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更好地去了解一座城市?


南京給你一個姑娘,你就會愛上南京,
上海給你一個姑娘,你就會愛上上海,

城市沒有什麼好了解的,它給了你愛情,
你才會真正的了解它。

山陰路的夏天,
我多麼想念你走在我身邊的樣子,
熱河路的戀愛,
總有一種天氣讓我懷念,
天空之城在哭泣,
而我在異鄉的夜裡,
想念著你。
當別人問起我,我說:
關於鄭州,我知道的不多,
灰飛煙滅的是我的靈魂,
藕斷絲連的是這座城池。

我愛南京,從你走後,再也沒有人和我說話,

我愛南京,因為南京曾有人愛過我。

有愛情的城市,才有靈魂,《羅馬假日》、《卡薩布蘭卡》、《蘇州河》、《重慶森林》、《巴黎我愛你》、《澤西女孩》、《迷失東京》、《西西里的美麗傳說》、《魂斷藍橋》、《布達佩斯之戀》、《愛在暹羅》、《托斯卡納艷陽下》、《Kaili Blues》、《廣島之戀》,《再見,金華站》,正因為愛情,我們才記得它。

沒有愛情,城市就像星星一樣暗淡,
擁有愛情,城市就像星星一樣璀璨。

如果你了解一座城市的繁華與蒼涼,
那它一定曾擁有過你的愛情。


來源熊彼得公眾號:
一如少年熊彼得


「凌晨兩點是了解一座城市很好的契機 。」 我曾帶著這樣的想法去探索凌晨兩點的北京。
北京有哪些適合凌晨2點以後去的地方? - 一隻北歐狗的回答

我堅信凌晨時分是一個城市最真實的時刻,也是一個感受者頭腦最清醒、內心最平靜的時刻。所以,不知從何時開始,我成了一個夜行愛好者,嘗試著去探索不同城市的凌晨兩點,在夜深人靜時去感受、去思考。

之前我寫過的一篇凌晨兩點的北京意外的火了,那篇文章中我提到了凌晨兩點的梵蒂岡聖彼得廣場給我帶來過的震撼,很多朋友評論或者私信問我那是種怎樣的體驗。

試著想像這樣的場景:整條協和大街和聖彼得廣場空無一人,巨大的廣場比平時要空曠得多,安靜的只能聽得見自己的腳步聲和呼吸聲。穿過協和大街,這座世界上最著名、最雄偉的教堂矗立在你一個人的面前,極其強烈的不真實感讓人分不清這是現實還是夢境。沿著協和大街走向教堂的反方向,可以到達台伯河邊的聖天使城堡,一路無人,讓人覺得置身中世紀。

圖:凌晨兩點的梵蒂岡聖彼得廣場

這種奇妙的體驗是凌晨兩點特有的。為了對比,我特意拍攝了凌晨兩點和中午十二點的聖彼得廣場。白天的廣場遊人如織,擁擠的人群和嘈雜的人聲讓我無心遊覽,更別提靜下心來思考。所以我一直覺得,凌晨兩點是遊覽名勝古迹的最佳時間。

如果讓我評選出一個最文藝的城市,我想這座城市一定是佛羅倫薩,這種文藝氣息在凌晨兩點更容易被感受。我曾在凌晨來到城市中心的領主廣場,這裡緊鄰烏菲齊美術館、聖母百花教堂和佛羅倫薩美術學院。廣場被各種知名的雕塑包圍:大衛、波塞冬、美杜莎、帕爾修斯……即便是在凌晨,這些雕塑也被打上了燈光,供人參觀。凌晨兩點,有不少人和我一樣,在這些雕塑前駐足。更令我驚喜的是,耳邊竟飄來現場演奏的大提琴聲,我確信這是只有佛羅倫薩才有的凌晨兩點的體驗。

圖:凌晨兩點的佛羅倫薩領主廣場,「墨涅拉俄斯扶起帕特羅克洛斯的身體 」雕像

12月並非拉脫維亞首都里加最好的時節,氣溫早已來到零度以下,天黑的極早。前蘇聯城市特有的蕭瑟在這個時節格外明顯,街邊的商店下午四點就迫不及待地關門歇業,但是有很多花店卻是24小時營業。詢問當地人才知道,原來拉脫維亞男人愛喝酒,經常喝到半夜才回家,回家時如果給妻子帶一束花會更容易進入家門。

圖:深夜的里加,24小時便利店門前的鮮花攤

義大利城市那不勒斯的夜總是燈火通明,這裡曾被評選為「世界三大夜景」之一。但是璀璨的夜景掩藏不了城市罪惡的一面,這裡是我去過的治安最差的城市,我親眼見證了這裡發生的偷、搶和騙。凌晨兩點,走在那不勒斯街頭,我有些心驚膽戰,暖心的是,為數不多的路人會走上前提醒我收好自己的相機,否則飛車黨隨時會把它搶走。

圖:凌晨兩點的那不勒斯

飛馬航空的廉價航班到達伊斯坦布爾時,已是晚上12點。來到賓館後,顧不上身體的疲倦,隨即動身去看一看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凌晨兩點。穿過凌晨依然熱鬧的獨立大街,來到海峽上的加拉塔大橋。橋上的場景是我怎麼也沒有想到的:很多當地人在這裡夜釣。我像朝聖一樣來到這歐亞分界點,但夜釣者們絲毫不關心自己站在亞洲還是歐洲,不關心橋的北邊是著名的加拉塔,橋的南邊是更著名的藍色清真寺。對他們來說,能不能釣上大魚才是正經事,這種質樸的市井氣息比歐亞分界線的噱頭更加讓我著迷。

圖:凌晨兩點,伊斯坦布爾加拉塔大橋上的夜釣者們

捷克國家博物館前的瓦茨拉夫廣場是個熱鬧的地方,這裡可能就是蔡依林歌中的布拉格廣場。廣場周圍有很多餐廳和酒店,即使到了深夜,這裡也明亮、繁華。凌晨,一群年輕人在廣場上的腳手架周圍快樂地玩耍,他們統一穿著白襯衫、打著領結,可能是旁邊高級酒店的服務人員。我很容易地就被這種單純的快樂所感染。

圖:凌晨的布拉格瓦茨拉夫廣場

一部火遍全世界的電視劇,讓克羅埃西亞的杜布羅夫尼克從杜市變成了君臨城。原本平靜的老城迎來了潮水般慕名而來的遊客,靜靜地感受這座亞德里亞海濱城市變成了一種奢望。我在凌晨兩點來到老城的主街道上,空無一人的街道讓我震撼,我脫下鞋子,赤腳走在光滑的路面上,這一刻一座城彷彿又只屬於我一個人,我想不管是泰溫、喬弗里還是瑟曦,都不曾這樣擁有過這座城。

圖:凌晨兩點的杜布羅夫尼克老城

德國漢堡的繩索街,這裡早已超越了阿姆斯特丹,成為了歐洲最大的紅燈區。當地人把這裡稱作「墮落大街」,各種妓院、脫衣舞俱樂部、性用品商店、夜店排列在道路兩側,還有無數嬉皮士追隨約翰列儂的腳步來到這裡,露宿在街邊。12點之後,在這條街上最大的(可能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性用品商店,依然有絡繹不絕的顧客。

圖:深夜的漢堡繩索街上的性用品商店

深秋時節的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發,市中心的街道兩旁種著梧桐樹,金黃的落葉鋪滿了地面。午夜時分,一場露天電影還未散場,秋夜的城市略有寒意,大約十幾位觀影者聚精會神地看著一部40年代的黑白電影,這好似穿越的一幕讓我感動。我嘗試加入觀影者的行列,可不知是因為聽不懂電影對白還是內心不夠平靜,始終無法投入其中。

圖:布拉迪斯拉發的深夜露天電影

假日里的西班牙人晚睡晚起,十一點吃早餐,下午兩點吃午餐,晚上十二點吃晚餐好像是生活的常態。凌晨兩點的馬德里太陽門廣場,燈光曖昧、人頭攢動,我知道這個時間西班牙人的夜生活要開始了。我破天荒的與友人來到一家夜店,感受這座城市的夜生活。那一晚我與陌生人喝酒、聊天並且互相留下聯繫方式,好像成為了相見恨晚的朋友,可那晚之後,我與這些人再也沒有聯繫過。

