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10 年前的《魔戒》三部曲,現在依然能秒殺市場上絕大多數電影製作?
拋開劇本不談,比如角色造型,不同城邦的服裝,半獸人和強獸人的差別;比如背景音樂,大戰中的蘇格蘭風琴;比如cg特效,猛獁和座狼等等,都遠超市場上的一些影片。國產影片常常被刷五毛特效,難道cg技術趕不上十幾年前嗎?
沒想到大家對這個回答這麼熱情,非常感謝!已經又更新了配樂部分,差不多快補充完整了!(2016.06.25)
為什麼《魔戒》/《指環王》(以下統稱魔戒)三部曲放到今天來看依然能秒殺市場上絕大多數電影製作?因為這個三部曲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基本等同於當年的《教父》三部曲和《星球大戰》三部曲。換句話說,《魔戒》就是奇幻電影中的《教父》!這樣的傑作很可能是十年甚至二十年一遇的——在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歷史上,除了1957年的《環遊地球八十天》帶了點科幻/奇幻味道以外,從來沒有一部正經的奇幻電影拿過此獎,連提名影片都極少有。我們看到奧斯卡評委也並非特別青睞《魔戒》系列,前兩部除了幾個技術獎項和一個攝影獎外,居然在重要獎項上一無所獲,直到第三部才補償式的給了十一項大獎——特別是包括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最佳原創音樂和最佳原創歌曲!下面從幾個部分進行分析。
首先,導演。彼得·傑克遜是拍攝《魔戒》的最佳人選,沒有之一!幾乎可以說,他前期整個電影生涯都是為《魔戒》做準備的,born for this。
《魔戒》曾被粉絲們認為是不可能拍成電影的!托爾金的這個系列作品,在西方的影響力之大,很多人都把它比喻成我國的《西遊記》。
《老友記》里這段戲說明了在美國魔戒何等家喻戶曉,所以羅斯才覺得喬伊不知道甘道夫是誰簡直不可思議!
在《魔戒》三部曲之前,只有1978年拍過一部《魔戒》的動畫片,只能說拍得中規中矩。不過彼得·傑克遜最初就是因為看了這部動畫片才與魔戒結緣的。17歲的他在威靈頓到奧克蘭的火車上用12小時看完了《魔戒》原著——這書還是捆綁別的東西買來的。從此成了魔戒迷。
1978年的動畫片《魔戒》是這樣的
戒靈是這樣的
看到評論中的提示,我也記得歐洲拍過一部電視劇版《魔戒》,補充一下:1993年,芬蘭出了一部270分鐘共9集的迷你劇集,其實不叫指環王,而叫《霍比特人》——不過9集中其實只有一集改編自托爾金的《霍比特人》,其他8集改編自《魔戒》。這裡有B站的視頻鏈接:【奇幻】指環王 1993年芬蘭電視劇版 英文字幕 ,貼幾張圖大家感受一下。
片頭就很有五毛特效感
咕嚕姆你腫么這樣肥呀……
這是……四個流浪漢?
弗羅多與甘道夫!WTF……忽然感覺86年版《西遊記》特效和服裝水準高大起來
1995年,剛拍完《恐怖幽靈》彼得·傑克遜已經小有名氣。他看了1993年斯皮爾伯格拍的《侏羅紀公園》,心想以這種CG技術,完全可以呈現《魔戒》中土世界的效果了!於是PJ鼓動東家米拉麥克斯公司從索爾·扎恩茲手裡買下了《魔戒》的電影改編權,自己則在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包括概念設計、特效展示等等。最初他找到了迪士尼,但當時迪士尼的CEO聽說兩部《魔戒》預算高達1.2億美元就打了退堂鼓。前期為彼得·傑克遜投入了1000萬美元的韋恩斯坦兄弟急了,要求PJ在三周內找到買家,當PJ走投無路找到新線的老闆鮑伯·沙耶時,沙耶看到PJ的前期工作後說了一句著名的金句:「《魔戒》原著是三部曲,電影為什麼不拍成三部曲呢?」估計PJ當時親沙耶的心都有了!於是,一個之前拍過N部電影總票房不足3000萬美元的B級片導演拿到了這個電影史上前所罕見的大製作系列。
不過這可不是僥倖成功,PJ之前的《罪孽天使》就已經得了威尼斯電影節銀獅獎,他在《群屍玩過界》以及《罪孽天使》等片子中對特效的運用已經極為純熟和具有獨創性——《罪孽天使》中主角凱特·溫斯萊特和泥人共舞的段落非常奇幻美妙,已經具備了《魔戒》中一些場景的雛形。為了這個系列,彼得光劇本寫作就花了3年!這當中他把每一個細節思慮成熟,在電影開拍前已經畫出整部電影的分鏡頭腳本;像以往那樣,彼得用黏土或雕刻製作出怪物模型,用三維製作出未來的鏡頭運動——換而言之,在還未開拍前,整部電影已經在製作人員眼前成型了。
從1995年到2001年第一部《魔戒》上映,PJ準備了整整六年!沒有這樣熟悉原作及耗費心血做準備的導演,怎能拍出這樣史詩般的奇幻三部曲?
