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kman 好在哪裡?


Walkman是隨身聽的發明者,它很好的詮釋了什麼叫從一而終。
它在卡帶時代,CD,MD時代的那些競爭對手比如松下,夏普等,都已經退出這個市場了。MP3時代的那些競爭對手,比如三星或者國產魅族等,也都早已退出這個市場了。甚至連MP3老大蘋果iPod,也是幾年更新一次iPod touch,其它機型幾乎放棄了。音質最佳的iPod classic更是直接停產的。反觀索尼walkman,幾乎每年都在更新,而且高中低端都覆蓋。最低端的B系列,運動防水的W系列,中高端的A系列,還有旗艦ZX系列。
其實大家都知道MP3已經沒市場了。當年很多廠商撈一把錢就走了。只有索尼還留在這個市場裡面,你覺得索尼還指望這個行業能賺大錢么?不是了,他真的只是在為那些熱愛音樂的人設計產品。
現在walkman開機的時候會顯示一句話:For Music Lovers, By Music Lovers。


不知道lz的年齡,我是90後,準確的應該是90初。
大概在本世紀初的時候,想買個聽音樂的設備,當時大概是03,04年,MP3崛起,磁帶機沒落的時候。
商店裡有各種牌子的攜帶型磁帶機,愛華的,松下的,索尼的。
買了一堆磁帶,有周杰倫,潘瑋柏,SHE,等等,反正是0405年流行的歌手。
我買了台400塊錢的walkman.
很普通的機器,還是插兩節五號電池的。
因為這台WALKMAN,我用了無數節五號電池,換了無數個耳機,聽壞無數個磁帶。
後來有了個雜牌mp3,再後來高中結束入了sony a844 再後來出國買了Z1050 F805 到現在的ZX1。
耳機也換了無數個了,從最初的松下50塊錢耳機,到MX500,到如今基本ex1000,ie80都齊了。
walkman本身是很多發燒友所不屑的。過重的音染和較低的性價比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可是,在那個聽CD,聽磁帶的年代,SONY是一個巨大的唱片公司。
隨著時代變遷,如今再好的設備也讓我聽不出來當時聽磁帶機的感動了。
所以我覺得WALKMAN本身倒不是牛逼在哪裡,只不過它抓住了8090後充滿甜蜜回憶的青春年華。
最後放一張方大同《nothing gonna change my love for you》 MV的截圖,我覺得這張圖是本問題最好的答案~


我知道我要是列出一堆walkman比現在手機、播放器牛x的地方估計你也不會信,事實上,walkman對於真正愛好音樂的人來說,是那種對音樂最純粹的專註,與對過去的緬懷。

如果題主已不年幼,那是否還記得,

拿到你的第一台Walkman是什麼感覺?


也許是你用了幾個100分從父母手裡換來的,也許是你咬牙省下了午飯錢和零用錢去從商店裡買來的,或者是你卧薪嘗膽許久拚命滿足某人開出的條件而得來的。


可能一開始,我們需要一台Walkman來裝酷,但當你真正擁有之後,發現它能帶給你的,遠不止裝酷那麼簡單。不管怎樣,當你插上耳機,無論是走在路上,還是獨自安坐,你發現,它好似把你和這個世界隔離了開來。

從此,你會在狹小的影音店裡尋找從廣播或電視里聽到的新歌,去仔細甄選每一張並不便宜的卡帶或唱片,然後慢慢地,慢慢地,看著它們塞滿一整箱抽屜。

上下課的路上,寫作業的桌前,夜深人靜的被窩裡…將卡帶放入機器,合上蓋,按下播放鍵,一陣卡帶轉動的聲音後,傳來張國榮的倩女幽魂,張信哲的愛如潮水,或周杰倫的八度空間。趁四下無人時拿出唱片盒背面的歌單,睜一下眼,閉一下眼,笨拙地跟著輕哼學唱。


