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很多書,卻什麼都不知道,如何改善?

不要提多思考,我想要的是一種行為模式。
自己的看過的書籍,刷過的人人,刷過的知乎,很難準確無誤的傳達給別人,總是看時覺得很有道理,看完一片空白,講給別人聽時,什麼都不知道。那讀書就木有意義嗎?


有知乎專欄么?沒有不要緊,這個攔不住咱。有博客吧?沒有不打緊,那玩意兒反正已經不時尚。QQ空間呢?什麼都沒有啊,難怪你那麼多書都白看了。找個能碼字的地方吧,這個請自行解決。

平常隨便亂翻書即可,記沒記住什麼沒關係,否則人生也太無趣。但是有一天,你可能會對某個問題感興趣。例如劉禹錫的兩句詩,「玄都觀里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真看懂了,你會心裡呵呵,說這傢伙也太氣人了。不過劉郎去後,是去哪兒了?看書。哦,原來是由於「永貞革新」失敗,被貶到朗州。那這個革新是怎麼回事兒?看書。革新的主心骨是唐順宗,那順宗是個什麼人?看書。他爹又是個什麼人?看書。革新是針對哪些人?看書。接著發現,劉禹錫和白居易居然是同齡人,柳宗元小一歲,韓愈也只比他們大個三四歲,甚至賈島、孟郊、李賀、杜牧、李商隱也不過前後差一二十歲。那真是個牛逼閃閃的時代啊,各自都有什麼故事呢?看書。

到這時候,該動筆了。找個主題線把能穿的珠子穿起來。詳細解讀那首詩就不錯,看得越細感覺越有味道,而且會發現越多的細節值得研究。例如該詩第二句,「無人不道看花回」。嗯?這怎麼可能?所有的人都看花回來,只有劉禹錫一個人去?這難道不是關於那個醉漢開車的笑話:老婆,怎麼他們都逆行?如果你能聯想到,「永貞革新」後,所有的人都巴結宦官往上爬,詩人卻往下走,就會對「逆行」有感覺。而且你會很時尚地意識到,劉郎甚至是「被逆行」。現在,是不是對「儘是劉郎去後栽」有了更深的感觸?

這一段看書就不是只看一本書,而是這條線上涉及的所有東西,同時也少不了度娘谷歌。寫作是最好的讀書方式。可以不為任何人寫,只為自己。凡寫過的東西,至少一段時間內能夠隨口道來,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因為你都反覆研究過了。比如,公元805年,半年多時間內皇位從爺爺傳給了孫子。而且你會發現更有趣的事實,那年62歲的皇帝爺爺,44歲的太子兒子,27歲的孫子和7歲的重孫子這四代人形成「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殘喘好凄涼」的局面。太子等繼位等了整整四分之一個世紀,終於患上抑鬱綜合症,以中風形式爆發。皇帝急火攻心也病倒。當朝皇帝和太子倆人都同時重病卧床不起的局面在中國歷史上大概也不多見。

以上動筆部分全寫出來是這樣:
桃花灼灼玄都觀 - 西夏馬幫 - 知乎專欄 。謝邀。


攢卡片。

換言之,按照寫畢業論文的方式讀書。

嚴耕望先生,當年寫唐代交通圖考,卡片就準備了十幾萬張。每張都是自己一條條抄下來的。日本人曾以為他有個研究團隊,後來發現,他的研究全是自己一個人做的。姚從吾曾批評嚴耕望,說他只知道讀正史,後來他的《唐仆尚丞郎表》寫出,姚大為驚嘆。

其實,嚴耕望的方法,說簡單也簡單,就是讀書時,會心的地方,有啟發的地方,有疑問的地方,有自己思考的地方,一一記在卡片上,分類歸納整理。在某個領域,你的卡片攢到一千張,你就有發言權了,攢到一萬張,你就對該領域熟悉了。攢到十萬張,你就是權威。

