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電影《告白》?

在電影的最後,女教師對同學A說今天你的重生將開始,然後又說開玩笑的,究竟想表達什麼?還有在女教師說自己的女兒背殺害是班上的同學嘻嘻哈哈讓我感覺默默惡寒?這是否是一種隱喻?


這是一所普通的中學。

教室喧鬧,因為同學們的春假即將到來。

班主任森口老師全然無視這片吵鬧,自顧自地向同學們作最後的告白。這裡的「告白」,指老師心中的秘密。

▲放假前,老師的告白

數月前,老師四歲的女兒被發現橫屍在學校泳池。

警方認定這是意外事故,老師卻非常清楚,真兇就是自己班上的兩個學生——少年A和少年B。

講台上,老師用粉筆寫下一個「命」字,向A和B宣告:這件事不會就這麼了結,我會讓你們知道你們犯下的罪有多沉重。

「剛才你們都喝了牛奶吧,我在牛奶里,摻了感染HIV病毒的血。」

▲少年A和少年B反應驚愕

[下妻物語][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島哲也的電影色彩一直明烈乖張,甚至五顏六色肆意拼貼,直至[告白],他似乎在刻意收斂用色。

暗灰,冰藍,墨黑,在壓抑的色調、凝滯的氣氛中,主角們的告白進行得不動聲色、心平氣和。

少年A

他一直以透明人的身份存活著,長期的被無視使他更渴望被關注,尤其是母親。

好不容易因某個大賽拿了獎,廣受人矚目的卻不是他,而是一條少女殺死父母的新聞。

「即使因為優秀而拿獎,也沒人注意到我不是嗎?」A說,「殺人有什麼了不起,要是我,肯定連殺人工具都自己做。

▲單純的外表,醜陋的內心

他真這麼做了,試驗品就是老師的女兒。

少年B

他被母親寵愛,性格卻懦弱不堪,一直沒有朋友。

剛入學時,他加入了體育部,人家卻連球拍都不讓他拿。B雖不滿,卻沒有告訴老師的勇氣,只能在筆記本上寫滿「去死」泄憤。

▲本性懦弱,只有獨自發泄

後來,他因違反學校「不準出入遊戲廳」的規定,受到處罰——為期兩周的泳池邊和更衣室的清掃。

二月初,A開始和B搭話,只為讓B加入自己那可怕的計劃。

A和B

兩個天真少年,一個用電流將老師的女兒嚇到失去意識,一個笑著將那女孩拋進游泳池。

他們共同殺害了老師的女兒,對待死亡如同兒戲,還笑著說,「因為是未成年人,殺了人也會收到少年法的保護,不會被判死刑的。」

少年A電暈女孩,只為引起母親注意。少年B殺害女孩,誰叫所有人都說他懦弱。

▲殺人,竟變成一件稀鬆平常的事

老師

她根本沒有往A和B的牛奶里摻有HIV病毒的血,卻達到了想要的效果。

春假後,少年A來校上課,卻遭同學排擠和校園暴力。

少年B一度請假,在家中歇斯底里地吼叫。他自己碰過的東西決不讓母親碰,且全部洗凈擦亮,但自己既不洗頭,也不洗澡。

▲兩個少年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老師的那場告白,像一隻大手,翻動擠壓著整個森林的山川樹木與小溪。

她以復仇者的身份,給學生上了一堂關於生命的教育課。

那麼,這場告白的源頭是什麼呢?

老師:我愛我的女兒。

少年A:我想得到媽媽的關注。

少年B:我,我要證明自己並不懦弱。

故作強大的弱者,欺負比自己更弱的人。被欺負到底的人,則以扭曲的方式證明自己的存在。

▲殺人者荒唐,但有社會成因,告白者冰冷,但意在警世

老師,少年A,少年B,每個人的告白,都將電影變得逶迤婀娜,將「告白」作日語時的意義展現的淋漓盡致——

說出心中的秘密,坦白自己的罪行。

——增訂——

[告白]的導演中島哲也在電影拍攝過程中瘦了十公斤。

據說,他以前拍片,身邊的工作人員都會瘦,只有他會變胖。

但在拍[告白]時,中島花了不少心思,反覆推敲琢磨戲中人物的心理。因此,他在沒有節食的情況下瘦了一圈。

▲[告白]片場照,導演中島哲也和女主松隆子

| 六姨太

編輯 | 崔獻醜

| 饕餮毛


「既然我知道你是一個惡人,又何必在乎你是不是孩子。」

你可以把它理解為對「未成年人渣保護法」的譴責,這個視點很關鍵,就如同「一些處在極度虛弱狀況下的年輕人是否一定要給一個飛揚跋扈體力精健的老人讓座」的討論一樣,它試圖透過一些社會體制一貫沿襲的傳統(惡習)來尋找事件的本質。