其二,這是特效精益求精,成本精打細算,在商業與藝術之間做到了近乎完美平衡的奇幻史詩三部曲。
很多人以為《魔戒》三部曲是投資巨大的商業片巨制。我印象中在三部曲上映完之前,國外一些網站估計的成本為4億多美元,平均每部1.3億多!其實呢,三部曲的總成本是2.8億美元,平均每部9300萬美元左右。這個數字是什麼概念呢?我們可以看看與2001年的《護戒使者》同年上映的幾部商業大片投資規模:《珍珠港》1.4億美元;《哈利波特與魔法石》1.25億美元;《古墓麗影》1.15億美元;《劍魚行動》1.02億美元;《人猿星球》1億美元;《人工智慧》1億美元;《侏羅紀公園3》9300萬美元;《尖峰時刻2》9000萬美元……看到了么?一部《魔戒》連全年成本最昂貴的前五都進不去。以《魔戒》的規模來看(三部曲的參演人數超過兩萬六千人!),這個三部曲拍得簡直省錢之極!
為了節省成本,PJ創造性地提出三部曲採用背靠背拍攝的方式,也就是很多場景是放在一起拍攝的,而不是拍完一部再準備另一部。他還充分利用了紐西蘭人力便宜、政府支持、退稅政策等優勢,不但以低成本拍完影片,還為自己的故鄉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推廣發展了旅遊產業,樹立起維塔公司世界頂級特效公司的神話……這些近年來哪部電影哪個導演能做到?
相對於成本上的節約,PJ拍《魔戒》對場景、服化道、特效乃至用光、配樂、攝影等則是精益求精!這個三部曲創造了無數記錄。我當年介紹影片時寫了一些文章,在這裡引用一些數字和實例,來看看這個系列製作得何等用心、精緻、嚴謹、考究:
為了保證場景的真實性,《指環王》的特技小組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動用電腦生成片中的景物和建築,影片所需要的場影多用實搭的布景拍攝。最重要的布景,比如「霍比特」人的小屋,都被製成原大,而另外一些被製成縮比模型。維塔工作室製作了68個縮比模型,多數是1/35的,也有1/14、1/4甚至1/2的,有些模型相當大,比如為拍攝「地下岩洞橋大戰」的一場戲,工作室製作了一個巨大的1/14模型,有6.4高,20米長,13.3米寬。這些模型非常細緻,可以經得起特寫和環繞鏡頭的考驗。
為了體現「中世紀」的特點,傑克遜請到了真正的鐵匠為他們打造兵器。100個主要人物的兵器是用鋼鐵做的,用來拍近景;更多的用輕金屬鋁製作,用來拍中景格鬥場面;至於那些用來拍遠景的橡塑兵器,更是難以計數。他們總共製作了48000件道具,其中包括1000件手中製造的盔甲、200件手工縫製的皮革服裝、以及超過2000件兵器。同樣,維塔工作室對於演員的化妝也精益求精,他們為片中演員製作的塑膠面具多達10000多個。
7:7年,彼得·傑克遜等人為《魔戒》工作的時間。
28:《魔戒》三部曲中主要人物的數目。
68:維塔工作室為三部《魔戒》製作的縮比模型數。
100:在電影拍攝初期,美術部門每天要給傑克遜過目超過100張「故事板」草圖。
100:維塔工作室的人員根據彼得·傑克遜的照片做出了超過100個「咕嚕姆」不同表情的雕塑頭像。
274:274天,《魔戒》實拍的時間。
300:《魔戒》最複雜的特指場面所需要的圖層數。一個圖層就是一種需要合成的元素,圖層越多合成就越複雜。
350:維塔工作室為《魔戒》工作過的人數。
1500:《魔戒》三部曲特技鏡頭的個數。
9000:為準確表現「咕嚕姆」的表情,維塔工作室為它設計了超過9000種頭部肌肉的不同形狀。
10000:《護戒使者》開頭大戰場景中出現的人數。
10000:維塔工作室為《魔戒》製作的塑膠面具總數。
48000:維塔工作室製作的道具總數。
25000000000000000:25兆吉,《雙塔》特技製作所處理的位元組數。
特別要提到的是,PJ拍《魔戒》時極其重視環境保護和尊重當地文化習俗!三部曲拍攝歷時 274 天,總共使用了 350 個專門搭建的拍攝場景,在整個紐西蘭境內共有 150 多個外景地(包括 30 個環保部場地)。在使用保護區和國家公園進行拍攝之前,導演傑克遜必須先通過專業律師獲得在保護區拍攝電影的許可。律師須向當地和環保部門遞交報告,以確保環境未受到破壞。另外,電影拍攝現場的人還必須確保不會破壞當地的文化象徵。魯阿佩胡山(Mount Ruapehu)對於當地毛利人來說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按傳統要求,毛利人是不能直視此山的山峰,對該山脈進行繪畫或攝影也被認為是無禮的。因此,傑克遜與部落長者們約定,《魔戒》 可以拍攝該山脈,但要使用數字效果(比如增添熔岩)使其無可辨認。
第三:美學風格:追求真實質感,保持導演風格,氣象萬千又完美統一。
盡量少用CG特效,是《魔戒》與近些年的大部分大製作電影很不同的一點。魔戒三部曲用到了大量實景拍攝、實體特效,只有在必須時才使用CG特效。PJ的想法是追求真實的質感!把影片當成歷史/史詩大片而不是純粹的奇幻電影來拍,希望呈現出「確實可能有這樣一個中土世界,有這樣一些獨特的種族和獨特角色」的感覺。事實上,維塔公司在CG特效方面當時並不是水準最高的公司,它們最擅長的也是實體特效、化妝、縮微置景等方面。儘管維塔用到了當時比較先進的Massive軟體來生成大量軍隊,但其CG製作水準還是不如像工業光魔ILM、數字王國DD這樣的老牌特效公司。但維塔有個無可比擬的優勢,就是他們很便宜!可以說,彼得·傑克遜在魔戒中呈現的,不一定是當時最出色的CG特效,但肯定是性價比最高的。
《魔戒》三部曲是以打造精品為目標製作出來的,一般好萊塢商業大片那種流水線作品完全無法媲美。它做到了既有商業性又保持了足夠的藝術性。彼得·傑克遜的導演風格在影片中非常突出,完全可以把這個三部曲看做是「作者電影」。在這個三部曲中,PJ展現出了多種美學風格:優美、崇高(壯美)、悲劇等。這是很多好萊塢商業片導演所無法呈現的。
霍比特人的夏爾是一派平和、優美甚至有些慵懶的田園風景。
戒靈出現等一些場景則陰森恐怖,黑暗邪異,特別有PJ早期電影那種怪咖cult片氣質。
一些大遠景則充滿宏大、壯美的崇高感。反襯出護戒遠征隊微不足道的力量和超越小小身體的巨大決心、勇氣。
羅翰國的場景充滿一種逝去的悲劇美感,特別是旗子被風吹掉和國王悼念死去的兒子看到永志花兩段。
第四:選角!