今天我們讀書,比他們方便得多,很多資料網上有。文檔、表格隨便建,可以無限制複製粘貼,歸納總結起來,不知道比前人方便多少倍。手機隨時隨地可以備忘。圖書館看到書,重要的地方,一張照片就能拍下來。根本不用動筆記。

等材料足夠充分時,一條條鱗次櫛比地排出來,有定論的東西,就消化成了你的知識。存疑的地方,按條目去查找相關資料。只要不是屬於自然科學那種對基礎訓練有很高要求的領域,一般情況下,對一個特定領域熟悉了解的速度,像坐飛機一樣。


第一步,找到《思考的藝術:非凡大腦養成手冊》,可重點看下《做個批判的閱讀者》一章。
第二步,搜索《孫路弘精讀法》,是一篇長博文,以《影響力教材版》為例介紹的精讀方法。建議閱讀《影響力教材版》,每章節之前都有營銷專家孫路弘所介紹的精讀方法。另外,《影響力》這本書是本奇書,每個人都該看看。
第三步,在完成前兩步的基礎上認真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我目前見過的最系統介紹閱讀方法的書籍,而且十分實用。但是這本書有兩方面的局限。第一,講分析閱讀時偏重了對內容的提煉,可看作把書讀薄,歸納提煉之前缺少把書讀厚充實內容的環節。這就需要《孫路弘精讀法》中的聯想提問、質疑因果、關鍵詞搜索等技巧彌補了,而且這篇博文分步驟介紹了其自成體系的閱讀方法。第二,在分析時注重了對內容的理解,沒有系統介紹對內容的批判。這就需要《思考的藝術》相關內容補充了。


閱讀是一項積極主動思維活動,通過分析、質疑、提問、聯想、歸納、演繹等環節拓展自己內在的邏輯世界
======================================================================
寫給新手,高手繞道。
看了諸多內容卻什麼也沒得到,那是因為讀法不當,沒有看到文字背後的東西。網上經常見到論說性內容,不妨以此開始練習閱讀的分析和質疑。
論說性的內容可以簡單的分解為事實和觀點
今天天有點冷,氣溫8度。前半句可以看作個人觀點,後半句提供了一個支持觀點的事實(數據)。我拿一靠譜的氣溫計一量,氣溫13度。這叫質疑事實的真偽
凡文章中出現的事實能親自調查的,如故宮在北京,我們可以親自去驗證;不能親自親查看的如康熙年間的事情,我們可以親自查證相關權威資料,互相印證以證明事實的存在。沒有經過調查驗證的事實都不可盲信。沒有什麼事實不可以質疑,包括南京大屠殺是否存在,都可以自己去查證靠譜資料、遺迹等印證真偽。
媒婆為某漢說媒,家有良田百畝,長得濃眉大眼,身高八斗,各種高富帥。姑娘嫁過去一年才知道是一暴力男。姑娘家犯了錯誤,沒有質疑事實是否被篩選
論說性內容作者為了說服讀者相信自己的觀點,往往會篩選事實,只列舉有利於自己觀點的事實,這就需要我們自己探查事實的另一面,以防被蒙蔽。
最近重溫了下黃日華版的《天龍八部》。在拿出汪劍通遺書揭開喬峰契丹身份時,馬夫人一番說辭引導眾人懷疑喬峰是為了掩蓋真相,殺人滅口。阿朱出來辯護,汪幫主遺書之前是用火漆密封,連馬副幫主本人都不知道信中內容,外人更不可能知道,那何來殺人滅口。這叫質疑邏輯
作者在表述自己觀點的時候,我們要分析作者依據的什麼材料,什麼事實,什麼數據,邏輯依據和觀點之間是否有緊密的邏輯關聯。

新手朋友閱讀文章容易犯的錯誤是被作者的文字帶著跑一遍,事後啥也不知道或者輕易接受了作者的觀點。更好的做法可能是通過文字分析出文章不同層次的意思及相互關係,透視作者的思路和邏輯。思考了才能理解,理解了才能表達。