比如頻發的校園暴力事件,那些過早展現「性開放」、「嚴重暴力傾向」的孩子的,是否應當用「未成年人保護法」來給予赦免,會不會造成惡人進一步的發展?因為這些出現嚴重陋習的孩子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家庭、社會規章的約束是失效乃至是縱容他們的行為的,無惡不作的江洋大盜很可能是兒時就小壞事做盡的小地痞。

所以,這部電影是無比冷酷的,那位老師的形象與普遍的教師形象出現了巨大背離,她意識到懲罰惡人,必須首先不把他當作孩子,要必要用極端的方式使之覺醒,或者付出代價。


善良和公正不是一回事。


其實可以聯繫上面少年a的「爆炸演講」情節

然而他說完了這些之後,說的是

並按下控制他以為會現場發生大爆炸的手機按鈕

就是證明,他前面所說的,都是假話。
「開玩笑的」表明他的意圖與前面所述恰恰相反。
所以老師所說的今天將要重生?
別傻啦,開玩笑的:)
p.s.很明顯他非常依戀的媽媽是真的被他親手製作的炸彈炸了,所以他怎麼能好過?

至於在關乎性命這麼嚴肅的話提前學生也能嘻嘻哈哈,也能隱秘的去表現或者說諷刺中學生的素質教育問題吧。
另外,也可以跟新學期他們對待少年a的態度對比。為悠子老師感到可憐同情其實只是為他們眾人欺負少年a一個提供借口。兩相對比下更突出偽善。

個人觀點,謝謝閱讀。ヾ(*′?`*)?


在電影的最後,女教師對同學A說今天你的重生將開始,然後又說開玩笑的,究竟想表達什麼?
因為少年A把別人的生命當做玩笑來看待,老師最後想讓A體會一下如果自己的生命被開玩笑是什麼滋味。
還有在女教師說自己的女兒背殺害是班上的同學嘻嘻哈哈讓我感覺默默惡寒?這是否是一種隱喻?
意思是班上的學生不重視生命的可貴,老師很討厭這一現象。個人覺得這句話很直白。


以上為個人見解。


《告白》

我一直很害怕看恐怖片,但是很奇怪,這裡面每個關於殺人和屍體的鏡頭沒有讓我產生很大的不適。拍的很唯美,每個鏡頭都像是MV,教室里的歡笑,校園裡的霸凌,冰箱里的屍體碎塊,少年揮刀殺人的動作以及每個人的告白。

這部電影的亮點大概是我以為松隆子會仁慈會聖母般地終結這一切,但是她選擇復仇。而且是最最殘忍深刻的復仇方式,讓他手刃自己愛的人和唯一一個懂自己的女孩。

我看影評很多人說人性本惡,但是從頭到尾我感受的是。是我愛你,為了你,我可以草菅人命。


渡邊修哉戀母,因為想引起母親的注意,殺人。

下村直樹希望得到朋友的愛,陪同殺人到殺人。

森口美月渴望一個理解自己的人,接納修哉,在維特老師的行動中做了一個冷漠的旁觀者,她「殺了」維特。

森口悠子深愛愛美,「殺」人。

在和美月,悠子的相比之下,渡邊修哉從頭到尾都是冷漠的。

美月因為備受欺凌內心有了巨大的陰暗面,殺害自己全家。在遇到修哉之後,她慢慢變得輕鬆快樂。(我印象深刻的是她趴在地板上,一邊寫信,一邊晃腿。)但最終沒能逃脫修哉的殺害。

悠子在失去女兒心裡有了陰暗面。但是在與美月交談後,她哭了。我猜她是在為自己親手把美月推入深淵而心痛難過。

而修哉從來沒有愛過美月,他只愛著母親。因為這份沉重的愛,他把其他所有人的生命都當作草芥一般。

主題是 我愛你,為了你,我可以草菅人命。


個人見解,如有雷同,不勝榮幸。

有好多朋友說美月沒有殺人 估計是我記錯了


這個電影關注的人好少啊……當初看完原著一身雞皮疙瘩,然後也去看了同名電影,微博第二期也寫了《告白》,所以做一個搬運~
—————————————————————————————————————————

