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瞰圖的意義在於什麼?

出一套方案,一定要有鳥瞰?那麼高的視點給鳥看嗎?有什麼實際意義么,愈來愈覺得鳥瞰圖意義不大,有誰會沒事上天看地球。


鳥瞰圖當然有用,只是很多人誤解了鳥瞰圖的意義,甚至也誤解了圖紙的意義。
讓我們說來話長。
1 三維實物和二維圖形關係,是介於符號映射與形象模擬之間的。
人類是三維動物,但人眼(除去微弱的視察導致的立體感外)卻基本是二維的,也就是說人能夠感知三維世界的關係,但卻是以二維圖形為媒介。什麼是建築空間體驗?這裡 @陳芒果說的很好,只有在運動中人才能感知到空間。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我們任何的圖紙,從嚴格意義來說,都不能直接告知我們實物空間的效果,包括最寫實的照片和效果圖。二維的圖紙只能是代表三維意義的符號,需要人們通過聯想才能體會空間的真實效果。
其實人的感官幾乎都是難以用符號傳達的,所謂冷暖自知,告訴你xx度的水溫,只是個符號,你必須自己接觸過並記住xx度水的感覺,這個度數才有意義。
這裡,圖紙,文字,語言,都只是個符號,引導你去回憶某種已有的感受,而不是直接給你感受。
當然,從最簡單的文字敘述,到比較具體的建築圖紙,到逼真的照片,再到大尺寸模型,虛擬現實,對感覺效果的傳達是逐漸增強的,是從純表意符號---模擬實際感覺的效果,並不是截然斷裂的。而真正完美的應當是大腦插入式感測器吧。

2 理念和實物,可以說前者更為根本。
偉大的柏拉圖同志指出,萬物的本質並非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那個實物本身,而是存於人內心的理念。正是這一理念才繁衍出萬物的實體(大概意思),這種邪惡的唯心主義真是太荒誕了,可是卻極為深刻的指出了人類創造活動的本質,並且在智力行業里有奇效。
好的設計師總是在心裡先造出那個完美的設計,然後安排實習生把它畫出來,施工隊再根據圖紙建出來。這有句古話叫"胸有成竹"。
前面我們說到,對實物的感覺無法複製,只能是用符號媒介代替,來傳達感覺。柏拉圖的理念,正是類似的邏輯:某一物體的本質只存在於理念中,我們可以造出實例,但只是一個符號物,無法真正表達出完美的理念。不過通過這些實例,另一個有共同理念的人是能夠理解並看到實物背後的純粹理念的。這裡理念據說原文就是idea, 現在西方建築教學喜歡講idea說不好跟這個有關。

理念--實物--圖形,這是表達的食物鏈。圖形用於表達實物,實物為了體現理念,那麼可不可以用圖形直接表達理念呢?

3 那麼,讓我們回到建築。
建築設計的效果圖,既有感官模擬的功能,讓你容易想像建築的建成效果,但其實也不能表達充分,更多時候只是為了幫助你構想腦子裡那個真實的建築。平立剖也好,動畫也好,本質都是符號+模擬,只是程度不同。
所以更多時候,成熟的甲方會直接要求類似的實例去現場調研,而不是滿足於看幾張效果圖。而好的設計師,也不會依賴圖紙,而是主動尋找實際的案例,以及各種適用的感受片段,最終形成腦子裡那個完美理念。建築師的這個理念,往往更容易像一個三維模型。因為想像建築效果的主要困難,還在三維vs二維。
鳥瞰圖恰恰是那個方便我們形成腦中理念模型的圖紙。
很多時候,現場看房子都不如一張鳥瞰圖更能形成清晰的理解,因為人還是理念動物啊,柏同志威武。

4 當提問者認為鳥瞰圖無用的時候,其實已經陷入了一個誤區,就是認為效果圖是可以擬真的,並且把擬真作為效果圖的唯一標準。
實際上,形成腦中模型才是更好的表達方式,通過概念研究,各種分析圖,部分寫實效果圖, 模型,實際案例參觀,電影動畫體驗,乃至詩意的敘述和啟發,儘可能讓客戶在腦中形成清晰、深刻、有細節、有亮點,打動人的完整理念,瞭然於胸,才是PPT的最高目的。------算了,還是後腦勺插管吧。。。
擬真型的手段,和導向理念的手段,並不是衝突的,也不應該以一端否定另一端。

5 靠譜的軸測鳥瞰圖和不靠譜的照片建築。
在此基礎上,讓我們談兩個例子。
我們知道西方畫家在文藝復興時代發明了透視法,這是效果圖界最喜歡的擬真人視圖。而中國古畫不但喜歡鳥瞰,而且還要畫成軸測,這是為毛?其實這恰恰是藝術史的一大創造。山水之法,以大觀小,早在宋代,沈括批評畫家李成仰畫飛檐,這種思維方法,可見題主的想法在宋之前就已經有了,並且沈括也已經回答過,還反咬一口認為人視圖是荒誕的。。。。當我們把畫作為導向理念的符號,而不是代替感官的模擬,才能理解鳥瞰軸測圖。
正如手指明月,而手指不是明月,只是為了讓你看到明月而已。
而軸測也比透視更容易把握,這也是工程圖紙為什麼喜歡用軸測圖而不是透視圖的原因。比如邁耶老爺子就喜歡畫軸測圖。

