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Williams 和 Hans Zimmer 的電影配樂風格有何異同?

作為一個影迷,兩位大師的作品都非常喜歡,但跟人聊起時卻總覺得沒法準確的表達這兩位大師作品風格的異同,求影視音樂方面的高手指點。


JW擅長傳統管弦樂,原聲樂器為主,配器思路精準。
HZ擅長電子音色使用和調製,管弦樂器很多時候只是單純地起填充效果。
簡而言之是「配器師」和「音響師」的區別。JW側重樂譜的聲部邏輯,HZ側重音響效果和音色。一個是茱莉亞科班一個是混音師摸爬滾打,當然要多干自己擅長的領域嘛。
另外,作者標註JW的作品一般都是JW本人做的,HZ嘛工作室助手一大堆。
另外,HZ較喜歡用三和弦……


John Williams是那種傳統的古典學院派作曲家,用弦樂突出影片或角色的主題旋律,一個曲子就可以代表整部影片,所以他的專輯曲目列表大多都能看到:《xxx main title》或者是《xx"s theme》《theme from xxx》 ,他最出名的電影配樂也都是主題旋律。

個人感覺Hans Zimmer相對少一些傳統意義上的主題旋律,那種可以概括整部影片的曲子(加勒比海盜例外)。他給人印象最深的曲子往往都是描寫某一段情節或配合某個畫面的,比如近期的極速風流、鋼鐵之軀、獨行俠還有早點的達芬奇密碼黑暗騎士珍珠港,音樂與劇情搭配得非常出色,且電子合成器+交響的運用的爐火純青,所以聽著十分震撼。


John Williams 和Hans Zimmer 各有所長,前者是經歷過好萊塢黃金時代的傳統派大牛作曲家,後者是從合成器演奏領域步入電子交響的高新科技概念作曲大師,如果非說倆人最大不同是什麼,那就是兩人接的片子基本上就根本不一樣,所以對音樂的需求也不一樣~~

John Williams 18歲在UCLA的時候就開始研究音樂了,兩年後入伍空軍,這期間做了很多跟軍樂隊有關的事情(這也不難理解為什麼他的音樂英雄主義氣概十足),JW這時候就開始參與電視劇配樂工作了,23歲退伍之後去了茱莉亞音樂學院,大量接觸了爵士樂,這些學習經歷讓他日後在電影配樂中使用了許多爵士樂一樣古靈精怪的小線條旋律與不和諧的和聲還有突如其來的轉調,並且在一般的16聲部管弦樂里,JW的配器是全方位無死角的,無論是木管組還是銅管組還是弦樂組還是打擊樂組,他沒有弱項,這在《星球大戰》、《ET外星人》、《奪寶奇兵》、《哈利波特》中體現得淋漓盡致,JW剛出道就趕上了好萊塢黃金年代,那個時候大量的劇情片文藝片喜劇片戰爭片冒險片基本上讓 JW給做了個遍,包括恐怖片,他就沒有沒做過的類型片配樂。。。當然還有一個類型,當時他是真的沒機會做,那就是科幻片,直到1977年,喬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才讓JW把這個類型的空缺也給補上了,那時候的視覺特效是非常有限的,其表現形式更近似舞台劇,因而畫面和表演都給音樂留出了大量空白以便填充輔助的情緒,這也是為什麼傳統派作曲家都創作過很多讓人難忘的電影主題旋律,那時候的電影就需要音樂來做這些畫面以外的事情,大家的路子都沒有脫離「演奏廳音樂」,因此脫離畫面去聽,也是極具欣賞價值,JW大部分的曲子音符密集度相當高,演奏難度也非常大,他真的做到了傳統音樂表現上的極致~~