和現在大多數商業大片不同,《魔戒》沒有選用具有巨大票房號召力,但同時可能身價昂貴的一線大明星來參演(這在現在往往是票房保證),PJ眼光獨具地採用了老中青三結合的方式,集結了一批老戲骨、中年個性演員以及非常有潛力的年輕演員!而且以英國演員、澳洲和紐西蘭演員為主,既符合托爾金是英國作家的身份,又有了演技上的強力保障——而且還不貴!(回答已經太長,就不一個一個演員貼圖了,除非大家強烈要求每人一圖)
我們來看看PJ的選擇現在看起來是多麼精明和有眼光:
老戲骨——
伊恩·麥克萊恩:被冊封爵士的英國老戲骨,演過大量的莎翁劇,功底深厚。之前很少演商業大片,2000年剛出演了《X戰警》里的萬磁王,就被PJ拉到中土來演關鍵角色甘道夫。在電影里老伊恩能文能武,既有同志之愛(那個,是對護戒遠征隊的愛啦……),又有溫柔之情,還有勇武之姿——那句「You Shall not Pass」經他之口簡直帥呆了!
克里斯托弗·李:如果說伊恩老爺子是正劇大師,克里斯托弗·李爺爺就是邪典之王!他一輩子演過近300個角色,大多都是怪獸電影、恐怖片、邪典電影等。劇組中他是唯一見過《魔戒》作者托爾金並和他多次交流過的人,堪稱資歷最老的魔戒迷!PJ為了請他頗費了一番心血,後來PJ把找人畫的一些概念畫發給他看,他才認同了這位導演。我在老爺子去世後發過一條微博,簡單列舉了一些老爺子的豐功偉績:看到一堆娛樂號在紀念克里斯托弗·李,有些... 來自電子騎士
中年骨幹派——
維果·莫特森:在本片之前,他一直是半紅不紅的美國演員。《紅潮風暴》、《98驚魂記》、《超完美謀殺案》、《月球漫步》等很多影片里都演過配角甚至男二號。他身上既有一種浪漫情調,又有硬朗甚至頹廢氣質,非常符合「健步俠」阿拉貢這個角色。
凱特·布蘭切特:
西恩·賓:醬油專業戶!專演各種表面壞、死得快的配角,從007的黑隊友到《國家寶藏》的大反派……
米蘭達·奧圖:
新銳力量——
伊利亞·伍德:
奧蘭多·布魯姆:
第五,配樂!
《魔戒》開拍之初,很多魔戒迷都猜測可能是約翰·威廉姆斯或者詹姆斯·霍納來擔任配樂。我們真該崇拜彼得·傑克遜的選人眼光,並慶幸沒找上面的兩位大師
——不是他們不夠好,而是他們不夠適合《魔戒》,尤其是彼得·傑克遜的《魔戒》!霍納太過柔情蜜意,缺乏凌厲和詭異之風,很難配合上《魔戒》中的黑色基調;威廉姆斯則太過於正大宏偉,沒有劍走偏鋒的奇崛幽暗。這兩人一個好比武當道士,一個像少林方丈,但只有霍華德·肖這種身兼正邪兩派絕世武功的人,
才能完全吃透《魔戒》,把靈動唯美和陰暗驚怖完美結合在一起。
霍華德·肖是加拿大多倫多人,他在多倫多認識了加拿大老鄉大衛·柯南伯格和「周六夜現場」的創始人洛恩·邁克爾斯,在後者的幫助下,他當了五個播放季的「周六夜現場」音樂導演,創作的這個電視節目主題音樂由此廣為人知。而風格獨特、陰沉詭異的柯南伯格更是和霍華德·肖一拍即合,當年兩人就是鄰居,十三四歲時,霍華德·肖就常常看著這位大他三四歲的老鄉騎著機車玩電影。所以幾乎所有柯南伯格早期影片的配樂,都交給了霍華德·肖(除了《死亡地帶》)。憑著柯南伯格早期的影片《同夥》、《錄像帶謀殺案》、《蠅人》,這位最初喜歡薩克斯和爵士風的作曲家開始了他的恐怖驚悚片配樂生涯。瞧瞧他接的活計,不是蒂姆·伯頓的《艾德·伍德》,就是大衛·芬奇的《七宗罪》、《心理遊戲》、《顫慄空間》,或者是《沉默的羔羊》、《入侵腦細胞》、《偷窺》這樣瘋狂、混亂、詭異的電影。他對營造陰沉的情境可以說是有獨門絕技,最善於通過繁複的編配慢慢釋放出一種內在的壓迫性。他不像漢斯·季默那樣把流行因素隨意拿來,總體上,霍華德·肖依然採用著交響樂的曲式,但像他那樣在《入侵腦細胞》里運用沉鬱的低音銅管營造陰暗氣氛,用鼓聲催動緊張氣氛,再配上大量不和諧的管弦樂器,簡直能讓你陷入抓狂的歇斯底里中。這就好比指揮倫敦交響樂團演奏搖滾樂一樣,以名門正派氣功修邪派掌法劍法,簡直開山裂石、無堅不摧。《赤裸的午餐》也是如此,霍華德·肖請來了著名的爵士薩克斯手歐涅·柯曼,他的冷酷樂風和霍華德·肖搭配出一種迷幻暈眩的效果,配上柯南伯格的奇幻畫面,把這部極難改編的晦澀小說演繹得相當出彩。