現實案例中,蘇州園林特別典型,小時候參觀網師園,整個人都震驚了,但是幾次去想拍照和寫生,都以失敗告終,發現根本無從下手,無法用二維的方法表達那種神奇的空間感受。現在想起來,也需只有如古人一樣做鳥瞰軸測山水畫,反而能表達一二。
「以大觀小」的思維智慧對於古典山水畫的重要乃至對於整個古典甚至現代中國畫的一以貫之。從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發現中西繪畫在創作思維上的截然不同,也就不會生硬地去套用西畫的透視理論去評論中國畫了。 感悟中國畫之「以大觀小」

反過來,也有一波人以照片效果為目標去設計建築,所謂的雜誌建築、效果圖建築,在照片里看著很好看,可是實際體驗非常乏味,這也是我們很多建築教學裡容易犯的毛病,只知道奔著效果圖做設計,忘記了三維空間的特殊性,被表達手段束縛了設計本身,所謂削足適履就是這個意思。
很多明星建築師依賴平面媒體做宣傳,就喜歡干這種照片唬人的事情,很不好,大家不要學。照片和效果圖畢竟離三維空間的建築差得遠了,更不要說材質觸覺氣味這些。想想美顏相機大頭照吧。。。願天下業主不要再被效果圖騙了。
解決之道,當在實體模型和案例體驗,至少是三維動畫。
6 結論
理解了 指向理念的符號vs對感官效果的模擬 這兩者的不同,才能理解鳥瞰圖的意義。
另外,後來西方畫家也覺得透視圖不頂事兒,於是有了畢加索四維降二維,而中國畫反過來竟然符合西方人柏拉圖的古老理念,但又在後來重補寫實的課,這些事想起來也是蠻奇妙的。

《下樓梯的裸體女人》 馬塞爾·杜桑完。


我想,題主的問題已經不是「項目成果應不應該包含鳥瞰圖」,而在於「設計是否要考慮鳥瞰情形的美觀」。
密斯說「上帝在細節之中」。好的工匠,會用心做好馬桶的正反面,不管反面是不是永遠不會被看到。那麼,假如上帝在馬桶的反面,那麼上帝也會在鳥瞰。
真要抖機靈,加粗的部分本身就足以了斷這個問答了。
說實話,真是好的設計師的話,上帝不止在宏觀、中觀、微觀,上帝還在透視、軸測、平面、立面、剖面,還在分析圖,還在文本排版,還在PPT的製作和演講的遣詞造句,還在派去做彙報的人的衣服鞋子手錶腰帶的搭配上。強者樣樣通吃,弱者在貶低自己做不好的事情的意義。
你可以不把鳥瞰形象設計得好,然後被設計得好的人淘汰掉。
你也可以把鳥瞰形象設計得好,並且推敲屋頂花園做法或坡屋頂做法,推敲鳥瞰角度才可視的體量構成,推敲建築立面和地面景觀的延續關係,推敲建築體量與周邊城市肌理的關係,然後故意不做鳥瞰圖,非要把這些事情用嘴說用分析圖說,或者乾脆不說憋在心裡。
不過,如果我報以最大的善意,其實這個問題就成了對這樣的現象的質問:設計實踐總是過多地在考慮上帝視角下的構圖,但相對漠視了對人視點的空間形象、人活動的空間體驗作出細膩推敲;政府甲方總是沉醉在宏偉藍圖的政績虛榮里,漠視國計民生百姓家常。
那你的觀點是對的。
儘管,多少年前就已經是老生常談。
此致。


其實這個問題問的是比較籠統的,為了認真回一個長答案,我把問題分成五個部分理解好了……
Q1.方案設計一味追求鳥瞰效果是否可取?
首先我要闡明的一個看法是:鳥瞰圖上拼湊圖案是極其低劣的玩法。如果不是為了召喚外星友人的話,此時鳥瞰圖的意義跟請甲方吃飯送禮是類似的,突出一個投其所好。

納斯卡巨畫,只能從空中看。為何如此畫在地上仍是個迷。現實中也有太多如此謎一般的設計……

接下來要強調的一個問題是:某些特定的方案具有特定的單純性;很多時候,例如在學校里,一些單體建築的設計中,室內空間或主透視或者「狗瞰」的地位是要高於鳥瞰的……

路易斯康的孟加拉議會

當然現實中,即使不去拼圖案,也的確存在太多鳥瞰和總平相當霸氣,實際空間感受卻很雞肋的規劃/設計。相信大家也都會認同單純把鳥瞰做的搶眼球是種很LOW的設計行為。我的一個老師很簡單直白的描述了這種LOW:「自以為體塊擺的很精彩」