圖:凌晨兩點的馬德里太陽門廣場

Hostelworld評選出的世界最佳青旅中,很多排名靠前的青旅都位於葡萄牙的里斯本。大部分里斯本的青旅都會有持續到天亮的派對,好像很多南歐人對夜生活都情有獨鍾,當地年輕人們將葡萄牙人性格中的熱情與開朗淋漓精緻地展現在凌晨的各種派對與活動中。晚上十點,著名的28號電車會開出末班車,在這之後,屬於里斯本的精彩才剛要上演。

圖:深夜已經停止運行的28號電車

到達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時已是半夜,驚訝於這座前蘇聯城市好像沒有任何夜生活。午夜12點,沒有任何公共交通,我只能徒步尋找我的青旅。按圖索驥來到青旅的地址時,我又驚又喜,這像是一座共產主義時期的集會場所,看起來完全不像可以住宿的樣子。要不是一對母女和她們的狗狗路過這裡增加了些生活氣息,我根本都不敢走進這座建築。果然,我是那天唯一的住客。

圖:維爾紐斯的一座青旅

我曾追尋電影《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來到西西里城市錫拉庫薩。凌晨時分,我找到了電影中的著名場景教堂廣場。廣場上沒什麼人,但路燈下有位藝人在表演古典吉他。一位年輕女孩兒成了他唯一的觀眾,表演變成了只屬於兩人的交流,我覺得拿著相機站在旁邊的自己十分多餘,便立即離開了那裡,也許我見證了又一段西西里美麗傳說的開始。

圖:凌晨的錫拉庫薩教堂廣場

凌晨兩點的不萊梅安靜、平和、沒什麼亮點。安靜地坐在老城中心廣場的台階上的我發現手機的電量耗盡了,而我又忘記了自己住的青旅的名字和地址。我只能漫無目的地在街頭遊盪,一對情侶從24小時便利店走出,我向他們求助。僅僅憑著我模糊的描述,這對情侶帶著我繞過整個老城找到了青旅,而他們本來只是想在家樓下的便利店買包煙。

圖:凌晨兩點的不萊梅老城廣場

2015年的歐冠決賽在德國柏林舉行,巴薩三比一戰勝尤文奪冠。球賽大約11點結束,加泰羅尼亞人在凌晨開始了自己肆無忌憚的慶祝,柏林市也特別貼心的延長了公共交通的運行時間。我參加了巴薩球迷的慶祝,他們在地鐵上唱歌、在城市廣場上唱歌、在大街小巷唱歌……地鐵站中,我發現了一對白髮蒼蒼的老夫妻,這是我為數不多的在凌晨兩點見到老年人的經歷,這對老人也許平日里早睡早起,但巴薩的勝利讓他們樂於在凌晨加入年輕人慶祝的隊伍。

圖:凌晨兩點的柏林地鐵站。

多瑙河流經四個首都:維也納、布拉迪斯拉發、布達佩斯和貝爾格萊德。對比過這些城市,我確信布達佩斯的凌晨兩點是獨一無二的。布達佩斯的多瑙河上有九座橋,據說情侶攜手走過這九座橋就會獲得永恆的愛情。我當然知道這只是矯情的人編出的段子,但我還是嘗試獨自走過這些橋:瑪格麗特橋、鏈子橋、伊麗莎白大橋、自由橋,我不斷穿梭於布達與佩斯,從深夜走到凌晨,走完四座橋,我感到孤獨,可能是矯情的故事給了我心理暗示,我選擇了放棄,希望快些進入夢鄉。

圖:凌晨兩點的布達佩斯鏈子橋

哥本哈根是我生活了三年的城市,關於這座城市的凌晨兩點我有著太多難忘的回憶。這其中我最喜愛的是這座城市街邊商店通宵不滅的燈光。哥本哈根的商店雖然關門很早,但很多商店會通宵打開燈光,向深夜路過的人展示自己的商品,也許這是安徒生寫出賣火柴的小女孩的靈感來源。不知為何,每當凌晨路過這些亮著燈光的小商店時,我總會感到安心與溫暖。

圖:凌晨兩點哥本哈根街邊的商店我覺得這是個未完成的故事集,所以我沒打算為這篇文章寫一個結尾。


了解一個城市跟了解一個人一樣,把它們看作是有生命的東西,會很有意思。
了解的唯一方式就是不斷地去跟它碰撞。包括景物,文化和人的碰撞。要增加碰撞有兩個方式,一個是延長居住時間,一個是提高時間內發生的「碰撞」,如儘可能多走多看,和人交流。但有些發現是重複碰撞才有可能積累出來的。
讀書,掌握關於它的信息是很好的輔助,然而只能是輔助,真正的了解來自親身的體會。

我們了解一個城市會有幾個階段:

1,情人階段 (1day - 1week)
閱讀城市的歷史,參觀城市的景點和設施,聽取它們的介紹。去這個城市有名的餐館吃飯。
作為旅遊者看到的是城市最好,最光鮮亮麗的一面。多是遊玩心態,沒有心理負擔。如果用跟人的關係來比喻的話,可以說是跟一個美女共同度過一個美好的夜晚這樣的感覺。你的心裡可以留下關於她的最美好的回憶,但你不屬於這個城市,城市也不屬於你。

2,朋友階段 (1week - 1 month)
你有相對固定的住所,在這裡除了觀光之外,有一段相對規律而枯燥的生活。你每天走過同一條路,發現了這條路清晨和夕陽下的樣子。你開始注意那條斜街轉角總有個流浪漢帶著他的狗。
如果用跟人的關係來比喻,可謂是一般朋友的關係。你開始熟悉它,知道它的一些優點和缺點,但終歸又是個短暫的外來者。離開之後一段時間,你仍可以說出它的一些情況,而不至於把細節忘得一乾二淨。

3,戀人階段 (1 month - 1 year)
你的身體記憶住了從車站,到市中心,到住處,到許多地方的走法,或許你擁有一項交通工具在這裡馳騁,走了那些旅遊者不會去的地方。朋友來這裡,你可以推薦幾個好吃好玩的地兒,一般人不知道。你在這裡有了可以無話不說的朋友,有了培養出感情的地方。你的人生不得不提到這一段在這裡度過的時間才能完善。
這城市好像跟你談過一段戀愛的男/女朋友,你留下了許多回憶,以至於離開了再來,會有一份懷念的感覺。


4,家人階段 (1 year - forever)
它的光鮮亮麗,和不為人所知的陰暗你都知道;這裡的人喜好什麼,厭惡什麼,有什麼細小的動作,你也都知道,你甚至成了他們中的一員。但是喜歡不喜歡都無所謂了,因為它已經如此重要,你會覺得這是你的城市,你是它的人。你在這裡愛過,恨過,和朋友放肆大笑過,也獨自流過淚,你在這裡成長,在這裡有很多事情影響了你今後的道路。
或者,它就是你決定終生選擇的那個地方。你默默的在心裡把戒指給它戴上,也許是戴在它傲然屹立的優美的塔樓上,說,我願意。

時間為概算,大概每個人都不一樣吧~


.

畫下來。

————————————
感謝關注和評論,以下是一點小說明。

1. 筆。

圓珠筆及底稿鉛筆(可不用)。

2. 故事。

之前發過文章就不再贅述了,有興趣的朋友可點這裡延伸閱讀 —— 知乎專欄 - 大頭幫務志 : 城市閱讀。

謝謝!
.