學習讀書從這篇博文開始吧。讀書:真正讀透的測試


輸出是最好的學習

讀書時,有兩個東西是少不了的
一是谷歌,二是紙筆(或者筆記軟體)

下次可以這樣:
每當讀到一個知識點
比如說「拉丁人、希臘人、日耳曼人、凱爾特人都來自原始印歐人」
不要看一眼就過去了,也不要急著往下面讀
拿出紙筆,畫出原始印歐人的遷徙路線和時間
這個過程中,遇到不懂的東西,立刻上網查
凱爾特人是什麼?波士頓球隊,東部冠軍?上網查吧
多瑙河在哪裡?流域是什麼?上網查吧
這幾個民族之間彼此有什麼來往?繼續查

輸出的過程,同樣是兩點:
一、把點串成線
要全部串起來。任何一個不通的節點,都可能導致整個結構的鬆散和出錯
二、多跟自己記憶中的信息進行聯想
所謂智慧,所謂舉一反三,無非「聯繫」二字

如此,才能把這個知識點,融合進自己的「圖式」(Schema)裡面

你甚至可以就這個知識點,寫一篇文章,多長都沒關係。寫給自己看就好,未必一定要發表。
寫的時候,勢必會遇到許多疑難。
比如,用什麼詞語去形容拉丁人的特點?驍勇善戰?勤勤懇懇?精於通商?
比如,這些民族的文化之間,有無彼此互相融合交匯的地方?比如語言?
比如,將一個族群判定為一個民族的依據是什麼?分界線又是什麼?
請全部弄懂它

直到把這個知識點完整輸出了,相信你要解釋給別人聽,或者記住它,也就不困難了


我們最大的認知錯誤就是翻過了很多書就認為看過了很多書。


翻書和看書是有區別的。具體是一個用眼睛另一個是用心。上升到行為方式,就是看書不能光靠眼睛,那傢伙會偷懶的。


一直以為決定我們走多遠在於三方面:


1.獲取信息的能力
。就是我們要能夠接觸到很多的信息,先把量給保證了,再篩選有用的。


2.思考的能力。
就是我們在接觸到很多信息後,不用再因為信息不對稱而武斷下結論了,這時候我們要思考,具體就是反思(思考主觀問題)和它思(思考客觀情況)。


3.行動力。
所有問題想清楚了,就付諸實踐,執行力是將夢想落地的唯一方式。



具體應用到讀書上:

1.做筆記。在獲取信息的同時,我們要能夠保證以後想找到一些有價值的內容時,能夠順利找到,這就要我們做筆記,不是說大段的抄,是像地圖定位一樣記下經緯度,抄下哪本書多少頁主題。


2.自我複述。
思考的過程,在我們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思想體系時,可以通過複述來加強對邏輯關係的理解和記憶。想像自己在講給一個小白聽,怎麼講才能聽懂。


3.練習。
也就是執行,可以寫點東西,或者隨筆或者日記,記下此刻的思考和感想。



如此下來,看書就不會多而虛無了。


學而不思則惘


你看懂了嗎?


我那天看黃宗智先生的《 如何閱讀學術著作和做讀書筆記 》,其中這句話感觸很大: 「我自己要到30歲之後才清楚了解到自己的記憶(或僅僅把書排列在書架上)的不可依靠,開始積累筆記。有不少在研究院時候讀過的書,後來都得回去重看。」
希望對您有啟發,附全文鏈接:http://m.douban.com/note/103153976/?session=fd075f6c


今天讀到毛姆的一篇文,極其適合回答你的問題,特來補充。
為樂趣而讀書——毛姆
首先,我要堅持的就是:閱讀應該是一種享受。

既不能幫你獲得學位,也不能助你謀生糊口;不能教會你駕船,也不能告訴你如何發動一輛故障的汽車。但它們將使你的生活更豐富更充實圓滿而感快樂,如果你們真能享受這些書的話。