而Hans Zimmer 呢,雖然從小學過鋼琴,但是並沒有系統學習過傳統音樂,70年代電子合成器音樂興起的時候,他就組樂隊玩合成器去了,就從這點來看,HZ跟JW也是兩個時代的人,這就是代溝。。。後來在倫敦,HZ才遇到了他的恩師Stanley Myers 教了他正統的管弦樂配器方法,而這時候HZ已經年近30歲了,他錯過了系統學習管弦樂的最佳年齡,想死磕管弦樂已經來不及了,那時候已經有很多傳統派好手活躍在好萊塢第一線,HZ只能走折中路線才能體現差異化,HZ在80年代做的配樂乏善可陳,他在劇情片里實在得不到多大的施展空間,1988年的《雨人》也僅僅是片子更加出名,我們絕大多數人差不多都是從《獅子王》開始知道HZ的音樂,那時候是1994年,HZ已經37歲了,雖說這個歲數在作曲家裡不算大齡,但一直這樣下去的話,也就只能是個二三流配樂人,但HZ的運氣不是一般的好,1995年的《紅潮風暴》和1996年的《勇闖奪命島》還有1998年的《細細的紅線》讓HZ搭上了戰爭動作片的快車,尤其是《勇闖奪命島》在配樂老將Nick Glennie-Smith 的悉心調教之下,HZ掌握了他賴以成名的電子管弦樂的配器方法,加上他自己是玩合成器出身,舉一反三,馬上就把合成器那套東西變個花樣用在了管弦樂當中,效果奇佳(不過我不認為HZ是電子管弦樂第一人,Brad Fiedel 早在1984年的時候給《終結者1》的配樂里就隱約出現了工業電子加簡單的管弦樂成分,到了1991年的《終結者2》就更加明顯了,1987年Alan Silvestri 的《鐵血戰士》也出現了類似成分,這都比HZ要早),同時HZ自己的工作室Media Ventures 後來改名叫Remote Control Production 這段期間,配樂項目接到累癱,數錢數到手軟,人員得以迅速擴張,各種來自英國德國美國和南美的優秀新人作曲家、配器師、混音師、軟體開發工程師都圍繞在HZ身邊,把HZ在傳統音樂上的短板全都彌補了,而此時電影工業也發生了巨變,電腦後期製作能夠實現許多以前實現不了的效果,視覺特效上的細節可以說已經飽滿到無以復加,幾乎不給表演和音樂留出什麼空白去表現,此時,電影音樂的作用就不能像黃金年代那樣有大量歌唱性的主旋律去輔助敘事,而是更近似音效的作用,純粹的節奏loop和重音齊奏也能算是一首配樂,倒退三四十年這是不可想像的,HZ真的是趕上了一個好時候,如果給他扔到好萊塢黃金年代,他只能去當個打譜子的。。。

公平滴說,JW和HZ都有著常人所不能及的優點,JW以現在82歲的高齡還在繼續譜寫恢弘篇章,配樂手段比年輕時候更加狠辣,更讓人摸不著頭腦,無法預測他下一小節是什麼旋律;HZ已然是地球上最功成名就的電影作曲家卻不滿足往日的手法和工作室坐鎮的大批能工巧匠,不斷嘗試用新的元素和新的配樂概念來豐富音樂在電影中的表現力,兩人都為了電影貢獻了自己的一生,他們都是這個地球的瑰寶,值得我們學習和尊敬~~


實話說真的很佩服JW使用傳統樂器的能力,不過以現在電影音樂的口味而言HZ無疑大贏家。畢竟現在不是幾十年前只有傳統樂器的年代了,現在的電影音樂不僅考傳統的配器能力,如何使用電子音色的能力一樣重要,畢竟導演(配樂者的客戶)關心的是音樂能不能托出情緒,並不關心你用了啥(除非關係到製作成本…)。以現時的電影音樂審美來說,現在的電影音樂在厚度上比幾十年甚至十幾年前都厚得多得多,尤其在極低頻部分,如果沒有電子樂器的補強,將會嚴重缺少厚重感(當然如果是小清新愛情片也用不到低頻…)。

因此,JW和HZ都在各自最好的年代發揮出了最完美的功力,作為後生不管怎樣都只有膜拜的份…


配器上講 JW依賴真實樂器 zimmer加入合成器 後者更21世紀些 所以JW這方面看起來更「傳統」些
樂理來分析 JW就未必傳統了 他對近代浪漫主義 爵士 全音 民族音樂等等方面涉及之廣 之精通 是遠超zimmer的 而且他有強大的學院作曲 理論 指揮等知識和經驗作基礎 音樂上的造詣甩開zimmer幾條街 但只有內行才聽的出一首幾分鐘的主題音樂他做了多少種花樣 一般大眾就只能聽出好聽或者不好聽
越內行的學院派應該是越看不起zimmer的 他的和弦進行 對位等等都是樂理中最基礎的應用 但是他對合成器的熟悉讓這些簡單的和弦增色不少 重複十幾遍都不會讓大多數人厭倦
這麼打個比方 我要吃蛋 JW給我上了鵝蛋 雞蛋 鴨蛋 鵪鶉蛋 甚至恐龍蛋 zimmer就只選了雞蛋 但是他上了蒸蛋 炒蛋 皮蛋 有時候臭蛋。。。