想要了解一個城市,必須先去它的菜市場啊

當下中國所有城市都被建設成千篇一律的水泥森林,商業街CBD什麼的不過就是一個低配版的北上廣,旅遊景點都是扯,那是扮出來給外地人看的,博物館很學術,但裡面的東西都快發霉了;唯一忠實、生動保留當地人文基因的,就是最具煙火氣的市井菜場啊!想真正親近一個城市,莫過於俯下身子,和它的市民一起,提個環保袋,溜達著逛逛菜場,討價還價,那種奇趣悠閑,是無法言說的。去一趟菜市場,基本上這座城市有什麼物產、百姓說什麼方言、是什麼脾氣、錢多不多、人勤不勤、是忙碌還是閑適、有什麼飲食習慣……全知道了。
比如我在上海菜市場買東西,已經習慣讓菜販幫忙把萵苣、山藥打皮,上海人忙碌,菜販已經習慣把各種服務做到位。等回到武漢買菜,我跟菜販提出相同要求的時候,菜販完全不明所以。我這才想起來,兩座城市的生活還是很不一樣的。

去菜市場,你不僅是融入當地生活,更實際的好處是:你可以從帶回一些獨特的新鮮物事,與導遊推薦的東西比,你在菜市場自己淘到的東西更便宜、更正宗。這是我在某個小城市菜市場帶回來的:

牛頭皮、野生獼猴桃、苦麻面、老豆腐、蘿蔔纓子酸菜。如果我不說,你哪兒能猜到這個城市是:義烏。在大多數人眼裡,義烏僅僅只是可以拍到便宜小貨的小商品市場吧?其實人家義烏不僅僅懂得做小生意,也是很有人間煙火的好么。

不進菜市場,你永遠看到這個城市有滋有味、活色生香的另一面。

——————相關閱讀,含有部分爭議內容——————
盤點中國最棒的菜市場 旅遊不得不去的地方(組圖)

-
社會類貼圖區

———————補充後記———————

艾瑪一個聊菜市場的帖子也要審核半天么⊙﹏⊙b汗


看過它的墓地,才算是看過一座城

有個朋友出去旅遊總要拍拍當地的墓園。

因為墓地其實並沒有那麼恐怖。在歐洲,不少墓地都建在居民家宅附近,有綠樹、鮮花、長椅,就是個散步的小公園。

她說,想深度了解一座城市,除了博物館,墓園是第二個好去處。它形成了一座城市的人文歷史巨幅景觀。

生是個不必執著的東西。不管是經歷「夢的破滅」,一事無成,還是為了苟活變成自己討厭的人,在生的範疇里,怎麼折騰都是可以的。

而墓地與我,是無法穿越的一道門。

今天我們聊一聊墓地:

快樂墓園

??羅馬尼亞

以打趣的形式緬懷故人,能想像嗎。

這是位於羅馬尼亞北部的一個小鎮里的墓園,它的墓碑都是五顏六色的。

這個「快樂墓園」是整個村莊的一個生活縮影。

▲ 墓碑上畫著逝者生前的狀態或死因。

瀏覽墓碑上的黑色幽默小詩

這一傳統源自當地藝術家Stan Ioan Patras,他的彩色墓碑的想法從當地人對於死亡的獨特觀點延伸而來:「死亡並非與痛苦相連......它代表著更美好的生活的開始。」當地的葬禮一般會持續三天,村民們會聚在一起飲酒並講述關於逝者的生前事。Patras把這些故事寫成小詩,刻在墓碑上。他去世之後,學徒Dumitru Pop接下了這門手藝。

現在,村裡若有人去世,家人都會找到Pop,繼續找他做一個「快樂的」墓碑。

地址??:Sapanta Romania, Sapanta 437305, Romania

聖胡安公墓

波多黎

緊挨著該島的著名景點——莫羅古堡,有一片以白色為主的羅馬天主教風格老墓地,這就是聖胡安墓園。

墓園俯瞰加勒比海,以精美的墓碑聞名,這裡曾是波多黎各早期的殖民者的安葬地,也長眠著波多黎各歷史上重要的人物。 這個墓園的興建最早可追溯到1863年,在被指定為官方公墓之前,它由一個修女管理。

源於當地人對來生的信仰,以及被殖民期間產生的對死亡的焦慮,他們決定在這個位置建立公墓——這里能俯瞰著大西洋,象徵著精神過渡,走入來世的過程。

看圖。這個公墓的墓碑,公墓藝術和雕像由當年的工程師Ignacio Mascaro主持建造,常見的塑像元素有耶穌基督的天使、十字架以及看守墳墓的聖母瑪利亞。

我無法想像一個更好的長眠之地了,海浪經年地拍打在臉龐,風經過時吹起唿哨,埃爾莫羅的孩子們放著風箏跑過......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這裡成為當地人最想在死後居住的地方之一了。

地址??:west end of Calle Norzagaray, San Juan 00901, Puerto Rico

老猶太公墓

捷克布拉

它位於猶太人聚集區里,在這個不足半個足球場大的墓地,留存著12000座墓碑,但墓葬人數卻遠遠不止——多達10萬人。

這個著名的公墓埋葬了死於15世紀到18世紀的人,是整個歐洲保留下來最老的墓地。由於公墓的面積有限,而布拉格的猶太人又不被允許在猶太區之外埋葬自己的親人,這意味著當墓地用盡空間時,他們只能把自己逝去的親人葬在祖先的遺骨之上。

就這樣,一代又一代人的遺骨,使得墓地越堆越高,墓碑越來越密。據探測,墓地里有些地方已經層疊了十二層遺骨。

▲大多數的墓碑都很簡潔,有的墓碑上的碑文已經隨著歲月淡化掉了,慢慢變成一塊塊普通的石頭。

不少遊客是沖著名人來的——如著名學者耶胡達列夫、科學家莫迪凱·梅塞爾.......但是到了以後你就會發現根本找不到他們——你只會迷失在一片密密麻麻的墓碑中,迷失在逝者的人群里。在死亡的終點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消弭了。

看圖。在大屠殺中,許多猶太墓區都被納粹破壞了,而希特勒明確指出要完整的保存這一墓地,想要在他勝利之後將這裡建成博物館。

下面附送一首小詩:

地址??:Siroka 23/3 | entrance at Pinkas Synagogue, Prague 110 00, Czech Republic

托爾斯泰墓

俄羅

茨威格曾這樣說,「我在俄國所見到的景物再沒有比托爾斯泰墓更宏偉、更感人的了。」他認為這是「世間最美的墳墓」。

墓地位於波良納莊園,這裡同時也是列夫· 托爾斯泰的故鄉和誕生地。墳墓上成堆的鮮花,則來自從世界各地過來朝聖的讀者們,以及周圍居住著的俄羅斯的新人們——當地婚禮儀式的一部分,就是向當地重要的墳墓或墓碑敬獻鮮花。

托爾斯泰的一生中,文學創作其實只佔據了生命的一部分,他更多的興趣都投入到自我精神、社會改良的探索上。他致力於改革俄羅斯當時的農奴制度,卻依然被失敗和內心的孤寂包圍。

在82歲的一個風雪之夜,他離家出走,客死於附近的一個小火車站內。

這個偉大的作家的墓地,僅僅是樹林中的一個土丘,沒有十字架,沒有墓碑,沒有墓志銘,墳墓外圍了一圈低矮的小柵欄,就連10歲大的孩子都可以跨過去。

墓地旁邊高大挺拔的樹木,是托爾斯泰小時候親手栽種的,這個動作源自他從村婦那聽來的一個古老傳說——親手種樹的地方會變成幸福的所在。

5歲那年,他的大哥尼古拉向弟弟們宣稱,人類幸福的秘訣寫在一根小綠棍子上,「綠棍子」就藏在臨近莊園的森林裡。這個秘訣一旦公開,就不會再有誰死去,再沒有戰爭和疾病,人們將成為「螞蟻兄弟」。

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時,老人的思緒飄回了童年:「我想要被埋葬在小綠棍所在的地方,在小托爾斯泰的記憶里。」他的遺願達成了。

地址??:Oktyabrskaya St., 12, Yasnaya Polyana 301214, Russia

生者需要關懷,死者也同樣需要關懷。

墓園這個空間所蘊含的人文價值以及其在思想意義上延伸的可能性,使得它也常常成了偉大的建築作品:

Brion 公墓

??義大利San Vito d"Altivole

Brion公墓位於特雷維索省的聖維托德阿爾特維奧,它是由上世紀最重要的義大利建築師之一,卡洛·斯卡帕設計的。

這個複合體建於1970年至1978年之間。由Brion 夫人委託,她想要一個地方紀念與埋葬她已故的丈夫——義大利標誌性電子公司Brionvega的創始人Brion,然後用作家族私人墓地。

▲它們由以下結構組成:一個傾斜的混凝土圍牆,兩個不同的入口,一個小教堂,兩個墓地(弧形建築那一側給Giuseppe和Onorina Brion夫婦,另一側則給其他家庭成員),一叢密集的柏樹,一個極其平整的草坪和一個私人冥想/觀賞亭,以及一個植被圍繞的倒映著景觀的池子。

