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Albinoni的Adagio和Pachelbel的Canon經常會編排在一起?

突然發現只要是跟巴洛克有關的cd,出現了Albinoni的那首Adagio的後面基本必然會有Pachelbel的D大調卡農...只是因為這兩首都是巴洛克的名作嗎還是另有其他原因?


這兩首曲子不單單是巴洛克時期的名曲,更重要的是在風格和創作上都有很相似的地方。經典之所以為經典,不是因為它家喻戶曉就成名曲了,江南style風靡一時,現在呢,誰還唱?
首先,兩首曲子巴洛克風格非常顯著,旋律模進引人入勝,下方和弦清晰明確,上方旋律規律有力。在創作的織體上,都是用的復調織體,所謂「復調」就是音樂線條中有兩條甚至更多的旋律線條,那麼多條旋律線條相對立地運動,獨立而自主,就形成了對位的概念,也就是說「復調織體」和「對位織體」是同一個概念。為什麼談到對位呢?因為這兩首曲子都是很好的「模仿對位」的例子!
在對位中分為「自由對位」和「模仿對位」,在模仿對位中,是以一個主要聲部開始,之後被一個或更多的聲部所跟隨,它們完全準確重複第一聲部陳述的主題的話,便產生了一個「卡農」,這是比較嚴格的模仿對位。所以這裡要明白的是「卡農」是復調音樂的對位手法的一種,而不是一首曲子的名字,很多人一說到「卡農」便想到這個《D大調卡農》,這樣說很不嚴謹。
對於Albinoni柔版,實際是為Albinoni寫傳記的賈佐托在一本古老是書中發現了疑似Albinoni手稿殘片,他根據這個殘片寫了這個曲子。Albinoni柔版我不知道它屬不屬於「卡農」,聽起來感覺不如「卡農」的對位更加嚴謹,更像是「賦格」(有專業人士的話來考證下到底是不是)。「賦格」也是模仿對位的一種手法。
賦格是使一個簡單的而富有特性的主題在樂曲的各聲部輪流出現一次(呈示部);然後進入以主題中部分動機發展而成的插段,此後主題及插段又在各個不同的新調上一再出現(展開部);直至最後主題再度回到原調(再現部),並常以尾聲結束。它通常是建立在一個主題上,以不同的聲部、不同的調子、偶爾也用不同的速度或上下顛倒或從後往前地進行演奏,但是賦格的概念遠不如卡農那麼嚴格,賦格的識別標誌的是它的開始方式:單獨的一個聲部唱出它的主題,唱完後,第二個聲部或移高五度或降低四度進入。與此同時,第一個聲部繼續唱「對應主題」,也叫第二主題,用來在節奏、和聲、及旋律方面與主題形成對比。每個聲部依次唱出主題,常常是另一個聲部伴唱對應主題,其它的聲部所起的作用隨作曲家想像而定。當所有的聲部都「到齊」了,就不再有什麼規則了。(來自百度百科)
所以從以上看來,兩首曲子都是「模仿對位」的經典手法,應該算得上親兄弟了,不把他倆放一塊那還把誰放一塊啊~


其實還會有維瓦爾第的春還有巴赫的G弦上的詠嘆調我會亂說嗎?無他,唯大俗爾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民樂多為單旋律而西洋古典音樂更加立體?
怎麼提高自己的古典音樂修養呢?
鋼琴十級的人厲害嗎?
有哪些聽了有流淚的衝動的古典音樂?
想要循序漸進地欣賞一些古典音樂,有哪些作品可以推薦?

TAG:古典音樂 | CD | 巴洛克音樂 | D大調卡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