到了《魔戒》,霍華德·肖似乎突然火山噴發,把電影配樂做到了一種極致!他極富創造性地把古典交響樂、聖樂唱詩、世界音樂、電子樂、新世紀音樂融合在一起,加入凱爾特、非洲、印度等音樂元素譜成了一部魔幻史詩。《魔戒》中種族眾多,場景龐雜,但在霍華德·肖的操控下,精靈族的音樂空靈而富於哀傷詩意,而打擊樂的瘋狂節奏則刻畫出了索隆的邪惡恐怖,唯美、恐怖、壯觀、緊張,各種情感元素都得到了完美地展現。霍華德·肖為《魔戒》找來了一群世界級的音樂人,第一部里恩雅的主題曲突出了世界音樂元素,而第二部則變成了另類女聲伊米莉亞·托瑞妮,第三部則有美國著名女高音蕾妮·弗萊明、傳奇女歌手安妮·萊諾克斯和愛爾蘭長笛大師詹姆斯·高威為本片配樂潤色。即使獨立來看,《魔戒》的配樂也可以稱為是極其出色的發燒天碟。現在,好萊塢作曲家因為時間關係一般都很少自己指揮樂團了,而霍華德·肖則指揮了整個《魔戒》所有音樂演奏,他對這部作品的心血也可見一斑了。
我極為喜愛《魔戒》三部曲的電影原聲,買過美版、歐版等三四個版本總計十多張CD,真是百聽不厭!下次拍照片放上來。
(盡量找時間把這個超長的回答更新完!感謝大家的期待!)
1)演員不論,所有參與影片的工作者都是魔戒迷或托爾金迷,對中洲有愛。大家想到能把半世紀前托爾金所描繪的中洲展現出來,所有參與者都與有榮焉,願意傾心倒意做到最好。
2)《魔戒》一書的影響力夠大,讓紐西蘭政府批准導演在某些保護區拍攝,甚至出動軍隊幫忙。這些場景在影片拍完後就撤除了。
3)製作團隊強大,一流的概念設計師(Alan Lee, John Howe)奠定了影片的美學,WETA工作室(道具、武器、特效等等的製作)有硬實力做到導演的要求,電影配樂 Howard Shore 做得有多好就不用我說了。
4)導演把故事說得順暢,大場面的氣勢有做出來,演員稱職。
5)暫時想到這些,歡迎補充。
瀉藥。
許多好回答珠玉在前,也來說一下我的看法。首先推薦一本書,《彼得傑克遜——從嗜血王子到指環王》,諸位有興趣可以看看,也許會對PJ和魔戒系列有更深的印象。
老魔戒三部曲的最後一部《王者歸來》,上映於2003年,距離今天也已經有12年了。沒有人可以否認這系列電影的偉大,沒錯,它是幻異電影史上的巔峰之作(注意並不只局限於史詩魔幻)。但是我還是想略微指出,題主的說法也並不嚴謹;以2000年Fellowship的數碼特效質量來看,是遠不如今日的;而有了大量進步的2003年的Return,比之今日的特效水平也不可同日而語;這是客觀的特效進步。真正讓LoR的觀看體驗如此震撼的並不完全倚靠CG、合成等等數碼特效技術本身,而是創作者的特效思維。
例如魔戒1中莫利亞門口水怪的段落,仔細看大圖會發現在水面細節、觸手細節方面瑕疵很多,還是顯得比較「假」。然而創作者意識到這個CG水怪製作上的難點,因而減少了水怪的鏡頭,強調觸手和角色的互動。
通過切得很碎的鏡頭、運動性很強的運鏡方式、強烈的音效和音樂效果、陰暗的色彩設計,創作者不僅沒有讓這個製作上相當拖後腿的水怪模型成為弱點,反而強化了這一段落的緊張感,令人嘆服。
再看一下魔戒1里對米那斯提力斯的建模水平,顯然可以感覺到比較力不從心,用光和遠景質感還是有些CG感。
這是魔戒3中米那斯提力斯的遠景,水平上了很大的層次。
這是魔戒3中米那斯提力斯的細節水平。
反觀魔戒1中米那斯提力斯的細節,不僅鏡頭少,也利用夕陽光效,加強陰影,明顯不如三年後的版本來的細膩真實。然而,鏡頭裡利用光效的這個方法很有意思,不僅可以掩蓋當時建模水平上細節方面的不足,反而體現出王者之城落日餘暉的韻味,不可不謂心思巧妙!