乍一看《告白》這個名字,我的第一反應是純愛小說,然而當我讀完第一章的內容以後,不由脊背發涼,汗毛倒立,也真正理解了這部作品為何要叫做告白。

所以咱們今天就來說一說這部由日本小說家湊佳苗原著小說《告白》改編的同名懸疑推理電影。

原著用五個人的「告白」敘述了一件完整的事情,就是森口悠子的女兒意外身亡,她向兩個正處於「未成年人保護法」下的學生實施了復仇的事情,概括來說就是:滿級完虐新手村。或者:私以內,全員有病。

關於電影和原著的分析,先說說二者劇情的安排以及人物出場順序的區別。


原著中,作者分了六章,出場的告白者分別為森口悠子,北原美月,下村直樹的二姐(主要是直樹母親的日記內容),下村直樹,渡邊修哉,森口悠子。串聯全文的第一人稱使得讀者在沒有讀到最後一個字之前,無法完全地將前文的線索串聯起來,這正是此種文體的高明之處。

而電影版則側重於以時間線的方式將故事串聯起來,當然這樣的安排不會有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感覺,場景的快速變化和告白者的隨時更換加重了電影緊張詭異的氣氛。

兩者皆有好處,但對於一個抖M來說,原著更勝一籌。看推理小說的時候,最為刺激的不是揭開真相的那一刻,而是在前期的推理裡面,跟著書中的人物一步一步接近真相的過程。

這次我們沒有目錄,並且,電影之於原著的改動太多,我們主要就來說說無論原著還是電影,最讓我驚嘆的角色——森口悠子老師。

原著開頭,本作主角森口悠子老師正和學生們做著最後的告白,乍一看是非常大篇幅的意識流描寫,老師用著非常平靜的語調和學生們敘說著自己的生平,少年犯和未成年人保護法,細思恐極的愛女死亡事件,最後用欲蓋彌彰的手段將兩名犯人的身份公布。

電影花了三十分鐘的篇幅在森口的告白上,時間不長不短,但初看電影的時候卻完全被震驚。原著中並沒有過多描寫學生們在聽老師這段告白時的氣氛,動作,神情,我只能腦補若自己仍處於學生時代,全班同學聽班主任說話時的場面,那必定是正襟危坐(假的),表情凝重(裝的),間或對著老師點點頭,裝作一副深以為然的樣子。

天朝和霓虹的學堂氛圍自然是不一樣的,但我腦補又並非毫無根據,在森口說自己即將離職的時候,對於學生的反應,有這樣一句描寫:「發出惋惜聲音的人,謝謝你們。

我想,就算學生們並沒有全心全意在聽老師的演講,至少還會對老師的離去表示惋惜,但電影中,這一段學生們的表現實在令我膛目結舌,一是和我腦補的書中場面完全不一樣,二是感受到了更深的絕望:

飛在半空中最終砸到人的棒球,和周圍的人聊天嬉笑,甚至起身隨意走動打鬧,沒有一點老師正在講話的氣氛。

而在森口說自己將要辭職的時候,電影中的孩子們並沒有表示惋惜,而是

除了美月,大家都起身擊掌歡呼,彷彿這是一件多值得慶祝的事情。

森口老師,這你都能忍?

如果說原著里,我全然被老師的告白所吸引,那在觀電影的時候,我的重點則全在了這些學生身上,沒有說電影的這一段處理得不好,只是在誇張了學生的行為之外,還缺少太多關於森口悠子這個人本身的特性。

森口在電影里是什麼形象呢?雖然不受學生的愛戴,但許多細節都表明,她確確實實是一個好老師,甚至她的復仇也被賦予了對兩個少年的教育意義。

但這樣的人設太單一了,因為每個人都是多面化的,光是將某一個特點無限放大,只會讓其缺乏真實感,那現實向作品的意義就變得難以傳達了。

原著中,森口悠子也是個有著自私天性的人,為什麼當老師?