太多慘痛的案例擺在我們眼前,一味追求鳥瞰圖效果當然是不可取的。

Q2.鳥瞰視角的推敲操作對方案有實際指導意義嗎?
我們追求的是好的空間序列和空間進程。其實對軸測/鳥瞰的推敲接近於建築教學中的模型推敲。而從文藝復興算起,這套圖紙——模型的操作方法也有近600年歷史了,其發展是相當成熟的,當然可以從中摸索到一條從精彩平面到精彩鳥瞰再到精彩空間的推進路徑。提供創作出好的作品的基礎和可能。

凡爾賽

聖馬可廣場(當然這個廣場是逐漸修造的,不是一次設計完成)

邁耶的蓋蒂中心

屈米的拉維萊特公園

設計的過程其實就是思想的不斷表達。畫鳥瞰不是一個所畫即為所見的過程,而是一個在視線和筆頭間搜索體驗空間關係的過程。就是說重點在於畫和看的方法,以至於最後像拉維萊特那樣,包含了」嶄新「的思想。外行喜歡看鳥瞰,但設計師不能僅僅為了給外行看而畫鳥瞰,也不能只是像外行那樣去看鳥瞰。

Q3.對於經驗豐富的設計師,可以用對總平面圖和豎向圖紙的控制與推敲,代替對模型、軸測和鳥瞰的推敲嗎?

王澍老師如果聽到這個問題的話,怕是會冷笑了。

王澍的象山校區
象山校區總平的確不好看,而實際的空間進程是另一種體驗。
王澍認同這個總平是難看的,他的原話意思大致是:只有這個難看的總平,才能達到這種實際的空間效果。而眾所周知,王澍做早期方案的確是徒手草圖起軸測的,他把這歸功於彼時老四校尚良好的基本功訓練。至少在部分方案中,對鳥瞰/軸測的推敲是不可取代的。少了這一步,設計怕是沒有了靈魂。

Q4.鳥瞰推敲的重要程度到底幾何?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
但不妨先看這兩個案例:

阿爾罕布拉宮

卡洛斯卡帕的布里昂家族墓園

空間布局上,阿爾罕布拉/園丁園的空間布置是「屬於時代」的,這種建築與庭院的空間布局在中世紀歐洲是常見的,例如,阿維尼翁的教皇宮。
從鳥瞰的角度來推敲的話,不能否認阿爾罕布拉的高明之處,尤其是觀察建築與庭院的尺度對比和柱廊的尺度和做法,以及水景的布置,可以感受到這是一個偉大的作品。
但以今天的眼光來看,與布里昂家族墓地類似的,我們不難發現:這兩件傑作的動人之處,鳥瞰上皆難以察覺。
卡洛斯卡帕大家很熟悉了,他一個很變態的點在於:直接控制建築的所有細節,也就是具有今天所謂的」工匠情懷「。他的許多前期草圖描繪的不是鳥瞰上的空間關係,而是構造細節,強調空間的意境與實際的感官體驗而不是抽象的畫面。
至於阿爾罕布拉,它建於中世紀,而且是「建築學之樹」側枝的穆斯林作品,受時代所限,設計理論上恐怕是空缺的。我的看法是:在這兩個設計中,雖然以外部空間的體驗作為主要內容,但對於鳥瞰的推敲,其實是很有限的。
這其實隱含著一個事實:鳥瞰圖中難以體現設計的建構細節、材質質感、微妙的尺度和光影變化,乃至植物的搭配。而所有這些又構成了空間的氣質和氛圍,主導了參觀者的主觀精神感受,進而成為設計的重中之重。類似的例子其實還有江南的傳統私家園林,但那又是另外一個體系了,就不多說了。
舉例來講阿爾罕布拉宮中的這個庭院,空間效果上很重要的一個貢獻要素在於:很多可以立單柱的地方立了纖細的雙柱乃至三柱。
中世紀的歐洲人會怎麼做呢?可能會做粗重的羅曼斯克圓柱或是哥特式束柱。這種要素尺度一旦變化,空間的氣質馬上就不同了。

鳥瞰的功效是有限的,具體有多大功效,首先與設計內容有關,就是說設計到底想在哪一方面打動參觀者,是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其次,也與設計師的個人追求和其對」好「的定義有關。
今天的建築學教學,為了彌補軸側或者鳥瞰的不足,採用的方法一般是做大比例實體模型;再有就是近幾年在虛擬實境方面的探索。

那麼,最後的問題……
Q5.可不可以不畫鳥瞰?
如果你是個不世出的天才又有貴人相助的話,不畫圖都是沒問題的……

安東尼奧高迪和古埃爾公園
總有這種不為常理所束縛,無法被歸類也無法被模仿,僅憑藉腦中狂想便能為世人留下7處世界遺產的傑出者存在。也許僅僅因為這個,許多事情就無法一概而論,我們也應該為所謂的「離經叛道」和「奇奇怪怪」的建築多一絲容忍。那麼也願少年無悔吧:-)
圖片來自網路


鳥瞰是反映建築間關係的圖,可以直觀的說明建築物的位置,互相的高度關係,同時對建築的形態,立面設計,地面鋪裝材料,整體綠化布置等等都有很精確的描述。在所有的建築效果圖裡,如果非要通過一張圖來展示整個方案的概況的話,鳥瞰可能是唯一的選擇。

所以說,如果題主還是覺得效果圖只是照片的話,恐怕思路要放寬一些了。效果圖和其他設計圖紙一樣,是要讀出信息的,否則再炫也沒用...