以上的例子說明兩點:
1、CG等數碼特效技術在2000-2003之間的發展已經如此迅猛,更不用提和現在的差距,進步還是很大的;不能說當時的技術仍然可以秒殺今天。(就算是和國內比也不能這麼說。好比你外婆用一個農村灶台就做出來一桌好菜,你擁有高檔廚房卻連炒個雞蛋都糊;一桌好菜確實秒殺糊雞蛋,但是並不能說土灶台就秒殺高檔廚房。倒不如說,要是你能學會外婆的手藝,那就牛逼了)
2、技術不足被創作者非常牛逼地掩蓋了,並且還達到了更好的效果。這是魔戒劇組的高明之處。
以上是關於特效方面的;題主雖說拋開劇本,但我們不能不說,老魔戒三部曲之所以如此經典,更重要的是在它創作、製作兩方面的高超水準。
彼得·傑克遜是一個絕對的電影天才。要知道,他是一個對於幻異、邪典電影擁有極度痴迷的影迷;說實在話,類似於《魔戒》這樣的題材簡直就是為他量身打造的。他對於特效、魔幻世界、極端心理的痴迷使得他早在幼年間就開始了製作模型、拍攝超8短片的嘗試。這些內容在我文首推薦的書中有詳細和有趣的介紹,大家可以去了解。
總之,PJ是魔戒整個團隊成功的最重要保證,他在前期工作中的完美主義、超凡的想像力、敏銳的判斷力,幫助包括概念設計師、模型設計團隊、選角團隊等各個工種超乎水平地完成任務;他在拍攝工作中的吹毛求疵、賞罰分明使得整個拍攝工作完成了超額的素材(這對於後期來說太重要了);在後期製作中對於特效的了解程度、將特效從製作提升為創作的努力……充分證明一個好的導演對於電影來說有多重要。(新三部曲拍攝時初定吉爾莫·德爾·托羅導演,當時好多老三部曲的演員就不高興了。其實吉爾莫也是個不錯的導演,《環太平洋》。)
況且,PJ也不光是導演——由他創立的維塔工作室,如今在世界上的地位有多高就不必說了;單說他們為了這部電影,把當時頗為昂貴和低效的大場面特效軟體Massive Software經過不斷實踐,修改成接近今日的版本,直接影響到了後來的大型戰爭特效製作領域……除了星戰等那幾個和魔戒同等體量的片子之外,你能找到另一個因為一部電影就改變了一種特效領域的例子嘛?
(Massive是一款非常厲害的大型多人場面製作軟體,能夠製作出多達數十萬的互相獨立、能產生動作的士兵;現在它也有家用電腦版本,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下載一探究竟。)
而從整個電影的內容創作角度來看,我不詳細分析,就舉一個很小的例子:
魔戒1的開場,也即整個魔戒系列的開場。(嘖嘖,看看這個鏡頭,真特么漂亮。這可是九戒靈唯一一次正常形態出場哦)凱特·布蘭切特的配音緩緩進入,節奏掌握很講究,不斷淡出到黑、由黑淡入。(這一段配音的人選也斟酌了很久,足見創作者的謹慎)
進入第一次魔戒戰爭的片段,節奏變化,黑場消失,音樂起,旁白略去,氣氛提高。
魔戒遺失,再度節奏減弱,旁白起,音樂落,淡出淡入頻繁。注意整個這個段落的影調、色彩和攝影,全部的暗調子,緩慢和充滿所謂「史詩感」的鏡頭設計,基本是用黑白灰三色,非常克制。
緩慢的空鏡,整個段落壓抑、沉悶,充滿洪荒之感。足足將近8分鐘,已足夠讓觀眾極度沉浸,然後——
鏡頭一轉,50年後,滄海桑田——色彩明麗,鏡頭平穩,景深悠遠,人物形態閑適,音樂轉換為著名的「Dancing Hobbit」。(這是公映版的剪輯順序,導演版不同)
除了使用這樣一個極度克制與鮮明的段落對比,還有什麼能將觀眾快速引入這個神奇而遼闊、黑暗的中土世界,然後再進入到美麗、田園詩一般的夏爾?若非創作者深刻地去解讀了原著中對於田園與外部世界的關係,又怎能表達出這樣的情緒和思想?正如鄧嘉宛老師所說,這些創作者都是熱愛著中土的啊。
這只是一個小例子,但正是這樣充分使用電影藝術視聽技巧的手段,使得本片永遠是電影史上的經典,而絕非僅僅因為特效。
關於劇本問題,不詳細介紹了。原著三部曲的內容、芙蘭·沃爾什和彼得的強大夫妻檔、長時間的打磨都促進了這一點。
當欣賞完這三部電影時,我們常會恍惚,彷彿那二維平面投射出來的世界才是真實,而自己身周圍的一切均是虛妄。那神奇、瑰麗、危險、遼闊和壯美的中土世界,不正是電影這造夢藝術最完美的代言么?巔峰的史詩文學原著、巔峰的導演、巔峰的團隊:何止秒殺今日院線電影?
