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熱愛數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真的很想知道。
因為我就發現一些人是發自內心的熱愛數學。
我覺得這些物種非常的神奇非常的厲害。
(我發自內心非常佩服這類人)


謝邀,什麼是熱愛數學?大致要完成幾個成就:

要放鬆,沒事做,那就拿起數學開始干(達成)。

壓力很大,想要解壓,那就拿起數學開始干(達成)。

坐長途飛機/高鐵沒事幹,還是拿起數學開始干(達成)。

被人甩了,很傷心,只有拿起數學開始干(哪裡有女朋友?沒機會達成)。

基本是這樣,不誇張,很多人可以達到。思考數學,研究它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一開始,你可能是為了炫耀什麼,但是真的喜歡上了,那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你去探究一個問題,是為了求知,為了快樂,為了打發時間。

但是,數學研究也有痛苦和絕望的一面,那就是兩個牆壁:現實之壁和天命之壁。 靠做數學是賺不了什麼錢的,但是現實世界又常常用這個評價人,作為一個社會人也不得不面對這種功力的評價體系,而且很容易被別人嘲笑為傻叉,我從來不會在現實中特意說自己喜歡數學。怕被當成怪胎,也不願意造成冷場,看見很多對數學錯誤認識,礙於社交也不敢隨意指摘。我能指望自己解決什麼猜想,登上人生巔峰嗎?答案是不能。 我本科前也許有這種幻想,但是後面就沒了,這是現實之壁。第二個牆壁是天命之壁,很多人在知乎上稱我為大大,巨巨什麼的,好像我沒被虐過一樣。我幾乎被任何一個本科課程都虐過,一個不差,只是我對這種痛苦異常的有韌性,或者說鈍感。這種鈍感在後期我做學術的時候幫了我,因為做學術的過程基本是被虐的過程。Krantz說數學家基本99%的推導和努力都是在浪費時間,只有1%最後變成有價值的東西。

阿蒂亞:有那麼多的東西要學習,甚至有一些小問題你都無法解決,這樣你就會非常懷疑自己證明新定理的能力。在我從事研究的第二年,我順利度過了這一艱難 的時期。塞爾 (Jean-Pierre Serre) 也許是我們這一代數學家中最傑出的一位,就是他也曾經跟我 講過,他在一段時間裡認真地想過是否要放棄數學。

美國大部分數學博士畢業後就再也不做數學了。原因我大概也知道,因為被虐得很慘。不是簡單的過程虐,是即使你做出來後,雖然你的第一感覺是狂喜,但是馬上就是一個賢者模式:我怎麼在這樣簡單的問題上花了那麼多時間?我tmd傻?然後是:這玩意寫成paper有人看嗎?believe me!寫論文的過程比研究過程虐一百倍(而且boring)。

所以,熱愛數學是即使你知道這一切後,體會後依然選擇數學,那大概就是熱愛吧。

有人說很多人繼續科研很多情況下是因為理性思考,慣性使然,是因為沉沒成本。我不否認這一點,但是我自己清楚,我在思考數學問題的那一刻,那種快樂依然讓我回到最初心潮澎湃的感覺。所以,沒錯,我還愛著它。只是不知道上天還能給我多少時間和機會去愛它。因為在數學裡,努力,愛這些東西只是給你助燃而已。靈感和idea才是實打實的,但是你甚至不確定這個時代的工具是否足以解決這個問題,甚至這個問題是否壓根是錯的。 這就是天命之璧。

我和某些相信天命在我的超級自信的人不一樣,我是一個沒有什麼自信的人,我自問自己做數學的目的是什麼? terrence tao說出了一個我喜歡的答案:

The objective in mathematics is not to obtain the highest ranking, the highest 「score」, or the highest number of prizes and awards; instead, it is to increase understanding of mathematics (both for yourself, and for your colleagues and students), and to contribute to it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For these tasks, mathematics needs all the good people it can get.