許多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著作,如今除了給專門研究的學者之外,並不需要每個人都去讀。生活在繁忙的現代,很少人有時間博覽群書,除非與他們直接有關的書籍。不論學者們對一本書的評價如何,縱然他們眾口一致地加以稱讚,如果它不能真正引起你的興趣,對你而言,仍然毫無作用。別忘了批評家也會犯錯誤,批評史上許多大錯往往出自著名批評家之手。

你正在閱讀的書,對於你的意義,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
每個人的看法都不會與別人完全相同,最多只有某種程度的相似而已。如果認為這些對我具有重大意義的書,也該絲毫不差地對你具有同樣的意義,那真毫無道理。雖然,閱讀這些書使我更覺富足,沒有讀過這些書,我一定不會成為今天的我,但我們請求你:如果你讀了之後,覺得它們不合胃口,那麼,請就此擱下,除非你真正能享受它們,否則毫無用處。

沒有人必須盡義務地去讀詩、小說或其他可歸入純文學之類的各種文學作品。他只能為樂趣而讀,試問誰能要求那使某人快樂的事物一定也要使別人覺得快樂呢?
讀書的樂趣快樂並不需要下流或肉慾。往昔的智者們都認為只有知識的快樂最令人滿足而且最能持久。養成閱讀的習慣實在受用無窮,很少運動能讓你在過了盛年之後仍能從其中獲得滿足;除了獨人牌戲、打棋譜、填字謎外,很少有遊戲能不需同伴而獨個人玩,閱讀就沒有諸如此類的不便,幾乎沒有一種工作能像閱讀這樣——只除了針線活兒,但縫紉編織只用手指,無法約束不安定的精神——隨時隨地可以開始,一旦有要緊事不得不做時,又能立刻放下。

養成閱讀的習慣等於為你自己築起一個避難所,幾乎可以避開生命中所有的災難。
我說「幾乎」,因為我不能強辯說閱讀可以緩和飢餓的痛苦與失戀的悲哀。但是五、六本精彩的偵探故事,再加上一個熱水袋,卻能使任何人不在乎最嚴重的感冒,如果我們被迫去讀那些令人覺得厭倦的書,又怎能養成為閱讀而閱讀的習慣呢?
讀書的方法最好,你還是隨自己的興趣來讀。

我也不勸你一定要讀完一本再換另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發覺同時讀五、六本書反而更合理。因為,我們無法每一天都保有不變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內也不見得會對一本書具有同樣的熱情。……至於我,當然選取最適合我自己的計劃。清晨,在開始工作之前,我總要讀一會書,書的內容不是科學就是哲學,因為這類書需要清新而且注意力集中的頭腦,這樣我的一天開始了。

當一天的工作完畢,心情輕鬆,又不想再從事激烈的心智活動時,我就讀歷史、散文、評論與傳記;晚間我看小說。此外,我手邊總有一本詩集,預備在有讀詩的心情時讀之,在床頭,我放一本可以隨時取看,也能在任何段落停止,心情一點不受影響的書,可惜的是,這種書實在不多。

欣賞趣味的轉變,使得許多偉大傑作的某些部分也變得沉悶起來。今天,我們毋需要再為18世紀最為人喜好的道德論說傷腦筋,也不必再為19世紀流行的冗長的風景描寫費神。懂得如何跳讀,也就等於懂得如何閱讀才能既有益又愉快。但我可沒法告訴諸位學習跳讀的方法,因為這種技術,我自己從來沒學會。

我是一個很差勁的跳讀者,我怕會漏掉一些可能對我有用的部分,因此不得不讀進許多只能讓我感覺疲倦的部分,而且每次當我一開始跳讀,就無法停止,一直到全書終了為止,自己心中非常不滿,因為我覺得自己這樣作是不公平的。禁不住會想:我似乎像根本沒讀過這本書一樣。