▲夫妻的墓向中間傾斜,孩子的墓橫跨在夫妻二人墓之間。斯卡帕說:「如果兩個生前相愛的人死後還互相傾心的話,那將是十分動人的。」

這是斯卡帕晚年最重要的一個作品。他的學生勞斯這樣寫道:「卡洛?斯卡帕是運用光線的大師,是細部的大師和材料的鑒賞家。」

看圖。

斯卡帕這樣解釋這個作品:我試圖把一些詩意的想像力放進去……我想展現一些通道,而不僅僅是些鞋盒般的棺木——在這裡你能以一種社會性的和公民性的角度靠近死亡本身,以及同樣包含在死亡之中的其他東西——我們無常的生命。

斯卡帕去世後,他的墓碑也安放在這裡。

地址??:San Vito, San Vito di Altivole, Italy

帕爾馬火葬場

??義大利帕爾

這是由保羅·澤馬尼設計的巨大的火葬場,同時也是墓地和寺廟。他從希臘古羅馬設計和當地傳統中得到靈感,營造出一片莊嚴的空間。

這個羅馬式建築位於在農田與城市之間,建築外圍砌起一圈圍牆,構築出一個理想的悼念之地——其設計則嘗試聯通兩個截然不同的環境,隱喻生與死的關係。

由外到內慢慢步入,逝者與親人的分別儀式就此拉開,主告別大廳肅穆沉靜,盡端的背景牆被上方的光打亮,彷彿上端消失在光中,這也是遺體火化的入口,火化之前身體通過的門,實際上是將其「帶入光明之中」。

看圖。寺廟分為三大區域:一端的告別廳,另一端的入口,以及兩個對稱的花園,包圍著中央的龕場

死者火化後的骨灰存放在火葬場盡端的柱廊下,毫無阻隔的柱廊代表著無限循環和永恆的生死輪迴。 這裡,是城市中的一個無法忽視的存在,人們通過在這裡產生的關於「死」的記憶,不斷加強著對其的感悟。

離開大廳之後是一個廣場,在橫穿的過程之中,身體在光中消失了。而其內部的光隨著時刻不斷的變動、隱喻重建、循環的過程。而門廊的空間層次結構,則將一切都包裹在一個無限、永恆循環的旅程周期中。

地址??:Parma ,Emilia-Romagna ,Italy

死亡之地是最有連接性的地方。

墓地建造,就像是我們在人世間朝著非人世間築造的一座巴別塔:我們——生者,在這座巴別塔中穿行、走過,這些建築就成為連接不可能的兩界的唯一的通道——看逝去的人怎樣把他們力量印刻在樓宇空間中。

相信你也跟我一樣,難忘第一次踏進墓園恐慌的經歷。幾十年後再去,感受是不一樣的。

再沒有誰能把「逝者之美」寫的像喬伊斯的《死者》那麼好了,它在結尾這樣形容一場毫無保留地覆蓋在世間的生靈與死靈身上的雪:「整個愛爾蘭都在下雪。它落在陰鬱的中部平原的每一片土地上,落在光禿禿的小山上......它紛紛飄落,厚厚積壓在歪歪斜斜的十字架上和墓石上......他的靈魂緩緩地昏睡了,當他聽著雪花微微地穿過宇宙在飄落,微微地,如同他們最終的結局那樣,飄落到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

最後再分享一首顧城的詩歌《墓床》:

我知道永逝降臨,並不悲傷

松林中安放著我的願望

下邊有海,遠看像水池

一點點跟我的是下午的陽光

人時已盡,人世很長

我在中間應當休息

走過的人說樹枝低了

走過的人說樹枝在長

更多有趣內容歡迎

Lens-知乎、Lens-專欄

微信、微博 「WeLens」

Lens是一個致力於發現創造與美、探求生活價值、傳遞人性溫暖的文化傳播品牌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編輯:楚楚

REF:

專築網:李潔璇,以靈魂的名義——卡洛?斯卡帕的Brion公墓

Curiouscatontherun : S?pan?a』s Cimitirul Vesel – A Cemetery you can Laugh In

Nonviolent-resistance.info: 托爾斯泰日記,「I Cannot Be Silent!」 -Reflections against Violence and War-

Archdaily: Crematory In Parma / Studio Zermani e Associati

AmusingPlanet:The Dark Humor of Sapanta』s Merry Cemetery,Kaushik

Italy magazine: Top Ten Italian Monumental Cemeteries , Katia Amore


提到「更好」地了解,想必對一座城市已有了一定的認識,因此進一步了解才成為了問題。個人認為,對於城市的了解大致分為兩個方面:
其一,關於城市信息的搜集整理,包含歷史、人文、水土等,甚至還包含這對城市發展未來的理解與展望。這部分內容大概是一個城市研究者所研究的主要部分。想要了解這部分內容,入門的方式大致是看書(書、論文、歷年規劃方案等),經過一段時間,即使是沒去過的城市,也大致能夠數個一二三了。而後再進行了解,大概就是有系統的做研究了,能夠了解很多該城市的居民也許都說不清的事情。一般來說是不必要的,甚至會讓人失去對一個城市的愛。

其二,城市文化的把握。引用路易斯·芒福德的話(原話記不清了)大概是說,城市文化是人們依託於城市之上無差別的情感。即是說了解城市的過程從某一角度來說是在和城市培養感情,無論是愛還是恨,甚至是糾結都是在了解一個城市。換言之就是和城市發生一定的故事,和城市接觸,任何一個方式、任何一個方面都會形成你對於該城市的理解。和別人接觸,別人的故事與理解也是城市的一部分。而我相信這份理解沒有對錯,只有不夠了解一說。

幾種方式的改變能夠方便理解一座城市:
多用慢行(步行或自行車)的方式去看一個城市,你會注意到很多在車上注意不到的事情。
多和城市裡的人接觸,才能真正和一個城市構建關係。
去一些你沒去過的城市角落,也許你會看見一個不一樣的城市。
多去去其他城市,在對比之中你才能發現一座城市的特別。
找尋一個突破點(比如吃),能夠助你有動力的深入挖掘城市故事。


說到更好地了解一個城市,總歸是先要有「想要了解這個城市」的意圖。

有人因為一個人,愛上一座城,就像當年的我一樣。

那時候的那個人,帶我去了他的小學,他的中學,他的大學(也是我的大學)。
站在他系紅領巾的國旗下,吃了他學生時代最喜歡的刀削麵,數落著他追別的女生用過的招數。
因為在不同的地點,逐一呈現了他的樣子;
一座千年古城,活生生地在我面前輾轉了十幾年。

後來,想要了解一座城市,再也不需要以一個人為理由。
而是抱著「如果我在這裡生活會是怎樣?」的念頭。

那還是2011年,我剛工作的時候,跑去青島看閨蜜。
直到今天她可能都不知道我選在工作日拜訪的真實理由,主要是不想給她添太多麻煩。
而閨蜜啊,她就是這樣一個人啊!她結婚的時候,要不是她老公長得太帥,我都懷疑是不是真愛啊!?

而我到今天搬了好多次家,都還保留著這份小小的生活指南。

上面有,菜場,醫院,超市,商場,麵包店,甜品店,甚至公交信息都有。

拿著它,瞬間就變身了山東省青島市XXX小區居民一枚。

所以,那天閨蜜上班後,我一個人去了菜場。買了洋蔥、牛肉、土豆、胡蘿蔔。
作為一個南方人,第一次看到了青色的洋蔥,看到了真正的大蔥,看到了以為是那樣其實是這樣的煎餅,看到了那麼多海鮮呀!
真的是沒見過世面。

然後,我就一個人出門隨便亂逛了。
就這麼,坐著公交車上坡,下坡,轉東,轉西。
隨著性子,下車,走路,看海,問路,買水果,回家。
有那麼幾個瞬間,我覺得我就是個青島小曼啊!