我自己的答案也許更沒志氣我只是想化做一個橋,一條路,也許沒那麼寬大,只要能讓後來者走向目標的時候少花那麼一點時間,我就滿足了。甚至化身指示牌,告訴別人那條路是不通的。

這就是一個非常普通的,愛著數學的工作者的心聲。


謝邀。
談不上熱愛數學,只是我學數學的目的肯定不是「通過考試」或者「獲取功名」什麼的。正如不是所有的人練鋼琴都是為了通過等級考試一樣,不是所有的人學數學都是為了在考試/競賽中拿高分。數學本身自然有值得追求的地方。

對我來說,學數學更像是一場修行。學數學的過程中不是只有膚淺而廉價的快樂,也有痛苦,也有挫折,也有無助的時刻;集中精力思考數學的時候,你會冷靜下來,將日常生活的瑣事拋諸腦後,運用理性和邏輯的力量,去發掘、探索世界上隱藏的美與秩序。對數學理解深刻的那些大數學家們,不一定是智商最高的人,但一定是能夠長時間凝神思考,看穿事物的本質的人。我聽說過很多數學家做學術的故事,有些數學家鑽研某個數學問題多年以後,在某個夜晚靈感爆發,整整一夜不睡覺進行數學推導,最終給出了完整的解決方案。對做數學而言,這種「長時間專註思考」的能力,這種堅定的、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意志力,或者比「限定時間內的解題速度和反應能力」,更為重要。

=========

突然想補充一個數學家看穿事物本質的例子。故事的主角是著名女數學家Emmy Noether。

話說20世紀初,拓撲學家們開始對同調群有個模糊的概念,不過那時候他們還沒有同調群的記號。他們通過一些組合的方式來定義了Betti數——當然我們現在知道這就是同調群的維數。然後他們發現不同拓撲空間的Betti數們會滿足一些有趣的等式。然後Noether出來了,她說,你們拓撲學家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對,你們應該考慮某個鏈復形,然後計算它的同調群,得到一些正和列。根據得到的同調群和正和列,你們發現的那些Betti數的等式是顯然的。。這個同調群是個比你們研究的Betti數更有意義、更自然的數學對象。


不過在當時她的想法並沒有被數學家們馬上接受,可能有性別歧視的因素,也可能是因為群比數字抽象得多,當時的數學家不太理解。不過到了現在,學數學的同學也都知道,同調群早已成了代數拓撲教科書裡面的標準內容,數學發展的歷史事實也顯示同調群確實是比Betti數更值得考慮的數學對象。


熱愛數學的感覺,和熱愛編程、熱愛健身、熱愛藝術、熱愛哲學、熱愛歷史、熱愛下棋、熱愛八卦、熱愛點心等等等等差不多,都是些「生活上必要的——雖然無用的裝點」~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畢竟,明知功名皆成雲煙、新歡必笑舊愛、歡場終作荒台、繁華不過雞毛,卻依然奔向紅塵路漫長——因為無論怎麼活,都只是空中結結空中解。

所以沉迷在一些事里——以遣浮生~罷了~(戲腔)

我佛慈悲。


瀉藥。
現在讀大一,自覺自己能算上愛數學了。
家裡曾經有一本高等數學,是母親上大學的時候的教材了,一直放在書架的最高層。初一的時候我單獨睡了,床旁邊就是書架。小學的時候有一次看電視,看到什麼某某小孩看高等數學,是天才什麼的,初一的我就也想試試。然而奈何基礎實在不好,一個字沒看懂。
但是這本書怎麼說呢,十分簡單。我現在還記得第一章講的是空間解析幾何,第一節是向量。這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帶方向的線段抽象成向量,我想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初一我記得難題都是平面幾何吧,有點記不得了,當時也是廢寢忘食的做,直接導致了高中的時候上競賽。
不說競賽。當時我們初中有類似直升考試的東西,我提前1個半月進了高中。這一個半月——我看完了那本高等數學。當時感覺是震撼的,這是一種嶄新的工具和方法,不斷的微分微分,再反過來積分積分。解決了諸如拋物線面積長度這類問題。當時看書看到凌晨2點,絲毫不困,反而充滿了學到新知識的喜悅。後來開學了,我們每個班要承包一個打掃工作。一開始我們是打掃生物實驗室,然後我們經常用那裡面的試劑做實驗,爽的很。(當然現在是不敢了,當時無知,不知道要遵循實驗規範)後來改成了打掃圖書館,圖書館裡面有各種神奇的書,比如線性代數,近世代數基礎(張禾瑞),還有那本著名的簡明微積分。當時確實都看了一遍,當時線性代數沒啥感覺,(當然現在覺得線代好重要啊)但是近世代數基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然那本書特別簡單,沒有什麼高大上的定理(現在看西羅定理,有限生成阿貝爾群結構定理,簡直要命啊),只有近代純粹的想法。我感覺能把運算律抽象出來的人真是非常厲害。數學課上我經常看這些,好幾次被老師點名,,,簡直尷尬。現在到大學了,最近在看近世代數,和古典微分幾何,感覺都非常有意思,昨天看微分幾何又看到凌晨了,早上的聽說小測掛了。。。好氣。差不多就這些吧,有空把競賽的部分補上。