文學上的自以為是,無論出以何種形式,都是最可憎的。
某一類愚人,他們看不起同伴,只是因為他們對某本書的評價意見不一致,這真是不可原諒。此外,在文學鑒賞方面的自炫也非常可厭,即使所有最好的批評家都對某本書給予極高的評價,而你獨不以為然,你也不要覺得不好意思。不過對於你自己從未讀過的書,最好不要加以惡評。

請別以為快樂就是不道德的,所有的快樂本身都是很好的,知識它們造成的後果,常使敏感多慮的人想要逃避。快樂並不需要下流或者肉慾。往昔的智者們都認為只有知性的快樂才最令人滿足而且最能持久「天才」常常被使用得漫不經心的字眼,但我自己絕對不會以這個字眼去稱呼那些有三、四本成功的劇本,或兩、三本成功的小說的作家。在我心目中,天才是一種非常稀貴的品質,假如我以這個字眼去稱呼我現在將要提及的作家中的任何一人,我想我的良知是不會平安的。說他們具有才份已經足夠了。他們之中,有些擁有很大的才份;有的則較少。但,他們大多數都有難以克服的困難,必須努力去克服。不論他們自己是否意識及此,爲了要創造一個國家的文學,他們必須從自身所受外國影響的重重障礙中,篳路藍縷地開出新路來。

詩歌是文學的春花與冠冕,它無法變成平凡無奇。
很多詩人一生中寫過許多詩集,可是往往只留下兩、三首真正的好詩,我認為這已足夠評價他們,只是我不願意讀那麽多,收穫卻如此至少。
、、、、、、、、、、、、、、、、、、、、、

這種情況我能弱弱的問一句你讀書的那一刻快樂嗎?快樂,那足夠了,不記得任何東西也OK,但不可能什麼都記不住的,orzT_T
如果除了快樂之外,真想獲得一些自己受用的東西,建議做【讀書筆記】,不只是摘抄,也寫當時當地的感受。不想手寫的話,推薦【塗書筆記】APP應用,掃描一下書中對應文段,就變成文字保存在相應書籍目錄下了。
另外,思考是一種習慣。祝你讀書快樂且有收穫哦*^▁^*


題主啊,你這個問題挺那啥的,沒錯,我真的不知道怎麼形容比較好
刷人人,刷知乎,刷書= =好吧瀏覽書籍
我不好在這裡隨意猜度題主為什麼這麼希望跟朋友們說自己看到的東西
也許是那一份想要跟朋友分享好東西的心情?
好吧,真的不猜了,不然就都是不好聽的吐槽了······
事實上我認為題主需要的正是思考,好的東西並不是隨便找個人隨便說幾句就會讓人覺得精彩的
這麼廉價的東西,如何選材如何表達,這裡面都有很多學問,需要時間去積累去收集
去學習如何表達得更精彩,哪怕只是背幾個搞笑段子都要花時間吧?
不知道題主想跟別人說的是屬於內容豐富精彩還是妙語連珠那種表達得精彩的文字
無論如何,我們如果都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階段,那麼想要比較清楚地表達一件事情
的確是很困難的
知其然就是:哦~~原來是這樣子的
知其所以然,這個很難描述,但是肯定起源於一個問題:為什麼是這樣子的?

沒錯,題主需要的就是這個了,為什麼我喜歡的東西我會喜歡,為什麼我會覺得好?
找到這個答案,嘛,請思考= =然後請想想是內容好還是表達好
也就是內涵和形式的區別
內涵,內容還比較簡單,就是記憶,背,理解,轉述
形式的話你就要考究怎麼去表達,文字表達博大精深,你愛怎麼遣詞造句都說得過去
至於別人覺得精彩不精彩,那你得驗證,起碼把家裡人給逗樂了什麼的
反正無聊是內涵還是形式,你要去理解要思考要轉化為自己的知識,都要花費相當的時間和精力