時至今日,我們依舊能輕易地回想起,那時候從耳機傳遞至鼓膜的任何細微動靜,和手指摁下按鍵開合Walkman翻蓋的每一次觸感——播放,快進,倒退,停止。很難想像,我們竟然會如此專註在這麼簡單乏味的幾個功能上,並始終記憶猶新。

除此之外,我們無法在Walkman身上找到更多玩法。時代把它自己限制在音樂上,令我們專註於聆聽。這就是人機之間的默契,也是對音樂最初的專註和尊重。


這就是儀式感,它迫使我們用莊重專註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去發現平淡中的樂趣。


而現在,我們卻對每天在手機上播放的音樂開始麻木。不用再仔細甄選什麼音樂卡帶,也不用管什麼播放器,反正能隨意下載使用,這個不好大不了刪除換別的。


記得有位賢人說:「你別想在麥當勞旁的十字路口找到上帝。」當你用敷衍了事的態度,永遠無法找到自己想要的快樂,因為在你的生活中沒有絲毫的儀式感。


從某一刻開始,大多數的我們為追求方便而忽略掉了儀式感。從此,我們不再像以前那樣對音樂如此較真,如此享受,如此為之興奮與瘋狂。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正是當時Walkman的不方便和限制,使我們體會到現在無法體會的,一個普通人對音樂少有的情懷。而這份情懷,正來源於Walkman對音樂的專註,並具象地體現在了它的設計之中。


比如我入手的:

SONY Walkman20周年紀念版磁帶機

以及

MD 10周年紀念版播放器

就算已經過去了十幾年,它的整個設計依舊不會讓人有那種「卧槽,當年我的品位怎麼那麼土」的感覺。

(不知道這是啥感覺?回想一下10年前你的髮型和你的QQ空間)


我不是專業的工業設計師,所以我僅以普通人的眼光來看當年的這些機器:


1.外觀材質

它的外觀材質,可以說是工業時代設計的一個典型——經過精挑細選和仔細打磨後的外觀,使得它拿在手上是一個音樂播放器,放在桌上可以是一件具有藝術氣質的裝飾品。

這和當年某些爛大街的MP3完全不同,圖個新鮮入手後,毫無審美價值的設計以及粗糙的做工,讓它除了在抽屜或口袋裡面,,你簡直不知道該放哪兒才合適。


2.按鍵設計


工業時代的設計特點,就是兼顧了審美和功能兩方面的排列,足以保證你單手可以操作所有的功能而不會感到彆扭。


這讓我想到了某段時間的手機,為了追求體積小,按鍵幾乎一個拇指下去誤傷一大片,而後為了追求大,簡直虎口不去開一刀,手指根本跨越不了那個距離。

3.體積大小


可以說Walkman在工業時代的電子消費品設計上整體已經接近極致。以體積大小而言,在滿足部分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它就比一盤音樂唱片大不了多少。但又恰好可以讓你放進口袋,或者拿在手上。

它不會像現在的某些設計,毫無意義地大,或者毫無意義地小,無論從功能和美觀上你都很難為它找出一個合適的理由來解釋。

當然,我推崇了工業時代的設計,並不代表它比數字時代更出色。相對過去的工業時代,數字時代無論在功能方面的便捷與精確,還是設計理念也好,是之前任何時代都無法比擬的。


我可以第一時間獲得最新的歌單,用最人性化的推薦引擎獲得最適合我的歌,循環播放我想要的不同歌手的不同歌曲等等,這些都是我曾在Walkman上夢寐以求卻難以實現的功能。


而現在只要一部大屏智能手機即可。除此之外,我還可以在上面社交,閱讀,遊戲同時進行更多其他事情。


可正因為我們輕易的獲得了這些功能,過度注重便捷與效率,很多曾經的儀式感瞬間被淡化甚至剝奪去了。使得我們難以再好好專註地去聽一首歌。我相信,更早年的黑膠唱片進化到錄音機,再進化到隨身聽,多少人也有過類似的遺憾。


當我們在一件事物上能獲得的東西越多,我們會它的情感也就越來越分散。


就好比音樂,以前我們會對照歌詞跟著唱一遍後倒帶繼續,因為麻煩,所以每一次都全神貫注著,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把這首歌烙進腦海。


而現在?