下午回家做了土豆牛肉,然後,等她回家。

就這樣,幾乎後來自己獨自旅行的所有城市都延續了這樣的模式。
在上海一個人的生活里喜歡乾的事情儘可能地被移花接木到了別的城市。

在所有的城市看電影

http://m.sfcinemacity.com/ (二維碼自動識別)

在所有的城市逛菜場

在所有的城市寄明信片

在所有的城市偶遇MUJI,閑逛IKEA

在所有的城市吃蛋筒當早飯

在台灣做手賬

在首爾煎雞蛋、攤韭菜餅

在曼谷寫讀書筆記

在清邁騎摩托

在馬尼拉填字遊戲

在棟索爾跑10km

在黎牙實比買一大堆調味料

在和歌山看日出發獃

在新加坡對著玻璃拍照

在我看來,即使生活幾十年,也沒有誰能全面地了解一座城。

更別說,一場為期一周或者半個月的旅行。
縱然如此,我依然無比地迷戀著我去過的那些城市。

舉個栗子,
每當說起一個人看電影的時候,發生在幾十個城市的不同經歷,會立馬讓這部分的人生豐富和立體起來。

在泰國,對於已過世的老國王的尊重,細節地呈現在電影開場前幾分鐘的小短片中,在所有人自覺起立的肅靜中,在一個外國人不知所措的入鄉隨俗中。

日本人的嚴謹、剋制及公共意識同樣讓我羞愧和難忘。忘記關手機鬧鐘、碰巧接到了工作電話、連續兩次亮起的手機屏幕,身邊的大爺嚴肅地告誡了我兩次。當場恨不得鑽個地洞。

從沒看過限制級電影的人,在馬尼拉電影院入場前還不知R16級意味著什麼?而一場電影下來,血腥、暴力的場面讓人即使躺在真皮沙發上,時不時有人送上士力架、爆米花、可樂,也依舊不寒而慄,頻頻捂臉。

我並不信奉「生活在別處」,因為我很滿意如今的每一個日常;
但不得不說,我相當好奇,別的城市裡日復一日發生著的另外9999種活法。

正是因為以上,私以為,更好地了解一個城市的方法,就是在這些城市裡做你喜歡做的事情,還原你熱愛的生活。


如果你是音樂家,那便多去吃吃美食。
如果你是攝影師,那便多去逛逛科技園區。
如果你是美食家,那便多去看看商場里當地人的表情。
如果你是科技從業者,那便多去公園看看老人下棋、舞劍、打牌……


重要的事情是,跳脫出自己的職業思維所建立起來的對一個地方的固有印象。
重要的事情是,以官能性為主導地,去體驗一個城市。
重要的是,不做攻略。
以及不解釋。

特別是對於那些,固有印象刻印得十分強烈的城市,比如紐約、巴黎、東京、香港……

以上。


要了解、感受一座城市,便要在其中衣、食、住、行,身體力行去迎接當地的風氣民俗、煙火傳承,最尋常卻也最是直接,慢慢體會得出自己的見解,潛移默化間就給予了城市以性格。

即使如此,口口相傳中的一座城市卻往往不盡相同。它就像是一面鏡子,從每個人的眼中映射出不同的人生軌跡。

例如北京、上海。

這兩個再熟悉不過的城市,相信對很多人而言已經逛了太多遍,尤其是對駐紮這兩個城市的人來講,然而我們還在試圖發現那些未曾接觸過的激動人心的景觀。不同於以往如

在北京一個人一天去哪玩比較好? - MINI 中國的回答 - 知乎
如何了解杭州、喜歡杭州? - MINI 中國的回答 - 知乎
西安有哪些值得玩的地方?有哪些美食不能錯過? - MINI 中國的回答 - 知乎
求一篇成都和重慶旅遊(吃喝)攻略? - MINI 中國的回答 - 知乎

MINI的此番回答不在於推崇、舉薦能夠代表城市特點的一些場所,而是去深入、感受,當我們試著找一段線索作為旅行的珍珠串線的時候,接觸到了這座城市不甚顯露的一面。

例如「木頭」。

以木頭為索引,我們發現了兩個熟悉的城市的盲點。從馬路到公園,從郊區的大片綠林到不朽的千年樹榦,從刨得光滑的家居木凳子到星級酒店中的萬能長木桌,當我們把木頭這生活中普通的素材搬到舞台上,所到之處,所觀之景竟然更換成了全新的視角。

對木頭的崇敬之心,難有出日本人右者。東方的簡靜寂美就藏在那不善言辭的木頭之下。建築設計大師安藤忠雄描述了自己童年的經歷,最愛去木工廠觀看老師傅十年如一日的削木頭,記得老師傅說過一句:「木頭也有個性,所以一定要讓它們往好的方向伸展。」木頭和木匠之間的默契盡在其中了。

鹽野米松在《留住手藝》中採訪了大量的木頭工藝者,有幾個故事令人印象深刻。修築日式寺廟的匠人,牢記的秘訣之一有:建寺廟時木頭的方位要跟它生長的方位相同。也就是說,寺廟大堂中位於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木頭,應該選用它們在生長時期就以這樣關係排列的木頭。東邊的木頭位於東邊,南方的木頭不要放在北邊。並且,所造廟宇需要的樹木,應該來自於同一片樹林或同樣一座山,「否則,它們會因為靈魂不合而吵架」。這當然是一句浪漫的說法,科學的依據在於:從不同地方買來的木材,整日接受到的風的方向和潮濕度不同,日後歷經萎縮的程度不一,會讓建築變得難看。

一棵樹的情緒精微如此,通過「木頭」來感受城市自然會變得與眾不同。

在上海

  • 璞素

文人的家居店

穿過常熟路的弄堂,即是璞素家居店。這家店所在的地址,曾經是漢光瓷的舊址,幾經周折,最後易主成為璞素家居店。走進褐色木門,一股「文人」風撲面而來。設計師把精力用在創新與 重新設計傳統家居上了,看上去是明代的圓椅、書桌、長榻,卻加上了現代傢具的功能,進行了改良創新。

展廳中的天地圈椅和四方書桌讓人過目難忘,兩者木料都採用了江南櫸木,木質細膩,紋理似山水畫線條。其創始人研究中國明式傢具很長時間,收藏過大量古董椅子,希望設計出當代中國的文人家居。

  • 設計共和

一場關於設計的討論

從南京西路向北的江寧路上,有一座由20世紀初英國人建造的警察總署遺迹,如今被納入了上海被保護建築的名單中。清水紅磚的外牆,嚴肅又認真的一棟房子,設計共和就在這裡。由建築設計師胡如珊和郭錫恩創建的設計共和匯聚了世界頂級設計師的家居作品,是一個很酷很有態度的展示廳。除了看到各種先鋒的家居設計作品,裡面也能看到關於中國美學何去何從的探討。

很久之前看過建築設計師胡如珊的一篇採訪,有一段印象深刻:他們花了五年時間尋一座老房子當自己的家。未果,就在不得不提著定金去交易中心買下新房的時候,她忽然在那裡停下來對丈夫說:「這不是我們這種人應該乾的事情。」於是回來,繼續找,最終找到了一條靜謐小路上的老宅。

捨得花五年時間選老宅子的人,讓人相信「設計共和」存在的每一件東西,都有它們的理由。木頭有木頭的章法,胡桃木椅子、橡木桌子,物品和家居的形體之美都在設計中達到了勻稱。設計不過是適應它們的脾氣,為它們挑選出了主人,再用精簡的眼光剔除掉了枝幹,最終保留下了個性迥異的物件。

  • 新都里無二

極簡之簡,獨一無二

竹一、無二、硯三、龍四、泉五、穹六、螢七,是台灣餐飲名家「新都里」經營的七家餐廳,其中四家在台灣,三家在上海。無二隱秘在巨鹿路上的弄堂內,一小片竹林,高聳的空牆,沒有門牌,它的入口是一條窄窄的小道,兩側是鵝卵石,走在上面讓人想起隱士與禪宗,這一小片孟宗竹林的盡頭就是無二的大門。餐廳名字就刻在一塊漢白玉上。清水模建築形式,直接用水泥糊牆面與地面,沒有特別的修飾,和燈光一起,營造出極簡的風格。外觀以空無一物的水泥為基調,名為「無二」,也有「極簡之簡,獨一無二」的意思。

  • 半木

進入戲劇空間

從新都里無二前往蘇州河畔,會路過一片市井之地。就像導演婁燁在電影《蘇州河》里描述的那樣,瑣碎的市井同時孕育著貧困和希望。擺滿菜攤的狹窄小馬路過後,轉入有130多年歷史的紡織作坊改建而成的創意園區,另一個原創品牌的展示廳就隱藏在其中:半木。

從進入半木明舍黝黑的鐵門開始,好似進入了一個空無一人,卻打著燈光的話劇舞台。夢境似的帷幕讓一切都歸於沉靜,一些微型的傢具模型用尼龍細線懸在空中,影子與物體本身的反差製造出層層幻覺,完全是一次藝術展覽般的體驗。