這個就算行為模式了吧?
以上


讀書是熏出來的。
讀書的記憶,分成機械記憶力和理解記憶力。
按照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和記憶規律,第一時間記住的東西,在24小時內遺忘得最多。最先看的東西和最後看的東西比較不容易遺忘。
以上是一般的記憶規律。
要想記住內容,最重要的是長期重複。
其次,是要看這個內容是否有趣,是否足夠吸引你的注意力,是否在大腦皮層形成強烈影響。比如我小時候看電影《老槍》,裡面一個女人被納粹用火焰噴射器燒死,此情節對一個小孩子來說過於恐怖,所以一直記著。
說到讀書,基本也不逃脫上述原則。
記不住的原因,一是無法形成強烈刺激,二是沒有不斷重複。
隨著人的智識不斷地得到增加,經常讀書的人,讀過的內容會不斷積累,自己會對書的內容進行分析、思考。邏輯思維能力和鑒賞力得到提高,這個過程也就是三觀穩定的過程。之後,讀書的速度和理解力呈加速度狀態。隨著讀書越來越多,思考越來越深入,機械記憶力可能下降,但是理解記憶力卻增長了。所以讀書速度會加快。
陸九淵的詩:讀書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
這四句話很到位:好書要慢慢熏陶體會其中的意味,不可囫圇吞棗,但也不要鑽牛角尖,認真體會加上一點點的不求甚解。但最重要的是和你的人生思考相結合。這樣讀書才能記得紮實。
最後:對於不愛書、也不愛思考的人,上面說的全沒用。回家擼管去吧。


我覺得,最好的狀態不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而是知不「為」知,不知不以為「不知」。就是看書不要為了「知道」,別總想著看完這本書我就怎麼怎麼提高了自個兒。其實有時候書也會毒害自己的。重要的是心理有個清晰的想法,那麼看什麼書,也都是為了自己。而且當你不了解一樣東西的時候,只要無害,你盡可以發揮想像去猜測它,偶爾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也很可愛嘛(當然,你不能干涉你不懂的領域,自己意淫倒是可以的)總之,放下讀書為了知道很多事情的心,反而比較容易獲得樂趣。因為知識從來不應該被佔有,我們能做的只是在有生之年擁有它一陣,並且感到幸福。這是我理解的讀書的最可愛的一點。沒有野心,但足夠溫情。


讀書當然要做筆記。
好吧,姑且不說筆記。

你這樣問,只是因為一件事:你讀的書,真的還不夠多。

讀書,不負人。


你看完所有書後忘記後,記得的東西,才是你得到的東西。不太贊同樓上的讀書方法論。在讀書過程中獲得的充實、快感才是比較重要的吧。


看書本來就不是為了記住,而是為了訓練思維。
其實,你記住一部分了的,用的時候才會湧現出來。讀書相當於建立索引,需要知識就去查,互聯網時代這麼方便。


可以看看這個問題知乎上那麼多人極力推崇讀書,為什麼不把上知乎的時間都用來讀書?另外還有個問題也會對你有幫助為什麼越來越多大學生沉溺於遊戲中?相信你也會找到自己的「方法」可以給你一個可嘗試的建議,在豆瓣上選擇3—5本與自身密切相關的書籍,如談話的力量,溝通的藝術等等,將這幾本書都讀一遍,然後找出作者的觀點,理出書本的架構對比幾本書的異同,(這個過程應該是比較痛苦的,但是值得你去學習,單找出異同的收益不會比書讀五遍的收益小)這個方法算不上高效的方法但是應該可以點亮你的思路,如果覺得不夠看你可以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改變自己」然後拚命的找答案,尋找有價值的信息,如果還覺得不夠看,你可以提出一個問題「改變需要哪些條件」或者你可以問「真實的自我是什麼樣的」等等問題,這個過程的重點是解決問題,畢竟每個人的知識背景,思維方式,經歷都不一樣,所以適用性不強,終歸還是要總結出自己的一套方法。