看過一個官方的紀錄片叫《鏡頭下的中土》,幾乎記錄了整個魔戒三部曲的拍攝過程。有很多細節我現在還記得很清楚~
視頻地址: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543025
最近開始重新看花絮,慢慢補圖上來好了,不過因為最近要考試所以估計龜速。用手機可能排版奇怪請不要介意。
在拍凱蘭崔爾的時候,原著裡面她的眼睛是會閃爍星光的。然而忘了是當時的技術不能達到還是別的什麼原因,反正就是後期做不出來。於是導演就讓在凱特(飾凱蘭崔爾)的對面開了六個照燈,讓燈光映到凱特的眼睛裡,這樣拍出來的蓋奶眼睛裡就會有「星光」了。
多米尼克(飾梅里)在拍第一部跳到船里過河的戲的時候,腳被一顆釘子刺穿。西恩(飾山姆)也在第一部片尾追弗羅多的時候腳被刺穿,但是因為那次拍攝整體效果很好,一直咬牙堅持到最後。
開花(奧蘭多,飾萊格拉斯)拍特技鏡頭的時候斷了一根肋骨,維果(飾阿拉貢)踢頭盔的時候踢斷腳趾。演金靂的約翰皮膚對假面具過敏,臉上除了眼睛周圍都腫起來,卻還帶著面具拍整天。
演博羅米爾的肖恩恐高,在拍雪山還是爬山戲的時候堅稱自己絕對不要拍。但是最後他還是讓劇組用一架直升機把自己送上去。
當時劇組沒有造雪機,只能用一種特殊材料代替。那種材料特別不透氣,幾乎所有演員埋在雪裡都皮膚過敏了。
當時的後期貌似也做不出工業巨子薩魯曼的兵工廠,所以兵工廠內部的每一個細節都是請人做的模型,再用微型攝像機拍出來。
拍阿爾溫騎馬那一段,推攝像機的小哥一遍又一遍的跟著馬跑,只為了讓攝像機和阿爾溫的馬平行。
維果是所有人的男神,演員兼畫家詩人攝影家。他用相機記錄下了整個拍攝過程中各種美好的悲傷的時刻。在拍攝結束以後,為了給所有人一個驚喜,他把所有的照片都貼在一輛化妝車裡,並且最後買下了那輛化妝車。
演皮聘的比利被派去和開花匯合。比利第一眼見開花就說他一定是演萊格拉斯,開花很開心,從此一直和比利關係很好。
為了表現出四個人的默契,四個演霍比特人的演員被安排在一起生活了兩個月。
西恩一直擔當著伊利亞(飾弗羅多)爸爸的角色(hhhhh),對他特別照顧。
伊利亞特別能睡覺,在哪兒都能睡著。
西恩拍攝的時候也帶了妻子和女兒來。所以在第三部結尾山姆和演他老婆的女演員接吻三次才過以後,西恩很擔心他老婆會生氣。
維果在拍攝結束後還親過多米尼克(飾梅里),親的是嘴。多米尼克表示不太能接受。
多米尼克和比利關係特別好,就像電影中的角色一樣。他們兩個和演干豆腐(甘道夫)的伊恩在一輛化妝車上,因為兩個人太鬧騰各种放搖滾音樂,伊恩總是會發出反對抗拒的怪聲音。
演阿爾溫的麗芙為了演戲專門學騎馬,最後還是騎不好,只能給器械上套了一個馬頭。開花演魔戒的時候剛剛大學畢業,麗芙擔心他會被輿論影響到,一直充當知心姐姐。
在拍攝結束後一年,劇組為了補拍一些情節又聚在一起。大家都很高興,但是也都清楚,這可能是最後一次所有人都在一起的機會了。
(看完時間很久啦,難免記憶會有些偏差,有錯誤請指出,謝謝~)
有評論說用各種昵稱看起來比較困難,乾脆就把飾演角色在括弧里標明啦~這就是藝術與商品的區別啊
上個世紀的《三國演義》,幾十年了都沒法超越。
技術都有,不難,藝術上差太多,差距近乎絕望,並不是五毛特效的問題,爛片導演給他一百億,也是五毛的感覺。
發現自己有點答非所問,那麼我補充一下我對《魔戒》視覺特效的看法,放在最前。
《魔戒》特效放在現在也不落後的原因是,他生在最好的時代,即模型特效時代的末尾和數碼特效時代的開端。
為何說這是最好的時代?模型特效經歷了《金剛》《科學怪人》到《2001漫遊》《大白鯊》《異形》大半個世紀的發展和積累,已經到了頂點,所以在《魔戒》中獸人們的臉才那麼栩栩如生,這是魔戒視覺特效成功的基礎。
而有節制的數碼特效更是將視覺效果推上巔峰。為何說是有節制的特效做到的?這也是為何這是最好的時代的答案。看往後的《變形金剛》《異星戰場》,包括技術狂人卡梅隆的《阿凡達》特效水平都不低,但有沒有哪個效果能完爆《魔戒》,就是因為他們用數碼特效太多,而現有的數碼特效技術還不足以構建一個足夠真實的世界。《阿凡達》中,所有的潘多拉馬和龍都是以數碼模型構建的,但他們的動作呈現顯得怪怪的,就是因為用數據模擬一隻動物奔跑的動態是一件很難的事,更何況還是人們沒見過,結構奇怪的動物(而且很大程度上和卡梅隆硬要給所有潘多拉星動物安上的六條腿有關,誰見過六條腿的馬怎麼跑!)還有一個衡量特技水平重要的指標就是毛髮的呈現,《極地特快》《貝奧武甫》《超人總動員》里的毛髮表現都是災難級的,之後也沒有哪部電影能完美用數碼特效展現「纖毫畢現」的,《阿凡達》也沒有,納威人頭髮常常會像海飛絲廣告一樣隨風飄揚,減分不少。但《魔戒》里的模型頭套就不會出現這種問題。這些就直接導致觀眾認同感不強,產生「今不如夕」的感覺。除了細節,全景展現也很考數碼特效工作者,娜美星雖華麗,還是比不上實打實的紐西蘭風光啊!《魔戒》則因為技術所限,絕不去無意義的去挑戰技術難題,也不會毫無意義的加入特效鏡頭,利用絕美的自然環境營造史詩背景,只有關鍵點如巨龍攻擊白城,猛獁等鏡頭維塔工作室用盡全力拍好,最終技術與敘事和諧融洽。
現在很多電影都熱衷於使用模型,來達到最真實的效果,如《盜夢空間》《瘋狂的麥克斯4》等。
但話說回來,現在數碼特效技術還是在突飛猛進的,雷德利?斯科特和卡梅隆們都在努力把數碼技術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當這個瓶頸突破時,就是電影的新時代了!