舍滿取半的木頭哲學

取名之初,設計師呂永中就想用一個簡單的詞語來形容一個包含多種想像的空間。「半」是相對於「滿」而言,舍滿取半有種以退為進的意思。呂永中喜好用木,在他眼裡木頭謙遜誠實,代表了東方文化。只有木頭,才能讓每一件傢具抵達他心目中的「中國本質」:一面空靈寫意,一面功能紮實。他希望建造一個生活的美學跟居住的空間,從家居、建築、室內,都是一體的。

獨立的生命體

「半木有一種偏執的溫和氣質。初見不覺,久看卻讓人動容。這往往令我們自己都驚覺,彷彿它在這誕生的時間裡,已經成長為一個獨立的生命體,而不再僅是一個品牌,或一個簡單的傢具陳列廳。又或者說,半木在與我們的日日相處中,已在我們與它之間構建起一個完整縝密的氣場,它一面溫和地饋贈我們充滿線條之美的傢具物什;另一面,卻又犀利地表達著自己的美學態度,哪怕只是以沉默的方式。」

  • 武康路

梧桐如蓋

武康路是上海最有風情的路之一。這條洋溢著濃濃老上海法租界風情的街道,身處上海最繁華之地卻保持著獨有的優雅和寧靜。從圍牆和樹蔭間隱隱露出的老房子,像位年老的紳士,謙遜溫和卻又氣度不凡。

兩側的梧桐樹如蓋。梧桐是最能讓一個城市變得浪漫和風情的樹種。除了上海,印象中還有巴黎、南京,寬闊的街道在它們的存在中變得古樸又文藝。下起雨來,又是另一番景緻。一座座老洋房老公寓就掩映在梧桐樹間,漫步武康路,有時會感覺在看一幅流動的油畫。376這個數字提醒人們這裡是改造後的武康庭。紅磚老洋房是民國外交官的宅邸,後面的樓宇是原上海儀錶局的辦公樓。

就是在這樣梧桐大道的氛圍里,還隱藏著一家時髦又個性的家居店,名字就叫「梧桐」,Platane。這家明顯清新了許多。Platane的店主是個法國人,同時也是十足的細膩派生活家,她奔走在世界各地的家居展,為店裡挑選物品的標準是,她自己會掏錢買來用的東西。因此這家店的商品不是泛泛的工藝品,每一件都有與眾不同的味道在裡面。

  • Mercato

世界一流的設計餐廳

沒有任何建築能像外灘的萬國建築群一樣,在經歷了風雨後,開始與創意和奢華交錯,成為一個凝聚藝術、文化、美食、時尚的神奇地方。而坐落在外灘三號六樓的Mercato意式餐廳,亦不只是擁有米其林三星名廚的美食,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對木頭的運用達到極致的地方。

「這裡的設計絕對是世界一流的」。它的背後是如恩設計,也是設計共和的創始人。餐廳的地板、牆壁、天頂都使用了舊木板,色彩上極度統一。搭配了清晰分明的鋼結構和質感強烈的磚塊、混凝土、石膏板,形成了鮮明的風格,並讓建築回歸到一種純粹的美感。而這裡所有桌椅、地板都是上海農場、工業區及外灘三號在裝修過程中所拆卸廢材改造而成的。

好的食物讓人「怦怦」心跳

溫海鮮沙拉、牛油果、檸檬和荷蘭芹把我們從發散思維中拉回,正式開啟里這頓Mercato的美食序幕。光是看外形,就足以用「美艷」來形容這一切。好的食物,是會讓人感受到「怦怦」心跳的。精緻的意式龍蝦餃子,味道口感和中國的餃子完全不一樣。配以橄欖油、檸檬和香料,龍蝦肉的彈性和鮮美刺激著味蕾。

  • 璞麗酒店

黑色美學的酒店

璞麗酒店大堂大面積的黑褐色顯露出莊重高端的水準,讓人想起中國漢代崇尚的黑色美學。如果以人來形容,它肯定不是二三十歲的小年輕,沒有那麼多止於表面的風格。顏色深重而節制,即使有其他光線的滲入,也很難干擾它的恆定。所以它應該有四十歲,這個年紀剛剛好,成熟自持。

32米非洲柚木桌上的早餐

大清早起床,逛靜安公園,聞夠了花草木香,幾步路就到了璞麗酒店。橫陳大堂的那張32米長的非洲柚木桌一頭連接了酒店前台,一頭充當了大堂的吧台,上方懸掛著一排黑色圓筒狀的吊燈,燈光射下來在光滑的木質桌面組合成重疊的幾何圖案,卻不硬朗,被木頭吸引了一層,變得柔和妥帖。一邊用餐一邊觀賞這裡關於木頭的搭配,目光向上,窗戶掛著一篇薄而細密的捲簾,灰黑色系的細木條構成了質感獨特的屏障。影影綽綽,光線被削弱了強度,只剩下明朗。

老上海的榆木柜子

璞麗酒店大堂另一處擺設的榆木柜子,硃紅色的漆塊脫落,像老上海大戶人家裡的舊式用具。榆木花紋美麗,結構粗放,但乾燥性差,容易開裂翹曲。儘管如此,很多人還是喜歡榆木,它家常,容易靠近,使用過的痕迹最終會留存下來,轉換成一種缺憾的美。

在北京

  • 失物招領

北京最美的一條街

國子監的地理位置、馬路的寬窄、貫穿始終的大樹,還有路邊的孔廟,這些元素構成了這條北京最美街道的基本骨架,如今越來越多有意思的品牌店和個性空間充實了國子監的血和肉。國子監這條街與其他街最大的不同在於它的大氣寬闊,格局方正。沿街能看到很多老宅,沿用了以前的木門和雕花,兩側的古樹生長已久,帶著厚重的時間氣息。

似是故人來

一條街上,有兩家失物招領的店面,售賣的東西各有側重。2007年由一個包子鋪和一個雞翅店改造而來的老店,主要賣小批量的衣服和日用雜物,兼賣傢具,以木和皮為主要材料。門前是大玻璃窗戶,四周包以上好的木料,屋檐也都用厚厚的木頭打造。另一間主店,則更加側重於空間、茶藝、更高檔次的民藝作品展示。擁有天井和二樓簡潔的待客廳。這裡展示的茶具大多來自日本手作,不乏名人大家的作品。

失物招領的傢具乍一眼看上去,有一種「似是故人來」的感受。這些造型都來源於我們記憶中的真實生活,90年代四平八穩的沙發椅,80年代的大長桌。這些都是設計團隊根據人們歷史記憶中的美學影子重新設計的。細節結構都做了調整,復古卻不老成。失物招領也非常講究木料的選擇,大多偏愛柚木、楸木和胡桃木這幾種適合北方氣候和環境的木材。在寒冷、乾燥和高溫的氛圍中,它們還能夠保持不變形。

  • 為人民服務

樹蔭下的午餐

「為人民服務」是一家泰國菜餐廳,在三里屯的使館區里開了挺長時間。沒有印象中泰國菜那麼繁複的泰式裝潢,食物不賴,服務不錯,最大的亮點是所在的環境。這兒的街道是北京最值得逛的幾個地方之一,綠樹成蔭的馬路,車輛往來不多,植物輸送來大量的氧氣,每一棟建築物都有它的風格。「為人民服務」餐廳的門口,是長長的彩色外牆,一排高大的梧桐、白楊,木製桌椅,綠色的陽傘。餐桌擺在戶外老樹的樹蔭之中,一邊用餐一邊觀看這個城市裡罕見難得的大樹林和悠閑喝咖啡的人們,彷彿暫時抽離了日常生活,進入了某個異域小巷。

  • 梵幾

生長於野,安於室

在五環外的溫榆河邊,坐落著一家名叫「梵幾」的設計師傢具品牌展廳,他們不在傢具賣場,不在衚衕里,不在798,卻在遠離市區,前後沒有任何相關商業聚集的溫榆河邊。看看他們的宣傳短片就知道原因了。溫榆河畔的蟬鳴清脆而充滿韻律,濃蔭遮天的古樹把工作室隱在如世外般的田間,大片的樹林隨風滾動,發出震撼的沙沙聲;這裡有羊群出沒,刺蝟來探訪。這裡有狗有貓,有大院子可以喝咖啡。「生長於野,安於室」這是梵幾最核心的精神,如果沒有在野外奔跑過,怎麼可以知道自己想要的家並安定下來?

