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日語假名的寫法有什麼來歷?
如圖,江戶川亂步的書法作品
「うつし世はゆめ、よるの夢こそまこと」
其中假名「の」「こ」(對於題主來說)特別難辨認,請問這些假名的寫法有什麼來歷?
圖中是由くずし字寫成的變體假名(変體仮名、へんたいがな)。くずし字可以理解成草書一類的字體。江戶時代以前的日語是由漢字演化成的字母來書寫的,即現在的假名的雛形。有很多不同的漢字可以表示同一個假名。明治維新後,進行了同音韻的假名的整理並製作出現在通用的五十音圖。其他被棄用的寫法便是現在的變體假名。現在仍然可以在一些店鋪的招牌以及書法作品中見到。
有專門的字典可以對照
這是我目前使用的參考書
下面是 こ 的兩種寫法
然後是 の
希望能解決你的疑問。
這是變體假名,古典作品裡很常見
假名是漢字演變過來的,但並非一個漢字對應一個假名,可能很多漢字都代表一個假名,所以在近代(明治)官方定下如今的五十音圖之前,存在很多變體假名。
江戶川亂步出生於19世紀末,所以使用變體假名很正常
圖中的の其實是「能」字,こ是「古」字
http://mojikiban.ipa.go.jp/xb164/
稍微提一下題主在各位回答之下問到的【為什麼兩個「こ」用的不是一個漢字草書】
寫書法歷來有一個原則,尤其是對於行、草等比較多變的字體,如果正文中有重複的字的話,就要盡量寫得不同,無論是變化結構、筆畫粗細還是採用異體字都可以。
最有名的就是王羲之《蘭亭集序》里的那些「之」。
「暮春之初」
「雖無絲竹管弦之聲」
「夫人之相與」
向之所欣,注意這裡是用濃墨重筆蓋住了寫錯了的字。
種種。
再比如米芾《葛君德忱帖》:
閩氏泛海,客游甚眾
萊去海出陸有十程
力至海乃可
此一舟至海三日爾
海鰉雲自山東來
這個東西跟草書沒什麼關係……這玩意叫變體假名。
簡而言之就是說,在明治維新以前日語的拼寫是極度不規範的,一個假名有多種寫法。
因為假名來源於漢字,而漢字的同音近音字有很多,因此日本人表示同一個音時有時會選擇不同的漢字標記,就產生了不同的假名寫法。
明治政府統一日語的拼寫規則後才組成了我們現在熟知的標準五十音圖。
本來寫法就不一樣再用草書書寫當然更加難以辨認。
另外推薦題主一部日劇叫《日本人不知道的日語》,裡面有很多非常日語知識挺有趣的。那個ko是古
推薦閱讀:
※有個學書法的男朋友是種什麼體驗?
※這四個象形文字是什麼意思?
※該如何評價趙孟頫?
※王羲之蘭亭序的真跡,如果在市場上進行交易的話,價格大約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