數學。目前的教育雖然過度,但個人並不完全排斥。如果您去過美國的大超市並被美國的收銀員找過錢,就明白了…全是淚~
。。。。。。。。。。。

純個人看法…歡迎批評指正...


在虎撲看到的(鳴謝starfury),個人感覺,這不就是小學應用題的水平么。中學生來做,做對了是應該的,做錯了才是奇怪的吧。這戰鬥力真的還不到5啊。


由於我的高中是要參加PISA測試的學校之一,表示我的高中只是很普通的市重點,一本率基本在40%左右。我曾經也有幸做過一套類似的卷子,數學確實是很簡單,都是很基礎很基礎,幾乎不用怎麼動腦子,而且計算也不是很麻煩,感覺只要上過課,都會做。但是,對於科學來說,確實很考驗學生的知識量及掌握。因此,我認為,PISA不是在考一個學生會不會做題,會不會考試,而是在於考驗學生的綜合能力,綜合水平。
從上海歷年的高考作文題可以看出,上海的教育越來越注重於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辯證地看待問題,知識儲備與掌握。遭外省市口誅筆伐的上海數學,其實也並沒有人們想像中的簡單。它更注重於對於知識的靈活運用及思維方式。因此,上海高考可以用計算器其實並不過分,它考的就是學生的思維,而不是死算功底。
故,我覺得PISA測試提醒了我們,並不應該教一個學生如何考試,如何做題。綜合素質發展,才是最終目的。


看了不少回答,感覺必須來誇誇魔都的教育。
不可否認,魔都的教育也是以應試為主的,但相比內地可能好一些。看到質少數疑魔都考試能力不如內地的回答,我只能說我們的側重不同。
我不能一概而論說上海是怎樣的,就舉些身邊的例子吧。我所在的班級(所謂的理創班)每周數理化各刪了一節課(理化每周只有兩節),改上思維課,方法課和KPK物理,感覺還是蠻有收穫的。班內的同學幾乎每人都有自己的創新課題,也獲得不少榮譽。
另一方面,我們班死讀書的人比較少(我沒有說不刷題),雖然是物理班(上海沒有理綜,就只學物理),但各種化學生物聯賽獎亂入。說明我們還是挺全面的,是吧。
當然,這都與魔都現在比較流行的評價體有關。所以說魔都能考第一一定是有他的道理的。

……………………………………………………………………

關於pisa測試。。

話說我也曾有幸參加過Pisa測試。

上海學生得第一應該是意料之中的吧。我們不需要神話什麼數字,因為這個數字本身沒有意義。

Pisa作為一個測試,就像我們的考試一樣,分數並不是最重要的。所有的人都會告訴你,要分析測試中暴露出的問題,即使考了第一名也不要驕傲之類的。。pisa應該也是如此吧。發現問題,然後解決問題。當然,這可能很難。

關於作業時間。。
我很想說這絕對是少統計了。
我們一直在抱怨過於繁重的作業量,羨慕外國輕鬆的學習。且不論這是否真實(至少我身邊一些已經出國的同學都表示很辛苦)。我要說的是,那些發達國家的人有底氣這麼做,而中國還有那麼多人為了改變命運而學習,這心態是不一樣的。我們就像在走鋼絲上橫渡激流的人,首先要確保自己不掉下去,然後再考慮走向何方。。

扯遠了。。。


以上


說明了什麼新聞里已經說的很清楚了, 對國外上海無需過分誇大, 畢竟PISA不是測試全面教育成果; 但對國內上海倒也無需妄自菲薄.

貼段報道:

上海學生全球第一 西方如何評論?
...
作弊

美國網路雜誌網站「Slate」評論說,最新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結果的「前三名」——上海、新加坡和香港都是城市,而不是國家。

雜誌文章說,「新加坡是獨立國家沒有問題,但香港、澳門是特別行政區,上海是一個城市,為什麼排名不以中國全國作為排名呢?」

文章引述美國哈佛大學教育政策專家拉弗勒斯說,「中國和經合組織有不同尋常的安排,中國其他省份也參加國際學生評估項目,但中國政府只允許公布上海的成績。

美國《時代雜誌》也發表文章,呼籲中國不要在國際學生評比系統中作弊。

文章要求中國提供全國性的數據資料,而不要以一小部分的精英學生作為代表。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china/2013/12/131204_china_education_ranking.shtml

再附一張2009年PISA智商測試中國結果分析里的插圖, 中國在09年和12年的PISA確實並非只有上海參加了哦. 前四列是PISA數據, 第一行是中國大陸地區總分.