木頭的微妙

實木是設計師偏愛的材質;梵幾目前出品的所有傢具都是全實木的,包括柜子的背板和抽屜底板這些從外面看不見的部分。「實木傢具與人之間能形成一種長期的情感關係,不同木料的花紋千差萬別,本身就是一幅天然的畫卷,隨著你的使用,每一年實木傢具的色澤和觸感都在變化,非常微妙。」木製的傢具經得起歲月的磨練,它不會因為老舊而失色,反而會越用越美,越用越靈透。這是其他材料所不具備的美感。

  • 日壇公園

如果只看角落,會讓人覺得自己正在京都的某個庭院里,實際上,這是日壇公園的門口。日壇公園是北京城裡最美的幾個公園之一,卻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秘境。身在鬧市之中,對面就是熱鬧的秀水街,很少人知道這個鬧中取靜的去處。

日壇有難得一見的幾百年古樹,最老的一顆是九龍柏樹,有1100多年歷史。從北宋活到了今天,九條枝幹遒勁有力,如蒼龍一樣盤旋,由此得名。走到樹下,能感受到非同尋常的震撼。整體布局是端莊大氣的皇家范兒,景觀設計中,樹成為了觀賞中心,周邊延伸出廣場和綠地。觀賞日壇公園中的大樹有三個模式:遠觀它的整體形狀,樹榦的造型美;近看它的樹皮紋理;然後坐在樹下發獃。

看到這裡,你會發現以「木」為線展開了解、感受的兩座城市性格全然不同。 一塊木頭遠不像你想像中那樣簡單。大到營造一個理想的居所,小到一根細緻的牙籤,對待木頭的態度,可能會徹底透露這座城市中人們的品位、觀點、情緒、喜好,以及這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到那去上班,先網上查清楚當地的風景名勝,特色食物,然後利用假期,逛吃逛吃。。。。我來梅州半年了,吃過好你好吃的都不記得,前段時間查梅州特色小吃,查到居然好多都是自己之前吃過的,當時並沒有覺得多特色,自從網上看到之後,再吃就開始細細品味了,發現原來釀豆腐和腌面三及第湯真不錯。人就是這樣,有時候初見覺得泯然眾人也,也許突然有一天細細品味,才知道驀然回首是怎樣一種心境。 另外騎行、徒步、野餐、露營,都是很好的了解一個城市的方式。


大學時候口譯老師說的一段話,印象特別深,一直忘不掉。

「你在一個城市住三周,你可以寫一篇關於她的精美的詳細的文章。
你在一個城市住三個月,你可以寫一本關於她的有趣的全面的書。
你在一個城市住十年,關於她,你發現你什麼都寫不出來。」


我特別喜歡這個問題。

很多年前我在想的問題是「我為什麼要去旅遊?」, 我也不知道。但感覺自己就是喜歡去旅遊。辦了簽證買了機票就出發。旅遊的途中最喜歡乾的事情就是照相,吃好吃的,然後一股腦的全發社交平台上。

後來我漸漸的發現,我喜歡旅遊可能僅僅是因為自己喜歡把照片發在社交平台上,之後欣賞潮水般的贊。虛榮心或許才是我旅遊的原動力。

但我希望我的旅途並不僅僅是因為虛榮,我想讓它更加的有意義。於是我想了兩點改進辦法。第一,嘗試去了解旅遊目的地的歷史,文化,從而讓自己的旅行體驗更深刻。第二,嘗試去跟當地人聊天,幹當地人乾的事情,去體驗生活在那裡是一種怎麼樣的感受。

但是我儘力嘗試了以上兩點之後,我感覺像是在做作業,很是煩惱,於是我把這兩點就拋之腦後了。似乎還是看朋友點贊更樂在其中。

但有一次我沒照片發了,於是我想走出酒店去外邊找能發朋友圈的素材。印象很深刻,那是多年前一個巴黎的夏日,那時候還非常的安全,美麗,和諧。我從Eiffel Tower 順著塞納河南岸一直往東走,一直走到巴黎聖母院。之後穿過巴黎市中心的那座小島,繞到塞納河北側。順著塞納河北岸折返往西走,橫穿盧浮宮,Jardin des Tuileries,之後沿著香榭麗舍大街一直走到凱旋門。我走了整整一天,我看到趴在草坪上讀書的美少女,還有一旁影響美少女讀書嬉戲打鬧的孩童們;我看到了一對夫妻帶著一大隊人馬在Pont Alxander III上拍婚紗照;我看到了眾多騎行者停靠路旁,一起欣賞塞納河畔的日落;我聽到了一個街頭拉手風琴賣藝的老頭演奏的歡快優美的音樂;我在路邊小店吃到了迄今為止最好吃的Crepe;我觸摸了掛在Pont des Arts上那些被太陽烤的暖洋洋的「愛鎖」...那日後我便對走路上了癮,把巴黎主要的幾個區全走了個遍。

也就是從那次起,我不論去哪裡旅遊,我都喜歡沒有目的亂走,就像偵察兵一樣去探索。我不喜歡讀網上的攻略,我不喜歡讀Wikipedia,我就喜歡親自用自己的五感去發現新大陸,去看,去聽,去聞,去嘗,去觸摸。

所以,到此我想來回答題主的問題。去更好的了解一座城市,在安全狀況允許的前提下,我們要親自用最原始的感官本能去體驗它,而非從一篇文章,一個攻略,又或是簡簡單單的一張照片去了解它。


祝好


了解,是一個很主觀的動作。

上面有的盆友從「菜市場「去了解城市,有人通過當地的人(girl)去了解城市。新一醬認識城市的「how」,想必關注我們的粉絲都有所感觸——愛數據,好排名,畫畫也還行,尤其是將數字以不同的形式和顏色組合在一起,展現城市的數據。

我們有扒過「哪個城市睡得早」,從華米科技拿來了31座城市的小米手環用戶在去年6月某一周的睡眠數據,

8點鐘的時候,每個城市醒著的小米手環使用者比例是上面醬紫的。

去優酷和滴滴看了看,發現工作日和周末宅著看劇,出門玩耍的童鞋們有這麼多——

此前我們真的沒想到杭州的朋友們竟然睡得也蠻早的。

我們的腦洞還開到了大家的廚房裡——不同城市的人在下廚這件事上有啥區別。

你看,北京、上海、佛山的「下廚房」用戶最有創作奉獻精神——

關於蘇州,我們調查過它的工業園和高新區的發展模式,也探尋過它在《天龍八部》里的重要地理位置;新一醬專門騎著杭州小紅車留下了特別的「到此一游」的路線圖紀念,順便搞清楚了杭州公共自行車發展模式,那個時候摩拜還木有現在這麼風靡。你造嗎?「杭州模式」是最成功的公共自行車系統。

新一醬了解城市,就是從身邊的點點滴滴,去追尋彙集在一起的數據,探尋數據背後的故事,探索城市新的變化、發展和機會。

歡迎從新一醬 - 知乎這裡了解你的城市。


我判斷城市好壞,一看公廁,二看公交。

生活便利、對人友好的城市,才有繼續探索它的底蘊、文化及歷史的意義。所以,朋友們我可以提前排除武漢了嗎


吃完這個城市的好吃的,其它都不是重點


跑步!
在南京,你可以環繞玄武湖夜跑,各個年齡階段的人都有,沿途還有民間藝人在唱歌跳舞;
在南京,你可以在河西南京眼下跑步,吹著長江的風,奔跑;
在南京,你可以沿著漢口西路從河海跑過南師、南大和東南;
在南京,你可以在中山陵景區沿著環陵路奔跑,兩遍都是參天大樹;
在南京……

南京眼:

玄武湖:

中山陵環陵路:


唯有食物不會欺騙你。


在旅行中如何深度體驗一座城市?

當你到達一個陌生的城市時
會不會有一些這樣的疑問
?

「這裡的哪條街道上有好吃的當地美食?」
「這裡的人們喜歡去哪裡購物?」
「這裡的街頭藝人會在哪裡出現?」
……

如果你有這樣的疑問
那麼我們只能告訴你
這些問題
也許在深度體驗過一座城市後就能得到答案

那麼,有哪些深度體驗一座城市的方法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問題~

?