中國電影特效還差得遠著呢,又沒有積累,有隻想著堆錢就能砸特效,還喜歡玩大的(各種奇幻片,要批評徐老怪,特效那麼磕磣,還要在《龍門飛甲》里玩龍捲風……),還不如老老實實拍個《漢江怪物》,從簡單基礎的做起,緩一緩浮誇之氣。
===========
因為《魔戒》歌頌純真、善良、勇敢的主題簡單,真摯,普世,直觸人心。加上恰當的宏大且傳統的敘事手法,劇本又是奇幻文學中捨我其誰的經典,電影便直直的通往神作之路了。我覺得主題是最重要的,最簡單最真摯且積極的主題會引起最多的共鳴。國產電影和美國的差距不僅僅在技術上,還在美國類型片大半個世紀積累下來的經驗,這些是看不到的。如果讓現在的中國電影產業來承擔拍《魔戒》的重任,首先說劇本:摸不到主題。中國的導演總是想表達深刻,這種愛情友誼勇敢的主題他們不屑於用,各種陰謀論三角戀加入,最後弄個四不像;再說敘事,彼得大帝的各種航拍、慢鏡絕對使不出來,沒這個經驗,不知道怎麼拍,往哪拍,最後導致格局顯得很小。同時偏緩的節奏,國內劇組也掌控不了,我還沒見過哪個國內導演拍商業片有這個底氣慢慢拍,不怕觀眾煩(《刺客聶》不算),好萊塢有過萊昂內這樣慢節奏的成功榜樣,所以人家不虛,《魔戒》摒棄了這個節奏的話,情感力度和史詩感就不夠;選角,尼瑪主角肯定要拉黃曉明範冰冰什麼出來,就不說了(雖然好演員也不是沒有)
綜上,有《魔戒》成功基礎的魔幻片還沒出現,加上電影本身的素質,所以無人超越;中國奇幻片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去看解救吳先生了,回來再補充)
看看指環王的紀錄片就知道,一個幾百人的團隊在主創的帶領下拼盡全力的為一部作品細緻到每一個細節的力臻完美,以理性雕琢,以激情的創作,這樣一部巨制怎麼可能不大放異彩。電影以技術為基石,以藝術為棟樑最終一定是以智慧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作為它的塔尖。
要真是和美國差距十幾年就好了。星球大戰1是1977年拍的,現在有國產片的視覺效果比它強嗎?
這種問題下,我只想實名鄙視下那些百度了一串東西,搞了幾千字上萬字答案的回答。
你騙贊,他願看我管不著。
我只說,如果說電影,只是表現了原著的冰山一角,但電影本身,即是電影史上最好的電影,加上星戰可以有之一。
指環王電影不論從人物造型,道具水準,電影技法,cg特效,還有電影配樂,都堪稱頂級,至於為什麼頂級,懂的自然能動,不懂的百度下也大概能懂,百度了還不懂的,拜拜,我說再多您也不懂。
其實指環王系列最厲害的一點,在於細節的把握,從導演到演職員的一票托爾金迷,他們能把所有應該表現的細節表現到最好。好到什麼程度呢?這麼說吧,&<指環王&>電影里的細節好到內行找不出毛病。
還是舉個例子吧,托爾金本人是個語言學家,他為指環王中各種族人造了各種語言,甚至精靈內部的不同族群比如昆雅和諾多都有差異。
當然,一般看看電影的人理解不了這些細節的作用,可是當阿拉貢每次用精靈語和葉子或伊紋聊天的時候,這種細節就會使內行沸騰;當我看到白蛉墓碑上的如尼文碑文後,暫停了半個小時抄寫,然後到處查資料,最後證實,碑文的內容不是一段亂碼,而是真的碑文,這個鏡頭只有大概三秒。
所以,從細節可以看出指環王是一部用心的電影。
用心不是很多人理解的認真兩字,認真只會做出漂亮的東西,比如&<勇敢的心&>,而用心可以賦予漂亮以靈魂,所以指環王卓越。
我不承認現在國內的cg水平趕不上十幾年前的指環王,但用心做好的細節,真不是cg來決定的。曾聽 @yolfilm 大咖說過,全球能做這種千軍萬馬頂級大場面cg的公司,只有彼得這個工作室。所以不管十幾年前還是幾年前,這個技術你不行就是不行。因為這種項目本來就不多,所以自己摸索自行開發的機會很少,經驗也不可能copy。
比如被知乎er口誅筆伐的《捉妖記》,這電影里的cg生物和真人演員能做很複雜的互動,捉人在手或者騎著上躥下跳,也是好萊塢的特效導演才會的玩意兒,是真正的好萊塢特效水平。對比一下已經是國內一流特效水平的《九層妖塔》,裡面怪物和人基本都是快速一兩下直接打倒,沒有多少互動,就知道拍個特效電影就多難了。
至於概念設計的水準就更加老生常談了。現在中國文藝界連怎麼做設定怎麼做標準化都還得從頭學起呢。這跟情懷沒多少關係,也跟原著多大影響力沒有必然關係。
能把一部這麼龐大項目電影做好,首先靠的是專業能力。七十多年前的《亂世佳人》放到今天為什麼能秒殺絕大多數電影?幾百年前的四大名著放到今天為什麼能秒殺絕大多數小說?幾千年前的詩經放到今天為什麼能秒殺絕大多數詩歌?
題主在題干中補充了一些內容,似乎是在影射國產電影現狀。如果把矛頭針對於國產,那麼技術問題確實是根本問題之一。 但這並不能解釋目前國外電影,尤其是好萊塢電影的境地。您可以前後捋一捋,幾十年來奇幻史詩片拍成功了的,只此一家。《魔戒》以後,幾乎沒有一部奇幻片再能與它相比。這對於擁有全球最強大製作力量的好萊塢來說,不覺得有些詭異么?