據我所知上海每次出學生的時候都沒有市重點的學生奧,有一種殺雞焉用牛刀的感覺。


首先要明確上海這個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差距還是挺大的,數學平均分高了40分,閱讀和科學都高了20多分。總的來看上海是第一梯隊,後面差了很大一部分距離後才是新加坡、香港、台灣、韓國、日本組成的第二梯隊。

新加坡拿了第二、三名,於是新加坡教育部可開心了,教育部長表示咱新加坡的教育政策真是好,報紙上專門登整版專欄文章解釋為什麼在這個考試裡面排名靠前是件很牛逼的事情。
在新加坡政府看來是個很長臉的事情,對嘛,考得沒上海學生好是意料之中,考得比香港、台灣、韓國、日本的學生還好雖然也不是太大的懸念,但是確實不容易啊,而且比2009年的時候還進步了真不容易,學生們很有鬥志,家長還提供很好的指導等等等等。
我不是瞎說呀,教育部長真的就是這麼說的:

Mr Heng (Swee Keat)said the improvement shows that Singapore"s teaching strategies are working, and this is possible because of the high motivation of students, and the strong guidance and care from parents.

那上海拿了第一說明什麼?
最基礎的,說明這批參加測試的上海學生考試水平比其他國家參加測試的同齡人高,而且不是高一點,按照OECD的官方說法,是比大多數OECD國家高了三年左右,也就是說這群15歲的上海學生考試水平大概和大部分OECD國家18歲的學生差不多。

當然了,有人肯定要說人種智商有差異。這個話題政治不太正確,我不展開,但是我簡單的點一下:在人種智商研究裡面中日韓這三個東亞國家一向排名差不多的。

還有人會說學生負擔重,題海教育下學生考試水平高。這個沒法否認,你看嘛,第一梯隊第二梯隊裡面哪個國家地區是學業輕鬆出名的?
==================================


其實最有趣的還是看到一些酸葡萄老外的說法,比如Business Insider裡面《Why Shanghai"s Amazing Test Scores Are "Almost Meaningless"》找了很多借口來說明上海拿第一名沒有意義,你們看看都是什麼借口:

外地學生不能進上海的學校
上海人口只有中國2%
上海教師收入高
上海人均GDP高
84%的上海學生能上大學,中國平均才24%
學生老師都注重這個測試成績,國家榮譽問題么么噠

這些個借口呢,不了解中國國情,也就難免了。但是這個作者還很傲嬌的說呢,等到2015年的時候全中國的學生都要參加,那個時候才能體現水平的呢? ????

(????)?這位酸葡萄作者真的以為讓那些高考大省的人來一起考這個測試會影響排名呢


我本人是上海學生,參加了2012年的PISA測試,談一點感觸吧。我所在的學校是示範性高中,周圍的同學包括我在內受到的教育一直關注的是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我在參加PISA的時候很明顯地能感覺到他的很多題目出的很用心,比如虛擬的貨幣等等,但是這對我來說毫無意義,我只提取關鍵信息,完成題目要求的任務,而已。更多的我的同學們甚至連預設場景都懶得去想像,直接關鍵詞,慣用法,解題,三點一線。我覺得可能我們的學習模式或者說被訓練出的思維模式就像一把電鋸,不管面前是棗樹橡樹香樟還是柳樹,直接砍旁枝鋸主幹,重高效而輕感觸。以上是個人的一點想法,希望對討論有所幫助,歡迎提問交流。


想諷刺說應試教育成功的別扯淡了,德國義大利十年前Pisa考得一塌糊塗,那時候大陸還沒派人參加,全民深刻反思,教育改革,最近成績有進步樂得屁顛屁顛的。


貼一篇國際教育行業最具威望的雜誌之一TES今天剛剛出的一篇關於PISA的feature吧。
裡面有一點我覺得很有意思:

"...PISA looks at how well students can apply knowledge to real-life situations and problems.

