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陸義務教育階段語文學習文言文而不學繁體字?
本人認為可以適當的在義務教育階段增加繁體字的學習,畢竟繁體字是60年前的東西,是本民族的東西,從漢代到現代,文獻資料皆用傳統漢字,對於文化的傳承起了重要作用,沒有必要如此諱莫如深避而不學吧
(ps,傳統漢字≠甲骨文,憂鬱烏龜等例子請不要來低級黑,免得貽笑大方)
(ps,繁體字,甲骨文?)
義務教育階段學習文言文的目的,主要是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以及欣賞文言文的美感。
如果單純是學習意思,那麼其實都沒必要保留文言文的形式,翻譯成白話文也可以。小學學的成語故事,其實就是這麼做的。
不過,文言文的美感,有相當一部分體現在節奏和韻律上。為了欣賞美感,就必須保留文言文的格式。
現在再來看繁體字的必要性。文言文之美不體現在繁體字的字形上。對於理解意思來說,絕大多數的文章用簡體字來寫也毫不影響意思,只有個別地方會造成混淆(比如「後」vs「後」),但加個注釋澄清也就夠了。
另外,義務教育的一個整體目標是讓學生學會使用規範的簡體字。如果用繁體字來教文言文,則會影響這個目標的實現。
類似地,會有人問為什麼不用古音來讀文言文。古音的主要作用是保持原汁原味的押韻,但哪怕用現代音,在多數情況下也是能體會到押韻的,古音並不必要。當然,更現實的原因是古音老師不會教,學生也學不會。
現在所謂的「繁體字」也只是近古楷體,同樣也不是課本里那些四書五經選篇寫成時的字體。既然形式上註定不能原汁原味,那對於以學習文言文的辭彙、語法、修辭為重點的中小學生,還不如就用熟悉的簡體字。
是不是學一個朝代詩文就要學一個朝代音系?讀詩經讀個「blas lac slang」?
說的很有道理!全世界都應該遵守這樣的規則!
我提議,從此以後,無論是教《哈姆雷特》還是《麥克白》,都得用莎士比亞時代舞台演員的口音念出來!
美國人學《1984》,那得先學奧威爾老家的口音
加拿大人學《飄》,先得打兩場橄欖球,學一學喬治亞方言
英國人想學atwood的《Handmaid"s Tale》,先人手一根冰球棍,體驗體驗加拿大精神,才能更好地理解什麼是Garrison Mentality嘛!
大學政治系要用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當教材的,應當先學法語,然後看原版
鼓搗馬哲的沒有德語十級,丟人!
工具性差,你去看看香港考試繁體字和簡體字的答題速度對比
雖然沒學過繁體字,但是你寫的我們卻都看得懂。
如果只是為了閱讀,我曾經以為學校根本就沒必要刻意教,我們小學那會,地方電視台成天播放港台MTV和影視,字幕看多了也就會了。那時候,街上賣的盜版港台譯本的日漫也不少,看多了也不成問題。不愛學習的通過娛樂可以學會,愛學習的多翻翻字典慢慢也就看懂了。初中的時候,課本附表都有常用字簡繁對照。
不過後來當了中學老師,發現現在的垃圾學生連簡化字都認不全寫不明白……
為什麼台灣的小朋友不學習甲骨文呢?
難道是怕在殼上刻字讓烏龜變憂鬱嗎?
我的理解是,繁體字教育可能沒有必要放進義務教育裡面
不懂繁體字對很多初中畢業就工作的人來說並不會有什麼實際影響
而且廣泛接觸港台(甚至日本)娛樂的人一般來說也都自發地認得不少繁體字了
文言文充滿「內容」,繁體字是個「形式」
小學三年級,家裡翻出本繁體豎版的楊家府演義,基本上也能沒障礙讀完了。複雜的字聯繫上下文也猜得出來。真沒必要刻意去學。字典上有簡繁對照,靠那個能認識繁體字,就夠了。
文字是工具,工具是越方便使用越好。簡體字好寫,好記,也不影響理解,非常好,是漢語的進步。
不要把繁體字當成裝逼的資本,不管你是哪裡人。
反正以後兩岸小學生都是一起開心愉快的學習簡體字,大陸的學生何必再去學繁體字。。。
要想大陸學習繁體字,其實也簡單,總共分三步:
第一步,反攻大陸
第二步,還都南京
第三步,廢簡復繁
題主你看是不是就跟把大象裝冰箱一樣簡單?