推薦數學家愛德華·弗倫克爾的《愛與數學》。


發現大部分的回答都是基於對初等數學的印象和喜愛。
.............此處沉默一秒............
熱愛數學的體驗大概就像修仙吧。


我曾經十分熱愛數學,不過現在已經失去這種熱愛了。

我說說自己的經歷吧。

最早愛上數學是因為一個很簡單的撲克遊戲——「算24點」,還沒上小學的時候我就開始跟家裡的長輩玩,這給我打下了一定的數學基礎。因此,到了小學後,數學成績帶給了我很大的優越感,我也逐漸愛上了數學。

大概在小學6年級的時候,我曾經為了一個尺規作圖的問題用掉十多個本子,當然,直到最後也沒證明出一個結果,這是我第一次從數學中體驗到沮喪。直到高中之後我才發現,這個問題在射影幾何中有很簡單的證明方法。

初中的時候發生過一件有趣的事,老師因為一道數學題請我家長,不是因為我做錯了,而是因為我做對了。

天知道出題老師抽了什麼風,在卷子的最後弄了一道附加題。我認為很簡單的題——只要腦子轉過彎來就行了——最後神TM的全年級只有我一個人做出來,還把我叫到辦公室去,幾個老師一起問我是不是以前做過這道題。

後來我媽告訴我,其實就連那幾個老師也沒做出來,是看了答案才知道的23333

也是從那個時候,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老師的水平也就那樣。

高一剛開始沒多久,我報名參加了全國奧林匹克數學競賽。

那時候我不但沒有系統學習過數學競賽的知識,連高中的數學知識都還沒有接觸過,拿到卷子後甚至因為不認識連加和連乘符號,連題目都看不懂,而直接放棄了兩道大題。

我以為我會考得很慘,最後成績出來了,我神TM的居然還拿了個全國二等獎。(當時我挺得意,畢竟,那些高三的上過奧數班的學長也未必能拿二等獎,但現在想想,所謂的二等獎不過就是參與獎罷了。)

有一次我去問數學老師一個問題,結果他直接把我教育了一頓,說什麼讓我不要好高騖遠云云,講了半天大道理,但我很清楚,真相只有一個——他做不來這道題。

其實除了我之外的其它同學(尤其是女同學)都挺喜歡這個老師,因為他談吐風趣,講課的時候也從來不用拿書,教學水平算得上很厲害了。但是,我從那以後就再也沒有聽過他一堂課,也沒給他交過一次作業。

整個高中,我的數學都是自學的。

我的學習方法也與別人不一樣,別人都是先學習知識,然後再做題練習鞏固,而我是不看知識直接做題,等把題做出來後,再回過頭去翻看前面的知識加以印證。

換句話說,整個高中的數學知識體系,除了一些我看不懂的符號需要翻看定義外,我幾乎都是自己推導出來的,並且總能加以推廣。

比如多面體歐拉定理,當時我就自己推廣到了N維。(我那時候特別激動,以為自己發現了一個了不起的定理,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這個也是早就被別人證明了。)

高二的時候,我自學完了大學本科的數學(因為沒辦法再用之前那種學習方法了,所以學得很快,微積分我就學了兩個星期,幾乎是像看小說一樣就看完了),然後開始接觸一些諸如抽象數學、拓撲學等方面的內容。