This approach fits with the OECD』s economic focus. 「The very mean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s being recast from a project aimed at forming national citizens and nurturing social solidarity to a project driven by economic demands and labour-market orientation,」 Meyer and Benavot write.

More prosaically, this means that Pisa is not really a test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reas Schleicher, the senior OECD official who runs Pisa, acknowledged this point in a TES interview last year.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forms of students』 work - school is one, (but) it can be private tutoring, it can be learning reading outside of school with parents - and we should look at this holistically,」 he said.

So, if PISA is measuring what is going on in homes as well as schools, then could it be said that it is not a fair judge of the school system?


「I think that is true,」 Schleicher admitted. 「I agree with the criticism that you can』t say that the school system is entirely responsible for PISA results.」
There is a potentially awkward fact for a programme that is being seen as a measure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systems, rather than the wider social factors they content with. And it could become more awkward as the OECD begins to market PISA - designed to assess the students across the entire countries - as a way of rating schools."

各國政府都覺得PISA是用來測試公共教育系統能力與效率的標準,而PISA事實上包含的遠不止這些,而是整個social context。更awkward是OECD以後準備要吧PISA當做一種通用標準賣給世界各國的學校(private schools especially)然而他測試的遠不止是學校教給學生的能力。

全文鏈接:How Pisa came to rule the world


超脫-在線播放-《超脫》-電影-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

視頻封面超脫視頻

如何評價 BBC 今年播出的紀錄片《Chinese School》?

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主義義務教育對窮人和壞學生走入了死路。
學生上課不聽老師, 下課侮辱老師, 按法律, 老師對學生毫無手段, 不能趕出學校, 不能送入少管所, 不能發配社區勞動
這樣的學生怎麼教?

從義務教育本身來看, 學生沒有出路, 系統不去教他們就業技能, 反而教些沒用的classic literature, how to open frogs, 這不是扯蛋是什麼?

這樣的系統下你讓人如何把標準化考試成績刷高?

上海對西方全體國家大概相當於西方好學區對垃圾學生的對比

發達國家有發行電影的自由, 你國沒有。 你國更該問問國內的垃圾學生怎麼辦? 最後是不是也要變成川普rust belt的鐵杆支持者那樣, 被國際競爭者打的沒有工作可干, 義務教育系統又完全幫不上忙, 最後 total cluster fuck


上海學生拿了第一。只能說明一件事:We are good at it (我們精於此道)。僅此而已。

PISA無論怎樣,都是一次測試。我們像往常一樣,精於測試。這就是PISA的結果說明的現象。上海有權利感到自豪。因為這是一件為國爭光且展示實力的好事。但是且記住,這不代表我們的學生是最好的。只能說明我們的學生在PISA的標準中是最好的。

評價學生的標準本來就是多元的。素質教育有素質教育的評價標準,應試教育有應試教育的評價標準。拿PISA來粗暴地判斷一個地區的教育水平,是不是有一些武斷且膚淺了呢?

樓上已經有朋友提到,PISA對於學業能力比較看重,忽視了學生另一方面的素質——社會能力。如果真的是如此,那我們就不能仗著PISA說,我們的教育是成功的。

學生要學會的,不僅僅要停留在對一個知識的認知上,而是要懂得對一個現象進行反思。我們的教育也是如此。PISA取的好成績,我們應當為上海鼓掌。但是鼓掌之後,我們仍然需要反思。與所謂第二梯隊的國家相比,我們有哪些做得不足的地方?新加坡的教育兼顧了成績與課外活動。這一點,我們是否能夠學習?