你想知道什麼?你可以知道任何事,但你沒辦法知道所有事。嘗試讓自己專註於一個上面,然後深入下去。


原因大概是這麼兩個。第一是缺乏思考。第二是你看的東西太空泛了,始終沒有深入。

我給你一個忠告,不要相信模式。模式並不能改變什麼------懂得模式內涵的完全可以無視模式;不懂得反而亂用,還不如直接來。一件事情能否做好,是和事情本身有關的--------所謂的模式也是從大量的實踐中提取出來的。沒有經過實踐驗證的,不是知識,是假設(當然很多人會混淆這點)。知識是不可以教授的,而只能體驗-----只有當你處於與知識相應的情境中,你才能體會它的真正含義。
你要明白,你只是知道了作者想說的,但是你並不了解它的本身到底是咋樣-----很可能作者存在邏輯錯誤,當然也可能你錯誤理解卻也覺得合理(而沒有明白作者真正的意圖)。我舉個實例吧。經濟學上,有比較優勢這麼一說。我相信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會信服。的確水平差的做一項;水平高的做發揮他最大的優勢的一項----這樣誰都滿足了,而且社會總量是會增大的。但是事實是如此嗎?不僅僅反觀現實這個理論有殘缺;而且邏輯上本身也有問題。我們假設除開甲乙,還有一個丙,他比乙還差---工作卻只需要兩個人。結果會如何---------很明顯,他是被淘汰之人。這只是其中之一的bug。

文字的知識只是社會實踐和思考的結果罷了。我們看數學證明也是,看著覺得很通順,但是你真明白為何如此嗎。大部分書籍都只是拓展一個人的視野,並不能真正改變什麼;能改變人的書籍卻總是指向實踐(而且也只有你去做了才會明白別人說的是啥)


讀書筆記加反覆看,當然人腦不是電腦,一本書看完多多少少是會忘的,要想不忘全記住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做老師,每天上課就講那麼點事怎麼著也忘不了。但是畢竟不是人人都能做老師的,對吧,【廢話!】其實學習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形成一個循環,吸收和釋放結合在一起,比如背單詞,背完造句寫文章,自然就記住了,看書也一樣,先讀一遍,然後精讀一遍,並做讀書筆記,能把整本書複述出來,把書中邏輯關係論證方式清楚列出,最後思考,想這本書還沒有回答什麼問題,還有什麼思維漏洞,能把這些抓出來你就更上一層樓了


謝邀。讀書對人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但是相對於讀好書的正作用力,讀不好的書或者做不好的事會有反作用力。讀再多書卻不檢點自己的言行,放縱自己的慾望,讀書是沒有用的。
不管怎樣,讀書都會使人認識到問題之所在,解決了「痴」的問題。但是讀書解決不了「貪」和「嗔」,也就是功名利祿的貪心和怨怒嫉妒的嗔心。讀書讓人清醒自己的缺點是什麼,但是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自己動物的習性。因此,最好是讀書和實踐相結合。讀到了,就試著去做。
另,讀書不是為了講給別人聽的,讀書首要目的是為了自己的修行。自己修行好了,才能去教別人,否則是在傳播錯誤。因為當你自己都無法理解書中所講,傳播給別人的就是謬論。
讀書無法記得裡面所講的是因為你所接觸的信息量太大,有用的無用的信息互相牽扯,導致遺忘。如果你能拿起一本書將其讀三遍,相信你一定會記得,懂得,並且可以有舉一反三的思考。世界上沒有快速掌握知識的方法,只有反覆的讀和想還有做,才能將書中所講應用到現實。現在的人急功近利,寫書的如此,讀書的亦如此,總想一夜成名,一天就讀十本書,我覺得很可笑。如果是一本好書,應該用至少一年去讀,去思考每一句話,去尋找例證,去實踐。


推薦閱讀:

魯迅雖然很牛,但在這世界十大文豪里是不是湊數的?
狂人日記中趙家的狗有什麼用意?
小王子真有那麼感人嗎?
魯迅讀過多少書?
如何評價香港作家李碧華的作品?

TAG:閱讀 | 學習方法 | 表達能力 | 閱讀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