繁體字屬於業餘愛好
雖然義務教育階段不是
但我們大學裡學的文言文課本都是繁體的,而且還是蠻正規的繁體
比如:說:寫作「說」,不寫作「説」
艷:寫作「豔」,不寫作「艷」
絕:寫作「絕」,不寫作「絶」
雞:寫作「雞」,不寫作「鷄」
夠:寫作「夠」
強:寫作「強」
污:寫作「汙」
涼/決/沖/凈/羨/盜等:
寫作「涼/決/沖/淨/羨/盜」
英國人讀莎士比亞也是用現代英語閱讀,而不是中古英語
日本人學習漢文也是學習現代簡化版本,而不是繁體字
不會甲骨文也不影響閱讀諸子百家,(反正都不是當初的意思哈)
Signifié所指的內容才是重要的,而Significant能指的表現形式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沒有實際意義。能不能寫繁體字一點都不重要,沒學過也很快可以認識。
為什麼台灣國教階段語文學習白話文而不學習簡體字?
很感謝提主的建議,大陸對此表示會很重視!因為中國兩千多年的文獻都是用「傳統漢字」書寫的,所以我們非常需要「傳統漢字」,這樣才能更好學習傳統文化。
大陸對「傳統漢字」忌諱莫深是不對的,大陸將向台灣同胞學習,全面使用「傳統漢字」,為中華文化的傳承作出應有貢獻! 等等!!!台灣同胞用的是繁體正楷吧?這怎麼行呢!楷書才一千多年的歷史,怎麼比得上甲骨文金文?這才夠傳統嘛!
台灣同胞說甲骨文金文的字型不統一?那我們就沒辦法,只能用小篆了。
什麼?智永和張旭跳出來反對?顏真卿也反對?鍾大可也要反對?趙孟頫和趙佶不同意?還有鄧石如?他湊個什麼熱鬧勁啊?他說秦篆沒他的好看?
這可怎麼辦,這些大神們都得罪不起啊,要不請台灣同胞去給他們統一一下意見?
基本同意高票的回答,內地義務教育只到初中,義務教育階段,古文的教育相當於掃盲,連入門都還算不上,所以用簡體字繁體字真的差異不大。
當然我覺得中學可以加一點繁體字的內容,畢竟文化傳承嘛,只是內地中學學業繁重,所以也沒有必要再增加學生的負擔,這個任務也可以留給大學的學習這個專業的學生。
嚴格來說學文言文的話用繁體字更好,因為有些繁體字的區別,在簡化字中是看不出來的,比如後和後,於和於(當然於也不是於簡化字)。但簡體字和繁體字之間也不是一個完全的簡化關係,有些繁體字反而是後起的字,所以這個問題還比較複雜。學習古文能懂一些漢字的來源,會更有幫助。總體來說文言文的書籍用繁體字是更好的,這是肯定的。只是在義務教育階段沒這個必要,而內地針對中文系大學生的專業古文的教材則是繁體的。其實我爺爺小時候就教過我繁體字的,雖然我並沒有怎麼好好學。(我爺爺還在藥片說明書背後給我寫了朝代表讓我背,還給我講古詩問我問題把我憋出一身冷汗。哈哈。)我是覺得這個學一下還是有價值的。雖然價值沒有古文那麼大,但是也是傳統文化的體現。
繁體字學那幹嘛,當年就是為了書寫方便,便於普及基礎文化知識,才改的,你這是開歷史倒車,可以作為興趣,不應強制。
推薦閱讀:
※文言文中的定語後置、賓語前置等句型怎麼學習和判別?
※為什麼學校不用教英語的方法教文言文?
※《後出師表》的作者,是不是諸葛亮?
※中國古文中有哪些中二的句子?
※有哪些文言文散文你覺得是不容錯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