之所以當老師,並不是因為有改變我人生的恩師之類的特殊理由,只是因為我家裡窮而已。

而且如果當老師的話,育英會的獎學金就不用還了。於是我毫不遲疑地參加了教師資格考試。

對於發簡訊說想要去死的人:

但至少顧慮一下你發簡訊的對象可能在做什麼,稍微替別人著想吧。

關於對少年法和少年犯的嘲諷:

「小孩是純真的,這不知道是哪個時代的神話。」

沒錯,就算她會抱怨,會嘲諷,會有自私的一面,但我仍不會覺得她有多可惡,甚至會認為其非常有意思,因為多面性才能給人以真實感。

原著最後,是以森口悠子向渡邊修哉的告白來結束。

這一段值得深入分析的地方太多了,這裡我只拎兩個出來吧。

1、關於那個熱血笨蛋寺田良輝

所以說,改編作品最害怕的就是將一個在原著中細節很多,值得挖掘的人物塑造成了性格單一的人物。

寺田的塑造在影片依舊是略顯單一。影片中的寺田不過是一個熱血笨蛋而已,他執著地對直樹進行家訪,甚至在直樹家門口對其大喊自以為是的鼓勵之語,最後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將直樹逼上絕路,被美月記恨,最後的背影落魄而絕望。

只看電影的話,或許會同情他的一腔熱血被森口利用,或許會大罵這是個絲毫不懂察言觀色的笨蛋,鼓勵學生的方式無聊又自以為是,或許會覺得此人雙商感人。

但原本的寺田真的是這樣的嗎?

確定維特把我拿出的「護身符」好好系在手腕上之後,我問他:

——老師每個星期去家庭訪問,是因為擔心小直嗎?還是老師的自我滿足?

——你在胡說什麼。美蛋不是每星期都跟我一起去,難道不明白嗎?我都是為了直樹著想,擔心直樹才去家庭訪問的啊。

嗶嗶嗶嗶嗶嗶……響起的電子音像是苦笑。維特訝異地望著發光的表面問:

——這是什麼啊?

——請不要介意……。這是最後審判終了的信號而已。

美月將修哉研究出的測謊儀給寺田老師戴上,顯示的結果是,寺田說了謊。暫且不論這個測謊儀有用與否,原著在對寺田為直樹所做的一切行為的目的描述中,給了我們另一種可能,即:他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自我滿足而已。

他真的想要直樹重新振作起來嗎?或許不是的,他所在意的只是那個為了直樹振作而不停努力的自己而已。因為那樣的他跟他所崇拜的「熱血鮮師」櫻宮老師非常像,他喜愛的是那樣的自己。

而這一段也正突出了森口悠子高明的地方,她正是利用了寺田這個特點,才能一步步將直樹逼上絕路。森口老師,您真的不考慮去當心理老師嗎!

所以這就很細思恐極了吧!沒有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我非常片面地給寺田下了一個定義「他或許是部小說中唯一一個沒有陰暗面的人」,可惜打臉來得太快,我捂著被打腫的臉感嘆,果然是「全員有病」!

2、關於森口和北原美月

這裡著主要講的是電影中美月和森口在餐廳見面,以及之後森口在街上嚎哭的那段劇情。

在這一段的劇情里,森口對美月所說的話,原著中是在最後的告白里,親口對修哉說的,而修哉失去了媽媽從而非常寂寞,甚至企圖以極端的行為引起母親的注意這件事,也不是通過美月才知道,而是森口自己看了修哉給母親的「情書」發現的。

所以電影中的這一段劇情安排著實令我非常費解。

美月看到森口和寺田的見面有何用意?森口的這段告白又何必對美月說起?

要分析這一段,必須結合下面兩段被改掉和添加的劇情來看:

原著中,櫻宮確實發現了森口想要將自己的血液拿去報復那兩個少年的事實,所以偷偷換了他們二人的牛奶,這是在第一段告白結束之後,森口才知道的事實。

但電影中的將此段改成了,櫻宮強烈地阻止了森口,將血液銷毀。那麼,影片中的時間線就和原著又不一樣了,在第一段森口對學生們的告白之前,她並沒有將血液注入兩位少年的牛奶中,所以,老師在說出這段話的時候,原著和電影中所表現的心情必然是不一樣的。

這是第二處的改動,第三處則是加入了一段原著中並沒有的劇情。

在和美月分開後,森口大概已經擬好了要如何報復修哉,她離開餐廳,在空無一人的街道上忍不住跪地哀嚎痛哭。


這三處改動太大相信每一個看過原著的人都會非常在意和費解,為何要這樣安排?