當然,這一堆話不是我說的,是在實習過程中老闆告訴我的經驗。從此之後,對什麼圖都非常的上心。


看這個關於效果圖的問題討論的人比較多,我就答非所問的把這篇文章放在這兒吧,這樣大家也許都能看見,關於UP主的鳥瞰圖意義,我覺得沒必要回答,但是我能告訴你,半鳥瞰的效果圖會容易好看一些

======================請叫我分隔線============================

很久以來想寫篇文章解釋效果圖到底怎麼能好看,每次當想跟別人說,某某公司畫的那些作(la)品(ji)簡直就難以評價的時候,總覺得力不從心,因此下面要寫的東西,就是在想辦法說明這件事情。(長文警告,懶得看字或者業內大神可以直接拉到第三部分)

解釋如何能好看(或者說,大家喜歡看),得請各位看官先了解如下的三件事:

1.國際上厲害的效果圖公司,以及效果圖網站都有什麼

2.畫一張建築效果圖大概分成哪幾個大的部分

3.效果圖的資料庫和分析

1.關於高大上效果圖公司

不知道你們怎麼覺得,反正我看到好看的效果圖就挪不開眼睛了。如下的幾家效果圖公司沒有給我廣告費,但是我還是抱著強烈的推薦慾望把他們列出來(假設你已經知道了,就偷偷的看,不要說出來)

A. 公司名稱:Mir 公司地點:挪威卑爾根 人數:10+

他們公司的主頁長這樣:

(也是改了好多次版了,最近一次長這樣,網址是mir.no)

很多你平時看到的投標的方案,比如在http://BUSTLER.NET或者http://ARCHDAILY.COM上,都跟這個公司有非常直接的關係。網上能搜到一篇MIR負責人的訪談,也有中文翻譯版,這裡就不放連接了。

B. 公司名稱:DBOX 公司地點:好幾個 人數:(沒去過,歡迎知道的小夥伴補充)

他們的公司主頁最近不知道是不是被牆了,反正我沒上去,但他們的圖我有不少,比較有代表性的如下圖:

和下圖:

Tianyi姐姐就是從這個公司出來的,不發鏈接了,避免成為軟文。

C. 公司名稱: DOUGWOLF 地點:法國 人數:(沒去過,歡迎知道的小夥伴補充)

這個其實是我最早從網上了解到的效果圖公司,代表作品如下:

D. 公司名稱: ARQUI9 地點:倫敦 人數:(沒去過,歡迎知道的小夥伴補充)

近期發現的公司,連帶著知道了一本英文雜誌,叫先進PS技術,ADVANCED PHOTOSHOP,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搜搜看,每本都是教程合集,質量是沒話說,他們的圖:

E. 公司名稱:XOIO 地點:德國柏林 人數:(沒去過,歡迎知道的小夥伴補充)

也是跟著雜誌知道的,只不過是另一本,叫3D WORLD MAGAZINE,圖如下:

F. 公司名稱:vyonyx 地點:法國 人數:(沒去過,歡迎知道的小夥伴補充)

我這裡能查到的資源上,好多FOSTER以及AEDAS,KPF的圖都出自他們公司,如下:

還有好多,比如法國的luxigon等等,就不一一列舉了,繼續有興趣的可以直接移步上述公司各自網站或直接騷擾我

2.關於效果圖分成哪幾個部分

筆者有一段時間特別喜歡搜集效果圖教程,在線的和線下成品出售的。這種教程裡面說談到的東西基本就是構成這東西的基本方式,對於渲染器和建模軟體而言,實在有很多。拋開ILM和PIXAR這種行業大佬用的工業級不談,一般不需要渲染農場的諸如VRAY,MAXWELL,MENTALRAY,BRAZIL,Kerkythea(這個渲染器得單獨說,一般很少見,但alexhogrefe在他的博客教程裡面經常用,而且也解釋過他不用VRAY專用這個的原因),KEYSHOT,ARTLANTIS,INDIGO,FINALRENDER….(太多了,不列了)。而對於建模軟體,由於跟建築師也有關係,所以了解程度也相對比較高。