不必了。

點擊循環播放,隨意來它個幾十遍,到時候去KTV對著歌詞也能八九不離十地唱出來。雖然輕鬆,但沒有了那份現在人們所難以理解的執著和專註。


這就是進化的代價,而我們從這些進化中所感覺到的遺憾,正是工業時代的那些設計師們,通過他們充滿人文主義的設計,給我們留下的最大財富。


微博曾經流傳過一件趣事,大體是一張圖,其中畫了一盤音樂卡帶與一支鉛筆,文字內容是「如果你看懂了這張圖,說明你已經老了。」


確實,磁帶和Walkman已經距離我們這個時代非常遙遠,你或許只能在英語課本附贈的朗讀教材里才能見到它。

這些情懷和設計終將會被時代淘汰,然後有一天徹底封存進我們這代人的童年中。但即便市場上某天不再有Walkman和唱片的流通,它們依舊能在我們彼此的回憶中相互傳遞。

--------分割線--------


個人微信公眾號:維物工坊

雕琢最具談資的生活,關注最有格調的產品(這裡不是賣貨的)

http://weixin.qq.com/r/ekwTC_vEj7bwra9o9xlo (二維碼自動識別)


在我的記憶里,從沒有什麼科技玩物能像Walkman那樣讓我神魂顛倒(甚至今天仍是)。這場青春期的膜拜之情不為我一人獨享,畢竟一整代小朋友的手指,都曾在索尼小鋁盒的按鈕上來回進退,讀寫記憶的磁軌,摩挲著磨砂拉絲的金屬外殼,窮究其自動搜曲的原理,享受著同學嫉恨的白眼,最後將它擦得乾乾淨淨放回皮套中——我們稱之為幸福的一天。

直到最近,我才恍然大悟Walkman的重大意義——


很久很久以前,音樂曾經就像美景、牛排和春宮圖一樣,是不可以被移動著隨身欣賞的!如果你喜歡音樂,你必須跑到專門欣賞音樂的地方去,比方說音樂廳、俱樂部或者自家起居室。在1979年Walkman被發明之前,要是你打算在海灘上或者公園裡嗨幾下拍子,唯一能揣在口袋裡的只有FM收音機(還得祈禱DJ千萬別播徐小鳳金曲回顧)。Disco熱潮中的人們,完全沒有選擇隨身音樂的權利,任何一首喜聞樂見的歌,都是電波的恩賜。當然,也有人難以承受這樣的殘酷,悍然扛起了貧民窟風格的雙喇叭錄音機——這無異於社交自殺。

我很慶幸我出生在80年代,一個將「Walkman」收入牛津詞典的節骨眼上。其時,它已是三億四千萬人的靈感盒子,也是我人生第一次存錢的目標。感激音樂之神的慷慨加持,我沒有把那400塊錢花在別的閑情雅緻上,諸如漫畫、球鞋或遊戲機,而這400塊錢之後帶來的益處,也絕對是我付錢的時候沒有想到的。我曾經在狂風暴雨中聽完了一整盤Enya;在春遊的回程路上,和班長各一隻耳塞分享了George Michael的「新」專輯《Older》(1996)(啊!此刻大型傷春悲秋!);我還用它錄下了課間休息的同學們一場幼稚談話,十多年後偶然翻出來聽,竟還笑得花枝亂顫。在人生的隨機安排中,聽覺達了不可預料的維度。

TPS-L2,Sony的第一部Walkman,這部精密、複雜、沉甸甸的小機器的誕生,來自三個日本人的全然不同的慾念:想在長途飛行中也能欣賞古典音樂的索尼工程師井深大,想掏空年輕人口袋的索尼總裁盛田昭夫、想要延長舊式錄音帶壽命的唱片收藏家大賀典雄——物質慾望和精神理想,毫不奇怪地盤旋在這件發明的頭頂,如影隨形。而我,便是為之魂不守舍的其中一員,前前後後我共買了11部Walkman,從最厚重廉價的基礎款,再到由液晶顯示遙控器操作的極高速自動選曲旗艦機,本身就是一段慾壑難填的歷史。青春期的心心念念,讓我至今尚能背得出這11部Walkman中大部分的各自型號名。