或許因為大學的內容我學得太快,基礎不牢,這些東西對我而言開始變得晦澀難懂起來。我再也無法從數學中獲得快感,反而讓我感到十分痛苦。

我也是在那時候才突然發現,原來我迄今為止學到的知識以及遇到的問題,全部都是在幾百年前那些數學家就解決了的,這更讓我感到無比沮喪。

高三的時候,有一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夢,我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台量子計算機……別笑,其實到底是變成了什麼我現在也說不清楚,反正我當時醒來後就是這麼以為的。

這台神奇的計算機不僅模擬了整個宇宙的運行,甚至連數學規律都是由它而產生的。

在這之前,我一直相信,如果存在平行宇宙,在不同的宇宙中,物理規律很有可能完全不同,但數學一定是永恆不變的真理。但在那之後,我突然對此不那麼確定了。

這是一種信仰崩塌的感覺,整個世界都彷彿變得灰暗了。我一下子完全失去了對數學的興趣,不但高中,整個大學我都沒有再聽過一節數學課,也就是在期末考試前翻一翻書,回憶一下高中時就學過的知識,保證不會掛科就行。

——————————————————

突然又記起一件趣事。具體時間忘了,大概是在初一吧,有個女孩子跑來問我:怎麼用3個5和1個1算24?

我直接秒解了(小時候為了在算24點上贏過大人,我將所有的數字組合都算過了一遍)。

她一下子驚呆了,之後我才知道,那是數學書上的一道題,幾個同學討論了半天都沒找到解法。

後來那個女孩一直很崇拜我,甚至可能在暗戀我,不過當時我還不懂事,現在想想,真是後悔啊,明明有一次體驗早戀的機會,我居然把青春獻給了數學。

噗,一口老血吐出來。


一個熱愛數學的人一定不會想辦法教給你如何愛上數學。
—————————————————
每個人熱愛數學的人也可能擁有著截然不同的方式。

知乎上寫下的第一條回復,從這個熟悉的問題開始吧。

本人從初中起身處競賽班,雖不敢說自己有多熱愛數學,但身邊無論如何還是有不少數學愛好者。
在你眼中的枯燥乏味,也許在他們眼中是震撼良久的美;你所貶低或僅僅是不屑的生活「模式」,也許是他們足以陶醉其中的生活方式。
熱愛數學絕不是為了競賽為了高考或者為了找到高薪的工作,這樣的「熱愛」卻常是學習數學道路上止步不前的根本原因。
熱愛數學的人不一定是數學最優秀的人,但一定是從數學中獲得滿足感的人。
同學S自己創辦微信公眾號,總結整理高中數學到高等數學的知識點,用自己的方式沉浸其中,也分享給他人。他自己在課餘時間對課本之外乃至競賽之外的知識了解甚多。(某次實踐類課題他曾考慮研究四面體歐拉線)
同學W母親是數學老師,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母親曾發過的一條朋友圈——兒子晚上躺下睡覺後過了許久,竟急著爬起來坐到桌前,高興地把自己閉上眼後突然解開的白天思考良久的題目。

當然,你無法想像一個熱愛數學的人會怎樣付出自己的時間與精力。
就像你無法想像一個愈加熱愛數學的人愈少願意用語言說出「我熱愛數學」。

他們用行動。


講我的幾個小事情:


我一個同學給我安利某種產品時問我,第一天一分錢,第二天二分錢,第三天四分錢,每天加倍的話,一個月後一共是多少錢?
也許大部分人會覺得錢不多。而我當時的反應是,大約5秒鐘之後回答,大概2000多萬。他立馬覺得劇本不對了。


某保險推銷跟我說,現在存的錢不僅是保障,20年後還可以360%返還,賺了近三倍啊。大約5秒之後,我說,即使按5%的通脹,現在100塊大約相當於20年後250塊,所以收益其實連五成都沒有。


我媳婦兒問我,多放一個二十斤的行李箱,來回機場大約多花多少油錢?大約5秒之後,我回答:按現在油價大約6毛錢。


好無聊啊,找點數學題做吧。


好無聊啊,咦這兒有圓周率100位,背著玩兒吧。


看懂一個巧妙的數學手法的瞬間,覺得世界上除了數學以外的所有東西都黯然失色,就是那種被驚艷到的感覺讓我崇敬數學和數學家。
而喜歡做數學,是嘗試了很多方法都做不出來,卻依然堅持鑽研,最後終於看到希望、預感自己馬上就能得出正確結果的時候的怦然心動。