一個效果圖從軟體技術上,基本就是這三大塊,建模渲染後期。

但從建築師的實際工作中來看,順序往往不是這樣,簡單描述一下就是:公司BOSS催著你得去跟效果圖聯繫了,你把模型給他們,告訴人家建模的時候注意哪些事情,NB的效果圖公司在這種節骨眼上會跟你反饋要求,比如提供實景照片啊,提供基地航拍啊,一般的效果圖公司就是你說什麼,人家就改什麼,改到你舒(kuai)坦(jiao)為(tu)止(le)。模型確定了之後,你會跟效果圖公司選角度啊,定調子啊,選配景模型啊,確定材質啊,越好的公司這個步驟越精細,比如會根據建築的功能和形態來確定適合的場景情緒。等渲染完成了之後,會進後期,這步就靠腦補能力了,你的腦補能力也行,效果圖公司的也行,渲得多後期就少,渲得少後期就多,PS,AE,MAGIC BULLET什麼的就都來了。

根據上述的基本流程來看,如果不根據軟體技術分,而根據甲乙方工種來分的話,基本就是兩大塊事情:甲方(建築師)負責建築形體的模型控制,角度的選擇,畫面調子的控制,配景的選擇和擺位,材質的選擇和細節控制(如果負責的建築師夠熟練的話);乙方(效果圖公司)負責技術的實現,建模的方法,材質參數的調節,渲染主次引擎以及抗鋸齒等參數的設置,光環境的模擬和搭建,光子貼圖以及可能涉及的體積霧、通道等的調整,以及後期軟體技術上的問題。

拿兩張圖來舉例子,建築師一般管這張圖:

效果圖那邊一般管這張圖

好了,本文由於不是效果圖教程,因此我們用後一種分類方式來說明,即建築師與效果圖公司對最終成圖的不同控制方面來分析,到底這圖怎麼能好看起來。

3.效果圖的資料庫提取以及數據分析

筆者喜歡看電影,有時候也裝文藝背台詞以備需要的時候引用兩句解(zhuang)釋(bi)用。去年的娛樂片環太平洋裡面有一句話我記得就挺深,估計應該是編劇Travis Beacham自己寫的,翻譯過來是「政治、詩歌、戲劇,這些都是騙人的,唯有數字才是最近接上帝的手稿」,說這話的演員還演了蝙蝠俠3裡面那個企業家的副手,後來扔河裡那個(唉,跑題了…)。基於量化分析的這個觀點,我需要找到一個資料庫,它能比較全面,能包括從低到高的多樣化效果圖;比較專業,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效果圖領域的專業技術和立場。這樣我可以從裡面找出來相對平衡的效果圖數據合集,再來說他們都有什麼特點,而不至於拿著MIR的圖就說人家怎麼好,因為你會覺得「這TM不廢話么,我也知道他們好」。

大概三年前,我看過火星時代上面,shiyao的一個帖子,通過那個知道了好多有意思的網站,其中就包括能涵蓋上述信息的這個www.cgarchitect.com,如果你不是專門畫效果圖的建築師,也十分推薦這個站點,平時沒事的時候去看看有利於提高效果圖審(bi)美(ge)。

言歸正傳,這個網站按站長jeff mottle 的介紹,是從2001年建站的,大哥長這樣

(顏值還是很可以的),主伺服器在楓葉國。

至於權威性,他們干這件事:

筆者翻譯過他們在08年經濟危機的時候做的行業調查報告,很全面也很有數據支撐,但不知道該發到哪兒,如果有小夥伴想看,可以直接聯繫我,免費的喲

為了找到合適的分析數據,筆者在今年8月底的時候,找了其中在2014.4-2013.10這段期間的200頁,共計2800張圖。但這麼多圖肯定不會都好看,因此將其中瀏覽量大於300的圖,共計487張挑出來,為前17.39%,作為基礎數據進行統計。(這裡需要說明,鑒於筆者在這個網站上的發圖經驗,一般上傳的文件,在3個月之後,好壞基本就都沒人看了,因此挑選了上述時間段)。挑出來之後的圖,長這樣:

基於第2部分說的分類方式,建築師效果圖各自控制的部分,筆者把這些效果圖按如下方式進行平行分類:

A.室內室外

B.鳥瞰半鳥瞰人視其他角度

C.公建城市鳥瞰集合住宅商業小住宅其他類型

D.黃昏及清晨大晴天夜景陰天或霧

E.近景水面近景次反射近景草地近景無反射

F.構圖分析

怕文章寫太長,筆者挑上述三個類別說,

分別是D 時間段分類,E近景材質分類,F構圖分類

(這裡需要提前解釋一個事情,本文不是專家評審意見,因此有一定的民間性,故統計數據中除了百分比以外,一個較為直接,也是唯一的指標即瀏覽量。但針對本網站的受眾人群和專業水平上來看,大量數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迴避數據偏離和非目的性瀏覽,因此下述的分析多以瀏覽量作為評價標準)

這487張圖,總的平均瀏覽量是457.29,示意圖如下:(這個數據一會兒都用得上)

D時間段分類上,有這麼幾種,如圖:

每組分類後面的數字是類別中的效果圖數量,比如149張大晴天的(我們這個城市BOSS管這叫一級天)

從統計結果上來看,如圖:

稍微解釋一下,右邊那條短黑線就是整體瀏覽量平均值457,晴天的圖從數量上占的比例最大,有149張,佔31%,但平均瀏覽量是這四個分類裡面最低的。最高的是黃昏清晨,502。筆者坦白,我也遇到過這個情況,而且不止一次,甲方明確要求,「給我們整那些能看清的,別霧氣昭昭的,要白天」,比如某青島大型上市公司。我同意主管部門的基本要求,但咱這文章不是只分析圖面本身嘛。假設投標,且你能控制圖面質量以及出圖時間,根據這個數據的建議是:晴天的圖,從時間段上會比較難畫,你得多在其他環節,比如模型精細度和角度上下功夫,夜景稍微好點兒但有限,太陽逼近地平線或者陰天的圖,會比較佔便宜。

E.近景材質類,有如下幾種,如圖:

分類後面的數字還是圖的數量,後面就不啰嗦了,從比例和平均數上,如圖:

這個分類很有意思,因為建築師能控制,而且效果圖公司一般也會畫,但如果你不提,一般都是按最基本的材質來做,就是最後一個子分類:無反射材質,當然平均瀏覽量也是最低的。而草地作為近景的時候,就這487張圖來看,別看它平均值不太高,但這些圖在這個草地的質量上都很優秀,比如下面的這張:

從技術角度上來看,完成這種草地,要麼你用實體模型,通過隨機分布插件在3D文件中自己種一遍,要麼在後期的時候找合適的近景照片素材直接P,反正不能用貼圖。但如果用實體模型,渲染時間特別長不說,對草本身的材質還有不少要求,例如表面反射和高光光澤度等等,因此畫這類圖又想出效果的時候,慎重。

水景那個分類有時候需要靠基地本身的特徵,比如在河邊、湖邊之類,不見得每個項目都能在實際中達到,但是下圖:

你可以通過景觀的補充方式,在近景處給一片水面(我立馬想起了安騰),這個很多時候就不是問題了。

次反射分類,說白了就是雨後或者洒水車剛經過。渲完的效果是這樣的:

(順便說一下,這張圖是MIR里的一個人畫的,是個教程,網上能搜得到,質量不用多說)

從渲染器層面上,在反射通道里加一張黑白貼圖就能實現,這種貼圖一般長這樣:

渲染里有個說法叫「黑透白不透」,跟PS裡面的蒙版是一個意思,這裡不展開了。

總之,近景有反射情況會給畫面帶來不少的好處,如果你負責項目,且涉及到最終表達的時候,選個前面有水的角度,或者在主體前面弄一片水,或者跟效果圖公司提要求需要有雨後的效果圖等等,都能幫上你最終成品的忙。

F 構圖分類

筆者個人覺得這個分類最有意思,也會稍微長一點兒。從個人觀點上,筆者認為效果圖這個由於計算機技術而產生的建築表現方式,從血統上來看,跟美術的關係更近,而不是建築設計。在油畫等傳統美術領域裡面,你一定看見過下面這張圖:

以及這張:

甚至偶爾你能去看妹子的時候,還會看到這張:

從效果圖他媽的(抱歉我不是那個意思)專業角度來看,構圖對於最終的圖面表現,或者說觀看者的視覺焦點集中,是有經驗上的意義的,體現在建築效果圖裡面,就是選角度。至於黃金分割矩形,或者說黃金螺旋線,在這兒不詳細說了,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百度,這裡只說兩個特點:它是斐波那契數列的圖形化體現,橫縱兩個相鄰矩形之間的比例關係越來越接近0.618。下面的分析里,這個曲線是把尺。

在這個分項里,有如下分類:

從數據比例上,是這樣的:

一個一個來說,主體居中的圖像下面這樣:

或者這樣:

其實這四個字的描述也不是太準確,筆者想說的是:建築本體沒把整個畫面撐滿或者撐爆。在487張圖裡面,沒畫面撐滿的有121張圖,其中有114張,比例高達94.2%,都有上面兩張圖的特點。即建築主體在畫面上的呈現,或多或少滿足黃金矩形的比例關係。筆者的意思不是說這些建築師在選角度的時候,沒完沒了的拿這個矩形去量,但從結果上看,人們更樂於瀏覽的這些圖,往往都符合這個特點。

從橫向構圖上來看,分類結論如下:

這些圖的比如下面這種:

以及下面這種:

這種構圖方式的特點在於,建築師會把建築放在畫面的一邊,尤其是在橫向比例上0.618分隔的一邊,而且它們從數量上就不小,平均值也高於整體的457,從構圖上還是相當划算的一個技巧。

最後說一個特別的分類,一點透視,這個分類裡面有兩種圖,一種類似這樣,就是任性就是一點:

還有一種講究的一點透視,是這樣的:

前一種有13張圖,後一種有24張,從數量上來看確實比較低。但這兩種的平均瀏覽量分別是521.84和527.63,後者的這個值是所有分類裡面最高的。它的特點就是,主體在畫面中間,兩側的配景各自均保持在0.618的比例分隔上,而且左右對稱。這種構圖實在太佔便宜,筆者再放幾個:

以及這個:

到此為止,基本就說完了,筆者最後解釋幾點:

針對這個分析,我的幾個朋友跟我特意爭論過關於瀏覽量的實際意義,以及有可能產生的非主動性點擊。首先這個確實不是專家評分系統,因此我在開篇的時候就提到它是大眾化的分析方式(因為CGARCHITECT上每年會搞一個很正式的優秀作品評選,分委託項目組、自由項目等等分類,那個是專家評分體系,大獎是台渲染工作站,有實力的小夥伴可以去投稿,國內好像就tianyi姐姐得過頭獎,2011年貌似),但如果只有幾幅專家作品的話,你可能無法從大量數據裡面歸納出相對綜合的數據,畢竟優秀作品的數量太少了,而且專家的評審意見也無從考證。

建築效果圖畢竟還是用電腦軟體畫的,跟參數什麼的關係很大,這篇分析裡面沒討論不代表他們不重要,但建築師一般都不會去背這些參數和實際的對應調整方法(所以才有什麼VRAY參數JAVA之類的小文件以便你省的去背)。但建築師有他作為甲方和設計者能控制的事情,因此這篇分析的分類是從這個角度出發來說明的。也正是因為剝離了這些軟體上的差別,筆者相信同樣的構圖技巧和後期色調方法,對於非渲染器渲染的底圖,同樣適用,比如SKP或者照片合成等等。

筆者不是想說,如果你做到了上述這些特點和技巧,這圖就是好圖了,不不不,筆者只是想說明,大家總去瀏覽的圖裡面,有這些信息,畢竟這些分類不是從純數字角度出發的(比如按色階區分,按色彩數字信息區分,按色彩平衡的主色調區分等等),因此裡面確實還有一定的經驗性,他們只是技巧,量化統計得到的經驗型技巧。真想把圖畫好看?先把方案做漂亮吧

如果你對這篇文章有興趣,或者希望得到其中提到的某些資料,歡迎和筆者站內聯繫,如需轉載務必記得跟我說一聲,多謝

(文中所有圖片版權歸圖片原上傳者所有,未經允許,不要轉載)


所謂"Medium is the Message"—— 「媒介(的選擇本身)就是信息」,我們對任何一種媒介的選擇除了表面上的功能性動機,還有深層次的文化動機。

大家回復的都太正能量了,讓我從另一個角度來批判一下鳥瞰圖。

(時間緊湊,先來挖個坑)

這是艾佛爾鐵塔么?不是,這只是一個長得像艾佛爾鐵塔的微型雕塑在一個角度下的彩色照片而已。可是在日常生活的語言對話中我們不會把他們區分開來。這就是圖像/攝影對實際物體的「物」化,符號化作用。而透視/攝影,作為一個本身隱含主體角度的描述性媒介,自然通過這個主觀角度強加給觀察者一系列信息,這就好像每個國家的地圖都會把自己國家放在正中間一樣。

隨手找到了一篇討論鳥瞰圖文化歷史的文章,由英國愛丁堡大學(前?)建築系主任Mark Dorrian執筆。我直接歸納結論吧,因為真的很好懂:

結論2:
鳥瞰圖展示對18世紀英國的田園景觀美學的興起貢獻頗多:
」the 『landscape idea』 emerged as the privileged representational form of the new landowning class. Landscape imagery served an ideological function: it provided representations of land and nature that naturalised the claim and position of the new landholders. At the same time, it marked the estrangement of an observer who stood outside the landscape and looked in, this situation being necessary both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landscape as an aesthetic object and as a zone of control spread out before a proprietorial gaze. 「 (1).
鳥瞰圖同時做到了一下幾點貢獻:通過繪畫角度本身對」觀察者「心理」地位「的提高;讓被描述的土地可以簡單的一眼望盡,這種與現實空間體驗和歷史記憶的疏離讓土地真正具有瞬時的圖像性,平面性,從而在文化上更加自然的成為一種可以被消費/佔有/掠奪的物體/商品。
用筆者的話來講就是:土地不再是土地,而成了消費指南上的一塊可以被指指點點的圖形。

結論二:
Mark童鞋這裡轉述了一段Walter Benjamin大神對巴黎豪斯曼計劃的評論:
」the ideologically recuperative effects of techniques of estrangement from the quotidian reality of the city and its transformation into an distanced object of visual consumption are clear: the violence of the urbanism 『on the ground』 would be sublimated into the quasi-pastoral spectacle of the 『urban landscape』.「
鳥瞰圖本質上的文化作用是一種疏離感,這種疏離感具有思想意識上的修復作用,能夠將城市從繁瑣的日常中剝離出來,轉化成一個有距離感的,可以被消費的商品。在「地面上」的城市化建設的「暴力行為」於是能夠被升華/掩飾成一種可被觀賞的,「田園風光」般的,「城市景觀」。
用筆者的話講就是:城市本身被疏遠了,強制拆遷和改建在公民面前有了正義性,城市成為了明信片和照片上美麗的風景。