與許多懷舊者不同,我並不是那種會被童年記憶蒙蔽判斷的人,說句實話,磁帶的音質糟透了。我很高興iPod和MP3格式平地而起,將隨身音樂推入了更清澈的21世紀。但靠著Walkman倖存下來甚至發財的唱片產業,至今仍要記日本人一筆情,若不是無數盤9塊8(常規磁帶定價,另有部分是13塊8一盤)撐場,想要出頭來唱歌給大家聽的人會少很多。而我也惦記著自己的意外得益,雨衣里的Enya,以及一隻耳的George Michael。


Every Moment has its music .


對於這個問題,我也思考了很久。我更願意稱Walkman為隨身聽。從磁帶機開始,到CD,然後MD,用快閃記憶體的network Walkman,用硬碟支持mp3的Walkman,到現在用快閃記憶體,支持tf卡,可以播放DSD的當代Walkman,我一直無法停止關注這條產品線。這個時間線,跨越了我從記事開始的八十年代至今,儼然是我成長的記憶。高票答案講到的產品本身的好,情懷和青春回憶這些我都贊同。我想嘗試給一些我自己的理解。

磁帶隨身聽的魅力在於產品的深不可測。

對於出生在農村成長在小縣城的我來說,能看到的隨身聽是各種國產山寨三鍵隨身聽。偶爾看到sony或者aiwa只銷往日本以外的磚頭隨身聽已經算是鎮店之寶了。當時的我完全無法想像外面的世界是怎樣,哪裡知道在日本磁帶隨身聽已經是磁帶盒般大小,輕觸按鍵邏輯機芯控制,帶線控甚至無線耳機了。那個時候的我,在第一次看到別人從日本帶回的超薄隨身聽的時候,簡直覺得是來自未來。第一次聽到有不錯頻率響應,外加exDBB超重低音(實際上高音也有增益,算是等響度補償)的音效,那種震撼我至今難忘。沒有經歷過的各位如果想體驗那種感覺也很簡單,隨便用一個有EQ的播放器把200Hz以下和8KHz以上的頻率關掉聽兩天,然後換回正常設置感覺下。如果說那個時候磁帶隨身聽搭配當時的耳機音質評分在0到100分之間,可以說現在任何一個主流手機或者平板或者電腦搭配隨便什麼耳機的音質都可以達到90分以上。同時,當時磁帶隨身聽的型號之多,新品上市之快,就算以sony一家之力,也完全不輸給現在整個智能手機市場。從生產效率來說,這樣有很大浪費。但是得到的結果是,很少有人看過所有的磁帶隨身聽,而且每一款的聲音也好功能也好都有顯著的差別。相比現在,可以說多數人都見過iphone4以後所有的iphone,而所有iphone的音質差別對於多數人來說也不可聞。

MD隨身聽的魅力在於高不可攀。
MD應該是足夠民用的產品中(相對於DAT來說),最高不可攀的。首先世界範圍只有SONY為首的幾家公司有能力設計和製造MD產品,其次在快閃記憶體白菜價以前MD是唯一可以無損複製反覆擦寫random access的音樂播放媒體。其價格也是高不可攀,我在讀大學的時候花2000多元買了一台SONY R900,第一台支持MDLP的MD隨身聽。當時我的生活費(包括衣食住行)是一個月500塊,你們感受下我要吃多少頓鹹菜下飯。