其實,我個人的猜測在前面已經提到了一點,即:她確確實實是一個好老師,甚至她的復仇也被賦予了對兩個少年的教育意義。

這三處最主要是想要告訴觀眾,電影中的森口老師不會真正對少年A實施報復,在影片最後,對森口那句「開玩笑」的用意判斷,如果按照上述分析,那隻能是她並未將炸彈送到少年A的母親那裡,因為一開始就點出了整部影片的用意,即:什麼是生命。森口在電話中跟修哉說的話,已經讓他明白了什麼是生命,以及失去自己最珍愛的人是何等的痛苦,那麼,影片中森口老師的報復就算實施完成了。

我個人的感覺是,影片更加註重森口作為一個老師的職責,而弱化了她另外的身份,比如母親,比如妻子,一個如此鮮明的人物,她身上種種或善或惡的特徵無法在影片中欣賞到,著實非常可惜。

所以在看完原著時所感嘆的「老師報復得很到位,五星好評」,在電影結尾則完全無法如此讚歎。

《告白》無疑是一部好作品,無論從原著還是電影的角度,但可惜的是電影沒有挖掘出原著中更多值得挖掘的東西,而是將藝術的表現手法發揮到了極致,從感官的角度來說,欣賞這樣的影片是非常享受的,但是從該片立意以及深層次的現實意義來說,我們只能在原著中才能發現。


微博@ 原作即是正義 感謝支持!


雖然這片子極致地展現了人性的懦弱、自私、扭曲,讓人感到無盡的悲哀,但我還是覺得有一絲絲的痛快,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是天使,也有裹著天使外衣的惡魔,他們以己為中心,踐踏他人的肉體、靈魂和愛來宣洩自己的痛苦,卻仍被這是非不分的社會所保護。


無圖,略悶,嚴重劇透,慎入。
———————————————————————
關於電影結尾我有些不一樣的愚見。
讓我們從頭捋一捋。
首先明確,悠子老師的復仇方式是讓殺人兇手感受到和她一樣的重要的東西消失的絕望和悲痛——悠子這時候以為對渡邊和直樹而言最重要的是生命,所以想讓他們以為自己的餘生將在戰戰兢兢中度過,從而促使他們自我反省自我譴責,承認自己的罪責——我猜測這就是悠子老師後面所說的重生。
悠子老師明明沒有在牛奶裡面注射血液,卻對他們說注射了。
這是她復仇的開始。
所以可以看出她並不打算讓他們以命抵命,只是為了讓他們心理上承受自己的過失所帶來的惡果。
接下來悠子陸續展開一系列的報復:收買哄騙維特不斷去造訪直樹家直至把直樹逼瘋;幕後推動全班人對渡邊的霸凌。
但霸凌最終終止了,再加上悠子發現渡邊心中最重要的東西並不是生命,而是母親的關注和肯定。
於是迎來了電影的另一個波折——悠子假裝成渡邊的母親在渡邊的網站上留言,引渡邊到他母親的辦公室,讓渡邊知道母親已經再婚度蜜月去了,已經開始新生活了,讓渡邊認為母親已經徹底拋棄離開了自己,心裡的信念崩塌。——導致渡邊絕望尋死,還想讓全校同學陪葬,在學校里安裝了炸彈。
從愛美到水原到全校同學, 渡邊為了引起母親的關注已經犧牲了太多無辜的生命。
這才是真正激怒悠子的地方(從最後悠子與渡邊的通話內容可以看出)。
因此我認為她是一個有大愛的人,她從喪親的哀怨中跳脫出來,阻止渡邊,拯救其他人的生命。況且日本的少年保護法使未成年罪犯逍遙法外——這當然是不合理的,故悠子的復仇,難道不也是一種懲惡揚善的正義之舉嗎?
扯遠了。回來。
接著悠子借花獻佛拿走了學校里的炸彈,破壞了渡邊的計劃。 悠子告訴渡邊,她告訴了他母親一切,說了渡邊對母親的思念,和對母親的讚許的渴望,並把炸彈放在了她的辦公室。
電影有一個我很喜歡的前後呼應,前是渡邊演講時——
「每個生命都是寶貴的,沒有誰的命是可有可無的,每個人都應該熱愛生命。」
「開玩笑的。」
然後他按下了引爆炸彈的按鈕。
後是悠子在電影中的最後兩句台詞
「從這一刻你才真正開始重生。」
「開玩笑的。」
然後電影結束。
母親死了?
貌似並不是的。
證據一:悠子在電話裡頭嘲笑渡邊「你的偉大發明太幼稚了我三兩下就解決了」 ,後面又說把炸彈放在他母親的辦公室,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如果在排除bug的前提下,只能證明,悠子在撒謊,她已經把炸彈拆除了。
況且一個痛恨濫殺無辜的人,你讓我拿什麼相信她會把炸彈留給那個母親?
證據二就是悠子最後說的那兩句話——我要讓你體會到重要的東西消失時是怎樣的痛徹心扉,我要讓你知道人生無望是什麼滋味,我要你感同身受,我要你至少有一刻如我一般生不如死。怎麼樣?好受嗎?只要你痛,我就真正復仇成功了。好了,開玩笑的,你媽沒死,沒有人死,因為本來就不應該有人死。
開玩笑的。
———————————————————————
結論:悠子沒有殺死誰。
這是一個絕望的失女的母親,用盡全力要抵抗社會和法律的規則誓死讓兇手罪有應得,並最終拯救了許多人,包括兇手渡邊。
也拯救自己。
我不否認這部赤裸裸描繪人性的影片讓我毛骨悚然,但我依然在裡面看到了一點人性之光。哪怕只有一點點。
就算是我不願面對醜陋的現實吧。
人類還是有救的。