1.吃一頓當地的麥當勞或KFC
可不要以為分布於世界各地的麥當勞或KFC有著相同的菜單,正如國內的麥當勞有川辣香撕豬肉堡、KFC有老北京雞肉卷,國外也有因地制宜的快餐。

△韓國KFC特色漢堡

△奧地利麥當勞特色麵條

2.吃一頓路邊攤或燒烤小吃
雖說路邊攤或燒烤小吃並不是十分衛生,但美味在民間!最有當地特色的美食怎能錯過呢。

3.去本地人吃飯的地方體驗特色早餐
現在不出國都能吃到很多國外的特色美食,但有一些當地的特色味道與飲食文化只有去了才能體驗到,尤其是當地的早餐。做好攻略或問一問當地人,都能找到最具本地味道的早餐店。

4.品嘗各國可樂的味道
從小到大,可樂是喝了不少,可是肉桂味的可樂你喝過?櫻桃味的呢?還有薑汁味、冰激凌味的呢?可以說,世界有多大,可樂的口味就有多廣,每去一個地方你都可以嘗一嘗當地最獨特的可樂。

△俄羅斯的冰激凌口味可樂,圖:http://weburbanist.com

5.嘗嘗本地的特色啤酒
有一些當地生產的啤酒會因為運輸、保質期等原因而不外銷,可是那美味卻口口相傳。所以當地人和你談論本地啤酒有多好喝時,可以去嘗一嘗,瓶蓋也可以留作紀念。

6.喝當地的牛奶、酸奶、乳製品
和啤酒一樣,許多奶製品會因為保質期等問題只供當地人購買,而有一些奶製品或許有著奇特的味道,所以去喝當地的各類奶製品,也是體驗當地特色的好方法。

7.逛當地的超市、便利店、菜市場等
每一個地方的超市、便利店、菜市場等都具有濃厚的當地色彩,比如泰國驚險又奇特的美功鐵道集市,日本便利店好吃又不貴的獨家美食等。

圖片來自窮游用戶:Doozee

8.去當地的教堂、博物館、CD店...
在教堂,你能見到當地獨一無二的宗教文化;在博物館,你能知道許多不為外人所熟知的歷史;在CD店,你能找到另類的當地唱片,也能遇到一些有趣的當地人……還有什麼理由不去這些地方呢。

9.與當地人交流
只要你語言過關,與當地人交流便是最簡單有效的深度體驗一座城市的方法。在與他們的交流中,你能知道許多當地人愛去的地方,愛吃的東西……這或許比成堆的攻略更管用。

10.留一些當地貨幣
每個國家的貨幣上總有一些代表文化的符號,有一些是印著做出貢獻的人物,比如說不同面額英鎊上的科學家、文學家;有一些則是腦洞大開,比如說印度2盧比硬幣上的「v」字手勢、紐埃的卡通硬幣等等。

11.買一套當地的服裝
在當地購買的服裝不僅能作為旅行的紀念,還能作為一種了解當地文化的途徑,有時候還是拍出與眾不同的旅行照的得力助手呢。

12.買一份當地的報紙
如果你與當地人聊天時會害羞,那麼不妨買一份當地的報紙。「當地人最關注的事情是什麼?當地的政府是怎樣的?當地有哪些趣聞?」等等這些問題,或許都能在當地的報紙上找到答案。

----------------------------------------------------------------------
窮游網在微信上徵集的部分網友回答:

自由的飛翔:
選擇酒店的時候,看看酒店的評價,盡量找分數高的,評價來自不同國家的旅行者的那種酒店,跟酒店老闆聊天,租個自行車去騎行逛逛可以去到城市細微的地方

小帥花~:
該迷的路不能少迷

SL:
一定要去當地的海邊或者爬山去看日出日落 日出那一霎那真的是心花怒放了

滕波2 :
很簡單哦,就是在一個地方多待幾天。例如,當我在清邁住到第九天的時候,文中提到的那些事情都已經做過了,還加上更多體驗,比如去佛寺里聽一個小時的泰文祈禱,到郊區吃一頓純素餐,微信搖出一位當地姑娘約出來喝茶。。

Liu 劉喆:
去看一場當地的足球比賽

Daisy :
住當地民宿(我一般在airbnb上預定)和房東聊天,了解當地人愛去的地兒愛吃的食物。自由行多走路少打車,乘坐當地的交通工具。逛逛當地的大學也能體會到這個地方的「精神」

Y:
坐當地的bus 欣賞當地的風采 沿著小路一直走 領略不一樣的生活

琴台:
我是採取打工旅行的方式,深度體驗一個城市,因為和當地人一起工作,所以他們全天的生活安排都很清楚,從他們的八卦中了解他們的家庭孩子教育,夫妻相處,生活,娛樂方式,方言,忌諱,地方特色,這些都會有深入了解。差不多一個月打工就足以了解到,導遊不會告訴你的各種事


黃黃文琳 :
我覺得要先在網路上查找旅遊地特點,對症下藥 1.在相對大的城市旅遊就去逛逛公園, 2.在歷史悠久的地方旅遊就可以去看看博物館, 3.有比較好的大學的城市可以逛逛大學, 4.在海濱城市去逛逛漁市,在昆明這種水果多的要命的地方一定要去逛水果市場或者菜市場!驚喜到爆!!

肥魚:
不僅僅是吃,最好能觀看特色食品的製作過程,除了食品外,還有當地特產的生產過程,比如到了越南看看魚露的製作,到了西藏,觀看唐卡的繪畫過程,這是印象最深的體驗,如果能參與當地人的生產勞動那就更進一步了,東北跟老鄉采蘑菇挖人身,海邊跟漁民去捕魚等。

小芳芳:
逛當地的書店,可以看出他們都對哪些有興趣,以及思維的深度

變體法案大伸腰 Raudonas-Y:
去當地的電影院和當地人一起看電影,去菜場買菜,找租房公司問租金價格地段。(不開玩笑,是我真的會做的)

康康:
去當地的博物館,博物館是我很喜歡的地方,可以了解一個城市不為人知的一面

_MrKhyunyul:
一定要去書店/圖書館!這招國內國外都適用!首先在當地的書店尤其獨立書店通常都會有比較有當地特色的圖書,介紹這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地理歷史等等,可以彌補旅行體驗當中一些不足,更能深入了解這個城市背後的故事;還有手繪地圖簡直是大愛啊,不僅當時可以做參考,也可以作為不錯的紀念品帶回來。其次我覺得就是要去大學看看,感受這個城市的人文氛圍!最後我個人喜歡無目的地坐當地的公交車(不要地鐵!啥也看不到),沒有目的地,看哪裡喜歡就下去走走,然後再隨便上別的車,很多時候無目的地做一些事會有更多的新發現。

錢悶悶:
找一個當地的男(女)朋友,"親密"交流,有什麼比這更快了解當地風土人情的方法呢?

henry:
1、住青旅,與其他驢友交流心得。2、慢逛城市,穿梭小巷大街中,去當地人最多的餐廳,吃最多人點的小吃。3、在機場碼頭等索取旅遊地圖,篩選尋找旅遊特色熱點。


看了這麼多,點個贊再走吧~~

微信公眾號:窮游網(qyer2012)
微博:窮游網的微博
知乎:窮游網


-

住到老城區去,找個舊一些的小區,老人多的地方,聽聽他們講話,看看當地人去哪裡買菜吃飯,市井文化是如何的,吃當地菜,學做當地菜。

然後去博物館與圖書館,一定要坐公交車去,留意當地的建築與規劃,翻翻當地的市志或縣志,看看當地的老照片,閒時再去逛逛市內的景點。

如此住上一段時間,便了解那個城市了,畢竟哪的酒店都一樣,走馬觀花的轉著景區拍照也沒有什麼樂趣。想要了解一個城市,就去體會那的市井生活吧。

我住過一些城市,最短的一年,現在僦居福州,但我並不喜歡這,以後也不會。我會留在這,只因女友在這,如果她選擇在福州發展,那我也會一直留在這,但終究不會因為她而喜歡這,因為她與城市終究是兩回事。


推薦閱讀:

人生這玩意,真的可以規劃么?
你有哪些強行聊天的經歷?
空閑時間很少如何制定健身計劃?
大家對全職媽媽或爸爸怎麼看?如果有小孩會考慮全職在家帶小孩嗎?
有哪些不太燒錢又相對拿得出手的愛好可以培養?

TAG:生活 | 城市 | 旅行 | 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