在那之後,walman的魅力就逐漸降低了。ipod classic已經是硬碟隨身聽的理想狀態,智能手機的普及更讓walkman變成一個附屬應用而已。我買了一個SONY M50的錄音筆,作為理想的錄放隨身聽(收音已經真的不需要了),兩節五號電池,插64G的TF卡(想像成高級磁帶),磁帶隨身聽的操作邏輯(播放過程不能選曲)。當然,連這也是一個完全不理智的購買行為,這不過是我一個延遲實現的,刻舟求劍般不合理的夢想實現罷了。

我唯一慶幸的是,我很感恩現在的科技帶來的幸福。我內心仍然住著那個想要一台理想隨身聽,可以隨時聽音樂的小孩,現在的手機配合隨時可以獲得的音樂,讓我覺得很幸福。不忘初心,方能幸福吧。


三線城市技術宅的看法。
1991年,我第一次見到比磁帶盒子略微厚一點的aiwa隨身聽,還是線控的,帶液晶顯示的,輕觸的,自動反帶的,還是可錄音的,還是雙面可錄音的!!!我靠。。。。我嘴都合不上了,我不知該如何形容我的驚奇。
此前我對錄音機結構還是比較熟悉的,因為我經常拆解組裝維護我的那個有半塊磚那麼大,三節5五號電池,只能聽兩個小時的國產單放機隨身聽。
此後很長時間,困惑都在我腦海中縈繞:電池放哪裡?機械機構在哪裡?電磁鐵?磁頭,皮帶,壓帶輪,電路板,他怎麼就能放進這麼小的空間。。。
直到7年後,磁帶隨身聽已經開始衰落了,到一線城市打拚小有積蓄的我才買了個sony20周年紀念版。
本來想買AIWA的,可惜那時AIWA已經不行了(我聽過多個AIWA和sony的隨身聽,單論磁帶機的音質,AIWA的更勝一籌)


for music lovers, by music lovers。

我自己的a25hn每次聽歌獻出的就是這句話,蜜汁感動


從實用至上的角度來看中低端產品:好看,續航,小巧輕便

中端產品:好看,續航,小巧輕便,大容量,在音質上也說得過去,(只是想找一個能頂替手機的聽音樂的設備,16+64GB)

(隨手拍的,渣技術)
旗艦級的ZX2,續航,音質都是相當不錯的(畢竟價錢也不低(

sony自家的播放器配合自家的耳機是有神秘加成的

for music lovers by music lovers
毒一下

索大好,買!買!買!


漸漸地,時代的發展和進步,讓我們失去了購買的樂趣。其實是忽略了過程給我們的樂趣,不是購買的結果,而是追求「去擁有」、「去感動」、「去分享」的過程。

數字化時代,當獲取音樂成本更低時,聽的歌單單的就成了背景的音樂。輕輕一點,不好聽大不了就刪了。

用莊重專註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其實不光是一張CD,很多時候這樣的「儀式感」會讓我們發現平淡中的樂趣。


一個人的百轉千回……


質量超級好,那個walkman磁帶機現在還能用啊!


說來你不信,自打我三年前買了了第一部Walkman我就沒用過其他隨身設備聽過歌了


忘不掉當年魚雷那款,造型太好看了!


For music lovers,by music lovers.


因為她是80 90後年輕時候的一個小小夢想呀
就像初戀一樣


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理由,如果喜歡,無須考慮太多,擁有她。


walkman是我們那個時代的神話,貴族,王者。。。可知我們這些80後的前輩們,在90年代能有一個日本進口的超薄卡帶walkman得要一千多人民幣,不是一般普通學生能承受的起的,那超重低音,那炫酷的機身和耳控,讓我大流口水。。。那個時候的我只能在夢裡擁有一台。。。所以,sony是我們80年代生的人對那個時代的青春印記!!


說實話我也不懂,就看到一堆人開始當什麼發燒友,我就整個退燒設備,這下才開始發燒,拚命找音源,剛剛看到別人的回答,我覺得有句話很正確,別提大型音響設備,聽音樂是一個人的事情。


美且實用。


推薦閱讀:

TAG:索尼Sony | X好在哪裡 | MP3播放器 | Walkm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