在說人性本惡。
作為一個醫學生,學習了胚胎學之後,充分了解了一個人類個體是如何通過殘忍而又蠻橫無理自私至極的過程從母親手裡偷來搶來生存的權利。

然後看了這部電影,覺得它是在說人性本惡。

小孩子往往是最殘忍的。這部電影主張沒有任何清白的受害者。少年A自不用提。少年B從一開始被認為是無心之過,再到後來剖白內心醜惡到最後弒母而苟且的過程;班長從一開始無辜又善良的角色,到後來露娜希身份的曝光;而那些普通的同學,更是這部電影批判人性本惡的極致,在我看來是最有力最精彩的一筆,對於同學的欺凌,面對敏感話題時的沉默,看似天真可愛笑臉偽裝之下的冷漠和惡意,那種趨利避害欺軟怕硬的勢利嘴臉,還有天性的殘忍,是對人性本身的剖白。

沒有無罪之人。
表面上看少年A是整部電影所謂的【惡人】,而結局中他計劃殺死的同學們,才是這部電影評判的對象。A只是他們其中一個極端的代表。

投射到現實中,越來越多的熊孩子們之所以「熊」,就是因為這種天性的惡。這是一種來自血液的惡,更像是一種動物性的本能。趨利避害,不擇手段,欺軟怕硬,適者生存。
而對熊孩子的復仇教育云云,都只是電影對於人性本身探討之下的子話題罷了。


是在影射日本校園未成年學生欺凌嚴重的現象吧,冷暴力、肢體暴力的傷害有時候真的能影響別人的一生,我曾經被長期欺凌過,體味過那種不好的感覺,同樣也欺凌過更弱勢的同學,還是女生,現在尤以為恥。坦白說要是當時未成年人保護法被取消,欺凌我的人或許要被追究法律責任,同樣我也得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擔責。
影片也在一定程度上譴責未成年保護法,同樣看看最近幾年發生的學校惡性欺凌事件,我們得知還是通過網上加害者或者旁觀者上傳的視頻,不少評論都表達出對未成年人保護法的不滿。成年和未成年就相差一天,那一天的門檻太薄又太高陽光下的陰影面積過長因此庇護了一些人渣,那個門檻無論放在哪裡都會有陽光照不到的地方。人類的自我成長規律以及社會機制需要這個門檻,法律界定模糊也是無可奈何,就像谷堆悖論。
尊重生命。
樓上有圖,那個少年一句開玩笑的,很隨意的一句話,仔細看嘴角甚至有一絲得意、冷漠,姑且稱之為極度自私吧。多數的中小學生心智還未發育成熟,沒有形成完全的理智,但這不是犯下不可彌補過錯的理由,躲在未成年保護法後逃過刑事責任。說一下我的事情吧,高中兩次發生過情緒失控的事情,兩次險些造成極大的惡劣事件,幸運的是被同學及時阻止,現在業已成年算是走上半個社會。一年前看電影告白時,惡寒,而後大笑,感激。
下村直樹是無知衝動,渡邊修哉是惡意殘忍吧。恐怕根源都是不敬畏生命,以自我為中心。
不知有沒有看過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忘了哪裡看來的附註:弱者給弱者的一刀。這句話也可以用來說下村直樹。早前一段時間同高中班裡班長通電話,坦言不敢再回母校見老師同學,班長安慰說當初就像孩子,哪個孩子沒做錯事情過,大家都原諒你了。
最後說說渡邊修哉。