在我看來,因為PISA而否定/肯定我們的教育都是簡單粗暴的。學生的行動力、公民道德、學術能力甚至未來發展都應當在考量之內。

我在高考的時候,我的老師告訴我:你現在考出的分數,對你來說一定非常重要。但是二十年後,沒有人在乎。我們究竟是要戰果累累的過去,還是輝煌的明天?PISA以及任何學業考試都只能證明我們的學生精於此道,至於未來,才是我們的教育需要關注的重點。

最後,PISA,甚至任何的測試,都只能說明一件事——我們的學生精於此道。單單以此推論我們的教育能力是不全面不科學的。我們有理由對此感到驕傲,但是我們要意識到教育不僅僅是把握學生的現在,還在於塑造學生的未來。

如果我們的價值觀、以及我們學生的價值觀永遠停留在數字上,那麼我們的未來遲早要崩壞。


確實能夠反映出上海以及整個大中國基礎教育的成功。
經歷了中國(湖南)和新加坡的基礎教育,我個人覺得兩個教育系統都讓學生活得很累。我想這個測試完全只是學業水平,那確實中國會有優勢。相對於中國的教育來說,新加坡的初中以及高中教育要求學生投入很大一部分時間去參與課外活動,上課的時間不是太長,課程也教得比較淺。所以說,平均而言,上海的學生應該會比新加坡的學生會考試。
如果比較兩地的優質學生的話,我想絕對是不相上下。反正就我而言,我身邊知道的牛人真的很多。

但是!這種優勢很快就會在接下來的高等教育中喪失。
我不否認中國的部分高校在全球來說都很優秀,但是絕大部分高校在中國都比較誤人子弟。這就是為什麼即便是中國的基礎教育如此優秀,但是人才輸出貌似沒有發達國家來的多,來的好。

結論就是,其實啥都沒變,好的還是好,不好的還是不好。

--------------------------------------------------------分隔線---------------------------------------------------------------------

對於最多的分的評論,其中有這麼一句話

不過就文化的相似性揣測,新加坡香港台灣日韓很有可能都是派了最好的學生來的,新加坡更是極有可能

我是非常不同意的。
我覺得這個數據應該只是體現出不同區域的平均教育水平,其實都不能反映教育水平,只能反映解題水平。因為教育考核的方向太廣泛。
而東亞這些國家的精英教育應該水平都不相上下,不知道作者有沒有去新加坡實地考察過,但是新加坡的牛人一抓還是一大把的,不會比上海的弱到哪裡去。所以說,如果新加坡如果派的是最好的學生的話,結果就不是如此了。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行谷歌新加坡的這三所學校,自認為是最有代表性的三所學校。

  • 萊佛士書院。新加坡高考的代表。
  • 新加坡國立大學附屬中學。不參加任何高考,畢業憑證就是自己學校的證書。
  • 英華中學(自主)。據說是最牛逼的IB學校。

這三所都是從初一直升到高中畢業。

再p了個s..稍微秒了眼report,這個report非常注重數學方面的performance. Analysis里基本沒有都沒有關於reading和science的分析。這樣看來,中國學生拿第一,真是完全在情理之中阿。

我很質疑這個reading啊,這些國家的語言都不同,它怎麼測量的。還求高手解答。


需要指出的是@陸雨奇 引用的PISA2009數據並非PISA主辦方OECD的官方公布數據,只是智商領域的研究者利用了PISA2009的數據來做研究。這個數據本身並不具有正式發布的意義:
1、沒有得到中國官方的授權;
2、並不是全國抽樣,只是12個省市,不能代表中國整體;
3、有的參與省市只抽樣了普通中學的學生,有的省市抽樣的還包括職校、技校、中專的學生,口徑不一樣,省市之間沒有可比性,合成的中國總分更是不準確。

@chenqin 的答案提到教育部考試中心曾組織了上述的PISA2009在中國的試點,另外,在2006年就已經在個別地區進行過PISA2006試測。

這實際上也是一種誤解。中國非常歡迎PISA 的進入,在2006年起就進行了試測。2009年,PISA雖然只在上海進行調查,但教育部很想知道其他省份的情況,於是他們自己貼錢,讓考試中心全盤引入了PISA的抽樣方法、測試方式,並且使用了PISA的試卷,再讓PISA的評卷專家來培訓閱卷人,專門組織了測試。