我可能能算是做數學的,目前正處於改論文改到不想改的狀態。但我知道我會弄完,累慘,發誓再也不做,休息,然後準備做下一部分的活。

什麼是愛呢?就是你總是想走但是最後還會留下。

知道自己不想放棄之後就明白,我愛上她了。


答主目前大二,在數理學院學半數學半計算機。
我先說說高中學習的數學。高三,一個新的數學老師來到我們班級,也是這個老師喚起了我對數學的熱愛。
從前的我,也是一個學習數學為了考試,為了拉開分差的人。那個老師的到來,我發現,我開始喜歡上數學。
先把結果告訴大家,我高考數學考的很爛。也是因為如此,我沒考上滿意的大學。但是不後悔高三一年對數學的鑽研。
還記得,當時學習數學可以讓我忘了周圍、特別喜歡鑽研不懂的題目,難題成了我晚自習的陪伴,做數學題更可以讓我忘記煩惱、心情平靜。
學習數學這麼長時間,已將沒有了那種為了分、為了成績。現在對數學更多的是一種思維,一種邏輯,一種考慮問題的方式。
熱愛數學,應該熱愛數學本身,我不喜歡數學中的計算,我喜歡那種可以讓我思考一天的問題。


謝邀(但不曉得為什麼會邀我)。
並沒有熱愛,只是除了數學其他都不怎麼樂意學,就選了數學系。
然後就發現周圍許多一聽到我是數院,就或真心或假意感覺我十分大神的人。。。看來都被數學傷得不淺。。。
然後我就莫名其妙脫單了,女票就是眾所周知的淑芬。。。。。大家經常說:快去陪你的淑芬吧。我有一句(手動微笑)不知當講不當講。
然後就發現班裡的女生好少啊,漸漸地,我開始這麼說:我要陪我女票了,不要打擾我學習。
然後我忽然發現我好幸福呀,後宮佳麗三千:淑芬,高黛,芙卞,梵涵,捷姬……
(×)


就像嗑了葯一樣,會上癮。整天都會在想著,路上,夢裡,甚至洗澡,上廁所。喜歡吃完飯一個人邊散步邊思考,從人流中穿過


高斯曾說:如果我不從事數學,可能會更快樂一點兒。

深有此感,數學是一門即靠天賦又靠努力的一門科目。缺一不可,如果選擇其它專業我認為我也能做的很好,但是為什麼選擇了數學呢?我也不清楚,可能想證明自己的才華到底有幾斤幾兩吧

如果不選擇數學,我便有大把時間去享受我這個年紀的年華,選擇了數學,失去了非常多,要說我後不後悔,不後悔。


對數學熱愛其實沒有什麼值得被欽佩的,數學學得好的,思維能力強的才值得被欽佩。所謂熱愛數學只不過是發現了數學中的邏輯關係的魅力性 。而不像普通人一樣因為數學一直在學習中「拉後腿」以至於無法乃至想不明白也不願意去想數學的尷尬情況。如果一個人無法真正理解數學,光是接受學校應試的數學概念,光是刷著題目,念著答案,看不清題目乃至數學本質,那麼他永遠也無法喜歡上數學。

其實我很早就對數學有興趣,最開始卻是只對數學的知識,數學的概念感到興趣。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喜歡上了超前學數學以及做數學題時的成就感,那大概是小學3-6年級時的感受,那個時候單純的覺得很多新學數學的結論與之前學的感受上很不一樣但是卻可以成立十分的神奇以及「好玩」,就忍不住了解更多的知識。(語言有點難描述,答主表達能力有點差)順便推薦一套小學無比熱愛看的一個系列--可怕的科學[但是不要當作正規的教材看,僅當科普]。後來我覺得真正對數學感興趣是當我開始仔細的去思考數學的時候。當時應該是我初二時想著往前看了解一些更多的知識,去圖書館借了本微積分的書。(順便推薦當時看的書--微積分之屠龍寶刀,裡面講的非常有意思而且很容易看懂。比起數學分析教材要更適合新學者。另外還有本續集倚天神劍大家也可以看看)當時看的時候對於一個懵懵懂懂的初中生來說,彷彿打開了新世紀的大門。那個時候就發現,之前學數學一直在按著課本的套路,老師的套路去學,然而缺少了很多獨立自主的思考。然而由極限概念的引入,我才發現以前的知識很多都是教材或者老師讓你認為你知其所以然了但是實際上那種所謂「證明」本身就是不嚴謹的,而學的時候恰恰又不是很具備獨立嚴謹的思考能力,以至於一直被老師帶著走。其實數學是需要自己去思考的,很多東西老師只能教你一個結論,教你一個應付考試的結論。實際上整個數學的概念的建立需要你自己從課外書裡面與思考來建立的。當你真正學會了建立數學系統,你就不會對所學的新知識
感到「很新,很奇特」乃至「突兀,不知所措」,而是很快的去建立起與其他知識的聯繫與脈絡,從而讚歎古代數學家的推理所蘊含智慧精華。