我一直覺得每個一本正經地去問莫扎特和貝多芬有什麼異同孰高孰低如何評價的人,可能倆都沒怎麼認真聽。


不是專業人士,只說說感受吧.
舉個例子,jw給(慕尼黑)電影的配樂,hz給(石破天驚)(cod mw)的配樂,都很宏大,與劇情結合的很到位。
也許是所配的電影不同的緣故,jw在慕尼黑里的配樂顯得十分沉重,尤其是主角的主題,簡直如同哀樂一般,心情不好的時候聽挺催人淚下的。我聽過的一些jw的配樂基本都是這種風格,感覺很古典,內涵深厚。
hz給石破天驚的那段配樂,聲音的起伏,樂器的混雜。當時一聽高潮部分就覺得一身雞血,所以騎車跑步健身的時候都比較喜歡聽,感覺帥爆了,經常被國內的一些電視節目引用,也不知是不是盜用……cod mw里的配樂也是我所聽過的fps類遊戲里最棒的,和石破天驚一個曲風,該高亢高亢,該低沉低沉,帶入感很強,我覺得這也是cod mw系列的一個成功之處。
總之感覺跟jw完全兩個曲風,感覺hz更適合美式戰爭大片,jw則很能體現哪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就比如慕尼黑和辛德勒名單都是很好的代表。


首先給答主@夢旅十方贊一個,jw音樂還是走的偏古典路線,可能受限於器材和設備科技成本等因素,而hz如前答主所言,音樂功底沒法跟jw比,但電子合成這種作曲方式確實比較順應現在好萊塢大片的潮流,可以說jw和hz都是各自時代電影配樂風格的縮影。

除此之外,我還想補充一點,這是我和朋友討論過的:相比較於jw,hz的配樂缺少一種靈魂(他一些商業片的配樂感覺甚至可以在同題材影片之間通用),可能是作品風格太過廣泛的緣故,而jw的配樂則特別能彰顯一步影片的精髓,比如像星戰、超人、辛德勒名單、哈利波特這些影片的配樂,但凡人們看完影片都能順口哼上幾段主題旋律。當然,hz也有他的優勢,hz的配樂更擅長於烘托一段特定場景、一個特定畫面的氛圍,增強觀眾的代入感,這也是他作品風格廣泛原因之一吧(其實我也覺得,說hz的配樂主要是氣勢磅礴真的有些片面,印象深刻的幾部動畫電影如馬達加斯加和功夫熊貓這種,還有像hz早期的雨人之類的影片配樂,說明了hz對不同風格的配樂都具有超高的駕馭能力,部分也歸功於hz創作團隊具有比較豐富的陣容)。

所以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jw更擅長於譜寫一部影片的主題基調,各種main titles那種,可以非常鮮明的表達影片的主旨和精髓;而hz更擅長於製作烘托氛圍的配樂,增強觀眾的影片代入感,使其心裡產生共鳴。兩人共同之處在於:都具有無與倫比的天才般的創造力。

PS:本人相關音樂知識幾乎為零,所以沒法從專業的角度作答,以上答案僅出自於個人對兩位大師音樂的淺薄理解和本人的審美觀念。


Williams一般都是大樂隊編製配樂,到寂寞哥那兒都變成電子合成器了。


專業系統的分析我做不來,僅從個人欣賞角度來講——

John Williams一直是我覺得過譽的一位電影配樂家(當然JW在電影配樂以外的領域另有成就不談),其配樂概括起來講無非就是美式、大氣、傳統這麼幾個屈指可數的關鍵字了。

Hans Zimmer前期(00年以前?)的作品還處在跌打滾爬階段,實在也沒什麼好說的,這幾年感覺開始爆發了,對旋律和節奏感的把握都屬上佳水準,和電影情節本身的契合度也可以做得不錯,而且目前仍在上升期,後勁很足。


推薦閱讀:

如何解讀《閃靈》這部電影?
拍攝有 70 米高的日本高達電影,是否會比《環太平洋》更成功?
星座與導演,諸如庫布里克,希區柯克,卡梅隆,諾蘭,清水嵩,陳凱歌都是獅子座,why?

TAG:電影 | 音樂 | 電影原聲 | 背景音樂BG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