這裡需要補充幾點:
1、中國非常歡迎PISA的進入,這個還真不好說,最多能說不反對、默許,如果代表官方的教育部「非常歡迎」,豈不早就參加了?
2、「他們自己貼錢」,這個只要參加,就需要給OECD交錢的,上海參加據說也花了不少錢。
3、上海這兩次屬於自行參加,並不是教育部的意願,所以基本看不到代表中國官方的教育部領導出來發表態度。
4、PISA原則上只允許國家或地區(如港澳台)參加,上海這次自行參加,有其積極意義,但也有點不夠厚道。因為,上海成績這麼好,以後中國整體參加,有上海作參照給大家留下的印象,一旦考得好,似乎也是應該的;一旦考不好,就會更映襯上海教育的突出,體現教育部為首的全國教育界的失敗。這裡有個背景,上海的教育管理一直在全國是相對獨立的,當全國其他地方都統一用教育部課程標準的時候,上海一直在用自己的上海課程標準,全國獨此一家。

至於@陸雨奇提到的:

雖然PISA 09年在中國測了12個省,但為什麼我們一般只聽說上海呢?兩方面原因:

  • 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上海再次排第一,說明了什麼? 之前這個答案里提到了這個信息,大家可以參考:文章引述美國哈佛大學教育政策專家拉弗勒斯說,「中國和經合組織有不同尋常的安排,中國其他省份也參加國際學生評估項目,但中國政府只允許公布上海的成績。
  • 從PISA和OECD的角度來看,把一個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放在第一位,更能夠起到警示的作用,提醒西方各國政府:再不加大教育投入,就會被中國甩在身後啦!通過猛戳政治家和媒體的意識形態G點,促使他們行動。

這個有點陰謀論了,其實原因我個人認為很簡單:
1、中國不是OECD(國際經合組織)成員國,早期的PISA也大多是其成員國參加,所以中國沒有很早參加很正常。
2、中國之所以不允許公布2009在部分省市的測試結果,是其不具有正式發布的意義,這個我上文已提到。
3、參加PISA也並不是中國政府的迫切願望,因為:首先,需要交給OECD一筆不菲的費用,這個費用投到更迫切需要的領域是否更好?當然我相信這不是主要原因。其次,PISA確有其專業之處,但不可否認的是它之所以被社會廣泛關注,離不開其滿足了國家之間進行相互比較這一功利需求,對於我國政府來說,教育的基本保障、公平等領域更迫切需要花精力,而不是和他國去比較、搞排名。再次,這裡也確實有擔心一旦考不好,會在國際上栽面的心理,所以正好教育部考試中心在部分地區試點,不妨先看看試點結果再定奪。最後,PISA考試被大家吹捧的很高,我曾經查了CNKI的文獻,這方面論文非常多,一片稱讚的聲音,鮮見批判性的文章。但PISA所稱的科學性,尤其是其做出大量推斷性結論所依據的學生、教師、校長問卷數據的有效性是值得懷疑的,僅舉兩個例子:1)PISA聲稱考核的是素養(litercy),而不只限於能力,但實際上閱讀、數學、科學也還是紙筆考試,很難讓人相信通過紙筆考試就能把人的學科綜合素質考出來。2)PISA問卷的信、效度數據沒有詳細公布,有的維度就一兩道題,科學性不免讓人生疑,另外,不同語言間的翻譯,也容易產生文化背景差異,比如問學生家庭經濟狀況的一道題,會問你家裡有幾個浴室?這在西方家庭,往往居住面積非常大,問問還是有意義的,在中國一二線城市恐怕較小比例家庭會有兩個甚至以上浴室,在廣大農村一般家裡還都沒有浴室。


推薦閱讀:

表姐是個反智主義者,我怎麼能和她融洽交流?
17歲的學生壓力很大啊,不知前輩們在這個年齡有沒有經歷過?
你是如何看待姐弟戀的?
掃興的人腦子在想什麼?是因為情商低還是刻意掃別人興?
遭遇人生的重大挫折,應該怎麼度過?

TAG:上海 | 教育 | 數據分析 | 社會 | 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