課本裡面太多東西是教育局為了普及教育而深入淺出的知識了。有時候會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擴散,同時也因為大部分人沒精力去往深里想,因為淺的知識已經應付的夠嗆了。然而數學的美麗剛好就是存在於所學的知識之間的聯繫上。(我推薦大家多看看關於數學起源,或者數學史的書,這樣有助於更好的看清數學的大局)其實,這適用於所有的理科,只不過數學是一個完全由人類建立的學科以至於所有的邏輯都非常的清晰明了,而其他的自然科學類的科目都是由一個個人類假想的理論建立的,所以嚴謹性就不夠數學要好,學起來就更需要自己去探索。

感覺自己說了一大堆,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偏題。總之,個人是比較可憐那些看不清數學本質在噴數學的人的,因為他們被應試教育蒙蔽了雙眼。在此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和我一樣對數學抱有熱愛,希望大家都能抽空思考思考數學,用邏輯來提問之前學的知識,當你發現有什麼學過的概念你發現自己的問題卻還是把自己問住了。那麼恭喜你,你就發現了你自己以前思維的漏洞!當時一次次填補完你的漏洞的時候,你也就會發現數學的美了。

最後說下:
學理科不要用常識隨便敷衍自己!
學理科不要用常識隨便敷衍自己!!
學理科不要用常識隨便敷衍自己!!!

共勉


What I know about mathematics is people found that natural language is less concise to describe or model the changing. People develop the mathematics.Then, they engage in math, finding anther world in mathematics amazingly. It inspires people to enjoy the explore new world.


我旦數院的學長寫的~很讓人感動~
大概就是熱愛數學的人會學的很幸福,不喜歡數學的會學的昏天黑地吧。

「這是一個廣闊的天地,我們行走其間,向外發現了無盡奇妙的自然世界,向內,我們看到了思維的千姿百態。又或許應該反過來說:我們向內看見了心靈的百態,將其投射於外在的數學自然的世界,將原本刻板的數字與幾何人格化,變得搖曳多姿,成就了一個外在美麗的天地。數學的對偶空間,也許就是人心靈與思維的各樣百態吧……
在這個世界裡,我永遠只有深深地震撼,只有無盡的卑微的仰望。這裡有心靈最深的深度,有崇敬、嘆服、謙卑、沉靜 ……沮喪放棄或不屈堅持。也有喜悅、自得、自負、浮躁……妙手偶得或踟躕張望。這裡有我所有的血性與張狂,所有的無奈與認命,所有的不屑與關切,所有與這個世界有關的無限的對話……。窮不盡構造技術技巧手段,窮不盡思維方式方法哲學。這裡的世界永遠漫天黃沙,又永遠白雪紛飛,拋灑出一片無可比擬的奼紫嫣紅,一種心緒萬千,不知所止的激情。」
http://mp.weixin.qq.com/s/t_c8Ux19rwi2ngCCdpZMnQ


其實學深了發現自己彷彿在研究哲學


熱愛數學,運用數學,你會發現看待世界時有了一雙更敏銳、更清晰的眼睛。PS,這雙眼睛的功能之一是讓你迅速辨別傻逼。


推薦閱讀:

如何培養對理科(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的興趣?
興趣是如何產生的?如何培養?
如何取悅自己?

TAG:數學 | 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