節選自人格心理學教材。
通常在自我意識階段的人們的自我發展達到普遍的水平。在美國這一自我發展階段的年齡大致在16—26歲之間。這一階段之所以自我意識階段是因為這一階段的人們第一次意識到了自己的多樣性。
很明顯犯人A和B完全停留在衝動自我保護階段,更確切來說大多數中學生都處於這個階段。
學校和家庭這個時候的教育職責是將孩子順利過渡到遵奉階段,這個時候兒童開始內化規則,會通過羞恥心來控制本能衝動。
上圖對於自我保護階段的人格描述在渡邊修哉身上顯得特別刺眼吧,功利性,他人的存在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好 就是對我有利,認為這個世界是圍繞著自己在轉,所以過於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可以說是沒有長大的自私孩子。渡邊修哉只是其中一個走上了極端的例子。


我覺得之前那位的回答和我想的也差不多。

我覺得整個電影都在闡述「德」與「怨」的關係。

所有參與了修哉為了得到母親的讚賞而作出的一切行為的人,都一一死去了。

最開始死去的是森口的女兒 是無辜而死;
接著是直樹的媽媽,她的心理變化讓人覺得很疼惜,一切都是一個母親的心理變化,在不了解事情過程的時候,母親袒護著兒子甚至在維特第一次來的時候一直說森口的壞話,因為她希望別人和她一樣,理解這個孩子的困境;即使親眼看到孩子變成那樣,在自己也很害怕那個變色陌生的孩子的時候,依然愛著那個孩子,還殘存希望,給孩子擦乾淨身體,修剪好頭髮…但是最後孩子說出了一切,她明白孩子徹底不再是她所認識的孩子之後,她選擇了和孩子一起離開這個世界,但…身為母親的她根本下不了重手,卻被失心瘋的孩子所殺。
然後是直樹,從來都是小透明無存在感的他,由一開始被修哉的重視所吸引,到最後被修哉激怒「你是個失敗品」所徹底崩潰,他改變了,一直以來無存在感而積壓的怒氣全都被激發了,他也不再認識自己,他是徹底的膽小鬼的形象。

=========堆一下,僅個人見解,改天再碼========


1."我最寶貴的被摧毀了"

老師的孩子被殺了

就像東野在《放學後》里題記的:

當美麗、純粹、真實的事物被破壞,重視的回憶和夢想被摧毀時,恨意便開始萌發,恣意蔓延開來

2.最噁心的犯罪是以此為樂

修哉和直樹殺完人之後,是笑著的,或者說,是驕傲的。

"你總以為他們是孩子,突然間他們就做出比大人還驚人的事。你以為他們是大人,但是天真的想法又會讓你意識到他們其實是孩子。"

有時候犯罪和侮辱會讓人上癮,甚至被視為群體認同的證明,最噁心的,是他們根本意識不到自己在幹嘛。

3.他們的生命寶貴,那我女兒的生命就不寶貴嗎?"

老師這樣思考著——法律偏袒著犯罪者。

——既然這樣,我也去犯罪好了——老師就是這樣開始的

4.冷酷溶於血液,殺人者不值得原諒。

看看美月和直樹媽媽的例子吧!她們都心軟然後憐憫殺人者,然後被他們殺了!

對敵人的縱容就是對自己的迫害

5.大眾是怎樣的?是正直的,卻又能殺死人的。

大家會看到影片中的同學對犯罪的直樹群起而攻之,他們是有是非觀的。但另一方面,他們這種能逼死人的攻擊(例如對直樹寫"殺人兇手")卻成為正確的行為。不管是老師、直樹還是修哉都只能屈服。

這部影片是與日本集合式的生活有關的。日本人長期呈現一個高度密集的小集體,如果不出國,終身可能都要在一個企業里和同一群人相處。
這樣的生活模式帶來了 高度的精神壓力,和中國的國情是不同的。比如說在中國,你可能需要認識更多的人,受欺負可以求助,可以公布在網上,然而在日本是以此為恥的:和自己朝夕相處的身邊人犯了錯,那也是自己所在團體的問題。他們會為了"團體"而掩蓋並且痛苦。

寫以上這些,是為了反駁百度上80%的帖子都在說"這片子里全是瘋子"