那麼對題主的直接回答如下:
鳥瞰圖能夠最有效的提升客戶的心理地位,美化在空間設計過程中對土地的野蠻改造,並將成果最直接的展示成圖像商品的形式被大家所消費。
所以開發商需要鳥瞰圖自嗨,城市領導需要鳥瞰圖來讓民眾自嗨,從而說服民眾對公共項目表示支持。世界上的第一個鳥瞰攝影系列作品,誕生於豪斯曼巴黎計劃開始後不久,也就不足為奇了。

參考文獻:1. Mark Dorrian, ? The aerial view: notes for a cultural history ?, Strates [En ligne], 13 | 2007, mis en ligne le 22 octobre 2008, Consulté le 28 novembre 2014. URL : The aerial view: notes for a cultural history
2. W. Benjamin, Charles Baudelaire: a Lyric Poet in the Era of High Capitalism,London, New Left Books, 1973, p. 174.


人在做,天在看!
為什麼要畫剖面圖?人又不會把房子切開看
為什麼要畫立面圖?人看房子不可能平行投影啊
居然單純的認為出鳥瞰圖是為了模擬建成後人看到的效果?幼稚!
怎麼在最短的時間明晰建築同周邊環境的關係!怎麼迅速反映出建築布局!怎麼表達體量關係!鳥瞰圖的信息量被你吃了?看圖的都是外行領導,一張圖直觀表達風格體量材質布局,你說這圖不重要,你說你是不是白學建築了
說鳥瞰圖是用來坑領導的可以去死了,這種人不配做建築師,鳥瞰圖需要公正客觀,美觀只是一個方面
當然我也反對鳥瞰圖拼圖形的,下圖這種的,沒意思

剛剛方案被斃了,怒答!不說了,重做方案去了


鳥瞰圖屬於可視化的一種,即讓使用者對自己所關心的東西在視覺上可視化,可感知。鳥瞰的意義便在於將全體數據可視化的過程。

東方明珠的頂層觀光門票大概要100多,每天絡繹不絕,上去觀光的人他們能看清啥東西嗎?為啥他們還要上去看?其實這是一種心理學問題。


1.給看不懂總圖的人一個直觀的感受
2.表達屋頂的設計
3.萬一哪天領導在飛機上看到了呢?


鳥瞰圖非常必要且必不可少,人視圖可以幫助人們了解立面,而鳥瞰圖能在第一時間直觀地讓看方案的人對整個建築的體量關係,形式,風格,高度,與場地的關係,與環境的關係,與道路的關係有一個宏觀把握。

接下來再慢慢了解具體指標,看CAD總平,和平立剖就會清晰得多。

有經驗的人看一眼鳥瞰圖就心裡有數了。居住區規劃,看過鳥瞰就能大概估計出容積率和戶型套數,能看出你的建築布局,主入口選擇,日照間距,防火間距等等是不是符合要求。

效果圖就是方案階段給甲方,規劃部門等作為參考的么,能直接的提供儘可能多的信息讓別人了解你方案的合理性,比僅僅從人視角度看到房子的長相要重要得多。


題主買房子的時候要看戶型圖(平面圖)是因為會住在天花板上嗎?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可能是為了給到來的外星人留下個好的第一印象吧,畢竟別人遠道而來(°ー°〃)


利益相關啊,哇哈哈
一:建築設計,除了四個立面,頂部也是有設計的。女兒牆,核心筒,屋頂做綠化,或者表皮有設計,怎麼表達?這時候,必須要有鳥瞰圖了對嗎?

二:位置關係。因為交通,景觀等等,有時候也是方案的一部分,透視圖是看不到的,必須半鳥瞰,或者鳥瞰圖可以看。

三:方案有需要,出鳥瞰圖,沒有需要(我們合作的一家幕牆公司),從來不出鳥瞰圖。

四:都不出鳥瞰圖,還讓效果圖公司活嗎?


題目就錯了。
正是因為「人又看不到」才需要,隨隨便便就能看到,還要個鳥的鳥瞰圖。


我就想在高處看看我生活的地方長啥樣。


上帝視角


題主沒打過DotA?


張召忠將軍評判一個武器,先要說好不好看,聽著很奇怪吧, 武器是最不追求外觀注重性能的產品吧,設計師在設計之初肯定是先從性能入手,但是之後把風阻空氣動力人機工程考慮完一看,這個艦船飛機是如此之美,自然的法則是如此神奇。

做一個產品如果從好看入手,一定做的不倫不類,從它應有的性能入手,最後怎麼做怎麼美。

我覺得建築物也是一樣。


有用,特別對於規劃方案,可以清楚的了解整個地塊建築道路和環境之間的關係,相比於單純的CAD總平面圖,要生動許多。


推薦閱讀:

對近日有關「風水堪輿」的討論,你有什麼看法?
怎樣培養對建築學的興趣?
這種風格的總平面圖如何ps出來的?
Thomas Heatherwick 與 BIG 合作為 Google 總部做的設計提案怎樣,為什麼能勝出?
什麼是建築空間體驗?

TAG:設計 | 城市規劃 | 建築設計 | 景觀設計 | 效果圖 |