原著是電影的素材,我們從原著談起。我覺得某個人如果開創了某種潮流,這固然值得尊敬,但這個人既是潮流的開創者又是終結者,這就顯得有些可怕了。托爾金就是這麼個人,「魔法世界裡的戰爭」這種設定聽著就讓人熱血沸騰。不過托爾金傾盡半生心血,將《魔戒》寫得太過完善,成功地讓後來者沒的寫。你想寫個人英雄主義的冒險故事,托爾金那裡有;你想寫舉國之力的宏大戰爭,托爾金那裡有;你想把幻想中的世界觀完善一點,不過意思,托爾金連編年史和文字都設計出來了,你怎麼寫才能夠超越他呢?
某種文學體裁有其固有生命力,我們都知道宋朝單提「詩」是不能與唐朝相比的。比方浪漫主義被李白寫絕了;現實主義又被杜甫寫絕了,再寫前人寫過的東西是沒有意思的,那就只好「另闢蹊徑」。西方奇幻小說自托爾金之後也有這種傾向:《地海》《哈利·波特》用很長篇幅描述青少年心理成長;dnd的集大成者《龍槍》也把關注點放在心理層面上;《冰火》重在寫實的權謀……總而言之,《魔戒》幾乎滿足了所有人對於奇幻世界的基本幻想,它使人心滿意足。
恰時新千年,維塔特效公司的CG技術剛好可以滿足要求。同時,電影語言也日臻成熟,再碰到彼得傑克遜這樣的人才,一切都那麼水到渠成。《魔戒》之後,好萊塢的奇幻片比較出色的有《加勒比海盜》、《哈利·波特》系列,再差一點有《木乃伊》系列和一些吸血鬼題材的影片。這些片子的體量是沒法與《魔戒》相比的,總得來講還有些疲軟。與其說後來者能力不足,不如說是《魔戒》把頭起得太高。《魔戒》是奇幻片的集大成者,這可以對比萊昂內拍的西部片來看,他的許多概念,包括對西部歷史的思考,並沒有太多的獨創性。但是電影語言發展到六十年代剛剛好,他適時出現將思想與技術攏了一下,就拍出了《西部往事》這樣的經典。而我們也都曉得,《西部往事》是西部片最後的輓歌。
其實,再往前去看,《魔戒》以前的奇幻片境地更差。數得上的都是一些兒童文學改編作品。同樣是幻想類題材,奇幻片跟科幻片的地位簡直天壤有別。知乎上還有個問題沒什麼人回答:為什麼好萊塢 A 級製作科幻片的比例高得出奇? - 電影這大概是由於許多「思想家」混雜於科幻創作者當中,「烏托邦」、「反烏托邦」這樣的思考要通過科幻的載體表達出來。反之,想要利用奇幻這種載體表達深度思想的話,似乎只有「宗教」這一條道路可走了。
後記:我沒有系統的學過文藝學,好多東西都是想當然,不敢奢望說的都對,只想多提供一個思考的角度。我希望知友們發現我的錯誤能及時指出來,也給我一個學習的機會。最期待重映的影片沒有之一!
五六十年前的金庸作品今天一樣秒殺所有起點是所謂的網路神作。
本來想說你看的太少的,後來發現也不是。
特效這個東西吧,目前看來確實是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強的,但是如果論及藝術修養、審美能力、文化素質,甚至是製作能力和管理能力都不一定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好了,而且現象級的電影的出現完全是偶然的,就算是彼得傑克遜自己拍的《霍比特人》三部曲質量都有所下滑,匡論他人呢?
而且從心理學上講,人很容易回顧過去而輕視現在,歷史上爛片也不少,但是大浪淘沙都被淘汰了,剩下的都是精品,你現在去電影院看的電影才剛剛加入競爭,還沒被市場淘汰(沒錯我就是充滿惡意地覺得目前大力宣傳的電影都會被無情地淘汰),當然會產生今不如昔的感覺,其實很正常。贊同很多人說的「看花絮」這個觀點,這就足夠。
只說一件事:
第一部里薩魯曼在艾辛格高塔里指揮半獸人伐樹大鍊鋼鐵,哦不,打造武器裝備。
那些半獸人在電影里足足砍倒了一大片樹林子,各種巨樹轟然倒塌、連根拔起啊!
而實際上呢?
拍電影時一棵樹都沒有砍!
為了尊重當地法律,不破壞植被,劇組採購了一棵大樹,刨坑埋到土裡,
從多個角度拍攝拔樹而起的鏡頭,然後剪輯師……媽蛋啊這就成了亂砍濫伐了,實際上居然沒有活樹被砍倒!
以上是第一部的花絮里的內容。
所以說「看花絮」真的能感受到太多看電影里沒法發現的努力,真正擔得起「傑作」的稱號。不理解影片為何依舊經典的可以去看一下每一部的藍光花絮。這幾十個小時的花絮可以看齣電影幕後的所有職員有多努力。
順便向譯者鄧老師表白
尊重原著
(這個是哈利波特的導演ˊ_&>ˋ)
推薦閱讀:
※電影中聲音的製作流程是什麼?
※如果以後 CG 技術足夠高超,是否有可能會出現演電影電視不再需要真人出演的情況?
※電影製作者們有哪些可以獲得第一手業界資訊的渠道?
※網上看到電影史上有一枚f0.7的鏡頭,很貴,請教為什麼?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有海面靜止的鏡頭,真實的海面會平靜如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