這部電影是在朋友強烈推薦下去看的。怎麼說呢,這部電影在看的過程中一直覺得很壓抑,整部電影的色調都是黑白灰,電影里也充滿了日本電影特有的暴力美學,很血腥很暴力。一個家庭對孩子有多大的影響真的是無可估量的,為了得到拋棄自己的媽媽的關注,用盡各種方法,甚至不惜去殺人來獲取關注。男主渴望溫暖又害怕溫暖,當女友揭開他內心的脆弱時,他無情地將她殺死,屍解放進冰箱。因為他不喜歡溫暖。老師在痛失愛女之後,並沒有將兇手告發,而是密謀一場報復計劃,因為她知道未成年人受少年法的保護,她要為女兒報仇,用自己的辦法。她成功地逼瘋了B,讓B親手殺死了自己的母親。也成功地破壞了A的計劃,將炸彈放在了A最愛的媽媽的辦公室。電影最後沒有說他們最後的命運是怎樣的,但是老師的復仇計劃無疑是成功的。親手殺死自己愛的人,彷彿聽見什麼重要的東西消失了,啪嗒。這種痛苦活著或許比死了更難過。
這部電影不符合主流的三觀,以暴制暴,心理扭曲,每個人好像都有些神經質。電影只是把人性的惡,赤裸裸地表現了出來。我無法評論老師的做法對不對,但是如果法律無法制裁的惡,那麼也只能自己去制裁了吧。就像今天看到的新聞,一個十三歲的少年殺了三個孩子卻因年齡太小隻被勞教三年。當社會不公的時候或許這樣做才是最大的公平。


從她的第一場告白開始,一直到每個人各自的告白,我始終處於一種高度震懾的狀態,過程中亦不自覺數次深呼吸,直至劇終,精神依舊緊繃。很難具體形容電影有多銳利?卻隱約感到它一刀切開人們內心底層對世界的困惑,將所有黑暗的秘密沿著人性底層,一層又一層的切開。


整部電影用暗色調的色彩拍攝,似乎在講述一個在地獄發生的故事。通過四段人物主角內心世界的自我告白,構架起了整個電影的故事結構,最後通過角色的內心波動發展以及低沉絕望的音樂配樂,來為角色發展怪異瘋狂行為做好了足夠鋪墊。

總結:人性本惡,如果社會,學校,家庭不能夠給予足夠的愛與關懷,那麼內心中黑暗面就會支配起人類所有最絕望,醜陋的行為。


人生完全的絕望是這部電影的主題


沒有對死亡的恐懼感 自然也無法理解他人性命之可貴


-----你親手毀了媽媽,但你可以重生呢,別怕

-------開玩笑的(笑)


如果說到我最喜歡的一部電影,莫過於日本導演中島哲也的作品《告白》。這部電影是根據同名小說《告白》改編而成,女演員松隆子主演。電影講述了某一天森口悠子發現其愛女被殺害在學校的游泳池中。儘管該起事件被斷定為意外死亡,但森口卻向學生們宣告犯人就在班中,並展開了自己的復仇。
其實剛開始聽名字,對於看這部電影來說,我的內心是拒絕的。因為我以為這是一部日式小清新純愛電影,但是在朋友的一再推薦下,我開始看這部電影,然後就被震撼和喜歡上了它。我被它深深吸引的一個很大原因是,我和這部片子的其中一個主題有極大的共鳴。昨天課上,崔超同學和老師就什麼才是「好看」電影展開辯論,崔超同學說,他覺得賈樟柯導演的《小武》好看,是因為他也是臨汾人,他和劇中人物環境有著強烈的共鳴。而老師說,成功的商業電影是十分鐘就能給人打開一個新的視野,製造「夢境」。而這部《告白》就給了我共鳴。片子中反映了校園霸凌,當時我和同學一起看的這部影片,同學驚訝的說,覺得太過誇張,校園霸凌竟然能夠殘忍到這種地步。我卻覺得這很真實,因為我曾經的初中就是這個樣子的。校園霸凌無處不在,也許對於成年人來說,這些事情都是再小不過的小事情,不值得一提。但是對於十三四歲,青春期的孩子,經歷這種事情,卻是內心極大的創傷。而這種傷痛很可能會根植於人的內心,跟隨一輩子。


傷害我最愛的人,一定會讓他付出代價。我沒有那麼偉大,沒想過以德報怨。


推薦閱讀:

精神被打垮是不是一件很可恥的事情呢?
這圖闡述了女生為什麼窮,那麼我好奇富有的女生怎麼富有的?她們普遍擁有哪些品質?
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星座?
如何避免與他人爭論?
如何消除優越感?

TAG:電影 | 心理學 | 日本電影 | 社會心理學 | 告白日本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